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觀看袁隆平先進事蹟有感心得體會新版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07W

觀看袁隆平先進事蹟有感心得體會新版多篇

觀看袁隆平先進事蹟有感心得體會 篇一

今天我們上了這個學期的第一節電影課,這節電影課看的電影是:《袁隆平》講的是:1958年,大躍進的浪潮席捲全國,如火如荼。安江農校的青年教師袁隆平尊重科學,潛心研究生物遺傳學。他獨特、富有哲理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經驗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可袁隆平不入潮流的所作所為,卻受到了一些人的非議,女友害怕因此受到牽連,痛苦地選擇了分手。在學校的試驗田裏,袁隆平和學生董婕發現了一株結有230粒的“鶴立雞羣”高產稻穗,他興奮異常,如獲至寶,天天像忠誠的衞士悉心地呵護着它。次年,袁隆平把它們當成種子培育,期待着豐收的果實。

可事與願違,這230粒種子結出的稻穗,高的高矮的矮,參差不齊。袁隆平百思不得其解……自然災害造成的大饑荒,使袁隆平的心靈受到強烈地震撼,他清楚地意識到:國以人為本,民以食為天,是人類的生存法則。袁隆平暗自立下誓言:一定要研究出高產的雜交稻,讓天下受苦百姓都能吃飽飯,讓人類遠離飢餓!依據對生物遺傳學的深入研究,同時,仔細觀察和反覆推敲,論證了先前“鶴立雞羣”的稻株就是“天然雜交稻”!從此,袁隆平雜交水稻高產夢啟程了……縣委書記成洪濤是個惜才愛才的領導,當他得知袁隆平要進行雜交水稻研究,給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鼓勵,並責成學校為其配備了兩名助手。學生董婕一直在默默地關心老師的事業,臨行前的畢業晚會上,她送給袁隆平一個放大鏡,看着這份特殊的禮物,袁隆平若有所思……有情人終成眷屬,已經三十四歲的袁隆平和學生董婕走到了一起。

在妻子和兩名助手的幫助下,他們頭頂烈日,汗流浹背,終於在茫茫的稻海里找到了敗育型雄性不育株。隨後,袁隆平的《水稻的雄性不育性》論文發表在《科學通報》雜誌上。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裏,紅衞兵把袁隆平精心培育的不育株砸了個稀巴爛,並準備批鬥他。烏雲遮不住太陽的光芒,袁隆平的論文受到了國家有關領導的關注,並以國家科委的名義發函,責成各級領導給予支持和重視。雜交水稻研究得以繼續,免遭厄運,袁隆平還當上了“抓革命促生產”的技術參謀。然而,總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對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忌妒在心,趁着傾盆大雨之機,將袁隆平精心培育的良種毀了個一乾二淨,袁隆平悲痛欲絕仰天長呼“這也是生命啊!”為了加快三系配套(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育種步伐,袁隆平告別妻子和孩子,帶着兩個助手遠赴海南,追逐夢想。

歷經多次失敗,袁隆平意識到應該在“遠緣雜交”上尋找突破。在海南人民的配合下,他們兵分幾路尋找野生稻。成洪濤到農業廳主持工作,首先就想到了袁隆平。時任農業廳辦公室主任的崔燦馬上和董婕赴海南找到了袁隆平,崔燦企圖説服袁隆平回湖南,被一口拒絕,因為他不想錯過野生稻一年一度的抽穗揚花期。董婕把父親病逝的消息告訴他,袁隆平悲痛萬分,在稻田邊跪拜遠逝的父親。成洪濤帶着專家遠赴海南,目的是為了求證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和進展情況。水稻專家的冷嘲熱諷,不但沒有削弱袁隆平的鋭氣,反而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念,袁隆平充滿激情地説道:“就算撤消項目,停撥科研經費,我也決不放棄!”成洪濤從袁隆平的眼神裏看到了成功的希望。野生稻和栽培稻的雜交成功,預示着“三系”配套的最後一道難關已攻破。全國十八個科研單位幾萬制種大軍彙集海南,協作攻關,大面積育種,在全國推廣。袁隆平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是中國繼四大發明以後的第五大發明,他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公元1999年,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北京天文台發現的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現實中的袁隆平仍在追逐夢想,探索着超級雜交水稻的新領域……

