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社交網絡》觀後感(5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59W

《社交網絡》觀後感1

《社交網絡》觀後感(5篇)

剛剛看完電影《社交網絡》(The Social Network),有關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如何展開其創始Facebook的故事。

其實對於大多我們國內的網民來講,可能對於Facebook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個互動性網絡社交平台,因為大多數的我們是無法正常登陸該平台的,所以對於我而言,它其實只是個名稱罷了,對於它其實的使用或者説是實際上的接觸基本為“0”。但同時也要感謝有我們“偉大”的山寨技術,我們其實也是在或多或少地使用着與Facebook相類似的一些平台,如“開心網”、“人人網”之類。

其實,我不想再説什麼抄襲,盜版,無創新精神之類的教育評論了。單單就這部電影而言,內容可以用簡單來形容了。但對我的效果卻是激發了我想上網表達點什麼意願。當然,近些天來, 我確實也希望在網上發表點什麼的想法。可是,總是找不到想要寫些什麼的感覺,或者説是動力。於是,終究是浸泡在懶惰之中。

終於,在看完《社交網絡》後下定決心表達一下。

正如電影中那個最終逼迫Mark去做那個Facemash的女友所説的一樣:網絡上的東西是用來表達的,它存在那裏了就説明無法收回來了。所以才有“大小戀”中的男女主角雙雙攜手退出微博,也有QQ艱難決定後所遭到的恥笑。

網絡本身就是一個平台,就好像中學時代的男生希望能佔據某個籃球場,揮灑汗水來吸引女生一樣。這個平台其實就是來展示我們的,多少次,可能對於某些事情的羞於表達,或者僅僅是懶的表述,讓機會一次又一次的從我們身邊流失。最終,如何讓別人能夠真實的瞭解到我們呢?

什麼樣的人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摯友,或者什麼人又是我們需要避而遠之的。單單是通過網絡上的文字就可以將其定性麼?那好,想問韓寒是什麼樣的人,徐靜蕾是什麼樣的人,姚晨是什麼樣的人?我們會希望能在真實的生活中與當推心置腹的朋友麼?或者我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我們打心眼裏面厭惡他們。

原因恐怕就是他們在表達,並且通過網絡的形式向我們宣佈出來,讓我們知道了他們是什麼樣子的人,給我們一個去評判斷定的機會。

我們的好奇心驅使我們去完成這樣那樣的探索,同時,虛榮人又使我們堅持將探索的結果向其他好奇的人們表述出來。再由這些身處不同背景的人們進行評判,其實最終對於結果並不是我們想要看到,近便它會滯留在我們心中一段時間。但慢慢地,這些結果還是會變得那麼不再如以往那麼重要了。因為它已經不再使我們好奇了。

我始終覺得,人才之所以被稱之為人才,並不是説明他們自身素質有多麼高,而是他們只是熟悉了那個稱其為人才的系統罷了。

最後,就電影中,或者是現實中Facebook的核心內容進行一下小總結。人類終究還是羣居動物,我們存在,發展都是相互依存着的,如同網上的節點,遠處美國網絡上的點斷了並不能對身處中國的我們有多麼深遠的影響。但我們身邊的點斷了呢?所以,無論網絡也好,在現實生活中也罷。站出來,表達一下自己,會使你這個小點往外延伸出來的線變的很多,斷了的點也就會變得不那麼重要了。當然,表達自己的度還是要掌握好的。

  《社交網絡》觀後感2

在老師的推薦下,觀看了電影《社交網絡》,之後還觀看了與其類似的電影《中國合夥人》,兩部電影總的來説都講述了幾個年輕從無到有的創業歷程,《社交網絡》的結局還是令人有些不滿的,但是《中國合夥人》的結局比較圓滿。

