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甘地傳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2W

甘地傳觀後感【精品多篇】

甘地傳觀後感 篇一

下午觀看電影《甘地傳》心中久久不能平靜。這樣一位印度的貴族公子哥,在英國取得了律師資格證,有着豐衣足食的生活及美好好的前程。可是他卻置這些於向外,用他心中的真理和愛領導印度各個教派的信徒和大英帝國對抗。

甘地的指導思想是:當我絕望時,我會想起,在歷史上只有真理和愛能得勝。歷史上很多暴君和兇手,在短期內或許是所向無敵的,但終究就總是會失敗。好好想一想永遠都是這樣。

我不會為任何主義而殺人,不論他們怎樣對待我,我們絕不還擊,絕不殺人。但是我們絕不印指紋,誰也不印。他們會把我關起來,沒收我們的財產,可是隻要我們堅持,絕不能搶走我們的自尊,我們承受一切痛苦,他們就會看清自己的不公正。這和攻擊他們一樣具有殺傷力。他們可以折磨我,可以打斷我的骨頭,甚至殺了我,而他們所得只是一具屍體,而不是我的屈服!

他深受____義中的人要忍受一切痛苦,當有人打你的左臉時,請你把右臉也伸過去的影響。從年青時代在南非組織印度勞工爭取權利開始,他的一生都在用寬廣的胸襟,堅強的意志帶領人民做不屈不撓的鬥爭。他的偉大精神不僅得到全體印度民眾的理解和支持,也博得了對手的讚許。最後的勝利屬於甘地。

一生的努力終於換來了印度的自由和獨立。他對真理和愛的追求超越了宗教信仰,超越了國家和民族的界線,成為全人類的榜樣。

對我感觸最深的他那句,在歷史上只有真理和愛才能得勝。我們所從事的教育工作,就要把真理和愛灑向民族的未來,祖國的花朵。培養他們追求真理,愛滿天下的高尚精神。

甘地傳觀後感 篇二

1、成功是需要一點最起碼的專業基礎的,就像是甘地的律師專業經歷

2、我們從事的行業要始終如一,不能隨意換來換去,經驗得不到指數級積累。

3、要不盲從大流,為什麼印度人就要收到不公平的待遇,雖然大多人都覺得正常或者被適應。就是因為有不公平,有不足,才會有改變的機會,而不只是抱怨。如果決定去改變這個不公平,那就要首先堅定自己的信念,這是作為創業者、領導者區別於其他一般人的最根本之處。因為可以看到,所以相信,所以堅持。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遭遇。

4、成大業,不管有多大的宏偉目標,其實都是一步一步來的,需要懂得單點突破,甘地回國前,就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為後續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5、表達自己的想法,要懂得包裝自己:如、説服自己的愛人、老婆也加入這個戰隊;要將自己的形象整得跟別人不一樣,白色衣服、光着身子、拄着枴杖,這些都是個人形象的包裝,並不斷強化;因為自己對信念的堅持,會吸引一幫追隨者,如英海軍的女兒做其乾女兒,儘量也拉入戰隊,

6、要懂得利用媒體的力量,每次事件的發生都少不了支持自己的媒體發聲。

甘地傳,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如何完整形象打造自己的個人IP,值得大家多次學習。

甘地傳觀後感 篇三

一個光着頭戴着圓眼鏡的老頭,以其獨特卻又和平的方式贏取了國家與民族解放,這在歷史上絕無僅有。《甘地傳》用一種蕩氣迴腸的寫實拍攝手法表現了一代偉人充滿坎坷卻堅定不移的一生。

《甘地傳》所描述的故事是從史實改編過來的。甘地在印度歷史上確有其人,甘地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國統治的精神領袖,他發起和領導了聲勢浩大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以非暴力方式抵制英國統治和英國商品,手紡車運動便是其中的一項內容,旨在杜絕對英國紡織物的需求。甘地贏得了許許多多男女老少對他的愛戴和忠誠,包括各種宗教信仰的歐洲人以及幾乎不同政治傾向的所有印度人。

影片中主要描述了甘地偉大的一生:影片從甘地被暗殺開始倒敍。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印度還處於英國殖民統治之下,年輕的律師甘地在南非旅行時,目睹了同胞所受的欺凌,決心為維護同胞的權利而鬥爭。回國後,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他讓印度人自己紡織,拒絕購買英國人的衣服,他甚至讓人民自己製造鹽,以種種方式來尋求解放,併到全國旅行,甘地的不合作主義和非暴力鬥爭終於使英國殖民統治者移交了權力,贏得貧苦人民的信任和愛戴,然而他在印度獨立後四天遭暗殺。

影片從主角恢弘的葬禮上切入,借主持人的口來粗獷地勾勒出甘地非凡的一生。隨後鏡頭一閃回到五十五年前,在表現甘地這位最具“神性”的人物時,影片完全跳出刻意美化的窠臼,採用人性化的視角。影片的後半部分筆墨濃重地刻畫了觸目驚心的種族大仇殺,讓觀眾與甘地一同在這場浩劫裏反覆傾軋、難以脱身,讓仇恨的毒汁慢慢浸透我們原本寬容的心靈。

