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區培培訓語文心得體會優質多篇

欄目: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23W

區培培訓語文心得體會優質多篇

區培培訓語文心得體會篇1

1月17、18兩天,我們參加了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訓院在義龍中學舉辦的中學語文培訓學習活動,經過兩天緊張的培訓,我感到收穫不少。以下是我參加學習所獲得的幾點感想與心得體會:

一、海口一中李怡老師講解的蘇教版語文第四學段教材研習,我清楚地瞭解到國中語文教材研習的基本原則、基本目標和教材的基本理念等內容以及新的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要求。

怎樣把握知識的深度與廣度,我們不僅要從思想上認識到國中語文教材研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從自身的知識儲備上為國中語文教材研習作好充分的準備。對於單元研習,我們要了解課標的要求、通讀本單元課文、瞭解每篇課文的基本內容及寫作特點,分析學情,根據課程標準和三維目標建立教學目標和重點和難點。

二、通過這次培訓學習,我清楚地認識到國中語文教材研習的重要性。

我深刻體會到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認真備課,瞭解課文有關的知識,才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例如李老師講到文言文研習時,以《出師表》為例,教師要充分了解“表”這種文體,《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歌”又怎麼理解?都要做到心中有數。李老師還講到了一些有關會考的問題,哪些是會考必考內容,哪些是選講內容,對於不同的內容應該分別講解到什麼程度。

三、曾桃老師所講的“如何開展有序的作文訓練”我清楚地認識到作文教學的重要性。

她對當前國中語文作文教學無序現象進行了分析,指出教材無系統,有“本”難循,教學無計劃、訓練無序列等現狀。通過學習,我清楚地認識到國中語文作文序列化的重要意義,作文序列化是國中語文作文的調整與補充,是提高作文教學效率的要求,是實現新課程標準作文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同時也是體現以人為本、迴歸生活的教育理念的要求。如何開展有序的作文訓練,這是擺在我們語文教師面前的問題,通過這兩天的學習,我對開展有序的作文訓練的重要意義和如何開展有序的作文訓練都有了更深的認識。

四、身為教師,我深感責任重大,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只有讓學生具備良好的語文素養才能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因此,這兩天的國中語文教師培訓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義的。通過學習交流能促進我們產生更多更好的授課方式、方法,產生更多更新的科學思維模式,恰當的情景導學可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我認為這次培訓學習對於我們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這次次學習,不僅使我的眼界得以開闊,而且使我對國中語文教學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這無疑將對我們今後的教學工作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區培培訓語文心得體會篇2

20xx年x月xx日,我們六年級全體語文老師到xxxx學校進行統編國小六年級語文教材培訓,分別聆聽了xx、xx等專家的講座。培訓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天時間,但培訓內容豐富,實用性強。有對統編教材的編排特點的介紹,也有關於用好統編教材的具體指導,令我們對統編教材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可謂是受益匪淺。

一、統編教材的一些主要特點

通過網絡培訓,我發現統編教材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清晰明瞭的雙線結構

這是統編國小語文教材與人教版教材最大的不同。統編國小語文教材在每個單元的首頁,都清晰明瞭地註明本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如六年級上冊八個單元的人文主題分別是:觸摸自然、革命歲月、有目的地閲讀、圍繞中心意思寫、保護環境、藝術之類、走進魯迅;八個單元與人文主題相對應的語文要素分別是:閲讀時能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瞭解文章是怎樣點面結合寫場面的;根據不同的閲讀目的,選擇恰當的閲讀方法;讀小説,關注情節、環境,感受人物形象;體會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的;抓住關鍵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藉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藝術之美;藉助相關的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這樣的編排,清晰明瞭,有利於教師準確把握各個單元教學的主要內容和學生的能力訓練要點,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2、貼近學生生活的編排內容

部編版教材摒棄了人教版教材中一些學生感到艱澀難懂的課文,精心挑選了貼近學生生活的課文內容和知識板塊,既貼地氣,又具有時代氣息,更加有助於學生與文本產生共鳴。比如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課文《夏天裏的成長》《盼》等。

3、重視傳統文化的滲透

部編版教材,不管哪一個年級,都增加了大量有關傳統文化的篇章,如六年級上冊,不僅有古詩詞方面的內容,而且有京劇、書法繪畫等內容,讓學生通過學習,更好地瞭解、學習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4、注重閲讀和寫作能力的提高

