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紀錄片幼兒園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43K

紀錄片幼兒園觀後感【精彩多篇】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篇一

幼兒園本來是一個充滿童真與單純的世界。如果説校園是現在社會中唯一的一塊淨土,那麼幼兒園本應該就是淨土中的淨土。然而,在紀錄片《幼兒園》中,我們看到:在很多方面幼兒園跟成人社會是重和的,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每個成人的深思。

當有人問一個小朋友為什麼他能長這麼高時,小朋友嫻熟的回答道:“我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老師的幫助下長這麼高的。”這不禁讓我心生詫異:一個幼兒園的孩子居然可以把這樣的問題回答的如此“圓滿”。但仔細想來,其實這未必是孩子的真實想法,只是我們成人的世俗在他們身上留下的烙印。

當記者問到有關警察的問題時,一個小男孩告訴我們,交警會收蠻多錢,還收車子。一個小小的孩子對我們國家公職人員就有了這樣的認識,我不敢想象這些印象留在他們的世界裏伴隨他們成長後將來會這樣,但可能“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給警察叔叔手裏邊”的事會很難上演了。

我們不難看到,孩子們在成人的影響下儼然已經有了小小“思想者”的姿態了,而且這些孩子的成熟與我們想象中的天真無邪相距甚遠。紀錄片《幼兒園》不僅在主題上寓意深刻,其運用的表現手法和拍攝技巧也值得我們稱讚。

導演所拍攝和表現的場景並不是我們一提到幼兒園頭腦中就會閃現的諸如上課、六一、遊戲等常見景象。我們看到的是看似平凡,但仔細品味後卻能讓人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而且非常態的內容。

整個片子看完,你會發現自己完全處於一個比平時低矮的世界,該片採取平視的手法,用孩子們的高度和視野看待這個世界。這樣不僅剔除了成人的紛擾,讓我們更真實的感受孩子們眼中的一切,而且極富感染力。

剛看完《幼兒園》給人一種零散的感覺,我們似乎很難用一句話將其內容全面的概括。但細細想來,導演正是通過各個看似零散雜亂的片段不斷延伸主題,提升內涵。然後用蒙太奇手法深層次的表現這片幼兒的世界,其實更是成人世界的折射。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篇二

幼兒園是一個特殊的地方,基本每個人都在那個地方度過了幾年光陰,都在那裏歡笑,哭泣,成長。現今的幼兒園不斷有問題爆料在社會上,例如前不久曝光的三色幼兒園事件,讓人們對幼兒園的現狀不斷擔憂,上節課觀看了張以慶導演的紀錄片《幼兒園》,再對比如今讓人感概萬分。

張以慶在簡介中這樣寫道:“在中國在武漢在一所寄宿制幼兒園,我們紀錄了一個小班、一箇中班和一個大班在14個月裏的生活。幼兒園生活是流動的,孩子們成長是緩慢的,每天都發生一些小事卻也都是大事,因為兒時的一切對人的影響是久遠的。一個單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長中的生活碎片,總會承載點什麼,那便是當我們彎下腰審視孩子的同時,我們也審視了自己和這個世界。”這是導演對自己作品的解釋。在我看來,這也是導演創作本片想極力表達的一點:審視過去。

俗話是“橫看成嶺側成峯”,不同的人看不同的事物所聯想的也不同,兒童眼裏的兒童,是同學,是朋友,也可能是打鬧嬉戲的小冤家。中年眼裏的兒童,是頑皮的小傢伙,是可愛的小寶貝,也可能是自己生命的延續。老年眼裏的兒童,是希望,是遙遠的回憶和下一世的未來。而青年眼裏的兒童,是難以言説的過去和現在,是最尷尬的懷念和祭奠。影片是在哭聲中開始,在集體的沉默中結束,貫穿中間的有哭有笑、有打有鬧、有失望有委屈、有高興有興奮,有依戀也有不捨。這多像我們人生的軌跡啊,歡樂有時,痛苦有時,最終歸於靜寂。給了觀眾更多的聯想空間。

這部紀錄片多條線索聯合,並採用了豐富的轉場方式,在我看來最大的特色在於導演採用了平拍的方式,在面對成人時採用了仰拍的方式,所以鏡頭的視角就是孩子所看到的世界,這讓本片的畫面感十分強烈,樸實平和,卻又不失樂趣。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篇三

