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1W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多篇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 篇1

我們曾為三角函數、二次方程、橢圓、雙曲線犯頭疼,皮亞傑認為那是從具體運算轉換到形式運算;我們曾為某個人心動、為愛不顧一切,斯滕伯格認為那是浪漫的愛,只有親密和激情沒有承諾;我們曾做過很多夢,畢業時不知何去何從,埃裏克森認為那是處在同一性危機中,嘗試着體驗不同的角色。原來那些憂傷、痛苦和喜悦事出有因,並非只有你一人承受。從學術的角度看待青春期,多一些理性的認識,不亦樂乎!

人的發展主要包括三方面:生理、認知、社會情緒。生理是心理的基礎;認知即加工信息,包括感知、記憶、語言、思維、智力;社會情緒包括情緒、人格、社會關係。本書第一部分介紹經典發展理論後,闡述了青少年發展的生理基礎,第二部分介紹認知和社會情緒的發展,第三部分介紹影響青少年發展的環境,第四部分介紹青少年發展的問題,邏輯相當清楚。人的一生主要分為胎兒、嬰兒、童年、青少年、成年,本書只在青少年階段做文章,面面俱到,事例豐富,譯筆曉暢明白,十分難得。由於文化差異,本書在性、學校教育、青少年問題方面援引的數據恐怕與國內相去甚遠,需深思慎取。

不得不説,人民郵電出版社、新曲線公司在偽心理學氾濫的當今,引進西方經典教材以正視聽,真是業界良心!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 篇2

《青少年心理學》這本書的作者勞倫斯斯坦伯格(LaurenceSteinberg),是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美國天普大學“勞拉卡內爾”教授組成員。一生致力於當代青少年相關主題的研究,包括父母與青少年關係、青春期冒險與決策、青春期心理衞生、青春期大腦發育、在校兼職、學業成就、青少年犯罪與司法等。斯坦伯格在青少年成長髮展領域發表了350餘篇學術論文,還出版了許多著作,在青少年心理學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青少年心理學》,是美國最受歡迎的青少年心理學著作,自出版以來不斷再版,深受廣大讀者喜愛。我這次看的是第10版。在本書中,青少年研究專家斯坦伯格根據最新科學研究,從生物基礎、社會影響以及心理髮展三個方面全面分析青少年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將相關理論、研究方法和實際應用很好地整合在了一起,可以讓讀者對青春期有更深入、更科學的認識。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體發育和心理髮展的重要時期,充滿了新的潛能、挑戰和發現,在這個極其重要的人生階段,作為家長的我,對孩子在青春期的成長有太多的疑惑和無助,特別是心理上的轉變,所以很希望從中能找到幫助孩子順利安全的度過青春期的有效方法。

可能是因為翻譯和國外的表述習慣的不同,讀起來很費勁,把我虐得不輕,要不是為了孩子,我早就被虐亡了。

從上週六到今天為止我讀到了第70頁,這70頁全面闡述了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上的變化,並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敏感、脆弱等變化,以及角色和身份的變化。青春期到底有多長呢,在當代有一個普遍的共識是指從孩童時期到成年時期之間的過渡期,比狹義上的單指點生理上的青春期要長了很多。這是因為時代的發展,對青少年的學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碩士,博士),經濟水平的提高也導致父母不需要孩子過早成家立業,工業時代需要的勞動力減少等。廣義的青春期包含了狹義上的青春期和顯性期。顯性期指狹義上的青春期結束到成年之前這段時間。青春期生理上的變化導致第二性徵的出現,身份隨之變化,心理也發生了變化,社會角色也隨之變化。

頭一次接觸心理學方面的書,感覺既新鮮又有趣。我的大兒子已經15歲了,因為不瞭解青春期,甚至還伴隨了二胎的出生,所以前面的幾年,是任由其按生理規律生長,既不瞭解我兒子的內心,也不關心我兒子的身體變化,對孩子的青春期變化束手無措,對此深表慚愧。看了這本書後,糾正了我對青春期的偏見,有幾點樸素的感悟,現將其分享如下:

