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綠皮書》觀後感心得體會【精彩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4.23K

《綠皮書》觀後感心得體會【精彩多篇】

《綠皮書》觀後感 篇一

如果有兩種人生讓你選擇:

一種是擁有高雅的氣質,優雅的談吐,天生的音樂才華,衣食無憂的生活,出口成詩的情思。但卻也有着被歧視的膚色和孤獨的內心。白天坐擁澎湃的掌聲,享受他人的肯定,夜晚卻回到空無一人的大房子裏獨自喝酒。

一種是有着簡單的思維,發達的肌肉,無所畏懼的灑脱,粗枝大葉的快樂,難捱於胸的正義。但卻也有着衝動帶來的懲罰和生活的拮据。因為衝動打了人,丟了一份工作,回到家還是有妻子温暖的懷抱和孩子們的咿呀快樂。

你怎麼選?

很多人説,這兩種人生我都不喜歡。我喜歡將它們二者中和一下,那就是我的完美人生。可是,人生,真的很難完美啊。

電影《綠皮書》講的就是這兩種人生的故事。過第一種生活的是個黑人音樂家唐雪莉博士,有才華,有錢,但是沒有朋友,充滿了孤獨。過第二種生活的是託尼,沒有錢,沒有地位,卻有家人,有歡樂。

我們大多數人過的都是託尼的'生活,雖然我們沒有住城堡,有時還為了房租而出賣體力;我們也沒有光鮮亮麗的身份,走在大街上,沒人敬仰。可是,我們也沒有那麼多的條條框框,活得簡單而快樂。

一開始,我是嚮往唐博士的那種生活的,有自律,有尊嚴。可是,看到他在大雨中崩潰的瞬間,我發現,他並不快樂,他活得太拘束,太苛刻。有時,我們自以為擁有越多的頭銜,我們越能快樂,殊不知,有時,一種身份也代表着一個枷鎖。有時,正是因為一無所有,可能才更輕鬆,更灑脱。

放下我執,也許才能看到更廣袤的世界。如果不是給唐博士當司機,託尼不可能知道挑剔的音樂家也有背後的孤獨,唐博士也不會了解一個世俗享樂主義者的快樂。

存在即合理,我們認定的不一定是最正確的,試着去改變,去接納,去包容,可能才能體驗更多,享受更多。真的有些明白了造物主的偉大,它給了玫瑰花的芬芳,也給了玫瑰花扎人的刺。

卞之琳説,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還有句更俏皮的話,所謂的人生,就是笑笑別人,被別人笑笑。

也許就是這麼一回事吧,這是部很温暖的電影,大家可以去看看哦!

《綠皮書》觀後感 篇二

今天我想講兩個詞,啟程、改變。

如果把人生當作一場旅行。那麼你會選擇什麼樣的交通工具?是步行?還是開車?還是坐飛機?

要是我的話,我會選擇汽車或者是火車。飛機太快到達目的地,卻掠過了風景。

走路又太慢,容易被景色牽絆,然後忘記了追趕目標。

但要是選擇汽車或者火車的話,就大不相同。始終都是向前開着。

掠過大片大片的荒野,然後突然看見一片綠洲,就可以停駐下來,走下車。然後盡情享受着美好的一切。

當你內心充盈了、滿足了、厭倦了,自然會想離開。然後再找你最初的那輛車。你擰鑰匙、掛檔、踩油門就行,怕來不及還可以加速,繼續追趕你心中最想到達的那個聖地。那句廣告詞怎麼説的來着:心所向,馳以恆。

恰巧這個電影就是開着車到達最想去的那個地方,完成一段生命的旅程。

我所有的想象並沒有想到要和特定的某一個人共同赴那場約。這部電影恰好補足了這一點。一個黑人,一個白人。黑人禮貌,白人粗俗。黑人是boss,來人是傭工。

好像所有有趣的故事都是錯位的。因為只有錯位產生的碰撞才是精彩的、有趣的。精緻的完美就像按劇本寫好一樣,沒有一點驚喜。只有大小不一的缺憾,強烈的拼合在一起,才能持續摩擦產生火花和精彩。