拍記錄片的程序可分為素材的選擇,結構的發掘,聲音、色彩的處理,現場的控制,素材的整理,團隊的組建。我對其中的“結構的發掘”與“聲音色彩的處理”提出以下思考。我認為幼兒園的影片結構可總結為:一條持續採訪一個學生的主線,另一條副線是大中小班的孩子的生活起居。而主線是按照時間順序發展的,副線則是平行的時間空間關係,或者説不明顯的時間空間順序。主線中對一個心算班優等生的持續採訪不僅在時間上暗示了幼兒園孩子的成長,影片的前進,也揭示了幼兒園的教育消磨了孩子的靈性與創意這一引人深思的社會問題。

其他孩子的採訪都分別從具體細節方面體現了小孩獨有的天真與快樂。而副線則從羣體的角度來觀察小孩的第一次社會羣體生活。長鏡頭運用和長時間講述一件事情的情況比較多,如一個孩子學穿衣服,一個孩子學搬椅子,一個孩子等家長。這些較宂長的鏡頭和敍事,形象傳達了孩子剛開始學習獨立的困難疑惑。在人生中的第一次社會羣體生活中,會發生各種矛盾。小孩子間打鬥吵架,老師嚴厲地斥罵,孩子艱難的學習新事物,這些都一一體現着幼兒園裏孩子們經常遇到的挫折,以及並不倡導温柔讚揚的教育。而這種教育一直持續到國小中學大學,我們遇到的挫折也總是讓我們產生小時候為難想哭的表情。以至於影片使人感到熟悉,不僅與我們自己的幼兒園相似,甚至和現在的我們,現在的社會相似。《幼兒園》中的聲音都是採用現場的聲音,有明顯的空間感與現場感,顯得更真實生動。色彩方面,對比度不強,沒有強烈的光影感覺,使畫面顯得樸實,也稍顯灰暗。

紀錄片幼兒園觀後感 篇四

那些是我們的過去,是我們孩子的未來。

看到張以慶的《幼兒園》,每件事情都不是連貫的,它並不以某一個小孩或者某幾個小孩為主角。如果非要説的話,這部紀錄片的主角是有許多個,但是總的來説,都是一個形象,那就是幼兒園的小孩子。它的故事情節如此支離破碎,然而卻讓觀眾的印象很是深刻,因為它表現的就是在幼兒園中發生的事情,是上過幼兒園的人都會有過的經歷。那一個個長鏡頭的組合以及關於孩子們鏡頭的特寫,還有鏡頭的運動來表現了孩子們在幼兒園的表現,讓我不禁想起了幼兒園那些支離破碎的記憶。這部紀錄片的主題我最終還沒能確定下來,是表現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是表現社會對孩子的影響嗎?也許只是幼兒園這個小社會?還是全都有?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它一定表現了幼兒園那些小孩子的本性。

雖然這部作品的主題不大明確,但是它的敍事結構還是頗為清晰的。這部作品的敍事角度,是以一般紀錄片常用的純客觀敍事的角度,講述幼兒園的故事。但由於這部紀錄片並不以某一個人為主角,而是以多件沒有清晰的時間線和因果關係的事情穿插而成的,因此可以定為它是以綴合式團塊結構的敍事模式來講述故事,根據小孩子的衣服,我們也可以判斷其敍事的時間是以夏秋冬春夏的方式來走的。 在我看片子的過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細節應該就是那些背景的音樂,在這部紀錄片中,除了現場收的聲音樂聲還有幼兒園唸的歌曲,只有那首《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和口琴的音樂讓我印象最深。第一次出現的《茉莉花》背景音樂是在他們第一次午睡,在馬上要睡着和睡熟的時候出現。我忽然想起了以前在學校住宿的時候,睡醒了老師會播的音樂。口琴的音樂和《茉莉花》都不是很歡快的,而是充滿一種淡淡的哀傷。那是我曾想快快長大的日子,想快點變成大人,快點成年,快點老去的時候。而當我真正到了那個時候,我開始還念過去,那種大家都在一起玩,一起睡覺,不開心就哭,哭完就好了的童年。

