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3年綠皮書觀後感100字 綠皮書觀後感600字(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8W

2023年綠皮書觀後感100字 綠皮書觀後感600字(精品多篇)

綠皮書觀後感1200字 綠皮書觀後感1200字 篇一

故事是這樣展開的,他受公司的委託,要到全美巡迴演出,需要一位司機兼保鏢,公司為他選擇這樣的一個人真是煞費苦心,在面試了很多位之後,還是沒有讓他稱心如意。這時,一個意大利血統的美國人名字叫託尼,出現在他的眼前,於是,他讓人聯繫了託尼,並且對託尼進行了面試,當託尼走進雪利的辦公室時,他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這間辦公室堪比國王的宮殿,裏面寶物應有盡有,都是世界上一些奇珍異寶,如果説他是阿拉伯的一位猷長,一點也不為過。

但是,當託尼看到眼前是一位黑人時,頓時改變了主意,因為白人從來就瞧不起黑人,更別説為黑人開車了。但是,雪利得知託尼可以為他擺平很多事情,因其在業界小有名氣,所以雪利極力挽留託尼留下為他開車,並且答應了託尼提出的一切要求。

於是,託尼在合同上籤了字,雪利的管家給了託尼一本綠皮書,上面都是雪利巡迴演出的一些路線圖和所住的旅館名稱和地點。他們巡迴演出的路線是從紐約出發一路向南。在北方他們無需擔心什麼,但是,他們一路向南卻是令人十分擔心的事情。

因為當時,黑人解放時間並不長,他們別説在社會上有地位,能夠不受白人打罵已經很不錯了,而託尼在處理這些事情上面很有一套,這就是雪利非堅持要託尼擔任他司機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們一路向南,當走到印第安那州漢諾威市演出時,工作人員居然用一架破舊的鋼琴讓雪利演奏,鋼琴裏面全是垃圾,當託尼看到這種情形,讓工作人員換一架鋼琴時,工作人員居然説一個黑人哪有那麼挑剔,被託尼打了之後工作人員才換成了一架指定鋼琴。

他們走到肯塔基州路易斯威爾市時,雪利只能住在專門為黑人準備的旅館,而託尼卻可以住在環境和條件都比較好的旅館裏。雪利為了解悶出去喝酒,居然被一羣白人毆打,託尼趕到才解了圍;當他們在北卡羅來納州,雪利演出大獲成功,並得到很高的讚揚,但當其去廁所解手時,卻被工作人員攔下,因為他們在外面一棵大樹下用木板給雪利專門搭建了一個廁所,其實就是平時民工用的那種簡易廁所,雪利看到後拒絕使用,最後他們寧願推遲半個小時演出,也不肯讓雪利用他們的廁所解手。無奈之下,雪利只能回到自己居住那家旅館上廁所,這往返需要半個多小時。

在佐治亞州的梅肯市,託尼讓雪利買件西裝,雪利走進西裝店時,店主看到他是黑人堅決不讓雪利試穿衣服,非要雪利先買下來,如果不合適他們再修改。而白人客人卻可以先試穿再決定買不買;在密西西比州傑克遜市,因雪利是黑人居然無故被抓,在他和司法部長通電話後,才得以脱身。

雪利在台上倍受尊重,這是因為他的藝術才華,但是,他到了台下,人們並沒有把他當成藝術家,而還是把他當成普通黑人對待。他本可以在紐約市卡內基音樂廳拿着幾倍於巡演的工資,還不受白人歧視,過着優雅舒適的生活。但是,他並沒有這樣做,而是走出去巡演,以他的藝術天才來讓人們改變觀念。

託尼曾經問過同事,雪利為什麼非要受着屈辱,還要堅持演出。同事告訴他,天賦固然重要,但是,觀念的改變更為重要。雪利就是要和總統肯尼迪一同來改變美國對黑人的歧視,而雖然他很有錢,但是人們並沒有給他應有的尊重,他是用他的精湛技藝,和高尚的人格來感化這個世界,並最終獲得了人們的尊重。

