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紅與黑》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1W

《紅與黑》讀後感【精彩多篇】

《紅與黑》讀後感 篇一

在這個寒假裏,我響應了我們行知國小老師佈置的作業,在眾多書籍中,被這本《紅與黑》所吸引,便進行了認真地閲讀。

通過閲讀這本書後,讓我感受頗深。書裏寫了一個孱弱靦腆的平民青年——於連,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堅忍不拔的毅力,為了實現自己巨大的野心而孤身一人在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裏辛苦奮鬥着,期間不乏種種不光彩的手段。正當他自以為踏上了飛黃騰達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階級的愛情之時,社會卻無情地把他送上了斷頭台。

目標是指引我們前進的動力,是走向成功之路上的鋪路石。在我們生活裏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把目標定的太高的話,那麼和使用雙刃劍就沒什麼兩樣了。

首先,先來談點對我們有利的,巨大的目標有時會變成動力的源泉,讓我們更加奮發向上,朝着目標去努力。從而實現自己的理想,前途從此一片光明。那麼這時目標對你來説就是一把得心應手的寶劍了。

其次,再來講講對我們不利的。如果你一但把目標定的太高太大,甚至都有些離譜,那麼,這時的目標就會像一粒粒雞蛋大的冰雹,只要你稍有閃失它就會劈頭蓋臉地向你砸來,頃刻間讓你粉身碎骨。

最後,我奉勸大家不要像於連那樣一味地不切合實際地制定自己的目標,而應該制定一個適合自己,通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目標才是最好的。

《紅與黑》讀後感 篇二

《紅與黑》是司湯達的代表作。主角於連是一個身份卑微的農民的兒子,通過自己兩個女人躋身上流社會,而最終卻被陷害成為了階級鬥爭的犧牲品。

對於於連,人們可以作出很多評判,可以説他是個盲目追求個人利益的小人物的悲劇,一個野心家的毀滅,一個反封建鬥士的犧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認為,説於連是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説他是個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為確切些。

於連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他雖出身卑賤,卻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傑出的智慧,所以他日後能廁身在所謂的上流社會中。什麼是幸福,怎樣得到幸福,是困惑着人類幾千年的問題,也同樣困惑着我們的於連。在他心目中,幸福並沒有確切的標準,只是在他的心計,在他的警覺,他的一個又一個的“作戰計劃”當中。他為第一次擺脱了父兄的虐待而幸福,為德。萊納夫人面前履行“某種責任”而幸福,為驕傲的瑪蒂爾德在自己面前屈服而幸福,為一次次地發跡而幸福得要命。他渴望幸福,渴望飛黃騰達,他發誓寧可死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為此,他製出了一個又一個“作戰計劃”,使出各種虛偽手段,他超人的智慧發揮的淋漓盡致。但他每每在幸福之時,他又會捫心自問,深深自責。因此,他的計劃總會漏洞百出,總會讓人懷疑。

於連在這種幸福的標準是以社會和他人標準為標準,追求他人和社會的承認。他並沒有獲得多少快樂和幸福,反而使他處在一種緊張狀態,僅僅是感到“快樂的到了極點”,興奮地跑來跑去,一種“野心家實現後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是想着緊接着應該在制定一個計劃。當他以為德。萊納夫人的一封信斷送了他的幸福時,他想到了報復,最終被投進了監獄。在獄中反而使他從社會的束縛解脱出來,獲得了自由。他卸下了往日一切偽裝和麪具,找到了真實的自我,也找到了真正的幸福。他放棄了逃跑和上訴,能夠真誠地對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面對死亡。

司湯達在寫完《紅與黑》後認為在五十年後才會有讀者。我們讀完後也禁不住問自己,我們是不是那少數的真正為自己而幸福的人?