看《幼兒園》的時候,我發現了那些小孩子竟然是如此的現實而又天真。他們知道要恨日本人,罵美國人,知道有愛,知道中國足球,評論起來也像個大人一樣能説出一套一套的話。但他們也會很直率的不開心就打,你打我我打你的,卻也會歧視,孤立別人。最終,我也想起來一些自己在幼兒園的片段,其實我們在幼兒園的時候就顯示出了自己的價值傾向,只不過那時候更坦率。

這部紀錄片中,有很多很多關於孩子們的特寫鏡頭,孩子明明白白的表現出了有攝像機這種東西在拍着他們,他們會不自覺地去看它。而在那些單獨插入的對孩子的訪談中,那些孩子都是那麼的成熟。讓我無話可説。

話説在我看這部紀錄片的每一分鐘,我都有記錄下他們所做的所有事情。因此我也記下了很多紀錄片所用長鏡頭拍攝下來的東西,如第一次上幼兒園的孩子的哭鬧,吃飯、午睡時的孩子。讓我印象比較深的長鏡頭有兩個:一個是一個孩子在把椅子放好,卻一直失敗的場景,他把椅子翻了一次,卻依舊放不好,也意識不到問題在哪裏。這讓我着急萬分,後來卻又釋然,鑽牛角尖卻不放棄的孩子,也是很可愛的。一個是通常都是最後一個被接走的孩子陳志鵬,這個長鏡頭是以一種平拍的方式去拍的,他老是在回頭看攝像機,或許是看活動室的另外一個門,那一種躊躇,那一種期待過後的失望,讓我想起了在求學生涯中,同是幾乎老在最後被接走的自己的心情,總是在怕,怕家人不再接自己了,但其實心裏知道不會被拋下,卻還會恐慌的難以言喻的心情。

那些不會再來的過去,那些泛黃的記憶,伴隨着音樂慢慢地遠去吧。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篇五

“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片頭的話似乎在引導我們對這部片子反思些什麼。

在我的定性思維裏,幼兒園的孩子都是天真爛漫的'模樣。他們因為一點小事就可以開心很久,一隻蟲子可以圍着看一下午;他們的煩惱也很簡單,系不上鞋帶、穿不好襯衫,簡直整個天空都灰暗了。小男孩被欺負後情緒低落,小女孩趕緊把自己碗裏的肉夾給他,哄他開心。問“愛是什麼?”,小朋友回答:“就是我抱着你。”我以為這些就是幼兒園孩子的全部了。然而看完這部片子,我恍然發現,原來幼兒園裏已經可以看見眾生相……

記錄片的好處是沒有設計和偏見,一切都那麼真實,於是我們看到本以為是後天形成的如今的種種行為念頭其實在幼兒園時就已經突顯了,照樣是有欺凌、瞞騙、暴力、虛榮。片中有這樣的毋寧説搞笑的鏡頭:一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坐在一張桌子上,對面的小朋友説“我不要你坐我對面,看着煩人!”説着還表情狠狠而詭異地徵求別的小朋友意見:“看着都煩,是吧?”其誇張的表演能力讓人歎為觀止。

在這部片子裏,我們看到的更多不是孩子們身上與生俱來的東西,而是在成長過程中耳濡目染的大人們和社會上的各種“德性”。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能唱出“I love you”,卻覺得“我愛你”是噁心的話、説不出口?為什麼孩子會去憎恨沒見過、甚至不確信是怎麼回事的“日本鬼子”和美國人?幼兒園的孩子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是非觀,他們會有這樣的一些思維無疑是被成年人灌輸進去的。

該片背景環境是武漢一所全託住宿制幼兒園,幼兒園老師們即便是在夜間也難以安心睡覺,惦記着喚醒孩子們起牀小解、給孩子們蓋好被踢開的被子,老師們的辛勤工作看在眼裏,對於在這一點我是給予認可的。但依然無法抹滅的一個事實是:教師們的一些言行和教育方式存在着較大的問題。片中有一段老師不停點名批評一個名叫馬玉蘭的小朋友,甚至説出“馬玉蘭你又在害人”,才三四歲的孩子卻被冠以害人的罪名,而無法為自己辯解;有小男孩無緣無故打人,欺負別人,老師脱口而出“打人的都是神經病”;最不能接受的是,因為孩子年齡小,幼兒園就給小朋友們男女混浴?我認為,孩子們的言行都是受家長老師的耳濡目染,幼兒園教師理應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樣,每一句説出口的話都應該慎重考慮;孩子的性別意識也從小就要樹立清楚,“男孩子不可以欺負女孩子”、“女孩子要學會保護自己”這些也都應該從娃娃時代就要抓起,給予正確的引導,切不可大意。