一是青春期無小事。青春期的身體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比如女性來月經等。面對這些,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上會產生微妙的變化,或驚慌、或木訥,再加上社會對青少年角色的再認定,對青少年會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青春期的身體變化也會導致心理的變化,如敏感、多愁,在意他人的眼光等,這個時期如陪伴不好,會導致精神心理上的疾病。可見,青春期的事無小事,因為這些事是決定後半生身心健康的大事。

二是青春期是驚喜期。大腦發育在十歲左右就已發育成熟,接近於成人大腦,所以在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處於了頂峯時期,又無成年人的工作家事等煩憂,是人生中的黃金期,也是學習的最佳時期。青春期也是身體增長最快的時期,高的一年增長達10釐米,這樣的情況一直要維持到青春期結束時停止身高的發育。可見,在青春期處處都有驚喜。

三青春期是危險期。伴隨着青少年的變化,青少年的自我獨立意識、自尊心、情緒化增強,好奇和冒險意識也隨之增強。但青少年的三觀尙未完全建立,且對外界環境的防禦系統還未完全建設好,如環境和朋友接觸得不好,像吸毒,賭博等對青少年的誘惑力可不小,因上述因素導致個時期成為了犯罪的潛伏高發期。

對於孩子的青春期,父母能做的是理解和陪伴,靜待花開就好了。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 篇3

作為一個學院派系統學習心理學6年,並以發展教育心理學為方向的學生,我自己在選擇一本專業書籍時,有一個小竅門:如果這本書是第“大於等於2”版的話,選擇它應該沒什麼大錯。所以在我看到這本書赫然“第11版”的時候,可想它當時在我心中的宏偉形象。

拿到了熱騰騰的新鮮書,翻開後:優美的裝幀和高檔有質感的紙質,讓我好感徒增,加上最重要的:豐富的內容與內涵,最新研究成果的更新與分享,生動活潑的語言,開放全面的視角等等等。這一切都讓我想説:如果推薦一本書作為青少年心理或發展心理學入門書籍的話,它絕對是您不二的首選~!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 篇4

盧梭説:“青年期是一個狂風暴雨的危險時期。”此時青少年的情緒特點是情緒、情感強烈,有明顯的兩極性。或是激動、振奮,顯得十分熱情;或是動怒,感到泄氣,變得消沉起來。另外,青少年的情緒明顯不穩定,有波動性的特點。他們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當遇到順利的情境時,就顯得格外興致勃勃,充滿各種幻想,在生活學習、工作中力量倍增;但是當他們遇到挫折時,對信念就產生動搖,出現沮喪、灰心的情緒。這種情緒多變不穩定是與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點有關的,也與經驗不足有關。因此,青少年在成長髮展過程中面臨着多方面的心理問題,主要有:自我意識危機、社會適應危機、情緒發展危機、個性發展的危機等。青少年心理學主要研究如何幫助他們度過這些危機,順利成長。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 篇5

以前的發展心理學或青少年心理學書籍,基本着眼於個體心理髮展的歷程,側重於個體縱向時間軸上的研究,比如皮亞傑、弗洛伊德等所做的研究。這本《青少年心理學》讓我眼前一亮的地方在於:除了縱向的個體發展研究之外,該書還納入了大量跨文化的橫向比較研究。

我們知道,美國是個多種族融合的移民國家,存在着各種亞文化圈子,在本書的第十三章,專門詳細解讀了社會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比如不同膚色、不同經濟地位家庭中青少年的成長,以及互聯網等新文化媒介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比如在美國社會應起很大反響的“虎媽”,實際上就是歐裔美國家庭和亞裔美國家庭不同文化下家庭價值觀不同而導致的育兒方式的差別,而這種文化特異性也會影響到青少年的成長與成熟。另一方面,隨着互聯網的普及,各種族各階層之間的文化差異也在逐漸趨同,相信在該書第12版或第13版的時候,可能會更多研究“e一代”或“net一代”的青少年心理髮展。

