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紀錄片《鏡子》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5W

紀錄片《鏡子》觀後感精品多篇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心得 篇一

孩子是家庭的鏡子,輟學、早戀、毆打父母、輕生,不同類型的叛逆少年站在鏡子面前,我看到的卻不是那張年輕的臉龐,而是佈滿皺紋的父母的面容。

人之初生,性本單純。

父母是孩子接觸最多的人,從第一次睜開雙眼到熟識數字,是孩子一生的地基,很大程度決定他們未來的性格秉性。就像白絹一展,任由父母書寫。你所謂善與惡,所謂好與壞,毫無保留地灌注在孩子腦海裏。

影片中有所體現,時常因為母親送水果飯菜打擾他下軍棋而毆打母親的澤青,年僅十四的他為什麼對愛母如此狠心?影片後邊講述説到澤青的父親一直有家暴的惡習,所以目睹一次次的家庭暴力後的澤青也習以為常,甚至認為毆打母親天經地義,是件常事,可怕卻又引人深思。

思想的深度或許可以憑藉年齡衡量一二,但思想的複雜是無關年齡的。父母卻認為孩子就只是孩子,思想簡單不成熟幼稚,所以父母總是忽視孩子的思想,認為小孩也想不到什麼,但是成長階段是一個塑造性格的時期,尤為關鍵又十分敏感,外界的一件小事可能蝴蝶效應似得顛覆一生。家長為了生計為了家庭,日夜操勞,自然不可能注意到孩子的小情緒,青春期的孩子不願對父母吐露心思,雙方如果也不及時溝通,那麼隔閡和摩擦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當孩子開始有較強的自我意識,有些父母天生控制狂,不容許孩子有一點偏差在他規劃好的最好看的道路上。讀書、會考、大學聯考、畢業、工作、結婚、生子,然後彷彿就圓滿了。可人生不止一條路,大多數人的幸福可能不是你想要的,看似幸福的大多數人其實也在黑暗處厭惡這平淡枯燥的生活。可這種思維慣性牢固了三四十年,就變成對的了。自認為的正路,這與思想跳脱異想天開的孩子的思維有極大的矛盾,開始了冷戰,吵架,離家出走,甚至以愛相連的兩代人變得刀劍相向,缺少的是溝通和理解。

中國人是含蓄的,年紀稍大的父母更是這樣,他們從不説愛,卻時時都在愛着。他們的愛隱形在每天三頓平淡的飯菜中,隱形在十幾年如一日的叮囑與嘮叨中,隱形在每一次爭吵後滾燙的淚水中,隱形在每一次他看你的眼神中,隱形而偉大,常見卻無價。

語言這一最適合表達愛的產物或許失去本意變成了負累。當語言失去美麗,變成冰冷的鐵錘,傷害的不止一個人,那心與心之間的愛的羈絆也變得搖搖欲碎了,有些或許已經粉碎。碎滿地的玻璃,扎身!更扎心!留下難以彌補的傷疤。

深愛着的爸爸啊,你怎忍心揮下手掌,打碎孩子脆弱的心靈,毀壞家庭的和諧?

親愛的孩子啊,你怎麼讓自己的快樂建立在父母每日每夜的操勞上?

深愛着的媽媽啊,你怎能讓一個愛心變成束縛孩子自由飛翔的牢籠,只做你乖巧的小寶貝?

親愛的孩子啊,你怎能無視那偉大純潔的愛,帶給他們痛苦與折磨?

親愛的,深愛的,你們都是對方最最親愛的人啊!又怎能讓痛苦代替歡笑,讓麻木代替温柔!

孩子像風箏,父母是你的牽線人,任你在風中飛舞。

當有一天,風足夠大,風箏足夠結實,便是父母撒開線的時候了。

紀錄片《鏡子》觀後感 篇二

4月19日晚,央視紀錄片《鏡子》首播,給了中國家庭教育當頭一棒。

這是一部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一部經過十年策劃、兩年攝製的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

紀錄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鐘,央視社會與法頻道花了20xx年策劃、兩年攝製。內容很簡單,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武漢一所教育機構接受“改造”。

但故事反映的問題卻不簡單。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一定有個“問題家庭”,父母也意外接受了一次啟蒙教育。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長是不是好家長”,俞敏洪看完紀錄片後説。

雖然不能把所有的鍋都甩給父母,但父母的確是影響孩子最深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網絡首映後,網友思考發言:這是靈魂的共鳴。

紀錄片《鏡子》觀後感 篇三

《鏡子》,是由央視社會與法頻道《天網》欄目推出的特別節目。紀錄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鐘,央視社會與法頻道花了10年策劃、兩年攝製。

紀錄片講述了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為什麼?“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等情感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複雜性的基礎上,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心得 篇四

2017年4月1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國中部和高中部的部分班級停課半天。9點鐘,在老師的帶領下,三百多名學生列隊進入學校大禮堂,同時,一百多名學生家長也紛紛落座,他們將在這裏觀看一部還沒有公映的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鏡子》是由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天網》欄目經過十年醖釀與策劃,兩年拍攝和製作才最終完成。該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等情感問題,這是中國首部深刻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為了讓社會公眾更深入地瞭解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紀錄電影《鏡子》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開啟了進校園活動的第一站。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相似”,“我告訴你們,最好不要抓着我,你們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讓他跳,你看他敢嗎,他每次説完這句話,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孫子”。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在整整九十分鐘的放映過程中,每一幀畫面、每一段對白都牽動着學生、家長和老師的情緒。

