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1年我的前半生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37K

2021年我的前半生讀後感

我的前半生寫出了末代皇帝的家世經歷,光榮與屈辱。我們讀了都有哪些思考?下面是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我的前半生讀後感,共同閲讀。請您閲讀。

我的前半生讀後感1

末代皇帝溥儀的《我的前半生》是一部名著,先後印行近二百萬冊。在中國,它曾經引起上至他、周恩來,下到普通讀者的極大關注。在外國,它同樣擁有眾多讀者(有十幾種文字的譯本流傳),有些西方人甚至稱譽它是20世紀中國最優秀和最有趣的傳記文學。可以這樣説,讓溥儀獲得婦孺皆知般的國際知名度的,不是他曾經三度做皇帝的特殊經歷和地位,而是這部《我的前半生》。

但是,中外讀者並不知道,他們所讀到的《我的前半生》本子,並非“全本”,而是吸收了各方人士意見的“改定本”,或稱“流行本”(初版於1964年3月)。現在,羣眾出版社出版的“全本”,則是聽取各方人士意見之前的“原本”,又稱“二稿大字本”。換言之,現在讀者所看到的“全本”,是該書的原貌。

當然,所謂“原貌”,只是相對而言。因為,在“全本”之前,還有所謂“稿本”、“灰皮本”、“一稿本”。但無論怎麼説,“全本”是作者最初確定的版本。就此而言,説它是“原貌”,並不為過。

那麼,“全本”的推出,是否表示原先流行的本子就可以作廢了呢?並非如此。因為,流行本不僅包含了各方人士的修改意見,也含有溥儀本人的意願。而所謂各方人士的意見,完全是從技術層面提出的,並不涉及所謂政治上的“忌諱”。例如老舍,就着重從文字表達的角度對書稿的寫法提了若干修改意見。當然,這些人的意見並不完全一致。例如有的史學家從歷史學科的實證特點出發,覺得書稿不宜於文學性太強,而既是文學家又是史學家的郭沫若,則肯定了此書的“文采”。其實,這類問題見仁見智,很難取得一致意見。總的來看,流行本與全本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所敍述的史實和線索也是一致的,兩個本子各有所長,完全可以並行不廢。

不過,依筆者的情趣,還是更喜歡“全本”。

所謂“全”,一指內容全,恢復了原來刪除的內容,比流行本多出十多萬字;二指內容更豐富和豐滿,有許多流行本沒有的細節。這些細節,除本身吸引人外,在寫法上也極富可讀性,起到了烘托對象、感染讀者的作用,以至筆者在閲讀中時常忍不住拍案稱奇。

沒有讀過此書的人,大概想不到書中的文筆居然那麼流暢和富於動感。作者非常善於調動形象、運用隱喻,在字裏行間播撒出感性的美,給人極大的閲讀享受。例如講到溥儀的乳母,書中説,二兩月錢,就“把一個人變成了一頭奶牛”。談到選後妃,説照片上的姑娘,“每位都有個像紙糊的桶子似的身段,臉部很小,實在也分不出醜俊來”。提到北京小朝廷的近臣,則以“那羣蠅子”稱之。書的後半部分寫溥儀等人被押送回國後,為假裝進步,便在讀報時故意把嗓門放大,“好像一大羣蟈蟈似的嚷成一團”。特別是如下一句:“關東軍好像一個強力高壓電源,我好像一個精確靈敏的電動機,吉岡安直就是傳導性能良好的電線。”直脱脱地把溥儀這個傀儡“皇帝”和日本關東軍以及關東軍安插在他身邊的所謂“帝室御用掛”的關係展示了出來。

書中還善於調動張力,採用對比的手法,表現對象假矛盾、真虛偽的特點。如講到日本大特務頭山滿,説此人以佛教徒的身份,在玫瑰花香氣的氤氲中,捋着銀鬚,面容“慈祥”地冥想出一個又一個的駭人陰謀和慘絕人寰的兇殺。書中多處説到溥儀本人如何吃齋拜佛,如何不殺生,連蒼蠅蚊子螞蟻都不打,卻時常打人,因而是“一隻帶念珠的狼”,等等。這類描寫,讓人印象非常深刻。

