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的觀後感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26W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的觀後感多篇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觀後感 篇一

這是我們畢業後快一年的時候,今天用兩個小時的時間看完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那些年,那些純真的年代總令人不由想起自己的,青春。每個人都一樣,那些年,那些所謂的幼稚,其實正是人生中最值得珍藏的紀念與回憶,最純真的愛戀!

人生會有很多錯過,錯過很多機會,錯過珍貴的勇氣。所謂的厲害,就是……“讓這個世界,因為有了我,會有一點點差別。”

而我的世界,不過就是你的心。然而,其實這才是真正值得錯過的,最純真的愛戀!

錯過的勇氣讓人回憶起苦澀的回憶,也許因為不自信,也許想證明些什麼……。而那些,卻只能是幻化成錯過的回憶。越是深沉的痛苦,代表我曾經愛得越飽滿。是的,“如果一旦成功了,就不會再有下一次的告白了”。正如沈佳怡所説的“有人説戀愛最美的時期,就是曖昧不清的階段。”那些階段,則是值得品味一生的愛戀。也許,有人像柯騰,其實早已成功的改變了那個世界;還有人沒有成功……那些年,甚至很多年……。然而,這些年正是我們紀念冊裏最精緻的相集,是我們最純真的青春,最純真的愛戀!

愛戀,是有很多,是可以換個人繼續下去的。而那些真的屬於我們最純真時光裏的愛戀又有多少?那些年,我們不丟人;那些年,我們有過心靈裏最純真的愛戀!那些將不再浮現的青春只有一次,那些年是我們回憶的青春!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觀後感 篇二

很奇怪自認為很淡定的我也會讓一篇電影而在內心出現了點點的波瀾,很不幸的,在看完電影后我失眠了,在半夢半醒中讓我想了很多很多……

整個故事透露着較為另類的華麗,為什麼這麼説呢,我想起因就是電影的開場旁白,可以説每句話都是十分的平淡,但平淡中總是透露着經典,引導觀影者不知不覺的代入了電影的角色中,在裏面,人人都可以是柯景騰或者是沈佳儀,人人都有青春,在青春的年代殘忍的説就是因為荷爾蒙的作祟而產生淡淡的朦朧感情,再配上“回憶總是美好的”這句話,我想這就是《那些年》成功的關鍵因素。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在整片電影中沒有出現一個“愛”字,我想這是很巧妙和符合故事背景的,如果在電影中柯景騰對沈佳儀説的不是“我喜歡你”而説的是“我愛你”,整片電影就失去了很多的意義,而“喜歡”這詞卻是整片電影的精粹,按本人理解,電影可以按這個詞分成四個部分:

電影最早的“喜歡”是朦朧的,並沒有説出口,如沈佳儀對柯景騰的特殊“輔導”、柯景騰與沈佳儀的髮型甚至是背後T筆這小動作,無不是透露着兩人的曖昧。這一段的劇情是本人最喜歡看的,因為最容易觸動人的心靈,個人認為最為經典的就是幾個人一起軋馬步的那段,讓本人升起了莫名的温馨感……

接下來的“喜歡”本人認為是堅持,沈佳儀可能是因為身體原因,考試考砸後並未能理想化的和主角進同一個學校,當然就算考好了也未必能在一所學校裏,我想故事中的男主角安慰女主角的時候,也就是輕撫女主角背部的那個鏡頭的時候,景騰同學內心一定有很多話想説,尤其當時處在青春期,但老套狗血的安慰在故事背景及脱衣服當紙巾的小動作下變成了唯美,我想如果撫背這動作變成了擁抱就讓這部純純的感情片變成了傳統的愛情劇,在這部分裏,本人最喜歡的是畢業後分道揚鑣時的那句豬腳內心的旁白,原話想不起了,大致是“一個沒有沈佳儀的地方”故事背景是火車。到了新環境,豬腳一直堅持每天排隊給喜歡的人打電話,我想在這個時候兩人的關係應該已經明朗了,但在兩人台北見面後在鐵軌上的對白卻讓本人一片疑惑,因為當景騰對佳儀表達出了自己的愛慕後,佳儀卻讓景騰好好的想想。

