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鐵人電影觀後感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29W

鐵人電影觀後感多篇

鐵人的觀後感

20xx年5月24日,團支部組織了一次電影觀摩活動。

電影《鐵人》講述的是一位石油勞模的故事,運用了插敍的手法,不斷的切換時間,由新一代和上一代勞模形象的鏡頭切換,讓我們瞭解了一種精神的延續。雖然現在的條件比以前好,可還是艱苦的,不會沒有糧食,寒冷和饑荒,就像電影中的劉思成這個演員所表現的,一種沙漠綜合症,這是一種精神上的疾病,卻遠比肉體上所承受的還要痛苦。影片中的王進喜同志説過:“腿軟手軟沒有關係,可心不能軟。”

通過這部影片讓我多認識了一位“百年中國十大人物”。王進喜同志從小貧苦,但憑藉着他豐富的鑽井經驗與堅定的信念,創造了當時全國最高紀錄,1958年9月,他率領的鑽井隊月進尺,榮獲鋼鐵鑽井隊稱號。 1960年3月,王進喜率隊從玉門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曾組織人員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鑽機,用“盆端桶提”的辦法運水保開鑽,不顧腿傷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壓井噴,被譽為“鐵人”。

他在誓師大會上的那一番講話,非常地感人。“人貧血沒有關係,國家不能貧血,國家貧血就會讓人看不起,我們不能讓別人看不起……”一段樸實真誠的發言。打動了在場的所有人員。那次井噴讓我看得膽戰心驚,一個小小的失誤就能導致一場重大事故,那些鑽井工人個個讓我佩服,就算有生命危險也不離開自己的崗位,死也要死在鑽井台上。可以説他們個個是勞模,個個是英雄。

石油工人一聲吼,

地球也要抖三抖。

石油工人幹勁大,

天大困難也不怕。

寧可少活二十年,

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王進喜抒懷

這部影片中還有一位“小知識份子”的角色,這位小知識份子當時沒有堅持住,雖然做了逃兵,然而他也付出了許多,雙腿不能行走,留下了終生的烙印。晚年還一直在懺悔他當初的決定,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一直要求他的兒子“劉思成”替他完成他沒有完成的責任。

劉思成是我們這一代的代表人物,他的內心由痛苦,空洞,矛盾,到堅定,明瞭,清晰,他的內心活動是影片情節發展的中心軸,同樣是鑽井工,為什麼這一代和上一代的區別這麼大呢,這值得我們去深思。

上一代的精神世界比起現在來要豐富,充實得多,他們有信念,有追求。而我們這一代,雖然物質生活好了,但是我們缺少一種信念,一種信仰,總覺得生活裏缺點什麼。那樣的生活,有理想,有追求,沒有那麼多的誘惑和干擾,生活是純粹,簡單的。不像現在,各種各樣的人生觀,價值觀,充斥社會,選擇多了,好像人的心靈那種純粹反而越來越難得到。

要找到自己人生中的一個奮鬥目標是我們畢生的課題。就像士兵突擊裏的一句話::“好好活,就是做許多有意義的事兒。做許多有意義的事兒,就是好好活。”

《鐵人》觀後感

好友很單純,看完《鐵人》後,常在QQ上給我留言,問這問那,可我因為忙,一直沒給他回覆,下面,我站在專業的角度上談談對《鐵人》這部電影的看法。

做為鐵人工作過的公司的一名員工,我曾在鐵人所在的鑽井大隊工作過,與鐵人的戰友接觸過,聽這些戰友講過一些鐵人的故事,正因為如此,看完《鐵人》後,給我的第一感覺是這部電影比較真實,鐵人説過的著名的話是“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也要上。”其原話是:“有上,沒有上,脱了褲子也要上。”電影中並沒有特意誇大鐵人,給真實地表現了出來。

第二點真實是人物選擇上的真實,在這部電影中選擇了一個逃兵——當代石油工人劉思成的父親小知識分子,小知識分子是泥漿工,鑽井離不開泥漿就像人離不開心臟一樣,泥漿學名為鑽井液,之所以叫泥漿,是因為當初用清水鑽井,在鑽井的過程中,許多巖屑分散在水中形成混濁的泥水,一口井選擇什麼樣的泥漿類型是根據地質條件決定的,在會戰之初,由於不知道地質狀況,很難選擇正確的泥漿類型,對泥漿工的要求就比較嚴格,需要24小時觀察、測量,其勞動強度是比較大的,而泥漿工又不同於鑽井工,是需要有文化人來乾的,在會戰之初,很難找到幹泥漿工的合適人選,所以説在會戰之初,泥漿工是最辛苦的,電影中小知識分子躺在泥漿池旁邊量泥漿密度的畫面特真實,他的腿被凍傷了,承受不住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在於提出瞭如何看待會戰之初時離開的人,電影雖沒給出回答,但卻通過劉思成的心理變化給予了回答,讓人感到社會的寬容,他們畢 竟 奉獻過、付出過,應該對他們的奉獻和付出給予肯定而不是責難。

