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等待戈多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8.23K

第一篇:等待戈多讀書筆記

等待戈多讀書筆記

《等待戈多》讀書筆記

《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長了讀者和觀者對“等待”這一抽象事物的感覺,這種“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實地存在於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中,卻往往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們的思考,思考自身與生活本身。

“沒什麼事發生,沒有人來,沒有人去,真可怕”,整個劇情用劇中的這句台詞來概括再恰當不過。就是這樣一部看似重複和無聊至極的戲劇,卻是貝克特荒誕派戲劇的經典之作。大凡經典,必有其典經之處。也只有經典才能被人反覆剖析並不斷解讀卻始終不會過期。某種程度上看,經典之為經典更在乎其中藴含着某種普遍而恆久的價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貫穿於人類文明的整個進程。那麼,回到《等待戈多》,它的價值批判和人文反思體現在哪裏呢?換句話説,它憑藉什麼而立於經典之林呢?

時間無法減淡這部作品的價值,相反,時間增加了它的價值重量和批判力度。等待,當人們説出這個詞並用它指代一個具體事件的時候,好像並不能達到完全意義上的出離時間。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這一點上對傳統的“等待”給與了批判並提出了挑戰。在這裏,我想對“等待”做一個個人的理解和區分。有一種“等待”在時間之內,正是時間讓我們感覺到我們在等待;也有一種“等待”在時間之外,這種出離並非絕對超脱我們所在的時空之緯,它依然在我們所在的時空之內發生,卻早已抵達另一個終極意義。

當下,人們已不再追問“等待”誰,為何而“等待”之類形而上的問題,但這一點都不影響“等待”的存在,是的,它仍然是一個不會離開任何人的問題。因而,《等待戈多》在當下依然有着它的存在價值。我們需要重新解讀它,因為解讀它的同時也是在解讀我們的生活狀態,這種解讀在我看來依然十分的必須,因為它靠近一種本質。我甚至覺得,各家試圖找出“戈多”的真實身份是一件比“等待”本身更加荒誕的事情,所以我不很贊同許多研究者的做法,但我並不需要也不能否定他們的工作,因為勞動本身是美的,是應當被尊重的。我這樣説並

不能完全支撐我的觀點,如果説有一種“等待”是終極意義上,是出離時間的,那麼我卻要在時間之內去解讀它,去靠近它。我並未出離時間,這又讓我覺到《等待戈多》之所以成為荒誕派戲劇經典之作的厲害之處,它讓我的解讀也變得荒誕。它已經可以做到不在一個時空之緯度裏討論“等待”。

至於上帝是死是活,至於“戈多”是否隱喻上帝,在我看來都只會阻礙我們靠近《等待戈多》,靠近貝克特,靠近“戈多”,也靠近“等待”。我始終覺得貝克特在通過他的方式向人們呈現人們自己親身經歷着的生活狀態本身,只是他將它荒誕化了,只是他將這荒誕的感覺拉長了也縮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復又粘貼起來,為得就是讓人們看清楚它到底是個什麼樣子。若非如此,我們所能感覺到的“等待”永遠是疲軟無力的,我們所能看到的“等待”也是模糊不清的,它永遠不能引起我們的注意,更不可能引發我們去思考。善於思考的人就是這樣,他好像走在一條在旁人看來很遠的路上,可他自己卻樂此不疲。因為在靠近本質的過程中是沒有捷徑可取的,也因為只有他感覺得到他在靠近一些本質的東西,這是旁人感覺不到的(旁人更重視的是道路的遠近,但他更看重的是本質的東西)。

文將就末,我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讀過的另一部作品——《西西弗斯的神話》,以及其中寫到的那個永不停歇地推着石頭上山的西西弗斯。“不來的戈多”和“永遠推不到山頂的石頭”,以及一刻都不停歇流動的時間和瞬息萬變的空間,在人類文明的整個進程中,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上帝”(我所指的不是宗教中的上帝,這裏的“上帝”代表一種至高的存在)之間的關係永遠都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是沒有開始與終結的,是無限的。大概人們在這條路上還要走很久,因為這是一條極其古老的道路。

無望的是結果,希望的是過程,正如魯迅所説“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而我們所能做的和正在做的便是在無望與希望之間——繼續等待,但我堅信這種等待可以不是消極的等待,這個等待的過程也可以無比豐富。在文章的結尾,我想説,我們更需要考慮的是如何等待。我想這是《等待戈多》給我的最大啟發,我欣然接受。

第二篇:《等待戈多》讀書筆記1000字

讀完了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突然覺得人生好像就像一場漫無目的的等待,我們到底在等待着什麼?感覺很茫然······

