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實用5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7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55篇《愛心與教育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愛心與教育讀後感》相關的範文。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實用55篇)

篇1:《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在學校中優等生是教師的寵兒,是中下等生心中的榜樣。教師喜歡優等生十分自然,因為他們學習認真,學習成績好。但他們即使天生是塊“美玉”,也同樣需要教育者的精雕細琢才能成器。在李鎮西老師的教育手記第四部分中,我讀到了自己忽視的一個問題――優等生的培養。我總感覺老師在後進生身上花的時間太多了,有時真的不划算。如果我們把補差時間花在培優上,可能取得的效果會更好。一方面給後進生減輕了負擔,另一方面卻給優等生施展才能提供了機會,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但對於優等生的培養也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因為優等生長期處於班級的頂峯,長期聽慣了老師的表揚,各方面的能力也強,比較自傲自負,容易產生虛榮心,在與其他優等生的競爭中,也容易產生狹隘情緒或嫉妒心理,這些對他們健康成長很不利。作為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些,對優等生作一些正確的引導。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優等生自尊心特別強,各方面能力也強,教師對他講的道理,他也懂。因此,他們不容易接受外界的忠告和批評,排他性和自我管理的願望強烈。有時,干涉越多,説教越甚,他們的逆反心理就越強。所以,最好是讓他們“自我內化”,自己意識到自己的缺點,自己感覺到改正缺點的必要,以此產生自覺自願地棄舊圖新的動力。找優等生談話,不斷給優等生暗示,挖掘優等生內在潛力,調動優等生的非智力因素,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穫。對於我新接手的這個班級,有一名優等生――李某,不好管理,雖然是女生,但性格像男生,早在一年級我和班主任老師談話瞭解到,這個學生的能力特別強,如果用好了,她肯定是老師的得力助手,但如果沒有正確發揮她的作用,那她反倒會成為班級的消極分子。在開學的第二天,我就找她談心,把老師對她的一些誇獎轉達給她,同時也向她暗示,我希望她能發揮自己的才能,做老師的小幫手,配合老師英語科目的管理,她愉快地接受了我的任務,在以後的日子裏,她也很負責地完成任務。但我深知,她隨時都有管不住自己的時候,我得經常找她談談。

我認為對於優等生,老師應該做到幾下幾個字:“放”,這個“放”不是放縱,而是放手,他們對於課本知識往往不需要老師多加講解,就能快速接受,這樣他們就有充分的空間與時間和足夠的精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這對於提高他們的各方面水平都非常有幫助。“引”,這個“引”是引導,老師要利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對優等生進行正確引導,如如何與科任老師相處,如何與其他優等生相處,如何在班級中正確發揮自己的作用,如何發揮自己學習成績優秀的優勢幫助後進生等等。在臨近畢業的時間,我感覺優等生的思想比較浮躁的,這時老師就應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以免走上不正確的道路。

篇2:《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眨眼間,由一個充滿活力的青年教師,我已教了二十多年的書,我的教學激情漸漸淡去,感覺像是撐船,沿着同一條水道,從這個渡口到那個渡口,只是所載的人不同而已。但在我利用課餘時間看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時,使我激動不已。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學生的愛。教育根植於愛,尊重學生、熱愛學生是教育的前提,也是老師自身修養的一個重要方面。時刻把學生當作朋友,以感情為紐帶,讓學生體會到你在關心他、愛護他,這是李老師對待學生的宗旨。李老師在《愛心與教育》裏提到:“愛是打開學生心靈之門的金鑰匙。”所以我們應給學生以微笑,給學生以師愛,沒有愛,便不可贏得孩子的心。英國教育家羅素説過:“愛是一縷金色的陽光,儘管教育缺乏有的地方,無論學生的品格還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發揮或自由地展。”

李老師不僅僅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後仍牽掛着他們――你看“從此,在緊張的工作中,我的心靈深處多了一份惦念和憂思,我常常收到許多學生來自大學的信,每當這時,我忍不住想:寧瑋現在在什麼地方呢?”“彷彿剛放下電話,寧瑋就像失蹤似的。於是不停的問,不停的追憶,不停的敍説――”;所以他為大學聯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豔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對比自己,雖然作為國小老師的我,沒有國中那樣的升學壓力,但與學生朝夕相對六年了,師生之情也隨着歲月的流逝而增加,因而也切身體會到學生的確是自己的牽掛,我也希望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渡過一生――這是一種多麼廣闊的胸懷,多麼博大的愛啊!

李老師對愛的執著也深深打動了我。正如李老師所説“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特別是像我們這樣年齡的人,處在尷尬之中,對教學工作也有點力不從心了,但責任感又使我不得不竭盡所能地支撐下去。

別人説:“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在教學工作中是多麼重要的。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着哪一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每一個差生都是老師心中的痛,看見差生有所進步,老師的喜悦感比學生還大,其實老師也是很容易滿足的。

我走過“科研興教”這漫長的路,深深地體會到:要做一名不愧時代的人民教師。“愛心是根,育人是本”,“科研無止境,奉獻無窮期”,要鍛鍊自己具有熱愛事業、熱愛孩子、偏愛差生之心,艱苦奮鬥、大膽改革、不斷進取之志,尊重科學、重視實驗、實事求是之風,因材施教、靈活開拓、轉化差生之功。

篇3:《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讀完《愛心與教育》後,我由衷地敬佩李老師,他是那麼富有愛心、童心、真心、信心。他與學生交流總是充滿無限深情的。最終,他的愛心付出得到了回報,學生們都很愛他。

看着看着,我的愧疚感也油然而升,我也愛孩子的,我會因為他們生病了,抱他們去醫務室,我會因為下雨了送他們回家,他們沒錢吃飯了,我就掏出錢來。每次訓練結束,我都會送走最後一個孩子,並叮囑他們路上小心車輛……但是,由於我為了抓教學進度和效果,常常出現發火的時候。李老師卻能始終如一播撒愛的種子,細心呵護着幼苗。他的執着震撼着我,漸漸讓我心平氣和起來。

現在新的世紀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為一名基層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不斷學習,以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要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要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和充滿信任的和睦關係,要把教師的奉獻融入學生的成長過程中。

我想我應該學習李老師,深入到學生的心靈,想他們所想,學他們所學,與孩子們共享喜怒哀樂的情感世界。

篇4:《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李鎮西老師對學生真摯的愛,學生對李鎮西老師愛的回報,是因為李老師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這是他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牢固的防線。其實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詮釋着對素質教育的理解。因為他明白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學生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李老師的內心的教育思想對我啟發很大。首先,他是一生致力於教育的人。他的教育信條“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影響了無數人。其次,從教以來,李老師能從學生的視角思考與解決問題,身體力行給學生樹立了榜樣,他的學生有愛心,純潔,努力向上。他深刻地印證了“教育的本質意味着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最後,李鎮西老師真正參與學生的成長,工作生活不分家,教育就是生活,生活也是教育。

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們可以借鑑成功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實踐中反思並總結自己經驗,讓學生有一個健康的心靈。

首先,我們可以參與到學生的成長中,教會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既要教他們學習真、善、美,也要告訴他們要有一個寬容的心,包容這個不完美的世界。還要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在日常的小事中培養優良品德,發現感動,留住感動。傾聽學生的心聲,塑造學生健康的靈魂。

其次,增加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機會。班裏的管理幹部能鍛鍊學生,讓每個學生在班級裏有自己的標籤,每個學生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在班級強調奉獻精神,建設和諧團結的班級。

最後,教育的對象是人。各種教育理論的最終落腳點都是對人的教育,而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有不同的文化與習慣,我們學習理論與借鑑經驗,都要結合自己的學生。把學生當成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把學生培養成有血有肉的人。

作為一名國小教師,面對着一羣天真無邪、稚淳可愛的孩子們,我們又傾注了多少愛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

愛學生的心!”愛學生,就必須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讓我們對孩子多一份愛吧!

篇5:《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近日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

托爾斯泰説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不是流水線上下來的機械拼湊,不是坐在書齋裏的玄妙之思不是講席上的高聲佈道,而是從血管裏流出來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過的文字,是蘸着淚水與歡笑的文字,每一頁都寫着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

這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文字:沒有屠龍的玄虛,沒有弄巧的文筆,沒有油滑的高調,沒有剪切的痕跡……這是我所熟悉的文筆:樸素中閃爍着華美,流暢中滲透着憂慮,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動着智慧……這樣的文字是生活之樹上最大的果,實踐的枝頭最美的花!一個教師,能夠做到書裏面所寫的這些已經相當不易了,(我一直固執的認為,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是相當少,怎樣悲觀的估計都不過分,而且到現在,愛心越來越成為教師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這些的同時,又能夠有豐厚的理論素養,能夠以一種高度的自覺意識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就更屬鳳毛麟角!

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瞭解了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了他們的個性特徵,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説得好:不瞭解孩子,不瞭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李鎮西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愛有所不同。我看到過不同的老師表達過對學生的愛。有保姆式的愛,有恨鐵不成鋼式的愛,有施恩式的愛,無論哪種,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這當年然也沒錯,但我們能夠非常明顯地感覺到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感覺到為人師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優越感。而李老師卻不止一次地説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這是整部書中我最以為然的結論!所以李老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穫!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什麼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穫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這一點,李老師多年以前就意識到了。所以,在愛心的背後,是對學生的嚴格要求,甚至有對學生必要的懲罰。而李老師廣博的知識,深厚的學養,更使得李老師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師,而進入到了對教育本質,特別是德育本質的思考,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篇6:《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古人説:“書非借不能讀也。”的確如此,因為借來的書就有還期,必須每天有計劃地讀一些,到時候才能如期償還。圖書館的綜合類圖書區是我常去的地方,很多好書讓人愛不釋手。為此,我給自己制定了每天讀書不少於30頁的讀書計劃。這樣,我的借書卡每次借一個月就可以讀完兩本300頁左右的書了。寒假到了,於是我特意借來一本教育類的書籍――著名教育家老師的代表作《愛心與教育――素質教育探索手記》每天細心研讀,在感動之餘常常受到很多啟發,致使每天都多讀一些,比計劃提前讀完了這本號稱“讓所有人感動流淚的教育故事”,甚至連“前言”“後記”“補記”“附一二三四”都一字不落地如飲甘露一般讀過了。讀書必有感觸,即使學校沒有這方面的要求,我自己的讀書習慣也是要摘記讀書筆記和在博客中留下感受的。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於居住空間有限而閒暇時間也極少的現代人來説,讀書無疑是開闊視野最好的捷徑。我在讀書的過程中便常常感歎於“開卷有益”的道理所在。首先讀書是一種享受,可以暫時忘卻自己所處的空間位置,和書中的人物、事件一起做一次神遊,進行精神上的旅行;其次,讀那些名家名篇的時候,可以不知不覺地學到一些精彩的文學描寫的方法,受到文學藝術的薰陶和感染。第三點,我在讀教育類的書籍時,就如同在跟大師對話,能從中獲得許多啟迪,讓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得更加從容,真是何樂而不為呢?

在小的時候,我就養成了一個習慣,凡讀書就有摘記,每每讀完一本書或者一篇美文掩卷之際,都要在腦海中回味半晌,陶醉於文中的故事裏,盡享文字給人帶來的那種酣暢淋漓的彷彿品嚐藝術盛宴的美妙滋味。現在,已經過了而立之年的我,仍然不想改變這種現在看似迂腐的習慣。

關於自己的讀書個性説了很多,現在該説正題,我的讀後感了。

感受之一:作為教師,應該多讀書,讀各種各類的書,尤其是文學名著更要捧讀不輟。這一點,我在讀竇桂梅老師的《玫瑰與教育》時,就深有感觸。因為在書中,他們都會不由自主地提到某部名著對其成長的影響,竇桂梅的書中更在“白紙黑字的沃野上”一輯專門介紹了自己的幾篇讀後感,我在讀這樣的書時則參照着把未曾讀過的書名列入預購書單。老師更是經常向學生推薦各種有意義的課外讀物,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可以讓學生在閲讀的過程中獲得自我教育的動力。

感受之二:教師應該真誠地喜愛學生,並走進學生的心靈。老師時時反思自我,時時向學生學習,他也認為學生的心靈純潔可愛,學生的心靈比老師高尚得多。在這裏,我之所以用“也”這個字眼,是因為我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認識,而讀到這裏的時候就和他產生了共鳴。我們老師卻常常用“有色眼鏡”看待學生,其實孩子是多麼天真無邪呀!尤其是我教的國小生,細細想來,他們個個都是那樣可愛;有時候老師對學生好一點,那孩子必然感激涕零,其實那都是作為一名老師的分內之事啊!今後,在和學生相處中,我要格外注意樹立教師的形象,用真心喜愛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愛學生,才能對學生的缺點寬容處之,慢慢等待他們戰勝自我,取得進步,並和學生一起成長;愛學生,才能細心指導學生,如老師在給新生的信中,對新學期的準備就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愛學生,就有耐心和學生真誠溝通,用談心、寫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評去教育學生。李老師轉化萬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鑑。

感受之三:老師特別勤奮。在《愛心與教育》這本手記中,他常常整篇摘錄過去教過的學生的優秀日記或作文,作為第一手最真實的資料,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和可信性。對比之下,我在學生資料的保存和利用方面就怠惰得多。

我也常常把“天道酬勤”作為口頭禪,但是實際上行動卻不如心動。曾經有過的成功都是勤奮與幸運牽手使然。而寄希望於僥倖和偶然,總是讓人心裏不踏實。我想,今後如思進取,“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感受之四:做老師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師職業,固然辛苦,但卻極富挑戰性。在和每一個學生每一天的相處中,要針對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因材施教,面對一個個活生生有自己獨特想法的學生,工作要時時創新,但更應遵循教育的規律。在《愛心與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師教給學生的自我激勵方法是“每日九問”,而在“手記三”中他在指導優生黃金濤學習時提出了“每日十問”的要求:“一問今天在家早讀外語沒有?二問今天上課開小差沒有?三問今天學習上提出什麼問題沒有?四問今天的功課複習沒有?五問今天預習明天的功課沒有?六問今天做過閒事沒有?七問今天“過電影”沒有?八問今天計劃完成沒有?九問今天有未弄懂的難題沒有?十問今天有無浪費的時間?”他要求黃金濤把這十個問題製成表格,每天按實際情況填寫。並鼓勵學生“一兩天做到這每日十問並不難,但關鍵是要堅持下去,唯有這樣,你才能真正步入學習的良性循環。”而我教國小,但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礎上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生受到的教育會更深刻,效果也更好!還有,教師也應該努力和學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師在書中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成功事例反覆證明的那樣:“師生間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塊基石。”而離開了老師的愛心,感情的建立便是無源之水。

感受還有很多,老師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也有很多,雖然他的方法可能針對中學老師更實用,但我這個國小老師也受益匪淺,我不學他的實例,而學他的精神。我想,即使是一個成功的國小老師的事例,我也不能完全套用,因為面對的學生是不可複製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百試不爽。關鍵是要把握素質教育的實質,着眼於人的培養,,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對得起學生那一聲聲“老師”的呼喚!我也向往當學生離開我的時候,會這樣説:“我幸運,因為我遇到了程老師!”我會像老師那樣,為這個願望而不懈努力。

篇7:《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幾個月前,出於要完成上級交代任務,我把《愛心與教育》這本書從學校圖書館帶了回去,捧讀這本書時,説實話,我真的沒打算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覺中,我就被書中描述的師生真實情感所投入,更為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這樣,我陶醉着、感歎着進入了一種會意忘文的閲讀境界,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省自身,反省自己與李鎮西老師之間的差距。看看自己,走上講台也十多年了,隨着歲月的流逝已變得毫無稜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直到捧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識到,實際上所謂的平淡是平庸,是無為。

李老師説:“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是啊,愛是我們的語言,和學生相處,只有愛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為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

作為老師,你將你內心深處的愛心傳遞給你的學生了嗎?自省過後,我發現自己做得的確不夠。身為一名數學老師,由於帶2個班,又不是班主任,所以平均與每班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常常是這節課進這班教室,下一節又要到另一個班級上課。很少有時間和學生交流、談心,所以學生對我也並不是特別親近和了解,其實我是很愛他們的,我由衷地為他們的進步而高興,為他們的失敗而難過。

但作為老師,我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可能太過追求在學生面前的威嚴了。其實,“師生在人格上應是絕對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李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我們也都可以做到。可為什麼李老師能成為名師?而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呢?這是因為李老師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説“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跟李老師比起來我感到卑微和慚愧,回想以前,面對個別孩子的頑劣和鬆散,尤其是反覆不定時,我總是忍不住會煩躁,會發怒。可每當發過脾氣,總會有一點自責:他們畢竟還只是孩子!

