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甘地傳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19K

甘地傳觀後感(精品多篇)

甘地傳觀後感 篇一

這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説他是所敬仰的神,我搖搖頭表示不同意,因為他比那高高在上不知冷暖的神明多了那麼一些的“人情味”。聖雄甘地,我只能按照電影裏的説法説他是一個非常接近神的人。

通過《甘地傳》這部電影,我不能説我瞭解甘地這個人,只能説我從僅僅知道有着甘地這個人存在到認識下甘地而已。 其實很多年前我就曾見過甘地生平的照片,當時唯一的印象就是他是一位面容慈藹的老人家以及他有着一種讓人無法忽視卻又難以言喻的獨特氣質。看過《甘地傳》再現的甘地之後,我隱隱約約明白了當時感到的那種獨特的氣質究竟是什麼了?他是東方神祕文化與文化互相摩擦產生的火花。甘地早年是一位律師,他相信和擁有賦予他與睿智;同時甘地也是一名,教特別是教的授予了他感性的一面,這兩種看似矛盾的氣質卻極為和諧地融洽在甘地這個人身上,使得他整個人看上去是那麼的獨特,那麼的迷人。

《甘地傳》獲得1982年5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創作劇本、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接七項奧斯卡。它只要是講述了甘地是如何從一個成為印度人口中膜拜的聖雄,同時也是他用他獨特的“非不合作”思想帶領着印度,是印度人民擺脱英殖民者的的艱辛歷程。自從24[]歲的甘地因為自己是有色人種而被扔下火車的那一剎那他看到了種族歧視對自己的,而且他也深深地意識到此刻被扔在這南非荒野上的不只是自己的人體和靈魂,還有自己民族的。這一行為深深地激起了這位年輕律師的鬥志,他希望自己的民族可以找回自己的,正正地像一個正一樣生活着,被人尊重着,自此開始了他一生的事業——從北非到自己的國家,用他那獨特的“非不合作”思想引領印度人民。 身為印度的“國父”,我們很難想象甘地居然一點或者一個職位都沒有,這也就是他值得尊敬的地方,他只是單純地想引領印度人民去,去爭取他們該有的,因此他沒有想過關於關於財富的事情。在“不合作運動”出乎他的預料的時候,他用去那些被和了的印度人民,再一次將他們引回正軌。當時,我最深刻的就是甘地的那一句:以眼還眼,那隻會讓世界盲目。 印度的離不開甘地的努力,可以説的是當時如果沒有了甘地這個人,印度可能就不能,或者會延誤幾十年或者更長的時間而且其中的過程必將會更加的艱苦,更加的。

這一切我只可以用中國的一句古話來説:“英雄造就了時勢!”甘地選擇的“非不合作運動”,面對者的打擊,關押,他們不也不,直到者心生慚愧,來實現自己的目的。在當時的印度,甘地的這一行動的確是高明,直擊人性的脆弱,讓人不得不為他們的行為感到後悔,從而開始煩死自己的行為。正因為如此,他擁有了所有人的心和尊敬,包括他的敵人,就正如那個那位大英帝國的所説的,你若有一天能無罪,我將比任何人都高興。印度不像中國,經過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等的洗禮,人民開始接受了的思想,逐漸解放了被封建禮教的思想,為辛亥奠定了基礎,從而開始那一代為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自強自富的征途。身為中國人我們都知道那段歷史的心是印度不同於我們,雖然都是淪為帝國主義的殖民地,但是那個程度和的深度不一樣,他們人民思想準備還處於以前的那種封建主義思想階段,崇尚義,所以一開始,甘地和其他的他們鬧,印度的人民就了與甘地背道而馳的道了,幸好當時甘地,才沒有使他們在這條上越走越歪,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印度的人民在當時的裏只是一個很單純的,被,被歧視,他們都向當地習慣,雖然有怨言但是就是不敢説出口,當有一個人他們就會迅猛地爆發,如果印度一旦採取了像中國那樣的槍桿子出的方法,他們的肯定比中國的八年抗戰和三年內戰所付出的更加慘烈,而且不一定會成功的思想沒有準備好,慢慢地這場運動就會演變成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可能會一下子被大英帝國下去,畢竟人家的武器裝備不是用來做擺設的,另有一個可能會像清朝的太平起義一樣,像一顆新生的明星卻又用及其快的速度隕落,這兩種可能對印度人民來説都沒有好處,因為政局的動盪對經濟的影響是很大,而且一旦引發了戰爭,説要恢復可不是那麼容易,特別對當時那麼貧困的印度,無疑是雪上加霜。 還有一種做法的就是發動,但是當時的經濟命脈可都是掌握的大英帝國的貴族上,沒有了雄厚的經濟支持要獲得一個國家的談何容易呢?