這段的“喜歡”本人將他定義為無奈,兩人的關係本應該順利的發展,但在這段起了轉折,也許真是男豬腳的“幼稚”而舉辦了一個讓早熟的女主無法理解的比賽,在這段中本人不斷的把自己代入男豬腳,試問自己會怎麼辦,但做為感情白痴的我卻越想越亂。人們總是喜歡在事情發生後來討論“如果”,説實話,本人十分討厭這個“如果”,因為在類似時候出現“如果”一詞就説明了事情的不完美,但在這裏,本人不得不對景騰與佳儀表示惋惜,明明相互有着好感卻是“莫名其妙”的悲劇結尾,讓“純潔”的我一陣心堵,如果男女豬腳能夠在宿舍門口互相有個讓步;如果男豬腳能在當時説出辦這種“無聊”比賽的原因並正式做個徹底的表白;如果事後雙方能放下所謂的'面子緩和之間的氣氛,而且就算是在地震發生後的那通電話裏也還是有機會……太多的如果,但這卻還是變成了無奈。

最後的一段我相信應該是祝福,關於這段本人實在是不想過多的介紹,無限的無奈後只能送上祝福,在最後男豬腳狂啃“新狼”的那段也還是能看出男豬腳對女主還是有着感情的,而女主的態度大家應該也能感受到,但可惜的是,事已成定局,我想任何看這部電影的人心裏都有着不甘,以至於讓失眠的我整晚被“可惜”二字所圍繞。關於看完這部電影讓本人回憶到什麼本人不想多説,有些東西或者説感情放在心裏就好,淡淡的,透露着温馨,我想觀看過這部電影的人要更加的懂得珍惜,每一份的感情都是那麼的不容易,不要因為變成了回憶了才説當年的美好,與其活在過去不如把握現在。另外説下,電影的旁白十分的讓本人喜歡,讀者語調平淡,內容卻是很容易讓人產生共鳴,單單聽過全部的旁白就能大致的在腦海中理出故事的發展。寫下這些讀後感並不求多少人看到,只是因為看完《那些年》後讓本人在走出校門後而日漸冰冷的心有了些許暖意,萬分的想要表達自己的心理而胡亂寫的東西,本人的語文水平並不好,大家能看的就看看,如果有需要本人也會介紹些能讓本人感動的影片。

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觀後感 篇三

前幾天,看新聞上説,90後步入責任一代。90年代出生的同學已經畢業踏入社會,肩負起社會的責任,身上有了作為成年人應有的壓力和煩惱。這才猛的驚醒,自己已然從孩子變成阿姨了,談對象也不再是正太,轉而變成一個個粗着嗓子西裝革履的叔兒。那些在籃球場上揮汗淋漓的,那些成績不好坐在最後一排睡覺胡鬧的,那些長相清秀笑容燦爛的,還有那些打架鬥毆在班級門口罰站的少年們,都已然不屬於我們這個時代了。

剛剛看了搶先版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在微博分享後居然有幸被官方微博警告説要支持正版,於是自覺刪掉了分享。雖然我看了盜版,但我承認我被這個電影打動了,同時覺得自己最近太感性也太容易被感動。或許真的很久都沒有認真喜歡過一個人,才會覺得這個電影那樣真實難得的描繪出了每個人青澀單純的時光,儘管故事情節未必類同,但給人那種衝擊感卻是相似的,我們會不由自主的被這個電影勾起自己少年時的回憶。十六七歲,情竇初開。沒有轟轟烈烈,沒有激情似火。小心的呵護着自己心裏那份喜歡,用自己所理解愛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愛。擔心老師,擔心家長,擔心所有人知道自己心裏的祕密,既主動又被動的暗示着那種好感。

影片裏,在上大學之後,男主角去找女主角,他們漫步在火車軌道上,女孩走在前面,問男孩:“你真的喜歡我嗎?”男孩説:“喜歡啊。”女孩説:“我總覺得,你把我想的太好了。我根本沒有你想的那麼好……説不定,你喜歡上的,只是你想象出來的我。”

