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朝花夕拾《父親的病》讀後感(通用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09K

朝花夕拾《父親的病》讀後感(通用多篇

朝花夕拾《父親的病》讀後感 篇1

魯迅的《朝花夕拾》想必大家都熟悉,裏面精選了作者十篇回憶散文,其中的一篇名為《父親的病》讓我感觸頗深。

內容大體為這樣:魯迅的父親的病了,為了診治父親的病,作者便請來了當時的名醫,這個名醫不僅診金高,而且用藥與眾不同。可是用藥用了兩年,父親的病依然沒有好轉,反而惡化了。於是又請陳蓮河名醫,這個醫生更奇怪了,藥方更是稀奇古怪,有些藥更是鮮為人知,服用後又是沒有效果,卻又以“醫能醫病,不能醫命”為藉口推脱責任。後來父親病情急劇惡化,迷信的衍太太叫魯迅大叫“父親”,直到父親斷氣,後來才覺這是對父親的錯。

文章讀完,我便強烈地感受到作者對那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庸醫們的不滿及對封建社會的那些舊倫理及人民迷信的批判。由此,我不由想到了現代社會的比庸醫更可怕的食品生產廠家。

之所以説他們可怕是因為在兩個方面他們做到了“完美至極”。第一方面是食品製作的安全方面,很多廠家在製作過程中用了大量廉價的化學物品來代替真正的原材實料。相信大家都聽説過味千拉麪的湯的製作過程,嘴裏説得好聽,湯是用美味的豬骨頭熬成的,實際上呢?是用濃縮液勾兑而成的!這種掩人耳目絕不僅有這一例,再有千千萬萬路邊小攤上,那香噴噴的美味油炸食物,有多少不是用地溝油製成的呢?為了利益這樣做,不知道要坑害多少人?

第二方面便是在語言文字上。相信大家一定對有“不含防腐劑”“不添加人工色素”這類字眼的食品買得放心,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在對產品的宣傳上面,廠家對其可謂是咬文嚼字。比如説“不含防腐劑”,它可沒説不添加食品添加劑。所以當你心安理得地享受着那些自以為安全的食品,殊不知那些廠家正在背後一邊偷着樂,一邊數鈔票呢!

這意味着什麼呢?這意味着社會道德的退步,意味着人們貪婪慾望的膨脹,意味着人與人之間信任的逐漸消失。我們不得不反省,在以前國家混亂之時,因為動盪的社會出現了那樣的人,那麼而今國家富強、社會穩定又是為什麼呢?因為人素質的降低。

相信大家都已注意到這樣不值一提卻又普遍發生的事:亂扔垃圾。説起來笑話,這個不亂扔垃圾的習慣從幼兒園開始就被老師反覆提及,而如今很多人卻依舊沒有養成,而且亂扔現象愈為嚴重。國家也重視,所以學校經常進行教育,但有多少是卓有成效的呢?而在外國,這樣的事根本不成問題。愕然回首,中國為何卻不行呢?

社會上的人如同戴着假面具,乍看是如此優秀,可是面具後就藏着一顆醜惡不堪的心靈。我們的素質到哪兒去了呢?哦,是被利益吃掉了!所以,我祝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一個良好的素質,不被利益所誘惑,為國家爭光。

朝花夕拾《父親的病》讀後感 篇2

《父親的病》講的是魯迅為生病的父親求醫問藥,結果還是沒有救回父親的經歷。

父親生病時,魯迅為父親請了很多的醫生,這些醫生都有共同的特點。

首先,他們都自稱是名醫,其次,診金都非常的貴,還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藥引很奇怪。新方一換,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找。先買藥,再尋藥引。嚴重耽誤了病人的病情。比如第一個來的“名醫”藥方中的““生薑”兩片,竹葉去尖,他是不用的,起碼是蘆根,須到河邊取掘;一到經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尋兩天。”這樣很耽誤時間,延誤最佳治病時間。

又例如後面來的陳蓮河先生,他的藥方是一種特別的丸散和一種奇特的藥引。但最後還是沒有用。最後父親的病如益惡化就請巫師,

但最後聽從衍太太,在牀邊喊父親,最終還是失敗了。

從這篇文章中,我懂得要相信科學,不要迷信。

文中,魯迅的父親因為過於迷信中醫,相信那些根本好不了的偏方,而不相信科學,讓西醫診治,雖然現在中醫是我們得以大國粹,但前提是它是由科學可依,就算沒科學所依,至少不像文中那些“名醫”所説的那麼懸。

