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甘地傳觀後感(精選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9W

第一篇:《甘地傳》觀後感

甘地傳觀後感(精選多篇)

很早就下了《甘地傳》電影,但因為太長的緣故,一直沒看。昨晚下班很早,於是耐着性子終於把電影看完了。看完過後,第一感覺是好累,三個多小時的影片,看得脖子都硬了。站起來走向陽台,緩過神來之後,對於甘地的偉大欽佩不已。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對於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最後成功,可謂功不可沒。而且為了喚醒人民心中的善念,他多次絕食,一次是當他倡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發展到暴力時,一次是印度獨立後,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在加爾各答發生暴力衝突,死傷無數。當此危難之時,他像耶穌基督一樣,用自殘的的方式來引導民眾走向理性。

《甘地傳》給我最深的印象是甘地對宗教的虔誠。而印度有着深厚的宗教傳統,所以甘地絕食的舉動可以感化那些陷於迷途之中的人民。他在中槍的一剎那,所説的“oh,my god”,讓我的心靈產生震撼。雖然最後甘地死於極端分子的搶下,但是他的救世精神,他的犧牲精神,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使他留給世人的寶貴財富。

甘地比其他人更有遠見還在於他對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問題上。當印度人喊着:“殺了吉諾”時,他沒有選擇不與吉諾合作。我認為那樣做是為了不再激怒穆斯林。其實甘地一直希望只有一個大國:印度,有穆斯林,更有印度人。但吉諾為了自己的利益分割了印度。若甘地選擇抗爭吉諾,一定會激怒穆斯林,“為什麼我們不能有國家?”又要打仗了,非暴力使他決定同意有巴基斯坦。他又通過絕食和對人們表現出的決心,緩和了印巴衝突。甘地若帶領印度人民反抗巴基斯坦,可能印度人更認為他偉大。而他卻為印度人實實在在的考慮,考慮世世代代的和平。其實他比反抗更偉大。

甘地還有許多品質讓我們學習,像他在法庭的從容瀏覽整個印度的堅持,慢慢學會演講的能力??這個被人稱做“聖雄”的印度領袖,讓我明白了,真正偉人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喚醒內心的光明,影響着別人,讓真理成為現實中的道理的人。

第二篇:甘地傳觀後感

《甘地傳》觀後感

本片記錄了印度聖雄甘地史詩般傳奇偉大的一生。1893年,24歲的甘地(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飾)受邀前往南非任律師職,決心在當地帶領印度移民開展非暴力不合作的抗議活動,並因此入獄。出獄後甘地回到祖國,在三八朗地區建立了高僧修行所,加入了國大黨領導的印度獨立運動,宣傳非暴力不合作的鬥爭理念。運動中甘地曾四次入獄;在其不懈努力及國大黨的帶領下,印度獨立終於提上議事日程,甘地也於1931年赴倫敦參加商討獨立的圓桌會議。然而隨着獨立的臨近,印度國內穆斯林與印度教人民之間的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又面臨着更為嚴峻的新挑戰……

whenever i despair, i remember that the way of truth and love has always e may be tyrants and murderers, and for a time, they may seem invincible, but in the end, they always fail. think of it: always.

——甘地

隨着三聲槍響,一個震驚世界的偉人被謀殺而死。印度為他舉行盛大葬禮,他就是甘地。

電影以此開始。年輕的甘地還不懂得當時英國的殖民統治,而當他被扔下車去,不讓他坐頭等車廂時,我想他真正明白了,世上並非人人平等。不過,甘地年輕時身上已有了骨氣,他不肯下頭等車廂,寧可被打也要爭取燒那象徵獨立的紙條。甘地身材並不高大,但當時,南非的印度人已經被他所征服。回到印度後他一步步做起,讓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獲得成功。

甘地一生中非暴力和強烈的獨立思想一直貫穿。印度當時被英國統治,印度人更是被欺壓,甘地深深感到印度需要自由。其實生活中我們也覺得有些事不合理,但我們總是因其他人都這麼做而做。而正是這樣不停有人做,所以我們更覺得眾人都這麼做。而那些敢起來説個“不”字的“異種”往往是偉人,一個“不”字區分了他們。但其實説了“不”字並不夠,真正為證實“不”是對的而獻身於此的人,才是偉人。甘地就這樣做了。當我看不到那個西裝革履的紳士甘地,而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剃光了頭,身穿印度布衣,腳穿草鞋,織着衣服的思考着的甘地時,我已經看到了印度的希望。