當時巴黎也是靠着的一腔熱情取得了當時巴黎的,但是就是因為沒有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幾個月之後還是眼睜睜地把自己辛苦得來的還回去。當時,英國的地主在印度有着絕對的話事權,他們説一就一,印度的農民一點都不敢,就像其中有一個地主叫那裏的人民只種某種植物,他們也就只可以種那一種植物,這樣的情況,印度人又怎麼可以把自家的經濟話事權拿回來呢?又怎麼可以輕輕鬆鬆讓人家把印度這一塊肥肉還回來呢》 而説回來,甘地的“非不合作運動”就是最好的辦法,他們沒有搞事,也沒有策劃,就算那邊想抓他們小辮子也沒有辦法,他們就是沒有配合的某些行動而已,那邊也不能因為這就把他們全抓起來。他們這種做法直擊了人性的脆弱,看似無用,卻比槍桿子出和經濟等方法更加地有用,更加地有效率而且更加地被人所尊敬。記得,甘地曾經幾度地説過:“當我時,我會想起,只有真理和愛能得勝。歷史上有很多的和兇手在短期內或許是所向無敵,但是終究總是會失敗的,好好想想,永遠都是這樣。”甘地懂得這個道理,其實所謂的非,也就是和諧,這是人類的最終歸宿,任何因而取得的,終會為所奪去,在面對棘手的問題時,往往是人類最先想到的解決方式,但他永遠不是最好的。所以人性的弱點成為了他強而有力的武器。最後他們也開始製衣,開始製鹽,慢慢地滿足自己的生活,是自己脱離了英帝國主義的也還是可以活下去,他們想全世界證明他們懂得自立自強,再也而不再是依靠英帝國的施捨才能存活的附屬國。

最後,我想説的是,當時可能會有第二條可以讓印度,但是我相信甘地所選擇的這一條是最適合當時的印度。 而我通過了這一部電影,我領略到什麼是偉人的風采。他的一生都是那般的轟轟烈烈,也許在他的眼中沒什麼,自己只是在做一些自己認為要做的事而已,但是我卻對他的到了極致。他的大半生差不多都是在裏渡過的,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印度的人民,知道死的一刻,他的財產和當時回到印度一樣都是一無所有,兩袖清風,這樣人怎麼叫人不欽佩呢? 最後,我想用某人的一段話來結束我的這一篇觀後感。“界橫遭之時,甘地人們走另一條道,即非主義。他宣傳非學説,終於發動了印度人民大眾,奮起將英國出印度半島。於他的努力,運動取代了武裝,取代了槍炮,沉默取代了恐怖的bomb的爆炸聲。在歐洲,正當們滔滔不絕地發表的,者們聲嘶力竭地鼓譟一時,甘地卻靜悄悄地地球上人口眾多的國家的人民羣眾。他招賢納士,既不求助於,也不於錢財的力,而是以下述號召他們:‘願意我的人們,你們必須準備以地作牀,身穿粗布,黎明即起,食慾,清理廁所。’他同夥們身穿用手紡制的土布衣服,作為這支大軍的軍服。顏色淺淡的土布衣服,牢固將印度人民大眾團結起來,正象褐色的軍服把歐洲者的軍隊聯繫在一起一樣。”

甘地傳觀後感 篇二

當我絕望時,我會想起在歷史上只有真理和愛能得勝。歷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兇手,在短期內或許是所向無敵的,但是終就總是會失敗。好好想一想,永遠都是這樣。——甘地

48小時之前,我觀看了電影《甘地傳》,久違了的感動再次湧上心頭。這部史詩性傳記大片敍述了聖雄甘地偉大的一生。

影片從甘地被暗殺開始倒敍。1893年印度還處於英國殖民統治之下,年輕的律師甘地在南非旅行時,被火車上的英國人指認出是印度阿三。儘管當時的甘地皮膚較白皙且富有涵養,一派紳士風度,但還是被殘忍地踢下了火車。從此甘地親眼目睹了其同胞(包括他自己)所受的種種欺凌,決心為維護同胞的權利而鬥爭。“一定要反抗”——這是年輕的甘地唯一感到要做的。