除了單獨成章之外,該書在各章節中都融入了“文化”的.概念。比如第一章之中就開宗明義地提出了“全球化”的觀點;第四章在認知發展的研究中也有跨文化的比較,如中國台灣的研究發現,人們對“智力”的概念強調人際相處的能力,也就是“會做人”被認為是智力高的一種表現;第五章同一性中提到了族羣認同,這可能也是我們為什麼會將駱家輝一直誤認為是“自己人”的原因;第六章第七章涉及性和性別的時候,也比較了不同文化下青少年社會化過程的差異;在後幾章涉及家庭、學校、同伴工作與職業的領域中,無不談到了文化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

作為一名社會心理學工作者,文化是我着重研究的領域之一,因此我特別欣喜地發現,原來我一直想了解不同文化下人們的知、情、意為何會有如此多的差異,在這本書中告訴了我很多答案,那就是文化在青少年心理髮展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影響。

在此我着重推薦John W。 Santrock著,寇彧老師翻譯的《青少年心理學》,這本書值得心理學工作者們常備。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 篇6

結束了一個學期的中學心理老師工作,感慨萬千。在這所完全中學裏,我看到了重點培養的國中部,孩子們學習的壓力、青春期的叛逆、對自我的迷茫;而以放羊式教育為主旋律的高中部,我看到了孩子們思想的奔放、對未來的憧憬、對性和愛的糾結……開學前看到這本書,我想,我是極其需要它的。

這本書可以讓我更從容地回答學生的一些留言:

1、為什麼越長大越孤單?

2、為什麼我喜歡的人不喜歡我?

3、爸媽只疼家裏的小弟弟不疼我這個姐姐,還讓我幹很多家務活,我好難過……

4、遇見喜歡的男/女生,卻不知要怎麼跟他/她搭訕,覺得好糗。

5、上了高二,終於發現自己是時候努力讀書了。可是落下的功課實在太多,我快要學瘋了。能放棄嗎?不能。可是我該怎麼辦?

這本書我也想推薦給某些抓狂的班主任。他們可以以此看清學生的乖巧抑或叛逆的背後,有着哪些鮮為人知的想法:

1、我們班有一個JP女生,下課總是去跟老師假裝很熟,在辦公室裏蹭來蹭去,説了也不聽,這是什麼心理?

2、現在的孩子真是玻璃心!批評兩句就眼淚決堤。他一哭我就想算了吧讓他回去下次再説他。結果他似乎摸透了我的命脈,以後我一批評他就哭得更兇了。辦公室的其他老師還以為我把他怎麼了呢。老師真難做。

3、新班主任最怕班裏有“熊孩子”了。經常被其他科任老師投訴,自己找他談了好幾次也不奏效。想着要不去家訪一下,這學生一副打死都不讓我去的架勢,彷彿背後有難言之隱。

雖然我們也曾經是孩子,是學生。但長大後為人師,卻似乎忘了當初的我們是如何匍匐過這段坎坷的青春路,忘了當初的我們希望得到父母和老師怎樣的對待。這本《青少年心理學》可以讓我們暫時退行到花季雨季,讓我們彎下腰,聽到孩子們花開的聲音。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 篇7

看完了《青少年心理學》,我有感而發。

青少年同齡人羣體的來源,受教育而接觸的同齡人羣體;家庭生活而接觸的同齡人羣體。青少年好的學業成績能夠讓父母為之欣喜,但是對於提高青少年在同齡人羣體中的地位影響不大。

青春期同齡人在一起度過的時間絕對值遠遠高於與成人在一起度過的時間。

與兒童期相比,青春期同齡人在沒有成人監督的環境中發揮作用的情況更多。

在青春期青少年越來越多的和異性同齡人交往,而同期同齡人羣體性別高度分離。

而同期同齡人侷限於較小的團體,而青春期才會出現較大規模的同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