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做一個懂得感恩的員工》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09W

《做一個懂得感恩的員工》讀後感精品多篇

《做一個懂得感恩的員工》讀後感 篇一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閲讀了《做一個懂得感恩的員工》一書,細細品來,慢慢回味,感觸頗多,感恩也頗多。

我們應對承載我們的萬物,包括天空、陽光、空氣、草木心存感恩;對生命、健康、財富、智慧心存感恩;對朝夕相處的親人、朋友、同事心存感恩。

人生的路沒有平鋪直敍的,總有一些不經意的溝溝坎坎需要我們去逾越。在平日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總是可以聽到這樣的抱怨聲,“他怎麼是這樣的人呀,真惹人惱火。”、“這個爛工作,總有幹不完的活”、“幹個活計還有這麼多的制度,真麻煩”。因此,這些有報怨的朋友們肯定不會感覺到與周圍的人們相處的快樂和工作的快樂。

所以,快樂是需要自己去把握和創造的。保持良好的心態、保有感恩的心是所有快樂的開始。不要忘記感謝我們周圍的人,做事要換位思考,凡事為人着想,就會對他人多一些鼓勵和支持,同時也是對自己的鼓勵和支持。用感恩的心去化解工作的失意,用感恩的心迎接屬於自己的成功。

我的家在新疆的一個小鎮,很遠、很偏僻。對於一個不甘於安逸的年輕人來説,外出尋找新生活是最好的'選擇。然而理想與現實總是有差距的,輾轉了幾家公司後,我終於在公司停下了腳步、找到了自我。有句職場謹言説到:培訓是員工最大的福利。正是如此,通過集團對我專業技術培訓,我成為了一名合格的爐台儀表工。在將近一年的工作中,我看到了一個充滿温情的企業,一個充滿了關愛的企業。我發現:我的能力被認可,我的收入有提高,我的家庭越來越和協,我感謝企業所賜於我的一切。

也許,沒有讀這本書之前,我只是感覺目前的工作、生活很輕【】鬆,沒有負擔。但是讀了這本書以後,我思考了我之所以有現在這樣的生活的原因,所以我要大聲的對我忠愛的公司説聲感謝。感謝您培養了我!感謝您包容了我!感謝您給予了我幸福的生活!

同時,我想對那些心存抱怨的工友們,不要總是停留在自己的小視野裏看世界,其實世界是很美好的。

回過頭來,看看因為丈夫和女兒生病不敢打菜吃的工友,是公司在她最無助的時候伸出了援助的雙手,通過員工捐助和集團援助孩子和丈夫的醫藥費將再也不是她深夜裏長歎的根結。當我們的孩子在學校門外望而興歎時,是公司及時與學校交涉,讓我們的孩子重返課堂,朗朗的讀書聲又迴盪在耳畔。也許出門在外多年,已經不記得自己的生日了,但是就在那麼一天,一張笑臉捧着一個充滿了關懷的蛋糕站在了我們面前對我們説“祝你生日快樂”,那時你們才想起,那天是自己的生日。鮮活的事例一一在目睹,想想這些,你還有多少抱怨呢?

走出來吧,走出自己的小世界,讓自己陽光一些。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做一名懂得感恩的員工。要知道,你的生命不是你一人所有,世界上任何一樣東西也不單屬於你個人,請珍惜你現在所擁有的一切,珍惜他們為你的努力和付出……

學會感恩有助於你的成功,懂得感恩是一個員工優良品質的重要體現,學會感恩是一個員工做好工作的精神動力。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並不一定會成功,可是不懂感恩的人鐵定不會大成功。每一個世界級的成功人士,都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值得感謝的事情越來越多,理所當然的事情越來越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你一定會成功。

《做一個懂得感恩的員工》讀後感 篇二

週末拜讀了法國加繆的諾貝爾文學作品《局外人》。

這個看似簡單的故事,卻反映了整個社會的荒誕性。公司小職員默爾索,過失殺人被起訴,卻因為在他在母親的葬禮上表現冷漠而被判死刑。兩者之間毫無因果關係,在一個法治社會裏,卻被檢察官、陪審團、周邊的羣體從道德至高點上對嫌疑犯進行審判,可見這個社會是如何的缺乏理性和包容性。

默爾索是一個遵從內心活着的人,他與這個社會有着一定的抽離感,他不願意虛偽地表現熱情。他對社會的約定規則不敏感,是否結婚、升職,他都表現得不熱衷,無可亦無不可,似乎是個局外人、旁觀者。

他因身體疲乏,沒有在母親的葬禮上慟哭;葬禮後他如往常般生活,沒有沉浸在悲痛中。這些引起了周遭的人的不理解和反感,併成為他被指控殺人的依據。人們普遍認為親人逝世後一定要哀痛,並且一定要表現出來,甚至還僱人來奔喪哭靈,這些行為表演得越到位,越能喚起別人的深切同情。

讓我想起了古代莊子妻子病亡卻鼓盆而歌,莊子認為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事,就如四季的交替,生前珍重彼此,死後坦然放下,這是一種安然的灑脱的人生選擇。默爾索不裝腔作勢的行為違背了社會上的道德標準,他的生命,被社會道德觀所綁架,已與他無關。

在法庭上,檢察官説:“我控告這人懷着一顆殺人犯的心理葬了一位母親。”指控動機與殺人事實沒有必然的聯繫,卻迎合了法庭裏看戲的羣體和陪審員的情緒和心理,默爾索最終被送上斷頭台。

默爾索將真實本性貫徹到底。

判決後,他拒絕神父為他祈禱,拒絕皈依上帝。與其相信彼岸與來世,讓精神寄託於虛無,默爾索寧可真真切切地活在現實世界裏。

這點我頗有同感。曾經摯友極力勸我修行學佛,去追求彼岸、追求阿羅漢的境界。我翻閲了許多大乘、小乘的書籍,走過一座座寺廟,見識得越多,信仰越淡薄,終究無法説服自己去相信一個虛幻飄渺的、顛倒的現實世界,我只汲取了其中有益的部分,即運用正念來生活和工作。直至翻閲了文學泰斗的書《季羨林談佛》,我更加堅信了自己的看法:真實且熱忱地生活在當下才是最好的修行。所以默爾索對神父的拒絕也是發自內心的真誠。

默爾索不懂人情世故,也許不屑於懂,他熱愛陽光、大海,即使要被行刑,依然在感受世界的美好。

文章結束時一段描寫自然而清新:“我覺得我是睡着了,因為醒來的時候,我發現漫天的星斗照在我的臉上,田野上的聲響傳到我的耳畔。夜晚的氣味,泥土的氣味,還有鹽的氣味,給我的太陽穴帶來陣陣清涼。夏天睡着了,它那美妙的安寧宛若一陣潮水,湧入我的身體。此刻,長夜將盡,汽笛聲鳴響起來,它們宣告着這個世上的一次次啟程,而這個世界,已經永遠地,與我無關了。”

這怎能説明他是一個冷漠的人呢?他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熱愛去擁抱這個世界。

這個故事給我們什麼啟示呢?是堅持自我,還是違背內心曲意逢迎社會羣體的需求?社會道德準則是怎麼形成的呢?一定是放之四海皆準的嗎?道德能否成為行為評判的唯一標準?信仰是個人的事還是社會的事?這個世界是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值得思考。

法國心理學家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指出:“羣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而羣體的控制慾有時美其名曰“社會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