於是,每次我又都會找藉口親切地同他們聊聊天,似乎這樣心裏才有一點平衡。現在想起來,孩子們曾經給過我多少尊嚴和寬容啊!和他們的愛比起來,我們這些老師甚至是大人的愛附加了太多的東西,顯得那麼單薄!試問自己;對於一個責備或是訓斥過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長,你能這樣去寬容和包容嗎?可這些孩子們能做到。

他們眼中沒有絲毫的雜質,透出的都是單純、坦誠。跟李老師相比,我的學生一樣需要老師去呵護、去關心、去琢磨、去引導。人之初,性本善,在這個社會給予孩子更多影響之前,我們必須把他們培養成品行端正、熱愛生活、富有理想、朝氣蓬勃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積極進取、敢於創新、富有個性、獨立見解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自信自強、永不屈服、愈挫愈奮、樂觀向上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興趣廣泛、身懷特長、善於協調、精於應變的學生。

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説:“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讓我們對孩子多一份愛吧。

回首十多年的教學過程,我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於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讚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過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為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於是,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

因為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你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説,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

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篇8:《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本學期我讀的一本書是《愛心與教育》。本書以手記的形式,敍述了李鎮西老師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書中所描述的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的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讀完《愛心與教育》,我對於優秀生的培養有了新的認識。

“優生”,當然應該是指品學兼優的學生,但在現在不少教師、家長的眼中,所謂“優生”更多的是指學習成績拔尖的學生(也被稱為“尖子生”)。培養“優生”的意義顯然是不言而喻的。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師不但只注重“優生”的學習分數,而且“一好遮百醜”,把他們其他方面的優點也有意無意地誇大了;相反,他們所獨有的思想偏差、人格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卻被教育者忽視了。他們認為對“優生”的感情幾乎是不需要培養的,因為教師對“優生”的愛幾乎是天生的。但我們對“優生”的認識卻未必正確而且全面。當我們第一次從新生報名冊上認識“優生”時,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他們並不是自己教育的成果,而是學生家長和國小老師共同教育的成果。説明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這意味着我們對他們同樣需要從零開始的教育。而且,這種“從零開始的教育”的主要依據是這些“優生”的兩重性:一方面,他們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學習成績以及各種能力對一般學生相對(注意:只是相對)要好一些;另一方面,他們除了仍然存在着一般學生在這個年齡容易出現的毛病外,也存在着他們作為老師的“好學生”、家長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

1、由於智力狀況比較好,課內學習較為輕鬆,因而容易自滿,不求上進。

2、“優生”長期處於學生尖子的位置,比較自傲自負,容易產生虛榮心。

3、從小就處在受表揚、獲榮譽、被羨慕的順境之中,因而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遠不及一般普通學生。

李老師在培養優生時,首先就“優生”的特點進行分析,然後指出了“優生”的培養方法,引導“優生”樹立志向,幫助“優生”認識自己,指出:激勵“優生”超越自我,儘可能多地讓他們在各個方面實踐,以發現自己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潛質,鼓勵他們在日常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戰勝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識設置一些難題去“折磨”他們,讓他們在一次次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正是戰勝自我到超越自我”。

篇9:《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後進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

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

手記二給我們講述了李鎮西老師與“頑童”打交道的故事,他跟“頑童”們心貼心的感情交流,又不失嚴父的温情。萬同的故事,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瞭解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是的愛心,耐心和信心,一路閲讀,我不禁想到了我們平時的工作,或多或少也會碰到類似的頑童,他們總會讓我們感到頭疼,感到手足無措,他們反覆的考驗我們的耐心,可能一開始我們會和他們講道理,可是時間久了我們也許就會把他們拋之腦外,心裏從未感到一絲愧疚。

故事更讓我們反省自己,獲得啟迪。瞭解學生是教育必不可少的工作。所謂的頑童都是有成因的,他們或是“單親家庭”缺少家庭的温暖,或是自身身體原因等,要尊重學生使學生都有一顆上進的心。不能以分數論英雄,把差生視為一個一個“具有自己豐富而獨特精神世界的個體,把學生的幸福放在首位。

後進生的轉化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更是一項“反覆抓,反覆抓”的工作,為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指導方針,今後我會不斷探索,嘗試更多適合後進生的轉化方法,讓後進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愛心與教育》彷彿一盞燈,用心閲讀,或許它能照亮我前進的路。

篇10:《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一:教師應該真誠地喜愛學生,並走進學生的心靈。李鎮西老師時時反思自我,時時向學生學習,他也認為學生的心靈純潔可愛,學生的心靈比老師高尚得多。在這裏,我之所以用“也”這個字眼,是因為我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認識,而讀到這裏的時候就和他產生了共鳴。我們老師卻常常用“有色眼鏡”看待學生,其實孩子是多麼天真無邪呀!尤其是我教的國小生,細細想來,他們個個都是那樣可愛;有時候老師對學生好一點,那孩子必然感激涕零,其實那都是作為一名老師的分內之事啊!今後,在和學生相處中,我要格外注意樹立教師的形象,用真心喜愛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愛學生,才能對學生的缺點寬容處之,慢慢等待他們戰勝自我,取得進步,並和學生一起成長;愛學生,才能細心指導學生,如李鎮西老師在給新生的信中,對新學期的準備就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愛學生,就有耐心和學生真誠溝通,用談心、寫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評去教育學生。老師轉化萬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鑑。

二:李鎮西老師特別勤奮。在《愛心與教育》這本手記中,他常常整篇摘錄過去教過的學生的優秀日記或作文,作為第一手最真實的資料,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和可信性。對比之下,我在學生資料的保存和利用方面就怠惰得多。

我也常常把“天道酬勤”作為口頭禪,但是實際上行動卻不如心動。曾經有過的成功都是勤奮與幸運牽手使然。而寄希望於僥倖和偶然,總是讓人心裏不踏實。我想,今後如思進取,“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三:做老師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師職業,固然辛苦,但卻極富挑戰性。在和每一個學生每一天的相處中,要針對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因材施教,面對一個個活生生有自己獨特想法的學生,工作要時時創新,但更應遵循教育的規律。在《愛心與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師教給學生的自我激勵方法是“每日九問”,而在“手記三”中他在指導優生黃金濤學習時提出了“每日十問”的要求:“一問今天在家早讀外語沒有?二問今天上課開小差沒有?三問今天學習上提出什麼問題沒有?四問今天的功課複習沒有?五問今天預習明天的功課沒有?六問今天做過閒事沒有?七問今天“過電影”沒有?八問今天計劃完成沒有?九問今天有未弄懂的難題沒有?十問今天有無浪費的時間?”他要求黃金濤把這十個問題製成表格,每天按實際情況填寫。並鼓勵學生“一兩天做到這每日十問並不難,但關鍵是要堅持下去,唯有這樣,你才能真正步入學習的良性循環。”而我教國小,但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礎上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生受到的教育會更深刻,效果也更好!還有,教師也應該努力和學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師在書中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成功事例反覆證明的那樣:“師生間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塊基石。”而離開了老師的愛心,感情的建立便是無源之水。

感受還有很多,李鎮西老師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也有很多,雖然他的方法可能針對中學老師更實用,但我這個國小老師也受益匪淺,我不學他的實例,而學他的精神。我想,即使是一個成功的國小老師的事例,我也不能完全套用,因為面對的學生是不可複製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百試不爽。關鍵是要把握素質教育的實質,着眼於人的培養,,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對得起學生那一聲聲“老師”的呼喚!我也向往當學生離開我的時候,會這樣説:“我幸運,因為我遇到了樑老師!”我會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為這個願望而不懈努力。

篇11:《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認識李鎮西老師,還要從教育界流傳的一句“北有魏書生,南有李鎮西。”説起,讀過魏老師的書,也聽過他的講座。但是對於李鎮西老師卻一直沒有機會了解。沒想到的是,虞城縣中國小班主任培訓竟然給了我這樣一個機會。在這次培訓中,教師發展中心給參培的班主任們精心準備了一份厚禮,那就是李鎮西老師的著作――《愛心與教育》。第一眼看到這本書,我以為是一位教育專家的枯燥的理論知識,沒想到打開他我就再也不捨得合上,我幾乎是流着淚一口氣看完的。因為我的內心始終湧動着感動,這種感動讓我忍不住熱淚盈眶,讓我一次次審視着自己的內心。是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愛是教育的主題,愛是教育的源泉。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愛”,卻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達這份愛。一直以來,我認為“嚴”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句俗話説得好:“嚴是愛,鬆是害。”所以,在我的課堂中,我決不允許學生有絲毫的怠慢,哪怕回一下頭,我都認為這是違反課堂紀律的。看了李鎮西老師的“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才喚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滅的童心。我才真正認識到那是因為我缺少一份童心。一直以來,我一貫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學生,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希望他們變成我想象中的學生“小大人”,個個成為懂事、聽話、尊敬老師、孝敬父母、多學習少玩的完美類型。孩子們成了我製造的模具中的工具。孩子們需要的是什麼?我瞭解嗎?不,我並不知道。而李老師呢?他能夠在教育學生時“向學生學習”,他能夠大聲疾呼並真誠的實踐着“請尊重學生的選舉權”,他努力追求着“成為學生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學生最關心的問題”,他勇於在學生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李老師説得好:“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麼教育過程便決不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應該充滿人情味;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充滿着對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應該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雖然就學科知識、專業能力、認識水平來説,教師遠在學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師生之間是天然平等的;教師和學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讀着李老師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靈,回憶着自己的教學行為,我陷入了沉思:“親其師,信其道”,古人尚卻明白的道理,可我……實在汗顏。

我一直贊同“教師要愛學生,並且每時每刻愛每一個學生”的觀點,李鎮西老師對後進生的態度讓我十分感動。他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真誠地熱愛每一個學生,永遠不對任何一個學生絕望。他堅持用自己的愛心温暖每一個被忽視,被傷害的心靈,幫助那些原本被扣上差生帽子的學生,一點一點找回生活的動力,重新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萬同的故事就是李鎮西老師用愛心教育,轉化後進生最好的事例。在讀萬同的故事時,我幾度流淚,為了讓萬同學習,李老師給他借來《烈火金剛》,讓萬同在聽不懂課的時候抄寫,又替他找來幫助人,一點點降低要求,看到他的一點點進步,就用“報喜單”激勵他。在班裏讓學生用《我為萬同的進步而高興》、《我為萬同的退步而痛心》的作文題目來關注萬同,教育萬同。在激勵萬同的同時,整個班級內充滿着積極向上的氛圍,更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這中高超的教育藝術讓我佩服不已,我不禁感歎:遇到李鎮西這樣的老師,他的學生真幸福、真幸運!

李鎮西老師在《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中不止一次地提過這樣一句話:要讓別人因為我的存在而幸福。這是李鎮西老師的座右銘,也是他教育學生做人的真理。讀完這本書,深深地為李鎮西老師的人格魅力而折服,同時也為他擁有淵博的知識而歎服。正如李老師所説:對於一個教師而言,推動教育事業發展應該有兩個輪子,一個叫情感,一個叫思考。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努力向李鎮西老師學習,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用愛心、真心、耐心對對待每一個學生。也讓我的學生因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篇12:《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近日有幸拜讀了李鎮西教師的《愛心與教育》,感觸頗多。李老師確實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老師,他的教育觀念和育人思想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應學習的。這本書讓我強烈感受到了李老師對學生的一腔愛心,感受到了一名成功的教師是如何用他的愛培育他的學生,如何用他的愛無微不至地關心、注視着每個學生的成長細節,並且為解決學生的問題而費勁自己的心血。《愛心與教育》對我來説是一個發現,發現新的教育方法,發現新的教育途徑,發現一顆真正的教育者的心。讓我深深地明白今後我所要做的就是在某些方面還得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尋找新的教育途徑。培養一顆真正愛學生的心。

冰心説過:“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每個人都需要愛,學生更需要愛,愛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也是獲取為師之樂的最大保證。師愛是一種依戀的心情,是一種奉獻精神,是一種極端負責的態度,也是一種巨大的力量。愛心能架起師生關係的橋樑;愛心能春風化雨,澆灌每個莘莘學子;愛心能薰陶、震撼學生的心靈,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和求知慾,養成其良好的情感品質,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敬愛的老師對自己的影響,親密融洽的師生關係,常會令人終身難忘。師愛是陽光是雨露,學生是花朵是禾苗。對學生的愛既要象陽光一樣普照大地,又要對一些缺少愛的同學有所傾斜。李鎮西老師在《愛心與教育》一書中也説“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

《愛心與教育》最讓我深有感觸的是“與頑童打交道,後進生的轉化”這一節,尤其是李鎮西老師教育萬同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我。比起其他學生,“後進生”犯錯誤的時候要多一些,作為教師的我們也會象常人那樣有怒氣,有情緒。當學生犯錯誤時,如果是好生,也許老師的火氣會小一些甚至只是責怪幾句,但如果是“後進生”,教師也許會更加“恨鐵不成鋼”而火冒三丈!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曾碰到過象萬同一樣的孩子,我也像李鎮西老師一樣耐心細緻地對待他們,談心,講道理,但我容忍不了他們太多的反覆,我會傷心,會恨鐵不成鋼,會覺得他們是不可救藥的學生,會用“我已經盡力了,對的起自己的良心了,教育不是萬能的”等等來安慰自己。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和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着哪一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中的很多人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

李老師用他的經歷和智慧告訴我們,轉化後進生的途徑、方法有很多,但是其基本的教育思想應該充滿“民主、科學和個性”的精神。教育者不能以分數論英雄,應該用真誠的教育,用心靈去贏得心靈,自然而然的的走進後進生的心靈,跟他們做朋友;也讓後進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心中升起“想做好人”的願望,而不斷地與自己進行“靈魂的搏鬥”,從而達到教育的效果,使後進生轉化為上進生。這才是我們教育的成功。

李老師給了我無限的鼓舞,給了我無限的信心,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以李老師為榜樣,用自己的愛心去感化學生,去贏得學生的尊重和喜愛,真正做到“以心靈贏得心靈,用人格塑造人格。”

篇13:《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八月份經過連續十幾天的認真閲讀,認真參悟李鎮西老師撰寫的每個事例,為他的每一次成功的教育而心生佩服!也為他的愛心、童心、悲心、真心、信心而感動。

現在我們都説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而要進行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是的,這也是我讀了這本書最大的感悟。所以李老師所講到的對幾位學生的教育,都脱離不開他對學生的愛,所以很多事情很多問題都是通過恰當的時機進行恰當的談話,讓學生對自己信任,並願意按照自己的要求來做好。

現在的教育形式下,我們教的高中生也是打罵不得,很多時候也只能是通過苦口婆心的教育來進行,也怕學生萬一想不開而自尋短見,這個責任是非常重大的。很多時候我們都想教好每一位學生,無論是學習上還是品行上,所以班主任的言行與做法是至關重要的。

自我從教起就開始做中職學生的班主任,現在帶了兩屆。這屆學生普遍來説比上屆學生要聽話一些,但是就懶惰許多。特別班裏的一位男生,一到冬天天氣冷,就很難起牀,所以我每天都要電話或者親自到他宿舍去叫醒他。或者男生總是有點愛面子的,我的不厭其煩去叫他,倒也讓他覺得有點不好意思了,後來他QQ跟我説,老師,你不用上來宿舍叫我了,現在我一聽到電話響我就會起來了,如果我還會遲到你再上來叫我吧。我按他的意願做了,後來再打電話的時候,接通後他都很自豪的跟我説,我已經起牀了!另外,他除了起牀懶,學習上更懶,一直以來養成的習慣,所以我也沒對他要求太高,上課盡力認真聽講,作業一定要完成上交,還有上課不能影響到別人。我知道他喜歡上體育課,因為他很喜歡打排球,我就安排他當體育委員,他也是非常興奮,對於體育委員要做的事情,他也是非常積極完成。除了有些時候我會找他出來談心外,更多的時候我都是利用QQ這個軟件,因為我覺得,在QQ上,我們更加平等,很多話當面説不出來的,我們都可以用文字來表達。為此,高二臨近實習的時候他還主動告訴我,他跟一個女生拍拖了。雖然我從他平時的言語跟QQ空間的異樣已經有所察覺,但是他自己親口告訴我也讓我感到幾分欣慰。高三就要出去實習,而且跟那女生是分開實習,我也是在QQ上跟他講一些道理,注意一些問題,讓他眼下先好好完成實習再説。

所以隨着時代的進步,李老師那個時候多用信件,而我們現在的QQ、微信使用廣泛,也為我們教育者帶來一些方便的。利用這些工具,我們可以隨時隨地關注學生的動向,從他們發佈的個性簽名、朋友圈等等還能隨時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所以,通常我接手一個新班的時候,首先就是把、微信賬號給大家,然後建立一個班羣。

李鎮西老師還十分注重“集體”這個有力的教育工具,特別強調集體中“共性”與“個性”的辯證統一。他一方面指出,“集體是在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組織這幾個基石上建立起來的”;另一方面又指出,“如果學生沒有個性,那就不會有集體”。

我覺得集體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我們的中職學校,後進生可能相對也比較多,所以我們在利用集體的時候,一定要在集體養成正氣之後。如果一個班歪風盛行,那對學生的教育必然是適得其反的。另外,利用集體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感覺我在這個方面還不成熟,還需要磨練,今後在這個方面還得多請教有經驗的老教師或者多閲讀書籍多提升自己。

總之,對學生的教育,愛心與平等是必不可少的。我會盡自己的愛心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讓他們健康成長!

篇14:《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最近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手記二,感觸頗深,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無從談起。後進生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後進生的轉化,一直是令人頭疼的事。李老師講“後進生教育要民主,用心靈贏得心靈,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後進學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是,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而李老師在工作中也是這麼做的。

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後進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的每一頁都有這樣的意思:“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

一個教師,能夠做到書裏面所寫的這些已經相當不易了,在做到這些的同時,又能夠有豐厚的理論素養,能夠以一種高度的自覺意識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那樣對待萬同這樣一個學生和生活頑童學生,難!萬同,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可憐的孩子,物質和情感上的缺失,讓萬同便成了一個人間人怕的壞孩子,可萬同又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李老師,這個像父親一樣的班主任,在別人已經放棄他的時候,卻給他信心和鼓勵。

不僅如此,李老師還發揮了集體的力量,讓同伴的愛喚醒了他沉睡的心靈。正因為有這樣一位好老師,有這樣一羣集體,才讓萬同的人生軌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長大後的萬同是一位光榮的有志氣的解放軍。我想,如果沒有李老師的堅持和執着,萬同的人生可想而知。

《愛心與教育》應該怎麼讀?我以為,應該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路閲讀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

我在問自己:如果萬同是我的學生,我會怎麼做?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李鎮西老師一樣耐心細緻地對待他,談心,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覆嗎?我想不會,我會傷心,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我自己已經盡了力,而“教育不是萬能的”,當我面對班級裏讓人頭疼的後進生,我也曾試着去愛這些孩子,可是往往都是徒勞無功。在感歎之餘只能責怪孩子為什麼這麼難管,不懂事。現在想來,以前所謂的對他們的“愛”,放在李老師那裏,他微不足道了。也我該試着向李老師學習,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們,讓自己的心靈走進他們。只有贏得了他們的認可,教育才有可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

是的,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從手記二中我還學到了不少轉化後進生的辦法:如寫《家校聯繫本》、填《報喜單》、集體評價、安排當班幹部等方法是老生常談,但是李教授也賦予了不同的內容,使得自己又有了新的認識;更有一些自己感到很新穎的措施,如寫“每日九問”、學生作文表揚、遊玩等等,這些對自己的工作都有一定的啟發。

篇15:《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讀完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我被他的愛心所震憾;被他的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為他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從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於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讚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過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為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

李老師説:“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是啊,愛是我們的語言,和學生相處,只有愛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為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它啟發我們在日常教育活動中,用自己動人的微笑,熱情的鼓勵對待孩子。讓我們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仁愛之心,愛孩子們。

篇16:《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做一個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師,過一種有尊嚴的教育生活。”是我作為人民教師的一個目標。讀了李老師《愛心與教育》的書,感觸頗深。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在我眼裏,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為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

《愛心與教育》給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礎上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生受到的教育會更深刻,效果也更好!還有,教師也應該努力和學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師在書中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成功事例反覆證明的那樣:“師生間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塊基石。”而離開了老師的愛心,感情的建立便是無源之水。

