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儒林外史》讀後感摘抄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24W

七年級《儒林外史》讀後感摘抄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吳敬梓,這是一部以辛辣的筆觸對社會現狀和儒士命運進行批判揭露的諷刺小説,同學們讀完這部作品後可以將自己的感受或心得寫下來。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七年級《儒林外史》讀後感摘抄5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2021儒林外史讀後感一

《儒林外史》是一部諷刺小説,是一幅活生生的社會面貌圖。《儒林外史》把鋒芒射社會——寫秀才舉人、翰院名士、市井細民,而且是客觀的、寫實的,現在讀來,仍感歎不已。

在當時認為舉業高於一切,於是讀書人便死作那些八股文,認為只要有了功名,便高人一等。於是隱藏在這種心理背後的醜態被折射了出來,君不見那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可是當他們考取了功名,真正為老百姓做事,當一個好官的又有幾人呢?進士王惠被任命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詢問當地的治安,不是詢問黎民生計,不是詢問案件冤情而是查詢地方人情,瞭解當地有什麼特產,各種案件中有什麼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頭號的庫戥,將衙門中的六房書辦統統傳齊,問明瞭各項差事的餘利,讓大家將錢財歸公。從此,衙門內整天是一片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衙役和百姓一個個被打得魂飛魄散,睡夢中都戰戰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條卻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朝廷考察他的政績時,竟一致認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員”。但與他們相比開頭出現的王冕,中間出現風四老爹,結尾出現四大奇人。他們全是沒有任何社會地位、遊離於統治秩序之外的平頭百姓。他們的冰清玉潔、古道熱腸、淡泊明志,都與醜態百出的儒林和官場形成鮮明對照。

而那些有錢的財主們卻又為富不仁。貢生嚴致中是橫行鄉里的惡棍。他強圈了鄰居王小二的豬,別人來討,他竟行兇,打斷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四處訛詐,沒有借給別人銀子,卻硬要人家償付利息;他把雲片糕説成是貴重藥物,恐嚇船家,賴掉了幾文船錢。嚴監生死後,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過繼他的二兒子為兒子,謀奪兄弟家產,還聲稱這是“禮義名分,我們鄉紳人家,這些大禮,卻是差錯不得的”。

這林林總總的醜態也正説明了清朝黑暗統治下士大夫階層的墮落與無恥,政治的罪惡與社會的腐敗。幾百年後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歎息,時而又為貪官污吏的卑鄙醜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後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歎。

2021儒林外史讀後感二

儒林儒林,儒者之林,當時的社會究竟有多麼黑暗,引發作者的想象與感慨。他描繪了這一批批人物性格鮮明的儒仕名賢,形成鮮明且強烈的對比。這令作者不禁感歎,何不能醉酒一杯,沉沉睡去?

《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極多,墮落的文士,腐敗的政官,貪吝的官員,仁義豪放的賢人,淡泊的隱者等。作者十分善用細節描寫,在塑造人物時注重尊重現實,雖無十分離奇的情節體現,但一兩句細節就將文中的人物描刻得栩栩如生。

例如文章中的匡超人,作者在描寫他時就用了許多細節描寫。在匡超人回家後,母親關心兒子有沒有順應季節而添厚衣服,便“捏一捏他身上,見他穿着極厚的棉襖,方才放心”,這細節雖短,但卻將母親對他的關心和愛體現得淋漓盡致,也從側面表現出匡超人的孝順,體貼。可惜因為料舉制度與周圍的社會氛圍,這樣孝順乖巧的孩子竟活生生地扭曲了心靈,變成一個虛偽自大、攀權附貴、見利忘義的人。

在“儒林”中,我最感興趣的是杜少卿這一個賢士。他雖有一個虛偽的弟弟,但他的表現與他的親生弟弟截然不同。即使他出生在資產階級的家庭,他不但不去用他的高貴身份去詆譭別人、去落井下石,反而用自己的家產幫助別人。