紅與黑讀後感 篇三

讀一本書,就是讀一個時代。

——題記

朋友説,要找到一本真正觸動心靈的書,越來越難了。如果找到,是一種莫大的榮幸。猛然發現,自己已經很久沒有仔細品讀一本書了。於是約上朋友在春日的早晨走進書店。

在一排排整齊的書中,陷入一種莫名的緊張中。果斷地走出中華文化,停在外國作品下。人就是這麼奇怪,總想嘗試一些新的東西。翻閲一本本包裝精美的圖書,心再次陷入慌亂中,而又莫名帶着點驚喜。與朋友商議,選擇了一本題目似曾相識的書——《紅與黑》。

從某種意義來説,它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拿破崙帝國滅亡後,波帝王朝復辟,本書作者司湯達移居意大利。而在1821年,司湯達返回巴黎,開始源源不斷地創作出一大批文學作品。其中《紅與黑》原名《於連的故事》講述一位平民青年,憑藉自己的才華躋身上流社會,但他內心深處卻對這個階層的人們充滿了蔑視和仇恨。最終野心膨脹直至被社會習慣勢力所扼殺。

在這本書中,作者用深刻而細膩的筆觸展示了主人公的心靈空間,這部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用一個病態愛情的悲劇,展示了“紅”,“黑”兩道勢力統治下法國社會的黑暗和醜惡。表面上主人公擁有病態的愛情,實際上是世界擁有一個病態的法國,而在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下,於連成為那個時代並不是唯一的犧牲品。於連只是當時新一代小資產階級青年人的典型,上流社會的迫害與影響,個人的孤傲與野心,共同形成於連的悲劇。

從一個讀者的角度來看,於連是一個擁有偶像並深深迷戀着他並向着他的足跡努力、奮鬥的人。於連深深地崇拜拿破倫,正如生存在當今時代的我們各自擁有一個偶像。但是作 文 吧與於連相比,於連更顯高尚,更顯勇敢,更顯明智。他對他的偶像充滿了虔誠,並深刻認識自己永遠不可能超越但也要盡力嘗試。相比之下,當代人所謂的偶像實在不值一提。他在努力過程中方式確實不明智,用現在的話説,他是靠女人生存,整個一吃軟飯的。但在那個危機四伏的法國,他是幸運的,能擁有一個吃軟鈑的機會,同樣這個方式是達到目的的唯一途徑。在小説中的於連,外貌並不出眾,但用其知識與骨子裏的高傲彌補了一切的不足,成功地塑造出一位男主人公形象。

我不想談論這篇小説中的愛情,因為這種愛情更像是一場遊戲,一場陰謀,實在是沒有任何價值。這位平凡的青年成也愛情敗也愛情,像極了一個陀螺,被法國年代階級等級中的不平等,愛情這根鞭子,抽的團團轉,最終靜止不動。

從另一方面分析男主人公失敗的原因,他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綜合體,在追求上流社會時,同時對此充滿憎恨、厭惡,而這種思想完全不符合法國曆史發展潮流,結果必然是失敗的。

作者寄予於連一個豐富的人生。“活過,愛過,寫作過。”足矣。

如果硬要從這部作品中讀到什麼,那就是對拿破崙這個人物的認識。作品中的拿破崙是主人公的偶像,更深層的表明他是當時所有平民年輕人的偶像。因為從前的拿破崙帝國時代,那些並非貴族出身的年輕人可通過參加革命隊伍出人頭地,但時過境遷,那個時代已成為過去。而做為一箇中國人來看,拿破崙在我心中起碼被定義成一個掠奪者,一個殘暴的統治者。這便是一個人物在不同的人看來擁有不同的價值!

對這部作品的認識,這只是個開始,我相信:任意一部好書都擁有巨大的潛藏價值。

紅與黑讀後感 篇四

《紅與黑》是國外著名作家司湯達的著名作品,進述了一位受過較好教育的窮人少年於連經歷了大起大落後,幡然醒悟,用死亡揭露了權力的醜惡。

於連·索雷爾像一個演員一樣,活在自己精心安排的劇本里,可以變得謙卑有禮、大膽高傲、貪心謹慎……只要他的目的能夠到達,什麼面貌見世人他都可以。顯現出他的好勝心和對權力的渴求。他願意像軍人一樣轟轟烈烈的死去,也願意像一個教士一樣在祥和淡定的氣氛中離開人間。他是一個矛盾體,在一步步陷入深淵的同時卻又渴望救贖和救贖他人。讓他腐化的是這個世界上的黑暗面還是權力,他人生大部分時間都很迷茫。他像一個演員一樣,華麗出場,又在浩大的陣仗中離開。

