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紅與黑讀後感1000字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53W

紅與黑讀後感1000字精彩多篇

《紅與黑》讀後感 篇一

“在一千個觀眾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把這句話中的哈姆雷特的名字換上於連·索雷爾,恰如其分。

《紅與黑》當中寫到了,十九歲的於連出身於木匠之家。他從小就崇拜英雄拿破崙,渴望像他一樣,憑着自己的聰明與才幹建功立業,進入上流社會,過人的機敏和驚人的記憶,讓他能把拉丁文《舊約》到背如流。他因此而被家鄉小城維吉爾市市長德·雷納爾先生聘為家庭教師。出於考驗自己意志和維護自尊的目地,在鄉村之夜中他不顧一切握住了德·雷納爾夫人的手,並輕易獲得了市長夫人的愛情。

事情敗露後,他跨進省城見藏鬆神學院的門檻。於連出眾的才華和堅強的性格深得彼拉爾院長的賞識。但在宗教教派內部之間的紛爭中,彼拉爾失利,於連被迫離開神學院,於連被彼拉爾推薦給德·拉莫爾候爵當祕書。不久,於連以非比尋常的才能,自尊和高傲贏得了候爵女兒的芳心正當於連青雲之上時,光明無限的前途被德·雷納爾夫人的一封揭發信毀與一旦與是憤怒的他在教學槍擊了雷納爾夫人,並因此被捕。在法庭審判之後,於連走上了斷頭台。

一系列重大變故,把於連從昔日的狂熱幻想中喚醒,他拒絕侯爵女兒的幫助選擇以生命為代價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真誠和自尊最終戰勝了偽善與自卑。

在生命的最後日子裏,於連想起自己與雷納爾夫人之間純潔的愛情。於連終於明白了;本可以生活的非常幸福,是自己狂熱的野心毀了這一切。面對陰險的教士,於連以犧牲生命為代價,拒絕充當教會的工具。他了解“皈依宗教”的陰謀,“如果我蔑視我自己,那我還剩什麼呢?”--被囚禁住身體的於連保留了自己的獨立的思想和人格。選擇了高傲的死去。

紅與黑讀後感1000字 篇二

當我快速讀完這本書時,我覺得留給我最深的印象,便是遺憾!於連是一個野心勃勃一心想躋身上流社會的人物。他擁有驚人的記憶力和一些才華,當然他也有一副美好的面容。如果他是一個一心只想過安穩日子的人,那他會和同他的階級一樣的人過着平淡但安穩的日子。但他不是,他為自己的地位感到自卑,為什麼會是這樣呢?於連天生有温柔易感動的心,他也善良,但是他把這些都隱藏起來了,裝作冷酷的樣子。為躋身與他地位完全不同的階級裏,他付出了多大的代價,他得時刻注意他的言行,以便偽裝自己,明明看不慣身邊的人,還裝作順從,而且大部分時間他都失去了自我。時刻怕被上流社會的貴族們藐視。

他對德·瑞那夫人的感情,開始是為了報復那些他厭惡的貴族老爺們,但後來卻不知不覺愛上了她。德·瑞那夫人是一個單純温柔的貴族夫人,她有着天使般的臉龐,她即軟弱有堅強,在與於連發生關係後,她受到良心的譴責但有無法拒絕於連,在深深的矛盾中,她因看到小兒子的病情嚴重而更加自責。她那因愛情與母愛兩種感情折磨的心幾乎要崩潰了,但當她在於連離開的幾個月中無意遇上了他,她由於過渡的激動而暈過去。最後她因為於連而坐牢,他為了能見到他而四處奔波,為了於連她不顧一切。所有的羞卻和擔心害怕都不復存在了,她變得勇敢,她以前擔心的名譽之類的念頭煙消雲散。當她知道於連被判死刑後,打算和他一起自殺但她瘋狂愛着的於連阻止了她的這個可怕的念頭。最後當她得知於連被處決,她可在第三天就離開了人世!由此可見他是一個温柔美麗的痴情的女人。我比較同情和佩服她。

我同情於連小時侯的情況,他從來沒有得到家庭的温暖。經常受到父親和兩個哥哥的打罵,他周圍人因此也輕視他,這對他以後的悲劇發生有一定的影響。我喜歡於連但是不同意他的觀點,我喜歡他真實的一面,喜歡他具有的同情心和易感動的心。他能判斷是非,但是他沒有堅持他本來的意願辦情,我不喜歡瑪帝爾德,他太驕傲而藐視比她地位低下的人,他還喜歡挖苦別人。對她這樣任性自傲的女人,於連曾為了她痛苦傷心過,後來有耍些手段得到了瑪帝爾德的愛情。但在他失去一切之後,他才大徹大悟,才勇敢面對一切,坦然地承認自己的虛偽與野心,悔恨自己以前的所作所為,他因此更加珍惜他真正愛着的德。瑞那夫人。最後於連這令我憐惜的人物在平靜的心態下離開了人世,我不能理想於連這種狂妄的心,我喜歡沒有野心的他,喜歡他在沒有偽裝下的俊俏動人的相貌。不喜歡他故作冷漠的表情。

這本着作有兩處使我感動:一處,當德·瑞那在教堂看見於連而暈倒。另一處是結局,太不幸了。

紅與黑讀後感1100字 篇三

人來到世界上,沒有不追求幸福的,貴為帝王,賤為囚徒,概莫能外。只是,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和看法有所不同。