這一點我就突然想到郭麒麟説過的話。他説他自己的戀愛觀是堅決不會將就,我覺得那也可能拒絕了依靠婚姻來改變自己的可能。

人生有幾次重大的抉擇是真的可以改變命運的。第一,不是你的出生。從你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就註定了你的家境如何。

一個是大學聯考。憑你自己全部的努力和天賦可以讓你從容還是窘迫的選擇大學和未來的城市。

一個是婚姻。一個好的另一半可以加速你成功,可以兩個人持續的成長。陪伴着走過歲月的崢嶸和美好的時光。

還有就是選擇朋友。是酒肉朋友還是麻將朋友,還是遊戲戰友,還是讀書知友,還是商業同學。

再有改變的自己的是其他的一些重大決策,就不一一細説了。

電影裏,彼此都做了一個很好的選擇。從同事到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證明了這世上沒什麼是不可以改變的,只要你去嘗試,只要有人逼你。逼你上進或者墮落。

生命就是未知的旅行啊!你不知道你的目標、你的夢想能不能實現,你能不能到達你心中最想要的那個耶路撒冷。但是你還是啟程了。相信比看見更重要吧。

既然選擇了同伴,就一路的相信,一路的支持。品格高尚,那就引領他不要亂拿東西、不要亂丟東西。

處事圓滑,那就為了他用盡一切手段,也幫助他走出困境。還要選擇理解他的不堪、他的脆弱、他的孤獨。然後盡一切可能帶着他走出黑暗,奔向温暖。

煙有什麼好抽的?朋友不喜歡,掐掉。

炸雞又有什麼可怕的?朋友逼我吃,那就嘗一口,哎呦,還挺好吃的,再來一塊(真香)

文雅有什麼難學的?朋友教幾次,我也會寫含情脈脈的情書。

孤獨太黑了。和朋友一起見慣了光明。我也不想在獨居黑暗之中。

改變真的一點都不難。

難的是你連改變的念頭都沒有。

朋友都沒有。

《綠皮書》觀後感 篇三

《綠皮書》能得奧斯卡最佳影片,説實話我是有一份意外與驚喜的,當然沒人會懷疑這是一部敍事流暢,情感細膩,緩緩道來卻又充滿力量與感動的佳作,然而這部影片在討論的問題還是一個老生常談的種族主題。然而是不是就是因為這個問題在美國一直沒有得到一個普遍意義上的共識,所以才一直被討論呢?

《綠皮書》裏的人物設定是我認為是這個劇本成功的關鍵與基礎,主人公託尼是一個意大利移民後裔,雖然也是白色人種,但是卻也遭到同為白種人的歧視,這為他建立起對另一位角色唐的同情起到了決定性因素。而唐則被塑造成了一個極具戲劇衝突的人物,身為社會身份最底層的黑人,卻從事着鋼琴演奏家這麼一個出入上流社會的職業。當他在紐約的時候,身居豪宅,然而卻也沒有完全得到社會的認可,一個細節就是,當託尼在被僱傭的時候,起初並沒有被告知僱主是個黑人。當到了南方,這種歧視完全就放在台面上了:黑人只能居住在指定的旅館裏,演出的餐廳卻不給他用餐。當唐被邀請到一個莊園裏表演,受到了上賓的禮待,然而廁所卻只能使用室外的。兩個個性鮮明且邏輯成立的角色在一個真實的歷史背景之中,在編劇和導演的細心編排之下,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旅程,最終改變了他們自己。

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鏡頭,是託尼第一次看到唐的演奏的那一段,這也是整個電影裏面託尼思想的轉折點。在劇本的創作上,編劇並沒有用事件而是選擇了用藝術的感染力來起到這個轉變作用,這種手法在音樂劇中會比較常見,在電影裏則有點冒險,因為電影是畫面的敍事,但凡演員的演技或者導演的分鏡上略有瑕疵,這種藝術的感染力便無法體現,這種轉變則會無法被觀眾接受,整個影片會毀於一旦。但幸好,他們做到了,他們把藝術的感染力深刻地刻在了這部影片之中,造就了一部獨一無二地《綠皮書》。

