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社會楷模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欄目: 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4W

社會楷模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社會楷模事蹟學習心得體會1

“我人生的價值在於改變了一代人,不管有多少數量,只要他們過的比我好,我就滿足了!”這是張桂梅校長在接受採訪時説的一段話,她的一生貢獻給了教育事業,作為一名知識的傳播者,她是偉大的,無私的。看完了她的事蹟,也讓我對於自己的人生價值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我出生在雲南的一個邊陲小鎮,所幸,我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但在我身邊也有過同樣的事情發生,我清楚的記得我的一位國中同學,沒有上完國中就回家了,她的家在雲南的一片山區裏,後來我在朋友那裏得知,她是回家結婚了,家裏給介紹了一個對象,所以只能放棄了上學的機會,那時對於我來説,還不知道這意味着什麼,現在想來,也許那個同學的一輩子就被圈禁在了大山深處。

人們常説知識改變命運,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説,並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我也還沒有明白知識是如何能改變人命運的,但是,現在的我,在錯過了最好的學習環境和最佳的學習時間後,我明白了,還記得高中時,我媽媽也常和我説讓我好好的學習,不要一輩子就蝸居在一個不大的城市,以為自己所處的這一片天空,就是整個世界。那時的我處於青春的叛逆期,幹什麼都要和父母對着來,現在我也曾不止一次後悔過當時沒能早點懂事,沒能聽父母的好好學習,但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人生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

踏入教育這個圈子是我沒有想到過的,在填報大學聯考志願的時候,我也有想過要讀教育,但是在父母的勸説和自己對於未來的迷茫下,我放棄了,而是選擇了在當時看來似乎比較吃香的計算機系,走進教育的圈子,也算是偶然,在大學時,朋友介紹我去做一個兼職,是市教委給的一個國中生科學實踐課程,我當助教。有一次,因為安排上的失誤,有兩個孩子沒有安排老師上課,負責人讓我臨時帶兩次,那是我第一次作為一個老師上課,課後的成就感是巨大,後來我開始在不同的機構做兼職,畢業後來到了高思,也算是正式走入這個圈子。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做教育是一個神聖的職業,肩負着教育強國的重擔,一開始,我也想親自和學生們傳授知識,但是我自身的能力限制了我,後來我想,給學生們介紹適合她的老師,能夠從側面幫助到也是好的,一開始這個工作確實給我帶來了很大的成就感,特別是在家長找我,説老師特別好,孩子有提升的時候,這種滿足感上升到了一個極點。進入教育行業,我的初衷就是想讓更多的孩子學到更有用的知識,讓他們的未來有更多的選擇性,這樣就夠了。雖然我們是以營利為目的,但是確實幫助了一些孩子不是嗎?但是當這份工作給我帶來滿足感的同時,也有家長的投訴和謾罵,我也動搖過,也想過要不要繼續下去。但是今天這則新聞給了我很大的衝擊,張校長在創立學校之初,也遇到過很多的困難,也有過很多人的不理解,但是她為了心中的信念堅持下來了,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影響的不只是一代人,起碼是三代人會因為讀書而改變自己的未來,我感受到了教育強國的重要性。

北京的教育環境確實比一些山裏的環境好了太多,給我們的感受自然也沒有山裏老師那麼強烈,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想,我們肩負的不僅僅是一個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同時也是肩負了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希望和信賴,更肩負了教育強國,國家興亡的使命感。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而我們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是少年強的重要一環。我們的力量很弱小,小到可能對一個孩子的未來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但我們的力量也可以很強大,只要被家長和孩子們信賴,我們同樣可以改變千千萬萬個孩子的未來。

我還記得小時候的第一位語文老師,那是一個從大城市來的語文老師,很漂亮,普通話也很標準,正是在她的教育下,我的普通話沒有大多數南方人的口音,那是我的啟蒙老師,我也記得我的最後一位語文老師,一位有着幾十年教齡的老教師,我是他的最後一屆學生,也是他告訴我,年輕就要敢拼,敢闖,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會有着我意想不到的精彩。這兩位老師都在我人生的重要時期對於我有着特殊的意義。我更加記得去年的高思年會,年會上須老師向我們展示了高思和其他一些邊遠學校的合作,也帶着我們的產品走遍了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也告訴我們有無數的孩子可以享受和北京同樣的教育資源,對於北京的孩子來説,這可能沒有什麼稀奇的,但是對於那些孩子來説,可能就是開啟了人生的另一扇窗,人生因此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人們常説一個詞——言傳身教。我想新聞裏那個想考到東三省的女孩,也是受了張校長的言傳身教吧,不想自己的人生以後侷限在一個地方,想要有很多的精彩,能看到,她説起目標時,眼睛裏都是有光的,是對未來的期待。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能做的還是太少,我也許不能影響一代人,但是我能努力做到影響身邊的人,不忘教育的根本,也不忘我的初心。我想如果有機會,我也想去教教那些孩子,也想有一個親自改變他們的機會,也想親口告訴他們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從思想上改變他們。