電影的時代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印度依然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僅僅用九千名行政官和近七萬士兵就統治了近三億的印度人民。這點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印度各個階層人士或多或少以某種方式和英國人合作。甘地以他的智慧看到這點,於是呼喚大家採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反抗英國殖民統治。只要大家不合作,英國的統治就崩潰了。在甘地之前,有人領導印度獨立運動,最後沒有成功,失敗原因在於該運動只是為中產階級利益考慮。

在電影裏,甘地總是赤裸着上身,僅纏着自己製作的土布腰帶,拄着一根棒子,徒步印度,進入最底層的窮苦勞動人民中去,為他們的幸福奔波。甘地的偉大貢獻就在於他走到窮人中間,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他們,建立友好關係,使得他們為參加獨立而進行的鬥爭。甚至,甘地發動了所有的貧苦婦女。在甘地號召大家抵制英貨時候,要求大家用家紡土布代替進口機制布,從而讓所有的婦女都參加(本站向您推薦:)了抵制活動。

甘地一生反對暴力,反對以眼還眼。其實在有文明以來,幾乎所有的法典都是強調以眼還眼的,譬如,在古巴比倫頒佈的漢摩拉比法典中言:“如果一個人傷了貴族的眼睛,還傷其眼。如果一個人折了貴族的手足,還折其手足。”可是甘地不這樣想,他説:以眼還眼,世界只會更盲目。這樣的想法充滿宗教情懷, 1

基督教教義説:人打你左臉,就伸出右臉。佛教説:冤冤相報,何時結束?憤怒總是要結束於某個人,暴力總得中斷於某個人,否則一直傳遞下去,既不能解決問題,又傷害更多無辜的人。有些人把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污衊為跪着反抗。完全不是,甘地認為:手段的不純潔,必然導致目的的不純潔。他認為印度即使為獨立而採取暴力手段,也是不適當的,因為暴力使得革命成功,但是也使得所謂的革命者登台統治印度之後,極可能以同樣的暴力對待人民。甘地的非暴力革命是出自內心真正的需要,不是形勢所迫。即使在敵人力量非常微薄時候,甘地也是採取非暴力的不合作的態度,而不是趁機暴力行動結束一切。甘地顯然從內心裏尊重着對手。按我們儒家思想去理解甘地,甘地是內聖外王之人。甘地説過:當我絕望時,我會想起:在歷史上,只有真理和愛能得勝,歷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兇手,在短期內或許是所向無敵的,但是終究總是會失敗。好好想一想,永遠都是這樣。所以,甘地一直堅持以愛和真理來領導印度的獨立活動。甘地比其他人更有遠見還在於他對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問題上。當印度人喊着:“殺了吉諾”時,他沒有選擇不與吉諾合作。我認為那樣做是為了不再激怒穆斯林。其實甘地一直希望只有一個大國:印度,有穆斯林,更有印度人。但吉諾為了自己的利益分割了印度。若甘地選擇抗爭吉諾,一定會激怒穆斯林,“為什麼我們不能有國家?”又要打仗了,非暴力使他決定同意有巴基斯坦。他又通過絕食和對人們表現出的決心,緩和了印巴衝突。甘地若帶領印度人民反抗巴基斯坦,可能印度人更認為他偉大。而他卻為印度人實實在在的考慮,考慮世世代代的和平。其實他比反抗更偉大。

甘地還有許多品質讓我們學習,像他在法庭的從容瀏覽整個印度的堅持,慢慢學會演講的能力……這個被人稱做“聖雄”的印度領袖,讓我明白了,真正偉人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喚醒內心的光明,影響着別人,讓真理成為現實中的道理的人。2

第三篇:《甘地傳》觀後感

《甘地傳》觀後感

影片從1948年1月31日,印度為甘地舉行盛大葬禮開始,然後回溯到1893年,青年律師甘地當時年僅24歲,他在英國受了四年高等教育。他在南非接受了一件訴訟案件,正坐在火車的頭等車廂裏,卻因膚色而被驅出。這是甘地有生以來第一次嚐到種族歧視的侮辱。從此他下定決心投身到為僑居在南非的八十萬印度僑民爭取平等權利的鬥爭中。

印度不像中國,經過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等的洗禮,人民開始接受了西方的民主思想,逐漸解放了被封建禮教束縛的思想,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礎,從而開始那一代為了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自強自富的征途。身為中國人我們都知道那段歷史的心酸,可是印度不同於我們,雖然都是淪為帝國主義的殖民地,但是那個程度和同化的深度不一樣,他們人民思想準備還處於以前的那種封建主義思想階段,崇尚宗教主義,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是有前提條件的,比如英國政府愛面子、那時的媒體報道很自由等等。每一次成功都需要適合的背景環境,無論是“槍桿子裏出政權”,還是“非暴力不合作”,只要真理用對了時機,就會有偉大的效果!只是,甘地用自我犧牲的方式來反對統治者的殘暴,他太有勇氣了!勝利永遠屬於有勇氣和堅持不懈的人!

