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3W

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精彩多篇

《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 篇一

今天,爸爸媽媽和我來到了上海七寶大光明影院看電影。電影的片名是《我和我的祖國》,這部電影一共講了7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講述的是新中國成立了,舉行開國大典,為了能讓毛主席順利按下升旗按鈕,林治遠用了好多個日日夜夜修理調試天安門廣場上的旗杆和國旗,付出了好多心血,終於,他順利的把旗杆修好了,毛主席按下按鈕的時候,國旗順利的升到了頂端。

第二個故事講的是第一顆原子彈爆發了,很多工作者為了能讓原子彈順利的爆發,他們幾年都不和家人見面,隱性埋名,默默地工作着。

第三個故事講的是女排在美國奪冠,中國女排你們是好樣的,我要向你們學習。

第四個故事講的是香港迴歸,國旗在1997年7月1日零時零分零秒升旗,為了不超過這個時間,中方跟英方多次交涉,做了許多充分的準備,終於達成一致,國旗在零時零分零秒升起,香港終於回到了祖國媽媽的懷抱。

第五個故事講的是2018年8月8日奧運會在北京召開,第六個故事是説神舟10號宇航員的順利迴歸。

最後一個故事講的是《護航》,女飛行員在閲兵典禮上為了能讓飛行員順利完成任務,自己甘願作為替補,我們應該為她點贊!

看完這部電影,我深深地感受到祖國的強大,我為自己是個中國人感到無比驕傲跟自豪!

《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 篇二

作為新中國成立70週年獻禮影片,《我和我的祖國》於近日宣佈定檔國慶節。作為該片的總製片人,黃建新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影片將回望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全民的共同回憶,聚焦重大歷史事件下普通人和國家命運相連接的故事。與以往大型的獻禮題材影片不同,該片將由陳凱歌、張一白、管虎、薛曉璐、徐崢、甯浩、文牧野七位導演共同執導。

據瞭解,影片的7位導演分別代表着中國的4個年代,陳凱歌出生於1952年,張一白、管虎生於上世紀60年代,薛曉路、徐崢、甯浩都是上世紀70年代生人,去年憑藉《我不是藥神》為人所知的文牧野,則是導演團隊中最年輕的一位,出生於1985年。“七位導演,七部短片,單元獨立,共同禮讚祖國,對我來説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談到這種拍攝方式所帶來的挑戰時,徐崢直言:“獨立短片的合成雖説已不是電影(製作)方式的創新,但是挑戰依然很大,主要在於如何選好主題,讓主題統領全篇且豐富。”

一旦抓到一個自己特別想表達的題材,這一切都是按照你的想象去規劃、去構建的時候,就是一件非常過癮的事情。”在徐崢看來,這部電影主角是艱苦奮鬥、平凡的中國人民,表達普通的個體和祖國大事件相遇在一起,碰撞出來的能量。“信任更是重託,將盡自己全力完成這部在中國影書寫新的篇章,凝結着祖國不同時代的力量,在宏大的歷史視野下,用心、用情、用光影講述的每一個我和祖國的故事。” 憑藉在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的動情表現,徐崢獲得許多觀眾的讚譽。對此,徐崢表示,無論做導演還是演員,在享受創作過程的同時,要有所表達,獲得觀眾在情感上的認同。在現實主義的這種題材裏,為人民抒情抒懷,傳遞社會性。我們需要在電影裏面看到中國人自己的英雄,看到希望,這是文化自信的生動表現。“一部電影能揭露現實,能促進社會進步,就是好電影。”

在談到未來的創作計劃時,xx表示,自己將繼續敏鋭捕捉羣眾在奮鬥中的精彩故事,深入挖掘豐富的內心世界,也讓“小人物”成為創作主題銀幕主角,真正讓作品贏得人民讚譽。徐崢強調,優秀的影片不僅僅是反映社會現象,而是在更深處讓波瀾湧向民眾胸膛,在社會發展、法治進程、文明進步中起到真正的推動作用。