我看了之後就想,只要不放棄就沒有什麼完成不了的事,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就像袁隆平一樣,到了海南去繼續研究,成洪濤帶來了兩個專家,兩個都説這是研究不出來的,有很多外國科學家都放棄了,袁隆平不同意他們的意見,覺得只要堅持就能成功,到了最後就成功了。

學習袁隆平事蹟心得感悟 篇二

袁隆平院士作為科學家,不僅貢獻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貴、品德高尚的人。他傑出的科技人才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達到了完美結合和高度統一,贏得了社會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風,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典範→←。一是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

袁隆平其人可敬的方面很多,尤其作為一個學習楷模被潤色的更是一個完人。而我作為一個普通人,可以學習他什麼呢?泛泛的説學習袁隆平似乎各個方面都都可以學習,那把目標就設定成一個完人,對自己沒有什麼現實意義。我認為能夠袁隆平身上突出的精神實質就是他的事業心。他做出的貢獻之大可以造福全人類,而這一切的貢獻都建立在他的事業心的基礎上。至於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他個人如何愛國,愛社會,這是促成他有事業心的基礎。我們是生活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人,不可能有一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更不可能對國家對社會懷有同樣的情懷。但是這種背景並不能影響我也有一個同樣的事業心。每個人從事着不同的工作,並不是每個人的工作都有那樣的造福全人類的意義,但是每個人的工作對自己本身就是全部,那就是這個人的事業。這個事業的初級階段是為了安身立命、養家餬口,而温飽問題解決了以後是否能有更高的追求呢?作為一個共產黨員投入到了共產主義事業中,是否應該有一些社會理想呢?我想這是作為我,一個普通人應該仔細思考的問題。我們每天可能只是做着普普通通的事情,想不到雜交水稻這樣宏偉的命題,但是我們做得一點點小事,如果能夠當成事業來做,對個人,對社會都會有很大的成就,每個人都可以有很精彩的事業。我現在從事環保行業的工作,可以説是大事業中的一個小角色。也許我沒有機會去做袁隆平那樣重大的項目,獲得舉世矚目的成果,但我有很多機會完成眼前的小項目,小成果。而這今天的小,對於我來説,就是我的事業的全部,誰能説不是以後做大的基礎呢?所以學習袁隆平精神,我覺得,從現實意義出發,應該落實到自己從小事做起。

作為一名工程技術人員,應從袁隆平的成功道路上得到點啟示,從基礎的工作中尋找自己事業的起點,從點滴的努力中搭建自己事業的高塔。

學習袁隆平功勛事蹟心得 篇三

袁老去世的消息令人痛惜,我們終將沒有等到媒體的二次闢謠。今天上午,一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今天去世的消息全網炸裂,好在媒體隨後進行了闢謠,直到噩耗再次傳來,我們依然希望“這不是真的”。對袁老稍有耳聞的人都會明白,先生的離世是我們的哀痛,更是國家的損失。

袁老的一生獻給了農業科學事業,他的生平也因此寫滿輝煌。1981年獲得國家發明特等獎,2001年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4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018年獲“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被授予“共和國勛章”。他還相繼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等二十餘項國內國際大獎。説譽滿中外,毫不誇張。

如果説這些榮譽的表達還不夠真切,那麼我們再用一組數據來説明。1996年,農業部正式立項超級稻育種計劃。4年後,第一期每畝700公斤目標實現。隨後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連跳”。2020年11月2日,第三代雙季雜交稻畝產3000斤攻關測產在湖南衡南縣啟動,最終第三代雙季雜交稻畝產達到1530.76公斤。從700公斤到1500公斤,其意義不言而喻。

其實我們敬仰袁老不光是因為成績,更因為情懷。袁隆平院士曾説自己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第二個夢是雜交稻覆蓋全球夢。“全球有一億六千萬公頃稻田,如果一半有八千萬公頃(種雜交水稻),那現在的情況,每公頃增產兩噸,可以多養活五億人口。”他的奮鬥夢,讓他守護了“把飯碗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上”這句話近70年。