要我用一句話來歸納影片的話,就是我這篇讀後感的標題:“藝術讓人找到了人性中真正的光輝”,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更像是一個夢想。我們都渴望和平年代,渴望每個人都幸福地生活着,但近年國際社會持續動盪不安,歐洲移民問題,各國貿易摩擦,美國排外政策,包括這次香港的**,好像都在揭示一個答案:當經濟下滑,生活質量甚至生存產生問題時,所有人都只會為自己而去活着。在這種時期,《綠皮書》可能會給一些人們帶來感動與思考,但是並不能改變什麼,就像影片中最後的結局,最終被改變的也只有他們自己。但是我希望“藝術讓人找到了人性中真正的光輝”這不只是一個空想,因為當越來越多的人被藝術感動,找到新一層生命的意義時,世界就會被改變。

《綠皮書》觀後感 篇四

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在其作品《白夜行》中曾寫道:“世界上有兩樣東西不能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的確,知人識面人心難測,人與人之間最大最長最深的距離心與心的距離。《綠皮書》這部影片告訴我們:如果人們能擯棄內心的成見,相互交往付之以真誠,就能消除彼此戒備,在種族主義濃重的大背景下,依然可以收穫彌足珍貴的友誼。

故事的主人公——雪莉,是一名著名的音樂博士,穿行在美國各大城市間的各大名流音樂廳、劇場巡迴演出。舞台上的雪莉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為眾多的美國名流帶來高雅藝術盛宴,彼時的他彷彿褪去了自己的黑人身份。音樂結束,雪莉走下舞台迴歸生活,然而此時的他不管是外出用餐,還是生活娛樂,都時不時受到來自周圍人的歧視、冷眼甚至暴力,雪莉感受了前所未有的孤獨和難受。

故事的另一位主人公白人託尼,故事一開始,兩個黑人到託尼家打工,託尼的妻子見到他們很賣力,於是給他們倒了兩杯水,此時的託尼還未在心中摒棄種族歧視的觀念,於是將那兩個杯子一下子倒進了垃圾桶。可見這種固有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為什麼要用這樣的觀念去扼殺那些明明無辜的人自由生活的可能,僅僅憑人種差異,就可以讓一個人失去努力的機會,失去可以有所成就的開掛人生,膚色不能決定人生,人種無法阻絕感情。

後來,託尼事業挫敗不幸失業,迫於生計、緣分使然,他找到了給著名的音樂家雪莉博士做私人司機的這份工作,突然發現這位音樂家正是幾天前去他家打工的黑人之一。在與雪莉博士的日常交往接觸中,託尼看到了一個才華橫溢、正直善良的雪莉。雪莉真誠友善地對待身邊的人(包含他),他目睹了雪莉在舞台上演奏鋼琴的光輝形象,內心不由升起對雪莉博士的尊敬和讚歎。

在一次演出中途車壞了,託尼趕忙下車去修,雪莉下車一下子望見了在對面耕地的黑人農民,中間隔着柵欄卻像堵高牆一樣,一邊是西裝革履,而另一邊則是揮汗如雨,粗布陋衣。雪莉意味深長地點燃了一支煙,此時鏡頭是一個特寫,意味深長,引入思考。沿途,二人幽默真誠的聊天,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中間故事一波三折,他們默契配合應對,最後兩人成了最好的朋友。

平安夜,雪莉來到託尼的家中作客,同託尼及其家人度過了一個美好的平安夜。故事結尾不禁讓人會心一笑,倍感温暖。可見,消除心的距離並不是不可能的,而在於你是否丟下成見,坦誠真誠,真心待人。

《綠皮書》觀後感 篇五

一開始只是因為這部片子的口碑不錯,被吸引了過來。實際上,內容確實傑出,謝利博士與託尼一路上相互磨合,也在對方的影響下,做出從未考試測驗過的轉變。這讓我想到了《父母愛情》中的安傑與江德福,一個是有文化有品位的資本家小姐,一個是農村子出身半文盲的水師軍官,卻幸福了一輩子。每個人可能都有着不合的身份和位置,但因為內心有相通的地方,所以才有了彼此接近的機會。

