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道德經學習心得

欄目: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15W

第一篇:道德經學習心得

道德經學習心得

這個暑假仔細學習了《道德經》 ,我明白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

讀了《道德經》之後,最大的感受還是來自於心靈深處某處的弦被觸動,。“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就是説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地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説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將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所以才能成就了他自己。但是當今社會,能做到將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幾人呢?寥寥可數,高速膨脹的經濟時代,讓更多的人在利慾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説,這是社會的可悲,更是我們不願看到的。

《道德經》雖然僅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讀去理解,你會發現當中所藴含的道理哪裏是區區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比如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規律,如:星系的運動軌道,物質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運動軌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類發展的自然規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規律的確定性和因果關係。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規律的可以被人類認可和確定的現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類一旦用言語文字來表達就存在着不確定現象。用物理的觀念來分析就可以認為是一種動態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確定。也可以認為是指出人類的有限性而難於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準確的自然動態。

“名可名”就是人類對一切現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認可了人類思想活動對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區分了“人類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所以這樣的一對排比句道出了宇宙無常和人類有常的界限。前面簡單的6個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類不同參照系下的各種理論體系的存在是一種自然存在的現象。

老子注重人的無為思想,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無為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無為思想用在為人處事的觀點上來看,便是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老子對於宇宙自然的相對性、物極必反、中庸之道、道無常、柔弱剛濟、處事處世、大小上下、重輕強弱等等相對、絕對的分析都能給出最大參照系的分析和包容,甚至對不確定性、悖論的數學物理關係都能給出抽象的合理分析,這種分析雖然不能給出方程的確定性,然而卻能指出方程的不確定性問題。也就是他當時的思維可以直達物理學目前的最高境界“不確定性原理”。

總而言之,《道德經》不管是在哪個時期,甚至在當代仍然不失為一部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直至“天人合一”的簡明而客觀的經典著作。給了我們無盡遐想的空間……

第二篇:道德經學習心得

道德經學習心得

本週自己學習了6-10章,每章內容從三個方面:第一,處世空明拳(做人的基本道德);第二,職場易筋經(職業生涯中的道德思想);第三,商海逍遙遊(社會道德理論),從這5章學習感受到,書中的道德知識,很深奧但又易懂,從我們的生活中的一個個案例為我們講述了,這些無時無刻不存滲透在我們的人生,職場和社會的道德現象,下面就是自己結合工作總結的心得:

1、耐心等待成功機會的到來--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樹立自己的目標,同時自己目標達成中出現的出問題及時總結,分析。有個目標才有了方向,人才會有動力,有幹勁,同時對自己的工作目標進行分解,在目標達成的過程出現問題,及時進行修正。就像我們的利潤目標設定,我們採購業務工作的一切的一切都圍繞這個目標展開,月目標設定了,但是在做的過程中,發現目標設定的不合理,那麼我們就靜下心來思考,影響自己對行情分析的那些因素沒有考慮到,到貨控制及其他客觀因素影響了,及時糾偏。例如:10月蛋白蛋白粉的利潤目標設定,自己也是剛接手業務,當時只按照10月後期的行情走勢及庫存情況,採購計劃及用量變化等等因素,設定利潤目標,通過深入的學習,發現公司所使用的蛋白粉是55%的,而自己是按照60%蛋白核算的利潤目標,沒有將60%蛋白粉摺合成55%的蛋白粉,所以設定的利潤目標一定是錯誤的。

2、有時候慢就是一種快--慢是一種調查,一種回顧,一種總結,是對業務的仔細研磨,仔細審視。人常説"慢功出細活",作為採購人員,我們所謂的慢就是細心,認真。記得在今年年初,我給寧夏的一位玉米客户,做到貨質量反饋,由於自己的一時粗心,將扣款項目數據羅列錯誤,導致客户對扣款不滿意,客户大發雷霆,自己感覺很委屈。最後自己將到到貨的反饋系統數據核對最少3邊,分析問題出在那裏,發現是自己的問題,沒有問題後,才發給客户,一來一去弄了好幾天,本來想快,反倒,慢了許多,要是仔細一點,認真一點,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以後凡是部門主管交代的或者及其他書面的材料至少檢查3邊,自己覺得完全沒有問題才能完成。