《社交網絡》由傑西·艾森伯格和賈斯汀·丁伯萊克主演。影片根據本·麥茲裏奇(Ben Mezrich)的小説《意外的億萬富翁:Facebook的創立,一個關於性、金錢、天才和背叛的故事》改編,沒錯,整部電影可以很強烈的感受到“金錢”、“天才”、“背叛”,這幾個詞的存在。總結一下,電影是這樣的,天才哈佛生馬克在一次唄女友甩了之後,用自己的天賦一夜之間創建了“facemash”網站,用來比較學校內的女生,這一舉動引起了巨大的風波,這也是一切的開始,他的此舉動引起了“燒烤俱樂部”學生骨幹的注意,而來邀請他一起創造屬於哈佛的社交網站,利用這個靈感,馬克在幾星期內獨自一人創造出了”The facebook”網站,網站一出,便取得了很好的迴響,隨着網站涉地區越來越廣,規模越來越大,網絡社交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但是,馬克卻逐漸的失去了的一個個朋友,面臨了諸多的官司,變得孤獨起來。

説實話,《社交網絡》這部電影的開始並沒有很快吸引到我,當我開始覺得有意思的是馬克.扎克伯格在宿舍嫻熟的敲代碼來創建評選學校最辣女生的網站的時候,因為我也是一個計算機方面的學生,我佩服他表現出的能力,從這裏開始,我把他定義為天才,更厲害的是他是一邊寫博客,一邊寫代碼,他的能力和天賦,真的令我驚歎,但同時,我感受到了他心靈上的不成熟,為什麼呢?這就要從電影開頭説起,第一遍我沒有留意開頭,後來我又去看了一遍開頭,馬克和她女朋友的談話,其中有一句“你也許能在IT界大有作為,但生活中你卻一直苦惱於女孩子不喜歡你,是因為你是個書呆子,我想告訴你的是,我打心底不這樣認為,那是因為你是個混蛋”,這是馬克女朋友給他的評價,再加上他看不起他女朋友所就讀的大學,認為其在這樣平凡的大學,就不用唸書了,等等,在酒吧的這一段談話裏和生氣後的他所做出的一切行為,很明顯看出他很自大,完全以自我為中心,智商極高,情商卻很低,在整部電影裏,我感覺他只對肖恩沒有表現出那種傲氣的感覺,也許肖恩是他比較欣賞的人吧,而和其他人他談話,什麼的,他總是表現一些傲嬌。和雙胞胎兄弟合作,但他卻在中途瞞着他們,自己做自己的,且始終認為自幾是對的,不可否認全程是他一個人做的,但是想法不是他的,並且他不應該隱瞞和不顧別人的感受,活在自我的世界。另外,也是比較諷刺的是,他唯一一個好朋友,從始至終相信他,在他事業的起步時支持他,一直幫助他的好朋友,最終卻被他聯合別人無情的逼走。而對於肖恩,無論肖恩幹什麼,他始終都相信肖恩,即使肖恩趕走他的好朋友。 從這裏可以看出,馬克是一個不懂感情,完全漠視友情,愛情,只是活在自己世界的人。很明顯馬克是一個不會社交甚至不屑於社交的人,但是他卻創造出了“facebook”,並且受到人們的歡迎,聽起來有點諷刺,而馬克的生活就像他創建的facebook帶給人們的後果,馬克到最後只是孤身一人,而facebook將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簡潔化,表面化,除了網絡上的聊天,真實生活中,彼此之間瞭解卻很淺。

馬克是是天才,是一個孤獨的天才,我喜歡他對自己要做的事情那種執着和明確的目標感,以及他的那種行動力,説做就做,絲毫不會猶豫,但是卻討厭他的以自我為中心,影片的最後,他一個人坐在辦公室,看着facebook的網頁,陷入了沉默,他創建的虛擬社交網絡建立在了人們之中,自己這個創始人卻失去了所有的交往,於是他在facebook上找到女友的主頁,發出了添加請求,然後一遍一遍的刷新着頁面,卻始終沒有等來“同意”,他確實創造了社交網絡的奇蹟,卻再也等不自己心裏期盼的那個奇蹟。