稻菽千重,禾下留夢。袁老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夢並沒有結束。今天下午,長沙市民夾道送別袁隆平院士靈車,齊喊“袁爺爺,一路走好”,這場面與“十里長街送總理”異曲同工。大家打開朋友圈,總有幾條動態屬於袁老,留言支持降半旗的聲音隨處可見。“從今以後珍惜每一粒糧食”的質樸表達,像極了晚輩對彌留長者告別……民眾的自發行動説明了一切。

袁老曾説,“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他把自己遍灑在祖國大地之上,也把他的兩個夢餘下的部分留給了我們來完成。始終端在自己手裏,就算我們中的大多數不能把農研的冷板凳坐熱,但我們能做到光碗、光盤,一日三餐、必不相忘。我們此後都會做一粒“好種子”,喜看稻菽千重浪。

學習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事蹟心得 篇四

我不懷疑,“袁隆平水稻”在讓中國人吃飽的年代所發出的威力。更懷疑,在人們對食品安全普遍擔憂的今天,袁隆平只重視產量,不重視質量“科研成果”的真偽。我想重申一個觀點,“袁隆平是人,不是神”。

近日,南方日報一篇“畝產900公斤的超級稻是否含轉基因?”文章再次讓我驚醒,袁隆平不傻,他是一個精明的商人,一個不折不扣的“只重視產量,不重視質量”時代得弄潮兒,對他言行的蓋棺定論,僅此而已。

袁隆平在媒體上公開表示:我們的超級稻絕對不含轉基因。目前轉基因有抗蟲抗病的,來自細菌,叫做“毒蛋白基因”,人吃了會怎麼樣?又不能由人試吃,只能用小白鼠來做實驗,但人是人,小白鼠是小白鼠。大家對“抗病抗蟲的轉基因農作物能不能吃”存有疑問,完全可以理解,國家也很慎重。單從過去的實驗來看,是沒有問題的。我願意為科學獻身,吃吃那個轉基因大米,證明沒有問題。我也號召年輕人試吃,證明對下一代也沒有影響;有的人説有機食品不施化肥,不施化肥產量是上不去的。應該是有機跟化肥結合起來,化肥是19世紀一大突破,光靠農家肥產量是上不去的,真正的有機產品產量都上不去。化肥並不污染環境,並不有害健康。它只有營養氮、磷、鉀,跟人需要的澱粉、脂肪、蛋白質這三要素是吻合的。

我反對大面積推廣袁隆平所謂“高晨水稻”,並在“水稻轉基因食品‘袁隆平水稻’來勢兇悍”一文中做過説明:媒體先入為主的盲目報道雜交水稻,有失偏頗。我理解的雜交水稻是,“豬狗”、“人馬”、“人豬”結合的產物,他與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同樣受到廣泛質疑。試想,當一大類物種相互“苟合”產生的下一代,下幾代是一個什麼東西,誰也不知道。我們就去崇拜所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何道理呢?

至於,袁隆平的化肥對人體無害一説,與“道可道,非常道”詭辯理論如出一轍,很不誠信。很難想象,一個科學家竟能説出這樣無知無識的語言。他這麼一忽悠,誰還敢去相信他理論呢?

有網友指出,“高產水稻超出了一般水稻對地力的要求,這意味着農民必須使用人造肥料。這造成了農民兩面受壓的局面。由於產量的提高,農民競爭賣糧的壓力加大。這種競爭賣糧壓力對糧食出售價格造成向下的壓力。同時因為對人造肥料的用量加大,這種需求上漲對化肥等價格產生向上的價格壓力。兩邊壓力的結果是農民的實際收入增長被制約。”我想補充一點,象這種被化肥催化過的糧食作物,其中有害化學元素殘留量是多少?食用後對人體有哪一些危害,誰做過醫學實驗呢?盲目推出“袁隆平水稻”優越性,就是想大面積毒害中國人,是誰給了袁隆平之流的勇氣呢?