其實説到底,我們以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世界多少有些不公平。總之最後,我還是希望孩子們眼裏的世界可以少受一些成年人社會氣息的沾染,而更多一些童真、歡樂和美好。

紀錄片幼兒園觀後感 篇六

“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

《幼兒園》這部紀錄片,講述了幼兒園裏孩子生活的故事,我看到了很多幼兒園的縮影。《茉莉花》的背景音樂響起時,有一種淡淡的憂傷爬到我心裏。

孩子都是不同的,孩子有個體差異,孩子也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但是來到了幼兒園卻必須一模一樣,彷彿工廠裏生產零件一樣,如果有一個是不符合標準的,那就是“不合格”,需要“反省”。

《幼兒園》的孩子們缺乏真正的關注與愛,在與孩子們的對話中可以看出這一點:

“你的爸爸媽媽都在忙什麼?”

“我媽媽忙着做美容院,我爸爸忙着和別人吃飯。”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出這一點:幼兒園在看世界盃比賽的時候,孩子們為中國隊加油,但是有的孩子並不喜歡中國隊,因為他們實在太差。而老師這個時候強加自己的情感於孩子,要孩子為中國隊加油,不能在中國隊輸球的時候瘋玩。孩子們不能有自己的觀點或者看法,不能喜歡別的隊,只能和老師一樣喜歡中國隊,中國隊輸了,就必須難過,不能瘋玩了。

這對於孩子來説是不公平的,難道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長大以後也是一個沒有想法的人嗎?人云亦云嗎?

影片也給我一種孤獨冰冷的感覺。特別是孩子獨處的鏡頭出現時,再加上教室外面陽光明媚,但是那綠色油牆的教室裏面卻有一種冰冷的孤獨。

比如:孩子們午睡醒來時,有的能自己穿衣服,有的坐在牀上滿面愁容隱隱哭泣的,也有穿衣服一次次嘗試反覆脱掉,最後還是耐心地穿好了衣服的,我們能依靠的只有我們自己。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小男孩放板凳的場景,在老師提醒“換方向,調個面”後,他依舊不能放好板凳,接下來的時間他都在與這個板凳作鬥爭,但老師也只是口頭提醒了一下,並沒有幫助這個孩子落實於實際行動。

孩子的內心世界應該是渴望得到關注,渴望得到幫助的,只能依靠自己不停地探索發現了。

其次,我看到了孩子們眼中的世界。

孩子們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認識世界,但是又並不完全懂得這個世界。在他們眼裏,欺負我們的人就是壞人,在他們眼裏,警察是抓人的,把壞小孩帶走,在他們眼裏交警的罰款變成了收錢,自己收的錢要給領導,因為領導不能沒有錢。

在《幼兒園》影片裏比較缺乏愛的教育,在採訪一個男孩時,問他:“你最喜歡班裏的那個同學?”

這個孩子説:“不知道”,其實從他害羞的表情裏可以看出,他是有喜歡的女孩的,但是他不敢説。

問:“www.本站baihuawen本站什麼時候説我愛你?”

孩子回答:“不知道。”

問:“你沒有聽過嗎?”

孩子回答:“沒聽過。”

“不好意思説,噁心!”

愛是很神聖的東西,因為愛,我們的生活才會大放異彩因為愛,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温暖。不是爸爸媽媽們不愛孩子,我相信每一位爸爸媽媽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但是表達得太少,讓孩子也羞於説愛,覺得説愛是噁心的!