《愛心與教育》應該怎麼讀?我以為,應該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李鎮西大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應該以李老師為榜樣,用自己的愛心去感化學生,去贏得學生的尊重和喜愛,真正做到“以心靈贏得心靈,用人格塑造人格。希望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當我們的學生離開校園的時候,帶走的不應該只有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理想的追求。

篇17:《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愛心與教育》應該怎麼讀?我以為,應該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感受很多,難以一一述及,這裏選一則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點思考,算是給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在我眼裏,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為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閲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麼一問,羞愧無比!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教師。

李鎮西老師不論是對“後進學生”的轉化,還是對“優秀學生”的培養,李老師的愛無不滲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樣的魔力,緣何讓學生們對他終生難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還是獨特的個性?這是值得讓我認真思索的問題。是愛,去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去感知他們的苦惱和困惑,甚至為解決這些問題而費盡心血。正如他所説:“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忠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篇18:《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我在閲讀的過程中就像是被李鎮西老師帶到了他所描述的世界裏,又或者是在觀看着某部教育性的連續劇。

書中所描述的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小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對學生的真愛。特別是對後進生,他也始終如此。在他的手記二中描述的是他自己與一個後進生的故事。在文中,他説了這樣一句話“離開了後進生學生的研究與關注,素質教育不但是虛假的而且是虛偽的。”在書中他就寫了自己與萬同的故事。

其實,在每個教師自己的教育過程中都會有像萬同這樣的學生出現。面對這樣的學生,可能更多的老師是埋怨自己,怎麼運氣這麼不好接到這樣一個學生、甚至在心裏有點排斥這樣的問題生。包括我,有時候碰到調皮搗蛋的幼兒、自理能力差的幼兒、動手能力差的幼兒就會他們有一種“頭大”的感覺,會把他們和一些乖巧的.孩子作比較,然後就是感慨,怎麼同樣年齡的孩子差距就那麼大呢?雖然我們面對的是幼兒園的小朋友,和書中李老師碰到的萬同是兩個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反應的真實情況自然也會不同。但是像萬同這樣國中年齡段的孩子處在叛逆階段,如果要走進他們的內心深處則需要教師更多的關懷與關心,更適合他的方式方法,還要細心的發現他的微妙變化,用心找出他的優點等等,但是這一切對於李老師來説好像應對的如此順利。每次我讀到萬同闖不同的禍時,都覺得這個學生是沒得救了,如果我是他的老師我應該會束手無策了。但是再讀下去,李老師總會有辦法能使這樣一個怪癖的學生接受他的要求,從而使他一點點的進步。為了這個學生,他可以為了一個不詳細的家庭地址去家訪,因此找了好幾條的路才找到。為了這個學生,他可以努力協調其他任課老師單獨給他出卷。為了這個學生,他抓住萬同每一次的閃光點,為他爭取到“國旗下的演講者”這樣的機會·像萬同這樣的學生是幸運的,因為他碰到了這樣一個難得的你好老師。

“當我自然而然地走進‘後進學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這句話也是書上的原文。同時讓我領悟到了我們應該有一顆包容的心,去擁抱每一個孩子!

更多精彩讀後感推薦閲讀:

《母愛》讀後感

《瑣記》讀後感

《暖春》讀後感

《人生感悟》讀後感

《和教師的談話》讀後感

《這是兒子的魚》讀後感

《歐也妮葛朗台》讀後感

《蔡元培教育文選》讀後感

篇19:《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想,自身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起初是想當做故事書來看的,然而,當我靜靜地閲讀他的一個個小故事時,我竟從一名讀者逐漸變成那走入他的班級,彷彿跟他一起經歷了那一樁樁平凡但又耐人尋味的事情。

要説這麼本為什麼這麼吸引我,我想唯一的原因只能是他的故事讓人感到真實,而只有一個真實的人才幹夠寫出那麼一本真實的書。我一直認為,最有資格評價一名教師好壞的只有他的學生。書中的學生是這樣描述他眼中的李老師的�D�D “是啊!我們尊敬李鎮西老師,但決不只僅因為他是一名老師,更在於他是我們的“鎮西將軍”,是我們的“老李”。我們因為他具有正直、質樸、勇於進取、敢於創新等實實在在的品質而尊敬他,因為他那傑出的才氣而佩服他,因為他那令我們折服的教育思想感激他,當然,還有他的激情,他的幽默,他的“小朋友氣”……都讓我們感到親切因而敬重他。但這一切決不是對他的頂禮膜拜,而是在三年朝夕相處、互相瞭解的基礎上,發生的朋友般的真摯情意。我們把他當作一個有血有肉、感情豐富甚至有缺點的人,而不是把他看作一個至高無上、完美無缺的神;我們更多的是把他當作知心朋友,而忘了他是老師。正因為這樣,我們將永遠擁有一位實實在在的朋友――老李,而不是隻在高中三年擁有一個班主任和語文老師。還有一個多月,我們就要高中畢業了,李鎮西老師將不再是我們的“老師”了,但他將永遠是我們真誠的朋友!”我想作為一名老師,能夠得到學生這樣的一段評價遠遠比一張榮譽證書來得不易,而文中的“老李”這一稱謂應該比“優秀教師”這樣的稱號來得更讓人覺得心暖吧!

書裏面的故事都滲透着李老師的汗水,我能夠感受到他是如何與他的學生一起努力去把班級搞得有聲有色。

托爾斯泰説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他人關心、保護,就能學會用自身的愛心去關心保護他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身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保護的時候充沛體現自身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不是流水線上下來的機械拼湊,不是坐在書齋裏的玄妙之思,不是講席上的高聲佈道,而是從血管裏流出來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過的文字,是蘸着淚水與歡笑的文字,每一頁都寫着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考慮”、“責任”、“憂患”……

這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文字:沒有屠龍的玄虛,沒有弄巧的文筆,沒有油滑的高調,沒有剪切的痕跡……這是我所熟悉的文筆:樸素中閃爍着華美,流暢中滲透着憂慮,峻急中深藏着考慮,舒展中流動着智慧…… 這樣的文字是生活之樹上最大的果,實踐的枝頭最美的花!一個教師,能夠做到書裏面所寫的這些已經相當不易了,我一直固執的認為,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是相當少,怎樣失望的估計都不過分,而且到現在,愛心越來越成為教師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這些的同時,又能夠有豐厚的理論素養,能夠以一種高度的自覺意識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就更屬鳳毛麟角!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送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在我眼裏,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局面並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為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閲讀過程中,我不時地被感動,不時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麼一問,羞愧無比!後進(資/料來.源,於:gzu521學;習/網]gzu521.com生是倒黴的。因為他們長期接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假如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一路閲讀中,我在問自身:假如萬同是我的學生,我會怎麼做?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李鎮西老師一樣耐心細緻地對待他,談心,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覆嗎?我想不會,我會傷心,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我自身已經盡了力,而“教育不是萬能的”。

讀完了《愛心與教育》,受其感染,我又特意爬到網上瀏覽了儘可能見到的關於李鎮西的帖子,李老師的博士導師是蘇州的朱永新教授,教授有句名言: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無疑李鎮西是教授的理想學生,在《愛心與教育》裏,他更象一個孜孜以求的學生,學生成了他每日必照的鏡子,學生成績了李鎮西,李鎮西也培養了形色不一,成績不一,前途不一的學生。成為李鎮西的學生是幸運的,我能夠感受到楊嵩苦求成為他的學生,黃金濤不悔成為他的朋友,萬同內心裏要成為一個好人的願望,這和李鎮西的人格魅力有關係,而這種魅力強烈影響了他的學生生長。教授説過: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與無私的例文。網絡裏有一篇火藥味極濃的“鎮西走了”,然而就在4月裏,李鎮西重新回到了講台,回到了學生中。聽其言,觀其行,作為一個普通教師無法不升出由衷的讚歎和喝彩,李鎮西太少,我們理當珍惜。我是教體育的,無法體驗到班主任和語文老師這個雙職工的艱辛,但是《愛心與教育》中真實的文字卻在我掩卷之後不時衝撞我的靈魂。班主任是和家長最密切的教職崗位,最能得到家長的殷殷囑咐,受人之託,忠人之事也就罷了,但是李鎮西關愛他的學生竟到了無意復加的程度,學生生日、困難、交友、病痛、困惑、犯錯都成他切入學生心靈的最佳的契合唯其心靈溝通,學生如彼之十指的那種要命的感覺,真的讓我們汗顏。

篇20:《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寒假期間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立刻被他的深邃和激情所打動。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震撼着我的心靈深處。這不是論文的長篇大論,不是講席上的高聲佈道,而是充滿着淚水與歡笑的文字。這樣的文字是生活之樹上最大的果,實踐的枝頭最美的花!

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思自身,反思自己與李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我還進一步感悟到:教師應該善於把握那稍縱即逝的教育良機,追求“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境界。每個孩子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他們的學習現狀和接受能力肯定是不一樣的,如同一棵棵小樹苗,需要我們小心地呵護和扶持,方能茁壯成長。

在我眼裏,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為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閲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麼一問,羞愧無比!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教師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教師。

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心中只有裝滿愛學生、愛事業的情感,才能閃現智慧的光芒,受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早上第一節是五一班的數學課,講的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課堂上,同學們都爭先舉手上台演板。這時,王斌大聲喊到:“老師,叫我。”我説:“你看你不舉手就大聲説話,而且聲音還那麼大,你還是在練習本上做吧!”於是我叫了其他同學上台做了。我心想:王斌,剛上課時你還和別的同學偷説話不認真聽講,才點名批評過又大聲喊叫,怎麼會叫你上台做題。這時,同學們都在練習本上做題,只有王斌在亂動。我便走過去説:“王斌,把本子拿過來讓老師檢查一下。”他把本子遞過來,果真寫的字歪歪扭扭,沒帶單位名稱,也沒有答。我讓他補上,他極不情願地寫上了。我心想:真是沒救了。原來王斌是上學期從武術學校轉來的,紀律、學習一直都不好,而且還經常欺負班裏的同學,老師們一提他直搖頭。隨着下課的鈴響,同學們的課堂作業都差不多寫完了,我説:“可以自由下課了。”我剛跨出教室,王斌飛似的跑到我面前説:“老師,這次我的課堂作業如果沒錯,你給我得個優吧!”我還沒來的及考慮回答,他便沒了蹤影。

下午我改作業時,打開王斌的本子,做了幾次作業,沒得過一次優。今天的作業又是拉拉抹抹,歪歪扭扭,怎麼會得優呢?以前規定過:作業寫的又幹淨又正確,才能得優。我又細細檢查了一遍,真是全對了,雖然看起來很髒,但每個字顯然是認真寫了,比原來的作業有所進步。給王斌的作業打個什麼成績呢?我想:為了調動他的學習積極性,鼓勵他今後能好好學習,給他打一個“優”又何妨?於是我在他的作業本上鄭重寫了一個“優”字。

第二天,上課我一進教室。一眼看見王斌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臉上帶着笑容。這一節,他紀律很好,發言也很積極。這件事,讓我感觸很多。我們應該給所謂的後進生創造一次機會,多替他們着想,瞭解他們的內心需要,滿足他們的需求。例如:一次演板、作業得一個“優”等等,給他們一次機會,相信他們會努力做得更好。

《愛心與教育》讓我明白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風格各有千秋,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有愛才有教育”。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哺育萬物的陽光雨露,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

篇21:《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從孔子的“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到夏�D尊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從羅素“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能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得到發展”,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教育理念各有不同,教育風格各有千秋,但是,我以為他們的精髓是一致的,那就是――愛即教育。

李鎮西老師説:“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什麼樣的人才“富有人情味”呢?我認為是一個懷有仁愛之心的人。

我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走進她們的情感世界。課堂上,看到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不高時,我會因勢利導,讓自己變得時而可愛、時而搞笑、時而誇張、時而温柔、時而嚴肅、時而撒嬌。讓學生在我的角色轉換中把枯燥的學習變得興趣盎然;課間,看到孩子們圍在一起“高談闊論”,我會加入到其中,和她們分享我的觀點和看法;飯後,看到孩子們在操場運動、遊戲,我也會參與其中,和她們一比高下。在孩子們向我問好時,我一定大聲地迴應她們;在氣温驟變時,我會下意識地提醒她們增減衣服;在他們因犯錯受到批評之後,冷靜下來的我會由憤怒又轉為心疼,再找機會去安慰他們。

誰説小孩子不懂得感恩?當孩子們感受到了我對他們的愛,他們對我也特別的關心和照顧,時常跑過來安慰我,叫我不要太辛苦。倘若我上課的時候因嗓子不舒服而不能大聲講課時,她們會瞬間變得安靜乖巧。如果哪天衝他們發了火,孩子們反過來會用小紙條、小插圖、擁抱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對我的愛。我和我的學生、我的課堂、我的課餘生活都因為充滿了“人情味”而變得豐富多彩。

李鎮西老師在激勵“優生”方面同樣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一是儘可能多地讓他們參入實踐,以發現並發展自己的潛質;二是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挑戰自我;甚至有意識設置一些困難去“折磨”他們,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讓他們在一次次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不光要戰勝自我,更要超越自我。為了更好的鍛鍊提升“優生”的能力,讓他們引領帶動更多的同學進步,我做了這樣一些嘗試:

1、舉行“拜師儀式”,發揮“小老師”的作用

簡單的拜師儀式,讓“小老師”更有成就感和責任感,“徒弟”們面對“小老師”的無私幫助和悉心輔導,也會更好的約束自己,奮起直追。“小老師”代表分享了他們的輔導計劃和方式,談到了如何合理利用課餘時間、怎樣查漏補缺、不定期的和徒弟談話、必要時進行心理疏導。他們的幫輔如此具體,如此用心。在“師徒結對”中,雙方受益,於“小老師”而言,所學的知識得到再次消化鞏固,還提高了自己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於“徒弟”而言,有了一個亦師亦友的好夥伴,課上沒有弄懂的問題可以得到“小老師”兒童化的補習,他們的講授往往比老師更通俗易懂,因為他們用的是純兒童化的語言。我的共同進步的目標也得以實現。

2、把自習時間留給班幹部管理

每天的語文自習時間,如早讀、午自習,班長或是語文課代表會把當天的學習任務寫在黑板上,並坐在講桌前維持紀律,在我值班或是處理其他事情的時候,也能保證學生學習任務明確,教室紀律良好。如果學習任務完成的不理想或是紀律糟糕時,我會佯裝生氣,找當值的班幹部,讓她們自己找問題,找原因,想對策,並對他們提更高的要求,讓他們變壓力為動力,變“老師要我這樣做”為“我應該這樣做”、“我可以做的更好”。學生的管理讓我有更多的時間思考自己的教學得失,事半功倍。

在《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的最後,李鎮西老師説:“人不能沒有原則,但要擁有自己的原則,首先必須學會感動。做一個善於感恩和感動的人!”雖然我從事教育工作的時間不長,但是讓我感恩和感動的人和事很多。

一日,我在改作文的時候,看到謝馨�h同學的文章,我特別感動,她是從紅星國小轉來的孩子,文中她記敍了兩年前在紅星國小發生的事情。那時我在紅星國小任教,她還是個二年級的小姑娘,每到週四,我總會給住讀的小姑娘梳頭髮,這樣的小事被小姑娘深深記在心裏,並感恩在懷。小小年紀竟有一顆感恩之心,着實讓我意外和感動。

一天,我收到李想媽媽的微信,信中這樣寫到:李想告訴媽媽長大以後要當和朱老師、顏老師一樣棒的老師!李想媽媽感謝兩位老師對孩子的引導和對學生做出的榜樣。家長能把我們對孩子的教誨和關愛銘記在心,説出這般感謝的話語,怎不讓我驚喜和感動?

今年是我加入洛陽教育的第三個年頭,在此,我要感謝洛陽教育的各位領導,謝謝你們對我的信任、鼓勵和引導;我同樣感謝與我朝夕相伴的前輩們,謝謝你們對我的包容和不吝賜教,謝謝你們對我工作的幫助和支持;我也要感謝和我年齡相仿的小夥伴們,謝謝你們的陪伴,正是你們的陪伴讓我倍感温暖。我熱愛教育事業,不僅僅是因為天真無邪的孩子,還因為洛陽教育這個温馨的大家庭。

《愛心與教育》敍述的是李鎮西老師自己的教育故事,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看到了我們身邊很多老師的影子。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會不停地從教育家的論述中汲取教育的精華,我會不斷地向身邊的老師請教,虛心學習,保持對教育的初心,同時也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心中有愛,眼中有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深受學生愛戴的老師。

篇22:《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今年寒假,我讀了李鎮西老師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捧讀這本書時,説實話,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覺中,我就被書中描述的師生真實情感所投入,更為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所折服,蘆笛國小蔣金蘭:《愛心與教育》讀後感。就這樣,我陶醉着、感歎着進入了一種會意忘文的閲讀境界,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省自身,反省自己與李鎮西老師之間的差距。

讀了這本書,我不由得思考這樣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教書?或者説孩子們為什麼要上學?從這本書中,我得到了最重要的啟示,首先要認清自己的教育活動目標,不是一張張的成績單,不是分數,不是高一級學校的錄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在未來社會站住腳跟、開創事業的人才。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過該怎樣幫助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我…但我從未想過,學生到底為什麼來上學?當我讀到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後仍牽掛着他們--所以他會為大學聯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豔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讀後感《蘆笛國小蔣金蘭:《愛心與教育》讀後感》。”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是一種多麼廣闊的胸懷,多麼博大的愛啊!