人民網公開了我與國家科技部政策法規司科普處調研員邱成利在強國論壇的網絡對話,他説,“食品安全問題對百姓造成的危害非常大,一些‘害羣之馬’濫用科學技術成果危害百姓,國家將予以嚴懲。但對任何事都不能以偏概全,科技對人類社會的貢獻是巨大的,我們國家要從世界大國變為世界強國,必須加強自主創新,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對於科技成果的轉化,科技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監管,制定嚴格的檢測標準,為保障人們的健康生活提供科學保障。同時加強對食品領域從業人員,特別是科技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和嚴格的第三方監管措施,從源頭上加以治理。也希望您和廣大網友為我們提供好的建議。”非常感謝國家科技部和國家科技部有關領導的邀請,我將以一箇中國網民的社會責任感,為社會盡一份微薄之力。

我們必須認識到,“袁隆平高產水稻”就是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鼻祖和元兇。國家如何完善對科技隊伍的管理,如何建立科技人員“黑名單”和科技成果准入制度,這才是解決“一小撮”科技人員胡搞亂來的唯一辦法。我想,只有讓那一些危害中國人身體健康的產品、廠家、科技人員永遠離開“食品生產行列”,這才是解決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必由之路。

袁隆平的光榮事蹟心得與感悟 篇五

近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舉行新聞發佈會,通報了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的具體情況。在發佈會上,袁隆平又提出了自己短期內的兩個“小目標”。袁老説,長期目標就是實現“禾下乘涼夢”,而短期目標一個是爭取早日實現雜交水稻雙季畝產2000公斤,一個是希望將目前實施的“三一工程”升級為“兩一工程”,即“三分地養活一個人”變成“兩分地養活一個人”。

“小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日復一日的堅持。今年已90歲高齡的袁隆平説,“我會鼓起勇氣繼續幹下去,從‘90後’一直搞到‘100後’(指100歲)。”長沙冬季寒冷,為了有更多時間進行研究,袁老每年冬天都要從長沙前往一年三熟的海南。他一年中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農田裏勞作、觀察和研究。“小目標”不過是風趣之語,並非唾手可得,需要的是大量時間和精力的沉澱與積累,需要的是更為艱鉅、更為艱苦的努力,如果想的只是想着“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小目標,無異於痴人説夢。“行百里者半九十”,朝着正確的方向前進,我們一定可以取得最後的勝利。

“小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大理想”的指引。袁老曾經説過,他曾兩次夢見水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顆粒像花生那麼大,而他則和幾個朋友坐在稻穗下面乘涼。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袁老先是完成了1500公斤的小目標,如今又向着兩個新的小目標繼續前進。“大理想”指引着“小目標”,讓大理想看起來沒那麼遙不可及。近期“十四五”規劃即是我們的一個小目標,我們還有“兩個奮鬥十五年”的大理想,最終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因為有“偉大夢想”的指引,我們才一步步實現着一個個曾經看似困難的“小目標”。

“小目標”的實現離不開“靈犀一指”的創新。袁隆平談及自己和團隊的小目標得以實現,“第一祕訣”就是不囿於現存結論的創新思維。倘若只是按部就班,那麼“小目標”就會成為無法完成的目標。有了“靈犀一指”的創新,沿着創新之路前進,我們才能有所突破、有所成長。改革開放初期,我們講“摸着石頭過河”,正是對創新的大膽嘗試。現實中遇到的困難,倘若只是下死功夫,固守經驗主義和本本主義,到頭來很可能就“竹籃打水一場空”。只有通過創新才能過得去“時間”這一條湍急的河流,讓國家和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也能夠解決越來越多從前從未遇到的難題。

希望袁老的“小目標”早日實現,也希望我們廣大黨員幹部能夠樹立自己的“小目標”,並早日完成自己的“小目標”!

