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師博覽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17W

第一篇:《教師博覽》讀後感

教師博覽讀後感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讀《教師博覽》有感

會昌縣第三國小劉蘭有

時間如白駒過隙,不經意間已在教師這個平凡的崗位上耕耘了八個春秋。工作之餘,捧讀一本自己所喜愛的書是一種最美好、最温馨的休息方式。我最經常看的教育雜誌是《教師博覽》。

八年前的我,剛從師範畢業,還是個愣頭青,滿懷着對教育的崇敬和未來的憧憬,信心滿滿的走上了教師的崗位。但開學沒多久我就發現自己有些應付不過來了,那時的我教育教學經驗貧乏,師範所學的都是書本上的死知識,都是紙上談兵,面對教育教學中的突發情況根本沒辦法處理,遇到問題只能憑“直覺”去解決。這樣處理問題既難於將問題處理好,更難於達到教育的目的。所以當時很羨慕那些老教師們,也很渴望自己快些成長,渴望學習,但總是嫌教育理論書籍太死板、太嚴肅、枯燥,看不進記不牢,所以不願意看,看也是走馬觀花。然而,有次無意中的偶然,我看到了《教師博覽》,猶如一盞燈照亮了我的心。讓我怦然心動,她正是我所尋找的,正是我所需要的,所喜歡的,真有一種“縱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從此,我深深的被她吸引,並一直相伴到今天。

教學中我始終把讀書和教書結合起來,創新教、創新讀、創新用,在用中創新。教書和讀書生活,使我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諦:教師的人生,應該有創新精神。《教師博覽》就是這樣一本好書,它發揮着自己的載體作用,將一大批優秀的教育教學專家、教育管理者、一線教

師聚在一起,以身邊的優秀教師為榜樣,給自己找到成長的標杆,每次讀完後心靈都得到洗滌。現將自己的幾點感悟與大家分享。

一、要轉變教育理念

我認為,作為現代國小教育工作者,我們並不是簡單的讓學生獲取知識或技能,也並不是對學生進行單一的知識灌輸,而是在讓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健康生活方式、正確的學習方法、端正的學習態度、正確的人生觀,這不僅體現了“教育即生活”的現代教育理念,更是國小教育自身特色的展現。因此,在工作中,我們必須讓學生在平等、融洽、和諧的環境中獲得教育和發展。

二、要善待每一位學生

一位教育家這樣説過: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中,他就學會了自愛。每個孩子都是一本書,是一朵需要耐心澆灌的花,是一支需要點燃的火把,他們的心理脆弱,情緒易激動。所以,更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温暖的鼓勵,以培植起對生活對學習的自信。充滿愛意的關切,會改變一個學生的行為;反之,哪怕是一

次不當的批評,也可能會嚴重挫傷學生的自尊。因此,作為一個班主任要保持良好的心境,用一個詞語、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個微笑去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包括對待成績好的學生和成績不好的學生、男生和女生、缺點多的學生和缺點少的學生等。特別是對於後進生,我們更要關愛他們、善待他們、容忍他們。我們要堅信一點:他們決不是天性愚頑,不可救藥。在一

定的條件下他們是完全可以矯正過來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當盡最大的努力來幫助他們!

陶行知先生説過:“教師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成為學生的源頭活水,必須通過不斷的學習,向書本、向實踐、向各種信息渠道學,引千道清泉、聚萬座富礦、集百家之長,豐富自己,充實自己,才能用自己淵博的學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發展學生的興趣。成為學生的“活字典”和“百科書庫”將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常讀書和常思考,使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愚人不才,笨鳥先飛,我願把追求完美的教學藝術作為一種人生目標,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國的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潮之中。

第二篇:教師博覽讀後感

(一)人的潛在本能——攻擊性是校園暴-力的淵源

在校園暴-力中,我們會發現產生校園暴-力的主要誘因之一是青少年的個體攻擊性太強。根據心理專家的研究,當一個人受到挫折時,容易引起情緒上的衝動和憤怒,因而產生對一定的對象報復和攻擊的行為。各種導致挫折感的動因,如受欺辱、遺棄、排擠、自卑等都容易引發攻擊性的行為。據1996年、1997年對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與教育的調查發現,80%以上的城市中國小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擊性行為。現在的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由於家長的寵愛,極易染上心胸狹隘、自私、任性、萬事以我為中心的毛玻所以在學校學習和日常生活中,一遇衝突就會把這種不良的心理帶出來,釀成校園暴-力。