李老師對愛的執著也深深打動了我。李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也都曾做過。為什麼李老師能成為名師?而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這當然有本身素質的差異,但更重要的是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説“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着哪一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

真的,跟李老師比起來我感到卑微和慚愧,回想以前,面對個別孩子的頑劣和鬆散,尤其是反覆不定時,我總是忍不住會煩躁,會發怒。可每當發過脾氣,總會有一點自責:他們畢竟還只是孩子!於是,每次我又都會找藉口親切地同他們聊聊天,似乎這樣心裏才有一點平衡。這些可愛的孩子們,不知道是真的原諒我,還是純潔無瑕的心根本就不會去多想,迴應我的都是真誠的笑臉。現在想起來,孩子們曾經給過我多少尊嚴和寬容啊!和他們的愛比起來,我們這些老師甚至是大人的愛附加了太多的東西,顯得那麼單薄!試問自己;對於一個責備或是訓斥過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長,你能這樣去寬容和包容嗎?可這些孩子們能做到。他們眼中沒有絲毫的雜質,透出的都是單純、坦誠。跟李老師相比,我的學生年紀更年輕、心靈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護、去關心、去琢磨、去引導他們。人之初,性本善,在這個社會給予孩子更多影響之前,我們必須把他們培養成品行端正、熱愛生活、富有理想、朝氣蓬勃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積極進取、敢於創新、富有個性、獨立見解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自信自強、永不屈服、愈挫愈奮、樂觀向上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興趣廣泛、身懷特長、善於協調、精於應變的學生。

我喜歡隨意的生活,儘管我工作得也踏實認真。但讀完李老師的書後讓我明白“隨意或許是一種美麗,而執著卻是一片更燦爛的雲彩。”反思過去的“隨意”與“從容”,越來越覺得我的隨意是低層次的,我的從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讀了這本書,讓我的心靈受到一些激盪,讓我漸趨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讓愛心與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篇23:《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讀完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我被他的愛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愛心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為他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自己是非常贊同這話的。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和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説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瞭解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他們的個性特徵,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説得好:不瞭解孩子,不瞭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李鎮西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愛有所不同.我看到過不同的老師表達過對學生的愛.有保姆式的愛,有恨鐵不成鋼式的愛,有施恩式的愛,無論哪種,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這當年然也沒錯,但我們能夠非常明顯地感覺到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感覺到為人師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優越感.而李老師卻不止一次地説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這是整部書中我最以為然的結論!所以李老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穫!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 什麼叫享受教育 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穫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這一點,李老師多年以前就意識到了.所以,在愛心的背後,是對學生的嚴格要求,甚至有對學生必要的懲罰.而李老師廣博的知識,深厚的學養,更使得李老師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師,而進入到了對教育本質,特別是德育本質的思考,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篇24:《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從我國推行素質教育改革以來,不斷湧現出一批批教育改革者,他們身體力行,走在教育改革的前線,探索教育的規律,為教育的發展貢獻力量。在這些有名的教育工作之中,人們常説的“北有魏書生,南有李鎮西”。他們的教育思想影響了大江南北的教師。作為一名教師,只有一腔熱情是不夠的,當在教育實踐中遇到困惑時,我們會想到歷史,同樣的事情別人肯定也經歷過,前人的經驗總有借鑑之處。在大致瞭解李鎮西老師的經歷後,知道了他是在發表了《愛心與教育》後廣為人知的,李老師後來也有許多著作,個人認為最初的教育理念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許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這本書也是後來思想發展的核心。

書本內容介紹:

本書介紹的是李老師早期的教育經歷,用作者的話説是“因為我承受了太多學生的愛”。李老師對學生的愛是發自內心的,他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能根據學生的特點實施針對性的教育。對待優等生讓他們更優秀;對待後進生,逐步激勵,將對學生的教育與集體教育結合起來,“自己有了進步,是全班的光榮;自己犯了錯誤,是全班的恥辱”,為了促進後進生進步,李老師動用全班力量,在行動與精神上給予幫助。

李老師的未來班是一個團結,有愛心的班級。班裏一個學生有困難,全班學生都會自覺伸出援手,家庭陷入困難的伍建得到同學和老師的幫助,同學們不忘生病的胡國文。對於未曾謀面的學生,李老師會通過信件的方式給予幫助,並長期保持聯絡,對待教育始終如一的態度讓人敬佩。

我的感受:

合上書,李老師的內心的教育思想對我啟發很大。首先,他是一生致力於教育的人。從走上教師崗位起,內心就十分篤定,他至今仍保持着童心。今年七月,李鎮西老師在樂山給他的第一屆未來班上完最後一堂課。他退休了,離開了學生,但他的精神傳播給了他的學生和千千萬萬的教師,他的教育信條“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影響了無數人。其次,從教以來,李鎮西老師能從學生的視角思考與解決問題。中學生的心理和生理髮展進入轉折期,針對學生的心裏矛盾,他沒有從高大上的思想道德方面來教育學生,而是成為學生的朋友,傾聽學生,給出合理的學生可以接受的建議,幫他們解開煩惱,形成健康的心理。德國教育界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的本質意味着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李鎮西老師的身體力行給學生樹立了榜樣,未來班的學生有愛心,純潔,努力向上。再次,李鎮西老師真正參與學生的成長。通過閲讀,我明白了學生其實需要能理解他們,懂他們的老師,能和他們成為朋友,分享喜怒哀樂。李鎮西老師把自己當成學生的朋友,課下一起玩耍;帶學生出遊;給學生過生日並送禮物;把學生帶到自己的家,工作生活不分家,教育就是生活,生活也是教育;同學間寫短信互相表達情感,使得班級更加團結,讓人覺得未來班就是在一起學習的一家人。

對當下教育的啟示:

名師並非可望而不可即,教育是滲透到生活中的。歷史也總是不斷重複,教育像一日三餐那樣循環往復。教育是複雜的,但也是有規律可循的。作為一名青椒,借鑑成功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實踐中反思並總結自己經驗,讓學生有一個健康的心靈。

首先,教師可以參與到學生的成長中。每當説起教師角色,就想到“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辛苦的園丁”,教師是犧牲自己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給教師貼的標籤是“犧牲”“奉獻”,讓人覺得教師是一個悲涼的角色。這是自我犧牲式的教師,個人並不提倡。讀後感・教師在培養學生,自己同樣在進步。義務教育不只是讓學生學習知識,教師要參與到學生的成長中,教會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紀要教他們學習真、善、美,也要告訴他們要有一個寬容的心,包容這個不完美的世界。還要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面對困難,也要迎難而上;在逆境求生存,在順境求發展。在日常的小事中培養優良品德,在小事中,發現感動,留住感動。傾聽學生的心聲,塑造學生健康的靈魂。其實教師可以在課下與學生像小夥伴一樣溝通交流,瞭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學生也樂意與學生交流。

其次,增加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機會。班裏的管理幹部能鍛鍊學生,作為教師,要理解學生,讓每個學生在班級裏有自己的標籤,每個學生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教師要儘量照顧到更多的學生。目前,在班級管理中,班幹部實行“終身制”,其他同學就沒有機會體驗當班幹部的感受,也導致班幹部把這些視為理所當然,這對學生的心理髮展是不利的,對其他學生也是不公平的。在班級強調奉獻精神,建設和諧團結的班級。

最後,教育的對象是人(兒童和青少年)。各種教育理論的最終落腳點都是對人的教育,而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有不同的文化與習慣,我們學習理論與借鑑經驗,都要結合自己的學生。另一方面,在素質教育的外衣下,有應試教育的靈魂,就算是應試教育,教師也要結合學生的自身經驗與能力。首先把學生當成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把學生培養成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

如預想的一樣,著名的教師做出了職責範圍之外的事,這樣的行為是偉大的,與學生亦師亦友,教師成了學生的朋友,僅僅是因為李鎮西老師熱愛教育,熱愛學生。既簡單又複雜,因為愛,把學生當親人;因為愛,對複雜的教育問題處理得具有針對性。新的課程改革情調學生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軟實力,是能力的培養。各種條條框框的規定,終究還是為了讓學學生適應社會的發展。對教育有愛心,從心理上理解學生,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相信學生和教師都會有有所收穫。

篇25:《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被李老師的愛心與耐心感動着,更被李老師的教育智慧所折服。

一、巧抓時機,建設班級輿論的智慧

健康的班級輿論可以增強學生行為的自覺性,增強教育的力度和説服力,對個人的不良行為有很好的制約作用,有利於學生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形成集體榮譽感,養成良好的品質,改正不良的作風。

李老師在對“後進生”進行教育時,善於抓住一切時機促進良好班級輿論的形成。用力老師的話來説,就是“善於巧妙地把自己對學生表揚和批評轉化為集體輿論的褒貶”。萬同作弊後李老師沒有采取簡單的批評、處分,而是不動聲色的對全班同學進行了一次深入心靈的集體主義教育:先發動同學們組成“幫助萬同小組”幫助腳骨折的萬同去看話劇,以及萬同平常遇到的困難:像上樓進教室、課間上廁所、放學回家等,全包給“幫助萬同小組”了。還號召其他同學尋找機會隨時向萬同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讓萬同感受到班集體的温暖。安排好這些事,李老師巧妙地把萬同的作弊放到影響班級榮譽的高度,讓全班同學每人給萬同寫一封信談談對萬同作弊的看法。大家從集體主義的高度,用真誠的話語批評了萬通的作弊行為,並勸説萬同改進缺點。通過這些做法已經促進了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班級輿論的形成。但是李老師利用此事進行班級輿論建設的活動還沒有結束,在萬同傷好後,李老師又組織全班同學討論關於萬同作弊的處理辦法。同學發言非常積極,他們在發言中充分肯定了萬同這段時間的進步,也誠懇地指出了他還存在的一些不足。絕大多數同學都希望再原諒一次萬同,不再給他處分,可以看出同學們團結友愛、扶持正氣、伸張正義、制止錯誤思想、阻止不道德現象的班級輿論已初步形成。

我們做班主任的都應該學習李老師,在看似平常的“小事”中挖掘教育的契機,促進良好班級輿論的建設。

二、巧用班級輿論教育“後進生”的智慧

李老師在教育“後進生”時,不是簡單的説教,而是巧妙地利用班級輿論,使他們揚善棄惡,在班級輿論的軌道上健康的成長。

萬同由於脱離了昔日的“兄弟夥”而被“兄弟”們暴打,在這個可能使萬同動搖決心的時刻,李老師發動全班同學給萬同寫信,安慰萬同、鼓勵萬同堅決與“兄弟夥”決裂,回到集體中來。在這種正氣、温暖的,來自整個班集體的真誠關懷中萬同堅定地回到了班集體中。

最讓我佩服的是李老師為了轉化萬同,提前兩個月佈置期會考試作文題《我為萬同的進步而高興!》或《我為萬同的退步而痛心!》,巧妙地把萬同置身於全班同學的監督之中,又讓每一位同學有意識的關注萬同的表現。別出心裁的作文題目成功的讓萬同的成長搭上了集體輿論的快車,使他不得不成長。

每個“後進生”都有向善的一面,只是缺少動力。巧妙利用班級輿論可以給他們改進缺點、積極向上的動力。

三、慧眼看問題的智慧

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很多容易被忽視的細節都沒有逃離李老師的思索。經常被我們當成無可救藥的、不可改變的“雜症”,經過李老師的分析都找到了“解藥”。萬同上進後的一次反覆――上英語課時往同學生身上貼了一張糖紙。這種現象在大多數老師看來,是很正常的,像萬同這樣“頑劣”的學生能取得那麼大的進步已經很不容易了,這些做小動作的毛病是改不了的。可是李老師卻看着這張糖紙悟出了大道理:如果不讓萬同在學習上產生愉悦感,僅靠意志來維持紀律是不可能的!

萬同在當學校“糾察員”期間,對一位批評他的七年級班主任進行了“報復行動”星期六,學校沒有上課,他一人溜進學校,到七年級年級辦公室。一腳把門踢開,進去以後,在七年級2班班主任老師的辦公桌抽屜裏亂翻,把幾本書撕碎了,把墨水瓶砸碎了……最後,偷了一支圓珠筆、兩瓶沒吃完的咖啡和三袋土豆片,揚長而去!遇到這種情況,很多老師都會對萬同失望的。真是“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呀,遇到這樣反覆犯錯的學生,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會放棄,覺得這樣的學生無可救藥。李老師卻對萬同的所有表現進行分析,找到了癥結所在:萬同的反覆是因為脱離了班級輿論的監督!

教育是個平凡的事業,在這平凡的工作中,在平平常常的小事中,李老師總是能智慧的掀起驚天動地教育的浪花,淨化學生的心靈,堅定學生的意志。我們每個肩負教育重任的班主任,都應該學習李老師的這種用不平凡的思維分析平凡事情的精神,學習李老師用個案促進班級良好輿論形成,又用班級輿論糾正每個學生行為的智慧,做個智慧的班主任!

篇26:《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泰戈爾曾説:“愛是亙古長明的燈塔,它定晴望着風暴卻兀不為動,愛就是充實了的生命,正如盛滿了酒的酒杯。”今天我捧在手裏細細品味的時候,被書中無數個故事深深的打動了。

《愛心與教育》――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可以説,這是一本永遠不會過時的書。這本書處處洋溢着濃郁的情感力量,它用愛打開了人的心扉,引導我們永遠保持一顆勇於進取而善良真誠的心。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閲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心與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我們對此的態度可能不同,但它一定會引發了我們對於愛心與一些思索。

《愛心與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裏面不能忽視的是老師讀給那羣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從而使他們心存着一份愛。其實,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一定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也享受着許多別人的疼愛、關心與幫助。我很希望我們享受那份極為普通的愛心與時候,也會付出愛心給一些需要幫助的人。愛,不分大小多少,小到一句問候,一個擁抱,大到愛心捐獻,希望工程,社會保障……這其中都包含了愛。但人們常常忽視了愛心與存在,就如父母的愛,人們似乎都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並不需太多的付出與回報,甚至還無形中拒絕着父母的愛。這樣的人走不了多遠。

李老師在書中提到:“愛是打開學生心靈之門的金鑰匙。”因此我們應該給學生以愛,這種愛不是高高在上的平易近人,而是拿他們當朋友的朋友之愛。當看到李老師與“後進生”萬同的故事時,我是如此感動。作為一個老師,能夠對一個學生費如此大的心思,那麼什麼樣的學生不會被感化呢?反思我的工作,我要學習李老師善於鍛造“優秀學生”的卓越人格;實施民主科學與個性化教學,把更多的關注投向“後進生”。像李老師那樣,懷着強烈的人道主義情懷,給“後進生”們以心靈的呵護,幫助他們樹立起人的尊嚴,設法喚起他們向上的信心。我把李老師書上提到的馬特洛索夫的一句格言銘記於心,“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既要讓自己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是如此的偉大,對祖國、對社會、對學生是如此的重要。也要讓學生有這種感覺,幫助他們認識生命的偉大,找到生存的意義。指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在生命的舞台中演繹好自己的角色!讓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落發射出不同顏色的光芒!

其實要像李老師那樣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自己是非常贊同這話的。因為從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於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讚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過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為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於是,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因為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説,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和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説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除此之外,我在平時工作中也非常注意不要偏心,對每一位學生都平等地愛。學生時代哪一位老師談吐幽默,學識淵博,真誠地關心愛護學生,就會對他產生好感,進而喜愛其所教的學科,自然學習上也學得輕鬆愉快,成績很好。這在我們當今,教育也要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學生才能敞開心扉接受你的教育,這是非常提倡、可行的。

愛是一種感受,是一種信仰,是一種追求,是……無法用準確的文字形容愛心與定義,但是我知道,擁有愛心與人,付出愛心與心,人生必定是充實而無憾的。

篇27:《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最近又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讀了書中的手記二:與頑童打交道――“後進學生”的轉化這部分內容。自己被李鎮西老師那顆熱愛學生的心所感染,特別是對後進學生那種不離不棄,持之以恆,充滿信心的工作精神所感動。

後進生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後進生的轉化,一直是令人頭疼的事。李老師講“後進生教育要民主,用心靈贏得心靈,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後進學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是,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而李老師在工作中也是這麼做的。

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那樣對待萬同這樣一個學生和生活頑童學生,難!萬同,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可憐的孩子,物質和情感上的缺失,讓萬同便成了一個人間人怕的壞孩子,可萬同又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李老師,這個像父親一樣的班主任,在別人已經放棄他的時候,卻給他信心和鼓勵。不僅如此,李老師還發揮了集體的力量,讓同伴的愛喚醒了他沉睡的心靈。正因為有這樣一位好老師,有這樣一羣集體,才讓萬同的人生軌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長大後的萬同是一位光榮的有志氣的解放軍。我想,如果沒有李老師的堅持和執着,萬同的人生可想而知。

一路閲讀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我在問自己:如果萬同是我的學生,我會怎麼做?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李鎮西老師一樣耐心細緻地對待他,談心,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覆嗎?我想不會,我會傷心,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我自己已經盡了力,而“教育不是萬能的”……當我面對班級裏讓人頭疼的後進生,我也曾試着去愛這些孩子,可是往往都是徒勞無功。在感歎之餘只能責怪孩子為什麼這麼難管,不懂事。現在想來,以前所謂的對他們的“愛”,放在李老師那裏,他微不足道了。也我該試着向李老師學習,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們,讓自己的心靈走進他們。只有贏得了他們的認可,教育才有可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從手記二中我還學到了不少轉化後進生的辦法:如寫《家校聯繫本》、填《報喜單》、集體評價、安排當班幹部等方法是老生常談,但是李教授也賦予了不同的內容,使得自己又有了新的認識;更有一些自己感到很新穎的措施,如寫“每日九問”、學生作文表揚、遊玩等等,這些對自己的工作都有一定的啟發。

篇28:《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放寒假前,學校為每一位教職工發放了一份特殊的“新年禮物”,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在假期裏,最初是出於完成閲讀任務的心態打開這本書,而當打開扉頁看到一幅温馨、恬靜而又充滿的童趣照片時,兒時對教育的嚮往和憧憬霎時浮現眼前;閲讀完目錄、序言和引言後,我內心深處對教育最純真的愛,被帶有墨香的文字輕輕喚醒;於是,接下來的每個篇章都牽引着用心閲讀,每個感人的故事、每張童真的笑臉都深深地打動了我,也使我情不自禁的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但是,相比之下,我的思考好似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這本書沒有弄巧的文筆,沒有油滑的高調,而是樸素中閃爍着華美,流暢中滲透着思考,舒展中流動着智慧。

我感動於李老師的教育情懷,那份對教育的用心、堅持和智慧,每天煮雞蛋給汪斌吃,為學生舉辦14歲生日篝火晚會,步行30多裏上路去幫助伍健,用書信安慰大學聯考落榜的寧瑋等等,一個教師,能夠做到這些真的很不容易。

我更感動李老師不僅用民主、科學、個性的教育關注“後進生”的轉化,用心靈贏得心靈,還對“優秀學生”的培養進行了思考。無論是後進生、還是優秀學生,李老師做到了關注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有所提升。

而最能打動我的,是萬同的故事。在閲讀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教育手記時,我不斷地被感動,也不斷地在想,如果萬同是我的學生,我會怎麼做?我有耐心來對待這樣的學生嗎?我會容忍他太多的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嗎?這麼一問,我羞愧無比!説真的,像李鎮西老師這樣,能夠長期地對待像萬同這樣的學生,我幾乎做不到!我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然後放棄。

同時,我也感動於李老師和學生們之間那份純純的、深深的情誼,沒有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擱置,反而像經年陳釀的酒,愈發的醇香。他們之間相互牽絆,沒有客套功利,沒有刻意經常寒暄,而是用一種美麗的方式放在心底。

李鎮西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在愛的背後,有對學生的嚴格要求,甚至也有對學生必要的懲罰。但是,這種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所以,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

“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這句話很是觸動我的心靈,李老師懷揣份信念,並將這顆富有生命力的種子悄悄的種在了學生們的心裏。他不僅僅讓學生在校內感受到愛與被愛的温暖,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走向社會後,也讓“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這份愛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

李鎮西老師在《愛心與教育》一書中説“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是的,“愛”只一個字,但做起來談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它啟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篇29: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蘇霍姆林斯基

近日拜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對我的感觸頗深,讓我對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

很多時候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總是忙着備課、上課、批作業、考試等教學任務,還要應付各種學校的任務和檢查,而忽略了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忽略了對學生誠實、善良、正直這些優秀品質的培養。而李老師則不同,他給汪斌煮雞蛋,給學生送生日祝福,和寧瑋八年如一日地通信並一直鼓勵她。對於後進生萬同,他用關愛和平等一直激勵着這個孩子一步步的健康成長。

我們班有個學習困難户小王。平時上課講授的知識,不論怎麼樣也聽不懂。上課不專心聽講,不完成作業更是“家常便飯”。隔三差五的還要整出一些小麻煩。有一次,坐在他前面的同學小馬的文具都不見了,急得哇哇大哭。

我説“這是誰幹的?”“是小王扔出去的,我都看見了。”一位同學斬釘截鐵地説。

“明天把你的家長請來吧。”

“我爸爸今天值班,

“那就叫你媽媽來!”我毫不示弱。

“我爸爸和媽媽離婚了。”他的聲音壓得很低很低。聽到這,就好像有一股電流擊穿了我的身體,我真恨自己,學生家裏發生這麼大的事,我居然都不知道。

“那你為什麼扔同學的鉛筆盒?”