不過,這樣的寫法,很容易遭受批評,説它有失嚴謹,不真實,等等。筆者以為,這樣的批評是值得商榷的。所謂真實,應當首先看作者所敍述的內容是否符合事實,其次看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否發自內心。就事實而言,書中某些具體事件的細節,容或存在訛誤。但是,它所涉及的基本事實,卻是完全可信的。而具體細節上訛誤,一來並非出自作者有意作偽,二來並不傷害基本事實的成立,三來以傳記作品而論,此類小毛病本難於避免,故而值得諒解。實則,任何一位通讀全書的人都不可否認,這本書的基本內容,完全是真實的。所以,所謂此書錯誤百出云云,並不符合事實。

以近年來俄羅斯披露的檔案文件來印證,就足以看出此書所寫溥儀在蘇聯的經歷,是完全真實的。例如1945年溥儀等人被蘇軍俘獲的情形,溥儀在蘇期間所受到的相當優越的人道待遇,以及溥儀如何依舊在下屬面前做“皇帝”、如何試圖留在蘇聯、如何在“遠東軍事法庭”上作證,等等,書中所寫和檔案所錄,都是吻合的。甚至溥儀説他在蘇聯曾經學習《列寧主義問題》和《聯共(布)黨史》,將此話與他當年寫給蘇聯領導人的信相對照,發現信中提到的正是這兩本書。

應該説,此書所運用的形象化的寫作手法,不但無損於該書的真實性,而且使其達到了更高層次的真實。這種寫法非但不缺乏深刻性,而且能夠使人在形象中感受深刻。

溥儀本人説過,對於歷代最末一個皇帝的命運,從成湯放夏桀於南巢,商紂自焚於鹿台,戎弒幽王於驪山之下起,一直數到朱由檢煤山上吊,他都格外熟悉。而他的命運,應該説只是從真心接受共產黨的改造那一天起,才真正得到大解脱,才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做幸福。此前,他實際上只是一個封建皇權觀念的奴隸而已。經歷了滿清家國、北洋軍國、國民黨的黨國和民國以及他自己做傀儡皇帝的偽國,幾乎人類歷史上的所有政權形式,只有到了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共和國,他才真正認識到,他原先拼命要奪回的那個皇帝寶座,不過是一隻垃圾箱。這樣一個思想轉變的過程,對人們的啟示,是相當深刻的。

有時人們可能會問: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應當説,溥儀在新中國成立前的曲折經歷,他本人雖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主要還是時代以及他周圍的小環境造成的。正如溥儀所總結,他在剛會跑的時候,就被抱上了君臨天下的寶座,渾然無知地度過了三年革命的風暴,然後在封建軍閥保護下的皇宮中度過童年。從這時開始,他的命運便被註定了,已經無法自行選擇。此後,在民族敵人的豢養下送走青春,接着認賊作父,充當了20--年的傀儡元首。如此40年的生活裏,他必然地“只有罪惡和羞恥,愚蠢和狡詐,兇暴和怯懦,猜疑和迷信……”。在這種情勢下,他除了不斷沉淪,是不可能跳出苦海的。

也許,溥儀與胡適的相識曾經為他的命運打上一絲轉變的微光。但這絲微光,還沒有讓人瞥見,便倏然消逝了。胡適再差勁,也終比溥儀周遭的那批封建遺老曉得何為歷史潮流、何為世界大勢。而那批封建遺老,可謂個個都是滿腹經綸的學問家。但這些人在思想上,特別是在政治思想上,又可謂個個都是糊塗蟲。例如康有為(本書附錄中收了一封他寫給軍閥吳佩孚的信函,堪稱現代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獻),雖然也能説出一通保皇的“大道理”,但就是看不清封建王朝體制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已然明日黃花,大勢不再。看不清這一點,任你説得天花亂墜,也只能落個螳臂當車的反派下場而已。還有那位不惜投水自殺的國學大師王國維,溥儀清楚明白地告訴我們,他和他的父親攝政王載灃早就剪掉了辮子,許多愛新覺羅的子孫也早就穿上了西裝,惟獨王國維、辜鴻銘這些頂有學問的外姓人,卻始終留着那條豬尾巴。這種“皇上不急太監急”的強烈反差,對知識分子來説,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這本書的一大好處,就是具有“解構”的功效。他解構了封建帝王的窮極無聊,也解構了國學大師的不識時務,使人們看清了他們的真相。解構完成之時,也就是解脱和解放之時。在撫順監獄,一位偽滿洲國原大臣對溥儀説:我原來忠心耿耿地崇拜你,現在才發現,原來你不過是個廢物。當“廢物”一詞從口中衝出時,他所感受到的,不是失望,而是輕鬆。