整個電影,都可以看到甘地非常付有勇氣,沉靜,執着,樂觀,仁愛,這些都是來自與他的信仰和信念。對於這些價值的堅持,使得他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信仰者---不僅僅是念經,而是深信並身體力行。甘地,一生推行“拒絕暴力”與“不合作”運動。他頗有些像孔子,以仁來感化世人,也很像是佛家高僧,用禁慾和忍耐來喚醒一個民族。例如一個偉人重要的事情是為折了腿的小羊敷傷,例如一個偉人在拍打了孫輩一巴掌後轉為愛撫,例如一個偉人在面對記者採訪時的隨和,例如一個偉人在面對僕人時的謙遜與感激,??所有的細節,也許你並不會在意,但是導演正是像甘地所説的那樣:“在無聲中打動不可打動的事和人。”我們不是不可被打動的,但是這些潛移默化的打動使人更加感動.

甘地回到印度時人們熱情的歡迎抒發了印度人民對於甘地的崇敬,也可以説成是一種憧憬,這也側面表達了多少愛傳達出去,多少愛就會回饋回來。而在甘地多次上法庭、多次被捕入獄時,他的內心依然鎮定和堅定,當然,這些都是因為真理的巨大戰鬥力。而這些在宗教面前同樣受用,宗教只是人們信念的一種依託,永遠是共通的,也再次藉助甘地的話表達了這一主題:“我是回教、印度教、錫克教、基督教,我相信神,神都是希望和平的!”是啊,宗教的本質都不是挑起爭端,而是嚮往天堂般美好的社會。

我徹底被震撼了!相信和大多數人一樣,當我初次如此深刻地瞭解印度歷史、瞭解偉大的聖雄甘地後,我的靈魂被深深地震撼着:就是這位矮小而又瘦弱的老頭,為了印度的獨立和自由、為了和平,終其一生而奮鬥,這到底是什麼精神?我想即使是用世界上最崇高和最美麗的語言來讚美他也不過分。就像片頭葬禮上主持人所説的:這個盛大葬禮的死者,死時與他活着的時候一樣,一個平民,沒有任何財富,沒有任何財產,也沒有任何官銜。聖雄甘地,既不是軍事將領,也不是地方首長,也沒有任何科學成就可以誇耀,也不是一個名藝術家。然而世界各地人士,包括各政府代表及高官貴人,在此齊聚一堂,向這位綁着纏腰布的棕膚色小個子,致以最後敬意,因為正是他領導印度走向自由。誠如美國國務卿馬

歇爾所説,聖雄甘地是人類良心的代言者,他使得謙虛及真理的力量能夠戰勝帝國。愛因斯坦則説,後代子孫將無法相信,世上曾經活生生的出現過這號人物······

在影片的結尾,甘地的話再次浮上屏幕:“當我絕望時,我會想起在歷史上只有真理和愛能得勝。歷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兇手,在短期內或許是所向無敵的,但是終究總是會失敗。好好想一想,永遠都是這樣。” 甘地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所以即使是這部電影超過三個小時,我想我們也學習不完,正如我用短短千字無法描繪出我對聖雄甘地的所有敬佩和我被這位矮小而又瘦弱的老頭帶來的深深地震撼一樣!

第四篇:甘地傳讀後

他是個瘦骨嶙峋的虔誠印度教徒,半裸着身子,只裹着一塊纏腰布;

他周遊印度各地擁擠的城市和貧窮污穢的鄉村,主張用一種革命性武器:和平的不服從;他沒有辦事處,沒有兵卒,也沒有正式權力,可是能使英殖民統治癱瘓,因為他一句話,羣眾就會停工;

他發動了三個羣眾大運動:反對殖民地統治,反對種族主義,反對宗教偏執。

他為印度做出了兩大傑出貢獻:促進印度的自治獨立和推動印度民族團結。

他就是甘地。

甘地出生於1869年,是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領袖,印度國大黨的領導人。他三次領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以爭取民族獨立。為了祖國獨立和人間公正,他一生中曾17次絕食,18次進監獄,5次遇刺。1947年印巴分治,甘地為沒有能實現印巴統一而深感遺憾,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極右分子刺殺,時年79歲。第61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將每年的10月2日,即印度聖雄甘地的誕辰,定為“國際非暴力日”。

如此傳奇的一個人,如此傳奇的一本書。

本書是甘地的自傳,是甘地一生見證與實踐真理的寫照,書中記述了他從1869年到1928年間的人生經歷。甘地所作的自傳,為的是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非暴力主義,實現自我剋制,堅守道德底線,做追求真理的人。