觀看袁隆平先進事蹟有感心得體會 篇六

5月22日,“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逝世,享年91歲。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技創新、世界糧食發展作出的重大貢獻,並要求廣大黨員、幹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學習,強調我們對袁隆平同志的紀念,就是學習他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信念堅定、矢志不渝,勇於創新、樸實無華的高貴品質,學習他以祖國和人民需要為己任,以奉獻祖國和人民為目標,一輩子躬耕田野,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崇高風範。

袁隆平同志用一生的無悔堅守和不懈奮鬥,不僅為解決中國人民的温飽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重要貢獻,更為世界和平和社會進步樹立了不朽豐碑。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黨員幹部要學習袁隆平同志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精神,心懷蒼生不懈奮鬥、矢志不渝敢為人先、辛勤耕耘不辭勞苦,以大公無私、利國利民的境界、格局和胸懷,在自己的“稻田”裏恪盡職守,書寫無怨無悔的人生篇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學習他的孺子牛精神,心懷蒼生不懈奮鬥。袁隆平在年少時曾經歷過山河破碎、時局動盪,親眼所見同胞因飢餓而死,深知“一顆糧食可以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的道理。作為一個城裏的孩子,他以讓天下人吃飽飯為己任,為了這個樸素而偉大的夢想,他選擇了農業大學,選擇了紮根鄉村,選擇了研究水稻的培育,從此甘之如飴、不懈奮鬥。他在國家百廢待興時選擇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工作,在烈日炎炎中跑田埂、蹚泥水,只為實現讓人民羣眾吃飽飯的目標。他是心懷蒼生的大俠,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俯首甘為孺子牛,不辭辛苦、負重前行。黨員幹部當學習袁隆平的孺子牛精神,以畢生為人民服務為己任,勇於擔當、為民造福,以紮實作為不斷增強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學習他的拓荒牛精神,矢志不渝敢為人先。袁隆平有一種不信邪、不服輸的闖勁,新中國成立不久,米丘林、李森科遺傳學説盛行,袁隆平掌握了孟德爾、摩爾根現代遺傳學理論研究的新動向,並以世界的膽識,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為雜交水稻研究開拓了新的方向。通過“三系法”培育雜交水稻,他提出雜交水稻的可能性以及提高產量的可能性,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在耄耋之年,他的團隊還成功試種“沙漠海水稻”,為使鹽鹼地化為良田做出積極探索,這種與時俱進、勇攀高峯的創新精神極其可貴。黨員幹部當學習袁隆平的拓荒牛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敢闖敢試、攻堅克難,展現新作為、創造新業績。

學習他的老黃牛精神,辛勤耕耘不辭勞苦。袁隆平稱自己是“種了一輩子水稻的農民”,為了實現“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以堅如磐石的意志不畏艱難、甘於奉獻,數十年如一日嘔心瀝血、苦苦求索,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付出了一輩子的心血和汗水。他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雜交水稻,還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使中國雜交水稻研究始終居世界水平,為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做出重大貢獻。在榮獲“共和國勛章”後,他把此榮譽當成一個鞭策,説“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要繼續努力,繼續攀高峯”。黨員幹部當學習袁隆平的老黃牛精神,在新時代、新徵程中吃苦耐勞、甘於奉獻,勤勤懇懇、埋頭苦幹,心無旁騖建功立業、奮勇拼搏。

學習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事蹟心得 篇七

“有人向我反映,國家糧庫存在虛報現象,至少有兩個地方糧庫是空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敢於直言,“建議國家好好查一查!”

袁隆平院士的這項建議沒有轉彎抹角,劍鋒所指是一些地方的糧食部門弄虛作假,而且直接説出“至少有兩個地方糧庫是空的”。他還對為何產生這種弄虛作假、套取國家糧食補貼怪現象進行破析,提醒只有通過“微服私訪”、“不定期隨機抽查”,才能查出真實情況。這真是一針見血,令人心靈震撼!

