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貝多芬傳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4.17K

貝多芬傳讀後感多篇

《貝多芬傳》的讀後感 篇一

翻開散發着墨香和紙張特有香味的《貝多芬傳》,立刻被作者帶到了偉大音樂家貝多芬的身邊,彷彿親身見證了這位不朽的音樂家的坎坷一生,親耳聆聽了他用生命譜寫和奏響的不朽樂章。貝多芬是1770年出生於德國波恩的一位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他創作了大量的具有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舉世聞名的9部交響曲,如《命運》《田園》,還有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其中的《悲愴》《月光》《暴風雨》《黎明》等,此外還有十首小提琴奏鳴曲、小提琴、鋼琴協奏曲及序曲等,他的許多不朽之作至今仍為樂壇珍品,被各種大的樂團或知名演奏家頻頻演奏。

通過在學校學到的關於貝多芬的介紹也知道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創造精神,較前人有很大的突破和發展。他的音樂幾乎涉及了所有的音樂體裁,而且在作品上也大大提高了藝術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他的交響曲和當時的社會變革的內容有着緊密的聯繫,永遠成為人類精神的紀念碑。他是積古曲音樂之大成,開浪漫派先河的大師。可見他對世界音樂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然而觀其一生可真謂磨難重重。

貝多芬一七七零年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可隆附近的波恩的一所破舊屋子的閣樓上。貝多芬的父親是一個不聰明而洶酒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一個僕人,一個廚子的的孩子。貝多芬的童年是艱苦的,不象摸扎特般享受過家庭的温暖。一開始,他的人生就是一場艱苦而殘酷的鬥爭。他20歲就離開了自己的家,到外面謀生,就當他在音樂界嶄露頭角的時候,他的耳朵幾乎聾了,但是,他憑着對音樂的深厚情感和超人的天賦,創作了許多著名的鋼琴奏鳴曲和交響樂曲,成為聞名世界的一代音樂家。

眾所周知,貝多芬不僅身材矮小,容貌醜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後來發展到耳朵失聰。可是這位自尊心極強的音樂家仍然相信,“誰也無法戰勝我,我要死死握住命運的咽喉。”在悲苦的日子裏。貝多芬從事於謳歌歡樂的事業,只有音樂才能使他戰勝自己的痛苦,將他從死亡的邊緣一次又一次拽了回來。

在貝多芬的創作生涯中,戰勝惡劣的命運,戰勝人類的平庸始終是他的主題!!貝多芬真是一個不向命運低頭、百折不撓、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人。雖説,人不可貌相,但這樣一個人,確實很難讓人與音樂這門高雅的藝術連接起來。但就是他成為音樂史上的偉人,在人類發展史上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貝多芬的一生簡直可與虛構的偉大悲劇媲美。艱苦的童年,愛情的失敗,生活的拮据,孤獨無依,但這些卻阻擋不了他向音樂的殿堂的邁進,撲滅不了他對音樂的無限熱愛。或許是天妒英才,又或許是前世造的孽,總之種種原因,更大的惡魔在前面——傷病,重傷風,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似乎早有預謀,先後折磨着這位偉大的音樂家,更要命的是耳聾。耳聾,對常人來説只是一部分世界的死滅,對音樂家是整個世界的死滅。世界死滅了,“我”似乎也不存在了。貝多芬也不例外,早在32歲他就定下遺囑,用他自己的話説就是“把我從無窮的痛苦之中解放了出來。”或許這這是一種解脱方法,面對殘酷的命運,不能改變,起碼能逃避。但貝多芬那對音樂的熱愛的不可馴服的力量戰勝了人類的平庸,戰勝了自己的命運,戰勝了他的痛苦。他不相信死亡。於是,他一次次把死神和解脱拒之門外,開始了苦難的歷程。當痛苦與日俱增的時候,積聚到他無法承受的時候,就如潮水般傾瀉而出,成為一部部偉大的作品,他的血與淚的結晶。

人們在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臉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從那目光里人們又可以看到他悲慘的命運。之後的歲月裏,性格過於自由暴躁的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愛情的否絕。在遭受這些肉體痛苦之時,貝多芬又必須承受着另一種痛苦。

生命的沸騰掀起了音樂的終曲。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願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醫治的:他渴望治癒,他渴求愛情,他充滿着希望。也許現在你現在的景遇不是很順利很舒心,但這並不代表以後你依然是這樣,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實力,對自己要有信心。

合上這本書,思緒一下子很難離開貝多芬的世界,靜靜地回味着貝多芬的一生,腦海裏響起了《命運》的主旋律,我想本書的作者羅曼?羅蘭想通過他的書告訴我們一些道理:悲慘的命運和痛苦的考驗不僅降臨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樣也降臨在偉人的身上。當我們遭受挫折的時候,應該想到這些忍受並戰勝痛苦的榜樣,不再怨天尤人,要堅定自己的信仰……是的,堅持到底了就一定會有收穫的!