社會楷模事蹟學習心得體會2

“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

10月,一場競買會在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大塘子村進行,朱有勇院士扶貧工作站科技扶貧項目培育出的首批林下三七成功出土。現場,各企業代表此起彼伏喊出高價,他趕緊叫停,“我們要種的是好三七,是老百姓吃得起的三七。價格太高,不是我們種植的目的。”

發明專利20餘項、榮獲各種重大科技獎勵18項,朱有勇科研成果豐碩;植物病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農業先進科技工作者,朱有勇頭銜眾多,但他最喜歡村民們叫他“農民院士”。“更準確地説,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

“既然是扶貧,當然要到最窮的地方去”

2015年,中國工程院決定對瀾滄縣開展對口幫扶。這裏貧困面廣、貧困人數多,是脱貧攻堅主戰場。討論會上,院士雲集,環顧一週,當時已經60歲的朱有勇發現自己最年輕,毅然挑起了大梁,“我最年輕,我來幹。”

進村考察,朱有勇連連歎氣,漏風漏雨的籬笆房,放上幾張牀,堆着點玉米雜糧,就是很多人的全部家當。“是真的窮,但是不該這麼窮。”朱有勇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既然是扶貧,當然要到最窮的地方去。”

瀾滄當地主要是拉祜族,大部分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裏,以種植野谷、玉米和打獵為生。在中國工程院進駐之前,這裏的很多村民還生活在絕對貧困線之下。

全面調研之後,雲山村蒿枝壩村民小組被確定為科技扶貧示範點,以此為突破口,朱有勇率領百餘人的教授、博士專業團隊,正式進駐蒿枝壩。

2012年,蒿枝壩就實施了道路硬化、安居房建設等一系列項目,卻並沒有讓當地村民的生活真正得到改善。“這裏不是資源貧困,是典型的素質貧困。”信息閉塞、語言不通、人均受教育年限短,正是當地貧困的根源。這裏的貧困讓朱有勇一股熱血湧上心頭,“越是艱難,科技扶貧就越有大作為。”

“手把手領着老鄉幹,實實在在做給老鄉看”

調研分析當地的氣候、土壤、降雨後,冬季馬鈴薯成為朱有勇及其團隊試點扶貧的第一個重點項目。

但在項目推廣初期,卻吃了閉門羹。院士的名聲,在這個小壩子上並沒有太大的作用,迎接朱有勇的,更多是村民們懷疑和打量的目光。早年間,村裏嘗試種植新品種卻慘遭市場“滑鐵盧”,是不少村民心中的陰影。

“難道院士比我們農民更會種地嗎?”“種地就是掙口飯吃,還能指望着掙大錢?”“冬天種了,賣給誰?院士還能管你賣土豆?”

村民的疑慮,是擺在朱有勇面前最實際的問題。為證明自己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選擇了用事實説話。

在當地政府和雲山村村委會的支持下,100畝冬季馬鈴薯示範種植項目正式上馬。帶着新研發的馬鈴薯品種,朱有勇扛起了鋤頭。每天一大早,就在田裏紮了根,有時候甚至直接跪在田裏,雙手刨土,查看土壤土質和農作物生長情況。

2016年11月,冬季馬鈴薯的種子正式在蒿枝壩種下。從播種、看護、澆水,每個環節,朱有勇和他的扶貧團隊都精益求精。2017年3月,密密麻麻的馬鈴薯破土而出,平均畝產3.3噸,最高畝產4.7噸,產值達90萬元。

劉扎襪是第一批貸款入股種植的村民,這個項目讓他增收上萬元,“沒想到院士還真的管我們賣土豆啊。”過去的冬季閒田,生出了金子,院士小站的門檻快被村民們踏破了。“要讓村民們真正看到效益,我們可以手把手領着老鄉幹,實實在在做給老鄉看!”朱有勇的科技種子在這裏結出了果實。

