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富蘭克林自傳》有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19W

讀《富蘭克林自傳》有感精品多篇

富蘭克林自傳讀後感 篇一

兒時的富蘭克林由於一次竊取鄰居家的石材而受到家人責備之後,明白了一個終身受益的道理:凡不正當者即為無用之物。

少年時的富蘭克林便懂得了,當他提出任何可能有爭議的意見時,他從不用“一定”、“無疑地”或任何其他表示肯定意見的字眼。相反地,我猜想或料想某事是如此如此,為了什麼什麼理由,在我看來這件事好像是,或是我像是這麼這麼。或是説我想象這是這樣,或是説:假如我沒有弄錯的話,這是如此。——以上這種説話的技巧我在劉墉的《説話的藝術》中也有看到,但是少年時的富蘭克林就能認識到這麼重要的説話技巧,着實令我心生敬意,並且也讓我更想要細細品讀這個傳奇人物的一生。同時以下這段小詩與大家共勉”大言不慚,只有這唯一的理由,那就是:傲慢即是愚蠢。但是,究竟是否如此,願高明之士不吝賜教。“

哪怕像富蘭克林一樣偉大的人,年輕時也是辦過錯事,所以我以為隨着我們年齡的成長,對事物的認識也才會慢慢的變得全面,所以我們無需因為年輕時犯下的某些錯而悔恨,年輕沒有失敗,因為年輕的我們能夠失去的東西很有限,我們是在以最小的損失獲得最寶貴的經驗

《富蘭克林自傳》讀後感1200字 篇二

《富蘭克林自傳》是作者本人用長達十九年的時間寫成的,它是日記的一種濃縮體。富蘭克林在生活中對自己要求很高,幾近於苛刻,僅每日的道德行為規範長達13個項目,這些生活細節成就了他的人個人魅力,受人尊敬、信任;對待事物客觀實事求是,關於電的學説,關於壁爐的優化,都是建立在重複試驗的基礎上;勇於擔當,在與領主的税法談判中,為了緩解緊張的派系關係,敢於為百姓背書,簽署了百姓的承諾。

沒有天生的成功,只有天生的抱負。縱觀其一生,富蘭克林並沒有喊着金鑰匙出生,家庭條件很窘迫,因付不起學費被迫輟學,身無分文來到費城創業,然而他總是利用閒暇時間來讀書、提高自身技藝,他經歷了失業、戰爭、被人矇騙,卻從來沒有怨天尤人,總是勇往直前,戰勝眼前所有的困難。沒有人天生就很有能力,沒有人天生就註定轟轟烈烈,只要你有一顆不平凡的心,再加上持之以恆的努力,總有一天成功會屬於你。

幸福的關鍵要素。於富蘭克林本人而言,可以説一生都在踐行何為善良、真實、誠信。強大的個人魅力讓事業猶如神助,十七歲離開家後,獨自一人來到邊緣小鎮,從當學徒開始,因個人技藝出眾,在工作中同時幫助同事學習技能,深受同事的尊敬和愛戴。主動幫助的爵士,多次主動幫助他,這再一次證明了,當遇到困難的時候,首先來幫助你的不是那些你曾經幫助過的人,反而是那些主動幫助過你的人,這在概率學上説也是正確的,主動幫助的人一般能力比受眾大,所以下一次是他的概率肯定大,原著引用“那一天,這又一次證實了我學的那句至理名言,誰若一次施恩與你,必將二次施恩與你,其樂意之情為受恩於你者所不及也”。

勤奮是最有用的美德。原著引用:“我之所以這樣毫無顧忌地強調自己的勤奮,儘管有自吹自擂之嫌,目的無非是讓讀過他的子孫後代們能看到在這段敍述中勤奮產生的於我有理的效果時,就可以知道這種美德的用處”。從作者的自我講述中,我認為沒有絲毫的誇大,無論富蘭克林有什麼想法,總是首先去做,先實現自己的想法,行動永遠是第一位的,改良鉛字排版技術如此,開印刷廠如此,電學試驗也是如此,一個高標準的行動派。幼年時期利用飯後的休息時間、家人外出購物時間讀書等等,關鍵是無論人生何種階段他都能做到。在受人排擠時,自己開辦印刷廠,缺乏資金支持時,很多朋友主動伸手幫助,人們總是評價説,有印刷業務找富蘭克林,因為別人休息時他仍在工作,別人還未起牀,他已工作很久,給人的感覺是事業心極度強,印刷事物交給他做讓人放心。這或許就是天道酬勤,自助者天助吧。

專心致志做事最為滿足。在建築堡壘時,原本需要一個星期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在大雨傾盆的不利天氣下,人們幾乎幹不成活,竟然只用了3天就完成了,可能是因為敵人要攻打城堡,但在這個工作中,富蘭克林發現,當人們投入緊張的工作中時,酗酒鬧事的人也不喝酒,更不鬧事了,管理難度降低了很多,得出的結論是人們專心致志的做事的時候,往往最為滿足。

