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感動中國吳天一事蹟學習心得【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47W

感動中國吳天一事蹟學習心得【多篇】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吳天一事蹟心得 篇一

應該説全身很多地方的機器都有損壞。但是你做高原,你沒有這樣的獻出你不可能會有這樣的獲得。

身體屢遭重創,而理想的火焰卻愈然愈旺,吳天一對於高原病學的研究也愈發深入、透徹。2001年,青藏鐵路修建,吳天一擔任醫學專家組組長,他主持修建了45個高壓氧艙、38個低壓艙,建立了三級救援體系,以確保每一位築路工人都能得到最有效的高原救治。

感動中國吳天一事蹟學習心得 篇二

“我是從廣西的貧困山區出來的,我想回去建設家鄉,把希望帶給更多父老鄉親。”一句樸實的話語,透露出的卻是“準90後”女孩黃文秀對青春的無悔選擇。興許,在偌大的體制當中,身為第一書記的她僅僅是為基層默默奉獻的“路人甲”之一,甘於放棄更優厚的待遇,把本屬於獨自內心深處的“鄉愁”變為為當地羣眾解憂濟困的實招,這是黃文秀最為質樸的“初心”。

紮根一線撕下女孩“文弱”的標籤,不懼怕入户連吃“閉門羹”,實地勘察跑項目、做方案,在職責範圍內為農户申請產業獎補,看似一樁樁不起眼的“小事”,卻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解決了心頭的“大事”,一年“駐村期”,她用心用情書寫下了平凡卻偉大的“實績”:實現88户418人脱貧,完成屯內1.5公里道路硬化,新建4個蓄水池,安裝17盞路燈,集體經濟增收6萬多元。為實現心中的“小目標”,黃文秀秉承的是共產黨人艱苦奮鬥、踏實做事的優良傳統,堅持用“土”辦法挨家挨户進行遍訪,帶領羣眾學習別村的種植經驗發展特色產業,在積“跬步”中把理論轉化為實踐,用篤定的意志完成自己的使命。

不“鍍金”只“打鐵”。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沒有書生氣的黃文秀,用實際行動走到了羣眾“心裏”,用心幫扶、用情交流、用智突圍,在革命老區的她,堅信“山溝溝”也能有“好兆頭”。拿起書本可以出謀劃策,撲下身子可以兩腿沾泥,作為一名具備高學歷的“第一書記”,黃文秀從沒有“高高在上”的驕傲感,更沒有把一線作為仕途的跳板,而是像體温計一樣,實時監測着各個貧困村、貧困户的動態情況,掌握貧困羣眾的第一手信息,為實施精準扶貧創造了可操作條件。打鐵需要鐵打的人,在城鄉間奔忙,在村屯間穿梭,把脱貧作為奮鬥事業的她牽住了百坭村發展的“牛鼻子”,把常人眼中的“艱苦”化作幹事的熱情,堅信只有帶領村民們一起衝破交通、產業和教育的屏障,才能真正拔掉“窮根子”,如今步入百坭村,道路平坦了,用水清潔了,產業興旺了,晚上也亮堂了……往昔破舊的村貌換了個模樣。

感動中國吳天一事蹟學習心得 篇三

在觀看王婭先進事蹟視頻的過程中,好多老同志連連稱讚“不簡單”、“不簡單”。為國家電網公司有這樣的退休職工感到自豪,有些老同志的眼眶都濕潤了。

看完視頻後老同志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為此進行了熱烈討論。有人提問説:捐資助學的善舉人人都能做,為何王婭的事蹟會如此感人?有人用毛主席的話進行了精彩的回答:人做一兩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30年如一日,節衣束食,不計名利,甚至省下救命的錢也要捐給寒門學子,誰能做到?這就是她的感人之處。

當然,我們今天學習王婭事蹟不是要大家都去省吃儉用捐資助學,而是要探討如何學得更有“深度”。我們退休老同志有大量的時間、有對電力行業的瞭解,完全可以在服務企業中心工作上有所作所為。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國家電網公司被列為10家創建世界一流示範企業之一,就是着力打造世界一流能源互聯網企業。這是何等光榮而又艱鉅的任務?