杜少卿的性格十分豪放,又樂於助人,他如王冕一樣淡泊名利,拒仕於門外,慷慨資助楊裁縫葬母;給鮑延璽一百兩銀子助其重操舊業;王知縣被罷官後接其到家中住;給門客婁老太爺治病,並贈予其家人錢財等,是如此扶困濟貧,慷慨大方。再看一眼他弟杜慎卿,實屬兩個不同的家庭出身的。他弟杜慎卿雖有其哥一般的才情才學,但是他自大慵懶,虛偽狡詐。口上説要當一位雅士,可心裏還想着八股科舉,因為延續香火娶親。這很明顯地是封建禮數,歧視女性。不像他哥,尊重女性沈瓊枝,尊重個性,尊重人格。看完,我不禁感歎作者的諷刺手法,寫這對兄弟倆形成對比,藉以突顯主題。作者其實還寫了另一對兄弟倆,那就是嚴監生和嚴貢生。

嚴貢生確實是一位橫行鄉間的鄉紳,若是土地改革在那時,早就當做地主被打了。他強佔他人的豬,以虛錢實契去訛詐農民黃夢統,裝病用計賴掉船家的船錢。這些似乎都還沒有多大的事,但他卻在弟弟屍骨未寒之際便奪取弟弟家的房產,可見他忘義貪利、虛偽的心靈。但這樣可惡的人也有破綻的時候,當他正在吹噓自己“為人率真,在鄉里之間,從不曉得占人寸絲寸粟的便宜”時,小廝來報“早上關的那口豬,那人來討了。在家裏討哩。”這一言行不一的舉動將他欺詐無賴的行為揭露出來。

他的弟弟嚴監生卻比他哥有一點人情味,幫他哥處理官司,思念已逝妻子等,儘管他還是挺堅吝的,臨死時還恐費了燈油,遲遲不嚥氣。

作者寫的這一系列人物,都有其個性與品行,但作者塑造這些人物的目的是為了諷刺當時科舉制度,揭露人性的扭曲,借品德高尚人士來表達自己改造世界的願望,何人不願成為王冕那般淡泊名利的賢士,不過是沒生活在對的時代罷了。

2021儒林外史讀後感三

《儒林外史》是清代諷刺小説家吳敬梓的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説,小説假託明代,實則為讀者重現了康乾時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功名與生活。

自明朝建立之後,明太祖朱元璋就頒佈了科舉錄取的規則: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用《四書》、《五經》、八股文作為考試內容。當晚,天上就出現了“貫索犯文昌”的奇觀。隨後,一百多個小星星向東南方向墜去。貫索象徵牢獄,文昌象徵文運,古人以天比人,“貫索犯文昌”,預示文人有災,而後則是老天降下一夥星君維持文運。王冕不愧為奇才,縱觀《儒林外史》,的確與之相符……

科舉在明代的確危機四伏。文人為了參加科舉、中進士及第,不擇手段;而且文人只有寫八股文這一條做官的途徑,把其他的處世準則看輕了。於是,有些人不滿於此規章制度,走出了這個名叫“科舉”的怪圈,湧現出了一批可能當時被眾人所誤解的名士——

虞博士,淡泊名利,進士及第卻絲毫不留戀官場;杜少卿,樂善好施,看重道義,對官人們嗤之以鼻;鳳四老爹,為人行俠仗義……這樣的人比比皆是。雖然如此,但有些人對他們並不理解,尤其是杜少卿,他曾被高大人批判為“杜家第一敗家子”、“專和和尚、道士、工匠、叫花子這些下等人來往,沒有一個正經朋友”甚至連杜少卿的父親這樣愛民如子的太守,也在他嘴裏變了味兒:“呆子”、“不知道尊重上司,一心只想討好百姓,‘敦孝悌,勸桑農’之類古文裏假大空的客套話經常掛在嘴邊上,惹得上司不高興,官也丟了。”