隨着禮堂燈光的亮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創新人才研究會會長,人大附中聯合總校校長劉彭芝首先分享了她的觀影感受:“看完以後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動,跟我有共鳴。兩會剛完十九大之前推出這個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我也很感謝中央電視台,能夠在這個時候適時推出這個片子。”這部影片之所以能引起劉彭芝校長的強烈共鳴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片中關於家庭教育的思考與劉彭芝近年來的倡議不謀而合。2017年6月9日,劉彭芝校長在《光明日報》上發表過一篇署名文章《家庭教育,從教育家長開始——尊重孩子,解放孩子》。觀影后,劉彭芝再次強調,“家庭教育首先要教育家長,不要光説孩子。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家庭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有一個“問題”的孩子就有一個“問題”的家庭。而且我們家長有很多不太懂教育。尤其獨生子女家長,有些家長沒有資格當家長,他有資格生孩子,但是沒有資格教育孩子。”在《心理訪談》著名主持人沙瑪阿果的主持下,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副總監童寧,社會與法頻道《天網》欄目製片人、《鏡子》總導演盧釗凱,《鏡子》導演範永東與在座的師生和家長展開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

一名高一的女生首先提問:“我對片子中的一句話特別有感觸,‘人生不止只有學習這一條路’,但是我又在想,我們真的能選擇其他路嗎?”

一位家長對於當下孩子們能夠選擇的路徑較為樂觀:“我覺得社會越開放,選擇機會越來越多。不像我們成長階段,選擇很少。”

社會與法頻道副總監童寧分享了自己把握人生階段的感悟:“合理地把興趣愛好放在不同階段,這是學習最好的時期。”劉彭芝校長把選擇和獲得自由的基礎聯繫在了一起:“全世界孩子都得唸書,那麼唸的書比較多、知識比較廣,將來進入社會就有更多的選擇機會。一個人興趣會不斷提升、不斷變化,所以你會有自由,但是自由也是為了我們社會、我們國家做更好的貢獻,你的人生價值得到更好的體現。”在場的師生難抑觀影后的激動心情,就影片內容積極提問求解。在問答中,主創團隊還就創作背景和創作初心做了一一解答。《鏡子》導演範永東透露了獲取片中家庭支持的關鍵:“拍攝過程中也有很多理解上的衝突,但是我們團隊每一個人在抱着真誠幫助這些家庭的信念上,獲得了家長的信任。”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心得 篇五

14歲的澤清外公外婆是大學教授,媽媽是學醫的有留學經歷,爸爸是事業單位,本科畢業,這樣的幾乎的頂級配置的高知家庭,澤清説,我來是因為有跟蹤報道,因為這樣有存在感;我來是因為這裏有家長課堂,我覺得他們才是要呆81天的人,我只需要呆6天就可以了,我為他們付出了這麼多。。。

澤清的爸爸説:這個家庭需要改變,但我覺得我不需要改變,至少不用改變很多。

家明的爸爸不想去家長課堂時説,公司領導安排的事情要做啊,很多人在等着我面試呢!你們誰會同意讓孩子不上學去當揹包客,難道讓我放棄他不管他的學習麼?

媽媽説,我覺得江校長説的兒子的關鍵在家長課堂上,我覺得太誇張了,沒有那麼多。

心理諮詢師李老師説:“我們做律師需要執照,開車需要考駕照,可是我們做父母卻不需要,但這是我們要做一輩子的職業,父母們都沒有意識到我們也需要學習。”

那麼需要學習的是什麼呢?

1、尊重個體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個體,因為他們除了是我們的孩子,還是他們自己,要象尊重你的朋友一樣尊重他們,包括尊重他們的感覺。

2、正確表達愛

當江老師帶着兩個教官去接家明的時候,大家看到一個細節,家明在家裏聲嘶力竭的喊着“讓我見他們!讓我見我爸媽!”,而門外的父母拿掉眼鏡趴在牆邊掉眼淚。

他們不愛對方麼?愛,只是用這樣扭曲的形式表達出來了,反彈回去讓他們自己也難受。愛的正確表達,就是帶着愛一點點的放手,讓孩子在引導而非控制的環境下尋找自己的人生。

3、糾正行為前先連接感情

鄰居有個老太太想要老頭名下的房子,未果,這個老太太天天有一空就坐在窗户前大罵老頭子,幾乎沒有間斷過,左鄰右里不甚其煩。大家覺得這個捱了罵的老頭子會開開心心的把房子給老太太麼?你自己會對批評你的領導説:領導你批評的太對了,我真是等不及要照你的話去做了,你對我太有幫助了”你不會的,所以也不要指望你的孩子會在被批評指責的情況下心甘情願去改正錯誤。

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要相信他們,要和他們做朋友。

4、請把指責變成鼓勵,把命令變成啟發式提問

給孩子時間和機會去改正自己的錯誤,讓孩子用腦子想問題解決問題,哪怕問題並沒有解決甚至更糟,要給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的好機會。

5、言傳身教

家庭環境是競爭的還是友好的,取決於父母。孩子從一出生就通過觀察在學習處理關係,看到父母總是指責對方他學到的是什麼?所以一個問題學生背後,肯定是一個有問題的家庭,至少是有問題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