每個人生來都是孤獨的,託尼固然是白人,但每天過着入不足出的日子,在周圍人的`影響下素質也很低。謝利博士在舞台上拿着高昂的演出費為白人演奏鋼琴曲,但離開了那個舞台,依然不被白人尊重。顛末一路上的相互瞭解,他們漸漸知道了彼此心中最脆弱和最在意的部分,也為他們進一步厚交做了鋪墊。託尼很看重與家人間的相處,而謝利博士與本身的弟弟斷了聯繫。謝利博士的住處為本身設了一個窄窄的王座,觀起來傲視羣雄,但其實他是盼望愛的,從他幫託尼寫的信來觀。謝利博士每天喝許多的酒,默默忍受着捱打與歧視,而託尼給他的生活帶去了幾分陽光,也許也只有託尼真正地關切他懂他。

越是孤獨越難邁出第一步,越不肯走出去越是孤獨。我還記得我小的時候,同學找我踢毽子我説不會,屢屢回絕,於是便不再有人找我玩,我也越發孤獨。謝利博士第一次口試託尼時,苛刻的條件被託尼回絕了,但博士坦誠相待,留住了託尼,如果博士不肯放下面子,那麼將會錯過這樣一段交情。武志紅在《巨嬰國》中説:許多人怕麻煩別人,然則,不麻煩彼此,關係也就無從樹立。有的人感覺本身是超人,自力性很強,但越是這樣越是沒朋友。胡適和陳寅恪是很好的朋友。陳寅恪生病的時候,沒錢治病,胡適其時已經卸任駐美大使,薪資菲薄,依然寄去了一千美元作為醫療費。後來胡適競選文化院院長,陳寅恪特地跑到重慶去投胡適一票。片中,託尼贊助謝利博士辦理一個又一個麻煩,謝利博士幫託尼寫信,這也匆匆進了他們友情升温。人是社會性動物,不要畏懼張口,交流才有機會,緘默沉靜未必是金。

懂得反抗,與命運做鬥爭。謝利博士雖是黑人,但仍堅持學習,成為博士,與上層人士接軌。堅持去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演出也是為了轉變民眾的意識,就晚餐問題與餐廳負責人鬥爭,固然沒有勝利。命運有一半在上帝手裏,有一半在本技藝裏,我們要與上帝爭奪命運。有人大學聯考沒考好就怪制度怪家庭,但仍有寒門學子考上北大後感謝貧窮。不要責怪原生家庭怎麼怎麼樣,本身也應該考試測驗着去盡力轉變。

《綠皮書》觀後感心得 篇六

託尼是一個有着兩個孩子和一個老婆的男人,他深深地愛着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因為酒吧整頓而暫時失業的白人託尼應聘去給黑人鋼琴家雪利當司機,因為雪利要巡迴演出,所以他們要在一起相處兩個月。

託尼是向來不講究的老大粗而雪利是從骨子裏優雅端莊的文化人,兩個人互相影響着。託尼從一開始不願意為雪利拎箱子,到後來會真心為雪利着想;雪利從一開始高高在上蓋着毛毯,到後來誤以為託尼要離開而想給他加薪留住他。雪利教託尼怎樣把話裏的髒字去掉能讓人聽着更舒服,而託尼卻覺得如果別人不想聽他説話,就可以滾一邊去了。

雪利經常會因為自己的膚色遇到很多麻煩,他不能進高檔的餐館,只能在松樹下的爛茅廁方便。無論他在台上怎樣風光,到了台下,也不過是別人眼中的“老黑”罷了。他會因為自己那“不討人喜歡的膚色,處處受人欺凌惹麻煩,而託尼卻常能替他擺平這一切。

雪利教會了託尼要“站着生活不要跪着賭錢”,雪莉看到託尼在場外和別的黑人一起扔擲子賭錢,告訴他:“他們的出身決定了他們的命運,但你不同。”教會了託尼冷靜,並告訴他:那些打你的人愉快地喝着咖啡,和朋友聊天,而我們卻在這,什麼都不能做。發泄那點情緒並沒有什麼用,只有尊嚴才是永遠的。雪利本來可以去更受歡迎的地方拿着比這裏高三倍的工資但他為了改變人們的觀念卻還是選擇這麼做。