在古時候,雖然有類似於華佗,扁鵲的神醫,但是當時還是以封建迷信來治癒疾病或躲避災禍,例如我曾在電影裏看到,明朝倭寇攻打某城,那個城的老縣令,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抵禦外敵,而是到寺廟吃齋唸佛,希望根本不存在的佛祖來解決問題,更多的求雨,一羣巫師在那裏手舞足蹈,但滴雨未下,簡直是勞命傷財,最後還沒有效果。

最有代表的就是那些帝王,術士尋道成仙,成天吃一些所謂的“丹藥”或長生不老藥,其實,那些藥鉛,汞嚴重超標,又是煙熏火燎,非但沒有長壽的效果,反而讓他們更早的離開了人世。

有一邊文章説過:“有一個老和尚有一個磬,每當寺廟裏的鐘敲響時,磬舊貨跟着響。老和尚以為是妖魔鬼怪在作怪。但其實這只是共振問題,只要日他們的頻率不一樣就行了,説得再簡單些就是,在磬上或鐘上磨磨就可以了。

所以,我們不要相信那些沒有科學依據的話,要相信科學,要以正常的,科學的渠道,來解決疑難困惑。

朝花夕拾《父親的病》讀後感 篇3

清晨,我來到書櫃前,玻璃反射着屬於晨曦的温柔的光,又隨白色的窗簾變得搖擺不定。

打開櫃門,輕輕取出一本《朝花夕拾》,在書香中靜靜地翻着。但當我看完《父親的病》之後,只覺得原本平靜的心頃刻間變得波盪起伏,像是有滔滔江水在不斷翻滾這篇文章寫的是魯迅的父親當時得了病,家人為了醫好他,不惜花昂貴的掛號費請當時的“名醫”來診斷。這位"名醫"只顧開一些奇怪的藥方,於是“父親”的病日益加深,“名醫”見形勢不好,又叫“我”去請“更高本領”的陳蓮河。陳蓮河的掛號費更高,藥引卻也更奇怪。最終,“我”的父親因沒錢治病,在病重與絕望中失去。

看完這篇文章,我不禁覺得心境十分沉重,卻也暗暗佩服魯迅先生的文字:表面像是敍述得平靜如水,其中藴含的暗諷卻如一把把大刀,不斷砍倒當時的黑暗社會分子。在他的筆下,一個個當時社會的不一樣代表人物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在“等到危急時候,便薦一個生手自代”的“名醫”,把病重的“父親”推脱給別人,為的就是“和自我完全脱了干係”,形象地代表了當時社會上冒充博學,實際上卻自私自利、害國害民的社會破壞分子。雖然在文中一向用"名醫"稱呼,可是對其的諷刺卻到處可見,不言而喻,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庸醫!在應對現實的不幸前,深受迫害的"父親"代表了當時下層階級人們,他們只能過着貧困的生活,最終悲慘地死去。而“我”,看着病重的父親,甚至想出了“還是快一點喘完了罷。”的想法,父親臨死時,卻無能為力,所有的悲傷都只能在心中釋放,代表的是認識到社會的黑暗,卻不敢站出來,只能無奈地理解事。

實的青年們。罪惡社會生出的惡果,毒害了人民,作者為的就是給我們打一劑解毒藥!魯迅先生筆尖鋒鋭,刻畫鮮明,用自我的真實經歷來暗諷了這個混亂的社會。在那個時代裏,人們的生活苦不堪言,恐懼像一片大大的烏雲籠罩在每個人的心間,也不禁使我思考:現代社會生活雖然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存在於社會的“庸醫”卻也不少,我們應當怎樣做其實,只要心中有正義的陽光,能夠勇敢地去對抗黑暗,這些敗壞的.社會分子就會一個個地消滅掉,而將會多出一個又一個的“名醫”!文章雖不長,但其中藴涵的辛辣的諷刺卻深深地留在我的腦海。