首先,他和當地同為印度人的商人決定先要反抗不公平的法律。於是他們開始了燒燬大英帝國在南非發放的通行證。在第一次的演講活動中,甘地就確定了他一生的運動方式“非暴力不合作”。儘管在燒通行證的時候,甘地遭到了毒打,但他仍然不停地將通行證放進烈火中,年輕的甘地在用他的實踐證明着海明威的名言:“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在南非,甘地由於身為小有名氣的律師得到了一些媒體的關注,他並藉此結識了一些在他生命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記者朋友。受哲學家魯斯金《給那最後的》一書啟示,甘地在一塊人跡罕至的地方創辦鳳凰村,奉行沒有階級壓迫、種族歧視、人人自食其力的“烏托邦”理想。 其中包括感化自己13歲就開始締結姻緣的妻子來洗刷廁所,而這本來是下人們應乾的活。

1894年5月22日,甘地發起成立了南非印僑第一個政治團體——納塔耳印度人大會。在一次大會中甘地説到:“我不會為任何主義而殺人。不論他們對我們做了什麼,我們絕不還擊,絕不殺人。他們將會把我們關起來,罰我們的錢,沒收我們的財產,可是隻要我們堅持,絕不能搶走我們的自尊。我要求你們去反抗,但是要對抗他們的憤怒,而不是挑起他們的憤怒。通過我們的所遭受的痛苦,他們會看清自己的不公正。這和攻擊他們具有一樣的殺傷力。但是我們不能輸,他們可以折磨我,甚至殺了我,但他們得到了我的屍骨而不是我的屈服。”由於組織印僑工人罷工,甘地屢次被關進監獄,自此開始了他名不虛傳的“大坐牢家”的生涯。

由於他不懈的鬥爭和合理的爭辯,甘地先後多次被釋放,遂於1915年再次回國。回國後甘地到處旅行,觀察印度人民的生活。在印度他通過提倡非暴力政策贏得了貧苦人民的信任和愛戴。在一次國大黨的演講中他説:“除非我們和在烈日下勞動的人們一起同甘共苦,否則我們就不能代表印度,也不能以國家之名來對抗英國。”

面對持續不斷地和英國警察的衝突,以及後來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衝突,甘地悲歎道:“以眼還眼,只會使整個世界都盲目。”雖然屢遭挫折,他還是堅持用絕食等手段迫使英國政府同意印度獨立。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發生衝突時,甘地再次絕食,使秩序得以恢復。但即使這樣,狂熱的印度教徒還是不能理解甘地,遂在一次集會中將甘地刺殺。

雖然甘地一再表示:“只要我一息尚存,我決不能同意分治印度。”但甘地死後的世界歷史我們都已清楚,印度被分成了兩個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戰爭不斷,民族仇恨死灰不滅。而到了1971年東西巴基斯坦又被分為: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

蒙巴頓評價甘地説“在人類歷史上與釋迦牟尼和耶穌佔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縱觀此片,此言不假。愛因斯坦也嘗言,後世子孫很難想像,這世上居然走過這樣一副血肉之軀。可是就是這樣一位沒有任何私心、權力慾、物慾、狹窄思維的小個子,創造了印度的奇蹟。

甘地傳觀後感 篇三

Whenever I despair, I remember that the way of truth and love has always won. There may be tyrants and murderers, and for a time, they may seem invincible, but in the end, they always fail. Think of it: always.

——甘地

隨着三聲槍響,一個震驚世界的偉人被謀殺而死。印度為他舉行盛大葬禮,他就是甘地。

電影以此開始。年輕的甘地還不懂得當時英國的殖民統治,而當他被扔下車去,不讓他坐頭等車廂時,我想他真正明白了,世上並非人人平等。不過,甘地年輕時身上已有了骨氣,他不肯下頭等車廂,寧可被打也要爭取燒那象徵獨立的紙條。甘地身材並不高大,但當時,南非的印度人已經被他所征服。回到印度後他一步步做起,讓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獲得成功。

甘地一生中非暴力和強烈的獨立思想一直貫穿。印度當時被英國統治,印度人更是被欺壓,甘地深深感到印度需要自由。其實生活中我們也覺得有些事不合理,但我們總是因其他人都這麼做而做。而正是這樣不停有人做,所以我們更覺得眾人都這麼做。而那些敢起來説個“不”字的“異種”往往是偉人,一個“不”字區分了他們。但其實説了“不”字並不夠,真正為證實“不”是對的而獻身於此的人,才是偉人。甘地就這樣做了。當我看不到那個西裝革履的紳士甘地,而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剃光了頭,身穿印度布衣,腳穿草鞋,織着衣服的思考着的甘地時,我已經看到了印度的希望。