我們老同志要發揮自己所長,持之以恆加強“三型兩網”知識的學習,為即將到來的“三型兩網”建設進社會、進小區做一個稱職的義務宣傳解釋員,服務企業中心任務,這才是我們今天有“深度”的學習王婭精神的一種體現。當然我們還可以有其他有深度的學習,只要心有愛心,胸有公司和社會,我們退休不褪色,離崗不離責,就能學出更多的“深度”。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吳天一事蹟心得 篇四

國賓護衞隊護航,禮兵護送勛章入場,國家最高禮遇、黨內最高榮譽致敬最閃亮的星。這些功勛黨員來自人民、植根人民,終其一生許黨報國,不負人民。他們是無數平凡英雄的傑出代表。每一枚沉甸甸的勛章,都是對他們、對所有平凡英雄的崇高禮讚。

吳天一,塔吉克族,新疆伊犁人,1982年5月入黨。他投身高原醫學研究50餘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國際標準,開創“藏族適應生理學”研究,診療救治藏族羣眾上萬名。青藏鐵路建設期間,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創造了鐵路建設工人無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蹟,被稱為“生命的保護神”。

辛育齡,河北高陽人,1939年7月入黨。他是新中國胸外科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戰爭時期,他曾與白求恩並肩戰鬥,多次衝上前線救治傷員。和平年代,他長期致力於我國胸外科創建和發展,是中國人體肺移植手術第一人,在胸外科領域多個方面取得“從0到1”的突破,為我國衞生健康事業創新發展作出卓越貢獻。先後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在吳天一身後,是許許多多跟他一樣立足本職、默默奉獻的黨員醫務工作者。他們有的一生紮根在艱苦偏遠的邊疆、山村,默默守護當地百姓的健康平安;有的日夜奮戰在寂靜的實驗室裏,在技術攻關和藥械研發路上披荊斬棘;有的常年與蚊蟲、釘螺、病毒打交道,用堅韌與汗水築起防控疾病的銅牆鐵壁……他們心中裝着人民、工作為了人民,在各自崗位上頑強拼搏,不計較個人得失,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崇高情懷。他們都是可愛可敬、值得銘記的平凡英雄。榮光,同樣屬於他們。

致敬英雄,最好的方式就是向他看齊。這些優秀的共產黨員就在我們身邊,他們的事蹟可學可做,他們的精神可追可及。他們用行動證明,每名黨員都能夠在民族復興的偉業中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今天,衞生健康事業在迎來巨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各種風險挑戰,需要黨員醫務工作者以先進典型為榜樣,繼續錘鍊堅強黨性,不忘初心使命,用忠誠與堅韌,用專業與仁心,為衞生健康事業發展作出新的貢獻,在平凡崗位上鑄就醫者的光榮與夢想。

章體採用黨徽、五角星、旗幟、豐碑與光芒、向日葵、大山大河、如意祥雲等元素。黨徽體現黨的領導和核心地位,五角星象徵共產主義崇高理想與薪火相傳,豐碑與光芒寓意黨的輝煌歷程與豐功偉績,向日葵象徵全黨全國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大山大河體現黨員的理想和追求,如意祥雲寓意祖國繁榮昌盛、和諧發展,旗幟寓意在黨的領導下,為實現革命理想而永遠奮鬥。寓意在黨的陽光沐浴下,勛章獲得者一心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

感動中國吳天一事蹟學習心得 篇五

偉大的精神總有催人淚下的力量。正是靠着百折不撓、英勇頑強、團結奮鬥的拼搏精神,中國女排在極其艱難的情形下創造了一個個奇蹟,贏得了一場場蕩氣迴腸、慷慨壯烈的史詩般勝利,最終在里約賽場贏得金牌,再次在奧運賽場奏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高高升起五星紅旗。

這種感動整整綿延了35年。從1981年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盃女子排球賽冠軍起,拼搏精神一直深植於中國女排,成為這支光榮集體的強大基因。儘管其間幾經挫折、磨難、沉浮,但中國女排的拼搏精神一直洋溢於國際賽場。在最艱困的情況下,我們看到的是一次次奮起,而沒有絲毫放棄。這種愈挫愈奮的堅強,鑄就了幾代中國女排的精神氣質,在漫漫歲月中豐富了中國女排精神的,成為一代代中國觀眾熱愛女排、支持女排、守望女排、將女排視作“英雄之師”的重要理由。

一支英雄之師需要一代代人去奉獻和傳承。在中國女排漫長的奮鬥歷程中,有一位代表性人物需要我們銘記,她就是郎平。在中國女排最需要、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她一次又一次放棄個人利益,不計榮辱得失,毅然走向一線,擔當起國人的期望與重任。

幾個普通鏡頭,留下了這種精神的感人瞬間:上世紀90年代中期,郎平從大洋彼岸歸來執教陷於低谷的中國女排,首都機場歡迎的人羣中,有她當年五連冠的老戰友,她遙遙地向着戰友們揮手示意,無聲宣示着振興這支英雄之師的意志。幾年前,老隊友陳招娣去世,郎平在深深的悲慟中堅定了重回中國女排、續寫中國女排輝煌的信念。她忘不了,30多年前,正是陳招娣忍着傷痛,與大家奮戰到奪冠的最後時刻,更忘不了女排姑娘誓把受傷的陳招娣“背上領獎台”的骨肉相連、榮辱與共的戰鬥情誼。這一切,賦予女排精神鮮活、實在的內容,成為郎平的生命意志。

奧運賽場,向來是最高強度的競技比拼,但是也是精神意志的較量。競技者自身的潛力與能量,往往在拼搏中激發、昂奮、高漲、磅礴,形成氣吞山河的力量。靠着“一分一分地咬”“一分一分地拼”的精神和韌勁,中國女排硬是咬下了這一場場硬仗,贏得了最後的勝利,寫下了新的傳奇。這是拼搏精神的勝利與壯歌!

