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寫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61W

寫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國中《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一

為了贍養父母,他外出做小買賣,流落杭州。後來遇上了選印八股文的馬二先生。馬二先生贈給他十兩銀子,勸他讀書上進。匡超人回家後,一面做小買賣,一面用功讀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縣的賞識,被提拔考上了秀才。

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祿,他更加刻苦學寫八股文。不料知縣出了事,為避免被牽累,他逃到到杭州。在這裏,他結識了冒充名士的頭巾店老闆景蘭江和衙門裏當吏員的潘三爺,學會了代人應考、包攬訟詞的“本領”。又因馬二先生的關係,他成了八股文的“選家”,並吹噓印出了95本八股文選本,人人爭着購買,五省讀書的人,家家都在書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不久,那個曾提拔過他的李知縣被平了反,升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為了巴結權貴,他拋妻棄子去做了恩師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貧困潦倒中死在家鄉。這時,幫助過他的潘三爺入了獄,匡超人怕影響自己的名聲和前程,竟同潘三爺斷絕了關係,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對曾經幫助過他的馬二先生他不僅不感恩圖報,還妄加詆譭嘲笑,完全墮落成了出賣靈魂的衣冠禽獸。科舉制度不僅使人墮落,同時也是封建禮教的幫兇。

年過六十的徽州府窮秀才王玉輝,年年科舉,屢試不中,但他卻刻守禮教綱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兒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反而勸親家讓女兒殉節。又對女兒説:“我兒,你既如此,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難道反而阻攔你?你就這樣做罷。

”八天以後,女兒穿着守孝的白色的衣服,絕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説:“死得好!死得好!”但事過之後,當他女兒的靈牌被送入烈女祠公祭的時候,他突然感到了傷心。回家看見老妻悲痛,他也心上不忍,離家外出散心。一路上,他悲悼女兒,悽悽惶惶,到了蘇州虎丘,見船上一個少年穿白的婦人,竟一下想起了穿着孝服殉夫的女兒,心裏哽咽,那熱淚直滾下來儒林外史是我國清朝康乾時期傑出的現實主義諷刺小説,我推薦大家去看一看。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二

《范進中舉》講述的是一個叫范進的老書生在他五十四歲那年考上了舉人,周圍的人包括他的親人,由先前的冷嘲熱諷到對他熱情恭維起來,就連平時動不動打罵他的丈人也對范進獻起殷勤來。

當我看到,范進對他的老師説,他年齡五十四,已經考了二十次科舉時,我不禁嚇了一跳,怎麼考到這麼老,難道沒有別的出路了嗎?如果是我,兩考不過就幹別的活了,不可能考幾十年還這麼固執。媽媽告訴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封建時期的大家都認為只有讀書才能功成名就。考過了,就能當官,當官就有了權,有錢人再和有權人進行錢權交易,名和利就雙豐收了。所以,范進張進李進王進等書生才拼命地考試。

果然,范進考過沒多久,就有地主鄉紳給他送錢送物,不久他就過上了人上人的好生活,很快就融入了官場,學着別的官員借視察的名到處打秋風了。

這就是諷刺,《儒林外史》的作者用這本書諷刺了當時的社會現狀,向大家展現了一個病態的社會。

《儒林外史》這本書我還了解的不多,但我知道里面一定有更多有趣的知識。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600字 篇三

清王朝的腐朽與虛偽,《儒林外史》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儒林外史》有多個小故事組成,作為我國一部著名的古典長篇諷刺小説,可以説是古典小説諷刺意味的巔峯之作。通過批判八股科舉制度,反映清朝末期社會的腐朽與黑暗,同時揭露了統治階級的罪惡和虛偽。

這部小説的作者吳敬梓,正出生於清代,他也是想利用這部小説來諷刺罪惡的八股科舉制度。利用多個小故事,令人感到可笑、可惡、甚至可恨。

這部小説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也是最有名的故事之一——《范進中舉》其實就將這部小説的中心思想完美的表達了出來。清朝末年,知識分子都想通過科舉制度來獲取地位,從而讀一輩子的死書。因為有了地位,就受人人尊敬,沒有地位,就被人人踐踏,《范進中舉》中就將范進中舉前後,各街坊鄰居的態度寫了出來,諷刺了八股科舉制。但是滿分作文網這種扼殺人民聰明才智的八股取士,是社會根本不會進步,反而會倒退。