忽然覺得,女孩這樣的想法不無道理。少年的感情那樣單純美好,是因為我們用盡一切辦法去保護它,我們不願意讓它沾染任何雜質,因為它在我們的心裏那樣神聖,只要有一個我愛的你,有我自己,就足夠了。這或許也是為什麼在最後放飛許願燈的時候,男孩並沒有讓女孩説出答案,一方面,他怕答案是拒絕,另一方面,他是怕這份喜歡不再是心裏那份喜歡。所以他説:“拜託不要現在告訴我,請讓我,繼續喜歡你。”

在兩年之後他們在夜晚打電話。女孩説:“謝謝你喜歡我。”男孩説:“我也喜歡當年喜歡你的我。“那一瞬間我就被男孩這句話觸動了,幾年來那種感覺似乎只是被冰封,而今又瘋狂的顫動着。我甚至突然開始對現在的自己感到恐懼和陌生,就好像坐着時空機回到幾年前的一天又忽的回到現在,當年那個喜歡你的我,讓如今的我羨慕,欣慰又憐惜。

後來的某天,男孩收到了女孩的通知。她要結婚了,新郎未必是她最愛的人。但一定比男主角更適合陪伴她走完一生。這樣的選擇在這個時代是那樣必然,那樣平常。我們會失落的以為,當初的堅持與努力,換回的僅僅是回憶和不甘。但是我錯了。

愛情有時候,僅僅是一個眼神的傳遞,那一秒勾起的嘴角所傳達的快樂,彷彿就如同多年前那個初次見面的秋天,陽光映射下明晃晃的輪廓,那單純燦爛的笑容。

男孩説:“我錯了,原來當你真的非常喜歡一個女孩,當她有人疼,有人愛,你會真心真意的祝福她,永遠幸福,快樂。”

影片的最後,男孩激烈的親吻了新郎,他並不是想再以同樣的方式去親吻新娘。只是這些年最珍貴的愛,最單純的感情,最美妙的感覺,擠壓在心底裏,在這一刻,説他是釋放也好,説他是埋葬也罷,總之,這份感情將永遠不再出現,伴隨着她幸福的婚姻靜靜煙消雲散。

人生很多事本來就是徒勞無功的。。那些年,我們都曾年輕過。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觀後感 篇四

提起九把刀,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那部紅遍兩岸的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金秋9月,九把刀來到北京,與大陸的網友見面,分享屬於自己的青春故事。

九把刀原名柯景騰,上大學時因為不習慣陌生人稱他“景騰”,便用高中時創作的一首歌曲名字作為綽號,一直沿用至今。在拍電影之前,九把刀已經寫了12年的網絡小説,在台灣網絡文壇中小有名氣,在大陸的網友中也擁有讀者。2011年他的自傳小説搬到銀幕上後,他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九把刀調侃説:“這其實從中就能看出一個很大的差別,寫小説不管再怎麼暢銷,比不上一部電影被大家喜歡。”

在《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中,為追求心儀女孩沈佳宜,男主角柯景騰和他的死黨們做了很多令人捧腹大笑的瘋狂舉動。而作為電影的原型,現實中的九把刀也有很多“把妹”的情事。高中時代,九把刀同時喜歡上了同班的沈佳宜和補習班的一位女生。沈佳宜成績優異,常常會上台領獎,九把刀也很想和她一起站在台上,無奈成績達不到標準。於是,他另闢蹊徑,畫了三張不同風格的畫,分別署上沈佳宜和自己以及那個補習班女生的名字,一起投稿給學校的校刊社。“當時我拿着畫找她們,騙她們説,一個人參賽只能得一項的獎金,我想要多份,於是她們都好心想幫我忙,就在畫上籤了自己的名字參賽。到最後獎項公佈,我們居然分別獲得了一二三等獎,其實我本來預計在台上跟其中一個女生告白的,但沒想到兩個人同時都在。”雖然預謀的告白計劃沒能成功,但和喜愛的女生一起站在台上,九把刀至今仍然感到非常開心,“我用一個人的力量,把她們兩個人莫名其妙帶上了台,到現在我都覺得很瘋狂。”