(二)家庭因素

一個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地形成與家庭的教育很有關係。如果家庭成員文化素質低下、道德品質敗壞;父母的管教方法過嚴或者過於溺愛或者父母疏於管教;家庭氣氛緊張、不和-諧,使孩子缺少關愛和安全感等情況都會對孩子的健全人格培養產生不利影響。尤其值得強調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對孩子的成長也極其重要。在研究中,我們發現許多父母在社會經濟文化轉軌中自身產生的社會心理疾病,例如緊張、恐懼、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潛移默化地傳染給了孩子,使他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也產生人格障礙,這也是校園暴-力的誘因之一。

(三)學校因素

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教育一直偏重於知識教育。教師被沉重的教學任務以及升學率壓着,學生也被老師佈置的作業壓得喘不過氣來。師生間處於一種緊張的關係中,很少有時間進行交流和溝通。一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同學,由於他們學習不好,自然而然地被別人貼上“壞學生”或“差學生”的標籤,時時處處地受到別人的歧視。在這種情景下,這些所謂“壞孩子”、“差學生”從內心經常會產生不平衡的感覺。他們認為,老師和同學這樣對待他們是不公平的,這樣做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所以從行動上自覺不自覺地站到老師和同學的對立面,尤其在老師對他們進行批評時,行動上易出現攻擊性。校園裏師生間的暴-力行為的發生,即學生打老師的情節大多發生在學習不好的學生與老師之間。此外,個別素質低下的老師對待學生不是以身作則,而是以打罵、諷刺、挖苦或體罰的形式替代教育,致使某些學生身心受到嚴重傷害,極易引起學生的反擊,由此引發校園暴-力事件。

其實,人為了自保,都帶有一定的攻擊性。學生個人的本能固然是根本,但要是沒有適當的外因刺激,這種本能也激發不出來。家庭與學校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更重要的是家庭因素。從教多年來,遇到過許多校園暴-力事件,解決時,不怕學生或老師工作不好做,最怕家長不明理。我就遇到過這樣一件事:兩個學生打架,有個老師上前制止,拉住一個學生,結果這個學生給家長説老師打他,家長到校找到領導説,我是某某村的副村長,你們老師打我孩子了,得給我一個説法,不然這事沒完!你説遇到這樣的家長,孩子能教育好嗎?後

來事實也證明沒有家長的配合,學校的教育只能是失敗的。這個孩子在家長的支持下,經常曠課、打架,變本加厲,最後學校不得不開除了這個學生。也有些家長在孩子打架後,不是瞭解原因,細心做工作,而是責罵孩子:“你手斷了?你不會打他啊!”這種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引導了孩子們用暴-力來解決問題。還有些家長,由於教育觀念落後或其他原因,對孩子的唯一教育方式就是打罵,給孩子身教的結果就是:要解決問題,只有暴-力!所以我們做家長的,做老師的首先自己不要用暴-力方式解決問題,否則教出來的只能是暴-力孩子!

