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八年級節儉觀後感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6W

關於八年級節儉觀後感多篇

勤儉節約——是一種美德,他會讓我們的生活,甚至是地球變得更加美好。我們的家園——地球上藴藏着一些寶貴的資源,但是它們看似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其實只要無限制地浪費,終會消失殆盡。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八年級節儉觀後感,供大家參考。

八年級節儉觀後感1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小時候,爺爺奶奶經常給我講以前生活的艱辛,並身體力行的教育我要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吃飯時,剩菜剩飯是他們的專利,而且每次吃完飯後碗裏乾淨的如同洗過一般不留一粒飯粒;夏天了,奶奶卻總以“不怕熱”而不開空調,搖着神奇的芭蕉扇送來陣陣涼 風;破舊的棉毛衫褲,他們也總捨不得扔掉,經爺爺的變廢為寶的神來之手一改造,就變成了結實又耐用的拖把……

稍大後,媽媽教我誦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琅琅上口的千古名句,讓我明白了糧食的來之不易,感受到了勞動者的艱辛,更是讓我懂得了節儉的重要性。

受他們的影響,不知不覺中我也讓節儉成為了自己習慣。不用提醒,我能做到隨手關燈,節約用水,愛惜糧食……在我上一、二年級的時候,鉛筆用的在手裏都拿不住了,我也不扔掉了,而是開動腦筋,找來圓珠筆桿,套在鉛筆頭上,就能握在手裏,直到用完為止。

有同學看到後對我冷嘲熱諷,我想告訴他:“勤儉不是小氣,而是一種文明。”作業本正面用完了,我再用反面來列豎式當草稿本,正反面都用完了,就把廢本子和收集的廢報紙、。易拉罐、飲料瓶集中起來,賣給收破爛的,換了錢又可以買筆和本子了。“一塊煤,不算多,千塊煤炭堆成坡;一滴油,不算多,點點滴滴匯成河。”如果每人每天節約1分錢,13億中國人就能節約1300萬,一年就能節約大約50億,就能建起5000所希望學校,就能讓近千萬個失學孩子重返校園。可見倡導勤儉節約有多麼重要。

我不但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我還教育爸爸媽媽要勤儉節約。媽媽在煮飯洗米時,我跟媽媽説:“奶奶講淘米水可是一寶,可以用來澆花,洗菜,還是是很好的護膚品呢,把它拿來漱口,還有利於治療口臭呢。”星期天,爸爸用洗衣機洗衣服,洗完後就把水排到下水道了。我看見了就對爸爸説:“奶奶從來不這樣洗衣服,奶奶會把最後一次的水留着,用來沖廁所,涮拖把,拖地,一點也不浪費,”爸爸媽媽都説:“奶奶的方法真好,以後要向奶奶學習。”

“以勤養志、以儉養德”,我要讓勤儉節約成為習慣。

八年級節儉觀後感2

勤儉節約是一種遠見,一種戰略眼光,一種智慧,一種態度,一種習慣。——題記

中華文明是我們的驕傲,我們的財富,是抹不去的生命“痕跡”。千百年來的文明禮儀之風傳承至今,因此我國向來就有“文明古國”之稱。每一箇中華兒女都是中華文明的受益者、承載着、傳播者,有責任、有義務弘揚民族優良傳統,使照耀中華的數百年之光在當代中國熠熠生輝、發揚光大。

在我們學習和生活中,文明美德是不可缺少的。比如:勤儉節約,艱苦奮鬥。勤儉節約不僅能積累財富,還能培養艱苦創業的精神的奮發圖強的品質。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這是《朱子家訓》裏的一句話,他告誡我們勤儉節約也是我們平日裏應該養成的好習慣。節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習慣,只需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每個人都可以做到。

傳承文明,踐行美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是時代給予我們的光榮與夢想,更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與使命。

我們相信,要把祖國建設成為節約型的社會還要大家都一起參與。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從平常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坐起,傳承文明,踐行美德,我們必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譜寫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鬥的壯麗華章。

八年級節儉觀後感3

鋤禾曰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古詩告訴我們每粒糧食都要經過艱辛的勞作,我們要愛惜每一粒糧食。節儉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也是一種習慣。

