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十八洞村》觀後感(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69K

《十八洞村》觀後感(多篇)

洞村觀後感 篇一

非常感激本次觀影活動,電影《十八洞村》將我的回憶拉回到了三下鄉,再一次感受到了貧困縣貧困村在脱貧攻堅戰中的堅持和努力。對我影響最大的還是脱貧攻堅戰的班長楊英俊,從他礙於面子,由於退伍軍人堅韌剛毅的秉性,內心和行動都拒絕政府的扶持,最後在與小王的合作中,不畏艱難,一心改變命運,填土造田,帶領楊家班打贏攻堅戰。

身為一名學子,我念想這此時在家鄉勞累的父母,無論自己多忙都要常跟父母交流;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不需要每人都要投身脱貧攻堅的活動之中,但是也要為脱貧攻堅在宣傳方面或者技術方面提供我們微薄之力。

《十八洞村》觀後感 篇二

脱貧攻堅戰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是二十一世紀一個偉大的戰爭;是一個史無前例的戰爭;是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一個戰爭;是我國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

在9月18日,查那村組織村“兩委”班子成員、駐村隊員認真觀看了電影《十八洞村》。我們邊看邊給村“兩委”班子講解影視內容。10月3日,查那村工作隊再次組織全體隊員觀看這部以扶貧為題材的《十八洞村》影片。

該電影主要圍繞一名退伍軍人楊英俊講述了《十八洞村》的脱貧事蹟。片頭裏,當楊英俊得知自己被納入貧困户幫扶對象時,與同時得知消息的楊懶反映是明顯不同;在楊英俊心裏,貧窮是一件恥辱且丟臉的事。他的思想認識與其他貧困户截然不同,他認為當貧困户是比罰款還嚴重的事情,覺得丟了楊家列祖列宗的臉,也拖了國家奔小康道路的後腿。

影片中駐村扶貧工作人員一直把“脱不脱貧,關鍵看老鄉”作為工作中的重要原則;把“要我脱貧”轉變為“我要脱貧”作為奮鬥目標,積極調動羣眾的鬥志,竭力從感情層面與羣眾打成一片,真誠的與羣眾相處。之後在扶貧工作人員小王的帶領和指導下,他們成立了“楊家班”與貧窮宣戰,在百畝尾礦地填土造田,很好地解決了人多地少的困難,改變了楊懶、楊三金等人的“等靠要”思想,帶動了《十八洞村》羣眾的積極性。在駐村扶貧幹部的帶領下該村紛紛出現了做網店出售酸魚、特色手工業、種植業等具有針對性強的脱貧舉措,充分發揮了《十八洞村》本地特色,很好地結合該村實際情況打出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脱貧攻堅戰。

看完此影片,查那村的駐村工作隊員十分敬佩《十八洞村》的小王及駐村扶貧幹部們的不怕苦不怕累精神;應虛心學習他們因地制宜的制定政策以及“扶真貧、真扶貧”的工作態度與工作決心。自脱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我們是“全黨動員、全民參與”,像《十八洞村》小王這樣的幹部,在扶貧工作一線有千千萬萬個,有了他們,這場沒有硝煙的偉大戰爭定會如期的勝利。

《十八洞村》觀後感 篇三

主旋律電影是用來教育人的,不是拿來享受的;這是大多數人的看法,我亦然。懷着這種觀點我去觀看了《十八洞村》——一部被標記為“主旋律”的電影,卻感受到了視覺和精神雙重享受,也受到了比預期更多的教育。

故事發生在湘西大山深處。古樸苗寨的綠水青山令人神往,大山裏人的耿直憨厚讓人感動,連那屢屢出境的牆頭大公雞都是那麼的神氣威武;然而這裏卻又是被貧困頑疾纏身的一片沃土,村主任屋裏高掛寄存的被褥顯示着外出務工人的艱辛,也折射出山村深處的窮苦;年過70的老戲骨王學圻扮演退伍老兵楊英俊擁有硬朗的身板筆挺的腰桿,硬氣的他不願意被戴上貧困的帽子,奮而擼起袖子、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勁頭讓人欽佩,而更能觸動內心的是臨近片尾他與扶貧幹部促膝長談中的那句“種一片田,守一方土”,八個字,言簡意賅卻擲地有聲,發人深省。