部編版教材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每一冊書的八個單元,都分別安排有一個獨立的閲讀策略單元和習作單元,如六年級上冊語文的第三單元,就安排了“有目的地閲讀”這個閲讀策略單元,通過形式多樣的選文和提示,讓學生掌握有目的閲讀的科學方法。而在第五單元,則安排了主題為“圍繞中心意思寫”的習作單元,讓學生在精心挑選的課文學習中,深入淺出地掌握“圍繞中心意思寫”的寫作技巧,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閲讀和寫作能力。此外,注重學生閲讀和寫作能力的提高,還體現在各個單元的“語文園地”和“快樂讀書吧”的內容編排上。部編版“語文園地”與人教版教材最大的不同,就是設計了“詞句段運用”這個單元,通過引導學生體會特定語段遣詞造句的巧妙,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而“快樂讀書吧”對相關名著的介紹和推薦,又有效地培養了學生海量閲讀的意識。

二、對使用統編教材的一些看法

1、要有效進行新舊教材的合理銜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部編版教材,對於20xx年9月份入讀五、六年級的學生,可以説是最茫然、最無所適從的。這是因為,他們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統編教材,對教材的特點、知識體系一無所知;更重要的是,由於教材的變化,四年級前的統編教材中的課文他們沒機會再學,造成了一部分知識鏈條的斷片;而五、六年級入選的某些課文,他們在這之前早已學過,但現在卻又要重學一遍。因此,要讓他們一下子進入統編教材的學習狀態,絕不是一件易事。

所以,作為五、六年級的語文老師,一定要本着對學生負責的態度,不但要將本年級的教材特點和知識體系弄懂吃透,而且要勤於鑽研,將之前一至四年級的教材進行巧妙整合,把握各個年級段教材內容之間的聯繫,建立起整個國小語文統編教材知識體系的有機鏈接。只有這樣,才能既使五、六年級的學生的知識鏈條得到科學的鏈接,又能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2、要建立“生活語文”的理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

部編版教材的“口語交際”和寫作,更注重語文知識與學生生活的有效聯繫,具有較大的實用性。六年級上冊教材同樣也不例外。如,第二單元的口語交際“演講”,第六單元的口語交際“意見不同怎麼辦”和習作“學寫倡議書”,以及第七單元的習作“我的拿手好戲”等。生活處處有語文。因此,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牢固樹立生活語文的理念,打破課內外的界限,將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把口語交際和習作的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之中,讓學生不斷實踐,反覆歷練,培養學生日常口語交際的能力和習作能力。

3、要引導學生大量閲讀,培養學生長遠的語文能力

縱觀統編教材的編排內容,我們不難看出,教材入選的內容豐富多彩,涉及面廣,信息量大,知識難度高,學生如果沒有相應的閲讀量和閲讀能力的話,要學好語文並用好語文是不容易的。而在20xx屆“北大培文杯”創意寫作大賽的啟動儀式上,部編版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温儒敏教授就甩下這樣一句“聳人聽聞”的話:“未來語文大學聯考要實現15%的孩子連試卷都做不完!”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得語文者得天下。在語文越來越得到重視的情況下,誰的語文素養高,誰就能在競爭激烈的大學聯考獨木橋中“脱穎而出”。

怎樣才能培養學生較高的語文素養?一方面,教師要在課堂上傳授給學生必要的語文知識和培養學生關鍵的語文能力;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大量閲讀,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閲讀速度和理解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新教材,新理念,新收穫。希望所有的語文教師都能在統編教材這片沃土上不斷鑽研,不斷改進,共同開啟語文課程的新天地!

把握新教材開啟新徵程

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今天我終於領到了期待許久的部編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的教材啦!我捧在手裏,貪婪地嗅着它的墨香,輕輕地撫摸着它的扉頁,小心翼翼地翻看着,專心致志地聆聽着xx、xx等專家詳盡的講讀、高瞻遠矚的建議以及x主任意味深長的總結,如沐春風,心中的疑惑迷惘悄然消散了,臉上露出了微笑,心中騰湧着一浪又一浪時代教育教學的使命感——把握新教材,開啟新徵程!

一天的網絡培訓,真是收穫頗豐啊!