在現實生活中,我是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是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平時養成不少的壞習慣。吃飯總是喜歡剩下小半碗,一大杯開水只渴了一小口,洗澡時在浴室裏“開演喝會”,晚上喜歡開着燈睡覺。

有一天吃晚飯,正當我想倒掉那小半碗飯時,爺爺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從前,山上有一座寺廟住着一班和尚,山下住着一對老夫婦,太平盛世,廟裏香火鼎盛。和尚每一天都把剩飯倒在水溝裏,米飯順着水溝流到山下,老夫婦看見了覺得非常惋惜,就把米飯撈起來洗乾淨曬乾,收藏好、用於不時之需。時過景遷,自然災害加上戰亂。老百姓的生活非常艱難,飢寒交迫,寺廟的香火自然冷清。和尚們沒有飯吃,就得下山乞討。老夫婦看見了就把收藏好的飯米給了和尚,和尚感激不盡,多謝老夫婦。老夫婦説:“不用謝,這飯米本來就是你們的,是你們平時倒在溝裏的剩飯,是我們撈起來洗乾淨曬乾的。”和尚們感到羞愧萬分,回寺後整頓寺規,厲行節約。聽了爺爺講的故事,我也感到十分後悔,我決心改掉以前的壞習慣,不在鋪張浪費。節約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習慣。讓我們一起傳承這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吧!

八年級節儉觀後感4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古詩通過描寫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仍在田裏勞動,告訴我們勞動果實來之不易,大家要倍加珍惜。古人尚且知道節約,可是我們現在呢?看看單位的食堂,不喜歡吃和吃不了的菜隨手倒掉,大塊的饅頭隨手扔掉,讓人看着就覺得可惜;看看就餐的飯店,點了滿桌的菜,吃不了多少,連包都不打倒成了正常現象;看看我們自己家裏,也無時無刻不在浪費有些人家剩飯剩菜統統不留,有些人家硬一點的麪食就進了垃圾箱……

“賺錢猶如針挑土,花錢猶如海淘沙”這句話是説花錢容易賺錢難。花錢是很容易,我也經常看到很多孩子逛超市的時候,給家長要這個要那個,要是家長不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就用耍賴的辦法達到他們的目的。可是你們知道嗎?這些錢都是大人辛辛苦苦賺來的,他們熱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還經常加班加點。也許當我們長大了,自己去努力賺錢的時候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的辛苦。可是我們為什麼不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為什麼不從小處做起呢?這真的會讓我們受益終生。

我們的墨囊鋼筆,大家可能以為是一次性的,裏面的墨囊用完就沒什麼用了。可是我們只要稍微動一下腦筋,用注射器吸了墨水灌進去就能反覆使用。我們平時用過的本子反面還可以當演草紙繼續使用;我們的鉛筆頭可以插在廢舊的中性筆管裏繼續使用……

“以耕讀為本,以勤儉為德。”“歷覽前賢國與家,成有勤儉敗有奢。”這一句句的名言,都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要勤儉節約。同學們,讓我們從每一張紙、每一分錢、每一粒糧食開始,做一個勤儉節約的人吧!

八年級節儉觀後感5

記得很小的時候,我們學的第一首詩就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小時候老師和父母就教育我們要節省每一粒米,農民伯伯太辛苦了,我們吃的每一粒糧食都是用雨水和汗水澆灌的。節儉,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今天的社會裏,更顯得意義深長。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漸漸地將過去勤儉節約拋棄,而選擇了奢侈安逸的生活。人們似乎已忘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用血汗拼出來的。許多革命家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有的同學説那時國家底子薄,所以需要勤儉。現在人們富裕了,就應該享受一下了。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的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人們的物質生活比解放前好多了。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我們國家還不富裕仍然需要發揚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同學就有鋪張浪費的壞習慣,他們專挑高檔名牌的文具相互攀比、炫耀。沒用一次兩次便扔掉了。有些同學一直嫌家裏的飯菜不好吃,時常倒飯菜。要知道我們一頓飯凝聚了多少人的汗水阿!農民伯伯頂烈日,冒風雨,爸爸媽媽買菜,摘菜,洗菜,炒菜,熱騰騰的飯菜送到我們手中時需要多少人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啊!我們怎麼能不好好珍惜呢?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珍惜每一粒糧食、勤儉節約。這樣我們的國家就會變得更加富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