俗話説,將喜歡的事做到極致,便是成功。片中的老楊放棄了部隊轉業時去工廠工作的機會,回到山村種田,節衣縮食省下的家底本已捉襟見肘,必定難逃孫女患病帶來的衝擊。在扶貧幹事小王的開導下,他痛定思痛後決心填土擴田改種老稻穀。改種預計會帶來不錯的經濟收益,這便是老楊的成功。然而,生活中如何將喜歡做到極致而獲得成功,卻是大有學問。

成功,需要我們堅守。堅守既定目標才能樹立正確的標的,才有衡量奮鬥成功的標準。“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決勝階段,脱貧攻堅是多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中的“短板”。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二五”以來,湖南脱貧攻堅取得了重大成效,但仍有465萬人口待脱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脱貧攻堅任務重的地區黨委和政府要把脱貧攻堅作為‘十三五’期間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堅持以脱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貧困將存在,根除這一頑疾並非易事,客觀現實要求我們堅持以解決和改善民生問題為目標,打好扶貧攻堅這場硬仗。思想上,堅守既定目標才能守住底線,摒棄急功近利的思想和浮躁的作風,才能避免半途而廢,才能保證不犯錯誤。

然而,堅守並不是意味着墨守成規甚至重蹈覆轍,而是要求注重方法實現既定的目標。成功,需要我們堅守中實現創新。扶貧幹事小王打感情牌拉近距離消除疑慮,這是創新;楊家班揮鍬填土擴大耕地面積,這是創新;相比通過節衣縮食來節流,增加收入更能實現生活質的飛躍,這是創新;薇薇將網店開在大山深處將酸魚銷往山外的世界,這也是種創新。影片通過一連串的事例揭示亙古不變的真理:創新需貫穿工作的始終。只有這樣,才能找到新思路新方法去解決問題根治頑疾;只有這樣,才能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提高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讓各行各業活力迸發,最終達成實現偉大中國夢這一宏偉目標。

電影散場,觀眾漸遠;片中一幕幕眼前揮之不去,不光是景,更是精氣神。某種意義上説,每個人都在種一片田,最難守住的是自己內心的一方土。而堅守的同時如何更好地種好田,同樣引人深思。是為記,與諸君共勉。

《十八洞村》觀後感 篇四

1月25日,在西秀區委宣傳部的組織下,該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周祖林帶領2名幹部代表到西秀區文化中心觀看了脱貧攻堅主題電影《十八洞村》。

本片主要講述退伍軍人楊英俊和楊家兄弟在扶貧工作隊幫助下,打贏脱貧攻堅戰的感人故事,展現出了在農村精準扶貧過程中,村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的巨大變化,折射出傳統文化與現代思維的碰撞與融合,引發人們對如何脱貧和怎樣才是真正脱貧的深度思考。

影片中,駐村幹部召集村民開會,宣佈精準扶貧名單,當唸到村民楊英俊的名字時,他特別難過地走出門外,“我楊英俊辛辛苦苦種地幾十年,到頭來還是貧困户。”,他們不願當貧困户的精神比物質富裕更可貴。而扶貧幹部小王的創新扶貧思維與理念,針對不同的`村民和問題,特殊化、具體化,切實表現了“精準”二字,並把“要我脱貧”真正變成了“我要脱貧”。

《十八洞村》,讓我們更形象地瞭解了精準扶貧的意義,也更加堅定了我們決站脱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的信心和決心。今後我們將立足本職工作,認真學習貫徹黨的精神,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為打贏我區脱貧攻堅戰、建設富美新西秀做出貢獻。

《十八洞村》觀後感 篇五

《十八洞村》是一部以十八洞村的真實故事為原型,以國家實施“精準扶貧”戰略為大背景,以退伍軍人楊英俊帶領楊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打贏了一場扶貧攻堅戰為主題的影片。在這場艱苦卓絕的、追求生活脱貧的過程中,楊家兄弟也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脱貧。故事感人至深,蕩氣迴腸,從十八洞村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展現了黨中央實施精準扶貧的英明決策。