一個大名鼎鼎的科學家,享譽海內外的“雜交稻之父”,有如此對憂國憂民情懷,對弄虛作假深惡痛絕,着實令人欽佩和感慨。難怪建議一經在媒體上傳出,網友們立即紛紛“灌水”,僅新浪網在幾個小時內就有數千網友跟貼,力挺袁隆平的建議。比如,“20多年第一回貼獻給這位可愛的老人”;“老人家説出了很多人不敢説的話!這樣才是真正的代表!”;“糧食安全關係到國家安全!危險呀!”、“天下糧倉中有個劉統勛,當代有個袁隆平,國之幸啊”;袁隆平,“你是真正的科學家,人民代表。希望您的建議能得到國家的重視。”

數千網友發貼跟貼出現一邊倒的現象,這在信息高速公路高度發達和言路通暢無阻的今天,實屬不可多見,也很是發人深思。作為一個時間勝過金錢的大科學家,揭露糧食部門弄虛作假,本不是他的事,就是發現了問題,也不應由他之口説出。然袁院士揭假猶如他搞雜交稻研究攻關一樣,也一絲不苟,容不得半點虛假,他不考慮個人的利害得失,不怕冒犯既得利益者,這是多麼難能可貴。假果能有多一些袁隆平這樣的人,弄虛作假豈不會減少許多?

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為民請命,為國分憂,是其神聖職責和使命,為國分憂、為民請命需要從關乎民生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未必都只與自己的職業直接有關。反之,明哲保身,迴避矛盾,只言好事,不做“惡人”,這則是人民羣眾所不願看到的。袁隆平委員履職忘我無私,用一個科學家的責任和良知看待社會存在的問題,用一名政協委員的權利和義務勇於參政議政,真正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正因為如此,他的建議才會在一切有責任和良知的人們的心靈深處產生共鳴,網友們力挺他,既是對正義的聲援,也包含着自己的一份沉重寄託!

袁隆平的光榮事蹟心得與感悟 篇八

人民日報2011-09-21頭版文章:向袁隆平致敬,讓我聯想起當前全省開展的“治庸問責”活動,百畝試驗田畝產926.6公斤!“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一個富有智慧之人,更是一個在某些方面存在“平庸之人”。印象中,一次央視活動中,其拿話筒都沒有拿好的細節足以説明其在社交領域是一個存在不足之人。

然而,這位樸實厚道、務實求真的科學家一再取得事業輝煌成績,説明一個道理:人的精力更是有限的,庸與智是相對的,用對地方便會做出對人類有意義的事情。反之,袁隆平如果參加工作起,就琢磨仕途升遷,將智慧用於社交領域,或許現在是一個八面玲瓏之人,但是事業上永遠沒法取得如今的成就。

“鳥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勞;鳥美在翅膀,人美在思想”,這句鄂西北老河口諺語詮釋出袁隆平同志可敬的人生品質。當前,全省上下正在開展“治庸問責”活動,各部門紛紛從下面抽調精兵強將組成專班,出台許多方案、制度,不厭其煩地奔向一線督察,結局如何,一言難盡!問題到底出在哪裏?無疑上下均沒有達到袁隆平庸與智技術,更沒有感悟出其人生之道。或許,在上級個別官員眼裏,文章、數字出業績,讓一些秀才閉門造車、繪製藍圖;或許,在上級個別官員眼裏,聯繫羣眾方式就是“治庸問責”,屁股上掛鏡子——只照別人,不照自己;或許,在下級個別官員眼裏,研究研究、來來往往便可以達到上下和諧、考核過關;或許,在下級個別官員眼裏,報假數字、編假彙報等,便可以顯示智慧而掩飾平庸。確實,這些官員社交方面能力比袁隆平高出許多,不會出現拿錯話筒的尷尬局面。

當然,“治庸問責”活動本身沒有錯,是上級為糾正不正之風,提高隊伍整體素質的一種途徑而已,問題是方式未必妥當。原因很簡單,從袁隆平庸與智看修養,説明每一個公務員內在思想的重要性勝於外在考核形式。顯然,人的思想很難通過上級“治庸問責”活動扭轉其看法。不妨來個雙向“治庸問責”活動如何?百姓先對執法者不記名投票形式“治庸問責”,下級對上級領導不記名投票形式“治庸問責”;等百姓覺得上級過關後,再來上級對下級“治庸問責”。如此逆向思維後,估計上述從下級抽調專人來回巡查,擾民之舉便會消聲匿跡。我想:各地上下公務員隊伍均會看清自己崗位責任,明白袁隆平庸與智之道,將主要精力用在對事業有意義活動之上。