3、為自己照亮別人的路--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交給我們立足社會和職場的基本道德知識,作為採購部我們是一個整體,不管別人遇到什麼樣的問題,我們都有責任和義務去做,看似你好像比別人下班晚了,乾的活多了,但是自己想想,自己學到的東西是不是比別人多了,同時幫助別人的同時,你會發現新的東西,你以前所不知道的東西。知識水平得到了提高,能力得到鍛鍊,何樂而不為。例如:今天,劉振剛讓我幫他開一個採購單,我就學到一點,原來以為,公司袋裝原料包裝扣重都是按照0.125kg,但是今天我開的採購單是0.12公斤扣重,同時,通過幫助別人,反思自己所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很多,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非常欠缺。

4、吃小虧佔大便宜--吃虧並非壞事,主動的盡力的去幫助別人,為自己以後鋪平道路。供應商來了我們熱情一點,瞭解到信息可能就是真實的,在我們以後與客户溝通中,客户感受到我們的誠意和熱情,或許我們會給公司帶來更大的效益。吃虧是什麼,吃虧是一種閲歷,吃虧是一種精神財富,知識財富,能力財富。雖然你吃虧了,但是你的能力有了,知識水平也提高了,別人幹不了的你能幹,別人不懂的你懂,機會來了,你不上誰上?

第三篇:道德經學習心得

《道德經》心得體會

袁婕媚 2014024222人文院 11廣電2班

跟着張老師學《道德經》一個學期,受益頗多。由於是初次接觸,更兼學習時日較短,尚且不能對老子的思想理解透徹。以下,我將根據自己所學章節,並挑出幾句自己比較喜歡的語句和大家分享

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功成名退”是《道德經》修身論中正確的處世態度。不要富貴而驕,恃才傲物,鋒芒畢露。要淡泊名利,越是功成名就,越要謙卑,越要低調,才能保身。

第九章中舉例“持而盈之”“揣而鋭之”“金玉滿堂”“富貴而驕”都不能長久,而“功成身退”乃天之道。也就是説,要想在一件事上登峯造極那是達不到的,要見好就收。第十章中用了六個疑問句,而答案也藏在疑問中,最後總結體現不管是形體還是營魄都是不可能完全合一,這樣就必須做到心靜,守虛,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聰明如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為劉邦打下半壁江山。自劉邦入都關中,天子初定,他便託辭多病,閉門不出。隨着劉邦皇位的漸次穩固,張良逐漸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遵循可有可無,時進時退的處事原則。他韓滅家敗後淪為布衣,布衣得封萬户、位列諸侯已滿足,又加上身纏病魔,體弱多病。又目睹彭越、韓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慘結局,聯想范蠡、文種興越後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乃自清告退黃袍山,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精。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換句話,不作死就不會死。京城大亂時,董卓乘勢以勤王的名義洛陽。為穩住腳跟,懂入京後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廢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少帝劉辨即位不久,雖無功但並無大過。董卓一時意氣用事自然引起百官不滿,埋下禍根。懂收服呂布後,威勢更猛,自任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飛揚跋扈,不可一世。激起朝臣普遍憤恨,人人慾誅之。曹操欲刺董卓,無奈計謀敗露,無奈獻刀。常言道,欲使之滅亡,必先使之瘋狂。曹操的失敗是其準備不充分,王允則計謀更高一籌,在董卓得意忘形之時,使用“美人計”,教貂蟬離間董卓和呂布的關係,董卓一命嗚呼。實在大快人心。用兵講究“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董卓的政治仕途節節攀升,本來就動機不純的他擁有名譽與權力後更肆意玩弄權力,目中無人。自以為是登峯造極,卻不知自己早已巍巍可及。正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事物由道支配,逆道而行又如何長久?真實“天機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道德經》為統治者所著,老子治國治民也有他自己完善的一套,其主要思想為“無為而治”“行不言之教”“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即順自然而為。老子在第二章中提出“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聖人(即君主)要按照客觀規律處理事情。《寡人之於國》中,孟子為梁惠王治理國家提出自己的觀點:“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無為”是一種手段,“無不為才是目的”,因此孟子還説,如果達到上面所説的,“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見,無為而治的治國方式也是為了國盛民強。

西漢初年,由於楚漢四年之爭嚴重消耗生產力,經濟殘敗,連四匹同樣顏色的馬都找不到。劉邦借鑑秦王暴政的教訓,採取休養生息,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政策,對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採取不干涉主義或少干涉主義。藉以安定民