一、全面認識了新教材的整體編排,把握了新教材的特點,心中有了譜兒,手頭有了準兒了。

二、深刻領悟了新教材的重點、難點,明確了要教什麼尤其是明確了單元導讀的要素與每一課課後習題、口語交際、語文園地、習作之間相輔相成的密切聯繫,把握好備課的度。

三、虛心聽取並認真揣摩專家的教學建議,明確了怎麼教。如教第一單元時,應緊緊扣住單元閲讀方法的要點“發揮想象,從讀的內容想開去”,引導學生品析重點詞句,進而想象。描述出可能出現的情景、心境,為單元習作做過渡,這樣激發習作興趣,留心周圍事物,借鑑課文寫作方法——發揮想象,具體生動描述重點部分,養成寫作習慣遵循寫作規則,有着步步為營,水到渠成的教學效果,單元習作《變形記》就會有很多佳作誕生了。

四、深刻意識到課後拓展、課外閲讀、積累背誦祖國經典文學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因為新教材編排了課外書屋增添了古詩詞的數量,這就要求我們鼓勵引導學生博覽羣書,背誦古典詩文。讓學生在茫茫的書海中,感受到天的高遠、自然的奧祕、宇宙的神奇、祖國曆史的悠久、文化的燦爛,人物的高風亮節,為人處事的道理、智慧……學生在書的世界裏流連,在書的世界中陶醉,在書的世界中靜聽自己成長的拔節聲━━不僅遠離了庸俗、卑瑣、浮躁、虛偽、愚昧,走近了高雅、樂觀、寧靜、善良、聰慧,而且把祖國傳統文化中最經典、最精華的作品甚至世界的名著牢牢記在心靈深處,融化到血液裏,構成學生一生髮展的文化根基及心靈素養,這是我們民族的福祉,也是我們老師的驕傲!經典名著、詩、詞、曲、對聯、歇後語、諺語、成語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經歲月篩選而沉澱下來的文化精華,有着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無窮的藝術魅力,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它們的價值歷久而彌新。我們不僅鼓勵學生背誦積累,而且我們教師要擠時間背誦,因為積累了這些經典的文化就是融百家為己有。課堂上,就能旁徵博引、駕馭教材、舉重若輕、遊刃有餘,創設出“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情景,打開“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讓學生如沐清風,怡然自得。

新教材是中國語文教學的歷史性反思和總結,又是對新一代人才的挑戰和圓中國夢的戰略應答。“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新教材就像和煦的春風,吹遍了教學的園地。站在教學第一線的我們處於時代的座標,更應高瞻遠矚,穿越昨天與明天的思考,不懈鑽研、探究、開拓,與時俱進,精益求精,爭取把新教材,新思路,新教法牢牢把握好,因為語文教改的激流將會百舸爭流,教學的園地將會百花競豔,藍圖一定描繪得絢麗多彩!親愛的同行們:新教材,新思維,新起點的號角已吹響了,我們牢記使命,開啟新徵程吧!

區培培訓語文心得體會篇3

2016年9月28日,學校組織我們國中全體語文教師學習了“國中語文教材編排網絡培訓”此次網絡培訓課程內容豐富多彩,從教材材特點的分析、專家講座、名師成長引導、課堂教學觀摩等方面作了詳細的説明與解答。通過學習,我收穫很大。眾所周知,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學校對語文教師專業素養、教學技能、教學創新能力、教學態度、教學方法等諸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我深深的感到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不容易,作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就更難。只有我們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創新才不會被這改革的浪潮所淹沒。教師的自身能力是影響教育教學效果的決定因素。要當好一名語文教師,必須長遠規劃,着眼於自身的能力建設。下面我就自己的學習體會總結如下:

一、轉變傳統觀念,打造高效課堂:

通過培訓,我的教育理念又有新的發展,教學思想有了進一步的更新。聽了各位專家的報告和講座,我明白了現代教育對教師成長髮展提出的新的、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而我對教學技能和方法的探索又有了新的理解和發展。各位專家的專題講座和優質課,新穎獨特的教學理念,嫻熟實用的教學技巧,適合當代國中學生的教育、教學方式,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背景介紹、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和機智點撥等,讓學生體驗到了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專家們對議論文、散文、小説、説明文的教學建構思想,無疑是給我們在一線從事國中語文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教學方面的新的'思路和要求,為我們今後的教學提供了不竭的活水。

我深深地感到:作為老師,不能只停留在知識傳授的層面上,應是一個教育科學的研究者,不斷研究學生,研究教材,關注社會,關注學科的發展;要不斷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和評價,經常進行案例研究,把教學看成是一種藝術,一種追求,讓自己擁有先進的課改理念,新的教學方法,豐富的知識儲備,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結合自身的教育實踐,運用講座中的科學方法指導自身的教學工作,爭取學有所得,學以致用。