“能幫農民兄弟解決問題是幸福的事”

冬季馬鈴薯只是當地致富的一塊敲門磚。“冬閒田”變成“效益田”,不曾開發利用的人工松林,成功用於科學種植有機三七,冬季蔬菜和水果種植提升效益……科技成果的轉化,讓朱有勇的理想一點點實現,“這比拿多大的獎項、給多少錢都更讓我高興。”

從2015年駐村蒿枝壩以來,朱有勇一大半時間都在村裏度過。很多當地村民不會漢語,為能順利溝通,他還從頭學起了拉祜話。

朱有勇有晨跑的習慣,繞着蒿枝壩,每天5圈,雷打不動。開始,只要聽見村裏一大早此起彼伏的狗吠,就知道大城市來的扶貧院士又在跑步。慢慢地,村裏的狗不叫了,來蒿枝壩參與扶貧的教授、專家也加入晨跑。

好幾次,每當朱有勇要離開村子,村民就跟在後面,一起唱當地的民族歌曲《實在捨不得》:“最怕就是要分開,要多難過有多難過,最想麼就是你再來,要多快樂有多快樂……”

“能幫農民兄弟解決問題是幸福的事。他們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他們。”朱有勇説。

社會楷模事蹟學習心得體會3

某個烈日炎炎的中午,在一個拉祜族村寨的農家小院門口,一位年逾六旬的老人招呼身邊幾位年輕人:“走,鏟地去。”説罷扛起一把鋤頭就往村外馬鈴薯地走去,幾位年輕人也抓起鋤頭緊隨其後。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省科協主席朱有勇,幾個年輕人是他研究團隊裏的博士。

2015年,中國工程院與瀾滄縣結對幫扶,朱有勇院士帶來一支由100多名教授、博士組成的專業團隊,雲山村蒿枝壩村民小組被確定為科技扶貧示範點。從此以後,他們走到哪,村民們就跟到哪兒。“他們可是上面派來的博士!別看我們才國小文化,天天跟在他後面,不都是‘博士後’啦!”就這樣,貧困的小村莊裏有了大批“博士後”。

“房子是新蓋的、路是新修的,但村民的觀念還是舊的。”由於長期閉塞,全村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6年,2012年人均純收入只有1200多元。

“這裏並不是資源貧困,而是典型的素質貧困。越是這樣,科技扶貧越能起大作用。”朱有勇和團隊成員深入田間地頭,快速開出“脱貧藥方”——種冬季馬鈴薯。

此後的時間裏,朱有勇14次來到蒿枝壩村,大半時間是在村裏度過的。博士們居住的村民活動室被村民們稱為“科技小院”。

2016年11月,冬季馬鈴薯的種子落進了蒿枝壩的地裏。2017年春天,密密麻麻的馬鈴薯排隊“破土”。一算賬,村民們兩眼放光:平均畝產3.3噸,最高畝產4.7噸,總產值達90萬元。僅用半年時間就讓村民們的收入翻了好幾番,朱有勇和他的團隊被村民們讚不絕口。

豐產的消息幾天就傳遍了附近的村寨。如今,除了冬季馬鈴薯,蒿枝壩還先後建起冬早蔬菜、林下三七、早熟葡萄種植和禽畜養殖等科技示範基地。

“眼見為實,羣眾就看實效。”朱有勇感慨,“扶貧先得扶智,村民們不是不想幹,關鍵要扶到實處,教會他們怎麼幹!”

在過去30多年中,朱有勇團隊的農業科研成果已經造福上億農民。他們研發的“遺傳多樣性控制水稻病害”技術在全國10省區市推廣6000多萬畝,榮獲聯合國糧農組織科研一等獎;他們研發的“物種多樣性控制作物病害”技術,已在國內外應用於3億多畝旱地作物。這兩項技術都可以減少60%的農藥使用,並能增產20%~30%。

成長於土地、根植於土地、收穫於土地,從農民子弟到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將論文寫在了大地上,他最喜歡的稱號也是老鄉們送給他的——“農民教授”。

近年來,國家實施脱貧攻堅工程,朱有勇也給自己定了新目標!