心,發展社會生產力。此後,呂后、文帝、景帝繼而執行,因而造就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而西漢後期的政治紛亂是致使西漢土崩瓦解的重要原因,不在話下。道德經第四十六章,“天下之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一個國家如果長期窮兵黷武,使百姓出於水生火熱之中,那麼,這個國家離滅亡就不遠了。一提起諸葛亮,人們就會想起空城計、草船借箭、木牛流馬。不可否認,諸葛亮是曠世奇才,他的雄才大略,使劉備佔得一方之主,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立下汗馬功勞。其為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值得敬仰。然而,急於報恩,實現宏圖霸業,年過六旬卻壯志未酬的他,不顧眾人意願,一意孤行五次北伐,六出祁山,致死五丈原也一無所獲。連年的戰爭更使得蜀漢國弱民廢,內外交困,局勢危急。諸葛亮死後四十年,蜀漢滅亡,不得不説,諸葛亮的魯莽行事頻頻出師是東漢衰落致毀的重要的原因之一。蜀國在三國中是最弱最小的國家,並不適合大規模的連續的作戰。從本質上説講,老子的思想並不主張打仗“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反,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果而不得已,果兒勿強”,他認為,不能靠武力來維持穩定,謳歌戰爭的人都是喜歡看見生靈塗炭的。一個國家只有在逼不得已之時才用武器自衞。此外,《道德經》第八十章也提到,“雖有甲兵,無所陳之”。小國寡民治國更應該採取老子的治國之道。使國民出於和諧、渾樸的狀態。

第四篇:道德經學習心得

最初想學習《道德經》的原因動機很簡單,學中醫的老師説要學好中醫,首先要看《道德經》、然後是《傷寒論》、歷代的醫案、實踐、最後才是《黃帝內經》。那會兒迷迷糊糊的,學中醫學得很困難,聽中醫老師説了就趕緊買了本《道德經》,偶把《道德經》當成了學習中醫的鑰匙/捷徑/救命稻草,偶很天真,以為《道德經》讀完了,就可以開開心心順順利利地學好中醫了。結果《道德經》看了有半年卻一直停在雙二章,很費勁很掙扎很痛苦,看不下去。如果説學習中醫是個很大很深的坑,偶掉了進去至今還沒出來呢,《道德經》更是個坑,邊都沒看到呢。

就在偶讀《道德經》讀得了無信心的時候,感謝老天幫忙,偶很幸運在第二期的第一講開課前幾天知道了書院開課,然後就開始了歷時半年的學習。從2014.01.24開始聽顧老師講述《道德經》至今近半年,雖然對於一本需要終生花精力學習和實踐的經典來説,目前的誦讀時間也花的不夠,理解和參悟也是十分地有限,但還是有一些些小小的進步的:從很文盲的字都認不全到20分鐘就能熟練地誦讀一遍,在很多的場景都能自發地聯想到某章某句;從即使是字都認識也不知道老子他老人家在講些什麼,到至少能大致明白字面上的意思,特別是課講到過半的時候,後面的章節,估摸着能明白字面上的意思了。偶想這些進步雖然非常的微小,但是各位同學也一定有深有體會的。

顧老師説要每日誦讀會有種種益處,偶就想起小時候寫作文常拿曾國藩讀書的故事(曾國藩小時候在家讀書,連躲在他家裏的小賊都聽得背熟了,他還在那裏一遍又一遍的讀呢)説明勤能補拙的道理,原來曾國藩小朋友一點也不傻的,是偶們都接受了現代教育所以不明白。顧老師説讀偶就讀吧,雖然也不能體會誦讀的道理,當時就簡單地把天天誦讀當做是練氣功或者靜坐,總之讀一讀至少會身體健康吧,所以一開始誦讀的時候,把注意力和覺察放在了身體上,徹徹底底地忘記了誦讀的時候,心是不是還在道德經上。特別是到後面把經讀熟了之後,

第一章完了後,心就跟着孫悟空跑了,到最後一章快讀完了孫悟空走了心才回到經上。直到學習道德經的過程中偶然間在網上聽了和上的講經,才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讀是讀過了,但是體會都不深。道德經的“德”字裏面還有個“心”字