二、加強專業知識,提高教學能力:

我認為,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首先應該具備的就應該是全面系統的語文學科本位知識。在學習中,每一天都有感觸,每一天都有收穫,每一天都有驚喜,聆聽了專家的一場場精彩講座,我獲得了思想的重生和心靈的洗禮。通過專家引領,我進一步領會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對國中語文教學有了深入的理解與思考;通過參與學習、反思體會,我準確地把握了小説,散文,議論文,説明文等各類課文的教學內容及教學的重難點,認識並掌握了語文教學的新方法、新手段,並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去。在這個平台上,我們相互交流,共同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尤其是在大家共同討論和交流的環節上,讓我知道了現在語文這門課在全國大背景下的現狀和發展。專家通過教學的課例,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重新提升了我對語文課堂教學的認識與把握,極大地開闊了視野。也使我把握教材和設計教學的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升。以前的我,對教材研究不夠,教學設計不精,課堂教學的方法有待改進,對課堂教學改革建議中的課堂教學基本流程理解片面,致使有的課堂教學環節安排不科學;舊的教學方法仍然存在,教學過程注重於教而學的重視不夠;結果學生的語文思維訓練不夠,能力提高緩慢,情感薰陶不深入。

三、瞭解教材體系,組織駕馭課堂:

通過專家講解,我真正瞭解了現行教材在內容體系、活動方式、組織形式和考核評價等方面留給教師較大的空間,教師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下,更需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只有進行個性化的整合與重組,才能使教材的使用得心應手。在設計教學過程時,要認真落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學習目標,根據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科學探究能力、繼續學習的能力要求進行教學設計;注意知識的內在聯繫,學習環節完整,聯繫緊密,銜接自然。課堂教學要能將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完整地呈現出來,讓學生明確“學什麼?怎麼學?解決什麼問題”,注意對學生加強訓練,數量要合理、梯度恰當,要注意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我還認識到:一節好的語文課,新在理念、巧在設計、贏在實踐、成在後續。一節好的語文課,要做到兩個關注:一是:關注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和認知需求,關注學生的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是一節成功課堂的必要基礎。二是:關注語文:抓住語文的本質進行教學,注重語文思維方法的滲透,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推理、驗證的過程中有機會經歷語文化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真正體驗到語文,樂學、愛學語文。此外,我認識到:一節好的語文課,不要有“做秀”情結,提倡“簡潔而深刻、清新而厚重”的教學風格,展現思維力度,關注語文方法,體現語文課的靈魂,使語文課上出“語文味”!而教師的“裝糊塗、留空間”也是一種教學的智慧和方法。

本次網絡培訓,使我的思想有了一個新的轉變,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立足課堂教學,積極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與研究的信念,讓我明確了自己今後課堂教學中需要改進與努力的方向。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更加努力,相信我會越來越出色的!

區培培訓語文心得體會篇4

近期寶安區教科培中心推出了一種新型的培訓模式——“五段式?互動性”培訓模式。“五段式?互動性”模式具體指:專家講座——課例實踐——現場點評——同行辯課——研修反思。它的目標指向是:搭建教育理論與教育行為融合、互通的平台,既讓教師感受理論的衝擊力,形成自身的教育信念,又能學會處理各種教育教學問題的技能和策略,實現學用結合,理論融合實踐的目標,以期激起教師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它的顯著特色是:注重專家與教師、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溝通。模式凸顯了教師專業培訓方式的獨創性、可行性、實效性,得到了老師們的熱烈響應。它必將帶着我區國小教學研究再上一個新台階,必將加快我區教師專業成長的步伐。

這種培訓模式很快在寶安各個街道開展開來,今天西鄉街道在我校舉辦了這一場以“讀寫結合”為主題的五段式培訓活動。這一支培訓隊伍是年輕的,也是強大的。一位年輕的老師任珅承擔了“國小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主講任務,講座思路如下:一、讀與寫有什麼關係?二、讀寫結合的理論依據是什麼?三、讀寫結合的模式有哪些?從展示的ppt以及她的用詞上可以看出,任老師是一位嚴謹、認真的師者。但她的講座顯然缺乏生動的事例和具有説服力的個人見解,因為她常常説的一句話是:某某大師説過,我將他的觀點羅列出來是如下幾點。諸如此類的話説多了,這講座就幾乎成了不同學者大師們理論的大雜燴。