遺憾的是,近些年來,有些人放棄正確的袁隆平庸與智修養之道,一味追求外在形式美麗東西,或單位舉債搞形象建設、個人舉債搞美容手術,更多的用青春與金錢付諸酒場、舞場、娛樂場。一個又一個美女鮮閃亮出場、一個又一個風度翩翩的男士來回走動官場、一個又一個能説會玩就是不務實者充滿這些公務員隊伍之中,讓“治庸問責”活動一再走調。試想,這樣下去,大家會達到何種修養?

“形相雖惡而心術善者,無言為君子也;形相雖美而心術惡者,無言為小人也。”所以,將幹部責任、能力定位在外在美,而無視內心美是何等的膚淺思想;袁隆平成功得益於其善於正確歷練自己,懂得如何加強自己修養而不是上級“治庸問責”驅使其成功轉變的思想。因此,筆者建議不妨來個雙向“治庸問責”活動,引導上下單位同志均注重內在修養的歷練,讓大家徹底明白放棄內在美的修養,遲早會一事無成、浪費青春、妨礙事業的道理。

莎士比亞説過:“沒有德行的美貌是轉瞬即逝的;可是因為在你的美貌中有一顆美好的靈魂,所以,你的美麗是永存的”也充分地印證這一道理。這裏,筆者並不反對大家追求外在之美,但是更倡導內在修養的歷練。至於“治庸問責”活動有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認識自我加強內在美的修養是未來人生路不可或缺的驅動器。從袁隆平庸與智看修養,給予自己啟迪是腳踏實地,永不好高騖遠,一步一個腳印耕耘好身邊的土地,便是靈魂得以淨化、提升的正確路徑!

觀看袁隆平先進事蹟有感心得體會 篇九

近幾日的長沙,悲傷逆流成河,思念匯聚成海。這一切,只因一人離去。“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噩耗襲來,百姓奔走捧花相送,淚如泉湧。按理説,年逾九旬已是高壽,但在人民心中,有些人已經親切和偉大到人們無法面對他的離去,袁老就是這樣的人物。

不過,袁老從不自覺偉大。在他的眼裏,“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是種子,必然起於細微,自然期待發芽,追求開花結果。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袁老一生逐夢稻田,矢志“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廣袤大地,年年上演“五穀豐登”的景象;風雨百年,袁老把自己活成了閃亮的種子。

稻花香裏憶袁老,我們當傳承他夢想的種子精神。無夢想,難至遠;夢越早,越有力。他從小就熱愛草木,在漢口上國小時,學校組織參觀園藝場,激發了他對田園的嚮往,於是悄悄埋下“長大學農”的種子。填報大學志願時,他堅定説服家人填報了“農學系”。從1953年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工作開始,他正式着手農學試驗,研究紅薯、西瓜……不久,他將研究方向轉向水稻育種,從此踏上了讓水稻增產高產的科研之路。1973年,他與團隊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一夢既圓,新夢又起。漸漸地,他又做起了“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一“稻”之夢想,無窮之力量。20多年來,他帶領團隊不斷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大面積示範每公頃產量不斷抬升。即使病危之際,他還念念不忘他的雜交水稻事業……少年種夢,一生逐夢,我們當向袁老學習,做一粒夢想的種子。

稻花香裏憶袁老,我們當傳承他頑強的種子精神。每一粒種子都要經歷破殼之痛,頑強必然是優良種子的內在基因。水稻雜交是一項世界性大課題,不少研究人員因困難而放棄或中斷研究。但袁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鐵心要啃下這塊“硬骨頭”。求索之路坎坷艱辛,從發現第一株雄性不育株起,到三系配套成功,他奮鬥了10年。這期間,他排除干擾,堅持研究,成為忠實的“稻田守望者”。他帶領助手做了3000多場實驗,經歷一次又一次失敗,熬過一次又一次的挫折。與季節賽跑、追着季節走,從1968年起,每年冬天,他和助手都要趕到海南三亞搞水稻育種,重複一場又一場試驗。孩子出生、父親病故,他也沒有時間回去看一眼。功夫不負有心人,十年謀一稻,最終他憑着頑強鬥志,與團隊攻破一個個難關,創造出一次次高產紀錄,為後人樹立起一座座豐碑。生命不息,戰鬥不止,我們當向袁老學習,做一粒頑強的種子。