在看電影之前,我曾驚訝於“非暴力”。對於我們這個“槍桿子裏面出政權”的民族來説,這的確是一個不可理解的舉動。但他為什麼要“非暴力”呢?我想甘地想的更遠。英國當時的強大不是印度説獨立就能獨立的,而是印度要想方設法讓英國認為,印度強大了,不再是英國能隨便玩弄的了。而印度沒有武器,所以,應當用人們的精神。與英國正面拼殺固然是人民憤怒後的第一想法,但是這樣一來,印度要為此付出太多代價。這是其一。其二是正如開頭甘地所説的一樣,“真理和愛總會贏,歷史上有許多暴君和暗殺,一時間,他們好像成功了,但最後他們總是輸。想想吧,總會。”這句話確實如此。歷史為什麼會有更替朝代?是因為暴力,起義,造反。造反後這個朝代就是殺出來的,而且還面臨着被殺回去。暴力一時間會征服人們的精神,但不會永遠。前幾天曾聽到關於林肯的文章,其實也是如此,刺殺者並沒有為此成名,而林肯卻得以永恆。美國南北戰爭誰又能記得殺了多少人,打了幾個勝仗?我們只説,它解放了黑奴。我們從不讚歎林肯怎麼去派人帶兵殺敵,怎麼殲滅更多的敵人,我們讚歎他的精神。

甘地比其他人更有遠見還在於他對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問題上。當印度人喊着:“殺了吉諾”時,他沒有選擇不與吉諾合作。我認為那樣做是為了不再激怒穆斯林。其實甘地一直希望只有一個大國:印度,有穆斯林,更有印度人。但吉諾為了自己的利益分割了印度。若甘地選擇抗爭吉諾,一定會激怒穆斯林,“為什麼我們不能有國家?”又要打仗了,非暴力使他決定同意有巴基斯坦。他又通過絕食和對人們表現出的決心,緩和了印巴衝突。甘地若帶領印度人民反抗巴基斯坦,可能印度人更認為他偉大。而他卻為印度人實實在在的考慮,考慮世世代代的和平。其實他比反抗更偉大。

甘地還有許多品質讓我們學習,像他在法庭的從容瀏覽整個印度的堅持,慢慢學會演講的能力……這個被人稱做“聖雄”的印度領袖,讓我明白了,真正偉人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喚醒內心的光明,影響着別人,讓真理成為現實中的道理的人。

甘地傳觀後感 篇四

下午觀看電影《甘地傳》心中久久不能平靜。這樣一位印度的貴族公子哥,在英國取得了律師資格證,有着豐衣足食的生活及美好好的前程。可是他卻置這些於向外,用他心中的真理和愛領導印度各個教派的信徒和大英帝國對抗。

甘地的指導思想是:當我絕望時,我會想起,在歷史上只有真理和愛能得勝。歷史上很多暴君和兇手,在短期內或許是所向無敵的,但終究就總是會失敗。好好想一想永遠都是這樣。

我不會為任何主義而殺人,不論他們怎樣對待我,我們絕不還擊,絕不殺人。但是我們絕不印指紋,誰也不印。他們會把我關起來,沒收我們的財產,可是隻要我們堅持,絕不能搶走我們的自尊,我們承受一切痛苦,他們就會看清自己的不公正。這和攻擊他們一樣具有殺傷力。他們可以折磨我,可以打斷我的骨頭,甚至殺了我,而他們所得只是一具屍體,而不是我的屈服!

他深受____義中的人要忍受一切痛苦,當有人打你的左臉時,請你把右臉也伸過去的影響。從年青時代在南非組織印度勞工爭取權利開始,他的一生都在用寬廣的胸襟,堅強的意志帶領人民做不屈不撓的鬥爭。他的偉大精神不僅得到全體印度民眾的理解和支持,也博得了對手的讚許。最後的勝利屬於甘地。

一生的努力終於換來了印度的自由和獨立。他對真理和愛的追求超越了宗教信仰,超越了國家和民族的界線,成為全人類的榜樣。

對我感觸最深的他那句,在歷史上只有真理和愛才能得勝。我們所從事的教育工作,就要把真理和愛灑向民族的未來,祖國的花朵。培養他們追求真理,愛滿天下的高尚精神。

甘地傳觀後感 篇五

甘地這位一生致力於印度擺脱殖民地命運的英雄,其實個子很小,他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權鬥爭理念,但就是這樣一個貌似不合理的鬥爭方法,卻在印度獨立運動中取得空前成功,震動整個西方世界。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中心是用自我犧牲的行動反襯統治者壓迫者的殘暴醜陋,用高尚對比卑賤,讓對方自行醒悟從而幡然悔改。這與____的“打完左臉打右臉”和佛教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做法非常相似。不同的是,後者是比喻,甘地則是血的實踐。從電影的短暫描述中分析,這種與人的本能反應完全逆向而為的民權鬥爭方法之所以能起作用,主要有兩個前提條件:一是媒體的自由報道;二是英國政府的面子。