課例實踐環節,李芬芳老師以一節實在的課堂為我們展示了《臨死前的嚴監生》是如何走進學生心裏的。親切、柔和的聲音是李老師征服學生乃至後座老師們的法寶,學生願意跟着老師學,這是順理成章的。教學中,李老師氣定神閒,不急不躁,引領孩子們徜徉在語言文字之中,朗讀、對話,交流、思辯,尤其是對嚴監生“招牌動作”的相關個句子的處理,於復沓中讓嚴監生的吝嗇形象躍然,於反覆品讀中將嚴監生的招牌動作——“不動的兩根手指”定格於學生的心田,使嚴監生吝嗇鬼的形象立體起來,活躍起來,表現了一位年輕老師的成熟與老道。但整個教學,我認為對“放手給學生”意識的培養這一教學需要體現得不夠到位。可能李老師對自己的教學有自己的理解與認識,但我覺得對學生放手意識的培養應該有意為之,哪怕是技術性的,這樣才能較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我想,如果李老師在某些提問環節(或者另外再設計相關環節)對學生大膽放手,其正面影響的效果會更好,老師們的收穫會更大,對整個培訓模式也會增色很多。

再者,我們的學生習慣於“師問”學習,課堂上只想追尋“問題”的答案,而幾乎沒有“問”的慾望。長此以往,我們的學生就會形成一種習慣、一種定勢、一種依賴。如果教師不給問題,他們拿到書後就不知怎麼學習,也不想學習。如此,我們的學生怎能具有創新能力?這也是李老師的課堂帶給我的思考。

實踐課後是現場點評,緊跟其後的是精彩的辯課環節。強大的辯課團隊是眾人矚目的焦點,正方兩方“八大金剛,其中有兩個女金剛”旁徵博引,激烈碰撞,火花四起。李芬芳老師端坐其中,不發一語,許是在反思自己的課堂。反方一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只是我一直無法理解他的那句:沒辦法,作為反方,我只能無奈地將黑臉唱到底。一路下來,反方一辯是得“理”不饒人,讓正方難以招架。試問:難道為了站穩自己反方的立場,就得不顧一切“強詞奪理”了嗎?為了維護自己的觀點,硬將“死的掰成活的”,有點過於形式和無奈。我想,這時候的辯手們大概已經忘記了辯課環節的初衷:幫助授課老師以及聽課老師真實、客觀地剖析一節課的“優”與“缺”,而此時此刻僅僅是為了辯贏這場課!我再想:辯論的形式會不會不適合原原本本地搬進這種培訓模式中呢,可以變通,更可以改革,以合適為宜。

至於有專家提出,目前我們老師的培訓最需要什麼?我認為這個“最”應該改為“都”或“更”,因為“最”就意味着唯一,而全區幾萬教師眾口難調是肯定的,我們只有針對老師們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一個一個地、主題鮮明地去研究、探討、實踐,我們的教師隊伍才會快速有效地成長起來。五段式培訓打開了教師專業成長道路的大門,新生事物都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在這條路上,只要想走好,一路肯定能欣賞到美麗的風景。

區培培訓語文心得體會篇5

通過六天的暑假遠程培訓,總結自己在上好國中語文綜合實踐課方面的一些點滴經驗,即從必須準確掌握課程目標;必須明確編者意圖;必須綜合運用各種能力;必須注重活動過程;必須改變學習方式;必須注重發揮教師作用;必須重視活動的評價等方面談自己的一些觀點和做法,與教育同行共勉。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新課程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亮點,也是一種全新的課型,它體現了《課程標準》“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精神,突破了課堂中心、教師中心的學習模式。學生可以根據學習活動的課題,通過各種途徑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以及解決實際問題。語文綜合性學習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習途徑的多樣性、學習過程的實踐性、學習目標的綜合性等特點。教材的設置體現了“大語文”的觀念,即語文與社會生活的聯繫,生活處處皆語文,從而徹底改變了“為語文而語文的單一性學習目標和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脱節的現象。如何上好語文綜合性學習課,關乎語文新課程成敗的一個重要方面,三年來的教學實踐,筆者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上好語文綜合性學習課,必須準確掌握課程目標

