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電影《人生》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94W

電影《人生》觀後感(精品多篇)

電影《人生》觀後感 篇一

講得是早幾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種扼殺人們生命強手的疾病:“非典”,內容講的就是關於疾病的傳播和麪對這種疾病時醫護人員的各種心理。

這種疾病不但傳播速度快且範圍廣,因此受到這種疾病感染的人逐漸增多,死於這種疾病的人也不少,包括醫院裏的醫護人員,使得醫護人員對此產生了恐懼感,在抗非典期間,有幾名醫護人員相繼倒下,有名醫生見狀,怕自己被感染所以申請調職,但遭拒絕,最後他也真的被感染了,另一名護士在照顧他時,他叫護士在未被感染之前去辭職,以免造成同樣的後果,在醫生的勸告下和在非點面前,她有點猶豫不決,是否真的應該辭職呢?如果每個醫護人員都像她一樣在病人急需時辭職的話,誰來搶救病人呢?

最後她沒有辭職,而是選擇與非典對抗下去,因為她明白,作為醫護人員就要為病人服務,與病人共存亡,是啊!人是有血有肉的,更是有感情的,包括醫護人員,別的不説就説在非點期間吧,當病人躺在病牀上呻吟時,何不擔心自己再也不能站起來與家人朋友團聚?

正因為這樣,為了能讓病人重新站起來,醫護人員才日以繼夜地為病人解除痛苦此時,你又何曾想到其實醫護人員也是想家的,他們也有親人也要團聚,因為責任的存在,使得他們沒有因此而放棄救護工作,寧願用自己離開親人的痛苦來換取病人的健康,這是何等的偉大?

在這裏我開始自問,自己讀的護理專業是不是一個錯誤的選擇?我們都知道,作為一名醫護人員,危險的潛在性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更應該明白,無論幹什麼都是有危險的,視情節的輕重罷了,既然這樣,與其埋怨自己錯誤的選擇,不如努力幹下去,堅持到底,勝利始終都是屬於自己的,遇到困難,臨陣退縮,在醫學方面就等於扼殺了他人生命的同時也扼殺了自己的生命,作為醫護人員就有救護病人的責任,並不能為了保存自己而去扼殺他人的生命,最後,在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終於戰勝了非典,給自己的職業生涯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電影《人生》觀後感 篇二

記不清自己是第幾次觀賞路遙同名小説改編的電影《人生》了,自從接手《影視鑑賞》的授課,我就從網上下載了這部拍攝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老電影,準備讓學生認真觀賞。昨天下午的影視鑑賞課上我在多媒體教室給前來上課的近二百名學生播放了電影《人生》,學生在看,我也在看。我不時被劇情所吸引,坐在播放設備旁緊盯着電腦中的影片畫面神情專注的程度就像是頭一次觀看這部優秀電影作品。善良、單純的巧珍,揹着負心人罵名的有志青年高加林,樸實、慈善長者的德順爺、老實巴交、安守本分的高加林父親這個老農等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本片的劇情並不曲折複雜,以高加林的人生命運變化為主線,以它與劉巧珍、黃亞平的情感糾葛為副線給我們講述了一個發生在陝北黃土高原某地改革開放前的農村有志青年渴望改變個人命運最終失敗的故事。這部影片提出了一個很嚴肅的社會問題,那就是像高加林這樣有才華、有理想有志向和抱負的農民青年的出路在哪裏。涉及到的愛情問題,就是青年人如何正確處理好愛情婚姻問題。

我想在那個集體化年代,在社會大變革剛剛萌芽的時期,誰也難以幫助高加林實現個人的遠大理想。高加林最後命運的變化無疑促使我們思考社會體制當時存在的極大弊端,他的悲劇表面看起來是自己現任女朋友前男友他媽出於報復寫信揭發他走後門參加工作造成的,但是實際不是,而是當時的社會用人體制和用人理念所致。若果放到現在,高加林絕對不會再回到那個貧窮落後的村落繼續與貧瘠的土地打交道的,他會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裏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實現個人人生價值。影片的深刻意義在於它提出社會變革勢在必行,否則像高加林這樣的有志青年難以成就個人偉業的悲劇人物會難以計數。在處理愛情婚姻問題上,影片似乎在引導青年人懂得“戀愛是一回事結婚又是另外一回事”道理。

因為後來似乎有意在為高加林捨棄愛他的農村姑娘劉巧珍的負心漢行為辯護,強調男女要志同道合,要有共同語言,只有這樣他們的結合才可能是幸福的。高加林對劉巧珍的愛是很膚淺的,感激之情遠遠勝過了對他的愛。雖然他也給巧珍買過紅色的紗巾並且親手給她披在頭上,但和他對黃亞平的愛沒法相比。他們有着高中同班同學的經歷,有着對文學的共同愛好,所以他很快就被開朗、直率、熱情、仰慕他才華的黃亞平所俘虜。可高加林最終也沒能和黃亞平去南京擁有和她的婚姻,原因是高加林的農民身份的恢復,他的正式工作的丟失,是他倆的遙不可及的身份與社會地位的差距。