綠皮書觀後感1300字 綠皮書觀後感1300字 篇二

電影的背景設定在1962年,次年馬丁·路德·金做出了那個著名的演講“i have a dream”。不太瞭解美國曆史的觀眾,也能瞭解到當時黑人被白人隔離、歧視的情況。作為黑人,要依靠旅遊指南《綠皮書》,才能在旅程中準確地找到接納黑人的餐館和旅店。

電影的主角,一個是著名黑人鋼琴家唐·雪利,他需要往南部巡演,而越到南部人們對黑人的歧視就越嚴重,為了保證演出的順利進行,他需要一個活泛的人做他的司機;另一個主角是白人混混託尼·利普,失業在家的他需要一份工作養家餬口,於是他來應聘這個司機的職位。在一番糾結後,託尼·利普接受了這個工作,於是這段向南巡演的“冒險”開始了。

唐·雪利有兩個身份,一個是被當時白種人不恥的黑人身份,一個是被當時上流階層引以為貴賓的藝術家鋼琴家身份。這兩個身份,使得他的遭遇是分裂開來的,一方面他能在演出台上獲得熱烈的掌聲與恭維,另一方面在台下,他又是被歧視、被隔離、被侮辱,甚至是被毆打的對象。黑人身份,使得他被白人隔離,這也使得他對黑人身份下意識地排斥,拒絕聽黑人音樂,拒絕吃黑人喜歡的食物炸雞,拒絕玩黑人喜歡玩的遊戲,這導致了黑人羣體也把他當成異類。這使得唐·雪利非常孤獨,既不屬於白人,也不屬於黑人,同時造成他對自我認知的偏離。

而託尼·利普就比唐·雪利簡單多了。他是意大利人,是一個白人混混,身上有不少毛病——聒噪、行為粗鄙、貪小便宜、同時受環境影響與生俱來地歧視黑人。但他同時也是一個温和的丈夫慈愛的父親,並且他總有一種能力能夠很好地解決問題。

兩人剛上路的時候,其實是互相都有些瞧不上對方的。託尼·利普瞧不上黑人,甚至他的親戚認為他一定幹不了一個星期就會跑路的;而唐·雪利也隱隱不喜託尼·利普的市儈和無賴的樣子。

觀看了唐·雪利的第一場演出後,託尼·利普就折服於唐·雪利的才華下的,他讚賞唐·雪利對於音樂的天賦;而唐·雪利在託尼·利普的嘮嗑中慢慢打開了自己的心房,讓他看到自己的孤獨、疑惑與憤懣。

在南下一路上遇到的各種意外事件,使得兩人交心,兩人都因為彼此成為了更好的人。

電影的高潮,在最後一站如約而至的到達了。在最後一站中,唐·雪利被禁止去演出地的餐廳吃飯,被羞辱的唐·雪利決定不進行演出。餐廳的管理員想要賄賂託尼·利普説服唐·雪利,被託尼·利普一拳頂到了牆上。這裏體現出託尼·利普成長的完成,如果是從前那個貪財市儈的託尼·利普一定會收下賄賂後勸服唐·雪利,就算沒有賄賂,他也應該會攔住唐·雪利的,畢竟若是沒有完成所有演出,他是收不到尾款的。

然後倆人去了提供黑人用餐的橘鳥餐廳,在這裏,唐·雪利完成了他的演出,體現了他成長的完成。他不再排斥黑人的食物,不再特立獨行地下意識與自己的同胞隔離,不再在意鋼琴是不是施坦威,完成了自己對黑人身份的認可。

電影看到結尾,放了幾張老照片,説這段故事源於真實事件,倆人在之後的歲月依然維持着友誼,直到20xx年倆人雙雙離世。看完電影的時候,就在想這份友誼是多麼得珍貴與不易啊,兩人身份對立,階級對立,卻能相識相知,並將這份友誼維持到死去。

不過後來看背景資料的時候,才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倆人就是普通的僱傭關係,甚至唐·雪利還開除了託尼·利普,倆人之後也沒有什麼聯繫。唐·雪利的親屬對這部電影表示了不滿,説這部電影的構思主要取決於託尼·利普的敍述,而沒有怎麼參考唐·雪利的角度,甚至醜化了他。