好友不止一次地問我:“鐵人為什麼跳泥漿池?他不怕死嗎?”這與井噴的危害有關,井噴是鑽井事故中危害最大的事故,井噴發生時,如不及時制止,會造成機毀人亡等重大事故,其經濟損失是不可估量的,井噴發生時,要用加重劑對泥漿進行加重,加重劑的主要成份是重晶石粉,其化學成份是硫酸鋇,鐵人當時打的那口井,井噴發生時,現場無加重劑,危急中用水泥替代,水泥好凝固,必須及時攪拌,在現場無攪拌器的情況下,鐵人帶頭跳進了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打完井後,要用水泥將井固住,現在由固井公司來做,會戰之初,無固井公司,都是由鑽井隊完成的。所以井場備有水泥,水泥比重晶粉對人體的危害大得多,所以,當我和我同事談論鐵人跳泥漿池時,我同事説:“他跳的不是泥漿池是水泥池,鐵人逝世時才47歲,他少活得豈止是20年呀!” 單從這一點來説,後人就該紀念他、懷念他。

好友曾問過我,是誰最先叫王進喜鐵人的?那是因為打第一井時鐵人7天7夜沒閤眼,感動了當地的老太太,老太太稱他為鐵人,以後就叫開了。老太太的一句鐵人,鼓舞了幾代人,鐵人已成為一種文化傳了下來,正是這種鐵人文化,使後代人明白:“生活中需要鐵人精神!”

好友在跟我談看《鐵人》感受時説:“人生的真諦那就是人活着不僅僅是為了追求物質上的滿足與富有,更重要的是要超越於物質之上。只有這樣,人生才有意義!”我想,這就是鐵人精神的真諦吧!這也就是我追尋着鐵人的真跡來到這個城市的原因吧!

《鐵人》的觀後感作文

這是一段不忍回眸卻又令人蕩氣迴腸的日子,這是一段構建後代新的精神與文化的歷史。曾經,在天寒地凍的鬆嫩平原上有一位“鐵人”,他與其他鑽井工人一道,頂着凜冽的寒風,冒着鵝毛般的大雪,克服極端的困難和惡劣的環境,用“人拉肩扛”的方式和不屈的拼搏精神為新中國的石油事業添上最為濃重的一筆,他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也是中國工業戰線上一面火紅的旗幟。

1960年3月,玉門闖將王進喜帶領1205鑽井隊抵達薩爾圖車站,下了火車,他關心的不是吃住問題,而是鑽機到了沒有、井位在哪裏、這裏的鑽井紀錄是多少,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井來,把“貧油落後”的帽子甩到太平洋裏去。在之後的奮戰中,他的腳被砸傷,但他還是拄着枴杖,堅持奮鬥在工作第一線。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鑽井發生井噴,可是又沒有重晶石粉壓井,鐵人當機立斷,採用水泥來壓井,投入了大量水泥,但池內的水泥一時也不能和泥漿混合。鐵人不加思索,扔掉枴杖,奮不顧身的跳進泥漿池,用自己的身體攪拌泥漿,在他的帶動下,在場工人也都紛紛跳入池中,井噴終於被止住了了,鑽井保住了。

在“鐵人”身上,我們看到了艱苦創業、腳踏實地和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這些都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源泉,是我們的祖宗刻在我們身上的文化符號。老一輩的傑出工人都有一種堅定的信仰——祖國的繁榮富強。這是他們前進的不竭動力,為使祖國早日甩掉貧窮落後的帽子,他們在工作中鬥志昂揚、無私奉獻,甚至願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這種信仰使他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帶着對祖**親深深的熱愛,克服內外部重重困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他們把愛化為力量,讓世人我們在他們的人品、辛苦、努力和才華面前,不得不低下我們的頭顱。