影片也在告訴觀眾婚姻結合離不開文化的背景,一個細節便是明證,劉巧珍從農村老家來縣委大院看望高加林,他們的交談已經表明劉高兩人話不投機,文化人關注的和沒文化關注的話題有着迥然不同。影片藉此情節再也暗示他們的分手是必然的。我想每個觀眾觀賞完影片後各自對影片所要表現的主題和人物形象塑造的意義與目的都會有着自己的見解,我寫本文陳述拙見旨在拋磚引玉,爭議之處願與網友商榷之。

電影《人生》觀後感 篇三

第一次看電影《人生》,是上中學的時候。那時的我,年少無知,懵懵懂懂,對許多看過的電影早已淡忘。但看完電影《人生》,卻感受到從未有過的震撼……

忘不()了巧珍的温柔善良,她的勤勞樸實令人讚歎,為了不讓高加林難堪,她主動幫他做着做那,任勞任怨;

忘不了巧珍的多情純潔,她對美好愛情的嚮往讓人感傷,無奈他嫁時,紅蓋頭下頻頻回望的含淚的雙眼,令人心酸;

忘不了一曲《叫一聲哥哥你快回來》,那一聲聲深情的呼喚,至今仍在耳邊迴盪……

因着一份厚重的記憶,我又一次看了電影《人生》,體味着其中的苦辣酸甜……

鏡頭在陝北特有的黃土地、曲折的山路以及一片窯洞式的貧瘠的山村中開始了“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愛情故事和人生的選擇!加林高中畢業回到村裏當上了國小的教師。好景不長,加林就被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頂替了,這時,加林不得不回到了土地,但這是他不願意的,他覺得自己有文化有知識,不該在黃土凹裏呆一輩子。正當他失意甚至有些絕望的時候,善良美麗的巧珍闖進了他的生活。劉巧珍沒有文化,真心真意地愛上了加林。她的愛質樸純真,她以她的那種實際的做法表達着她的熾烈的愛。而隨後,機遇再一次降臨到在了加林的身上,他終於真正的回到了城市。

城市生活給了高加林大顯身手的機會,他遇到了他的同學黃亞萍。與巧珍相比,黃亞萍是位現代女性,她也對加林產生了愛,他們相同的知識背景,感興趣的話題讓他們走到了一起。同時,生活也讓加林進入了一種艱難的選擇之中。亞萍已經是有着家室的人,但是亞萍給於加林的承諾是可以讓她父親給加林一個很好的工作。在經過反覆考慮後,他接受了黃亞萍的愛,決定一起生活。這確實是一個“不幸的決定”。

好夢難圓。高加林以託關係走後門的事被亞萍的婆婆告發,此時的加林不得不重新回到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負如同過眼雲煙難以挽留了。而此時巧珍也已經嫁給了別人……

高加林和巧珍的愛情悲劇,或許早已註定。有文化的高加林始終想的是怎樣走出貧瘠的山川,而高加林接受巧珍,更多的原因有可能是出於他的困頓和失意。困境下的愛情,往往徒有其形而無質。精神世界裏的差異是他們之間最大的障礙。試想一顆總是在想着怎麼才能飛得更遠的心,又怎麼能與“生了幾隻豬崽又死了幾隻”這般平淡的生活心心相印呢?他想要做的事,也許就是做一隻“翱翔的大雁自由的去愛每一片藍天”。(我願你是隻翱翔的大雁自由的去愛每一片藍天。——亞萍寫給加林的詩)

愛情是無常的,幸福卻是真實的。對於巧珍來説,馬拴的一句話“我一輩子就是當牛做馬,也不能委屈了你。咱鄉里人能享多少福,我都要叫你享上……”這樣的求婚誓言能算海誓山盟嗎?以前在雜誌上看到説西方國家結婚的時候新郎會在教堂裏對新娘説:我們的愛能走多遠,我就會有多忠誠,我們的愛能到我們分手,我會願意知道你不願意為止。相比之下是不是有一點平淡呢?但這何嘗又不是一種真正的幸福?幸福千千萬,存於心而不是顯於形。對於高加林來説,也許是做了場好夢,猛摔下來。他不該惋惜失去的愛情,他的愛情不在這裏。可是,一個“愛”字又該怎麼寫?我苦苦思索……

閉上眼,高家林端着饃筐慌忙地走過,睜開眼,騎毛驢、蓋紅紗的劉巧珍在淚光中頻頻回頭。

我看了難受,為巧珍那真誠的、無私的愛而難受。20多年了,《人生》還是以這樣刻骨銘心的方式,屢屢帶着一些木紋樣厚重的記憶回到人們眼前,最終留給了我無盡的思考。就像當加林知道巧珍已經嫁人而自己一無所有要再一次回到農村的時候,是不是該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呢?