《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 篇三

這是一份對我而言,晚到的感動,沒能在國慶去看,卻十分有幸地參與到學校組織的觀影活動,收穫很多。

這部電影羣星薈萃,七個故事,演繹了七件普通人與祖國大事息息相關的經歷,以小人物見證大時代,是一部非常好的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獻禮片。七個片段《前夜》《相遇》《奪冠》《迴歸》《北京你好》《白晝流星》《護航》每個故事都深暖人心。其中《相遇》和《護航》是我印象最深刻,也是最感動的。尤其是相遇裏,那種時隔三年在公交車碰面,那輛車是他們的愛情回憶,相同的路線,相同的車,相同的人,卻相遇不能再相聚。作為原子彈研發的科研人員高遠,為了拯救大家,降低損失,自己被輻射了,因此年輕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因為他們的工作是高度保密的,他們不能和家人聯繫,所以他一直沒有告訴那個等了他三年的姑娘自己這三年去了哪裏幹了什麼,最終兩人被人羣衝散。看完之後,我也很佩服科研工作者的家人,也很感謝他們。感謝你們用寂寞的露水澆灌了科研路上未來的花兒。還有《護航》裏的女飛行員,她們一個個不怕苦,不怕累,她們無悔無憾。即使因為工作的忙碌沒空談戀愛,卻也能把飛機當作“男朋友”。飛行員呂瀟然非常優秀,但卻成了備飛,雖然夢想和命令同時降臨,可她有大局意識地選擇了後者,她值得我們每個人的尊重。

我深切地從這些小人物中感受到了那句歌詞“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我們的確都是些小人物,但是隻有每個小人物努力做到最好,我們的大國才能富強,繁榮。最後,祝我們偉大的祖**親,永遠昌盛!

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 篇四

作為新中國成立70週年獻禮影片,《我和我的祖國》於近日宣佈定檔國慶節。作為該片的總製片人,黃建新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影片將回望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全民的共同回憶,聚焦重大歷史事件下普通人和國家命運相連接的故事。與以往大型的獻禮題材影片不同,該片將由陳凱歌、張一白、管虎、薛曉璐、徐崢、甯浩、文牧野七位導演共同執導。

據瞭解,影片的7位導演分別代表着中國的4個年代,陳凱歌出生於1952年,張一白、管虎生於上世紀60年代,薛曉路、徐崢、甯浩都是上世紀70年代生人,去年憑藉《我不是藥神》為人所知的文牧野,則是導演團隊中最年輕的一位,出生於1985年。“七位導演,七部短片,單元獨立,共同禮讚祖國,對我來説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談到這種拍攝方式所帶來的挑戰時,徐崢直言:“獨立短片的合成雖説已不是電影(製作)方式的創新,但是挑戰依然很大,主要在於如何選好主題,讓主題統領全篇且豐富。”

一旦抓到一個自己特別想表達的題材,這一切都是按照你的想象去規劃、去構建的時候,就是一件非常過癮的事情。”在徐崢看來,這部電影主角是艱苦奮鬥、平凡的中國人民,表達普通的個體和祖國大事件相遇在一起,碰撞出來的能量。“信任更是重託,將盡自己全力完成這部在中國影書寫新的篇章,凝結着祖國不同時代的力量,在宏大的歷史視野下,用心、用情、用光影講述的每一個我和祖國的故事。” 憑藉在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的動情表現,徐崢獲得許多觀眾的讚譽。對此,徐崢表示,無論做導演還是演員,在享受創作過程的同時,要有所表達,獲得觀眾在情感上的認同。在現實主義的這種題材裏,為人民抒情抒懷,傳遞社會性。我們需要在電影裏面看到中國人自己的英雄,看到希望,這是文化自信的生動表現。“一部電影能揭露現實,能促進社會進步,就是好電影。”