堅定的信仰,其力量是巨大的。從理論上講,信仰是人的一種精神狀態,它的最終指向是對人生的終極關懷。如果進一步對信仰作概括的話,信仰也可以説是人們關於自己應該這樣活着而不那樣活着的一種內在的精神價值模式。西方著名哲學家卡西爾説,人“用以與死相對抗的東西就是他對生命的堅固性、生命的不可征服、不可毀滅的統一的堅定信念。”可見信仰是對人自身生命價值的自覺,是生命價值實現的一種方式,她對人們的行為所產生的指導性作用不言而喻。

在新時代,在風沙揚起的沙漠,雖然石油工人面臨的工作環境也很惡劣,但其物質基礎和各方面條件已遠遠優於王進喜的年代。同樣是踏實工作、無私奉獻,新時代的勞範卻很難像老一輩勞模那樣受到周圍崇敬的目光,“語言重於實際行動”和“更多的物質享受”幾乎成為了當下的流行。的確,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自己的生活選擇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好”與“正確”的標準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這也從一定角度體現了社會的進步。但是,在新時代,我們依然需要一個相對傳統的信仰來指導我們的行為和生活,傳統的真善美仍應成為今天的主流價值。

可惜的是,現在言“信仰”似乎被視為不正常乃至異端,《鐵人》中的回憶者正是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使我們放棄了曾經的堅持,我們有時也會在茶餘飯後的閒談中嘲笑我們曾經堅信的價值,我們有時也開始學習麻木不仁和世故,我們開始變得複雜,我們正在喪失單純的力量。我們能否將自己真正寧靜下來,問一下我們的內心,我們到底該信仰什麼?我們還有真的理想嗎?面對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我們應該以何種方式參與今天的偉大變革,去面對我們的祖宗和我們的子孫?

2006年2月24日,李嘉誠先生在新加坡管理大學李嘉誠圖書館開幕典禮《在形與實之間》致詞,其中有一段話是這樣的:

“我認為,今天我們面對最主要的挑戰是如何培育有責任感的公民,怎樣在具備前瞻進取思維的年青人心中,培植意志與能力,來承傳每個民族未來真正的希望。男男女女均屹立不搖、博學多聞、具文明意識、能慎思明辨及理想崇高,不會只嚮往個人成就,或滿足於被視為經驗豐富、懂得捕捉商機的工業家、企業家和專業人士的社會新地位;這些閃耀着獨立思維、創意及胸懷大志的一顆顆年青的心,對自身及世界應更具有深層的責任感,珍惜個人及社會的共同尊嚴。”

李先生的每個字都令人震撼,這位華人商業領袖讓我們感受到,“新的轉機和閃閃星斗,正綴滿沒有遮擋的天空”,和欣賞《鐵人》一樣,彷彿絲絲清泉正灌入我們的心靈,滋潤我們的靈魂。

如今不能也不必再用身體來當攪拌機,今天全社會物質資源的充沛程度、法律的完備程度和對生命的尊重程度,都遠遠高於王進喜的那個時代,我們有理由做得更好。半個世紀前會戰大慶,這些先行者們用自己的血肉,澆注出一個一個已經被我們記下還拍成了電影的故事,再過半個世紀,我們會有什麼樣的故事流傳呢?或許這也是當今這個時代除了培育“有責任感的公民”、“在具備前瞻進取思維的年青人心中,培植意志與能力”挑戰以外,我們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今天物質豐富但心靈卻並不充沛,漫步在這荒原和沙漠上,感受着鐵人的精神,誦讀前輩們的經典,回眸我們民族的歷史,真令人感慨、惆悵又興奮。仰望滿天的羣星,我知道,此刻真正的社會精英們,正以他們的血肉與靈魂,塑造着被未來傳誦的新故事,建立一箇中正、和諧的社會,陶冶東西國學問精髓,傳承我們民族未來真正的希望。

鐵人電影觀後感

單位組織觀看《鐵人》,影院裏多數都是這種情況,不少人在影片開始後才來,遮擋熒幕,影片還未結束就走,心靜不得。不是自己想看的,自不知珍惜。亂哄哄地看完了這部片子。

這部片子尹力還是用心了,吳剛為自己打100分還是有付出有底氣的。東北惡劣的氣候,梆硬的土地上,來了一幫鑽井挖石油的漢子。那個年代國家幾乎談不上經濟,簡陋的落伍的機械,從搬運到安裝,很多程序都需要肩抬手推。在今天看來沒有人能幹的活,沒有人能忍受的勞累,沒有人能堅持的極限,他們熱火朝天、蒸蒸騰騰地幹成了。時時處處都有悲壯的擊打,他們真的是把命給了國家,心無雜糅把自己的所有拿出來。胸腔中充滿對國家的熱愛、對工作的激情,有十份力能使出十二分,時刻處在繃緊、欲斷的邊緣,但對國家、對事業的愛又一再地將這種邊緣推遠,將內在的能量汩汩爆發。