劇中的情景在腦海中不斷重複,兩個衣衫襤褸的流浪漢坐在樹下苦苦等待,雖然等待是令人煩躁和苦惱的,但他們依然執着的等待着,守着那份希望,今天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為止。同時,小男孩帶來的消息,也堅定了他們等待的信心,因為他們堅信明天還有希望會等來戈多。我不明白兩個流浪漢為什麼要一直等待戈多,而且只要一直等待就真的會等到嗎?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問,覺得那隻不過是他們自我安慰的方式,現實往往是令人難以接受的,戈多隻不過是一個象徵,也許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們還是在等待着,等待着那若有若無、似曾相識而又不見其面的希望。

有人説,等待也是一種幸福,我認為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能去等待,至少説明還存在着希望,如果連等待的機會都沒有了,那是連僅僅一點點的希望都沒有了。所以,等待也會給我們帶來美好的希望,無論結果怎樣,至少我們曾經幸福過,幸福真的很美好。

還記得小時候,我在學校等待父母來接我的情景,看着同學們一張張天真的臉龐,一雙雙期盼的眼睛,也許那時的我不懂得這就是等待,只是在見到他們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們的懷抱,這就是等待的甜蜜。漸漸的我長大了,明白了原來父母也一樣是在等待,他們等待我回家的心情也是幸福的,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生活現象,自然中滲透着等待的幸福。這不禁讓我想到兩個流浪漢等待戈多的情景,雖然他們不知道結果會怎樣,但是他們依然堅定的去等待着不願放棄。我不知道他們等待的意義是什麼,也許他們也不明白自己等待的意義,他們把生命寄託在等待中,他們活着的唯一意義就是等待戈多,也許只有等待才是他們的希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場等待,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豐富多彩的,我們不能預見明天會怎樣,但我們依然都抱有幸福的希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開,我們一天天期盼它成長,等到花開爛漫時,那一定是最美麗繽紛的時刻。我們每個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漢等待戈多一樣沒有答案。也許每個人都經歷過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 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長的;有的等待是短暫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種等待。

《等待戈多》讀完了,然而我還是沒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時誰,這個人真的存在嗎?雖然他沒有出現,但他卻像一根線一樣牽引着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也許這就是荒誕意義的所在吧!而流浪漢的苦苦等待,只是更加升華了文章的悲劇意義,現實世界的醜惡、混亂和可怕,使他們的希望難以實現,他們的處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因為生活本身就是荒誕的。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我覺得他們與其這樣毫無結果的去等待戈多,為什麼不去主動尋找"戈多"呢?也許人們對自己的命運和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認為只有選擇等待才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一直這樣盲目的被動等待下去,真的可以等到幸福或者一直幸福下去嗎?至少我覺得不會,我認為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運的宣判,或許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幸福,但至少我們是快樂的,在快樂中去等待,無論結果怎樣,但至少過程是值得讓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時又是荒誕的,兩個流浪漢的堅持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但他們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雖比較喜歡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擊,又如何增強生命的堅韌和生活的意義呢?所以,我們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標奮鬥,不能坐以待斃,麻木不仁。

第三篇:讀書報告-等待戈多

讀書報告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這篇文章其實在高中時就看過其中一些章節,後來覺得看不懂寫的什麼東西也就沒有繼續看下去。來到大學裏,無聊中發現了這篇文章,於是又重新開始看了兩遍。查了些資料瞭解了些當時的社會現狀再結合作者的自身寫作背景以及當時大社會背景就發現原來這篇文章寫得相當有深意的!首先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塞繆爾·貝克特,愛爾蘭小説家、戲劇家,長居法國,二戰期間參加抵抗德國納粹運動,戰後返回巴黎,成為職業作家。他描繪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社會人類的生存狀況。他筆下的人物大多是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坐以待斃的殘廢者、渾渾噩噩的糊塗蟲。他們生活在悽慘冷寂的環境中,在孤獨、絕望的折磨下走向死亡。正因為如此,貝克特“因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説和戲劇作品,使現代人從貧困境地中得到振奮”而榮獲1969年諾貝爾文學獎。大師級的手筆是需要用心去體會的,它不像傳統武俠小説之類的有很精彩的片段,有很吸引人的地方,反之如果不結合當時背景是看不懂,你會覺得《等待戈多》是一篇毫無亮點全篇充斥着口水話的文章。的確,貝克特的小説大多采用一種環形封閉的結構,情節不斷繁衍而又不斷消解。主要情節被不斷打結和扯斷,直至被敍事徹底解構。而在內容上,故事和情節已經被徹底淡化,主人公被限定在極小的空間內,甚至形體本人也已經非人化,如同是一些在尋找替身的符號系統。從他們身上你根本讀不出人性化的東西!我想這就是作者筆下最大的亮點!