“我向他借鉛筆,他不借給我,根本沒人喜歡我!”説着,他終於忍不住哭了起來。直到這一刻,我才明白了癥結所在,失落、不自信、沒有安全感,這些都是父母離異帶給他的負面影響。而我因為不明真相給他施加壓力更讓他幼小的心靈雪上加霜。

“誰説的?老師就很喜歡你呀!”聽了這話,他停止抽泣,透過眼角偷偷地看着我。

“是呀!”我放大了聲音,“你看,有的時候放學了,別人都揹着書包出去排隊,你卻默默的把那些沒有抄起來的椅子搬到桌子上,當時老師並沒有表揚你,但是老師是不是説過最喜歡默默付出的男子漢?”

聽到這,他的頭完全抬了起來,眼裏也有了光芒。可也只是片刻的喜悦,頭馬上又低了下去。我看出了他的心思,於是説:“今天的事,老師不會告訴你爸爸,小馬的鉛筆盒老師也會幫他修好,但是你一定要去和他真誠的道歉。”聽完,他高興地點點頭。

蘇霍姆林斯基曾感歎:“從我手裏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無可挑剔的模範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作為教師,千萬不能因為他(她)是後進生而放棄對他(她)的培養與轉化,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要關懷學生的精神成長。

篇30: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近日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真是讓人感動。

書中所描述的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的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尤其我在書中讀到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餘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着愛的火花。

李老師對愛的執著也深深打動了我。李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我們也都可以做到。可為什麼李老師能成為名師?而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呢?這是因為李老師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説“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着哪一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

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説:“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讓我們對孩子多一份愛吧。

一、媽媽的慈愛

“擁有媽媽般的慈愛”這是對教師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每一個孩子最需要的心靈呵護。如果我們付出的是媽媽的慈愛,那麼我們會把他們看作是自己的孩子,再多的不聽話,再多的任性,有的也只是寬容和正確的引導。冰心説過:“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每個人都需要愛,孩子更需要愛,愛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也是獲取為師之樂的最大保證。

二、教師的真愛

《綱要》中提到“要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係,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孩子與教師、同伴交流”,因此,教師的真愛成為構建這一和諧關係的首要因素。我們在教學中要學會以一顆真愛的心去面對孩子,用真愛去融化孩子的心靈。及時發現孩子們點點滴滴的進步,哪怕是稍縱即逝的閃光點。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它啟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篇31: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讀完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我被他的愛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愛心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為他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自己是非常贊同這話的。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和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説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李鎮西老師對愛的執著深深打動了我。李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他也收穫着學生的愛。李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實許多老師都做過。為什麼李老師能成為名師,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工作越來越沒勁?這當然有本身素質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對教育的執著,對愛的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説:“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職業。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老師對待萬同同學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李老師説:“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是啊,愛是我們的語言,和學生相處,只有愛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為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作為老師,你將你內心深處的愛心傳遞給你的學生了嗎?自省過後,我發現自己做得的確不夠。常常是這節課剛上完,又要準備下一節講的內容。很少有時間和學生交流、談心,所以學生對我也並不是特別親近和了解,其實我是很愛他們的,我由衷地為他們的進步而高興,為他們的失敗而難過。但作為老師,我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可能太過追求在學生面前的威嚴了。其實,“師生在人格上應是絕對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從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於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讚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過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為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於是,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因為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説,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

是的,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篇32: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最先認識李鎮西老師,是關注了他的鎮西茶館,利用閒暇之餘我會翻看一二。看過後我就很佩服李老師,這樣一個專家為了發表一篇文章,反覆修改,有的都修改了五六次,可見他做事的執着。

上週看了一下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一書,因為時間關係,只能到晚上等孩子睡了看。只是粗略瀏覽了一下,縱然如此,但是書中內容還是讓我感慨頗深。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對於工作多年的我來説,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想過讓從我教過的孩子在學習上不掉隊,但我從未想過孩子們以後的人生,當我讀到李老師的教育就是要“讓每一個從他手裏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的度過自己的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這是蘇霍林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了,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後仍然牽掛着他們,所以他會給大學聯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密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豔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他把學生比作容器,要向這個容器裏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讓自己的學生幸福的度過一生,這是一種多麼寬闊的胸懷,多麼博大的愛啊!

第二個印象深刻的是他講的萬同的故事,萬同是書中一個典型的後進生的形象,在李老師對他所寫的近五十頁的教育手記中,我深深的感到轉化一名後進生到底有多難,路途有多遠,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與耐心。萬同的父母離異,跟着母親生活,她在母親那兒,並沒有得到多少愛,他母親提起萬同就罵,狗日不爭氣的同娃兒,李老師是這樣描寫的:其神態之凶神惡煞,使我懷疑她是不是萬同的親媽;其語言之不堪入耳,讓我臉紅耳熱,同時生怕坐在一旁的萬同跳起來和她對罵,然而,萬同居然神情自若,儼然受辱不驚。沒有温暖的家庭,沒有父母的關愛,萬同就和社會上一些小混混交往,別人有的壞毛病,他都有。面對這樣一名學生,李老師沒有強制,沒有嚴厲批評,他對萬同更多的是同情,想盡一切辦法轉化他,先找他談心,對於自己不能遵守紀律怎麼辦?讓萬同自己找幫助人,幫助人隨時注意他的表現,並提醒他改正,還在家校聯繫本上寫出當天的在校表現,這個辦法讓萬同有了好轉,但只維持了兩週,故技重演,李老師又讓他手炒《烈火金剛》課堂上有事做就不會擾亂課堂,但好久不長,萬同毛病又犯了。李老師又利用集體力量來感化萬同,讓學生寫作文以《我為萬同的進步而高興》或《我為萬同的退步而痛心》為題,這些飽含真情的文字,感動了萬同,以心靈贏得心靈。在閲讀過程中我也不斷的被感動,不斷地想,不斷反思自己,我們班有沒有類似萬同的學生?我用了多少耐心來對待這樣的學生?對待他們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我想我做不到,我會生氣傷心,我會覺得他們是教育不過來的學生,不知道老師是對他好,不知道感恩。從讀完這本書之後,我不會再這樣想,我會從自身找原因,覺得主要是自己的愛心不夠,還沒有感染他。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它啟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要像李老師那樣,用真情換取真情,用愛心收穫愛心,讓教育成為愛的沃土。讓我們走進學生,傾聽學生的心聲,關心學生的生活,關注每位學生的心理變化,從而讓學生擁有自信,為自己在班級裏的存在而感到自豪。

篇33: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讀完李鎮西老師所着的《愛心與教育》,我被他的愛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愛心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為他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自己是非常贊同這話的。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和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説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李鎮西老師對愛的執着深深打動了我。李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他也收穫着學生的愛。李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實許多老師都做過。為什麼李老師能成為名師,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工作越來越沒勁?這當然有本身素質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對教育的執着,對愛的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説:“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職業。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老師對待萬同同學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

李老師説:“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是啊,愛是我們的語言,和學生相處,只有愛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為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作為老師,你將你內心深處的愛心傳遞給你的學生了嗎?自省過後,我發現自己做得的確不夠。身為一名英語老師,由於帶多個班,周課時也多,所以平均與每班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常常是這節課進這班教室,下一節又要到另一個班級上課,

從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於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讚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過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為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於是,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因為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説,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

李鎮西老師對待學生的平等態度,是我們教育者永遠值得學習的榜樣!他既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是學生的“哥兒們”!學生曾有肺腑之言:“鎮西兄---血脈雖不相連,心靈卻永遠相通!”可見師生間的情感有多深!由於他贏得了學生的心,也就贏得了教育引導的主動權,同時也贏得了學生對他的尊重!他實實在在地把自己一顆火紅的心投入到這個美好的事業中,實在可喜可賀!記得我在學生時代,非常討厭老師偏心,不能一視同仁。我在平時工作中也非常注意不要偏心,但對每一位學生都平等地愛這一點卻沒做到。學生時代哪一位老師談吐幽默,學識淵博,真誠地關心愛護學生,就會對他產生好感,進而喜愛其所教的學科,自然學習上也學得輕鬆愉快,成績很好。這在我們當今,教育也要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學生才能敞開心扉接受你的教育,這是非常提倡、可行的。

但是,教育僅有愛心也是不夠的。這一點,李鎮西老師多年以前就意識到了。這些問題值得思考,然而正是這些問題,反襯出了李鎮西老師的偉大,反襯出了李鎮西老師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也在想,其實這本書裏面記載的許多案例,都有它具體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時代背景,而現在的社會又發生了許多的變化,刻舟求劍,膠柱鼓瑟式的閲讀或許並不聰明,重要的是這本書裏所體現出來的教育者的愛心,教育者對教育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對大寫的人的張揚,應該成為我們從事教育的這個羣體的出發點。是的,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篇34: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素質教育是‘民主’‘科學’‘個性’的教育。民主的教育,是把學生當作有靈性的人,而不是‘學習機器’,發自肺腑地愛每個學生。科學的教育,嚴格遵循教育規律,把教育學生的過程還原為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個性教育,即尊重學生在性格、感情、思想等方面的獨特性,摒棄‘應試教育’中的‘一刀切’,尊重學生未來的發展,堅信每個學生都在今後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民主是學生觀,科學是教育觀,個性是人才觀。”

――這是李鎮西《愛心與教育》中我最喜歡的一段。讀完整本書後,一個個的故事還不時縈繞在我的腦海。但最讓我震撼和受益的,還是李老師獨特、鮮活、靈動而又自然樸素的教育思想。

一、堅持“全人發展”的理念

《愛心與教育》引言中説:“素質教育的大旗上,有一個大寫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為了一切人全面發展的教育!”全書中,李鎮西老師“全人發展”的教育思想清晰可見: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成為有道德、有知識、有能力、和諧發展的“全面發展的人”。他用七個反面故事,有力論證了“應試教育”及教育偏頗給受教育者和社會帶來的問題和傷害。

作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我們的工作應立足於“全人發展”,不能顧此失彼,甚至本末倒置。按照李鎮西老師“全人發展”的理念,我一週一主題,認真組織班會活動;組建班級課外活動小組,豐富學生課外生活;大課間嚴格督促學生鍛鍊身體,培養學生意志力;利用班會課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

二、對學生的真愛需要智慧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李鎮西老師説:“當一個好老師的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但愛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對學生的真愛需要智慧。

1.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李鎮西老師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不瞭解孩子,不瞭解他的智力發育,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要想了解學生的各個方面,就要有敏鋭的觀察能力,縝密的思考能力,還要有較強的表達能力,只有具備了這些,我們才能知學生所想,理解學生所為,才能與學生進行更好的交流。為了做好班主任工作,我堅持課堂巡查,及時處理偶發事件,每個月和每位學生談一次心,每個學期到每位學生家裏家訪一次,並把工作中獲得的信息一一記錄在班級日誌和學生檔案中,每個週末整理後在班上集中講評。

2.愛學生就要尊重學生。書中寫到:“離開了對學生心靈的尊重,還有什麼‘教育’可言?”“做老師不要高高在上,要蹲下身子,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出現的問題。”工作中,我主動放下架子,與每位學生平等對話、談心,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進行班級管理。班務的安排、座位的排列、每週一星的評選、表彰名單的確定、班級活動的開展等方方面面都由學生自己做主。

3.愛學生就要潤物無聲。書中説: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老師。涓涓細雨比傾盆大雨滋潤禾苗的效果更好。想想自己剛參加工作時,對學生的要求很高,對待學生也很嚴厲,動輒批評訓斥,還有懲戒打罵。雖然在工作上小有成效,但總覺得和學生之間隔着距離,走不到學生中間去。李老師的話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

三、“後進學生”的教育重在耐心與堅持

“‘後進學生’的教育很難一勞永逸,相反,這是一個充滿反覆的長期的教育過程。犯錯――認錯――改錯――又犯錯――又認錯……是後進生普遍存在的循環。教育者應該容忍他們一次次的‘舊病復發’,與此同時,繼續充滿熱情和信心地鼓勵學生一次次戰勝自己,並引導學生從自己‘犯錯週期’的逐步延長或錯誤程度的逐漸減輕過程中,看到自己的點點滴滴的進步,體驗進步的快樂,進而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

這是李鎮西老師談如何轉化“後進學生”的一段話。《愛心與教育》中最打動人的事例是什麼?是日復一日給汪斌的雞蛋?是寧瑋留給大家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我認為最能打動我的,還是教育萬同的事例。在教學中不缺乏感動的瞬間,一個教師“創作”一次或幾次感人的場景並不困難,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時間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難!在閲讀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也在不斷地在思考:如果這樣的學生出現我的班上,我又能有花多少心思去改變他,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難以捉摸的反覆?沉思之後,便覺得羞愧無比!像萬同一樣的潛能生身上發生的每一點變化,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像萬同一樣的潛能生身上所體現出的難以捉摸的反覆,足以考驗着教師的耐心。

我是教師隊伍裏的一名新兵,沒有淵博學識,沒有高超的教學技術,也沒有追求名師名家的勇氣與執着,但《愛心與教育》給我感動,給我思考,給我方法與力量!在今後的教育征程上,我會像李鎮西老師一樣“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同時,我也會因學生的健康成長去享受自己的幸福。(張婷)

篇35: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一書,語言樸素、情感真摯。書中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言語之間,是一種幸福的味道,和諧的師生關係,快樂的校園生活。“愛”,正是本書的主調。“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

書中所描述的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對學生的愛。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餘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每一位學生都進行家訪等等,讓我由衷地佩服、尊敬!他是那麼富有愛心、童心、真心,也正是因為是這樣的人,與學生的交流總是充滿無限真情,也正是因為老師以愛回報愛,從而使教育獲得最終成功!

李鎮西老師不論是對“後進學生”的轉化,還是對“優秀學生”的培養,李老師的愛無不滲透其中。後進生的轉化對我來説一直是個教育難題。在閲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我漸漸明白,老師的行為在學生們的心裏會種下怎樣的印象。如果時常批評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並不能順利解決問題,反而會把矛盾激化。相反,用愛去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去感知他們的苦惱和困惑,與孩子產生信任感,這樣的教育才會慢慢接近成功。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忠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善於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一個真正走進學生心靈世界的人會把學生的幸福當作自己的幸福,把學生的不幸當作自己的不幸。

李老師的《愛心與教育》,讓我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內心的寬容,真誠的關懷。我們都要憑着對教育的一份執着,對愛的一種堅持,把幸福與快樂送達每一個孩子的心中。我會以李鎮西老師為榜樣,努力做教育這趟列車上的愛心傳遞員,讓真誠、善良、友愛陪伴學生走過以後的人生旅程。

篇36: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近日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不得不為李老師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老師對學生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真正的愛而不是掛在嘴上的愛。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利用週末時間請學生去家裏做客,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遊山玩水走;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着愛的火花。

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去了解他們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他們有哪些快樂和痛苦。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應該是居高臨下的,而是發自肺腑的愛。當學生失意的時候,給他一些鼓勵,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他一點幫助;學生悲傷的時候,給他一點安慰;學生高興的時候,走到他們中間一起分享快樂……當我們把愛心自然而然地獻給學生時,學生會不僅把我們當做老師,更會吧我們當做他們的朋友甚至親人。愛學生就讓我們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吧。

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對於孩子,要教導他們,有時很困難,有時也很容易,只要真正愛他們,他們會愛你得更深、更真切。當愛存在與師生之間的時候,就無堅不摧。作為一個教師,當然需要淵博的知識,也需要紮實的基本功本領,但更需要愛。

篇37: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書中一個個感人肺腑的生動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震撼着我。“愛心”充滿了李鎮西老師《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的每一個角落,讓我明白了當一名教師最重要的是要擁有一顆真誠的愛孩子的心,也讓我明白了應怎樣去愛這些孩子。

特殊是後進生,往往許多教師感到頭疼,有的老師從思想上歧視後進生,放棄後進生。有的就是強制性的懲罰,甚至有的扔到角落愛咋地就咋地吧,

“愛學生就必須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李鎮西老師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班裏的每個孩子都會引起他的興趣,當然後進生就更是關注了,如他的主要精力傾注在什麼上面,他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他的快樂和痛苦有哪些,他不寫作業的原因是什麼,為啥不愛學習……李鎮西老師都瞭如指掌,發現問題,才能發現孩子們哪裏需要他的幫助和指點,把學生當成朋友,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才能成為後進生的真正朋友。