鐵人沒有處理成高大全、滿口大話、套話的形象,粗鄙化可信化,渾不吝化可愛化。他梗着脖子説:“我罵行,你罵就不行。”他責任一肩擔嘻笑説:“你説是你乾的,別人不信;我説是我乾的誰都信。”他就是那麼個生猛的罵咧咧的真實漢子,通過罵表達他的親熱,傳遞他的熱量。喊號子時候罵,在大會上發言罵,真情洋溢的狠狠罵,他不是念領導的文,不是傳達領導的意思,這就是他的粑粑地瓜話,沒有摻一點雜的肝腑話。真真切切、坦坦實實,把內心的火燃燒起來,把大家內心的心燃燒起來,連成一片,有這片火就能驅走季節的嚴冬、國家的嚴冬。人不能貧血,國不能貧油,就這麼淺顯的國家需要,就這麼淺顯的人民給予。那麼個破嗓子那麼個破話,卻比所有修飾過的美麗的話更有震撼更有力量,象他們親手打下的噴薄的油田。追隨在這樣人的身邊,你會超越自己,感覺自己無比的有氣節有骨氣,頂天立地,無堅不摧。就象那個時候的中國,儘管啥都沒有,但有一顆紅亮的心。這心就能帶來一切,改變一切,建設一切。

零下三十多度,砸壞了的腿,跳進泥漿中充當人體攪拌機。在國家這個大機器中,他們是心甘情願的螺絲釘,哪怕在旋轉的過程中粉了自己的身碎了自己的骨,只要能成就國家的運轉,他們心裏也是樂呵呵。真的,他們什麼都不要,什麼都不向國家求索,他們心裏面有紮實實的愛,是大愛推動他們這樣做,不需要招呼,不需要回報。

這麼些年,他們的可敬可愛,被鋪天蓋地的宣傳學習弄得越來越假,越來越堂皇,被組織觀看羣體行動弄得越來越反感,越來越牴觸,遮蓋了他們其實的很本真、很純粹。他們並不願意到台上來讓你看,他們並不願意逼着你怎樣怎樣,他們就是那樣普普通通、簡簡單單,來源於實在,創造着實在。他們的創造力感染了身邊的人,一時幅射不到我們這裏,組織的強拉硬拽讓自然的心意行為變了形。

冰梭梭老麼長的天,破棉爛襖的寒冷不可怕;全國性的饑荒,一天五兩飯吃不上的飢餓,還要乾重體力活。一天行,老這麼幹,劉文瑞吃不消,實在可以理解。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鐵人的精神和承受力,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嚴寒的豁口處坐着睡,火車上逃跑的劉文瑞很窩囊、自慚地大哭着,那個年代似乎不允許有個人情況有特殊情況,沒有勞保意識,他們在一片的紅亮下暗淡地羞愧地悲情地活着。這個時候的鐵人也哭,哭隊伍裏少了一份知識,哭沒有能力讓徒弟活得好點、身上有力量,他鼻子下有凍上的鼻涕,傻乎乎地讓我哭。

鐵人一輩兒活得有勁,心裏有堅定不移的目標。

相形下年輕一輩兒有些茫然,劉思成的鐵人標兵還停留在多幹活上,不分份內份外上。在今天的時代,物質條件已經具備,吃能吃飽,穿能穿暖,似乎沒有理由不使勁幹,即使偶爾地到沙漠一趟,不喝水乾得渾身冒火,過後自有營養補充,無斷線之虞。但,劉思成的這種單純幹,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自己的不被自己理解,不被同事接受,他成了一個心理病患者。他需要解開自己的迷茫,需要給自己給同行樹立一個新的目標,建設新時代的火熱核心。

這火熱核心,可以是勘探學的探索,可以是技術創新,可以是油質濾析,可以用頭腦進行新的石油會戰,可以將小青年多餘的能量集中到事業中去。老一輩人靠蠻力,靠激情,新一輩人要靠頭腦、靠知識,靠領先於別人的意識和視野。鐵人精神,絕不是靠一次沙漠救人來簡單傳承的。畢竟沙漠救人是偶然化的,工作進程是時時化的。在工作中如何體現鐵人教育,鐵人精神,不是靠一面鐵人遺物牆就可以説明的。