於連處事精明,幹事麻利,在何處都受到人的龐愛,但在何處他都扮演着一個情人的角色。在市長家勾引市長夫人,在大官家勾引大小姐。他想要的是征服感還是真正的愛情。

於連經歷了各個階級的生活,可謂是百感交匯。他既揭露了世間的骯髒,也證明了一個人的奮鬥和成功。到底那個階級的他才是真正的他引人深思。

《紅與黑》這個書名讓我想到一句俗語“近朱者赤,近墨者烏”。他的人生可圈可點,有讓人不得不誇讚之處,也有讓人異常反感之處,具有雙面性。但他擁有一個充滿了悲歡離合,豐富彩的生,讓人又愛又恨。

《紅與黑》讀後感 篇五

人們都説於連是個野心家,一個人如果不知足常樂一定會痛苦。我覺得他不過是一個順應了“人往高處走”的生活邏輯的人物典型,一個波拿巴的後裔,有點像陳勝和李斯。他的野心讓我喜歡他。

葉聖陶説過,苦水勝過白湯,痛苦勝過無聊。如果我們不能像五柳先生那樣“種豆南山下”,那麼,往上爬總會比消沉墮落、無所事事好。他的所作所為可能傷害了一些人,不過他本性善良,他會懺悔,而且不是出於一個教士的本能,僅僅由於心靈的引尋。這是個不完美的英雄,但他的殘缺更讓我覺得可愛,給我真實感。所以當電視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播出的時候,我認為它至少有一點做得很成功:保爾並不是樣樣都讓人可圈可點的。所謂“完人”,不是太純潔就是城府太深,不是聖人就是傻子,就像我們拿到一個蟲眼也沒有的蔬菜立馬會聯想起農藥一樣。

喜歡他的自尊和自憐自愛。他的自尊,是帶了一種過分的任性和固執的,當然不是什麼優點,但是個性化,尤其配上那副生動的面龐。我可以原諒他的自大,就像原諒一個孩子一樣。我景仰這個在理想和現實衝突中掙扎的於連。一葉在浪尖顛簸的扁舟,至少擁有弄潮兒的勇氣:即使葬身海底,也悲壯得美麗。

在愛情面前,他無法偽裝。“相見時的顫抖,別離後的不安”讓他有時聖潔得像個孩子,有時又耍着可愛的伎倆。

他本可以苟且活下來,但他拒絕了這個機會,在法庭上再三強調自己的過失,於是故事才有個相當慘烈的結局,但從情節發展來講,他是必死無疑的,我們很難想這個故事會有別的什麼結局,他的那段話,自然有人想做閲讀理解似的分析過,我不管它揭示了多麼深刻的主題,我只是為一個英雄感動。

同於連一樣習蒂爾德也為我所欣賞,同那雷爾夫人相比,她沒有那麼賢良、虔誠,她有不可一世的驕傲和稜角,因此也使她失去了於連的愛情。其實,我到覺得她和於連有些相像,她希望受人矚目卻藐視那些追求者,她討厭偽善的社會,追求幸福不顧一切,她曾經試着去愛某爵侯,但轉念一想一段令人大哈欠的戀愛是多麼令人可怕!

另外,在整本書裏,每章開頭都有貼切的題記,曼妙的語言,與正文之和諧不禁令人拍案叫絕。

紅與黑讀後感 篇六

於連一個底層出生的孩子,智慧聰明,會説拉丁文,《 聖經》也倒背如流,但是在那個年代裏有好的才華並不意味着就有一個好的前程。於連曾擁有過,但是卻被他的慾望所葬送了前程。

在法律面前,合乎自然的只有師子的力量,或者動物飢寒時的需要,更簡單的一個字表示,便是欲。於連與德。萊納夫人短暫的戀愛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嗎?這個錯誤的原因是什麼呢?難道是與德萊納先生不和的婚姻?還是 9世紀早期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社會風氣?德萊納夫人不缺錢但是卻缺少了精神的寄託,也許市長與她的婚姻只是逢場作戲,但是誰能夠説這樣的婚姻不是普遍存在呢?