《中國合夥人》也是講述了一個著名企業的創建過程,整個故事路線與《社交網絡》有些相像,成冬青的事業也起源於失敗,期間遭遇各種曲折,他也遇到了一個好朋友,協助他的事業,也都產生過分歧,導致走向了散夥,馬克被起訴盜用別人想法,成冬青也被美國考試機構起訴剽竊。但不同的是《中國合夥人》裏最後三個好朋友成冬青,孟曉駿,王陽還是走在了一起,算是一個大圓滿,人們喜歡看的結局。這個更貼切我們中國人。

總之,這兩部電影讓我感觸頗深,雖然我現在只是一個大學生,但是我也有一個創業的夢,想像馬克一樣,那麼果斷,拋開他情商的那一部分,他的創業歷程,我是佩服的,在他的眼裏,貌似沒有困難這一説,只有做與不做。看他,彷彿在看我夢想中的創業,因為他是學習編程,而我也是編程,我也是一個大二學生,當然天才的頭腦,是我們之間最大的差別,但不得不説,他的那種有想法就去實現的行動力,真的是現在好多大學生應該去學習的,也許下一個創造奇蹟的就是你,還有就是自信,一旦有自己的想法,那就要堅信自己可以,無論遇到什麼困難,要向馬克一樣去解決,而不是質疑自己,影片中馬克從來都不會懷疑自己。

我們將來總會走向社會,希望走向社會的我也能勇往直前,朝自己的夢想前進,始終堅信自己。

《社交網絡》觀後感3

這部電影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社交。社交看似是一個與我們密不可分或者説就現在這個媒體如此發達,社交如此便宜的時代,但是其實我們卻時刻喪失着社交。或許説到這裏大家會想到最近常説的科技發展會疏遠我們人際現實中的交流,其實這部電影也講述了一點,主人公馬克和他的朋友愛德華合作創辦Facebook的故事。他們的合作也是建立在友情上,後來隨着西恩另一位合作伙伴的介入,他們的感情也收到了巨大的危機挑戰。當然我想説的並不是這個簡單的劇情,我想説的是在這個什麼都可以被科技替代,什麼都可以與網絡掛鈎的時代,社交該如何自處?

主人公馬克在影片的一開頭就像我們暴露了他不善於社交的一面,他在網絡技術上確實有着非比常人的天賦,但是在與人相處上他也有着性格上的缺陷。可是正是這個不善於與人打交道的人創立了全球最大的社交平台Facebook,他為全世界的人交朋友提供了平台,縮短了世界的距離並且改變了傳統的人際交流模式。這個行動看似對他人對世界帶來的利益遠大於自己,但其實他的創辦過程更多的是讓他深刻明白到了社交的真諦。愛德華是馬克唯一的朋友,他能包容馬克所有的性格偏執並且一直努力付出支持着他,雖然他不懂技術但是他努力為他的科技研發提供經濟保障。雖然在臉書經營上他們意見存在分歧,但是自始至終他們都沒有傷害過對方,這其實才是社交的真正含義。作為朋友,或者説與人交流,其實不管他們使用什麼平台,什麼軟件,社交的根本依舊沒有變化,那就是人情的交流,這是人的本性,是沒辦法用固有的冰冷的程序替代。

結合現在的我們,為何在網絡交流日益發達的今天,人們的空虛程度卻遠高於過去?為何在社交網絡上朋友遍天下的我們,在遇到困難時卻常無處可尋發泄處?因此越來越多的匿名化抱怨在網絡公共平台上滋生,形成了一種可怕的力量,似乎在衝擊着世界。當然我並不説網絡暴力產生在於此,我的看法是網絡暴力有一部分源於此。究其根本現在的社交太留於表面而忽視了心與心的交流。人情這個東西並不是冰冷的,他是有温度的,而他的温度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情感交流的有效性,這種交流是直擊人心的,而非單純地説兩句話,那樣是蒼白的。

《社交網絡》與其説是一部記錄性的電影,還不如説這是一部教育性的電影。他的目的不在於告訴我們臉書創辦的偉大與艱辛,更多的是向我們展示一種臉書對於社交的一種理念。最後以電影中馬克律師對其説的一句話作為結尾,與君共勉:“你不是一個混蛋,你只是在努力做一個混蛋。”