在片中甘地的一句話給我很深的印象,他説;物質享受不能帶來幸福,幸福來自工作和工作帶來的自尊,對這一句話深以為然。

甘地的回答是貫穿全片的名言:“當我絕望時,我會想起,在歷史上只有真理和愛能得勝。歷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兇手,在短期內或許是所向無敵的,但他們終究總會失敗,好好想一想,永遠都是這樣。

甘地的回答是超越生死的高度。

我覺得甘地自我犧牲的人性尊嚴理念在某種程度上很有道理,或者説,是一種信仰。甘地終生食素禁慾,奉行非物質主義的極簡生活,自己紡線織布,對精神層面的追求早已超越了物質的温飽。在這種情況下,人的軀體只是一個暫時借住的皮囊,精神上的完滿才是最終衡量人生意義的標尺。對於這種信仰來説,生並沒有那麼重要,死也沒有無比可怕,多活一天與少活一天區別並不顯著。在印度獨立運動中,甘地曾四次絕食。電影中強調的兩次,一次是1922年為了平息印度平民針對英國執法人員的暴力事件,一次是獨立臨近後,印度國內穆斯林與印度教人民之間的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甘地為了平息蔓延全國的宗教仇殺,執意絕食直至所有暴力武鬥全部停息。可以説,在推行“非暴力”理念的過程中,甘地絕對身體力行,走在前列。也正是他甘願自我犧牲的行動,印證了他的信仰,將原本最為孱弱的精神力量推至無窮,竟能影響印度全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堪稱“聖雄”。

甘地傳觀後感 篇六

“當我絕望時,我會想起,在歷史上只有真理和愛能得勝。歷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兇手,在短期內或許是所向無敵的,但是終究總是會失敗,好好想一想,永遠都是這樣……”――甘地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印度正處於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年輕律師甘地在南非旅行時,目睹了同胞所受的種種欺凌,決心為維護印度移民的權利而進行鬥爭。回國後,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併到全國各地旅行,得到了信仰各種宗教的貧苦人民的愛戴和信任。他雖屢遭挫折,但堅持用絕食等手段進行鬥爭,終於迫使英國政府同意印度獨立。在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發生暴力衝突時,甘地決心再次絕食,終於使秩序得到恢復。但幾個月後,甘地卻遇刺身亡。

這部長達三個小時的影片,自甘地被印度教極右分子暗殺開始,倒敍了他的生平,上下五十年,縱橫數萬裏,是一部氣勢磅礴的大手筆之作。一位美國記者曾説:”只有極少數的影片非看不可,《甘地傳》就是其中之一。”甘地,作為印度的聖雄,曾在無數的印度人民甚至世界人民心中是一個傳奇式人物。而實際上,甘地的生平絕非“傳奇”二字所能涵蓋。很少有誰的一生能與一個國家、幾個民族的命運如此緊密的交織在一起。如今,通過三個多小時的完整而真實的再現了這一偉大人物光輝而偉大的一生。影片採用典型的倒敍手法,開篇即給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擁擠的廣場上有無數的信徒,甘地置身於其中時而雙手合十回敬信徒們的致意。

忽然一個身體結實的年輕人從人羣裏擠出來,跪在聖雄面前,似乎向他表示敬意。然而他抽出手槍,用槍頂着甘地赤裸的胸膛,一連三槍,聖雄甘地徐徐倒地……影片《甘地傳》首先從主角恢弘的葬禮上切入,借主持人的口來粗獷的勾勒出甘地非凡的一生。隨後鏡頭一閃回到五十五年前,當時年輕的甘地作為一名被大英帝國承認的律師真是年輕有為、意氣風發。但被人扔下火車的遭遇猶如一記悶棍,讓他深切的體會到種族歧視帶給自己的恥辱。為了洗刷這種恥辱,甘地耗盡了自己畢生的精力。