“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後進學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李鎮西老師對待後進生有不同的視角:愛,是教育的前提,而且這種“愛”應該是真誠的。換句話説,教育者對“後進學生”的愛,是教育者真誠的關懷,真誠的愛。老師心目中“一無是處”、“不可救藥”的學生,其內心深處或多或少也有着對美好的嚮往,也想得到老師的表揚,也想得到同學的稱讚,也想得到榮譽。對“後進學生”的轉化,與其向他們“灌輸”、“強壓”,不如引導他們發現自己身上的美好之處、高尚之處,幫助他們樹立“我也可以做到”的自信。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一個好的教師,就是在他責備學生、表現對學生的不滿、發泄自己的憤怒的時候,他也時刻記着: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輕輕地問候,一句表揚的話,一個小小的獎勵,都能成為後進生向上的動力。而對於後進生的錯誤,不要帶着有色眼鏡,只是責備、批評,耐心詢問,多些理解,認真傾聽,多些關注,用心靈贏得心靈,才是教育本身。

《愛心與教育》讓我上了一節思想教育課,它不僅使我知道了怎樣跟學生怎樣相處,怎樣教育學生,怎樣去轉化那些“後進學生”的同時,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就是帶着一顆愛心和童心,真誠的去愛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在我們愛的滋潤下健康成長。

篇38: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回顧教書生涯,已走過了18個年頭。隨着現今教育發展的態勢,當前要“做一個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師,過一種有尊嚴的教育生活。”可為是作為今天的人民教師的一個終極目標。近些天裏,我在一個星期內,細細研讀了當代堪稱教育名家李鎮西老師的代表作《愛心與教育》。感受頗深,在書中受到了很多啟迪。

體會之一:教師更應多讀書,讀各種各類的書,尤其是名家名著更要捧讀不輟。都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確實有這種感覺,讀書不僅增長見識,還可以在寫作時有所借鑑。李鎮西老師經常向學生推薦各種有意義的課外讀物,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例如:他在給楊守豐書信中的結尾推薦他閲讀陳祖德的《超越自我》和茨威格的《人類的羣星閃耀時》以及《傅雷家書》。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同時可以讓學生在閲讀的過程中獲得自我教育的動力。當然,推薦給學生讀的書李老師都是先讀過的,有的學生甚至從李老師的書架上借書去讀。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學習。讀書可以讓自己的心靈變得更豐厚,能夠承載更多生命的底藴。讀書伴隨着積累,然而才能在需要的時,才能活學活用,信手拈來,對於教師更能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提供適當的精神營養。

體會之二:教師應該真誠地喜愛學生,並走進學生的心靈。李鎮西老師時時反思自我,時時向學生學習,他也認為學生的心靈純潔可愛,學生的心靈比老師高尚得多。在這裏,我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認識,我也和李鎮西老師在書中坦然自述的一樣,是個急脾氣的人,有時和學生之間難免因為急躁而發生不該有的誤會,特別是和那些學習、紀律上的'困難生,還經常怨聲載道的,每次過後,我都後悔不迭,但學生從來不跟我記仇,一節課的時間,他們又和你玩在一起;反思一下,作為老師覺得很慚愧,常常用“有色眼鏡”看待學生,其實孩子是多麼天真無邪呀!今後,在和學生相處中,我要格外注意樹立教師的形象,用真心喜愛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愛學生,才能對學生的缺點寬容處之,慢慢等待他們戰勝自我,取得進步,並和學生一起成長;愛學生,才能細心指導學生,如李鎮西老師在給新生的信中,對新學期的準備就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愛學生,就有耐心和學生真誠溝通,用談心、寫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評去教育學生。李老師轉化萬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鑑。例如:我班的彭宇航同學,性格憨厚,思維緩慢,做什麼事都拖拖拉拉的,尤其是每次作業,所有同學都能當天完成,可他待到第二天也不能交納,錯誤率高。面對這樣的孩子,我時常表現急躁催促,對他大發雷霆,可是於事無補,成效不佳。時後與他拉近距離,細心談話,加以耐心輔導,發現他的數學思維不是我之前個人認為那樣不可救藥。所以我們對學生真正瞭解了,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去關愛他。你才會體會到我們的孩子是懂事的,是會對老師有種莫名的感激之情。

篇39: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愛心與教育》應該怎麼讀?我以為,應該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感受很多,難以一一述及,這裏選一則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點思考,算是給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在我眼裏,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為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閲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麼一問,羞愧無比!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教師。

李鎮西老師不論是對“後進學生”的轉化,還是對“優秀學生”的培養,李老師的愛無不滲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樣的魔力,緣何讓學生們對他終生難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還是獨特的個性?這是值得讓我認真思索的問題。是愛,去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去感知他們的苦惱和困惑,甚至為解決這些問題而費盡心血。正如他所説:“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忠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愛學生,不是掛在嘴上的口號。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善於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蘇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學》中這樣説過:“每個孩子都引起我的興趣,總想知道,他們的主要精力傾注在什麼方面,他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他有哪些快樂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擴大,並且像我以後才意識到的那樣,連我不曾教過課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擴大而興奮,因走到小朋友的心靈深處而帶給他們快樂,而感到無比幸福。這些不是憑藉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體會到的。李鎮西老師曾經這樣寫道:“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樸素的真理就是教育者的尊嚴是學生給的!”他所做的一切,證明了這句話的價值。我想説,教育者的快樂也是學生給的。一個真正走進學生心靈世界的人會把學生的幸福當作自己的幸福,把學生的不幸當作自己的不幸。

篇40: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李鎮西老師認為:“後進生”的成因,在家庭、學校和個人,來自家庭和學校的原因佔主要地位,其中主要的原因首推家庭,愛心與教育讀後感――研究“後進生”的研究着眼點。但作為教育者,我們在研究“後進生”時,卻應該也必須把着眼點放在學校教育方面。

我個人認為:研究“後進生”時,最主要的着眼點是在學校方面,其次是家庭和個人。

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與教師朝夕相處,學校教育有先天獨厚的優勢,因此是主要的着眼點,讀後感《愛心與教育讀後感――研究“後進生”的研究着眼點》。

如果學校與家庭建立溝通機制,如“家長委員會”,就可以與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是否起到最佳效果,取決於學校對家長的交流、溝通、引導。

“後進生”的個人方面原因有街頭結友、身體狀況等。教師與學生平等、朋友般的交流,讓他發現自己的不足,喚醒他“成為一個好人”的願望,協助他自我教育,逐步提高。

篇41: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拜讀了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非常的震撼,李老師結合自身的教學體驗,深入簡出地闡述了愛心與教育的深層關係,展現了李老師教學的不凡風采,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付出真誠的愛心之與學生們的重要。李老師給予我的無限的啟迪,要讓愛心掌舵,揚起教育風帆,讓學生們都能在我的引導和教育下,開始幸福快樂的人生。

李老師説,當好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是的呀,只有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才會真誠地與學生們交朋友,切身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的學習困惑和心理障礙。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你會愛上這些孩子們,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道路,傳授知識和技能給他們,讓他們更好的瞭解自己和這個世界,從而培養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使他們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都充滿信心和希望,積極進取,奮發圖強。也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首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每個孩子都引起我的興趣,總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傾注在什麼上面,他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他有哪些快樂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擴大,並且像我以後才意識到的那樣,連我不曾教過課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當我第一次讀到蘇霍姆林斯基這段真誠的話時,我竟感動得眼睛都濕潤了:一個享譽全球的大教育家竟然有這樣一顆愛孩子的童心!還是這位我敬重的教育家,曾在一個春天,和他的學生們共同買了一條小木船,然後劃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去探險。教育家寫道:“可能有人會想,作者想借這些事例來炫耀自己 特別關心孩子。不對,買船是出於我想給孩子們帶來快樂,而孩子們的快樂,對於我就是最大的幸福。”(蘇霍姆林斯基:《巴甫雷什中學》)

這是李老師書中的一段話,令我深有感悟。反映我的教學中,我也常有跟同學們玩在一起,學在一起,深入瞭解他們的想法和困惑,在很多時候也幫到了他們。我每週都會佈置他們寫週記,讓他們把想和老師説的話,或是一個星期來的表現自己作個總結,都一一寫出來,然後每個同學的週記都會認真地看完,並做一一的回答和批註,這樣也成為我和同學們交流的好方式。現在想來,這樣做,還遠遠不夠,我還需要進行一些有創意的交流,像李老師所做的,讓同學們把自己所有的困惑的問題都一一寫出來,提出來,可以是書面上的,也可以是面對面的溝通,瞭解他們的各階段的真實想法,解決他們的真實困難和疑惑。慚愧的是,我對錶現好壞不同的學生,還是有一些偏見,我需要通過更大的努力,讓同學們感覺到我對他們的愛,慢慢的信任我,理解我,支持我,讓學習不好的,思想上有不同問題的學生,一一解開心結,找到各種問題的真正原因,然後,對症下藥,用正確的方法,解決同學們的疑難問題。

李老師在書中提到了“後進學生”的教育方式。他提到幾點:1,民主:用心靈贏得心靈;2,科學:把教育主動權交給學生;3,個性:不以分數論英雄。這是對待後進生的態度,我們要民主地,科學地,教育學生,並且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我們只有與學生平等地對待,以心交心,他們才會信任你,才會聽取你的意見和教導。學生都有向善向好學習的天性,所以,要把教育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們,只要他們自發的想完善自己,改進自己,他們就會主動地學習自己需要的知道和道理。同樣,對於後進生,不要以分數論英雄,要懂得發現他們的優缺點,並且由衷地讚美他們的長處,並善於用各種方法去引導他們改正缺點。關於轉化“後進學生”,李老師也提出要主意的幾點:

第一,注重感情傾斜。教師對“後進學生”真誠的愛,是轉化他們的第一劑良藥。上進心。

第二,喚起向上信心。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想,這對“後進學生”同樣適用。

第三,引導集體輿論。教師要善於把自己對某一學生的批評、表揚、鼓勵、關心、幫助變成集體對這個學生的批評、表揚、鼓勵、關心、幫助。

第四,講究有效方法。李老師書裏講述了他與“後進生”萬同的事例,其中的方法非常值得我們考究和學習,也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到,李老師對他學生們的真切之愛。

李老師關於“優秀學生”的培養方式。他提到“優生”一般具有以下特點:

1.思想比較純正,行為舉止較文明,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較強,一般沒有重大的違紀現象。

2.求知慾較旺盛,知識接受能力也較強,學習態度較端正,學習方法較科學,成績較好。

3.長期擔任學生幹部,演説能力、組織能力以及其它工作能力都較強,在同學中容易形成威信。

4.課外涉獵比較廣泛,愛好全面,知識面較廣。

5.由於智力狀況比較好,課內學習較為輕鬆,因而容易自滿,不求上進。

6.長期處於學生尖子的位置,比較自傲自負,容易產生虛榮心。

7.在畸形的“升學率”壓力下,有的“優生”之間容易產生互相嫉妒、鈎心鬥角的狹隘情緒和學習上的不正當競爭。

8.從小就處在受表揚、獲榮譽、被羨慕的順境之中,因而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遠不及一般普通學生。相應要注意的幾個關鍵:第一,引導“優生”樹立志向。第二,幫助“優生”認識自己。第三,教育“優生”保持童心。第四,激勵“優生”超越自我。第五,訓練“優生”受挫心理。第六,培養“優生”創造能力。這也是李老師對學生無私的愛,結出的智慧果實,都是值得我學習和借鑑的,我會嘗試在以後的教學中更加靈活地運用各種方法,培養出真正優秀的學生。

李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是教育界不可多得的珍寶,也是我們教育學生的難得範本。李老師對學生傾注了畢生的愛心,是我學習的好榜樣,我將奉獻出我的愛心,讓愛心掌舵,揚起教育風帆,讓學生們都能在我的引導和教育下,開始幸福快樂的人生。

篇42: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起初是想當做故事書來看的,然而,當我靜靜地閲讀他的一個個小故事時,我竟從一名讀者逐漸變成那走入他的班級,彷彿跟他一起經歷了那一樁樁平凡但又耐人尋味的事情。

要説這麼本為什麼這麼吸引我,我想唯一的原因只能是他的故事讓人感到真實,而只有一個真實的人才能夠寫出那麼一本真實的書。我一直認為,最有資格評價一名教師好壞的只有他的學生。書中的學生是這樣描述他眼中的李老師的�D�D“是啊!我們尊敬李鎮西老師,但決不僅僅因為他是一名老師,更在於他是我們的“鎮西將軍”,是我們的“老李”。我們因為他具有正直、純樸、勇於進取、敢於創新等實實在在的品質而尊敬他,因為他那傑出的才華而佩服他,因為他那令我們折服的教育思想感激他,當然,還有他的激情,他的幽默,他的“孩子氣”……都讓我們感到親切因而敬重他。但這一切決不是對他的頂禮膜拜,而是在三年朝夕相處、互相瞭解的基礎上,產生的朋友般的真摯情意。我們把他當作一個有血有肉、感情豐富甚至有缺點的人,而不是把他看作一個至高無上、完美無缺的神;我們更多的是把他當作知心朋友,而忘了他是老師。正因為這樣,我們將永遠擁有一位實實在在的朋友――老李,而不是隻在高中三年擁有一個班主任和語文老師。還有一個多月,我們就要高中畢業了,李鎮西老師將不再是我們的“老師”了,但他將永遠是我們真誠的朋友!”我想作為一名老師,能夠得到學生這樣的一段評價遠遠比一張榮譽證書來得不易,而文中的“老李”這一稱呼應該比“優秀教師”這樣的稱號來得更讓人覺得心暖吧!

書裏面的故事都滲透着李老師的汗水,我能夠感受到他是如何與他的學生一起努力去把班級搞得有聲有色。

托爾斯泰説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不是流水線上下來的機械拼湊,不是坐在書齋裏的玄妙之思,不是講席上的高聲佈道,而是從血管裏流出來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過的文字,是蘸着淚水與歡笑的文字,每一頁都寫着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

這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文字:沒有屠龍的玄虛,沒有弄巧的文筆,沒有油滑的高調,沒有剪切的痕跡……這是我所熟悉的文筆:樸素中閃爍着華美,流暢中滲透着憂慮,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動着智慧……這樣的文字是生活之樹上最大的果,實踐的枝頭最美的花!一個教師,能夠做到書裏面所寫的這些已經相當不易了,我一直固執的認為,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是相當少,怎樣悲觀的估計都不過分,而且到現在,愛心越來越成為教師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這些的同時,又能夠有豐厚的理論素養,能夠以一種高度的自覺意識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就更屬鳳毛麟角!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在我眼裏,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為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閲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麼一問,羞愧無比!後進生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一路閲讀中,我在問自己:如果萬同是我的學生,我會怎麼做?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李鎮西老師一樣耐心細緻地對待他,談心,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覆嗎?我想不會,我會傷心,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我自己已經盡了力,而“教育不是萬能的”。

讀完了《愛心與教育》,受其感染,我又特意爬到網上瀏覽了儘可能見到的關於李鎮西的帖子,李老師的博士導師是蘇州的朱永新教授,教授有句名言: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無疑李鎮西是教授的理想學生,在《愛心與教育》裏,他更象一個孜孜以求的學生,學生成了他每日必照的鏡子,學生成就了李鎮西,李鎮西也培養了形色不一,成就不一,前途不一的學生。成為李鎮西的學生是幸運的,我能夠感受到楊嵩苦求成為他的學生,黃金濤不悔成為他的朋友,萬同內心裏要成為一個好人的願望,這和李鎮西的人格魅力有關係,而這種魅力強烈影響了他的學生成長。教授説過: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與無私的奉獻。網絡裏有一篇火藥味極濃的“鎮西走了”,然而就在4月裏,李鎮西重新回到了講台,回到了學生中。聽其言,觀其行,作為一個普通教師無法不升出由衷的讚歎和喝彩,李鎮西太少,我們理當珍惜。我是教體育的,無法體驗到班主任和語文老師這個雙職工的艱辛,但是《愛心與教育》中真實的文字卻在我掩卷之後不斷衝撞我的靈魂。班主任是和家長最密切的教職崗位,最能得到家長的殷殷囑咐,受人之託,忠人之事也就罷了,但是李鎮西關愛他的學生竟到了無意復加的程度,學生生日、困難、交友、病痛、困惑、犯錯都成他切入學生心靈的最佳的契合唯其心靈溝通,學生如彼之十指的那種要命的感覺,真的讓我們汗顏。

李鎮西的教育思想已自成體系,從《愛心與教育》中可以看出不斷試驗、不斷修正的軌跡,無論是“未來班”還是萬同的轉變,都可以得出一個素質教育最本質的目的,教育不是為了分數,教育是為了育人。聯繫到我的工作,體育是學生心情最放鬆的課程,似乎學生會做廣播操,能運動一下就算可以交代的了。但是,讀過《愛心與教育》,我先是產生了羞愧的感受,細細想來體育的育人教學竟是大有可為的。體育可以培養學生的積極進取作風,可以培養學生自信自強精神,哪怕是一次慘痛的失利也能成為挫折教育的良機。學生對體育具備一定程度的興趣,我國體育界裏有值得敬佩崇拜的精英,葉喬波、羅雪娟、劉翔,女排這些叱吒世界體壇的名將本身的拼搏精神就值得學生學習。體育是身體素質的教育,兼具對學生心理的正確引導,進而促使其道德品質經錘鍊而得昇華。體育好的王銅一度成為李鎮西褒揚教育的亮點,體育有紀律、有遊戲規則,而缺點因此處而消失,優點卻可因此而擴散開來。

《愛心與教育》是李鎮西在教學長河中跋涉的成果,沒有對教育的愛,就不會有足以令人動容的這許多案例。教書育人,説的容易做的難,李鎮西做到了,我呢?我們呢?我將繼續為之長考!