愛在心口難開,不止電影裏這樣,現實生活中也會經常看到,特別是現在的成人,明明很愛自己的父母,但幾乎不會表達,我們會給父母買東西,節日時問候他們,但我們幾乎不會説我愛你。

對於我們的孩子,我們可以勇敢地去表達自己,讓孩子也學會表達,不要把愛藏在心裏。

整部影片中,我學習到了以下幾點:

一、我們需要尊重我們的孩子,把他當做和我們一樣的成人去對待。尊重他的想法,尊重他的觀點。

二、給予孩子真正的關心與幫助,關注他們的學習,關注他們的生活,多陪伴孩子。幫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與道德觀。

三、勇敢地向孩子表達愛,讓孩子感覺到愛是美好的,讓孩子也勇於向別人表達愛,形成美好温馨的生活環境。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篇七

我參加了兒子所在的明天幼稚集團第十幼兒園大二班的家長開放日活動。一個上午的時間,我不僅對孩子在幼兒園的學習與生活情況有了大致的瞭解,還從一些點點滴滴中生髮出許多感慨。

早上九點鐘,教學觀摩課正式開始。

班主任李老師頭戴五彩斑斕的漂亮花環一出場,立刻就引來了孩子和家長們的歡呼。我正在感歎幾張簡單的彩紙怎麼經老師的手就能變出那麼精美的裝飾時,就聽到李老師説:“小朋友們,咱們自己動手來製作一個花環好不好?”孩子們齊聲説好。於是李老師先取下花環,讓孩子們仔細觀察上面有幾朵花,都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它們的花瓣、花蕊各有什麼特點,花的排布有什麼規律等等。這個看似簡單的預備過程,其實寓含着豐富的訓練要素:它不僅鍛鍊了孩子的觀察力,讓他們對事物的顏色和形狀有了進一步的掌握;而且還拓展了孩子的思維向度,使他們明白在找尋花朵的排布規律時並不是唯一的。

接下來就是動手製作了。老師先將一張A4的白紙對摺,然後將折後的白紙折成均等的三份,最後打開A4紙,按照摺痕畫出六朵花,並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最後用剪刀把六朵花剪下來,粘貼到橙色的長條紙上,再根據自己頭圍的大小把長條紙粘連到一起,一個美麗的花環就製作成功了。對摺對大班的小朋友來説比較容易,但三等分地折對他們中的有些孩子來説就有些困難了。老師就耐心地教孩子怎麼先目測,然後怎麼去改變誤差等等。我覺得這個動手製作的過程很有意義,一方面,它有着嚴謹的科學精確性,比如對摺、三等分、測頭圍等,另一方面,它又有着張揚個性的藝術想象力,比如花形、着色完全由孩子依自己的喜好選定。當孩子們將親手做成的花環戴在自己頭上時,每個小臉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在遊戲過程中,孩子的左右腦都得到了很好的開發與鍛鍊,這才是真正的“寓教於樂”。

中間的休息和加餐之後,孩子們頭戴自己製作的花環開始了他們的彙報演出,內容有古詩朗誦、合唱童歌、眼睛保健操和武術健身操,有些古詩很長,家長們都可能背誦不全,但孩子們朗誦得那麼流利,且聲音洪亮、充滿激情。天籟般的童聲合唱更是把我們彷彿帶回了久已逝去的童年時光,很多家長都不由自主地也跟着孩子們同唱起來……孩子的表演真是讓家長們大開眼界,也大飽耳福。

午飯時間到了,孩子們在安靜地享受着他們的午餐。幼兒園還特地準備了些食物給家長品嚐。我嚐了幾種製作比較精緻的麪點,味道果然不錯,難怪兒子週末在家吃飯時經常會説“還是幼兒園的飯好吃”呢……呵呵,我也趁機大飽一下口福吧。

短短一上午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看到孩子在幼兒園生活得那麼快樂充實,我們作為父母感到無比安心。同時,我們也感受到老師的工作有多麼勤苦。李老師那些看似無心的教學設計,其實恰恰體現了她教學經驗的成熟與豐富,而這份自如,其背後又有多少辛勤的付出啊!也許只有同樣作為教師的我才能理解得更為深刻吧!此外,老師們對孩子生活習慣的培養,可謂細緻入微。比如怎樣正確握剪刀、怎樣使用膠棒,怎樣處理廢紙等等,都有那麼具體的規定,這讓我們這些做父母的都感到自慚形穢。

感謝辛勤付出的老師們,感謝立美育人的明天十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