第三篇:教師博覽讀後感

《教師博覽》原創版09年第4期讀後感 - 夏龍娟 《教師博覽》原創版09年第4期讀後感

《教師博覽》原創版講述的是教師自己的故事,有教育名家自己撰寫的專業發展歷程,用劉良華教授的話説,是“教育自傳”,也有對熱點教育問題與現象的討論或深度報道,還有展示教師教學之餘豐富精神生活的故事、隨筆等,教師博覽讀後感。非常喜歡本期《教師博覽》的刊首語中的這段話:“我們認定,做了教師,一輩子就必有不離不棄的三件事:教學、閲讀與思考。教學是教師的本職,閲讀是教師的本分,思考則是教師的本能。教師的生命在教學中豐盈,在閲讀中強大,在思考中深刻。”這段話,道出了教師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三件事,也告訴我們,教師的專業發展其實就取決於這三個方面。每一個有追求的老師,都應該記住這段話,讓自己擁有一種明智、沉思、有德性的教育人生。《教師博覽》每一期都會有一篇班主任工作札記,這期有南京市的郭學萍老師的一篇《四季如歌》,讀後感《教師博覽讀後感》。 有人説,做班主任最辛苦,操心着四五十個人的大事小事;有人説,做班主任最幸福,感受着四五十個人的成長快樂。郭老師説:“和孩子們在一起,就是和快樂在一起。”也許正是她的這種心態,所以她的四季如歌。她的一系列革新措施,是我們可以借鑑的。秋天,新接手一個班級使,她讓孩子自己決定班級的大小事務,她對孩子説:“你們才是班級的主人。”她讓孩子自己找同桌,然後綁定評比紅星小組。冬天,她帶孩子玩雪,然而樂極生悲,孩子們打了起來,她別出心裁地讓孩子寫“怎樣克服自己情緒”的小論文。在她的帶領下,班級充滿了活力和凝聚力,在夏天的時候,孩子們祕密寫起了“班級小説”。孩子們邊寫,邊回憶童年裏的人和事,回憶着童年的酸甜苦辣。郭老師用她細膩的筆觸告訴我,孩子畢竟是孩子,哪有孩子不犯錯呢?真羨慕郭老師,羨慕郭老師的學生,他們共同演繹着完整的生活,而我們,眼中似乎只剩下成績,甚至總是被教育過程中的些許無奈折磨得焦頭爛額。讀完此文,突然覺得,不管做不做班主任,只要用心教育孩子、關心孩子,總是能體會到教育的幸福感吧。只要我們釋放自己內心的教育熱情,也能擁有完整的教育生活.

第四篇:《教師博覽》讀後感

《教師博覽》伴我成長

上饒縣楓嶺頭中學江虹

從教二十餘年,一直深感教師行業的重要與艱辛。自從學校訂閲了《教師博覽》之後,我和同事們總是會迫不及待的閲讀,《教師博覽》更是讓我深切的感到自己的從教之路並不孤獨,一篇篇獨具匠心文章一個個妙趣恆生的校園故事,這些都不斷的充實了我的教師生活,也讓我感受到作為一名教師,自己的汗水不會白流,奉獻本身就是創造,三尺講台陪我經歷風風雨雨,45分鐘凝聚我無限心血和期盼,一堂課獲得學生的好評,都使我感到無限的欣慰和幸福。當一批批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而成為有用之才時,我更是發自內心的感到喜悦和滿足。而教師的職業生涯是漫長的,有了《教師博覽》的陪伴讓我能真正實現“活到老,學到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已為人師多年擁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我們同樣需要恩師的指引,而近年來,《教師博覽》常伴隨我的教師生涯,已然成為了我和我的同事身旁不可或缺的一位良師益友。

一、《教師博覽》讓我和學生一起進步

有一句老話説道,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當今時代,教育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更是對我們基層教師的知識儲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當下,做一名成功的教師擁有一桶水遠遠不夠,不僅要有充足的“水”而且要有一股源源不斷的“活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想讓教育跟上時代的步伐,教師專業知識和德育知識水平也必須與時俱進。而正

是擁有了《教師博覽》這本專門為教師開辦的雜誌才使得我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能充實自身,幫助我們瞭解如何更好的教書育人、終身學習、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進行有效地溝通、提供有效地幫助、應對職業挑戰、避免職業倦怠、積極反思、愛崗敬業。《教師博覽》內容貼近教師的生活,話語真摯,説理透徹,作為“老教師”的我讀完之後受益匪淺,讓我有一種醍醐灌頂之感,不禁感慨當老師還是門很博大精深的學問,當老師不僅要當好還要當出“藝術感”來。

二、《教師博覽》讓我認識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前幾日,讀到《教師博覽》中《思想啟明教育之光》一文,其中提到“2014年最好的教育電影是一部印度片,叫《三傻大鬧寶萊塢》。這個電影用戲謔的手法嘲諷了刻板的教育模式,用鮮活的故事,表現了教育應有的本質,即教育拓展人自由的邊際,使人獲得突破窠臼與成規的勇氣,叫人能夠有力量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傳統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將人看做一個知識的容器。既然是容器,那麼個性、情感、想象力等都不被鼓勵,甚至不被關注。這個容器在學習階段不斷裝載乃至超載,考試階段再將之傾倒出來,傾盡所有。當個體真正面對需要以獨立身份去面對紛繁的生活時,我們卻發現,傳統的教育並沒有給予這個容器什麼有益的鍛造。”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説:教育不能創造什麼,但它能啟發兒童創造力以從事於創造工作。讀《教師博覽》的許多文章使我明白了這個道理: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移植的過程。教育應注重對學習方法的培養,而非對單純的傳統的對知識的灌輸。教學中我始