篇43: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讀完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可以説震撼大於感動。開始拿到這本書,心裏有些反抗,覺得是學校給的任務,然而當逼不得已的翻閲時才發現,書裏面沒有長篇大論的理論術語,相反是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從不願意讀到成為了枕邊書,李鎮西老師和學生之間這種深深的超越一般師生的愛讓我佩服更是羨慕。

給汪斌每天煮一個雞蛋,給班裏學生送生日禮物,用自己的錢給學生買書籍筆記本並認真寫贈言,對寧瑋的關心幫助,幫助王銅轉變……這種對學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已經超越了老師這個崗位的職責。李老師為學生做的太多太多,而他自己卻説學生對他的情感太多,他自己是在還債。是啊,這樣的老師怎能不被學生愛戴擁護。

當我讀到轉化後進生萬同時,對我的震撼最大。原來後進生還可以這樣轉換。當老師的都知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我這顆愛學生的心愛在了學習成績上,卻忽略了學生的情感。尤其是後進生的情感。李老師説對於後進生的教育要個性,不要以分數論英雄。而我班的後進生我卻只盯在成績上。如A、B、C讓他們課下在教室被我盯着背誦,不管是語文英語還是歷史地理,只要沒有背過,我就像是有了天大理由剝奪他們自由一樣,讓他們課下在教室被我盯着背誦,體育美術課也暫停在我辦公室背,背不過的像是犯了多大罪一樣通知其父母在家做好監督。我認為這樣學生的學習才能跟上,成績才能上來,她們會了解我的用心。然而A同學媽媽的一通電話讓我陷入沉思。A同學在班裏不學習,並且擾亂其他學生學習,多次換位無果後就讓他自己單人單桌在教室最前面,一來不會打擾其他學生學習,二來在老師眼皮下面可以有所收斂認真聽講。所有的背誦我來檢查,以為這樣他的成績可以有點長進,最起碼的基礎知識應該掌握。然而A同學把我這種行為理解為是對他的歧視。這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的,因為之前也一直在和家長溝通,詢問學生在家的學習情況和家庭情況,自認為掌握的學生信息不錯,不知道哪個環節出錯,學生還不讓家長告訴我。我想我是不是也應該像李老師一樣從學生情感出發。首先和學生交流,問他最近上課老師講的知識怎麼樣,自己一個位習慣不……通過交流,學生向我敞開心扉,我知道了學生的需要是什麼,給學生調了座位,並且與我列了接下來努力的方向。從那以後學生的作業每天都按時完成並且寫的很認真,上課態度也改變很多……

我從這件事情發現原來學生的情感是這麼的重要!唯成績論英雄的時代已經過去,真正的會愛學生才是王道!這是我教學的第二年,我沒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沒有多彩的教學技巧,但我有學習的心,我也想像李鎮西老師這樣擁有與學生間親密的師生關係,朋友關係,知己關係。每當回憶起學生,學生回憶起我嘴角都會有上揚的微笑。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用愛心澆灌學生的成長。

篇44: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愛心與教育》是教育家李鎮西關於教育學生的書籍。我花了整整兩個晚上讀完了這本書,一睹這本書的風采,良久無言。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以手記的形式來敍述李鎮西老師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全書共分為七個手記:手記一:愛心和童心――我和學生的感情故事手記二:與頑童打交道――”後進學生“的轉化手記三:鍛造卓越人格――”優秀學生“的培養手記四:回答心靈的呼喚――青春期教育的嘗試手記五:沉重的思考――由一位女生自殺引發的德育剖析手記六:生死兩地書――和遠方一羣中學生的通信手記七:”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的人

這些內容不是流水線上下來的機械拼湊,不是坐在書齋裏的玄妙之思,不是講席上的高聲佈道,而是從血管裏流出來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過的文字,是蘸着淚水與歡笑的文字,每一頁都寫着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書中的文字沒有屠龍的玄虛,沒有弄巧的文筆,沒有油滑的高調,沒有剪切的痕跡……這是我們所熟悉的文字:樸素中閃爍着華美,流暢中滲透着憂慮,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動着智慧……這樣的文字是生活之樹上最大的果,實踐枝頭上最美的花!我們應該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李鎮西老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讀了這本書,我的感受很多,難以一一述及,這裏選幾則印象最深的來敍述我的一點體會。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學生的愛。教育根植於愛,尊重學生、熱愛學生是教育的前提,也是老師自身修養的一個重要方面。時刻把學生當作朋友,以感情為紐帶,讓學生體會到你在關心他、愛護他,這是李老師對待學生的宗旨。李老師在《愛心與教育》裏提到:”愛是打開學生心靈之門的金鑰匙。“所以我們應給學生以微笑,給學生以師愛。李老師不僅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在學生離開學校後仍然牽掛着他們――”從此,在緊張的工作中,我的心靈深處多了一份惦念和憂思,我常常收到許多來自大學學生的信,每當這時,我忍不住想:寧瑋現在在什麼地方呢?“”彷彿剛放下電話,寧瑋就像失蹤似的。於是不停的問,不停的追憶,不停的敍説――“;所以他為大學聯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豔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對比自己,雖然作為國小老師的我,沒有國中那樣的升學壓力,但與學生朝夕相對六年了,師生之情也隨着歲月的流逝而增加,因而也切身體會到學生的確是自己的牽掛,我也希望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渡過一生――這是一種多麼廣闊的胸懷,多麼博大的愛啊!

李老師對愛的執著也深深打動了我。正如李老師所説”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特別是像我們這樣年齡的人,處在尷尬之中,對教學工作也有點力不從心了,但責任感又使我不得不竭盡所能地支撐下去。正如有人説:”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在教學工作中是多麼的重要。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着哪一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了老師的耐心,也證實了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

對學生真摯的愛,這是我們感染學生的情感魅力。要明確的是,師生在人格上應是絕對平等的,我們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這種愛的表達既是無微不至,又是不由自主的:上課時,面對學生的問候,我們不是禮節性地點點頭而是充滿真誠感激之情地深深鞠躬;氣温驟降,我們感到寒冷時,也自然急切地提醒學生”多穿一件衣服“;學生生日到了,班主任笑眯眯地送上一張賀卡;節假日,我們邀約學生(或被學生邀約)去遠足郊遊、去登山探險;在課餘,與學生一起評論甚至爭論一下對近來發生的新鮮事的看法……當我們把愛心自然而然地獻給學生時,學生會不只把我們當作老師,甚至當成了親人、朋友。這時我們獲得的尊嚴,就不僅僅是教師的尊嚴,更有朋友的尊嚴、同志的尊嚴、兄長的尊嚴、父親的尊嚴。換言之,教育者的尊嚴是學生給的!

愛是我們的語言,和學生相處,只有愛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為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試想,有哪位老師能夠在學生畢業這麼久後,還依然保持着和他們的聯繫,受到他們的愛戴呢!

回想以前,跟李老師比起來我感到卑微和慚愧。面對個別孩子的頑劣和鬆散,尤其是反覆不定時,我總是忍不住會煩躁,會發怒。可每當發過脾氣,總會有一點自責:他們畢竟還只是孩子!於是,每次又都會找藉口親切地同他們聊聊天,似乎這樣心裏才有一點平衡。這些可愛的孩子們,不知道是真的原諒我,還是純潔無瑕的心根本就不會去多想,迴應我的都是真誠的笑臉。現在想起來,孩子們曾經給過我多少尊嚴和寬容啊!和他們的愛比起來,我們這些老師甚至是大人的愛附加了太多的東西,顯得那麼單薄!試問自己;對於一個責備或是訓斥過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長,你能這樣去寬容和包容嗎?可這些孩子們能做到。他們眼中沒有絲毫的雜質,透出的都是單純、坦誠。學生幼小的心靈更需要我們去呵護、去關心、去琢磨、去引導。

蘇霍姆林斯基説:”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祕就在於如何愛護兒童。“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我們始終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用這顆無私的心去關心、理解、尊重、鼓勵、愛護他們,嚴格地要求他們,期望他們做得更好。這樣,學生對你既親近又崇拜,既認定你是值得信賴的老師,又把你當作好朋友,無形中樹立起了老師崇高的威望,那麼,你的教育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45: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最近,我閲讀了李鎮西老師寫的《愛心與教育》一書。《愛心與教育》是李鎮西老師1998年獻給走向21世紀中國教育的一本探索手記。書中用一篇篇獨具愛心和思想性的記實文章,折射出他高揚民主、科學、個性的教育旗幟的教育思想歷程。每一篇文章都是他對教育問題的思考、探索和不斷的創新。

我用了一週的時間,如飢似渴地讀完了這本書,書中的很多事例對我可謂受益匪淺。“當一個好教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李鎮西老師這樣回答:“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自問:你為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做了那些努力?

每當新學期到來,一段時間沒見的孩子們滿臉歡笑地撲向我時,我的心中升起一股暖流。“感情當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須充滿感情”,充滿真誠的愛。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是感染學生學生情感的魅力,也是思考、探索教育教學理念的動力。教師只有在愛學生的情感推動下,思考自己的教育行為,探索自己的教育思想,創新自己的教育思路,才能贏得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才能收穫自己教育事業的成就。

師生之愛,有別於親情之愛,有別於友情之愛。這種愛的潛能在於她得到不斷的拓展和昇華之後,是我們對祖國的愛。是愛的教育追求的境界。李鎮西老師的手記中,僅教育“後進學生”比較有效的具體方法就有十種之多。這些還是他提練歸納出來的。還有更多具體事例中,達不到歸納寫出程度的靈機之動就更多了。他不比別的教師多長個腦子,但他的這一個頭腦,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智慧?我想李鎮西老師在教育中付出的愛心促進和提升了他個人的智力智慧。

我們每個站在講台上,面對學生的教師如果也能付出這樣的愛心,必然也會激發自己的智慧潛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促進自己的教育能力的發展。做一個有愛心、有智慧的研究型教師,是一種人生的幸福。

讀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我最大的感觸是――享受教育幸福的教師才是真正的教師,才是一個快樂的人。李老師以愛心贏得愛心,以真誠贏得真誠,以民主贏得民主。李老師的生命在與學生的融合中得以燦爛。李老師在博士畢業後,又回到一所中學擔任班主任、教語文。但他卻一再強調:不要把我的行為看成崇高,其實純屬個人喜好,我就是喜歡和學生在一起。

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促使我追求教育的幸福。使我認識到學生是教師的幸福之源。學生在教師節來臨時送我的一張賀卡、一封短信都讓我幸福無比。平時的課堂互動,課下交流使我的生活變得開心,生命因此而變得精彩!

讀李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使我認識到課堂是體現教師生命價值的地方,教師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如果上課不能享受到快樂,那麼教師的一生就不會快樂。我努力上好每一堂數學課,在與孩子們的共同探討中,我享受着教育的幸福。

摘錄幾句我喜歡的話:

如果教育者否定學生的兩重性甚至認為學生的真誠不過是在演戲,那麼,教師不但低估了教育的複雜性,而且還會傷害了學生心靈中渴望做“好人”的道德萌芽。

當孩子們與教師產生了朋友般的依戀之情後,點燃學生心“想做好人”的願望,便是教師實施教育的關鍵。

教育者的尊嚴是學生給的!

篇46: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近些年,由於工作的繁瑣忙碌,已經很少讀書。但偶偶心血來潮也會去書店坐坐,和一些小朋友大朋友一起看看書,前次看到《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看了幾個章節,也許是自己搞教育工作的原因吧,不知不覺就被書中描述的師生真實情感所吸引,更為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所折服。於是,便買了下來回家細看。看後感觸頗深。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是愛。

書中這樣寫道:成為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這不就是陶行知先生説的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嗎?那麼如何愛學生呢?愛學生就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放下老師的架子和威嚴,真正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書中作者對教育的深思,達到了一個高度。他説: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有些人對此表示懷疑,我的理解是對幸福地度過一生,不是每個人都過上理想中的富貴生活,而是每個人都能以自己的能力過好一生。每天睜開眼迎接新的一天,為自己和家庭擔好責任。學生到學校來上學,僅僅是為了學習文化知識嗎?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學會做人。只有學生學會做人了,他才能幸福地度過自己的一生。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這已深深融入到了作者的血液當中,成了作者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後仍牽掛着他們。在他給大學聯考落榜的學生信中寫道: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豔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是一種多麼廣闊的胸懷,多麼博大的愛啊!

那麼如何去愛呢?

作者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日常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真心。他説:他對學生的愛,不是隻愛優秀生,也愛落後生。儘可能地做到一視同仁。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落後生幾十年來都堅持按號輪流家訪,對有進步的學生會給他們一張報喜帶回家等等。作者這幾十年如一日的日常工作習慣是多麼值得我們去學習啊。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落後學生”的教育方式。

一、民主:用心靈贏得心靈;

二、科學:把教育主動權交給學生;

三、個性:不以分數論英雄。聯繫我自己的教育經歷對這也深有感觸。我有一個學生,學習不是很好,通過家訪我知道喜歡機械,在家經常動手做一些小模型、小玩具什麼的。於是我經常讓他把自己做的東西帶到學校來和同學分享,並鼓勵他要多學習文化知識,為以後學習機械理論之用。後來這位同學沒有考取高中,便去一個職校學習修理摩托車,由於他有專業知識,加上自己的勤勞,很快就在同行中脱穎而出,生意很好,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生活的很好。現在他還經常來看我,經常談起當年在學校的事,我們也成了忘年交了。我認為我們只有與學生平等地對待,以心交心,他們才會信任你,才會聽取你的意見和教導。對於落後生,千萬不要以分數論英雄,要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並且由衷地讚美他們的長處,用各種方法去引導他們取長補短。關於轉化落後生,作者也提出要注意的幾點:第一,注重感情傾斜。愛是轉化他們的第一劑良藥。第二,喚起信心。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要讓每一個學生對自己的以後有個念想。第三,引導集體輿論。教師要善於把自己對某一學生的批評、表揚、鼓勵、關心、幫助變成集體對這個學生的批評、表揚、鼓勵、關心、幫助。第四,講究方法。因為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可以説是千差萬別。書裏講述了他與落後生萬同的事例,其做法非常值得我們參考和學習,從這個事例也可以看到作者對學生們的真切之愛。

作者的《愛心與教育》,是教育界不可多得的珍寶,同時也是我們教育學生難得的範本。作者對學生傾注了畢生的愛心和感情,是我們廣大教師學習的榜樣。今後,我將以作者為榜樣,用自己的誠摯之愛對待學生,用愛心掌舵,揚起育人風帆,讓學生們都能在我的引導和教育下,開始幸福快樂的人生。

篇47: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當我第二次捧起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時,拿在手裏的是20週年紀念版,李老師當年寫《愛心與教育》時還是個小夥子,如今已經退休了。20多年來,這本書一直是教育行業中的暢銷書,很多教師、家長、學生、學者都被感動過。之所以經久不衰,大都因為那個“愛”字,第一次讀《愛心與教育》中,曾努力理解何為教育之愛,在此不再贅述。重讀這本書,讓我了思考最多的是這樣一個問題:作為教師,我們能為學生留下怎樣的生命記憶?

李鎮西老師當班主任時,無論是優生楊嵩、程樺、王銅,還是普通學生寧瑋、伍建,甚至於問題學生萬同,以及從未謀面的楊守豐、馮珉娟,他們都把李老師當成了知心朋友,且常年保持着聯繫,距離拉開了,心靈上卻越來越近了。為什麼這些學生即使畢業、成家了還不忘當年的老師呢?為什麼其他大多數老師沒有這樣的待遇呢?再次閲讀,我發現李老師真正把教育做成了心靈的藝術,陶行知曾經説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李老師把每個學生看在眼裏,讓每個學生能夠抬頭做人。他在伍建的心裏種下了善良、勤奮、認真的種子;他在萬同的心裏點燃了“我是一個好人”的願望;他在楊嵩心中樹起不斷超越自我的信心;他在王桐的心裏培養了謙虛、寬容、禮讓的格局。這些學生帶着李老師送的特殊禮物,為社會交上了一份份滿意的答卷,李老師也欣慰不已。李老師曾多次在講座中,講他和學生的故事,每講一次,都會被幸福衝擊一次,因為他幸福着學生的幸福。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的孩子們上車時沒有什麼行李,如果我們能在他們的行囊中留下美好的回憶,我會感到幸福。”作為一名教師,除了科學文化知識,我們能不能也像李老師一樣送給學生一份美好的回憶呢?我想,我們應熱愛每一個學生,永遠不放棄任何一個,以研究的心態看待每一個特殊的學生,以最真誠的內心與學生建立溝通的橋樑;放眼未來,培養他們優秀的道德品質,無論將來從事什麼行業,都是最善良最努力最上進的那一個;教會學生自我教育,不斷改正缺點,真正認識自我,最終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

也許我們不能像李老師一樣培養出那麼多優秀的學生,但至少可以像李老師一樣培養出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學生;也許最終也不會有那麼多學生始終牽掛着我們,但至少我們在他們的成長路上,灑下美麗的種子,他們一定會記得曾經有位教師用心做過、真正愛過。

李老師在《回望20年,重新審視愛》中這樣寫到:“希望再過20年,拙著《愛心與教育》不再暢銷,甚至無人問津。因為到那時愛已經是教育的常態,每一個教師的生活都是一部屬於自己的《愛心與教育》。”書寫自己的“愛心與教育”,就是書寫自己的教育故事,書寫和學生一起留下的生命印記,始終帶着“我能給學生留下什麼”的思考,便會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篇48: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寒假期間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書本以手記的形式,敍述了李鎮西老師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

書中提到,當一個好老師的基本條件,那便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不論是陶行知的“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還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我把心靈獻給孩子”,都説明了教育要充滿愛,充滿感情。

李鎮西老師在書中寫道: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那我要反思自己,我愛學生,我是否能把她們當作我的朋友?我有沒有真真切切地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

我想,愛學生也需要換位思考。對學生的愛不能僅僅是我的主觀感受,更應該是學生對我的肯定及感情依戀。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是否接受到我真摯的情感了呢。正如書中所説的,對學生的愛應該是無微不至的,而又不由自主的。如果將對學生充滿真摯的愛滲透在一點一滴中,那無疑會使學生親近並接受我們的教育。

篇49: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用一雙“文學的耳朵”隨時傾聽“花開的聲音”。

有幸買到了李鎮西老師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細細捧讀,書中所描述的師生真實情感深深地感動了我,更為李鎮西老師那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這樣,在陶醉中、感歎中,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當我靜靜地閲讀他的一個個小故事時,像走入了他的班級,跟他一起經歷了那一樁樁平凡但又耐人尋味的事情。 讀完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 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震撼”。只有一個真實的人才能夠寫出那麼一本真實的書。

“愛心”充滿了李鎮西老師《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的每一個角落,我被他的愛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愛心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為他的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就如李老師在書中所説的“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們對學生充滿真摯的情感,無疑會使學生親近我們並樂意接受我們的教育,但僅此於此是遠遠不夠的。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

書中記錄了李老師對“逆境”學生的關懷,對“後進”學生的轉化,對“優秀”學生的培養,對“心理”教育的嘗試,對“有效”德育的探索,對“班幹部”的選舉培養,對“青春期”教育的重視,對“民族教育”的宣揚,難得可貴的是書中披露了他曾經失敗的教育案例。他提倡“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用‘學生的興趣’去愛好”,他認為愛的教育不是一種教育,而是一種生活,一種常態的生活;愛的教育要從細節處入手----如學生生日親自送上一本書,一張賀卡等等。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的成長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領我們走出教育的誤區。這本書,真的讓我受益匪淺。

書裏面的故事都滲透着李老師的汗水,我能夠感受到他是如何與他的學生一起努力去把班級搞得有聲有色的。托爾斯泰説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李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樸實無華,很多嶄新的教育理念,深刻的人生哲理藴含在一個個平凡真實感人的小故事裏面。他不是為寫書而寫書,他是想通過自己的書籍來宣揚和傳播新文化,新教育,新理念,寫的是中國教育這本大書;他也不是在用筆寫書,他是在用心寫書,用情感寫書,用人格寫書,寫的是一個與別人不一樣的“人”字。

我喜歡隨意的生活,儘管我工作的也踏實認真。但讀完李老師的書後讓我明白“隨意或許是一種美麗,而執著卻是一片更燦爛的雲彩。”反思過去的“隨意”與“從容”,越來越覺得我的隨意是低層次的,我的從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教書育人,説的容易做的難,李鎮西做到了,我呢?我們呢? 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篇50: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想必大家已讀過這本書,但對於我而言這是第一次閲讀他的書籍。説起讀教育專著,説實在的對於我從教15個年頭,還真是頭一次這麼認真仔細的閲讀完一篇以手記形式的教育著作。這是一本記載老師用愛心教育學生,取得巨大教育成功的故事。李鎮西老師的教育事蹟震撼了每一個讀者的心靈。尤其像我這樣有着十多年的教育生涯的教師,他的教育行為及教育觀都深深刺痛我心靈深處。讓我反觀十多年來,在教育教學歷程裏,是否有像他那樣衷愛着孩子的一顆心。在他眼裏一位好老師的基本條件就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更應該是樂於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

然而,我邊讀變思索着,並反觀自己與李鎮西老師之間的差距,讓我從李老師諸多和學生感情故事中吸取精華,走出自滿,走進學生,走進教育!