於連,是這部名著的主人公,從於連的出場到被處決,大約有四年的時間,也就是説,於連快到十九歲時到德萊納先生家當家庭教師,二十一歲左右進德拉莫爾府當祕書,二十三歲前後入獄,兩個月後死,這四年中,於連唯一的念頭是“發跡”,是“飛黃騰達”,進軍隊還是進教會,只是機緣問題,於連自打“很小的時候”看見幾個從意大利歸來的威風凜凜的龍騎兵,從而“發瘋般地愛上了軍人的職業”,後來在“十四歲時”又眼看着一個兒女成行的治安法官敗於一個三十歲的副本堂神甫,就絕口不談拿破崙了,立志要“當教士”。總之,於連是要“寧可死上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

不過,於連口口聲聲“成功”,“發跡”,“飛黃騰達”之類,時時處處羨慕有錢人的“幸福”,卻從來沒有説清楚他究竟要什麼。於連想到或感到幸福很少有物質的成份,多為貴婦的青睞,自尊心的滿足,能力的實現甚至讀書的自由,有時候哪怕遠離男人的目光,也能讓他有一種幸福之感。説於連是一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説他是一個追求幸福卻不幸走上歧途的年輕人來得準確。

斯丹達爾所説的“少數幸福的人”,不是那種有錢有勢的人,如市長侯爵之流,當然也不是關在收容所裏的乞丐,不是受到父親欺凌、市長輕視,侯爵指使的於連,此刻的於連具有了“少數幸福的人”的基本品格,所有我認為,於連的“成功”並沒有給他帶來幸福,反而是他的失敗促使他走向幸福之路。

在我看來,平凡的幸福是最美好的,能夠懷抱着自己最本真,最單純的理想踏上自己人生的旅途的人,是最幸福的。想想孩提時,我們嚮往的是永遠快樂。但是當我們一邊成長,一邊對前途和命運充滿渴望與希冀,可能暫時沒有飛黃騰達、出人頭地的慾望,但是也有人生奮鬥的目標。我們能隨心所欲地從事自己所喜歡的事情,我們能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奮鬥,而不是像於連那樣不擇手段。我們是幸福的,而於連卻是一個悲劇。於連在野心勃勃的時候往往感受不到,包括很多人,在追求功利的過程中卻忽略了身邊平常的幸福。

幸福是一種心態。你感受到幸福,生活便幸福無比,你感受到痛苦,生活便痛苦不堪。一個人不論高尚還是低俗,只要順應自己的天性,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並且一心把自己喜歡做的事做得盡善盡美,那他在這世界上就是無比幸福的。

幸福是一種感覺。當你能瞭解你生命中想要的是什麼,幸福便會隨之而來。能品嚐生活的真正滋味,能享受人生的真正樂趣,能領悟生活的真正意義,能實現人生的真正價值,才能夠苦得其所,樂在其中。

不妨在讀完這本書後問問自己:“我是少數幸福的人嗎?”

第一次閲讀,覺得《紅與黑》的主題是人怎樣才能幸福,如此感悟。

《紅與黑》讀後感 篇四

紅與黑,兩種色調相反、反差極強烈的色彩的並列,在1830年成為了司湯達一部小説的名字。自小説問世以來,書名一直是眾多文學評論中必然提及的一筆,也不斷地引領着讀者反覆玩味,樂此不疲,引發無盡的猜測和遐想。以兩種色彩的對立作為小説標題似乎是司湯達的獨特偏好,其另兩部作品《紅與綠》、《紅與白》(原名《呂西安•婁凡》)莫不屬於此類。書名乍一看覺其模糊晦澀,不可捉摸,然將全書反覆咬嚼之後再細細體味,深覺這兩種顏色確實濃縮了作品最精華的意義和價值。色彩的語言是無限豐富的,對美術有過專門研究並寫出過《意大利繪畫史》的司湯達想必深知這一點。 紅與黑,其基本含義一般被認為分別代表了小説主人公於連的兩條人生道路:投身於紅色的軍旅生涯在戰場上建立光榮功勛和披上黑袍,去當教士。由這一基本喻義化出了諸多對假設:行伍與教士階層,革命與反動,血與黑袍,激-情與死亡,可在紅道和黑道上下注的輪盤賭,紅黑相間的於連的勛章,……該如何解讀這個書名?該如何去理解整部作品?又有否可能通過作品窺探到作者本人的種種?

紅與黑,作為兩種切實可感的色彩在整部小説中出現了多次,為思考這兩種色彩的深層的象徵意義和挖掘小説的主旨提供了基本信息。

紅與黑,首先表現為軍職和聖職的對立。於連生於拿破崙時代,呼吸過那個時代充滿了刀光劍影和光榮功勛的空氣,從少年時代起,就抱定了要出人頭地的決心,做過無數英雄偉人的美夢,立志像拿破崙那樣,憑藉身佩的長劍擺脱卑微貧困的地位,年及三十立功於戰場而成為顯赫的將軍。然而,正當他即將進入英姿勃發的年齡,時代風雲變幻,拿破崙慘敗於滑鐵盧,被大革命推翻了的波旁王朝實現復辟,平民青年通過個人才智而飛黃騰達的道路即被堵塞。於連是那一代人——今天被稱作“世紀兒”們中的典型代表。他們的夢想與追求,他們生不逢時的悲劇與幻滅失落,繆塞用詩意的語言作了精彩的概括和表述:

“憂愁的一代青年,當時就生活在這個滿目瘡痍的世界上,所有這些孩子都是那些以自己的熱血灑遍大地的人們的骨肉,他們生於戰火之中,而且也是為了戰爭而誕生,十五年中,他們夢想着莫斯科的皚皚白雪和金字塔那兒的陽光,他們頭腦中裝着整個世界,他們望着大地、天空、街道和大路,但如今全都空空如也,只有他們教區裏教堂的鐘聲在遠處迴盪。人們則對他們説:‘去當神父,’當孩子們説到希望、愛情、權力、生活的時候,人們仍然對他們説:‘去當神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