除了愛情,夢想也是青春最重要的部分。在九把刀看來,青春其實就是一個不斷探索自己的過程,“我是一個非常沒有耐心的人,所以當我想做一件事情,就會馬上動手去做。”九把刀説,自己曾經有四個夢想,第一個夢想是小時候想成為一個有超能力的人,於是他開始每天練習捏石頭,想辦法把石頭捏碎。當然,石頭是捏不碎的,九把刀也發現,這種渴望超能力的夢想其實是一種不勞而獲的幻想,於是他又將興趣轉移到了漫畫上。“我每天都會認真地不停地畫東西,但是我發現其實自己畫得很爛,沒有辦法去表達我想要説的故事,所以只能寄希望於文字,於是就產生了做小説家的夢想。”至於最後一個夢想,應該是最為大家所熟知的故事,就是“追到坐在我後面的女孩——沈佳宜”,而這也直接導致了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問世。

“如果時間可以倒流,我情願年輕的時候多犯一點錯誤”。這是九把刀最喜歡的一句話,也是對自己青春的註腳。從網絡作家到演説家再到編劇,九把刀享受着多種身份的轉換。“大人們都叫我們不要犯錯,要小心翼翼,步步為營,我覺得講的是沒有錯,但是你將會重複很多人經歷過的人生,你想要一些不一樣,就要冒着‘吃大便’的危險,這樣才有辦法知道不一樣的東西。”

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觀後感 篇五

今天終於補上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的電影版。看的時候,總覺得電影的節奏有點快,將書中跨度十幾年的一些故事,拿出來拼湊在一起。這個是電影的侷限。或許,我更懷緬的,是書中那段緩慢流淌而又看不見盡頭的時光。

但,不妨礙這部如此有誠意、有愛的電影,感動了許多的人。

看的時候,好多次被震得眼淚差點掉下來了,但卻自動地忍住了,條件反射般,心裏面翻騰幾遍,咬咬牙,和着口水,還是嚥了下去。腦海裏總想着,這樣哭也太矯情了吧?接着又有另一個念頭,連哭都要考慮那麼多,你離自己該有多遠啊?交織後,留下的只有苦笑和落幕時的自己對屏幕鼓掌的掌聲。

然後,説些什麼好呢?

看電影,代入得太深也是件痛苦的事情。這一刻還為男主角叫好,下一刻就痛心疾首地在心裏暗罵男主角一萬遍,這個情景你丫的,就怎麼不知道給人家蓋件大衣呢?還有還有,説到這個份上,該出手時就出手啊。還有你骯髒的自尊心!如果有時光機,我想男生們最渴望的第一件事,不是從裏面跳出個小叮噹,而是回到那個煩躁的夏天,一腳將自己踹到地上,再一拳過去,你丫的怎麼就不懂得珍惜呢?

是啊,最痛苦的,莫過於“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每個人都以為眼前的時光是天長地久的,失去了卻希望上天再給一次機會,回去對她承諾一萬年。然而,不論你是情痴,還是情聖,對每個男生來説,總會有你追不到的美眉,即使你已經使出了渾身解數,天賦實力經驗都120%發揮了,就是不能在一起。人生本來就是沒有意義的,如果要賦予意義的話,那“遺憾”這事,或許就是讓你更懂得,抓不到的東西,就要學會放手;抓得住的東西,需要學會珍惜。

沒有相當的經歷,就不會有相當的領悟。如陳奕迅的《苦瓜》:“大概今生有些事是提早都不可以,明白其妙處。就像你當日痛心她回絕你一番美意,怎發現你從情劫亦能學懂開解與寬恕。”也如那千年前,唏噓的一句“桃花依舊笑春風”。小時候背唐詩只是覺得押韻好玩。直到離開故事發生的地點許多年,再故地重遊徘徊一趟,看到過去的小樹已經長大,年輕人又重複着昨天的故事,口裏就不禁纏綿着這句深及靈魂的歎息了。