社會楷模事蹟學習心得體會4

汪金權在一次報告會的材料中發言説:“要‘認認真真讀書,堂堂正正做人。’對學生要有平等心,力爭把每個人培養成才成人;對學生要有責任心,對他們的未來負責;對學生要有愛心,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的實際困難;對學生要細心,注意他們成長的點點滴滴。”話語中滲透了他身為教育者的責任意識,顯現出他對教育事業的崇高追求。作為一名清貧的人民教師,他的人生理想超越物質在更高遠的精神追求上,他堅守了22年,22年來為學生做的每一件事,都折射出他高尚的品質、崇高的精神。學習他的事蹟材料,我被深深地感動了。我從他的事蹟和語言深入學習,並由此引開談談我的個人心得。

在學習中我總結,學習汪金權就是要學習以下四點:一是他為黨的教育事業紮根山區、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二是他淡泊名利、甘守清貧的人生境界;三是他愛生如子、克己助人的'優秀品德;四是他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的職業風範。這一切的品質都源於他對於教育事業強烈而神聖的責任和使命感。為了這份責任和信仰,他主動放棄城市的優越條件,放棄重點中學的崗位,一頭扎進落後的山區中學,一干就是22年,他生活條件艱苦卻給了學生最深厚的愛,他用最真誠的心愛護着每一個學生。他的行為無聲地告訴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家長們把孩子送到學校,就是把孩子的前途送給了老師;國家把孩子們送給學校,就是把國家的未來託付給了老師,老師必須竭盡全力,把每一個孩子都培養成人。為了這份責任,汪金權同志不論在多艱苦生活條件下,他都毫不動搖地常年堅持着;為了這份責任,不論在什麼情況下,他始終把學生放在心中,把教學放在第一位。他的行為塑造了新時代優秀教師的鮮活形象,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素質教育的踐行者;什麼是真正的愛崗敬業、廉潔自律;什麼是真正的淡泊名利、樂守清貧;什麼是真正的無私奉獻、大愛無邊。

下面我結合自己實際工作談談今後努力的方向和一些想法。

一是全面學習業務知識。通過聽優質課、學寫優秀教案,不斷向老同志學習,積累豐富的經驗和教訓,以提高業務技能和業務水平。二是不斷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努力提高自我修養;牢記《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上的相關要求,規範自己的行為;強化事業心、責任意識,認真履行教師的義務;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揚好學進取、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風;樹立不畏艱難、獻身教育的崇高理想;培養淡泊名利、甘守清貧的做人風範;養成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三是在教學上,大膽探索、勇於創新,不斷更新思路,開拓創新。

汪金權同志的先進事蹟為我樹立了一面鮮明的旗幟。他的事蹟使我感覺到,教師崗位是一種辛勞、一種付出,也是一種收穫、一種享受。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未來的路還很長。在今後,我將時刻用汪金權同志的事蹟去鞭策、激勵自己,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教育事業中去。

社會楷模事蹟學習心得體會5

在觀看姜瑞峯同志先進事蹟報告視頻之前,我從不知道姜瑞峯為何許人,他的事蹟我也知之甚少。觀看視頻後,我的心靈無比震撼。他以剛直不阿的品行樹立了一個紀檢監察幹部的光輝形象,他用全部生命書寫了一個共產黨員對黨對人民的忠誠,用具體行動詮釋了一個人民羣眾貼心人的崇高理想。他嚴厲懲治腐、凜然秉公執紀的“黑臉”情懷和對人民羣眾無限熱愛的民本思想等等,許多方面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姜瑞峯與民為親,並將自己的大部分收入認養資助了孤兒,而自己卻一直過着清貧艱苦的生活。他曾經這樣説過,“看到上訪的白髮蒼蒼的老太太下跪,我就想到了我的親孃。”我們要學習姜瑞峯這種對羣眾無限熱愛的民本思想,立足於我們的職責崗位,為人民羣眾提供優質服務,讓學生家長放心把孩子交給學校,為祖國輸送真正的合格接班人。切實將文件、制度轉變成一個個真正為學生、為家長的具體實踐。使學校的一切工作都真正為學生、為家長、為社會服務。

無論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上,我們都要學習姜瑞峯同志的不慕奢華、不圖享受、不搞特殊;從不利用職務的影響和便利辦私事、謀私利,始終保持着共產黨員艱苦奮鬥的政治本色。作為一所學校的校長,我更不能搞特殊化,要深深明白,校長是為學生服務,為家長服務,為學校服務的。

今後,我將以姜瑞峯同志的事蹟激勵我,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和高昂的工作激情,兢兢業業,忘我工作,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