其實,現代社會這種“拜金拜權”的現象也很嚴重,尤其是在農村裏,有些農村的爸爸媽媽為了改變命運,就算再累,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讀出書來。在沒考上好大學,沒有地位之前,窮人家根本沒人光顧,反而被人瞧不起。但只要家裏有一個人有出息了,街坊鄰居啊,親戚啊,各種人,都會來登門拜訪,加上好禮相送,這種虛偽的現象,無非是現在最嚴重的情況。

但,這也挺真實,沒錢沒權,誰理你呀?就是一個社會上的小白,一個無人知曉的螞蟻罷了!所以呀,這就更加鞭策我們要好好學習,一定要好好學習,一定要讓別人瞧得起,一定要在社會上有尊嚴地活着,長大後一定要有出息!

或許《儒林外史》,除了想痛恨地表達對清王朝腐敗的八股科舉制度的諷刺,也更想諷刺這種虛偽吧!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四

《儒林外史》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個生動鮮活卻又令人含淚去笑的人物形象,既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儒林羣醜圖,又寫下了文運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而在這眾多的人物中,匡超人的形象別具意義。

匡超人是作者筆下的一個否定性人物,然而其實匡超人以前並不是這樣。少年時期的匡超人手腳勤快,心地善良,事親孝順,漂泊在外時牽掛父親,在兄長面前也很謙卑,懂得細心照料卧病在牀的老父。然而漸漸地他卻再也不是原先的自我:中了秀才後的勢利;狠心逼妻回鄉;潘三被捕後的翻臉無情;在牛布衣和馮琢庵面前的吹牛撒謊等等。其實在作者客觀的描述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可感的匡超人,他以前的善良樸實令人欣賞,而他的墮落則既令人惋惜又令人憎惡。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使匡超人發生了改變?

其實,匡超人人物性格的構成、他的變質,一方面是社會原因,受社會環境的影響,造成這種杯具的是封建的社會制度,作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以及勢力的社會風氣;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的因素。對“功名富貴”的追求是匡超人墮落的重要原因。當盡孝與科舉功名道路之間只能選擇一個時,匡超人選擇的是後者。此時的他已初露勢利之心。

總之,匡超人自身的內因和外因交互作用,構成了匡超人這個典型人物。他的變質墮落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杯具,並且更具有社會性和時代性,更是全社會、全時代的杯具。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五

最近我在看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説——《儒林外史》,這是一位清朝時名叫吳敬梓的寫的一本諷刺當時官場的小説。我過去看得多的是國外名著,對中國的古典名著我總覺得難於看懂,所以興趣乏乏。拿起這本書是因為媽媽給我講的裏面的一個故事,吝嗇鬼嚴監生兩根燈芯的故事,這可比寫歐洲著名的吝嗇鬼葛朗台還要精闢,於是我就來了興趣,看起這本書來,雖説裏面的語言還是有一些搞不太清楚,但是我也從中國的古典文學中找到了樂趣。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説。它把鋒芒射向社會,客觀地、寫實地寫秀才舉人、翰院名士、市井細民。由於吳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學修養,又有豐富的社會閲歷,所以才能寫深寫透。他把民間口語加以提煉,以樸素、幽默、本色的語言,寫科舉的腐朽黑暗,腐儒以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無不恰到好處,謔而不苛。在藝術結構上,它沒有貫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階段地展開,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因亦娛心,使人刮目矣。"

這部小説最讓我不能釋手的是作者對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畫,媽媽曾用繪畫和我分析中國人和歐洲人的不同,如同中國的水墨山水和西洋人體油畫一樣,中國人講究的是意境、神韻,非常含蓄;而歐洲人追求的是人體結構、色彩的豐富與層次,很直白。中國人的小説中對人物的描繪也是如此。