《貝多芬傳》讀後感 篇二

金色的九月,慵懶的陽光透過窗子,照着一本散發墨香的書——《名人傳》。《名人傳》這本書給我以很大的啟迪,特別是《貝多芬傳》頗受我的青睞。

貝多芬一生經歷了許多的痛苦:愛情希望的破滅、貧困以及最後對於一位音樂家來説是致命的打擊——耳聾,但是在精神上,貝多芬仍然堅強不屈,最後在歡樂的凱歌聲中完成了《第九交響曲》,當《第九交響曲》在維也納首演時,聽眾如痴如醉許多人都流了淚,演奏結束掌聲雷動,當他轉向聽眾,全場突然起立,揮動帽子向他致敬,場面之熱烈,恍如。貝多芬一生可以説是一波三折,但是貝多芬最終獲得成功。

貝多芬成功的事蹟,或許或已告訴我們只要有毅志力,有目標,目標一定能實現。自古以來,那些為社會作出貢獻的著名人士,在自己青少年時期,就已經確定了終生為之奮鬥的目標。毛澤東16歲時寫下“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的豪邁詩句,周恩來12歲時就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不管是在怎樣的環境中,我們都不應該放棄自己心中的目標。而在我們身邊缺少的還是這種毅志力,這種不達目的地誓不罷休的精神。

一個老伯伯正在挖水,可怎麼也挖不到水,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並不是沒有水,而是他沒有一心一意把一口井挖到底的決心,或許只要再挖一下,就可以見到水了,可他選擇了去挖別的地方,這樣他挖得地方再多也都是徒勞的。

“為了更美,沒有一條規則是不可以打破的。”

音樂應該讓人們的精神火花迸發出來。

音樂是一種智慧,任何哲學……必須擺脱其他人掙扎其中的苦難。

貝多芬的音樂可以讓人擺脱痛苦,可以讓人思想擦出火花,可是現在的一些流行音樂似乎聽都聽不懂,更別説欣賞了,特別是網絡上的一些歌曲,內容都太——實在難以啟齒。哎,可惜了,不知道他們是在創造音樂,還是在糟蹋音樂。

“一個貧困、殘廢、孤獨、痛苦造就的不幸的人,一個世界不給他以歡樂的人,竟創造了歡樂帶給人間!正像他那一句豪言壯語所説的一樣,他以自己的苦難在鑄造歡樂。”

貝多芬的精神必將永駐人間,年輕的朋友們,人生的價值是由自己創造的,要想讓生命迸出火花,沒有任何捷徑,也不必乞靈於神靈,可以視為神示的,只有一句話,那就是貝多芬所説的:“人啊!靠你自己吧!”

貝多芬傳讀後感 篇三

假期裏,我閲讀了名人傳這本書,這本書把三個不同領域的里程碑似的人物的生平榮譽記錄在此,讀一本名人傳猶如讀了三個偉人的一生。

貝多芬出生與貧寒的家庭,父親是歌劇演員,脾氣十分的惡劣,母親是一個女僕。貝多芬本人相貌醜陋,生活十分的困苦,還經常遭到父親的打罵,可是他卻有驚人的音樂才華,他渴望愛情,可是卻終究沒有得到,最可怕的是耳聾。

儘管命運對貝多芬如此不公,可是,貝多芬並沒有放棄,而是想盡一切辦法堅持自己的音樂之路,貝多芬從不向命運低頭!表現出高貴的人格,他死後,全部財產也不過一千多法郎。

一生清苦,艱苦童年,愛情失敗,惡疾纏身,艱難困苦,命運一次又一次無情的戲耍了他,但是,這也難以抹去他對音樂的瘋狂熱愛,耳聾意味着世界就此空白,這是多麼的可怕,對音樂家貝多芬來説就像天塌下來一般,可是,他並不屈服,以頑強的意志力與命運抗爭到底。

身殘志堅的貝多芬是真正的英雄,是我們永遠的榜樣!

《名人傳——貝多芬傳》讀後感 篇四

正值灰暗潮濕的四月,萊茵河畔霧氣瀰漫……

年華正好的貝多芬眷戀波思的親切,萊茵河温柔而洶湧的河水撫慰着一顆懵懂而熱切的音樂之心,潺潺流水融匯着熾熱的夢想,一路向前,來到了輕佻浮華,卻又令人心馳神往的音樂之都——維也納。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音樂像是一根堅強而頑固的柱子,為貝多芬撐開了一片浩蕩無垠的天地。貝多芬憑着天賦的靈感與奇異的思想,一次次的在琴鍵上烙下新的篇章。正當貝多芬名利雙收是,耳疾的糾纏使他痛苦不堪。一個喪失聽力的音樂家猶如擱淺的魚,蹦跳着掙扎,卻始終抵不過失水的幹乏。無盡的逃避與隱瞞。有時,貝多芬也會轉動着深邃的眼睛,向天空投去一抹奇妙的目光。帶着深思和憂慮。他在思考什麼?人們只能從悽然的笑容中看出深深的無奈。在一紙紙書信中,貝多芬用修長着手指記敍着內心無比痛苦以及深深地自卑……猶如如的黑夜中,刺目劈下的一道閃電,迸發出的幽幽熒光撕裂了長空,雷聲吶喊着,咆哮着,浩浩蕩蕩的籠罩在身旁,使人惶恐而窒息。然而看似兇猛的痛苦終究如流星般逝去,一道耀眼的陽光劃破黑夜,撥開層層陰霾,一個不羈的靈魂站了起來,貝多芬不甘淪陷苦痛,勇敢的指揮着《第九交響曲》,縱使聽不見掌聲如雷。

“我的王國在天上”

也許是因為貝多芬那傲岸孤僻的個性,維也納從未垂青過貝多芬,一時的光芒褪去,剩下的也只是貧困寂寞。貝多芬不畏皇權,他那大膽狂妄,肆無忌憚的言談舉止並不討喜。在絕望的日子裏,因為對藝術的追求使貝多芬格外珍惜生命。他説:“文字被束縛住了,但幸運的是,聲音還是自由的。”在骨子裏,貝多芬仍保持着樂觀向上的天性,但在命運的欺凌下,他壓抑着,痛苦着,卻仍然追逐着夢想。

貝多芬嚮往着南方的明媚,渴望陽光的温度,卻只能狂風暴雨中執著地追尋。這才是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