朝花夕拾《父親的病》讀後感 篇4

文章講述的是魯迅的父親身患重病,連續換了兩位“名醫”,“名醫”借診病為名,陸續騙走病人家屬錢財,所開的藥方都是些偏僻之物——只為病人家屬尋找不到,藉此推脱。實為庸醫。最終庸醫使魯迅父親不治身亡。

文章字裏行間透露出魯迅對庸醫騙人錢財,草營人命的厭惡。“他大概的確有些個性,據輿論説,用藥就與眾不一樣。我不明白藥品,所覺得的,就是“藥引”的難得,新方一換,就得忙一大場。先買藥,再尋藥引。”這話以辛辣的文筆,反襯的手法,描繪出一個對中醫藥學毫不知情,卻掛着“名醫”的招牌到處招搖晃騙的“無賴”,大概在他的眼裏,生命也不如金錢可貴吧這種人,稱之無賴也不為過。再一句“凡國手,都能夠起死回生的,我們走過醫生的門前,常能夠看見這樣的扁額。

此刻是讓步一點了,連醫生自我也説道:‘西醫長於外科,中醫長於內科。’看到那裏,我不禁又氣又好笑,為什麼人們對庸醫一概認同,沒有人會懷疑沒有人看穿他那幾個騙人的戲倆如果你説,人人都説他是名醫嘛,還要怎樣懷疑。那為什麼被庸醫治死的人的家屬也認為理所當然,他們對失去身邊一條活生生的生命不感到悲痛嗎他們也不會產生懷疑嗎你能夠説,這是迷信,是迷信造成的。可除了迷信還有一些原因呢!一些沒有良心的人,得到庸醫的賄賂,一齊炒作,將庸醫捧成名醫。這也沒什麼啊,就一字之差而已,對吧!

可這一字之差值多少條人命,你算算。還有人明白“名醫”內底的,但不敢揭穿,為什麼你若揭穿,那些“名醫”不先來轟你,那些正等着“名醫”救命的病人家屬就先來趕你了——他們怎樣會相信自我辛辛苦苦請到的,擺着大架子的,會是庸醫他們的親人怎樣會由庸醫來“救治”呢!正是因為人們的退讓,庸醫們的氣勢囂張起來,還自稱“國手”魯迅之後就感歎一句:“這就是中國人的‘命’,連名醫也無從醫治的。”這會是真的嗎?

有人説,不會不會。此刻中國改革開放,國家拿出資金建各所醫院,按理説,醫生也該知足了吧!醫生會知足嗎我國近幾年來多家醫院就給足了反例——醫生吃藥商的回扣!病人家屬辛辛苦苦攢藥費,期望病人能用好的藥,進口的藥,早日康復。可結果呢醫生偷樑換柱,把藥變了個魔術,啪的一聲,藥價就變了好幾十倍,很神奇啊!這家醫院不行,那我換別的,可不也一樣!醫生們想:你吃回扣我不吃,我傻啊!所以,此刻醫院多了很多“聰明”的醫生,病人的病啊,我不説你也明白了吧。

醫者,醫於人,更先醫己心。

朝花夕拾《父親的病》讀後感 篇5

收到書後,便亟不可待地翻到《父親的病》這篇文章,一氣讀完。放下書,感觸頗深。

原來父親的病不是無藥可治,而是無醫可治。幾年來可憐的小樹人墊着腳尖去當鋪裏典當家裏還算值錢的一些物品,然後匆匆忙忙來到醫生那兒,用祈求的目光注視着醫生,渴望着醫生把父親的病治好。然而庸醫們不但不講究醫道——治病救人,竟然為了顯示醫術高明,讓魯迅取一些稀奇古怪的藥材。比如:“蟋蟀一對,竟然要原配的,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蟲也要貞潔,續絃或再醮,連做藥的資格也喪失了。”真是可笑之極。魯迅在不惜花着“重金”的情況下,親眼目睹庸醫是如何故弄玄虛地給父親治病。看着自己的父親一天天病重,直至奄奄一息,心痛不已。