看來故事終究是故事,現實還是太真實了一點

綠皮書觀後感1400字 綠皮書觀後感1400字 篇三

直入正題,含劇透。

這部片子給我帶來了很矛盾的觀感。

一方面,它符合一部好片子該有的形象:合理的起承轉合、情感的鋪墊與爆發、恰到好處的搞笑點,以及正確無可指摘的主題。

電影中處處有前後的呼應與鋪墊,包括男主家人對黑人的態度,貫穿全文的炸雞,以及種族歧視這一衝突點。音樂家對炸雞「真香」的時候,把始終端着的架子放下的時候,以及搞基被抓等男主尷尬地來提人等等內容,都是那種觀眾們非常認可、非常喜歡的路子。

另一方面,我又始終感到一種難以真正深入電影的疏離。如果把這部電影類比成香水,那麼可以説這種觀感作為後調始終縈繞在我心頭,揮之不去。

其一,是兩人的情感融合,並沒有讓我感同身受。其二,是電影過於套路化,匠氣太重。其三,是用大量的刻板印象去反對少量的刻板印象。反感在黑人音樂家拉開車門行走在大雨中那一刻達到極致。其實這幕戲本可以讓他打開車門,站在雨中,紅了眼睛,緩緩説出台詞。這要比爆發式的表演要更剋制,也更令人心折。然而電影就是選擇了一種小媳婦式的處理方式。

簡單地評價,它確實是一部好片子。它是一個完整的故事,角色塑造與時代刻畫漂亮極了,又反映出深刻的主題,但是把它放在奧斯卡獎最佳影片的地位去考量,我認為還不夠格。它像是在故事的框架裏安放一個主題,而非靠着感覺和靈魂的燃燒去配合框架製造故事。

接下來談談主題。

「種族歧視」確實是一個政治正確的話題,但本片能夠得獎,顯然靠的並不是將它強加於電影之中(説實話「性取向」的點反倒有些強加)。

印象最深的點是種植園中的黑人與雪利博士的對視。雪利博士想要扭轉黑人對白人的偏見,踏上了南方巡演之旅。他既要承受白人的歧視,又與黑人兄弟產生了矛盾。他是力圖在夾縫之中扭轉一切的孤膽英雄式人物。在對視的那一刻,不知道他會想些什麼,會憐憫,會感到悲哀,會感同身受,還是會感到肩上的擔子又重了一些?那些黑人勞工又會想些什麼,不解、羨慕、譏諷?

同類與同類之間的交流,比敵對者之間的刻板印象更為複雜,也更能看出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這一概念更加徹底地表現在本片的白人大混子男主身上。比起他自身從唾棄黑人到把領班摁在牆上的轉變,他的家庭中對老黑態度不一以及他對白人警官的重重一拳反而更體現了他對黑人相關問題的敏感。

面對時代,他們都是無力的。他們是族羣中少有的異類,他們的個人努力在人們根深蒂固的偏見面前不值一提。雪利在貴族們眼中的最大價值實際上是被消費,而南方酒店的領班也在尊敬「音樂家」這一身份的同時,毫不客氣地厭惡「黑人」。這種孤獨和無力感,反而最打動影院裏坐着的我、凝視的我。

提到觀看者,我想繼續探討它為什麼能得獎。我想,大概主要原因並非是它完整地刻畫了那個1962,而是它所反映的問題在如今仍然存在。當那羣美帝國羣眾們坐在電影院的那一刻,關注更多的並非電影中的人物,而是電影所起到的功能,人們通過電影情節中的表徵,潛移默化地受到其中滲透着的整體態度的影響。黑人、亞裔仍然在生活中被歧視,好在人們可以從熒幕中互相理解的兩位男主身上尋求一種認同,或者説一種理想化的美國夢,進而在電影末尾的大團圓結局中逃避現實。

實質上,《綠皮書》的作用和末尾昇華的春晚小品沒有區別。如果説有區別,那就是它是在揭露現狀的基礎上反對現狀,並非拒絕提及,而是巧妙地選取片段,詳略得當地去生產意義,是一種更高級的粉飾太平。黑人與白人觀眾們在電影中尋找到自己對應的角色和身份,產生認同、消弭敵意。天下大同。

從那個叫愛德華·朗恩的種植園主為了黑奴貿易開始宣傳黑人劣等論起,美國的贖罪之路至今仍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