掌握課程目標,是上好語文綜合性學習課的前提。《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國中階段(7~9年級)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要求:一是能自主組織文學活動,在辦刊、演出、討論等活動過程中,體驗合作成功的喜悦。二是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共同討論,選出研究課題,制訂簡單的研究計劃,從報刊、書籍或其他媒體中獲取有關資料,討論分析問題,獨立或合作寫出簡單的研究報告。三是關心學校、本地區和國內外大事,就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蒐集資料、調查訪問、相互討論,能用文字、圖表、圖畫、照片等展示學習成果。四是掌握查找資料、引用資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資料與間接資料的主要差別,學會註明所摘引資料的出處。顯而易見,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目標定位是十分明確、具體的。主要體現瞭如下特徵:首先,突出綜合性,包括識字與寫字、閲讀、寫作和口語交際這四個方面的結合,同時也包括跨學科領域內容的綜合,學習方式的綜合等。其次,強調實踐性,因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綜合運用,聽説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第三、體現自主性,綜合性學習應主要由學生自己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教師明確並掌握課文綜合性學習的這些目標和特徵,是指導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第一步。

二、上好語文綜合性學習課,必須明確編者意圖

根據課程標準編制的國中(7~9年級)的語文教材,特別是人教社課標版語文教材充分考慮到國中階段學生身心發展和語言能力發展的特徵,其綜合性學習往往與各單元中的閲讀課文相併列、照應,又相對獨立,共同構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充分體現了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

如人教社七年級上冊教材,全冊共編排了六次綜合性學習,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系統。這六次綜合性學習專題是:1、這就是我;2、漫遊語文世界;3、感受自然;4、探索月球奧祕;5、我愛我家;6、追尋人類起源。其中1、3、5為小綜合性學習,它的規模相對小些,層次低些,一般是比較簡單的語文學習活動。2、4、6為大綜合性學習,相對要求比較高,規模大,難度也增加。這類綜合性學習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為主要目標,在提供一個母課題的基礎上,往往又設計了若干個子課題,倡導發揮自主精神,自行設計,自行組織,自行探究,培養學生蒐集、篩選、整理資料的能力。

編者有心,教者有意。語文教師明確教材的編寫意圖,這是做好語文綜合性學習不容忽視的方面。否則,在組織學習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上,就有可能隨意、盲目,或斷章取義,或偏離主題,達不到編者所設定的預期目標,自然也就很難收到好的學習效果。

三、上好語文綜合性學習課,必須綜合運用各種能力

綜合性學習作為和識字與寫字、閲讀、寫作、口語交際四項等重的一個項目,把它列入語文課程標準之中,充分體現了語文教學要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這一基本目標,努力實現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説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有機溝通,課堂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當然,語文綜合性學習除了學習內容、課程目標的綜合之外,還包括學習方式的整合,最終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的目的。

毫無疑問,語文綜合性學習為教師組織、指導學生聽、説、寫這“三合一”創造了必要的情景,提供了明確而富有意義的話題;同時也為學生課外閲讀圈定了一定的內容。綜合性學習的這種聽、説、讀、寫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關連雜糅在一起的。學生通過綜合性的語文實踐,提高和發展了自己的語文水平。

儘管語文綜合性學習涉及其他學科的內容,但它必須姓“語”,其着眼點仍然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上面,是人文精神與學科精神的相互融合。例如七年級上冊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奧祕”,其目標定位是多方面的,涉及天文、地理等學科內容,這對學生來説是一個可以自由馳騁的廣闊天地,但應當注意,教師在為學生回顧和展望了人類對月球的認識過程後,其着眼點最終應放在指導學生探究“月亮文化”上。如蒐集帶“月”的成語、有關月的古詩詞、故事等。筆者在上這一課時就重點讓學生收集有關月亮的故事和神話,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的資料有:嫦娥奔月、月亮中的桂花樹、月亮中的吳剛、古人關於月食的認識(天狗吃月)等。特別是同學們對民間天狗吃月的繪生繪色的講述,把大家引入了人類早期對月亮的粗淺而幼稚的認識中,讓學生在好笑中明白人類對天體現象的認識過程,同時為人類的大膽想象而驚訝,也正是人類有如此豐富的想象,才造就了豐富的月亮文化。通過這次學習活動,一方面培養蒐集、篩選和整理資料的能力,提高口語交際和寫作能力,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究科學奧祕的精神。這樣也就自然兼顧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其綜合性目標的實現不言而喻。

四、上好語文綜合性學習課,必須注重活動過程

綜合性學習的課程目標,不僅要關注學習活動的結果,而且更應當關注學習的過程。專家告訴我們:“過程就是目標。”“綜合性學習過程就是聽説讀寫的整體發展過程。”顯而易見,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比所要追求的結果更重要。