由“廢物”而成為“公民”,真正從內心得到解脱,獲得所謂“人”的自由,這是溥儀歷經周折後所收穫的榮幸。為此,他真心感謝共產黨。從共產黨對他的改造以及他最後對共產黨的態度來看,此書實際上還潛伏着一根貫穿始終的暗線,那就是人道主義和人性復歸的線索。這是本書非常深刻的一點暗示。看不到這一點,就無從通過此書照見自我。

我的前半生讀後感2

用了大概1個星期的時間將《我的前半生》這本書讀完!

《我的前半生》作者是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當我看到這書中的字、圖片時,多多少少有種心跳的感覺。因為我讀的是中國最後一位皇帝的語言。似乎我已經到了那個年代,已經身處輝煌的宮殿和滄桑的歷史中。那些泛黃的老北京照片觸動我的心,那是怎樣一個動盪的時期?我想現實生活在21世紀的人根本無法想象。

《我的前半生》在1964年出版過,只是當時由於社會背景複雜,將稿本一些內容刪掉了。而我所看到的《我的前半生》是20--年第一次印刷,與1964年出版的相比,這次的“全本”內容更為完整,史實更豐富。

我能買的這“全本”,我很是激動。對於我這個非常喜歡歷史的人來説,無疑是得無價之寶!

這本《我的前半生》從愛新覺羅·溥儀的家世開始説起,到入宮、登極、“二次登極”,再到去天津、東北、蘇聯,又後來的“認罪”,最後的“特赦”

認認真真的將它們讀下來,心情是沉重的。我把自己當作作者,像是自己在經歷漫漫人生!原來,我認為愛新覺羅·溥儀是中國歷史上的“罪人”、不值得同情。但是看到這書中的坎坷,我漸漸理解了他,併為他感到可惜,因為他生在帝王之家,他所受到的傷害來自於孤獨、傷心。

溥儀的人生大起大落、磕磕絆絆的,他無法感覺到“愛”,只是滿心的“害怕”、“傷心”、“仇恨”。他高高在上,卻沒有百姓快樂。他博學、有文采,卻不能理解親情。他性格倔強,卻在關鍵時刻唯唯諾諾。

他的人生像個悲劇,好在“特赦”後,他總所過上幾天好日子,最後又被病魔困擾。

我突然感到,我現在的生活是多麼美好!平平靜靜、安安穩穩、健健康康就是“福”吧!

至於我們有困難了,也要讓心靈主動快樂,不要讓糟糕的事毀壞我們美好的生活,人生不易,快樂、自由是多麼重要啊!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買20--年印刷的《我的前半生》讀一讀,那絕對是一種“經歷”!

我的前半生讀後感3

今年暑假我有翻開我的書櫃,又讀完了愛新覺羅·溥儀先生的《我的前半生》,有些感受。溥儀先生的一生充滿了不平凡的色彩,這些不平凡,造就了他這一生的特別歷史,同時也造就了中國的歷史。這裏面,有鬧劇,有悲哀,有疑懼,有希望。