文中有一句話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座墳墓,用來埋葬所愛的人是的每個人心裏都有那麼一個深愛的但是卻不能一起廝守的人,當所愛的人離去,在心裏就有了不能傾訴的祕密就如同墳墓一樣。於連與市長夫人短暫又美好的戀情結束了,因為市長夫人的懦弱,一位小兒子的病是上帝對她的懲罰,有時候我們明明知道有很多事情如同煙花般漂亮且短暫,但是卻無法抗拒那股力量帶給我們心靈的快感。

難道才華出眾的人都會高估自己嗎?在做家庭教師時肆無忌憚的愛上了市長夫人,在教堂裏他的聰明戰勝了同伴不滿的目光,他的確很優秀,但是在處理感情的問題上卻是那麼地不理智。我認為於連與德。萊納夫人的激情,是於連報復上層統治者對他的鄙視,而德。萊納夫人的柔情卻使他真正地感受到戀情的美好,相比之下與瑪蒂爾德這位貴族小姐的戀情更像是為了權利和金錢。有人説於連與市長夫人是心靈的愛情而與德。拉莫爾小姐是頭腦的愛情。儘管她們追求愛情的方式不同但是都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她們對自己本階級的厭惡和對封建門閥的叛逆。而於連卻是一個出類拔萃的青年,他相信勃勃,不甘於貧賤,一心向往沸騰的生活,希望青雲直上,但是在王朝復辟時期,在極端反民主的貴族資產統治下的法國,他看到從軍建功立業已經行不通了,只有通過教會才能使他躋身名流,在上流社會中,他如同一絲絲柔弱的陽光,想放射光芒卻微不足道。

於連與侯爵夫人偷偷的戀情,也許是一種偶然,但是他的心裏一定是想希望這樣來達到飛黃騰達的美夢,但是生活卻不盡人意,市長夫人因為嫉妒寫了一封舉報信,使他的美夢被打破了。於連也因為刺殺市長夫人而被抓,瑪蒂爾德為了於連最起碼的聲譽也不要了,為了他的獲釋而東奔西走,也許她真的愛於連,但是於連愛的卻是市長夫人,瑪蒂爾德的狂熱,市長夫人的深沉,兩個不同的女人都深深地愛過他,也為他付出了深深的代價,一個以死來結束了餘生,而另一個喪失尊嚴去乞求愛情。有時候愛情真的不是金錢才是萬能的,只有真正的相愛才能超越金錢。

有人説紅象徵拿破崙的軍服,黑代表王政復古年代僧侶的黑衣,黑是瑪蒂爾德的喪服,紅是德萊特夫人的鮮血,但是我卻認為紅是代表於連對自己人生的追求,而黑代表了他人生的遭遇和不幸,代表了各種各樣的誘惑。

紅與黑英語讀後感 篇七

“The red” stendhal's novel is the most outstanding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s. It shows a broad prospect in the 1830 s the French society, involving many aspects of the provincial from France to Paris, the capital of amorous feelings of life; Written in the nobility of the emperor, prime minister, write a voracious, ordinary people; By churches,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 complicated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different classes, to Charles x. under the rule of French politics, social contradictions, human, social, and custom, the real and vivid.

Protagonist in, even contract-wise) from beginning to end, have their own a mood and attitude: he was too poor, lowly status, but not willing to this fate: his eyes against the contempt, but it flashed on him a contempt of vision, the people with more disdain eyes; He hated the darkness of society, the hypocrisy and ugliness, but with great ambition, a heart, desire the apprentice, so have to take a mask of hypocrisy, destroyed by ruthless society. All his experience, and even can use the humiliation to describe, he constantly thinking, observing, self-excitation and endure, finally welcomed word a day, but everything is destroyed.

This doesn't seem to be the outcome was a surprise. Everyone seems to have from to even find his own shadow, it's just a matter of more or less. In one's life experience, maybe we're in a certain period, or in a certain aspect faced with the same or similar situation with him. Or poor or low, there is full of ideal and full of passion, but the corrupt, powerful, of dark trick of destruction.

But if we can and to even get a chord, it means, we also like him, the heart is still beating, the enthusiasm has not dried up, absolutely can't obey this fate, to defy our shame sooner or later. Maybe we were starting from scratch, so because of nothing at all, we can be desperate.

Give in even the description in the book are often large chunks of inner monologue, I still remember one sentence: after getting the marquis to cross, he thought: “in order to succeed, I will make more unfair thing.” Yes, this world always has a lot of unfair, to achieve everything even if it is only 80% of it's impossible to fair, perhaps the only way is to against another in an unfair unfair!