每次綜合性學習,學生都要經歷一個學習活動的過程。因此,教師認真指導,安排好其過程是十分重要的。筆者在每次綜合性學習都要提前一個星期或者兩個星期佈置,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自主、合作、探究有關的課題。具體的活動大致上可以這樣安排:1、自由組合,以4~6人一組為宜。組內有分工,明確個人職責,提出蒐集有關資料的任務;2、個人完成後組內交流、展示、互相討論切磋;3、充實補充,裝訂成冊(或袋子);4、上課交流、展示、評價;5、寫作;6、評選優秀資料和優秀個人。通過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過程中感受、體驗。

注重活動過程,就是關注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參與及參與程度、態度。學生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和合作意識,讓每個學生都主動、積極地投入其中,這樣才能達成語文綜合性學習目標的實現。

五、上好語文綜合性學習課,必須改變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為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顯得尤其重要。

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一般的學習活動,都應放手讓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從而培養學生自主、獨立的學習習慣和能力,這也是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我們在組織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活動過程中,應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周圍的事物,親身去體驗包括自然、生活、社會等各個方面,力求有感受,有發現。教師不要給學生過多的限制,讓學生有比較多的選擇餘地。活動內容、活動空間和活動方式,通常也可以由學生自主選擇確定。

語文綜合性學習還必須強調合作與探究。事實證明,每項綜合性學習活動,都需要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每次合作活動,小組成員分工應當明確,注意成員之間的通力、有效的合作,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在合作與人協調中施展自我,培養學生的自覺合作的意識與合作精神。通過活動讓學生明白:自己一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須依靠大家的力量,這就是“學會合作”,因為只有學會了合作,才能適應當今的社會,從而為他們今後的生活奠定基礎。

六、上好語文綜合性學習課,必須注重發揮教師作用

語文綜合性學習強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多讓學生自己組織、主持活動,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但這不等於教師什麼也不管,放任自流,恰恰相反,仍然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者、參與者與合作者的作用,需要師生雙方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對話與交流。當然教師身份的定位必須是指導者、參與者與合作者,充分尊重和信任學生,不能簡單的一自己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想法。

首先,教師應制定學習活動的目標,對學生提出明確的活動目標。目標的確定不要盲目求全、求高、求深,而應當從當地學生的實際和可能出發,重點放在培養學生進行語文活動的能力上面,而不急於出成果。其次,和學生一起設計、制定活動計劃、安排好活動時間表。時間進程及安排儘可能具體一些,讓每段時間的活動內容明白一些,同時注意靈活性,能根據實際需要作適當調整。雖然教師教學用書對於語文實踐活動通常也都有具體的安排,但不能簡單的搬用,而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自己的活動目標。指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教師一定要清楚自己在每一個活動階段應該做些什麼,怎麼去做。其基本要求是,教師精心設計學習情境,並組織協調,學生明確任務,有計劃、有序列地展開活動。什麼都不管、放任自流和什麼都包辦代替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另外,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整個過程中,除了給予學生有效指導外,還應給予學生多一些鼓勵,特別是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我們要儘可能的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哪怕活動過程的一點點進步和收穫,都應充分肯定。要努力給予引導,多一些關懷,更需要激發、激勵,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希望,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七、上好語文綜合性學習課,必須重視活動的評價

要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有效性,教師努力在組織、指導上狠下功夫的同時,還應構建一種有利於促進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機制。教師必須堅持全程評價、正面評價、主體評價和多樣評價,就能有效地引導和規範語文綜合性學習,從而達到全面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目標。評價的總原則是以鼓勵性評價為主。

注重學習過程評價。綜合性學習強調的是過程,並非僅僅是結果。通常可以採取形成性評價(即檔案評價)的做法。教師在學習活動前要求學生備好一隻袋子,將本次活動的計劃、提綱、筆記、體會、資料等都收入其中。完成後首先在合作小組內交流,然後交給老師查閲,具體操作上可採用量化評分法。這一過程主要考查學生參與活動的情感與態度、方法與能力。對學生不能求全責備,只要學生大膽、積極、主動參與,進行合作、探究,都可記滿分。