託尼本來也有着種族歧視,他丟掉了黑人喝過的杯子,但當他看見雪利演出後,卻説:“根本不像個黑人,而像個自由女神。”有一個片段讓我印象深刻,託尼告訴雪利,他父親説過,不管你做什麼都要做到極致,上班就認真工作,笑就盡情大笑,吃東西時就像是吃最後一餐那樣去享受。兩人在車內開懷大笑,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雪利笑得這樣開心。之後,他在酒吧中唱歌,即使沒有報酬,但他維護了自己的尊嚴,比往常更開心。

他們從陌生人到工作關係,最後成了朋友。我明白了,黑人有高貴優雅,也有卑微低劣;白人有自視清高,也有温暖善良。我明白了,有也許有一天你曾經最看不起的人,會是你過節時最念念不忘的人。

《綠皮書》觀後感 篇七

美國電影《綠皮書》講述的是黑人鋼琴家唐·雪利與白人司機託尼·利普之間的故事,值得一看。

故事發生在1962年的美國,男主角託尼·利普,意大利裔白人,生活在社會底層,整日為了生計而奔波。受傳統觀念影響,討厭黑人。影片開頭,展現出利普為了生存而玩的小伎倆:為了搭上吉奧,他將吉奧的帽子藏起來,之後又免費交還。這不禁讓我聯想到《天人之際》裏作者薛仁明用的一個詞:狎侮。他寫到:“狎侮不等於霸凌,劉邦會鬧別人,但不會霸凌。霸凌跟鬧很不一樣,霸凌是會傷到對方的,可是鬧最多隻是把對方搞到哭笑不得而已。”“會狎侮的人,外表看來,常常沒半點正經,可當他嚴肅起來,卻比誰都更正經。”或者可以説,託尼就是一個混混,痞子。“像這種人,在不正經的背後,某些關鍵時候,反而會有一種異常的能量。”

託尼是一個有底線的人,為了維護這份底線,他不惜出手!由之後的三個情節可以看出:①唐的僕人想讓託尼提行李,被託尼直接拒絕;②接待方故意刁難,隨意準備了破舊的一架鋼琴,而為了唐要求的斯坦威鋼琴,託尼在溝通不通的情況下直接出手;③當警察挑釁:“意大利人就是一半的黑人”時,直接動手。由此可見,託尼是勇敢(雷厲風行)型稟性——優勢:敢想敢幹;弱點:盲目衝動。

男配角唐·雪利,黑人鋼琴家,做人做事一板一眼:擁有心理學、聲音學、禮儀藝術學三個博士學位。故事發生在美國黑人民權運動期間,“綠皮書”的全名叫《黑人汽車旅行綠皮書》;如果沒有它,黑人在美國南方將寸步難行!因此,當唐決定去南方巡迴演出時,白人託尼以其“與生俱來的解決能力”被唐選中。而唐之所以要去巡演,是試圖改變南方白人對黑人的偏見。

託尼這樣向妻子描述對唐的第一印象:“高高在上的坐着,穿得像個酋長。”唐具有極高的音樂天賦,由此獲得了名與利,也造就了他的高位心態。他雖然擁有心理學博士學位,卻與哥哥斷了往來,他自找台階的認為這是“音樂家的詛咒”;婚姻失敗,他對前妻的評價是“語法糟糕,很善良。”唐對於路邊農場裏勞作的黑人漠不關心,他所在意的只是巡演怎樣持續下去;他遇到不公選擇的是“忍”,最終,在託尼拳打警察,兩人被關警察局後;不得不亮出底牌——司法部長肯尼迪。“忍”是有極限的;在最後一場演出之前,唐決定不忍了,“要麼我在餐廳吃飯,要麼取消演出。”在對方的強勢堅持之下,唐取消了演出。使得巡演以失敗告終。