《紅與黑》是司湯達的長篇小説中最優秀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展示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法國社會的廣闊圖景,涉及了從法國外省到首都巴黎的許多方面的生活風情;上寫皇帝首相、王公貴族,下寫三教九流、平凡百姓;通過教會、政黨以及各階級錯綜複雜的矛盾關係,對查理十世統治下的法國的政治鬥爭、社會矛盾、人情世態、風土習俗,作了真實而又生動的描繪。

主人公於連·索萊爾自始至終有着自己的一種情緒和姿態:他家境貧窮,地位低賤,卻又不甘於這種命運:他抵抗蔑視的眼光,但又向對他投以蔑視眼光的人報以更加蔑視的眼光;他憎惡上流社會的黑暗、虛偽和醜惡,但又懷着極大的野心,一心發跡,渴望飛黃騰達,以至於親手為自己帶上偽善的面具,毀於無情的社會。他的一切經歷,甚至可以用忍辱負重來形容,他的不斷地思考、觀察、自勵和忍受,終於迎來得道的一日,但是所有的一切也終毀於一旦。

這樣的結局似乎並不出人意料。每個人似乎也都能從於連身上找到一點自己的影子,只是或多或少的問題。在一個人的生活經歷中,也許我們就在某一個時期,或是在某一個方面面臨着與他相同或相似的處境。或是貧窮,或是卑賤,有滿腹的理想和滿腔的熱情,卻在腐化的壓制,強權的左右,種種陰暗的伎倆中沉淪。

但是如果我們能從中與於連獲得一種共鳴,則就説明,我們也和他一樣,那顆心仍在跳動,那份熱情並沒有枯竭,絕對不能服從這樣的命運,讓蔑視我們的人遲早自慚形穢。也許我們是白手起家,所以正因為一無所有,我們可以不顧一切。

書中給予於連的描寫常常是大段大段的內心獨白,其中有句話我仍記憶深刻:在得到侯爵贈予的十字勛章的後,他想道:“為了成功,我會做出更多不公平的事。”是的,這世上總有着許多的不公平,想事事都達到哪怕只是80%的公平都不可能,也許唯一的方法就是以一種不公平去對抗另一種不公平吧!

《紅與黑》讀後感 篇八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我就被它簡單的書名所吸引,“紅與黑”?它究竟講述一個怎樣的故事?紅又代表了什麼?黑又代表了什麼?帶着這樣的一些問題,我開始看這本書。等到合上書的那一剎那,我似乎隱隱約約的明白了。內容所反映的沒有書名看起來那麼簡單。

《紅與黑》是司湯達的代表作。主角於連是一個身份卑微的農民的兒子,通過自己的兩個女人躋身上流社會,而最終卻被陷害成為了階級鬥爭的犧牲品。

書中的主人公於連是一個孱弱靦腆,社會地位低下的青年人,他靠着自己的博學、聰明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利用宗教,依靠女人,也為了實現自己巨大的野心,不惜擠進了上流社會。在這期間,他認識了有孩子、有丈夫的德·瑞納夫人,兩人很快相戀,不久之後便墜入愛河。很快,德·瑞納夫人就成為了他的情-婦。後來,不幸被德·瑞納先生髮現,一氣之下,把於連打發到了神學院。在那裏,於連剛開始很受人瞧不起,但隨着天生的聰明和機靈,出類拔萃,不僅得到了彼拉爾神甫和夏司·倍爾納神甫兩位神甫的喜歡而且得到了神學院裏人的尊重。但他並不滿足於此。

很快,他便被推薦當上了巴黎一個侯爵家的《聖經》課家庭教師。在那裏,他又認識了瑪蒂爾德——一個聰明但且高傲的女孩,兩人又很快墜入愛河。在這兩個女人身上,於連在期間總用不乏種種不光彩的手段。當於連自認為自己已經踏上了飛黃騰達的坦途和得到了兩位女人超越階級的愛情時,但卻最終失敗,被社會無情地推上了斷頭台。

於連,他極其短暫卻滿是波折動盪的年輕生命流淌着太多矛盾和複雜。對此人們可以作出很多評判——是個小私有者盲目追求個人利益的悲劇;一個野心家的毀滅;一個反封建鬥士的犧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但在我看來,於連是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説他是個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為確切些。自然這種歧途不是簡單地採取了某種有背社會道德的手段而是來自他心靈更深處的矛盾本質。

在小説的序言部分,我看到司湯達曾在寫完《紅與黑》後認為這本書在五十年後才會被人所重新重視。這我們讀完後也禁不住問自己,我們是不是那少數的真正為自己而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