不自覺地想起了安達充的《H2》。當中的男女主角,也是一起成長,一起地經歷了許多。但是男主角卻説:“我知道我們是不會在一起的,雅玲不會選擇我,因為她太喜歡,太喜歡我了。因為我們都瞭解彼此。我們不堅強。我們不是完美無缺。我們不是沒有愛。但是我們再也不能屬於彼此了。”

好想擁抱你,擁抱錯過的勇氣。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觀後感 篇六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這部影片很多人都看過,我看過的次數也不少,每個人對它都有不同的想法,在我認為,它之所以那麼火,是因為它的劇情,實在太貼近我們的生活了,是一個很現實的劇情,人往往在擁有時不懂珍惜,失去時除了接受,我們還能做什麼呢?

這影片的結尾才出現那位沈佳宜的新郎,也許是因為劇情需要,所以許多的情景都被蓋上了一層紗。電影在我看來僅僅只是為了滿足現實,它加了許多虛幻的東西,為了喚醒那些沉睡在人們心中的記憶。

對於這個結局,抱有太多的遺憾。我總喜歡安徒生式的童話的結局,最後王子都是幸福的和公主生活在了一起。可是生活總是被現實抹去稜角,顯得很卑微,很可笑。

喜歡沈佳宜,喜歡她超級變態的自信,喜歡她的馬尾,喜歡她的假正經,喜歡她的口是心非,這個成熟的女孩出現在這個幼稚的柯景騰面前,難免會發生一些姻緣。説不清,感情就是這樣一個莫名其妙的東西。

猜猜是什麼導致的這個結局,是遲疑吧。時間永遠都不會等我,當我以為時間一直在的時候,其實它早早就已經流失了大半,而我還依舊沉迷在我的夢中不肯醒來。選擇,實在是個很糾結的東西,勇氣,也是一樣,人,就是個多情的動物,所以必定要遭受人世情感的折磨。

遲疑,選擇,勇氣,我們生活中也有許多因為這些個原因而錯失彼此的愛人,終究還是沒有一起牽手走到最後,所以,把別人的經歷當成自己的一次教訓吧,在一切都還來得及的時候,就抓緊吧。

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觀後感 篇七

最近一直在聽説《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這部電影,現在終於在幾分的期待中看完了它;當我看完影片之後我又把同名小説看了一遍,經對比才知道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其實是電影與小説的組合。有些情節是小説有,而電影沒有的,如曾經沈佳儀問柯景騰的理想是什麼,柯景騰説他的理想就是變成很厲害的人,讓世界因為他而有一點點改變,小説的下一句就是其實我的世界就是沈佳儀;有的是電影有而小説沒有的,如最後結婚的場景,那羣朋友們提出要吻新娘,新郎説可以,只不過怎麼吻新娘的話要先怎樣吻新郎才可以,這樣才算公平,新郎話一説完,柯景騰瘋了似的撲上新郎,一陣瘋狂地熱吻新郎,説真的看了那個場景自己都有點難受,也許那一刻柯景騰把他對沈佳儀的感情全部都發泄在那一吻上了吧,那些年錯過的大雨,那些年錯過的愛情,曾經日思夜想的沈佳儀,苦苦追了那麼多年,執着了那麼多年的沈佳儀,今日已化作他人新娘,可是新郎不是自己,那種複雜的心情,無法言語。也許就像那天電話中柯景騰所説的,也許他們只能在另一個平行時空裏在一起吧,小説裏面説柯景騰在最後沒有吻沈佳儀,“幼稚的我,想讓沈佳儀永遠都記得,柯景騰是唯一沒有在婚禮親過她的人。我連這麼一點點的特別,都想要小心珍惜。我不只是她生命的一行批註,還是好多好多絕無僅有的畫面。”,而電影中拍了他們有吻在一起,或許那就是柯景騰所想象出來的平行時空吧。