1920--年,溥儀出生於北京,1920--年慈禧臨死前選擇了溥儀繼承皇位,慈禧的一句話,改變了溥儀的一生。1920--年清帝溥儀遜位,從此,清室的復辟鬧劇便一幕幕的開始上演了。先是張勛帶着辮子軍幫助溥儀復辟,工作思路然而沒做幾天皇帝的溥儀就又退位了。溥儀第三次做皇帝是在1934年的偽滿洲國,稱帝為康德皇帝。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溥儀於1932年初在長春(當時稱為新京)任滿洲國執政,後於1934年初稱帝。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溥儀作為偽滿戰犯被關押於前蘇聯,五年後回國進行改造,十年後得到國家特赦,任職於全國文史資料委員會。1967年,病逝於北京。宣統皇帝,大清遜帝,偽滿執政,康德皇帝,戰犯,普通公民,這些字眼寫照了溥儀先生的一生。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通過利用溥儀強烈恢復祖業的願望,以溥儀為扶植對象建立了偽滿,開始了長達十四年對東北的統治,這十四年,能活過來的人本身就是個奇蹟。溥儀在答應日本出任偽滿執政時,也許他忘了,日本人並不是善良的,日本不可能為了一箇中國人的皇位而忙活,他們要的,自然是想要得到的利益。當溥儀明白一切以後,日本人已經牢牢的掌控了他,而他這個執政和皇帝無非是個幌子而已。日本人給溥儀戴上了一頂繁華的皇冠,然而這頂皇冠繁華的背後卻是一個緊箍咒。偽滿十四年,溥儀幾乎沒有任何的權利,他不僅毀了自己,更毀了整個滿洲。日本就這樣以東三省和台灣省為跳板,對中國開始了大肆侵略。

偽滿十四年的歷史,是悲哀的。由於清室宗廟受到孫殿英軍閥可恥的盜墓行為以及其他的種種原因,激起了溥儀恢復帝業的願望,而這個願望又恰恰是跟那個時代所背離的,正如楊天石先生所説:“歷史是從專制走向民主的”,這個願望不會實現,也不可能實現。被這個願望衝昏了頭腦的溥儀陷入了日本侵略者設計的圈套,而這個圈套在我們今天看來,其用意是多麼的明顯,多麼的可恥。或許只要稍作思考,順應歷史潮流,拒絕日本侵略者的邀請,這十四年的血淚史就不會發生了。

作為個人,我尊重溥儀先生在改造後為國家做出的貢獻,溥儀先生所著《我的前半生》一書本身就是對國家和歷史的貢獻,使讀者更加清晰的瞭解當時的中國。

歷史,給了我們教訓!我們必須謹記,任何事物都是向前發展的。

我的前半生讀後感4

看完亦舒“我的前半生”,感觸很深。

子君的前半生,讀書,畢業,結婚,為人妻為人母,20--年,突然離婚,離婚後自強自立,生生不息!過得有滋有味,充實!究竟是由甘到苦,還是由苦到甜,估計只有她自己才分得清?

我不是温室裏的花朵,出來社會快十載,居然學不會圓滑處世,爾虞我詐,討人喜歡等等,仍然天真的相信人,天真地期待別人一樣對我好,朋友們都説我愚頓,我默認。

有人説,我們所想的社會是什麼樣的,所見的就是什麼樣的,我們所想的人是什麼樣的,所見也是同樣的;在我眼裏,很難找到一個徹頭徹尾的壞人!各種各樣的人,壞與好,於我來説沒有一個特別的標準與衡量,只是生活環境以及父母教育造就了各種各樣的人。有人樂觀上進,有人悲觀消極,有人熱愛生活,有人唾棄生活,有人拼錢賺錢,有人知足常樂……

我想我的前半生快結束了,活到六十是我的目標。

前半生結束前,得好好整理一下我的人生:

讀書十幾載,打工七年,

所得所剩無幾,

一份不太熱衷的工作

(環境很好,同事很好,老闆很好,雖然不太熱衷不太喜歡,但仍努力而為,希望做出一番成績報答!)