《甘地傳》即從這裏開始,傳記式的電影有其固定的真實性和可信性,加上飾演甘地的本金斯利本身樸素無華,毫不矯飾的演技更使這部影片增添了幾分可信度:甘地寧願上身赤裸也不願用英國的洋布並大聲號召印度人民抵制英國的洋布;甘地絕食,以自身的摧殘來喚醒民眾,來力求讓造反的火焰熄滅,他是用自己的方式來呼喚和平;甘地演説,他沒有妙舌生花,他用自己的激情,用自己的理性徵服了人民的心――影片在其中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受萬人崇仰的形象。佛教中有個著名的典故”削肉飼鷹”。用中國人的話來講就是“以德報怨”,但説來容易,身體力行則又是另一回事。

甘地之所以能獨享”聖雄”之名,就是因為其超越了道德的極限,能以神得尺度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聖雄”的人格力量具有極大的凝聚力,正是這種道德的力量和神性的光輝贏得了歷史和人心。同時,影片亦不迴避甘地的苦惱。他也是一個平凡的人,他和妻子的爭吵,爭吵中的他的暴燥、他的激進、他的自卑心、總之是他脾氣中所有的劣根性在這次爭吵中一覽無遺;他在反暴力絕食中有自己獨特的執拗,他不顧及朋友親友的勸説,他是一意孤行的。影片正是從這些小地方表現出甘地的平凡:他生活在人民中間,他是人民的一員,他被尊為”聖雄”,但他決非完人。影片《甘地傳》中還有一段讓我深切體會到甘地的平實和真切:他拉着妻子的手,回憶當時13歲時舉行婚禮儀式的美好瞬間。他們面對大海,甘地娓娓道來,似乎在訴説生命中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他的臉上是常見的那種微笑,此刻卻有一種特別的神聖。幾十年的婚姻道路,風風雨雨,相濡以沫。甘地沒有晦飾什麼,包括他當時的年齡當時的想法,一切一切。他和他的妻子是幸福的,在甘地看來,儘管也有過爭吵,卻早已是過去的結。這些是他的平凡之處,卻恰恰折射出偉大的光輝。

甘地是平凡的,他沒有泰戈爾的詩人天才,沒有遭受過瑪拉克里什納的那種神祕夢幻的折磨,也沒有受到維達卡南達的那種不可抗拒的熱情的驅使。他只是一個平凡的人:外表簡樸,學業庸平,毫不出色。他的體力他的智力絲毫看不出在他的身軀裏藴藏着一種巨大的潛力。但是,甘地確實是超凡的,他的超凡在於他的堅忍不拔、英勇無畏、孜孜不倦地為遵循永無休止的心靈與精神的呼喚而傾盡心力。他的生活是一次努力奮進的長途跋涉,這從影片中即可見一斑。他以常人的步伐,一步步攀登着,當他到達頂點時,我們看到:甘地,他,已經超越常人。當然,超越的轉變絕非一蹴而就,導演在角色的過度階段着墨不多。但經過蜕變的甘地躍入政治舞台後,影片立即變的精彩紛呈。苟延殘喘的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即將喪失的利益,都變的兇殘、暴虐,古今中外,蓋沒能外。然而甘地卻始終克守着“非暴力”原則,在與英國人的多次交手中顯得不卑不亢,雖歷盡牢獄之苦而百折不撓,最後讓槍炮臣服在精神腳下。

勿庸置疑,所有爭取獨立的民族都需要一名精神領袖,甘地就是那種在關鍵時期推動歷史進程的人物。《甘地傳》這部影片為我們塑造的一個是平凡真實的甘地。泰戈爾在甘地去世的前10年就曾寫過:”在使人們斷絕邪惡的鬥爭中,或許他不會成功,或許他會像佛陀和耶穌一樣遭到失敗。但是他的一生對子孫後代是一種教益,為此,人們將永遠牢記他。”泰戈爾的預言是準確的。通過影片《甘地傳》,我相信,將會有更多的人瞭解甘地,莫漢達思卡拉姆德甘地,這個名字將是印度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心中永不墜落的太陽。人物傳記片是歷年各大評獎都十分垂青的片種,但這並不意味着誰都能駕御這類題材,很多人妥協於脱離真實的粉飾使此類影片變的魚龍混雜。本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導演務實的選材、忠實的記述和演員精彩的演繹。導演在表現甘地這位最具“神性”的人物時,採用了人性化的視角,影片除了那幕毗鄰大海的戲稍微凸顯了主人公非同一般的魅力外,所有場景中的甘地都更象一個身型枯槁,質樸無華的老者。自始至終,”吝嗇”的攝影師都沒有用環拍、仰拍的技法來賦予角色多餘的光環,而堅持用"寫實”的風格成功塑造了一個真實可信的甘地。本金斯利當年憑藉對甘地這一最具挑戰性的角色淋漓盡致的刻畫,無可爭議的榮獲影帝頭銜。當年三十八歲的本金斯利是印英混血兒,兼有歐洲和印度人的氣質。他堅持進行生動的探索性表演,神貌兩似,恍如甘地再世。一個普通的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接近神的境界?一個平凡的演員能與他所扮演的角色融合多深,看完《甘地傳》你可以同時得到答案。