中國女排在里約再度奪冠具有重要啟示意義——在日益崇尚訓練條件、獎金待遇的當下體壇,拼搏精神彌足珍貴、永不過時、必須弘揚!

中國女排在奧運賽場寫下的新的壯歌,將鼓舞國人在感動落淚之時,用踏踏實實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以點滴奉獻匯入時代大河。

感動中國吳天一事蹟學習心得 篇六

“吳天一院士是新中國第一代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學畢業之後到現在60多年,一直工作在青藏高原,推動了我國高原醫學從無到有、由弱變強。”青海省衞生健康委一級巡視員李曉東介紹,20世紀50年代末,吳天一院士和他的妻子響應黨的號召,來到高原建設青海,新中國成立之後,全國各地建設大軍來到青海,吳天一院士發現這些建設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不適症,特別是心慌、頭疼、胸悶等高原反應,痛苦不堪,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作為一名醫生的他,當時下了一個決心,要攻克高原病,守護高原人民和高原建設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當時高原病在我國醫學研究領域尚屬空白,在超過半個世紀的高原醫學研究的生涯中,不畏艱險、嚴謹治學的求學精神,使吳天一院士成為了一名真正的高原人。”李曉東深情回憶。

紮根在青藏高原投身高原醫學研究,除了堅定和堅守之外,李曉東認為,正是因為吳天一院士為民服務的初心,矢志報國的理想,求實進取的追求和甘於奉獻的品格。在漫長艱辛的奮鬥歷程中,他用腳丈量大地,用心服務人民,用科學報答祖國,用最真實的經歷和最昂揚的精神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展現了一名高級知識分子赤誠的家國情懷,詮釋了一名醫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職業精神。

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副院長王晉是吳天一院士的學生。他表示,高原醫學研究的核心就是人類如何適應高原低氧環境,吳天一院士帶領的科研團隊,充分利用世界上最優越的高原缺氧天然試驗場所這一難得的地理優勢,常年投身科學研究,60多年來不斷推動高原醫學取得長足的進步和發展。

他説,吳天一院士對我們這一代乃至下一代人的成長都起到了積極的榜樣作用。我們最應該學習的,是他對高原醫學研究的執着和堅守,畢生致力於科學研究、矢志不渝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初心和使命。就像吳天一院士所説,年輕一輩生在偉大的時代、偉大的國度,擁有偉大的使命和許多建功立業的機會,更應該珍惜這些機會,投身於偉大的事業中。

感動中國吳天一事蹟學習心得 篇七

”3月3日晚,《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央視新聞客户端播出,中國工程院院士、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原研究員吳天一當選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

頒獎典禮上,視頻短片裏一個個感人的畫面,一句句真情的話語,還原了這位耄耋老人的感人事蹟。

作為高原醫學事業的開拓者,1958年,吳天一響應祖國號召來到青海。當時,國內的高原醫學研究還是一片空白,在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鑑的情況下,吳天一克服自身頭痛、胸悶、失眠等高原反應,頻繁出入高寒地帶,爬冰卧雪,為牧民治病、收集生理病理數據。受強烈紫外線的影響,吳天一40多歲時雙眼就罹患白內障。在高低壓實驗氧艙進行首次人體模擬實驗時,他的鼓膜被擊穿,聽力嚴重受損。在調研途中,他遭遇過六次車禍,留下十四處骨折,最嚴重的一次,一根肋骨差一點兒戳入心臟……憑藉着一股韌勁,吳天一的高原醫學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成果。青藏鐵路建設期間,他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創造了鐵路建設工人無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蹟,被稱為“生命的保護神”。投身高原醫學研究60餘年,吳天一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國際標準,開創藏族適應生理學研究,診療救治藏族羣眾上萬名。

致敬英雄,最好的方式就是向他們看齊。這些優秀的共產黨員就在我們身邊,他們的事蹟可學可做,他們的精神可追可及。他們用行動證明,每名黨員都能夠在民族復興的偉業中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今天,衞生健康事業在迎來巨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各種風險挑戰,需要黨員醫務工作者以先進典型為榜樣,繼續錘鍊堅強黨性,忘初心使命,用忠誠與堅韌,用專業與仁心,為衞生健康事業發展作出新的貢獻,在平凡崗位上鑄就醫者的光榮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