也許是因為父親的病在魯迅幼小心靈裏埋下了從醫治病,拯救百姓的想法。去日學醫幸運地遇見了藤野先生。我在魯迅紀念館看見了藤野的照片:皮膚黝黑,人體瘦弱,個子不高,戴着一副眼鏡兒,斯文而有學問的樣子。他是魯迅老師之中,最讓魯迅感激的一個,因為他對學生關愛倍加、治學嚴謹、兢兢業業、甘於奉獻。尤其對魯迅這樣的學生更是單獨批閲筆記、文章,加以輔導,直至深夜。令我這個從教30年的老教師佩服的五體投地。相比較之下,那位衍太太素質低下,經常欺騙孩子、瞞過大人、亂造謠言、為人不正,魯迅不得不走罷。

魯迅童年時的百草園其實是一塊園地,中間一片荒草,周圍幾顆楊樹,但對魯迅來説竟是他童年的快樂天地。這是因為魯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魯迅漸漸長大之後,生活積極向上,努力奮進,年輕的魯迅,積極幫助範愛儂,雖説最終沒能拯救範愛儂,但曾給予了他生活的希望。

魯迅的革命道路是艱難的、曲折的。但魯迅的童年卻是快樂的、美好的。是歲月的一點一滴的流逝,童年漸漸地變成了一片回憶。

看着、看着,不禁使我浮想聯翩,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那時還沒實行生產責任制,百姓生活極其艱苦,僅僅能吃飽穿暖而已,物質生活極端貧乏。即便如此,快樂依然伴隨着我:踢毽子、跳格、跳皮筋、盪鞦韆等。每天玩兒到天黑,滿頭大汗。

童年是甜美的,純潔的,是無拘無束的,無憂無慮的。

魯迅的童年如此,我的童年亦如此。

朝花夕拾《父親的病》讀後感 篇6

這篇文章十分生動地體現了當時就社會庸醫的無能,他們明明知道病已經沒法治了還故意矇騙,看似開的是神丹妙藥,其實就是故弄玄虛,使用障眼法,對病是沒有一點療效,搞得家人東奔西走到頭來還是白忙活一場,並且對治病只是忙於應付而草草了事,給人看病都只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錢。那時的社會就像魯迅的父親一樣病重了。

落墨的部分是很令人驚詫的。“名醫”居然對臨之將死的人説“不要緊的”果不其然治死了人,卻仍然提筆寫下百元的藥方為死人服下。荒唐!而那主人仍舊很客氣地送他出門。——根據看得懂的文章分析,魯迅前輩不是那種使勁罵的人,我覺得,他只是通過大量的諷刺而讓人們認識自己的錯誤,例如這個事件,罵了麼?找不到罵人的詞語。所以,魯迅前輩是那種很厲害的人——批判家(好像是這個詞),用俗話説,就是罵人不帶髒字,不過,魯迅先生比這還高一些,他是為了民族的崛起而批判,全是出於公心。我只能深深地在他身後的風塵裏鞠躬了。“名醫”的貪財便如山峯般“屹立”。

接下來,就是“名醫”用大量雜亂的藥治了魯迅前輩的父親兩年,沒有醫好,就介紹別人來醫治。“名醫”的形象如雕刻般越刻越深,為了保全名聲不顧病人的死活。唉,我只能歎氣。不過,這種人值得為他歎氣麼?算了。

也許,這位才是名醫。可惜,這位又是“名醫”。依我看來,他滿腦子裝的不是學問,而是藉口。尤其是最後一個,特別具有代表性“醫能疫病,不能醫命,對不對”,好小子,有一個推卸責任的泥鰍,居然還有顏面問“對不對?”再看看他們用的藥:河邊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一對蟋蟀、舊鼓皮製成的敗鼓皮丸。看到這裏,我已經快説不出話了,也只能向老牛喘月一樣撲哧撲哧地大口地喘氣。

魯迅似乎就是在吶喊着,對當時封建、腐敗的社會作批判!而現實社會中這種現象也不少見。

對於社會上游蕩、坑蒙拐騙、我們要與他們鬥爭到底!並從小懂得追求真理、學會揭穿醜惡事物的本質、辨明是非,並呼籲大家、廣泛宣傳、共同促進精神文明的時代進步!

魯迅前輩,真的是一個很難得的人。對於他的文學功底,不是我最欽佩的;而他那大無畏的精神和滿懷為國的火紅的心,是令我崇敬的。魯迅前輩也是人,然而他不甘做一個平常的人,他不願在沉默中死去,而願意在沉默中爆發。他像一道雷鳴閃電,炸醒了沉睡的人們,震驚了後人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