甘地傳觀後感 篇七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甘地回到了印度,下飛機後,甘地受到民眾熱烈的歡迎,他是印度被殖民以來,唯一的一位敢於直面英帝國,並且依然活着的人。起初,甘地是擁護英國治下印度的,回到印度之際,在印度元老的懇切期望之下,他出遊了印度許多地方,看到眾多被奴役下同胞的苦難,因而他決意要為印度爭取獨立和自由,英帝國虛偽地説:“印度要是分開來就不能發展。”甘地迴應道:“寧願要在同胞壞的統治之下,也不要在外國的統治之下。”甘地四處遊走和演説,他的妻子和眾多的追隨者(有國外人士,也包括英國人。)都在積極推動甘地的“非暴力”運動。由於印度當時有3億多人口,教派林立,矛盾較多,所以也會引發許多小規模的對抗殖民當局的暴力,英殖民當局當然希望有大的騷亂,這樣就可以找到鎮壓和平叛的藉口,在這種情況之下,甘地通過耐心的演説,揭露殖民當局的陰暗想法,另外採取絕食等手段,以使印度民眾響應甘地的“非暴力”運動。英帝國逐漸感受到印度“非暴力”運動的震撼,同時感到恐懼和驚慌,於是採取恐嚇、鎮壓、屠殺等手段,試圖讓印度人屈服,可印度人民獨立自主的意識已被喚醒,自由的火焰已衝向雲霄,土裏的芽已破土而出,獨立自主的意願不可扭轉。甘地在此期間,被多次收押和威逼利誘,但甘地依然鬥志昂揚,在世界輿論的壓力下和印度民眾的聲援下,甘地重又恢復自由。為了印度最終能夠獲得獨立和自由,甘地帶領着從很少的幾十人到發展壯大成數萬人的隊伍,徒步走了24天走到海邊,這就是著名的“食鹽進軍”運動,為獲取食鹽生產的權利,這在當時此種權利僅英政府享有。衰落的英帝國帶着萬分的遺憾和無奈,願意承認印度的獨立,同時邀請甘地赴英國會談。獲得獨立條件的印度國內最大的兩個教派回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由於不可調和的矛盾,隨時可能爆發內戰,在這種嚴酷條件下,甘地只能痛苦的接受印度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日後由於印巴之戰,東巴又分裂成孟加拉國。)兩個國家。

影片的結尾又回到影片伊始的鏡頭,聖雄甘地永遠的安睡了。

聖雄甘地,為了國家的獨立和自由,付出了畢生的精力。他有智慧的頭腦,他那堅韌、勇敢、仁愛之心,為着理想矢志不渝的精神,都催人奮進,值得印度人民愛戴,也值得世界人民的愛戴!

甘地傳觀後感 篇八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隸之邦,一個有英雄而不知尊重的民族則是不可救藥的生物之羣。”這句話是革命先烈郁達夫在魯迅追悼會上説的。

是的,每個民族都有它的英雄,每個民族的英雄,都需要我們的尊重與愛戴。在那歷史的長河中,在那印度的土地,有着這樣一位英雄,他用他的一生,為印度人民的人權,為印度的獨立事業,獻出了他畢生的精力。他,就是人民心中平凡而偉大的甘地,人民心中永恆的“聖雄甘地”。或許,它的一生都是平凡而困苦地度過,然而他做的,卻是人類最偉大的事業。

在大英帝國統治下的印度,民不聊生,印度人民的生存權和人權嚴重地遭到破壞,許多的印度人民忍飢挨餓,受到歧視和不公正的對待。甚至,多少的生命,在無力的抵抗中死去。然而,一代英雄在危難中出現了,他慘睹了在英國統治下,印度人民受到的種種不公與悲慘命運。於是,他站了出來,他為印度人民的人權與獨立展開了最堅決的鬥爭。他寫了許許多多的文章,作了許許多多的演講,他的頑強抵抗受到了大英帝國的強烈反應,得到了印度人民的忠實擁戴。他以最獨特的方式,不暴力,不合作,不妥協,勇敢地與大英帝國作鬥爭。即使,他總遭到英國軍隊的威脅,或者無理逮捕,但是,他卻以此作為獲得勝利的籌碼,迫使英國政府對他妥協,而事實上,他成功了。