唐看不慣趴在地上與黑人司機玩兒牌的託尼,他説:“他們的出身決定了他們的命運,你不一樣!”其實,這也是在説他自己!唐一直覺得自己與其他黑人不一樣,然而,殘酷的現實教育了他,與其去企盼南方的白人改變觀念,不如勇敢的走進黑人酒吧,為他們演奏獲得認同來得實在。

最後,唐在託尼的鼓勵下勇敢的邁出了第一步,走出了孤獨;託尼也在唐的幫助下不再衝動。二人成了一生的朋友。

《綠皮書》觀後感 篇八

在一眾好評聲中去看了這部奧斯卡最佳電影,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也沒有顏值爆表的俊男美女,卻會讓很多人看完之後會心一笑或是潸然淚下,可能最本真的人性的碰撞已經足夠精彩。

故事以黑人種族歧視為主題,圍繞一場巡演經歷展開。黑人鋼琴家為前往種族歧視最為嚴重的南方巡演,高薪聘請了一個“能解決一切麻煩”的白人做全程司機,於是高冷鋼琴家和胡説藝術家便展開了一場公路旅行,而綠皮書是一本專門為黑人而寫的旅行指南,標註了各個城市中允許黑人進入的酒店和餐館。

白人司機託尼原本處在社會下層靠體力謀生,愛耍小聰明,愛佔便宜,頭腦靈活,身體強壯,很典型的世俗形象,但這並不妨礙他也是一個愛家的人,明明看起來吊兒郎當浪蕩灑脱的人因為家人的存在不得不去賺錢,即使是幹一些自己並不喜歡的事,所以這才有了他和黑人鋼琴家雪利的交集,而他原本也是對黑人有所偏見,曾經扔掉自己家裏黑人用過的杯子。而博士雖然是擁有着財富和地位的偉大鋼琴家,身份高貴,涵養深厚,可以説是超脱世俗的理想形象,但還是逃脱不了別人對黑人的偏見和歧視。所以兩人從某些方面來説,勢均力敵,都對這個世界有着無可奈何的一面。

在旅行剛開始,兩個人就只是單純的僱傭和被僱關係,互相看不順眼,但一個因為涵養,一個因為利益,卻又不能做出什麼出格傷人的事,這樣的關係顯得微妙而有趣。第一場演出順利進行,託尼在窗外看博士的演奏看的津津有味,後來在給妻子的信中説道,他就是一個天才。在前往下一個演奏地途中,在播放一首黑人音樂時,託尼因發現博士不認識其歌手而大驚。黑人歌手似乎是一個稀有物種,而同為音樂家的博士卻不認識。而他們在雨夜被扣押,博士向肯尼迪的弟弟求救被放後,故事也進入了全片的高潮。當託尼吐槽博士太做作後,博士終於爆發下車,説出了他一直以來的憋屈:如果我不夠黑,不夠白,也不夠男人那你告訴我,我是誰!作為一個聰明人,託尼也馬上理解了博士説的話的含義,知道了博士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打破那種族差異,至此,我想託尼已經能夠從人性的角度去對待這位孤獨的鋼琴家,而不是以膚色人種。作為一個排除在白人和黑人外的第【本站】三人羣,博士是孤獨的,但他卻還堅守着,孤獨的向前。就像託尼後來説出那句:孤獨的人最難邁出第一步。

在最後一站,邀請者因為黑人身份拒絕了博士進堂入餐的要求。而這裏託尼和博士的性格似乎因為那場對話發生了巨大轉變:託尼變得更在乎大局了,而博士卻開始爭取自己的利益。由於邀請者的堅持,博士也強硬的放棄了演奏,轉頭和託尼去了一個黑人酒吧。隨着女老闆的“挑釁”,博士的一曲爵士讓他找回了那種可能從未有過的做黑人的快樂。

故事結束時,本以為不想和託尼家人一起過聖誕的博士最後還是去了。一場旅行似乎讓兩個截然不同的人有了交集,甚至成了能夠互相理解的朋友。有時候,膚色只是表面的,偏見也是因為自己的無知,真正能夠改變人種歧視的,可能恰恰是人性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