《儒林外史》我已看完大部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個人。第一位是小説開篇描寫了浙江諸暨縣的一個村子裏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並且他博覽羣書,才華橫溢。他不願意接交朋友,更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最後他逃往山中過起了隱姓埋名的生活。

第二位是一個考到五十多歲才中舉的秀才范進,范進中舉後的瘋癲模樣以及他岳父及鄉鄰在他中舉前後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這是大家所熟悉的,我這裏要説的是范進中舉後去拜訪一位知縣,范進所表現出來的偽善:"范進方才説道,‘先母見背,遵制丁憂。’湯知縣大驚,忙叫換去了吉服。拱進後堂,擺上酒來。……知縣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銀鑲杯箸。范進退前縮後的不舉杯箸,知縣不解其故。靜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這個杯箸。’知縣忙叫換去。換了一個磁杯,一雙象牙箸來,范進又不肯舉動。靜齋道,‘這個箸也不用。’隨即換了一雙白顏色竹子的來,方才罷了。知縣疑惑:‘他居喪如此盡禮,倘或不用葷酒,卻是不曾備辦。’落後看見他在燕窩碗裏揀了一個大蝦圓子送在嘴裏,方才放心。……"作者對范進和知縣,一個描寫其動作,一個描寫其心理,將范進虛偽的人格嘲諷得淋漓盡致。

范進與王冕對比,一個淡泊名利,早已看透了當官的險惡;一個為了能出人頭地,考到五十多歲才中舉。彰顯了不與官場同流合污的王冕人性的美好。

第三位就是我當初聽媽媽講的嚴監生,他愛財如命的守財奴形象早已深深刻入我的心中。整篇講嚴監生的文章中,雖然一個關於"吝嗇"的詞都沒寫,但是文章中卻處處隱藏着嚴監生的吝嗇。他病得飲食不進,卧牀不起,奄奄一息,還念念不忘田裏要收早稻。他家中米爛糧倉,牛馬成行,可在平時豬肉也捨不得買一斤。最令人拍手叫絕得是嚴監生死後的場景,他臨死時還因為燈盞裏多點了一根燈草,而遲遲不肯斷氣。雖然《歐也妮葛朗台》中也寫了葛朗台臨死時死死盯着金子,直到手中攥着金子後才斷氣。但是《儒林外史》似乎更勝一籌,一根燈草就令一個人遲遲不肯斷氣,此種情況真令人驚歎。這讓我不得不感歎《儒林外史》真是一部諷刺世間為功名利祿而奮不顧生的人的經典絕作。

《儒林外史》雖然寫的是明朝的科舉、官場,但是它對於當今社會仍有其價值。社會在前進,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義",物慾橫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歷史就是明鏡,而古典小説則是歷史的縮影。讀了《儒林外史》,我不僅為其寫實的風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畫所折服,從小説中體現出來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吸引了我。

我讀《儒林外史》如同在觀一幅中國水墨山水長軸,讀得越深入越瞭解它的文字所表達內容的精闢,回味那一段動作描寫或一段對話,仍是無窮的韻味,這正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妙處啊!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六

在這個寒假裏,我看了許多有意義的課外書,其中最喜歡看的就是老師推薦的《儒林外史》那本書,它是我國一部著名的古典唱片諷刺小説,它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反動統治的罪惡和虛偽。

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王冕的故事》,因為這個故事反映了王冕雖然愛讀書畫畫,但是不求做官,他不給以勢壓人的貪官作畫。而且給老百姓嘩嘩卻一文不取。説明那是人們對官史恨之入骨,還批判了八股科舉這不合理的制度。作者吳敬梓看着國家由盛轉衰,所以才寫下此書,也説明了當時人們不滿與社會。憎恨當時的舊理學和科舉制度。

在那時的社會,人人都想這一句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種慄,書中自有顏如玉”,他們活在世上,根本就為了科舉一件事,沒有第二件可以出人頭地,這本小説揭示了舊社會和人們之間的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於可惡。

唉!我真為那個封建社會感到悲哀。你看!你居住的這個社會十多門美好啊!我們可不能重蹈復撤,我們才能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