在他的領導下,印度人民空前地團結,他們緊緊的圍在甘地的周圍,與他一同作戰。或許,在這場無盡黑暗籠罩着的鬥爭中,他們會為了堅持正義而犧牲,然而,他們就像他們的英雄一樣勇敢,為了印度的自由與獨立,為了民族的尊嚴,他們勇往直前。多少的流血事件,多少無辜的生命。

在電影中,我看到一個年邁的老人,為了人民的事業,飽受着無盡的折磨。他常常遭到無故的逮捕,坐過不一樣性質的牢,他常常無奈的選取絕食,用自己的生命換來妥協與勝利。終極甘地一生,他是偉大的,正因他奮鬥的一生,是人民的事業。他總是和人民一齊,一齊受苦受難,一齊鬥爭到底。

在許多人看來,或許他的所作所為是如此的不可思議,然而,他卻勇敢地去做了,並且獲得了屬於他的勝利。當一代民族英雄在幾聲槍鳴中永世,當歷史的長河湧向了無盡的前方,人們已不再追究那歷史英雄的殺害者,正因,那隻能是歷史的殘酷事實,人們懷念與銘記的是那永恆的聖雄-甘地,還有他偉大的一生!

“當我絕望時,我會想起,在歷史上,只有真理和愛能得勝,歷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兇手,在短期內或許所向無敵的,但是終究總是會失敗,好好想一想,永遠是這樣······”

甘地傳觀後感 篇九

1、成功是需要一點最起碼的專業基礎的,就像是甘地的律師專業經歷

2、我們從事的行業要始終如一,不能隨意換來換去,經驗得不到指數級積累。

3、要不盲從大流,為什麼印度人就要收到不公平的待遇,雖然大多人都覺得正常或者被適應。就是因為有不公平,有不足,才會有改變的機會,而不只是抱怨。如果決定去改變這個不公平,那就要首先堅定自己的信念,這是作為創業者、領導者區別於其他一般人的最根本之處。因為可以看到,所以相信,所以堅持。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遭遇。

4、成大業,不管有多大的宏偉目標,其實都是一步一步來的,需要懂得單點突破,甘地回國前,就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為後續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5、表達自己的想法,要懂得包裝自己:如、説服自己的愛人、老婆也加入這個戰隊;要將自己的形象整得跟別人不一樣,白色衣服、光着身子、拄着枴杖,這些都是個人形象的包裝,並不斷強化;因為自己對信念的堅持,會吸引一幫追隨者,如英海軍的女兒做其乾女兒,儘量也拉入戰隊,

6、要懂得利用媒體的力量,每次事件的發生都少不了支持自己的媒體發聲。

甘地傳,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如何完整形象打造自己的個人IP,值得大家多次學習。

甘地傳觀後感 篇十

今天看了《甘地傳》,再一次加深了對甘地的印象。

高中的時候歷史課上有他的一個介紹,那個時候覺得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很傻,甚至有點自虐的傾向,可是在今天看了《甘地傳》後,我瞭解了他的那種思想。不同地方,不同國家的人有各自的思維習慣,有各自的信仰,又有各自的國情,因此不同的羣體對待事物的態度也不同。

甘地所在的那個時候的印度已經完全是英國的殖民地,那那個時候的中國只是半殖民,因此中國可以為了趕走帝國主義而發起武裝鬥爭,而且我也相信,如果在那個時候的中國實行非暴力不合作的話,中國就不會那麼快獨立。而至於印度,已經在英國的統治下,突然發起武裝鬥爭,只會遭到資本主義國家的血腥鎮壓。因此甘地很聰明,利用他們自以為是文明講法律的國家,發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讓他們不得不讓印度獨立。

然而在看到最後的時候,突然覺得這位印度國父是那麼的悲傷。他也是一個人,一個瘦弱的老人,他為印度奉獻了一身,可最後,他們為了那個所謂的黨派紛爭,那個所謂的權利爭奪而忘了他曾經的貢獻,甚至想要殺了他,而最後他也確實被殺害了。

真的很讓人心寒,好不容易爭取了印度的獨立,可又眼睜睜的看着內亂的發生,看着印度子民自相殘殺,這比那次屠殺更讓他心痛

甘地是一個偉人,一個了不起的人,他那瘦弱的身軀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