稻花香裏憶袁老,我們當傳承他創新的種子精神。無創新,不科研,創新是科學家的生命。袁老終其一生,就是以稻稈為筆,以稻穗為字,以稻田為紙,把科研論文寫在遼闊的大地上。他敢為人先,衝破束縛,偏要把“外國人搞不成的”自己搞成;他腳踏實地,一輩子躬耕隴畝,視雜交水稻為孩子為“寶貝”,平時“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他認為“搞育種的就是要堅持在第一線,這樣才會發現新品種,才會接近靈感”“電腦里長不出水稻,温室裏育不出高產品種”“與大地貼得更近,看天空才會更遠”,他崇尚實幹,凡是不願意下田的研究生,他堅決不帶。他執着地向泥土要結果,直到今年初還堅持在海南開展科研。正是因為這種創新+實幹,由袁隆平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在雜交水稻研究領域,征服一座座科學高峯——從三系法、兩系法到超級雜交稻、第三代雜交水稻,屢創高產紀錄,同時,海水稻的“滄海變桑田”乃至沙漠水稻的階段性成功,讓雜交水稻在他手裏,創造了一個個奇蹟,他也贏得了近百項海內外榮譽。一生一事,勇於攀登,我們當向袁老學習,做一粒創新的種子。

稻花香裏憶袁老,我們當傳承他為民的種子精神。一部人類史,就是一部同飢餓鬥爭的歷史。民以食為天,食以稻為先,“心中有民、心憂天下”的袁老,立志“願天下人都有飽飯吃”,雜交水稻讓中國人進一步端穩了自己的飯碗。不止於此,袁老和他的團隊還將目光對準世界。通過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已為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超過14000名雜交水稻專業技術人才。目前,全球共有40多個國家引種雜交水稻,中國境外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無數人因雜交水稻擺脱了飢餓的威脅。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讚譽袁老是“真正的糧食英雄”。一心繫百姓,一稻濟天下,我們當向袁老學習,做一粒為民的種子。

稻花香裏憶袁老,我們當傳承他高潔的種子精神。一個人最難得的品質是,在光處,依然質樸無華。他説,“在事業面前要勇往直前,在榮譽面前急流勇退”“榮譽不能當飯吃”“一天到晚想着名利得失也不會快樂”。他淡泊名利,把所得獎金幾乎都捐贈給了科研事業,國家給他在青島提供的一座住宅,他卻完全改造成了辦公室,帶領滿屋子的科研人員鑽研海水稻……他心靈富足,生活節儉,喜歡去路邊小店剪頭髮,穿35元一件的短袖、100多元的鞋子,戴260元的手錶。他風趣幽默,愛好高雅,業餘除了游泳、讀書,還喜歡下象棋、拉小提琴、跳踢踏舞。他還是粒浪漫的種子,每個重要日子都要給妻子驚喜……一邊科研報國,一邊質樸生活,我們當向袁老學習,做一粒高潔的種子。

種子是生命的開端,更是一種延續;種子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精神。在人間,袁老因為一粒稻種,熱戀土地;在雲端,袁老把自己化作一粒精神的種子,融入湖湘精神的沃土,激勵着千萬來者“敢為人先,心憂天下”。有人説:人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心臟停止跳動,第二次是在葬禮結束,第三次是最後記得你的人死去。依照這個邏輯,袁老第三次生命必定永恆,因為,無論是“長哭送袁老”,還是“傾一城之花悼念”,袁老的名字已經深刻在廣袤的大地上,印刻在人民的心田裏。

此刻,我們目送一顆卓越的種子去了白雲之上,除了不捨,我們對袁老的紀念就是,接過他的精神種子,用心呵護,讓它們在遼闊的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