因為貝克特的小説如此,所以我們必須結合背景以及用心閲讀才會有所發現,在當時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世界一片殘垣斷壁,整個社會正處於重建的過程中,但是,戰前和戰爭時期遺留下來的許多問題卻得不到解決,人民生活困難,經濟凋敝,道德淪喪,一大批知識分子對於當時的社會感到不滿,但苦於找不到出路,他們只好用一種悲觀,失望的態度去看待整個世界。貝克特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了《等待戈多》,藉此折射出西方世界深刻的精神危機。

文章共分兩幕, 只有一個場景:一棵樹,一條路,土堆旁,十分簡單而狹小的空間;五個人物:兩個流浪漢――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波卓和他的奴隸幸運兒,還有一個男孩。故事發生兩個黃昏。具體內容就是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在鄉間小道的一棵枯樹下焦急地等待戈多,作者描寫了他們在等戈多的時間裏怎樣無聊的打發時間。從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他們之間的對話以及所做的動作我們不難發現他們是多麼的無聊: 鄉間一條路。一棵樹。

黃昏。

愛斯特拉岡坐在一個低低的土墩上,想脱掉靴子。他用兩手使勁拉着,直喘氣。他停止拉靴子,顯出精疲力竭的樣子,歇了會兒,又開始拉靴子。如前。

弗拉季米爾上。

愛:(又一次泄了氣)毫無辦法。

弗:(叉開兩腳,邁着僵硬的、小小的步子前進)我開始拿定主意。我這一輩子老是拿不定主意,老是説,弗拉季米爾,要理智些,你還不曾什麼都試過哩。於是我又繼續奮鬥。(他沉思起來,咀嚼着"奮鬥"兩字。向愛斯特拉岡)哦,你又來啦。愛:是嗎?

弗:看見你回來我很高興,我還以為你一去再也不回來啦。

愛:我也一樣。

弗:終於又在一塊兒啦!我們應該好好慶祝一番。可是怎樣慶祝呢?(他思索着)

起來,讓我擁抱你一下。

愛:(沒好氣地)不,這會兒不成。

弗:(傷了自尊心,冷冷地)允不允許我問一下,大人閣下昨天晚上是在哪兒過夜

的?

愛:在一條溝裏。

弗:(羨慕地)一條溝裏!哪兒?

愛:(未作手勢)那邊。

弗:他們沒揍你?

愛:揍我?他們當然揍了我。

弗:還是同一幫人?

愛:同一幫人?我不知道。

這是文章的開始部分,開場簡單,對話簡潔,從他們所説的內容以及所做的動作就會覺

得他們説得無重點,先是愛斯特拉岡想脱靴子而不得,到他們無緣無故的擁抱慶賀,直至扯

到弗拉季米爾問愛斯特拉岡昨晚在哪裏過夜的。故事在一個情節剛開始又被打斷到另一個故

事,如此反覆。你根本就抓不到什麼,除了兩個字:無聊!確實這也是作者努力想給我們傳

達的信息,他們就是無聊!那麼文章名為《等待戈多》,那戈多到底是誰呢?

孩:(衝口而出)戈多先生要我告訴你們,他今天晚上不來啦,可是明天晚上準來。

弗:就這麼些話?

孩:是的,先生。

弗:你給戈多先生幹活兒?

孩:是的,先生。

弗:你幹什麼活兒?

孩:我放山羊,先生。

弗:他待你好嗎?

孩:好的,先生。

弗:他揍不揍你?

孩:不,先生,他不揍我。

弗:他揍誰?

孩:他揍我的弟弟,先生。

弗:啊,你有個弟弟?

孩:是的,先生。

弗:他幹什麼活兒?

孩:他放綿羊,先生。

弗:他幹嗎不揍你?

孩:我不知道,先生。

弗:他準是喜歡你。

孩:我不知道,先生。

弗:他是不是讓你吃飽?(孩子猶豫)他給你吃得好嗎?

孩:還算好,先生。

弗:你不快活?(孩子猶豫)你聽見我的話沒有?

孩:聽見了,先生。

弗:嗯?

孩:我不知道,先生。

弗:你連自己快活不快活都不知道?

孩:不知道,先生。

弗:你很像我。(略停)你睡在哪兒?