讀過李鎮西老師手記一“愛心與童心”隨想後,其實,我們就必須像李鎮西老師所説的,“愛學生,就要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在之前的教育教學中我也這樣嘗試過,確實效果是很好,但是與學生做朋友這個“度”要把握好,這是我在與學生一向所堅持的地方。就這個“度”而言,我在剛參加教育教學工作的時候,就有老教師對我説過,“國小生對新來的老師很是陌生,你可在他們面前先樹立威信,和他們交流時要把握好這個尺度”。這樣一來不是走進學生,而是疏遠學生,就談不上去感受學生的喜怒哀樂。在還有,學生平時願意親近我或主動與我交流的學生我都能像朋友一樣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但作為一名體育老師而言,面對的只是一週3―4節體育課,跟他們交流的時間其實並不多,在我們眼裏與學生眼裏,我不併不是他們的班主任老師,因此沒能像班主任老師做到像學生父母那樣關懷與關愛。看完李鎮西老師與學生這種心與心的交流之後,我想那些都是我們的誤區。一直以來,我認為“嚴”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句俗話説得好:“嚴是愛,鬆是害。”所以,在我的課堂中,我決不允許學生有絲毫的怠慢,哪怕是學生隊伍不整齊,我都認為這是不好的表現,總拿國小生和軍人那種颯爽英姿隊列相提並論。看了李鎮西老師的“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才喚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滅的童心。我才真正認識到那是因為我缺少一份童心。一直以來,我一貫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學生,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希望他們變成我想象中的學生 “小大人”,個個成為懂事、聽話、尊敬老師、孝敬父母、多學習少玩的完美類型。

然而在我心裏的期盼是這樣,可事實上學生不能全都成為完美類型,我也知道這樣的想法絕對是錯誤的。怎樣才能像李鎮西老師那樣與學生走近呢?作為像我們這些不是教語文、數學、英語的雜科老師來説,這也是困惑了那麼多年,一直沒能找到合適的方式方法來解決教學問題。其實我也想過多種辦法來改變我與學生相處的方式方法,但因為總以我不是他們的班主任為由沒有能很好的執行我給他們訂的約定。我並不知道學生他們是怎麼看待我的,前提是我與他們交流的甚少,其中一些細微的事情我觀察不到,可能我所做的還不夠,其首先就是要改掉我心中根生地固這種想法(想象中的“小大人”),有些事情不是隻有班主任老師才能做得來,正如李鎮西老師做的那樣,以朋友的身份、導師的身份等,去關懷與關愛學生,用一顆童心去與他們交流。我想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不難了,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不只是班主任的專利,如果我們科任老師也同樣做到的話,學生會是很幸福很快樂的,我的課堂是很活躍的,想必自然我的教學也會得到學生的認可。

就這一點,我會在今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去實踐,我會去收穫與學生共同成長的碩果,並分享在學習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篇51: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剛一看,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才看了手記一,就被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書中,李老師説看到蘇霍姆林斯基的那段真誠的話,他感動的眼睛都濕潤了。同樣,在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也是如此。

整本書,可以感受到是李鎮西老師用心來寫的,它並不是純理論的説教,不難理解,也不枯燥乏味,幾乎全是實例的敍述和真情的流露,娓娓道來,又讓讀者有所領悟和思考。充斥在這本書每一個角落的愛心,讓我感動,也佩服李老師對學生的關懷備至。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送上大大小小的生日禮物,對生病的學生更是關愛有加,在風雨交加的日子裏,揹着學生步行上醫院。同時,他與學生之間沒有代溝,親密無間的朋友關係也着實讓我羨慕。

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情感的教育,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而我們的教育,面對的是一羣活生生的人,他們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喜好。作為一名幼兒園老師,對待幼兒更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要關注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分享他們成長過程中的每一點滴,為他們的每一個微小的進步而由衷的喜悦。

看着這本書,會讓我聯想到許多許多。書中的學生唱着《少年少年,祖國的春天》讓我不由想起了年少的我。對於這首歌,我也是印象十分深刻。它是我學生時代最後一個兒童節的合唱表演曲目,當我們走上表演台後許久,都沒有聽到音樂響起,我們就這樣站着,尷尬而着急。最終,我們的表演就這樣因為伴奏帶的問題而夭折了。當時的我們,又難過又無奈。現在想起,仍是有些許的遺憾的。

或許只是一件微小的事,但是對於孩子來説,可能很重要。老師的一個微笑,一聲問候,一個擁抱,都會異常珍貴。

李鎮西老師認為,教育不應違背兒童的天性,如果教師本人也保持或培養一點兒童的天性,那麼,可以使師生之間的心靈融為一體。在幼兒園裏,當與小朋友們一起生活、遊戲時,一張張純真爛漫的笑臉也會感染大家。當我們充滿着童心和愛心對待每一個孩子,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和他們一起快樂、憂傷,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融入到他們的隊伍中去,更有利於瞭解、關心他們。我想,他們也會回饋更多,從而達到心與心的交流。

書中有一個故事講到學生給他過生日。這樣類似的事,在我的學生時代,和我的同學們也做過。在平時上課的時候,班長通常會喊:“起立,敬禮!”。而我們的語文老師,每一次敬禮,都是90°,比我們還認真而嚴謹。在教師節的這一天,語文課上,和往常一樣,只是我們的敬禮更認真了,並且還加了一句話“×老師,教師節快樂!”。雖然對她來説,從教多年,這樣的祝福不會少,但是我們仍可以從她的眼睛裏看到感動。如今,我也成為了一名老師,她把她的愛心傳遞給她的學生,她的學生也將把這份愛心傳遞給下一代。

“以心靈贏得心靈,以人格塑造人格。”這是李老師的教育名言。手記一愛心與童心,用老師與學生、朋友間真誠的情感交流深深的打動了讀者,更讓我們對教育工作有了一個嶄新的認識,受益匪淺。

篇52: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假期裏,在整理書籍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這本李鎮西老師寫的《愛心與教育》,剛剛捧讀這本書時,説實話,一點興趣都沒有,純粹是為了完成任務,但是後來這本書確實越讀越有味道。在不知不覺中,我被書中師生之間的真實情感深深的吸引了,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我為之感歎着,我想每一個看到這本書的人不僅僅是感動,更是一種震撼。這不是流水線上下來的論文的機械拼湊,不是坐在書齋裏的玄妙之思,不是講席上的高聲佈道,而是從血管裏流出來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過的文字,是蘸着淚水與歡笑的文字。

三年前我懷着對教育事業滿腔赤誠而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才兩年的工作經歷要我在這談教育感想實在感覺慚愧,但從這本書中看到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確實讓我感到震撼。我踏進教師這個行業最開始想的就是該如何上好一節課,讓學生喜歡我,後來就想該怎樣幫助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力爭使班上的每個同學都在進步,最後就是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我從未想過,學生到底為什麼來上學?當我讀到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雖然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已經深深融入到李鎮西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他的教育追求。我想做為我們工作在一線的老師,更應該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基礎上注重學生能力的發展,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

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真心,看到他和學生之間的通信,感覺那是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因為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尤其我在書中讀到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餘時間或假期內家訪等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着愛的火花。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是什麼呢?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

在我眼裏,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為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着哪一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在閲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如果萬同是我的學生,我會怎麼做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剛開始可能也會如李鎮西老師一樣耐心細緻地對待他,談心,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不可預料的反覆嗎?我想不會,我會傷心,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我自己已經盡了力,而“教育不是萬能的”……這麼一問,羞愧無比!萬同勾起了我的回憶,在上學期我們班有兩名後進生,剛開始我對他們的表現很不滿意,對他們直接批評,之後他們的表現很讓我氣憤以至於讓我對他們失去了信心。後來在班主任的提醒下我私下裏找他們聊了聊,從他們的談話中知道他們並不是不想學,而是一定的學習難度讓他們覺得很吃力,從而失去了信心。從那之後,我就對他們耐心講解,他們也漸漸跟上了其他同學。後進生我們要給他們更多的愛,正如李鎮西老師説“後進生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

李鎮西老師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愛有所不同。我看到過不同的老師表達過對學生的愛。有保姆式的愛,有恨鐵不成鋼式的愛,有施恩式的愛,無論哪種,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這當年也沒錯,但我們能夠非常明顯地感覺到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感覺到為人師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優越感。而鎮西師卻不止一次地説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這是整部書中我最以為然的結論!所以鎮西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鎮西師時時都在收穫!我為李老師對學生“朋友般平等而真誠的感情”而感動,也為李老師給學生信中的署名“你的朋友李鎮西”而感動。幾句簡單的話,幾件平凡的事啊,分明是那一顆真誠、愛生的心!李老師説:“我覺得我的運氣好,每教一批學生,他們都對我特別好。比起學生對我的感情,我欠他們的實在太多太多!”

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什麼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穫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鎮西師就是這樣的幸福者!!所以在整本書中,鎮西師並沒有流露出一種功成名就的感覺,沒有流露出對學生施過恩德的那種隱隱的得意,而是不斷地感謝,感謝學生,感謝編輯,感謝同事,感謝同學,感謝一切幫助過他的人,正是這一份做人的態度,才提升了鎮西師的生命,並且深深地感染了我們!

看着李鎮西老師的一個又一個教學實例讓我為他對教育傾注的無數心血而欽佩,同時也為學生對李老師的真情回報而感動並深深的羨慕。為了這份感動和羨慕,我會堅持向李老師學習,以愛育人,讓愛滋潤童心!

篇53: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在《遊子吟》一詩中,媽媽對遠方遊子那種深切的愛,早已寄予了一針一線之中。其實,和媽媽一樣,天下老師也都深愛着每一個學子,我們的寸草心,無需學生的回報,我們只希望教出來的學生一生內心有光,可以在成年之後,成為社會的棟樑。沒有愛的老師,教不出有愛的孩子。

在李鎮西撰寫的《愛心與教育》一書中,我體會到了李老師猶如慈母般對孩子們那種無私奉獻的師愛,李老師將自己教育的歷程付諸於筆端,活靈活現的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個精彩的教育故事。他的教育故事平實動人,和我們的教育生活息息相關,每讀一次,心裏就感動一次。同為教育人,我的心亦等同於李鎮西老師的心,我們都希望能成為一個個學生前行的明燈,照亮他們成長的行程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涉及了很多個教育方面的問題,其中也有讓人感到沉重的部分。其實,我們教師,有時候就像是醫院裏持有手術刀的醫生,必須要敢於剖開某些孩子“流膿的創口”,去做他們根子上的“清創者”,孩子們才能在物慾橫流的時代裏重回正軌。這本書裏有李鎮西老師和孩子們相處的點點滴滴,也有他對教育的一些反思與建議。我讀李老師這本書,內心總會蕩起諸多思緒,我也在反思自己,反思自己這些年在國中教育過程中所用的教育策略以及和學生們溝通、交流的方式。?

我覺得,老師心中有愛是做好教育的基石。這個世界都在説愛,但愛到底是什麼?在我認為,愛就是包容、理解、接納、寬宥。國中時期的青少年,正處於青春期,他們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所追求的風格。即使我們老師不認同孩子們的某些方面,但我們要給予接納和尊重,時代在變,少年也在變。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學生都乖巧、聽話,他們身上的不完美部分,即使我們要學着接納甚至去了解的部分。愛,肯定不是苛責、批判,即使是後進生,也沒有人願意將自己和老師的關係建立在疏離之上,後進生只是學習不好,不代表一無是處,我們要善於用心中的愛,去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接納他們的不同之處。

關注可以得到温暖的回贈。青少年心思細膩,有自己的感受。他們有時候需要有人去讀懂他們,聽懂他們。做為他們的老師,我們要多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不要將關注點止步於孩子們的成績,那樣會顯得老師特別功利。人都是情感動物,只有真實的情感交流,才能擦出火花。有些孩子因為家庭問題染上了不良習慣,有些孩子因為某些問題會對人生產生困惑。我們不妨多給學生們一些關注,嘗試着去讀懂他們,理解他們,關懷他們,這樣,他們的心門會容易對我們敞開。

“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天生就是差生,天生就喜歡調皮搗蛋,做孩子們的老師,能給予的就多給予一些,施比受,更讓人快樂。老師眼裏沒有“問題學生”,學生眼裏也就不存在“問題老師”,愛是相互的,有寸草心,就有三春暉。

篇54: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愛心與教育》是一本活的教育學着作,它源於一個個真實而生動的教育故事,是李老師用汗水浸泡而成的文字,樸實中閃爍着華美,平淡中寄寓着深情。走進《愛心與教育》,彷彿走進教育的世外桃源。那裏鮮花盛開,碩果累累。在那裏看到的是教育的鮮活,是教育的靈動,是教育的輕盈,是教育的詩意。那一枚枚雞蛋的情意,那一封封信函的浸潤,那一次次活動的薰陶,那一顆顆童心的爛漫,無不是教育智慧的結晶。給汪斌煮的雞蛋,醫院裏飄飛的歌聲,學生一次次的祕密行動,無不牽動着我的情懷,給我以心靈的撞擊。

掩卷沉思,一副副美麗而又鮮活的畫面疊印在我眼前,寧瑋善良而堅韌的面容,楊嵩純真而調皮的微笑,程樺堅定而成熟的目光……然而,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則是萬同的故事。萬同是書中的一個典型的後進生的形象,在李老師對他所寫的近五十頁的教育手記中,我深深地感到轉化一名後進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與耐心。教育不是神話,它給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漸變的,甚至會經常周而復始地回到原點。在我看來,我們絕大多數的教師都是愛心的,然而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稀缺的就是耐心與恆心了。在閲讀中,我不斷反思自己:假如萬同是我的學生,我能容忍他一次又一次的反覆嗎?我想我做不到,我會傷心、憤恨、絕望、無奈,會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來寬慰自己,理直氣壯地把萬同清除出我的心靈之外,因為教育不是萬能的……

正是萬同,觸動了我心底的痼疾,刺痛了我麻木的神經,喚醒了我沉痛的記憶。一幕幕教育的往事,一個個教育的失誤,一起起教育的悲劇,讓我內疚、不安,讓我的心在顫抖。原來我在不經意間,在好心的嚴厲下,在教育的幌子下,我做了些什麼啊?一段時期來,我總是埋怨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語文基礎的薄弱,行為習慣的偏差,甚至對個別學習困難的學生產生一種厭煩和鄙棄之感。殊不知,乾涸的土地,方顯甘霖的珍貴;荒蕪的心靈,才見播種的價值。然而,我總是在�I衞為師者高貴的尊嚴,在設定的虛妄的理想中不自覺地把學生排斥於心靈之外,在一種沉重的精神負荷下艱難地行進,走不出心靈的那片沼澤地。

走進鎮西,你會深深地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李老師説:“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願我們能像李鎮西老師那樣,“以心靈贏得心靈,用人格塑造人格”,揣一顆愛心上路,追尋心靈世界的雲霞虹霓。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它啟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篇55: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週末兩天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該書描述的是李老師與中學生們的成長故事,但是書中的一個個感人故事依然深深的打動着我,。作為一個年輕的班主任,讀了《愛心與教育》後,那真實的文字不斷衝撞我的靈魂。尤其是對後進生漫長而艱難的轉化,李老師那份對學生的博愛之心,關切之情給了我極大的震撼。後進生萬同,他用關愛和平等一直激勵着這個孩子一步步的健康成長,三年的國中生活記錄着他們彼此的寬容和信賴,我讀懂了師愛是發自內心的真誠。閲讀中,不斷地問自己:如果萬同是我的學生,我會怎麼做?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李老師一樣耐心細緻地找他談心,給他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覆嗎?我想不會,我會難過,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我自己已經盡了力,我會用“教育不是萬能的”來安慰自己。在七年的班主任工作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班主任,必須熱愛後進生(愛優等生可以説是所有教師先天具備的),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探索研究新的後進生轉化方法,卓有成效地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對待後進生,應該牢記陶先生的諄諄告誡:“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的罵聲中有愛因斯坦!”我總有這樣的平凡信念:不管班裏的學生多麼後進,不管教育後進生多麼困難,既入我班,我即負責,每一個孩子我都不拋棄,也不允許他們自我放棄。

我只期望能夠盡我的努力,去引導我的每一個學生在道德上都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我一直為夢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班主任而努力工作。回想着班主任生涯的點點滴滴和充實的生活,我無怨無悔!蘇霍姆林斯基曾感歎:“從我手裏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無可挑剔的模範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作為教師,千萬不能因為他(她)是後進生而放棄對他(她)的培養與轉化,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要關懷學生的精神成長。在面對後進生時光有愛還不夠,還需要有智慧的愛,用智慧去喚醒他們心靈深處的良知,激發他們“想做好人的願望”。遇問題時要多想“怎麼辦”,而不是“為什麼”,與後進生們一起編織“不拋棄,不放棄”的故事。我坦言:我在學李鎮西,但不做李鎮西,因為我和學生在編屬於我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