一顆茫然的心

(經社會洗滌磨損,還是血熱的心,但多少變得有點世舊與滄桑,眼神都快空洞了)

一場無聊的生活

(工作之餘,沒有娛樂,沒有去處,好朋友都跑到天邊去了,一個遠在巴西,一個居住深圳,任我一人在故鄉,苦命!想想我何苦要回故鄉,真的是為了“父母在,不遠遊”孔子之詞麼?抑或當時是傷心之餘,想換個環境?往事不堪回首,在深圳的日子,朋友的事傷我不淺,物慾橫流的世界,不想呆)

統計我這個年齡應該擁有而我沒有的東西:

一樣精通的技能

一筆像樣的存款

幾本技能證書

會一種樂器

家庭,丈夫,孩子

我的前半生讀後感5

自己一直是不相信愛情的那一族,明白幸福的生活是需要自己打拼與創造的,沒有人可以依靠,縱使你的另一半,也會在某一天,完全沒有預料的,毅然離去。誠然,這些與看過的那些電視和媽媽的教誨是有莫大關聯的,但是,最根本的,還是因為自己的要強與高傲的自尊。

每次看電視,見到女主為了那些拋棄她們的男人,過得生不如死,低聲下氣,就覺得憋屈。如果將來我遇到這樣的事情,我一定會漂亮地轉身,毅然決然,不管會有多少淚,多少不捨,絕對不要在他面前表現出來!當然,我會自己站起來,一定要有屬於自己獨立的成功!女人,一定要活得有自尊。

《我的前半生》是一本很好的小説,雖然是比較瑣碎的生活描寫,但給人真實、誠懇的感覺。當一個人歷經了苦難以後,總會有劫後重生的一天,總會學會堅強生活。很多人很多事,冷靜下來,總能有一個清晰地判斷。從前依賴的、不捨的,總有一天會漸漸離你遠去,很少有人能一路陪伴到永遠。人生真的像一段旅程,走走停停,生命中的人,進進出出,哪些是永遠存在的?不過是過眼雲煙,鏡中花,水中月一般美好,一般不實。

真如室友所説,女人,一生總是要尋找一個依靠。小説裏的女人再次站起來了,卻依然期待另一個温暖的臂彎,期望堅強的後盾。難道一個人就那樣悽慘?一定要悲悲切切地活着嗎?又或者,自己的經歷根本等於零,所以就無法得出深刻的結論?無法得知。將來,會有怎樣的際遇,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會經歷什麼樣的事,都不得而知,也都依賴於現在的努力。

為了將來的獨立與自強,現在,一定要有所為!

加油吧,縱使永遠單身,也不用害怕!

我的前半生讀後感6

天氣驟然變冷,靜坐一下午,一口氣把亦舒的<我的前半生>看完,肚子餓了,出去覓食,偏偏這個時候找不到車鑰匙,老是丟三落四,可恨!還好有備用的,下樓時還在疑心是不是昨天匆忙忘記鎖了,到樓下,果然!一眼看見我的車,鎖上掛着鑰匙,呵~還算幸運!

踏上車發現已暮色四合,只覺臉龐有冷冷的風拂過,看着柔和路燈,竟有種淡淡的喜悦,因為覺得自己釋然些什麼,下過雨的路面乾淨清爽,柏樹也翠綠可愛……

肚子咕咕直叫

每當我看完一本書,總會浮想聯翩。

一本書能得深受讀者喜歡,大抵是因為讀者可以從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這樣才能產生共鳴吧,至少我自己是這樣的,雖然我沒有書中人物這麼經歷豐富。

書中我最喜歡史安兒和唐晶,史安兒還算是個小丫頭,她只有十二歲,但是卻有二十歲人的成熟和理智。她有青少年的純真卻又有成年人的幹練,言談舉止得體適宜。唐晶是一個事業有成,但感情空窗的職業女性,對待事業她遊刃有餘;對待愛情她寧缺勿濫;對待朋友,她十年如一日,言語詼諧幽默,透露出淡定和從容,她是個有個性的女人,她的生命中不允許平凡人的出現。

身邊有這樣的朋友和親人是幸福的,而主人公擁有這些卻失去美好的婚姻,最終在身邊人的關懷和自己的努力下重新找回屬於自己的幸福,結局有點戲劇化,能在絕望中獲得重生的不少,但能得到上帝眷顧的恐怕不多,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有結果的。安妮寶貝説的好:有些事情是可以遺忘的,有些事情是可以紀念的,有些事情能夠心甘情願,有些事情一直無能為力。

當然看到這樣的結局很開心,讓大家看到了希望,女主人公在生命的前半生找到了生活的重心,找到了生活的豐富多彩。讓我不禁感慨,那麼,我呢?學生時代即將結束,我做了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