孩:在馬房的樓上,先生。

弗:跟你的弟弟一起睡?

孩:是的,先生。

弗:睡在草裏?

孩:是的,先生。

上面簡短的對話讓我們感覺他們等待的戈多像是一個工廠老闆一樣,他們需要戈多,所

以等待。但是從孩子的回答上分析你又會發現他們所等待的戈多又不像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給人一種莫名的感覺,不知道戈多是個什麼事物。直到文章最後他們也沒等到戈多,最後

弗:嗯?咱們走不走?

愛:好的,咱們走吧。

他們站着不動。

他們的人生好像就是白紙,或許更似黑紙。無論寫什麼畫什麼都看不見。人生毫無目標

毫無動力,無所謂有什麼無所謂沒有什麼!其實仔細聯繫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人民

生活現狀就會覺得他們與小説中的兩個主人公極其相似!作者通過簡潔細心的描寫兩人對話

反映出了兩個主人公已經成為了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大機器下生產出的兩個零部件,他們地位

卑微,行為委瑣,精神狀態迷離恍惚,整日渾渾噩噩,他們生存唯一的目的就是等待戈多的到

來,彷彿只要戈多到了,他們痛苦的生活就會結束,但生活的荒誕又只能讓他們在一次次熱切

盼望中,等來的卻是失望.兩個人物沒有特性,不具備戲劇作品中應有的性格特徵,在他們的

身上,我們看到的是當代西方社會一般大眾的生存狀態――徘徊在虛無縹緲的人生道路上,

等待着不可知的命運,忍受着生與死的折磨.這兩個流浪漢永無休止而又毫無希望的等待,表

現了現代西方人希望改變自己的生活處境但又難以實現的絕望心理。

在我看來作者最大的成功在於不需要特意表現出當時人們的無聊、渾渾噩噩。而是以一

種自然潛移默化的方式告訴讀者人們的精神恍惚、痛苦、失去方向!兩大主人公愛斯特拉岡、

弗拉季米爾以及其他人物,都是性格模糊、身份不清的人物,他們動作機械,説話語無倫次,

象徵着人類的某種生存狀態。此外,劇中單調、重複的場景與情節,則象徵着生活的停滯、

枯燥、繁瑣與乏味。整部戲就是通過人物、情節、動作、對話與場景的象徵性來強化它的象

徵性主題。

其實仔細想想我們目前的大學生活,其中也有不少相似之處。在以前的那些年代裏,基

本屬於計劃經濟時代裏,讀了書出來就會有工作。你不用愁你的出路。但是現在卻不一樣了,

在響應國家大力提高全民素質時。讀書真的是提高綜合素質了,很多時候讀了大學過後找個

工作都很困難,在這種壓力之下人們選擇考研以逃避社會。但那也只是短暫的!誰都得面臨

這個社會,誰都不會是獨立的個體!而學校裏,我們學的更多的是一些沒有實用價值的東西,

但你還不能不學,這直接導致我們畢業後沒有一技之長,工作怎麼找?而學習期間也就心不

在焉,在這種大環境下失去了方向,漸漸迷失自我!我們也在等待戈多,等待那個屬於我們

的戈多,他能讓我們整個社會處於高效運轉。而不是許多的無用功!社會需要改革,教育更

不用説。在新的社會裏,我們不做國家機器的零部件,我們要做回真自我!

第四篇:等待戈多 讀書隨筆

《等待戈多》讀書隨筆

殘陽似血的黃昏,在一個荒無人煙的野路上,兩個年邁的流浪漢,相遇了。他們睜着黃濁的眼睛,眼神空洞,神情麻木地開始做同一件事——等待戈多。他們衣衫襤褸,瘦骨嶙峋,臉上道道深如溝壑的皺紋,訴説着生活對他們的摧殘。他們從何而來,他們要到哪裏去,都無法得知。他們只是在等待戈多。然而戈多依舊沒有來。

這一部曾經獲得奧斯卡獎,荒誕派的奠基之作之一的劇作,用一種全新的寫作手法,顛覆了傳統的劇作規則,展現了在20世紀那個年代人們的苦悶掙扎的生活。我不得不承認,閲讀這部劇作的時候花了極其大的耐心和精力。沒有任何的情節起伏安排,沒有任何的邏輯線索,甚至連人物背景,地點時間都沒有一個確切的交代。閲讀着它,我似乎被硬生生地帶進了一個陌生的世界,然而當我克服內心對陌生世界的本能反抗後,我看着兩個流浪漢的等待全過程,一種莫名的力量給予了我巨大的衝擊。