讀富蘭克林自傳有感 篇三

當夜晚的月亮高高地掛在天空時,我卻沉沒在書的海洋裏。這是一本影響了幾代世人,歷經兩百餘年永久不朽的勵志奇書——《富蘭克林自傳》。

文章主要講的是富蘭克林於18世紀初出生在美國東北部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城。富蘭克林的父母一共生了17個孩子,他排在15位。隨後的幾年裏,他經過不懈的努力,當印刷工,開書店……終於登上了科學的寶座。富蘭克林的出生不僅使他成為了合眾國的雛形,還影響了這塊英國殖民地的發展。並且讓富蘭克林成為“從天上偷取火種的第二個普羅米修斯”。他的成就讓世人讚揚,他的名字讓世人讚頌。富蘭克林影響的不僅是英國,而是全世界。

使富蘭克林出類拔萃的重要原因,是他那“什麼都想知道”的求知慾望。他10歲的時候,離開了學校,但在後來的幾十年裏,他始終堅持學習。他看來,書是無價之寶;書是打開幸福和成功大門的鑰匙。古今中外這樣的成功人士比比皆是。

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小時候就對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常常跟着父親上山採藥,遇到不懂或沒見過的花草就要刨根問底,問個明白。還瀏覽了各種關於醫學的書本,終於寫成千古名著《本草綱目》。

舉世聞名的發明家愛迪生,從小就是一個好奇心特別強的孩子。因為他如此愛好空想和突發奇問,以致一位老師罵他愚蠢。事後,他就退學回家,由媽媽來管照他。愛迪生就是靠着這種勤學好問的精神,才有了1000多項發明專利權,為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這本書介紹了富蘭克林是一位真正的名垂千古的偉人。作為一名作家、發明家……他慷慨地獻出了他的生命和精力,他感到給他的最高獎賞莫過於使他在有生之年能夠看到他的工作產生的輝煌成果。我們要時時刻刻記住富蘭克林説的一句話:要成大事,就得既有理想,又講實際。不能走極端!

讀富蘭克林自傳有感 篇四

《富蘭克林自傳》是富蘭克林(BenjaminFranklin,1706.1.17—1790.4.17)本人對自己前半生(1706—1757)的一些回顧。書的重點固然是富蘭克林總結的經驗教訓;另一方面,該書也為我們瞭解十八世紀中前期美國的社會面貌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切入點。

書中表現的美國社會,大致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濃厚的商業氛圍,或者説是資本主義氛圍。

作為資本主義先驅英國的殖民地,美國早在十八世紀初期就建立了完整的現代商業制度。與人合夥開一間小小的印刷鋪,必須確定各人的股權和產權。開店的資金,既可以來自向他人的借款,也可以來自抵押物業向銀行的貸款。如果債務超出了資產,就有被宣告破產的危險,不僅店鋪會被關閉,資產被變賣以抵債,還可能背上牢獄之災。與視商人為寇仇,全力打壓商人的中國古代社會不同,政府與商人互相依賴。政府的請願書、選舉票、法律書籍,甚至發行的紙幣,都要委託印刷商印刷;而商人一旦在政府任職,又會利用職務之便拓展自己的生意。富蘭克林在當上賓夕法尼亞州議會祕書後,“有很多機會與議員們維持聯繫”,這種關係替他“招攬了印刷選舉票、法律、紙幣和其他零星的公家生意”;在當上費城郵務代辦後,富蘭克林借便利的信件來往增加了自己辦的報紙的發行數,招徠了更多的廣告,大大地增加了自己的收入。

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這種商業氛圍下催生的重視實利的傾向以及功利主義倫理觀。富蘭克林8歲時被父親送到語法學校唸書;一年後,由於家庭人口多,負擔不起大學求學的費用,同時看到“許多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日後窮困潦倒”,他父親又將他送到書算學校,10歲時乾脆將兒子接回家幫助營業。12歲時,富蘭克林顯露出寫作天賦,寫了兩首應時故事詩,其中一首還熱銷鎮內外;父親卻嘲笑富蘭克林的詩歌,因為他認為“詩人一般是窮光蛋”。富蘭克林有一個朋友雷夫,喜歡研究詩,深信自己會因此成名發財;但他的朋友奧斯朋卻勸他經商,靠着勤勉和規矩積累資金。富蘭克林也贊成寫詩只是為了改進散文寫作的語言風格,而散文是他“發跡的一種主要手段”。富蘭克林認為,不能夠因為《聖經》提倡或禁止某些行為,就説這些行為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而要看這些行為是否對我們有利。基於這一原則,他認為“沒有一樣東西能像道德一樣使人發財致富”。