在談到未來的創作計劃時,--表示,自己將繼續敏鋭捕捉羣眾在奮鬥中的精彩故事,深入挖掘豐富的內心世界,也讓“小人物”成為創作主題銀幕主角,真正讓作品贏得人民讚譽。徐崢強調,優秀的影片不僅僅是反映社會現象,而是在更深處讓波瀾湧向民眾胸膛,在社會發展、法治進程、文明進步中起到真正的推動作用。

《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悟及體會 篇五

國慶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由七個故事組成,由薛曉路執導的《迴歸》從迴歸儀式籌備前後幾個普通人的視角切入,再現了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這一重大時刻。他們是中方外交官、儀仗隊軍人、香港警察、鐘錶師傅,身份不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心願——在7月1日0點0分準時升起五星紅旗。他們在各自的崗位竭盡全力,只為保證香港迴歸“一秒不差”。8月底,影片公佈了預告片,片中重新還原了香港迴歸時的升旗儀式,短短1分48秒的視頻,看得讓人心潮澎湃。

影片中,為了這一秒不差,中英雙方經歷了16輪談判;影片外,為了這一天,中華兒女整整等待一百五十四年。

香港的命運從來與祖**親休慼相關、榮辱與共。近代中國積貧積弱,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史,寫滿了民族的屈辱和人民的哀痛。19世紀40年代初,僅有一萬多人的英國遠征軍迫使清政府割地賠款,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此後九龍、新界又被陸續割讓,從此香港離開祖國的懷抱,與慈母隔江相望。

斗轉星移,歲月如梭。

1997年,香港終於迴歸。

時隔多年,我仍記得當時電視直播的畫面。6月30日23時56分,中英雙方護旗隊進場。7月1日0時0分0秒,雄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準時奏響,五星紅旗和紫荊花旗一同緩緩升起。這是一個半世紀以來,中國人民衷心期盼的莊嚴一幕。

如今2019年,二十二年過去,我已記不得當時的心情,也不記得是否曾熱淚盈眶,但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風中獵獵作響的一幕,卻已永遠定格在我的腦海裏。

我非軍人,不曾上過戰場,只在詩裏讀過“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我尚年少,生活安寧富足,只是在歷史中念過“國仇未報心難死,忍作尋常泣別聲”,“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國難與危亡、戰爭與犧牲,都是書中的文字、影像裏的回憶,離我那麼遙遠、那麼陌生。

但當電影中,國歌奏起、軍人敬禮,五星紅旗莊嚴肅穆地冉冉升起,我卻剋制不住心潮澎湃、熱血沸騰,禁不住無語凝噎、淚濕眼眶。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沉、最持久的感情。

如果要給愛國賦予一種顏色,那麼它的底色必然是紅色。

共和國是紅色的,無數的先烈鮮血染紅了我們的旗幟,沒有他們的拋頭顱、灑熱血,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每每升起鮮豔的五星紅旗,正是對這一記憶的固化,是對愛國情感的再次喚醒。

家與國,中國心。

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國與家緊密相連、休慼與共,家是縮小的國,國是放大的家。家國情懷是中華文化中永遠指向的精神座標,是中華兒女永遠傳承的文化基因。當我們回望歷史,當我們説家國一體時,在我們體內迴盪的是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同頻共振。

沒有偉大的國家和民族,就難言個人的尊嚴。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一代代仁人志士報效國家、造福黎民,懷揣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尊奉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操守,秉持的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生志向。可以説,家是千千萬同胞共同的家,國是三千里山河延綿不絕的國,而有志者,所恪守的人生理想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我輩學子,年少時都讀過魯迅的文章,“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中華文人自古寫文、寫詩,皆用以言志,這個志,是家國之志。