彩色的片段,尹力導演得無神無力。

還是要從心裏面,從工作中來,鐵人很可愛,別糟蹋了,別形式化。別要求學,請理解就可以了。

《鐵人》觀後感

《鐵人》這部電影是2009年上映的,當時我還在大慶石油學院上大學。我曾在學校門口看見這部電影在招聘羣眾演員,卻一直也沒看過這部片子。今天下了班,突然想起這部電影,於是打開電腦把它看完了。

電影講述了鐵人王進喜等參加鬆遼盆地石油大會戰和現代石油工人在塔里木油田沙漠地區進行物探作業2個不同時期的艱苦奮鬥的工作生活場面。我的四年大學生活是在大慶度過的,而如今此刻我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腹地上班。看了這部能把自己的生活聯繫起來的片子讓我想到了很多,感想很多。

電影裏的薩爾圖火車站就是現在的大慶火車站。薩爾圖是蒙古語,翻譯過來是泥沼、濕地的意思。薩爾圖到處都是湖泊可是不大水也不深,大慶也因此有了天然百湖之城的美稱。如今的薩爾圖區,已經發展成為大慶的商業物流中心,是大慶最繁華的地方之一。我們學校就坐落在這座石油之城中,是大慶油田藴育發展起來的。剛入學,我們就聽老師講鐵人王進喜的事蹟,深受其薰陶。大會戰時期機械化程度低,全都是靠人力,只有肩拉背抗。冬天也沒有取暖設備,住的是乾打壘,也只有大傢伙擠在一塊取暖。遇到國家三年自然災害,吃不飽卻要幹沉重的體力活,這些都在電影裏重現了。當時環境的惡劣、條件的艱苦是我們很難想象的,但更難想象的是,在那麼艱難的條件下,還能,可是看着那風風火火的大場面,人們那個熱心勁,任勞任怨的積極幹勁而不圖回報的境界,在那種環境和條件下他們堅持下來了。這個是我們現在想象不到的,是我們體會不到的。現在我們好多人不知道他們為什麼堅持,物質上他們什麼都得不到,他們卻有那麼大幹勁,大夥的心都聯繫在一塊兒。換着現在打死也沒幾個人願意去受那苦受那罪,去了也免不了全是抱怨嘮叨。想了很久我想到了,他們都是有夢的人,當時都懷揣着一個夢,為了改變祖國貧窮落後缺油帽子,他們都知道而且親身體會了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他們的思想不是為己而是為別人,為祖國,因此他們留下了一個個偉大的事蹟。

隨着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石油工人生產生活環境也有了很大改善,可是一線石油工人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依然存在。手機經常沒信號,生活用水匱乏,天氣變化惡劣等等都是我們面臨的考驗。電影裏講的是物探隊的生產生活環境。塔里木沙漠地區作業是國內條件最艱苦的地方,物探隊又是勘探的最上游,承擔着盆地裏找凹陷,凹陷裏找有利圈閉,最後提供局部構造最有利位置進行下一步鑽井勘探工作。因此他們去的是別人沒去過的地方,其危險性和不可預知性最大,他們還要忍受沙漠中的孤獨寂寞,要與惡劣的沙塵暴作鬥爭,他們吃不到可口的飯菜,享受不了城市的繁華與便利。但儘管條件是如此艱苦,依然有千千萬萬員工堅守在自己工作崗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為什麼他們在這種環境下依然能兢兢業業,恪守本分的幹好自己的工作呢,除了養家餬口外一定還有一份對工作執着的愛。環境的艱苦,條件的惡劣也讓我們有的人無法忍受,不能堅持而投向喧鬧的城市,因為他們缺少對工作崗位的熱愛,經受不住繁華便利城市生活的誘惑。想想自己,大學時代的夢想,那時的豪言壯志也曾被這惡劣環境所擊倒,想過逃離。經過激烈鬥爭夢想終究戰勝了殘酷的環境,要時刻牢記自己的夢想,堅持那一份熱愛,為了那些豪言壯語而努力。雖然沒有王進喜時代為了改變祖國貧窮落後缺油那麼偉大的夢,只需要要完成自己人生的夢。

國家要成就中國夢,我們就要實現我們自己的夢。現在我就在這浩瀚的大沙漠之中堅守自己的崗位,只為堅持實現自己大學時代的夢,要在荒涼沙漠之中成就不荒涼的人生夢。今晚的沙漠很平靜,我的血在沸騰,充滿了激情充滿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