在視聽語言方面,音樂隨場景的變化而變化,符合情境。整個片子節奏有鬆有馳,基調統一,音畫和諧,情節動盪感人。

影片中的主角甘地表演是可圈可點的。片中飾演甘地的是有着英國、東印度和南非的血統的本-金斯利。由於外形酷似甘地又具有印度人血統和氣質,導演邀請他出演史詩傳記片《甘地》。金斯利成功地將和藹善良的甘地,宛如再生般地呈現於世人面前,把這位偉人的音容笑貌、舉手投足和其非暴力和平思想體現得出神入化。使甘地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愈加豐滿起來,變得有血有肉了。金斯利憑藉對甘地這一具挑戰性的角色淋漓盡致的刻畫,無可爭議榮獲奧斯卡影帝頭銜。影片獲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8項奧斯卡獎(第55屆)。

整個影片的鏡頭特點比較活,如推拉鏡頭用的比較多,也有跟鏡頭。角度常用俯仰,這樣有利於觀眾看到演員有做動作時的一個空間位置關係和調度關係。整體來説,影片中的鏡頭符合了導演所要表現的效果的要求。從光線色彩方面來講,光線很多用的是輪廓光與側逆光。在色彩上,服裝與環境的搭配顏色的搭配比較和諧。在當時動盪的時代裏,演員的服飾大多是暗色調的,以黑白居多。

整個影片的節奏比較緩慢,只有後面一些爭鬥的畫面節奏稍快點,符合觀眾觀看的心理。影片也適時的加以背景音樂,更具感染力。在甘地的葬禮上,哀傷而又莊嚴的音樂,讓人的心情也不由的跟着變化。

這是一部質樸的英雄史詩,展現了印度聖雄甘地奮鬥的一生。導演兼製片人為這部影片籌劃二十年,最後用三年的時間,僱傭八十名英國演員和一百名印度演員並完成了這部巨片。無疑的,這是一部非常好的好萊塢影片。

甘地傳觀後感 篇四

Whenever I despair, I remember that the way of truth and love has always won. There may be tyrants and murderers, and for a time, they may seem invincible, but in the end, they always fail. Think of it: always.

——甘地

隨着三聲槍響,一個震驚世界的偉人被謀殺而死。印度為他舉行盛大葬禮,他就是甘地。

電影以此開始。年輕的甘地還不懂得當時英國的殖民統治,而當他被扔下車去,不讓他坐頭等車廂時,我想他真正明白了,世上並非人人平等。不過,甘地年輕時身上已有了骨氣,他不肯下頭等車廂,寧可被打也要爭取燒那象徵獨立的紙條。甘地身材並不高大,但當時,南非的印度人已經被他所征服。回到印度後他一步步做起,讓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獲得成功。

甘地一生中非暴力和強烈的獨立思想一直貫穿。印度當時被英國統治,印度人更是被欺壓,甘地深深感到印度需要自由。其實生活中我們也覺得有些事不合理,但我們總是因其他人都這麼做而做。而正是這樣不停有人做,所以我們更覺得眾人都這麼做。而那些敢起來説個“不”字的“異種”往往是偉人,一個“不”字區分了他們。但其實説了“不”字並不夠,真正為證實“不”是對的而獻身於此的人,才是偉人。甘地就這樣做了。當我看不到那個西裝革履的紳士甘地,而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剃光了頭,身穿印度布衣,腳穿草鞋,織着衣服的思考着的甘地時,我已經看到了印度的希望。

在看電影之前,我曾驚訝於“非暴力”。對於我們這個“槍桿子裏面出政權”的民族來説,這的確是一個不可理解的舉動。但他為什麼要“非暴力”呢?我想甘地想的更遠。英國當時的強大不是印度説獨立就能獨立的,而是印度要想方設法讓英國認為,印度強大了,不再是英國能隨便玩弄的了。而印度沒有武器,所以,應當用人們的精神。與英國正面拼殺固然是人民憤怒後的第一想法,但是這樣一來,印度要為此付出太多代價。這是其一。其二是正如開頭甘地所説的一樣,“真理和愛總會贏,歷史上有許多暴君和暗殺,一時間,他們好像成功了,但最後他們總是輸。想想吧,總會。”這句話確實如此。歷史為什麼會有更替朝代?是因為暴力,起義,造反。造反後這個朝代就是殺出來的,而且還面臨着被殺回去。暴力一時間會征服人們的精神,但不會永遠。前幾天曾聽到關於林肯的文章,其實也是如此,刺殺者並沒有為此成名,而林肯卻得以永恆。美國南北戰爭誰又能記得殺了多少人,打了幾個勝仗?我們只説,它解放了黑奴。我們從不讚歎林肯怎麼去派人帶兵殺敵,怎麼殲滅更多的敵人,我們讚歎他的精神。

甘地比其他人更有遠見還在於他對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問題上。當印度人喊着:“殺了吉諾”時,他沒有選擇不與吉諾合作。我認為那樣做是為了不再激怒穆斯林。其實甘地一直希望只有一個大國:印度,有穆斯林,更有印度人。但吉諾為了自己的利益分割了印度。若甘地選擇抗爭吉諾,一定會激怒穆斯林,“為什麼我們不能有國家?”又要打仗了,非暴力使他決定同意有巴基斯坦。他又通過絕食和對人們表現出的決心,緩和了印巴衝突。甘地若帶領印度人民反抗巴基斯坦,可能印度人更認為他偉大。而他卻為印度人實實在在的考慮,考慮世世代代的和平。其實他比反抗更偉大。

甘地還有許多品質讓我們學習,像他在法庭的從容瀏覽整個印度的堅持,慢慢學會演講的能力……這個被人稱做“聖雄”的印度領袖,讓我明白了,真正偉人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喚醒內心的光明,影響着別人,讓真理成為現實中的道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