還有一個就是自己看了電影也不能釋懷的一個情節,柯景騰和沈佳儀在大學分開之後,沈佳儀卻接受了阿和,我不懂,為什麼柯景騰苦苦追求了那麼久,沈佳儀都沒和柯景騰在一起過,而後來居然會答應和阿和在一起,我想柯景騰那時心裏也會有許多的不平衡吧,不甘心吧,我時常也會想不明白,一個女孩子要怎樣才會去接受一個男生?難道因為阿和比柯景騰好,比柯景騰更加愛她?可後來他們分開了,沈佳儀也覺得阿和不夠愛自己,但為什麼當初又接受了阿和?因為寂寞?想找個人陪?想找個人發泄感情?還是其他什麼?曾經沈佳儀也知道柯景騰很喜歡他,但就是沒接受柯景騰,難道僅僅因為他幼稚,不會談戀愛?還是所謂的感覺?談戀愛的感覺?無解。

也許就像沈佳儀所聽説的那樣,“常常聽到別人説,戀愛最美的部分就是曖昧的時候”,因為曖昧的時候有種不確定性,而也是這種不確定性,一進一退的,讓人琢磨不透,老是會試探性的去想對方是怎麼想的,對方是否也喜歡自己,對方是否心裏也有他/她,因為每個人都渴望愛與被愛,但彼此因為這種朦朧的關係,彼此都不確定對方是否有自己,所以彼此都會矛盾,都會糾結,表現的更加讓對方捉摸不透,到底他/她是怎麼想的?又或者即使確定對方的心意,也沒勇氣説服自己去開始一段感情,因為也許這段感情註定是沒有結果的,“如果知道結局我們還會相愛嗎?”

記得歌曲《紅玫瑰》中這樣唱到“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而正是因為這種不確定性騷動人心,人總是渴望把那種不確定性變成確定性,或者説的能得到他/她的愛,而“被偏愛的,有恃無恐”,也就是在這種模糊、朦朧、不確定的關係中處於強者的人總是有恃無恐的,就像沈佳儀,因為她已經知道柯景騰的心意,也許她自己只是想被人這樣喜歡的感覺很好,用她的話説就是“等到真正在一起了,很多感覺就會消失不見了。當時我想,你不想聽到答案,乾脆就讓你再追我久一點,不然你一旦追到我之後就變懶了,那我不是很虧嗎?所以就忍住,不告訴你答案了。”,而身處劣勢的人卻又總是在糾結,一方面會自戀的想,可能他/她也喜歡自己吧,另一方面又在自嘲的嘲笑自己,你想的美,其實他/她心裏根本就沒有你,其實都只是你一直在一廂情願而已,但又極度渴望的知道答案,到底他/她心裏有沒有自己,因為每個人都渴望愛與被愛,都渴望被人認可,被人肯定,都迷戀那種愛與被愛、被人認可、肯定的感覺,又身處劣勢的人又總是在她/他心裏有我,心裏沒我的心情中糾結,在不知道答案前,在一般倫理道德的角度講,一般自己都是應該貶低自己的,於是便自我嘲諷的對自己説,打擊自己,她/他心裏跟本沒有你,勸自己放手,但與此同時,因為“得不到的永遠矜貴”,雖然一邊在貶低自己但其實內心裏又無比的渴望得到那份愛情,於是心裏又一邊在恨自己不爭氣,沒出息,老是放不下,一方面又在執着,執着着也許她/他心裏有自己,也許是因為自己以前沒努力,自己以前不懂的如何去愛一個人,又老是在幻想着通過自己的努力,也許自己經歷了許多之後,自己變成熟了,慢慢的學會了如何去愛一個人的時候,也許能追求到她/他。

小説終究是小説,電影也終究只是電影;現實才是我們真正需要面對的,也許戲劇化的那一幕不會在現實中出現,但也只能説是“也許”把……其實,就像上面寫的一樣,再多的也許説明的都是不確實性,然而在這些種種的不確定中還是有其中可確定性的,越是這些可確定的越是我們想不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