終把自身學習和教書育人結合起來,不斷加強自身知識學習,創新教育方式,在教學中創新,在創新中又不斷的補充自身知識。常讀《教師博覽》和常認真思考教育,使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要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如今實施新課程改革,新的課程理念告訴我們: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學是“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要求我們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翁,而非傳統的以教師教學為主體。

三、《教師博覽》讓我懂得學生需要老師的傾聽

我也曾讀到一篇文章《老師,您聽我説》“老師,我希望您常是一個有感情的人,而不僅是一架教書的機器。老師,請您不僅僅教我們知識,更要教我們做人。老師,請您經常給我一點鼓勵,不要讓您的要求,超過我的能力。”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學生不僅僅是學生,更是一個“人”,需要老師更多人性化的關懷,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教育他們,卻常常忽略他們的感受。擔任了二十餘年中學數學教師,並且長期擔任班主任的我對此更是有深切的感悟,在今後的工作中應該多傾聽學生,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想問題,對學生多鼓勵,重視學生的進步,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的過分批評或者甚至是冷眼相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説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着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國小生。” 更

是讓我們認識到,每一個學生都有其特點和特長,我們要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從而更好的針對每一名學生行之有效的教育。

近年來《教師博覽》的陪伴讓我在執教的過程中不斷成長,漸漸由一名傳統型的教師轉變成為了一名創新性教師,深感作為一名教師,離不開終生的學習和《教師博覽》這類專題雜誌的陪伴。

第五篇:教師博覽讀後感

《教師博覽》讀後感

《教師博覽》上登載的這麼一件事令人深思:

有一天,我在大廳裏突然看見一位滿臉歉意的工作人員安慰着一位大約四歲的西方小孩,飽受驚嚇的小孩已經哭得筋疲力盡了。

問明原因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這位工作人員因為那天小孩較多而一時疏忽,在兒童的網球課結束後少算了一位,而將這位澳洲小孩留在網球場。等到她發現人數不對時,才趕快跑回網球場,將這位小孩帶回來,小孩因為一個人在偏遠的網球場,而飽受驚嚇,哭得稀里嘩啦。 現在澳洲媽媽出現了,我親眼看見這位媽媽,蹲下來一邊安慰小孩,一邊理性地告訴他:“已經沒事了,這位姐姐因為找不到你而非常緊張難過,她不是故意的,現在你必須親親這位姐姐的臉頰,安慰她一下!”

當下我就見那個四歲的小孩,墊起腳跟,親了親蹲在他身旁的亞裔工作人員的臉頰,並且輕輕地告訴她:“別害怕,已經沒事了!”

如果你是這位媽媽,你會怎麼做?是痛罵那位工作人員一頓,還是找到她的上級主管提出抗議,要求開除這樣的工作人員,或是很生氣地帶孩子離開,再也不參加“兒童俱樂部”了?在我們身邊,不是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景:小孩由於走路不小心,額角碰痛了,哇哇地哭了。媽媽跑來了,邊敲打桌角邊假裝狠狠地説:“誰叫你碰寶寶?打死你,打死你!”然後她會和顏悦色地告訴孩子桌角哭了。孩子這才破涕為笑。

兩種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不同的孩子。前者寬容、體貼,後者自私

吝嗇、斤斤計較。其實,寬容是人生處世的一種藝術,寬容者豁達大度,樂觀向上。他們善待他人,往往能換位思考,推己及人,人我一也;將心比心,兩心通也。許多事情若一味從自己出發,往往百思而不得其解,陷人于山重水復之中;倘能轉而從他人處看,常常會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從小教會孩子善待他人,儘量體會別人的難處,不至於遇到一點點不公便不能釋懷。其實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了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