印度詩人泰戈爾曾寫道:“在使人們斷絕邪惡的鬥爭中,或許他(指甘地)不會成功。或許他會像佛陀和耶穌那樣遭到失敗,但是他的一生對子孫是一種教益。為此,人們永遠牢記他。” 在自傳中,甘地展示的是一個紛繁複雜的社會。三等車廂的混亂、朝拜場面的擁擠和不堪、普通民眾的善良與愚昧以及各黨派各種族各階層的權利鬥爭,都在書中無形地流露出來。在這樣的環境下,甘地從原先羞澀的歸國從業者成長為英屬印度的領袖,難以想象他在這之間經歷的磨難。

自傳中提到的甘地幼年的一件事讓我印象很深:甘地和夥伴偷吃了肉食,事後又悔又怕,只得跪在父親病榻前承認錯誤,沒想到一向嚴厲的父親竟無責罵,只在病榻上淚流滿面。這是甘地人生中第一堂“非暴力”課。他説:“父母用他慈愛的眼淚,洗淨我污濁的心靈用愛心代替鞭打,他的眼淚勝過千言萬語的訓誡,愈加堅定我改過向善的決心,雖然當我準備接受任何嚴厲的處罰,但如果父親真的責備我,可能會引起我的反感,而無益於我德性的進長。”他認為,父親的眼淚遠遠勝過責罵和棒打對他的影響,也正是這些眼淚,讓甘地一生堅定不移提倡非暴力。他在自傳中寫道:“這些愛的眼淚洗滌了我的心靈,抹拭了我的罪污。只有親自經歷這種愛的人,才能認識它的價值??”

書中的甘地,始終給人一種執着甚至偏執的唯心主義之感,他在個人信仰上也是十分執着和敏感的,在書中他毫不掩飾自己曾犯過的錯誤,但也從來很偏執地遵守自己那些“不靠譜”的理論,比如他不喝牛奶,後來發展到不吃鹽。在自己身體每況愈下的情形下,他仍守着心中的原則,讀時讓人無奈,也讓人心酸。他是一個精神上的強者。

甘地在自傳中採用的語氣自始至終都謙虛平靜,讓人幾乎感覺不到一個政治領袖的氣魄,然而他的功績是無法磨滅的。在他爭取印度獨立那段時間裏,參加甘地祈禱會的人以空前規模在擴大,1萬、10萬、繼而50萬,甚至高達100萬,在一個宗教狂熱的國度裏,當億萬信徒聆聽一種聲音的時候,它所創造的奇蹟與神話可想而知。甘地創造的奇蹟,曾引起舉世矚目。

甘地一生髮起過很多次絕食,自傳中也有提到。但在這裏我想講的是他最後一次的絕食。已經78歲的甘地顯然已不能將這次絕食寫入自傳,但是我覺得這次絕食比任何一次都能讓人

為之動容。這次,他用自己奄奄一息的身體換回了新德里政局的穩定。

對於此次絕食行動,倫敦《新聞紀事報》報道:“一位78歲的瘦弱老人竟以神奇力量震撼了整個世界,賦予世界新的希望;它所顯示的力量,可以勝過原子彈的威力。”始終敵視甘地的《泰晤士報》也不得不承認“甘地先生推崇的勇敢的唯心主義,這一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得到更加充分的肯定”。法國《世界報》發表評論,“善良的甘地再次證實,他自己乃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叛逆者”。

甘地在《告別》章節中説道:“一個心地不純潔的人,絕不能認識上帝。”他自認一生都在為此奮鬥,然而我想説,一個人的思想得有多純淨,才能使四億大眾為了挽救他的生命而願意放棄仇恨。

雖然自傳中有很多思想已不適用於現在,但甘地的精神永遠值得全世界人民瞻仰。他在被刺時只説了兩個字:上帝。或許,他就是上帝之子的化身。

最後,想用甘地的一段話來結束:世上有七樣東西可以毀滅我們:

tics without principle. 沒有原則的政治;

hip without sacrifice. 沒有犧牲的崇拜;

nce without humanity. 沒有人性的科學;

erce without morality. 沒有道德的商業;

ledge without character. 沒有是非的知識;

sure without conscience. 沒有良知的快樂;

th without work. 沒有勞動的富裕。”

這樣一段話,對今日之中國,應當是有借鑑意義的吧。

第五篇:甘地影評

gandihi,the title character, the prophet of non-violence who was central to liberating india from its british overlords. i was impressed by gandhi’s belief deeply and he devoted his life and soul to the

non-violence campaigns. the stubborn old interpreted the sentence,my life is my message through his life. i admire his universal love and great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