開展多種形式的評價。語文綜合性學習除了教師的評價之外,更多的要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而且把它作為主要的評價方式。因為每一次活動的評價主體是學生,評價對象也是學生,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主評價,思考自己在整個活動過程中的表現,談體會、談收穫、談不足。在學生自我評價基礎上還應對同學進行評價,評出本次學習活動的優秀。綜合性學習重在過程評價,但也不能忽視終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主要指活動結束進行的,針對彙報交流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的評定。為了便於考查,可以採用記分辦法。對學生的其他成果,如手抄報、圖畫等,教師可給予定性評價。一定要採用多種方法和不同角度進行評價,力求評價成為激發所有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和調動積極性的手段,成為學生認識自我、認識他人的過程。

上好綜合評價課。評價課是對學習活動的綜合評價,是一次全面的總結。這種評價課,可以有教師講,更多的則是學生講,讓學生參與評價。教師組織這種評價課可以從三個維度進行:一是評價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二是評價學生參與的過程,三是通過展示交流學習成果,評價學生學習活動的效果。實踐證明,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評價課,不僅是對一次學習活動的比較全面、客觀的評價,更是對所要探究問題的延伸和擴展。

總之,三年來的語文教學,筆者明白國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設計意圖,也在教學實踐中做了一點探索,國中語文的綜合性學習確實體現了“大語文觀”,生活即語文。通過自主性活動學生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以及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全面提高自己整體語文素養。

區培培訓語文心得體會篇6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古人寥寥數語就將學習的重要性高度地概括出來了。學習的過程好比那未經加工的瑕玉,經過一番精雕細刻之後,呈現出一具“婀娜”的工藝品應具有的高貴與典雅。同樣的,面對這場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課程改革、日益複雜的學生思想道德,很多時候仍讓我們有些霧裏看花,無所適從,我們很需要學習,而此次學區骨幹教師培訓班的學習,猶如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撥雲見日,使我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開朗。

培訓中,專家教授的講座,特級教師的觀摩課,在言談之中透露着充滿哲理的思考也無不告訴我們:“成人”才是學校教育的最終目標。為了適應明天的社會,今天的教育必須改,而改革的成敗首先在於更新教育理念,劃時代的改革不能指望一步到位。通過短暫的學習生活,我的收穫就是真正地認識了新課程改革,認識到這場課改所具有的深遠意義。社會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勞動力的素質就必須提高到一個新水平,這樣教育才能可持續性地發展。

北京教育學院數學系劉加霞教授給我們講的《教學反思》——教師發展的內在機制,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為我們講解了教學反思的內涵,進行教學反思的好處,反思內容的設計,以及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反思些什麼……通過聆聽專家的講座,使我對教學反思有了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新課程改革的終極目標是什麼?一句話: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也正是多元智能理論的寫照。那我們學校教育究竟要做什麼?是不是僅僅為甄別出一部分高智商者送他們進入高等學府即是終極目標?不,那是殘酷的,今天的求學者明天都將步入社會參與社會經濟建設,我們教師必須發現學生的優勢智能,發展他的優勢智能,為他們的“成才”提供方向,讓每一個人都能為社會發展盡己所能。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全民素質,才可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使我們在知識經濟到來之際贏得入場券。而在這其中,我們教師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綜觀兩位知名教師的講課,他們在這方面的培養上尤為突出。我想,面對新課程改革,以下幾點值得廣大教師注意:

1、教學過程的生成性

試想,教師同樣的講課為什麼孩子的掌握程度出現差異?因為知識是學生自己主動生成的,任何人是不能代替他體驗、領悟、理解,然而,教師不是萬能的,但也決不是無能的,教師的作用就是設計好能引起學生積極活動的情境。

2、教育目標的全面性

從聽説讀寫入手,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是中間目標,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成人,知識和技能只是培養成人的工具。

3、學生角色的主動性

只有把學習的選擇權真正歸還給學生,學生才有了獲得主動發展的前提。

作為教師,我們肩上的擔子是沉重的,面對如此重大的革新,我們要做什麼?關注未來,放飛希望。首要的是我們要更新觀念,要敢於打破傳統教學中的條條框框,在教改的路上敢於創新。繼而走上務實之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講求實效。棄繁就簡,走簡單之路,返樸歸真。直至把每一個孩子培養“成人”。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作為學區骨幹教師培訓對象,在今後的日子裏,我將不斷地學習理論知識,用理論指導教學實踐,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把科研和教學結合起來,做一個專家型、學者型的教師,使自己具有所教學知識方面的前瞻性。這樣,才能培養出新時期“發現型、發明型、創造型、創新型”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