看過這部影片,帶給我人生中第一次強烈的生命震憾!它第一次將命運的選擇擺在眼前,讓你體驗選擇的痛苦與艱難,更讓你體驗命運的無奈與辛酸。只有看過它才能理解人生的苦澀,令你變得更成熟。看到它,就讓我想到無數擁有夢想的年輕人,在實現夢想的掙扎中,面對一次次的選擇,會不會因為有了多樣選擇而蹉跎流金?如今,怎樣評價那種沉重和深沉,我只能沉默不語,如同最後黃沙路上慢慢走着的主人公——與整個人生漫無盡頭的憂鬱相比,其它的一切都是過往雲煙。

我忽然想,如果高加林不被舉報,繼續有一份很好的工作,並順利地和黃亞萍結婚,他會幸福嗎?他會不會時常想起深愛着他的巧珍?會不會有着深深的失落和遺憾?結果似乎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影片似乎也給了我們答案:當他被舉報沒有工作時,他把巧珍為他納的鞋子拿在手裏,仔細的撫摸着,伏在桌上抽咽;當黃亞萍去找他,哭着説要辭去工作和他在一起,他卻説了一句:憑心而論,我更喜歡巧珍……這到底是他因為不能待在城裏的無奈的説法,還是他發自心底的心靈感悟?我們不得而知……

是啊,那個時代,那個環境,那種心情,我們還能説什麼呢?逝者如斯,往者已矣,留給我們的,除了種種遺憾,還有苦苦思索。所以,影片永遠定格在高加林回村的畫面上,看着腳下曾經熟悉的土地,想着前路漫漫,愛情是什麼?幸福在哪裏?人生的路在何方……

電影《人生》觀後感 篇四

看完整部電影,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高加林和巧珍的愛情,看着他們一步步地走在一起,而到後來巧珍遭高加林拋棄,最終釀成遺憾,心裏不禁為兩位主人公感到悲歎。

巧珍一開始就暗戀高加林,面對數次前來相親的馬栓避而不見。後來通過唱信天游、送瓜、幫忙賣饃等方式大膽地向高加林示愛,來追求自己的愛情。在幫助高加林“賣”完饃後她所表現出的那份純真的欣喜,聯想到後來的被拋棄就讓人忍不住的心疼。他們一步步地走在了一起,巧珍即使在面臨父親的反對時,也沒有表現出絲毫猶豫。巧珍十分的通情達理,為了高加林有更好的前途,她願意一個人在家種地養孩子。高加林也不甘心留在農村,嚮往城市生活,就在這時,他如願以償地到城裏工作,巧珍雖然不捨,但高加林終究走了。在城裏,老同學黃亞萍對他表白,雖然對巧珍也有不捨,但他最終選擇了拋棄巧珍,跟黃亞萍走。在得知高加林要遠走拋棄她時,巧珍沒有大吵大鬧,她默默地接受了。後來巧珍結婚了,高加林卻因為被揭發再次回到農村,此時佳人已不再。

在這段感情裏,巧珍一直默默地付出,她愛高加林愛得死心塌地,她多次説“你説什麼也別把我丟下”,最終卻還是被拋棄了,但她不怨高加林,只一心為他着想,即使最後高加林再次回農村,她還求大姐幫他,一般人實在是很難做到如此,看到她為高加林所作的一切,內心十分感動,她身上的那份淳樸,給人的感覺就像清風拂過,而她越是如此痴情、如此淳樸,在遭遇背叛後,給人的震撼也愈加強烈,作品的悲劇意味也更加深厚。

而高加林的形象也十分富有悲劇內涵,他與生活、命運抗爭,作為一名知識分子,一出場就被迫在農村種田,但他內心渴望城市生活,不甘心在農村刨一輩子的黃土,他企圖改變自己的命運。為了自己的夢想,他拋棄了在患難中給予自己最大幫助的、痴心於自己的人,在他身上,理想戰勝了愛情。但這一切卻沒能換來命運的垂青,最終被命運顛覆,他只能重新回到了黃土地,這時,一切都來不及挽回,留下的只能是永遠的遺憾。他是一個名符其實的“負心漢”,為了追求城市生活而拋棄“糟糠之妻”。但這或許也是那一時代人的悲哀,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作為一名知識分子,有理想、有追求,卻被命運玩弄,時喜時悲。一開始跌落谷底,在巧珍的陪伴下,慢慢接受現實。原本平凡的日子卻被提升為通訊部幹事而打破,和黃亞萍到南京,實現了他的理想,原以為到達了人生的頂峯,卻在一瞬間再次跌落谷底,讓他一無所有,命運幾次三番的捉弄,體現了他對人生的奮鬥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