呢,偶竟然視而不見!另外,還忘了一個事兒,就是讀完了要回向眾生。以上2點在誦讀上做的不好,需要改進。

誦讀其實還不能算是真正的實踐,真正的實踐應該是身口意都以老子反覆説的聖人的標準(顧老師課上幫偶們總結過的,偶這裏就不羅嗦了)來要求自己,使自己努力達到止於至善的境界。偶小凡人一個,目前還做不到這些,也不曉得這輩子是否有希望到達那樣高的境界。讀了經之後,反倒是常常看到自己自以為是、對人沒有耐心、自由散漫、沒有恆心、心不夠寬廣、擠地鐵時不高興給非孕婦/非抱小孩/非老弱病殘的讓座位、??、總之離道甚甚甚遠,偶還得慢慢來。説到實踐,就想起修行。老師課上常提到修行,或者課間同學們常提到修行。在這一點上,偶一直很困惑,到底要做些什麼才算修行?每天讀一遍《道德經》就算是修行嗎?這樣的修行能達道嗎?達道有這麼簡單嗎?前人有這麼達道的嗎?那些讀經成道的前人只是讀經嗎?假如每天讀經可以成道,那偶每天讀一遍,要關注什麼或者不關注什麼才算有進步?才算走在通往大道的道路上?把讀《道德經》當做精神寄託/逃避/開心丸之類的,恐怕有問題的吧?當然正作用肯定大於副作用。那讀《道德經》到底是什麼呢???偶越讀越疑惑??

另外,每次課都有同學糾結於“無為”和“有為”的概念,其實顧老師講得很清楚的,在沒入道前,“無為”和“有為”都是“有為”,入了道之後,“無為”和“有為”都是“無為”。所以,偶們還是該幹什麼幹什麼,不要去分別區判斷這2個概念了,區分了等於沒區分,就像沒有證得菩提,談空性一樣的。

第五篇:《道德經》--學習心得

讀《活學活用道德經》心得體會

——凱瑞紅山置業公司·丁超峯

集團·人力資源部在6月8日發出通知,組織全員學習《活學活用道德經》一書,本人不敢妄自談論《道德經》,僅對學習後一些啟發和看法與各位同事分享,迂腐之處,敬請批評。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是《道經》的開篇,告知浩瀚時空中天地萬物的變化。如果我們刻意以不變應萬變的思想理念行為,只能是在一定條件下的結論。為什麼人生中、工作中會有喜怒哀樂和悲歡離合?這是必然。只是有多少人過於自信,把必然徹底否定了,違背規律,去做了背道而馳的“必然”之事,得到的卻是事與願違的結果。

管理大師有這樣一段話:如果管理者不能擺脱過去的羈絆,拋棄過去,也就不可能創造未來。如果不能學會在系統中有條理地,有目的的拋棄,一個組織就會疲於應付各種突發事件。該組織內最寶貴的資源也會浪費在本不應該,或不再應該投入的事情上。

一個管理者思考方式的刻板化、侷限化、模式化即為“恆道”、“恆名”,會成為經驗主義的束縛。

在《德經》中,聖人針對德、仁、義、禮有句話,“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其意在告知:做人應該以德、仁為本,禮儀是由此衍伸出來的表象,如果不知厚薄,只注重表面的禮儀就會使社會道德淪喪,為人失去標準,芸芸眾生, 1

德和仁是做人之源,一定要重視其本質的東西。

《弟子規》中講到“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已有能,勿自私,人又能,勿輕訾”。是在《道德經》的思想上,讓人們去遵循的行為準則。我們均在其中,切莫置之度外,“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拿到企業管理中,都是我們管理者學習的楷模。

“上善如水……,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其意是一個人,心胸要保持寧靜,交友要誠心相對,説話要誠信可靠,從政要有條有理,幹事要利用特長,行動要抓住時機。一個人,正因為名利無爭,才沒有過失。

我們都經歷過“你是誰?”這樣的培訓,但在工作和生活中,捫心自問,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誰!身為子女不知道父母的出生年月,百善孝為先,只能掛在嘴上。因為有多少老人被救護車拉進了醫院,做兒女的才去盡孝,而平時不知道“父母呼、應勿緩,冬則温、夏則清”應該是做兒女的首善孝道!《道德經》里老子説:“我有三寶,持而保之”,是每一個華夏兒女潔身自愛的品質。“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是我們做人、處世的行為準則。

聖人在幾千年前,總結的為人之道,在幾千年後的今天,我們位在高官或身處朋友兄弟之間,潛心歷練,百利而無一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強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揭示的是宇宙萬物的演化規律。也是《道德經》的玄

奧和博大精深,後人不同的理解方式,成就了人們不同的為人、做事的方式。為什麼有的人發達,有的人卑微,並非全由命中註定,而是胸懷和道行決定。

初讀《道德經》讓人感覺很枯燥,甚至會覺得“不可思議”。其不可思議之一就在她的境界。

《道德經》博大精深,是我們修身、齊家的良方,也是提升和重塑個人職業修養的良師益友。無論您是身居高官還是普通員工,是為人父母還是為人子女,如果能有一顆平常心又能夠靜下心去讀、去感悟真諦,將會得到一生享用的精神財富。

2014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