二、極其有效的民眾自治機制,以及民眾對公共事務表現出的極大熱情。

書中,費城的許多公共事業都是由民眾自己組織的:修建大學、醫院、孤兒院、教堂的資金全部來自民眾的捐贈;而在組建志願消防隊和抵抗法國人與西班牙人的義勇軍的過程中,民眾更是出錢又出力。難能可貴的是,這些行為既不是出於盲目的一時衝動,也不是政府或權威威逼利誘的結果。通常情況下,都是先由富蘭克林或其他人寫文章指出發展某種特定的公共事業的必要性,以及用何種方式發展,人民在經過充分考慮和討論後再作選擇。募捐活動結束後,捐款人還會選出理事會管理捐贈的資金,監管工程進度,以及管理完工後建築的使用。這些舉措都有力地保障了公益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宗教信仰自由。

許多人之所以背井離鄉,不遠千里地來到美國,就是為了躲避嚴酷的宗教迫害——富蘭克林的父親就是其中的一員。因此,宗教信仰自由自然成了他們的共識。在書裏面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宗教:富蘭克林從小在長老會的教導下長大,後來改信自然神教;在他接觸的人當中,有法國先知派教徒(FrenchProphets),有教友會教友(Quakers),還有弟兄派教友,以及來自德國浸禮會和愛爾蘭的教士。他的老東家凱謀,一個文化程度不高的印刷商,甚至想自創一個新的教派。不同的教派之間即使發生爭執,也僅限於嘴仗和筆戰。最能體現宗教信仰自由的要數下面這件事:1739年,愛爾蘭的巡迴傳教士胡飛特牧師來到主要信仰教友會的費城講道,受到當地牧師的排擠,只能在露天説教。儘管如此,仍然有來自不同教派的人前去聽講,並提出了建造新教堂的計劃,很短時間內就募集了足夠資金並興建完工。完工後,管理教堂的董事會明文規定,任何宗教的教士要對費城人説教時都可以使用該該教堂,因為教堂的修建不是為了某一教派的方便,而是為了方便全體人民。

四、當時美國各州的政治制度可以説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一個複本。

權力分別掌握在總督和州議會手上,兩者互相制約;在賓州,前者由業主任命,後者通過選舉產生。所謂業主,就是指英國國內一些根據英王特許狀享有該州土地的一些大貴族。作為人民代表,議員們認為業主和人民都要交税;但業主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命令他們的代理人——總督阻撓議員們提出的徵税法案。兩者一直在此問題上爭執不下。在富蘭克林擔任賓州議員期間,前後歷經三任總督,最終才在1757年以議會的獲勝而告終。

既然書的主角是富蘭克林,那麼當然不能不提到他。書中,他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提煉出許多處事為人之道。他在年少時十分愛好爭辯,以駁倒對方為榮;但他逐漸認識到這樣做既不能交流思想,又不能增進感情,因此要用謙遜的口吻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樣即使雙方的討論能夠深入,又容易説服別人。他是多項公益事業的發起人,但在推廣自己的計劃時,他總是稱受某人的委託;如果不這樣做,有人就會妒忌他所獲得的名譽而反對計劃的實施。在他參選州議會祕書時,他遭到了一個有勢力的議員的反對;他沒有卑躬屈膝地巴結那個議員,而是請那個議員幫了一個忙,後來他們的友誼一直持續到那個議員死為止。因此,“假如一個人幫了你一次忙,那麼以後他會比受過你恩惠的人更樂意幫助你。”

除了具體的建議和忠告,富蘭克林還提出了一個打造完美品德的計劃。在他22歲的時候,他想克服自己身上所有缺點。起初他認為,只要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就會只做好事不做壞事。但他逐漸發現,“習慣會利用一時的疏忽,理智有時又不是癖好的對手”。因此必須戒除壞習慣,培養好習慣。他編制了一個美德培養表,將自己希望獲得的美德都列在上面,每天對照表單檢查自己的過失。他認為壞習慣就像花園裏的野草,不能指望一下子都把它們拔光;因此在一個時期內應該着重培養某一項美德,當自己認為這項美德已經達到了,再去培養下一項。當所有的美德都已經訓練過一次後,又從頭開始,直到形成習慣為止。富蘭克林承認,這個計劃雖然未能幫助他達到完美境界,而且差得很遠,但靠着這個計劃他比做這種嘗試前好得多快樂得多了。正如臨摹字帖的人,或許他們永遠不能達到像帖本一樣卓越的書法水平,但在臨摹的過程中他們的書法必然有很大提高。

總的來説,《富蘭克林自傳》向我們表明,出身寒微、受教育程度低並不能成為一個人平庸不前的理由。只要有決心並堅持不懈,每個人最終都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套用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裏的一句話:在人生髮展的道路上,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使其成為可能的,是決心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