故事開篇是十八洞村羣山繞翠、梯田層綠的鳥瞰全景。隨着鏡頭的徐徐推進,退伍老兵楊英俊站在水田裏辛勤耕作的身影映入眼簾,當他抬頭望向萬里高空時,一隻七彩鳳凰迎着太陽展翅飛翔。發家致富的願望正如這隻美麗的七彩鳳凰,是每一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的“中國夢”,楊英俊也不例外。然而,地少人多,小孫女患腦膜炎意外致殘讓這位性格堅韌的退伍軍人成了村裏的精準扶貧對象。這讓他感覺到顏面盡失,在退伍軍人朋友中抬不起頭來。楊英俊在部隊時曾經修過飛機,轉業後有過當石油工人的機會,然而因為父母在,屋裏又分了田土而回到了家鄉,希望一心一意種田來改變命運。他的妻子性情温和、勤勞淳樸、體貼入微,和他一起勤巴苦做,最後卻還是掙扎在貧困線上,成了需要國家幫扶的貧困户。與他一起被認定為精準扶貧對象的還有楊英連,這位脾氣倔強的啞巴老人不認可女兒小薇薇和女婿施又成的婚姻,原因僅僅是女婿的鄰村祖上因為爭水和他們村喝過絕交酒。楊英連在女兒女婿雙雙外出打工拿不到工錢,只能自己拉着頂帳回來的棉被在集市上叫賣時,對他倆大打出手,讓本有迴歸心思的女兒女婿又一次黯然神傷離開了他。孤寡無依的他經常喝了酒以後放聲大哭,日子自然也難有起色。精準扶貧對象的另三位是楊懶、楊三金和鄉林場守林員楊英華,楊懶遊手好閒,生活頹廢,家徒四壁,歲數老大不小了卻連個婆娘也討不起。楊三金犯有腰傷,一連四胎全是女兒,生活重擔壓垮了他的鬥志,他自己不幹農活卻寄希望於再生個兒子,讓兒子長大種田致富。他的妻子在外打工,女兒在本該上學的年齡都輟學在家做家務,一家五口只能靠把田土租種給別人勉強度日。

扶貧工作人員小王踏實務實,一心想為農民兄弟做點實事,幫助扶楊家兄弟致富。在得知楊英華種的老稻穀每斤能賣到8元錢,打的米一斤能賣到幾十元,城裏人都搶着買以後,遂萌生了填土造田的想法。他從網上查到有一塊鉛鋅礦尾礦庫在尋找承包改造,就開上車拉着楊英俊實地考察。站在鉛鋅提煉走了的乾涸的礦尾上,他沒有一愁莫展,被堆滿鉛鋅渣滓的廣袤原野嚇倒,而是心懷憧憬,要還這塊滿目倉夷的大地一片綠色,動員楊英俊帶領楊家兄弟改造荒地。經過兩次楊家兄弟會議的“戰”前動員,他們從思想上認識到自己在壓力面前總是處在低谷階段,因而失去了自立自強的精神,缺少雄心壯志和苦幹創業精神。扭轉了自己“命中註定要受窮,再怎麼努力也沒用”的想法,徹底從思想上站立起來,從而鼓足了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勇氣,要和貧窮打一場大勝仗。就這樣,楊家兄弟和楊英連的女婿施又成團結一致,從周圍的山上取土,一揹着一揹簍填土造田,汗流夾背,矢志不渝,後來引進大型設備,竟然填出了七、八十畝的水田,成為名符其實的“楊家班”,楊家班的填土造田工程讓楊家兄弟擺脱了貧困,也吸引來了其他村民積極入股。

片尾,小薇薇開網店賣酸魚銷售額突破了萬元;苗繡培訓開闢了又一條致富之路;村裏的公路正式修通;楊英俊的兒子媳婦也應召回鄉。楊英俊地語重心長向小王道出了一個老兵的心聲。他説人活一輩子都要走,人走了田不會走。自己當兵、當農民,守一方土,保一方田,就是為了後人能繼續種稻打餈粑。正因為這造福後人的高尚情懷,他才能夠帶領楊家班兄弟擺脱了貧窮,也在十八洞村留下了一塊厚澤晚輩的福田,也為全國農民創造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十八洞村》觀後感 篇六