當我們重讀那段歷史,讀到“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時,當我們讀到“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時,當我們讀到“一暝負多久,長歌招國魂”時,就會追憶起,眾多仁人志士在國家與民族的危亡時刻,不僅僅是用文字發聲、用筆墨呼喊,他們是以鮮血和生命、以奉獻與忠貞、以犧牲與無悔,來譜寫後世傳頌的不朽詩篇。那時他們也正當青春,但為了共同的信仰,他們甘願出生入死、前赴後繼,以小我之身死,成就大我之永存。

那面伴隨國歌、迎風招展的五星紅旗,就是歷史記憶的鐫刻,民族情感的匯聚,愛國情懷的激揚,是救國存亡、振興中華的戰曲一遍又一遍地傳唱。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如今,五星紅旗已在維多利亞港上空飄揚二十二年。佇立海港,眺望藍天,此情此景,何嘗不讓人感慨萬千。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這才是中國青年該有的樣子。歷史不光是由英雄人物、帝王將相書寫的,歷史更是由眾多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拼接而成的。真正推動歷史車輪滾滾前行的,不僅僅是大人物的意志,更多的是一種合力,由無數小人物、普通人的選擇組成,他們的意志,他們的心願,他們的嚮往,確定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未來走向。可以説,每個普通人都在愛國這首主旋律中奏響了屬於自己的音符,貢獻了屬於自己的力量,我們每個人,可以平凡渺小,可以不為人知,但是我們的堅守、我們的奉獻,最終都會匯聚成守護國家的使命所在。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

影片預告中有句台詞,“這一刻對你們來説是結束,可對我們是開始”。我們的開始,是二十二年前紫荊花開,我們的開始,更是七十年來的風雨兼程,而這一切,都映襯着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的雄健風采。

我自請命守護國旗,願與時代一路同行。

是的,我們都是護旗手,即使平凡如你我,我們依舊能有所守護,我們守護的是稚子初心,是奮鬥無悔,我們守護的是浩然正氣,是人間真情。我腦海中忽然浮現出夏明翰烈士曾在遺書中寫過的一句話:“你會看到我們舉過的紅旗飄揚在祖國的藍天”。

此生無悔入華夏,來生仍要入中華。

《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 篇六

我和我的祖國,每當聽到這段熟悉的歌曲後,我總能想到那些為祖國為人民做出奉獻的人,這不,在國慶假期就有一部與他們有關的電影《我和我的祖國》。

影片分為了以下幾個部分,雖然事件不同。但都表示出了一樣的愛國情懷。

前夜

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不知有多少人永生不忘,記憶猶新,但你們知道那在當時拉風的電鈕升旗,背後有多少人的默默付出嗎?那個讓五星紅旗成功升到旗杆頂端的人叫林志遠。距開國大典還有一天,為防止國民黨奸細混入開國大典之中,天安門廣場執行了全面封鎖。但對國旗的檢測還尚未完成,林志遠將升旗系統按比例進行了縮小,進行實驗,本以為會成功,終於還是出現了問題,在經歷了種種困難之後,他們獲得了稀有金屬,並製造出了一個新的阻斷球。因為只有林志遠會焊接,所以只有他能完成這個工作,在克服了恐高的情況下,他終於成功了守住了中在在世界上的地位。

相遇

那個年代,是中華民族堀起的年代,那個年代,同樣是充滿了離別與消失的年代。他是核武器研究與製作的一員,他為中國的原子彈研究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為此與家人,愛人斷開了聯繫,他為此付出了生命,他的名字是高遠。當核武器爆發出巨響的那一刻,預示着中國的掘起不可阻擋,他倒下了,倒在了人民的歡呼之中。

古今中外,有多少古詩佳句是寫的祖國,陸游的王帥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是多麼的悲傷,岳飛的黃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雖充滿豪情壯志,但這些都不是完整的中國。

讓我們在前夜、相遇、奪冠、迴歸、北京你好、白晝流星、護航中不斷體會祖國的越發強盛與繁榮富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