《社交網絡》觀後感4

昨晚熬夜看了《社交網絡》,真不愧是奧斯卡最佳剪輯獎得主,行雲流水般的敍事讓整部影片給人以快節奏的感受。該片以插敍的方式講述了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站FACEBOOK的發展史,每一個創意的閃現,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加入,以及與每一個轉折點的不期而遇,最終成就了現在的FACKBOOK。

整體看來這又是一部典型的“美國夢”影片,不過作為學生,我所關注的是另一些事情。故事發生在哈佛,也只有這樣的環境下才會出現類似的奇蹟,片中哈佛校長的一番話很明確的闡述了這一點。創意,激情,勇氣,是我從影片中提煉出來的三個詞。市面上多到爛大街的創業教程無不提及這三個詞,但結合到具體環境中呢?我不好説別人,但至少覺得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很是缺少這三樣東西——創意早就被標準答案磨去不少,激情也在各種壓力下消失殆盡,而勇氣則成了一件危險的東西。與馬克相比,除了技術上大到令人髮指的差距,這三樣東西的缺失嚴重阻礙了我的發展。按着課表上課,空閒時候裝裝小資,數着日曆過日子,然後找個工作,這種經典模式雖然穩妥(除了最後一條),但我想問一下,倘若誰都是這樣,你又是誰?平平淡淡才是真?不,就算最後要歸心於靜,也得擁有一些能明確告訴自己“這是我”的東西。平淡不等於平庸,如果甘願度過平庸的一生,我早就可以去了,何必走到今天!

所謂厚積薄發,很遺憾我目前還沒能積累到足夠的知識儲備和實踐經驗,而技術水平也有待提高,但我堅信有朝一日,會出現為我的大學生活打上深刻烙印的事情,它強大的氣場會讓一切瑣事瞬間蒸發為浮雲。到時候,我,就不是一個學號而已了。

《社交網絡》觀後感5

趁着國慶假期,觀看了《社交網絡》這部電影。影片講述了Facebook這一網站的創建過程,以官司為主線,具體情節為輔線展開。電影把握了當代年輕人心裏的潛流,把友誼、野心、背叛這些主題放進影片裏,讓這個故事具有了普世性,也引發了我們的深思。

究竟是什麼使扎克伯格獲得了成功?

首先,是因為他擁有強大的執行力,將想法付諸於實踐。温克萊沃斯兄弟倆雖然在一開始就提出了對於網站的初步構想,但是並未真正實踐。想法與創意固然是重要的,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想法。為什麼別人可以成功,而你依舊停留於此而停滯不前。我認為所有的創業者都擁有着一個共同特點,甚至可以説是使他們走向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執行力。莎士比亞曾説過:Action is eloquence.

其次,做事要有長遠眼光。肖恩帕克與扎克伯格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在Facebook有7.5萬用户時,他們都可以看到Facebook有10個億市值的未來,而薩維林看到的Facebook的規模只相當於一家百貨商店。對於一個創業者來説,應該把格局放大,站在未來更廣闊的視角來定義自己當下正在做的事情,不能僅侷限於當下的發展。相較於一個只將眼光侷限於當下的人來説,看得遠的人他更能讓自己的事業順應時代的發展,他將具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只有這樣,當機會出現在你面前時,你才能不讓它偷偷溜走,因為你已經做好了十足的準備。

最後一點,我們應該專注於自己所熱愛的東西,並且讓他成為自己的優勢。扎克伯格一直將熱愛着編程,這也就是為什麼當他產生想法後就可以立即實行的原因。愛因斯坦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是尤為重要的,興趣可以不用你付出任何代價而給你明確的方向和無窮的動力。因此,我們要牢牢把握住自己熱愛的東西並努力培養。

創業是一個漫長且艱苦的旅程,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應學會從前人的失敗與成功中總結經驗,努力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

Tags: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