雖然是一部主旋律影片,但是《十八洞》一點也沒有主旋律電影那直露的宣教、生硬的演繹、膚淺的表達,而是讓作品聚焦於人性、人情、人心,通過生動敍述刻畫豐滿的人物,使得故事具有很強的藝術性與觀賞性。

影片首先在攝影上超級棒。航拍下的霧靄蒸騰、羣山隱現、層疊梯田、百態草木,畢現奇特的湘西風光美景,看起來來令人悦目。而山間村落人們的稻田耕種、起食飲居等生活日常,被中近景加以細膩呈現,來顯露淳樸苗寨濃郁的人文風情。自然美景與人文貯藏,兩者相輔相成構造出天然親切的畫面,瞬間讓看客忘掉城市的喧囂與紛擾。詩意化的鏡頭語言帶出影片大樸無華的質感,也引導觀眾走進山民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

誰能夠想到類似田園牧歌般的絕美意境中,竟藴含強烈的現實主義筆觸。青壯勞力紛紛出外務工,留下的村民經濟狀況不佳。帶着眼鏡的志願者小王前來進行扶貧工作,他與幫扶脱貧的對象們發生了一系列故事。他猶如闖入者般到來,催化着山民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的改變,也間接折射出傳統文化與現代思維的碰撞與融合。

雄雞報曉的鏡頭在片中多次出現,起到對劇情的間隔斬分的作用。沿着動靜相宜的敍事節奏,人的情緒則被刻畫得如此飽滿自然。片子可貴之處在於人物沒有被限制地拔高和概念化,而是形象很落地,讓人感覺到可親、可近、可感,沒讓作品顯得空乏與蒼白。不幾個被幫扶脱貧的對象各有生活煩惱。楊英連年老孤獨,有着語言障礙,憤懣於女兒小薇嫁給與全村絕交人家的子弟施又成;楊英欄光棍一條,外出採礦失敗,終日在村中游手好閒,為找不到老婆而犯愁;楊金三靠着媳婦外出打工吃軟飯,家有四千金卻一心想要兒子。幾個面對貧困現狀雖心態各異,但是都期盼着對命運的改變。而影片依靠情節衝突的遞進來鋪排着劇情。楊英連追打女兒女婿的段落,楊英欄抗拒修路對自己土地佔用的橋段都有着很強的戲劇張力。

相比於這幾個同宗,被動地承受着安貧知命,作為片裏中心人物的楊英俊,無疑顯得光彩照人。這個退伍老兵家有殘疾孫女,卻對命運誓不低頭。他人硬、骨頭硬、脾氣硬,當得知自己被列入扶貧對象之時,強烈的自尊心驅使他採取決然拒絕的態度。直至扶貧員小龍離去之後,方才贏來意識的覺醒,於是帶領同宗兄弟打響脱貧的攻堅戰。楊家兄弟那“愚公移山”似的填土造田,看起來尤為震撼,完成的不只是物質上的脱貧,還有精神上的超越,凸顯不畏艱險的立志立身立行,以及美好生活矢志不渝的追求。而王學圻和陳瑾兩個老戲骨的表演,支撐着耐看的故事。前者演繹出楊英俊堅忍不拔的性格,面對困難心硬如鐵,不服輸、不認命,在自立自強中,陳瑾則顯示出妻子麻妹的善良天性與淳樸心靈,醃製起鹹魚有模有樣,對孫女更是愛軟似綿。

故事所藴含的絕非只是“扶貧”這個單一主題,引發的也不是怎樣才是真正脱貧的深度思考。其實還有更為豐富的內涵。施又成被全村人接納,顯露着對放下昔日恩怨的和解。楊英欄卧倒在被礦物的土地上痛哭,體現着環境破壞的反思、對土地的熱愛與依戀;而楊金三媳婦的歸來,以及那載着座椅的車輛回鄉路,都在彰顯着外出這對精神家園的迴歸。總而言之,影片在弘揚自強不息的正能量之下,做到了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珠聯璧合、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