儘管沒有戲劇衝突,只有雜亂的無頭緒的對話和插曲,但是作品的字裏行間都充斥着一種荒涼,悽清,絕望的氣息,就像當時的整個社會環境一樣。兩位流浪漢的落魄和無所事事,也恰恰是當時社會人們的縮影——被悲苦的生活折磨得形骸落魄,精神受盡生活壓力階級壓力的摧殘,。兩位流浪漢其實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出現在那裏,他們只知道要等待戈多,而戈多到底是什麼樣的,也沒有人能夠説出來,戈多什麼時候來,他們更不知道。但是我卻看得出在他們心裏,戈多就是一個解脱一個拯救的化身。他們也許都沒法表達為什麼要等待戈多,但是他們在等待的過程中極盡百般無聊,他們做了很多沒有意義的事如嗅靴子、聞帽子、想上吊、啃胡蘿蔔。當波桌主僕出現的時候,他們一度那麼歡喜,然後知道戈多不會出現的時候他們是那麼傷痛,雖然上吊的把戲看起來是那麼荒誕而蒼白無力,但是我真的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內心那種已經絕望到極點卻無奈地承受來自生活的欺騙的那種痛楚。他們第二天依然來等待戈多,戈多就像是一種信仰,這讓我不禁深思到底是不是戈多的到來就會帶他們走出困境?答案我無從得知,因為最後的戈多也沒有來。但是,戈多至少就是人們心底裏那個希望,只有希望才會讓人們堅持等待,只有希望才會在已經麻木的人們的心裏形成一種信仰,散發出一種力量,驅使人們行動。然後希望,卻是那麼難實現,實現之前也還有那麼多的失望。

我們現在生活的年代已經不同於當時,人們至少已經沒有被生活摧殘的形神俱滅的感覺。但是,我在想,在漫漫人生路上,我們總會遇見很多挫折,我們總有時候陷入迷茫,陷入無助,不知何處何從的感覺。那麼這個時候,我們難道不也是人生路上那兩個流浪漢?

第五篇: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長了讀者和觀者對“等待”這一抽象事物的感覺,這種“等待”更像是生活的本身,它真實地存在於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中,卻往往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們的思考,思考自身與生活本身。“沒什麼事發生,沒有人來,沒有人去,真可怕”,整個劇情用劇中的這句台詞來概括再恰當不過了,劇中兩個衣衫襤褸的流浪漢愛斯特拉岡與弗拉季米爾坐在樹下苦苦等待,雖然等待是令人煩躁和苦惱的,但他們依然執着地等待着、守着那份希望,今天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為止。同時小男孩帶來的消息也堅定了他們等待的信心,他們堅信明天還有希望會等來戈多。我不明白兩個流浪漢為什麼要一直等待戈多,而且只要一直等待就真會等到嗎?我有很多不解和疑問,覺得那隻不過是他們自我安慰的方式,現實往往是令人難以接受的,戈多隻不過是一種象徵,也許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們還是在等待着,等待着那若有若無、似曾相識而又不見其面的希望。 我想愛斯特拉岡與弗拉季米爾是寂寞的。寂寞於那個黃昏的大樹下,寂寞於那種苦苦的等待,而這種等待的結果卻是個未知。所以愛斯特拉岡與弗拉季米爾應該是悲傷的。因為戈多的不來而悲傷,因為飢餓而悲傷,因為寂寞而悲傷。同時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也應該開心的,因為有彼此的陪伴,因為有彼此的相知,因為有友誼和善良的光輝。 有人説等待也是一種幸福,我認為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能去等待至少説明還存在着希望,如果連等待機會都沒了,那是連僅僅一點點希望都沒了,所以等待也會給人帶來美好希望,無論結果怎樣,至少曾經幸福過。 人生也如同一場等待,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豐富多彩的,雖然不能預見明天會怎樣,但依然都抱有幸福希望。等待就像幸福花開,一天天期盼它成長,等到花開爛漫時,那一定是最美麗繽紛的時刻,每個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漢等待戈多一樣。每個人都經歷過等待,有些等待是甜蜜的;有些等待是痛苦的;有些等待是漫長的;有些等待是短暫的;有些等待是幸福的,而有些等待只是等待。

等待可以是一種很好的處世態度,等待青春,等待機遇,等待愛情,等待……無論等待什麼,都有一個等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人開心,有人悲傷,有人寂寞。

無望的是結果,希望的是過程,正如魯迅所説“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而我們所能做的和正在做的便是在無望與希望之間——繼續等待,但我堅信這種等待可以不是消極的等待,這個等待的過程也可以無比豐富。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