為什麼杜少卿讓高大人如此看不起?原因也是他親口説的:“杜少卿若有真才實學,就應該中舉當官,徵辟算什麼正道?”對,原因還是科舉!中舉,甚至進士及第,才能光宗耀祖,才能出人頭地,這才是當時民眾的普遍看法,書中就有證據:馬先生告誡匡超人“要以舉業為主”“人生在世,只有舉業可以出頭,沒了舉業,就一事無成”;魯編修教育女兒“要是八股文不好,沒有講究,不管你做什麼東西,再好也都是野狐禪、邪門歪道!”所以,隨後該才女評價蘧公孫“誤了我的終生”也不足為奇了。科舉對當時的人真的很重要,“周進倒龍門”、“范進中舉”就是很好的證明。

既然科舉對當時的人如此重要,那麼,我們只要剖析一下科舉,就能知道該時間段的歷史潮流。科舉對外在的危害開篇就提到了,那麼科舉自身有沒有毛病呢?答案是肯定的。批范進試卷的周進在書中的一段話:“原來他的文字得看好幾遍才能知道其中的妙處,可見世上的糊塗考官,不知屈了多少英才!”評價一針見血,充分地揭露了科舉自身的黑暗面。中舉可以出人頭地,那麼還有別的方法嗎?書上有一段有趣的對話:景江蘭説:“你們所説的考科舉中進士,是為名,還是為利呢?”大家都説:“是為名。”景江蘭説:“趙爺雖然沒有中進士,但外面的詩選上刻着他的名字,行遍天下,只怕比進士的名聲大得多呢!”眾人都笑了。讀到這兒,我也笑了。

不管從隨到清活了兩千多年的老壽星——科舉,對古人有多麼深重的危害,那也都已經成為了歷史。但是,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希望現在的素質教育能早些完成,這既能幫助學子們脱離學習的苦海,也能幫助國家培養時代的棟樑!

坐在書桌旁,打開清秀的《儒林外史》,任憑書香溢滿整個院落。書香伴着的思緒,輕輕地、自由地飛翔,擷一朵知識的彩雲,牢牢地貼在心間。《儒林外史》,真的給了我很多,很多……

2021儒林外史讀後感四

高爾基説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莎士比亞説: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閲讀經典,可以提高自身知識儲備,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增強自己的精神力量,陶冶自己的高尚情操。

《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貫穿全文,全書的思想內容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對科舉制度及儒林人士的嚴峻批判和辛辣諷刺;一是對理想社會和道德楷模的熱切渴求。就如書中寫道:蘧公孫由“名”的驅動來拜會馬二先生,馬二先生聽説蘧公孫不曾致力於舉業,便把舉業與做官的緊密聯繫不加掩飾的揭示出來,充滿諷刺之意。古人致力於舉業來取得功名富貴,今朝很多人不也是如此嗎?

很多人都認為搞科研十分辛苦,不僅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想出名也十分困難。就如《黃曉明的兩個億婚禮和屠呦呦的半個客廳》這篇文章所述一樣,科研人員所得收入還不如一個戲子收入高。屠呦呦畢生致力於科研,飽受艱苦,可所得獎金卻只夠在北京買半個客廳,於是就有些人本想從事科研行業,但卻因為諸多困難而放棄了。可是,如果人人因此而放棄為國貢獻的機會,那我們的國家還有什麼發展;如果人人都因為功名富貴才致力於舉業,那我們的國家還有什麼希望。

《儒林外史》的現實意義就在於反腐反俗,提倡理想社會,保持優秀的道德品質。我國近幾年的反腐活動提倡“老虎蒼蠅一起打”也是為了抵制某些人為了功名富貴而做出有損他人利益的行為。還有曾熱播的《人民的名義》中講到的一連串利益集團一網打盡的故事一樣,反腐反俗一直是國家工作的重點。的卻,作為一名學生,我們不應該為了功名富貴才致力於學習當中,應保持自己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養,像屠呦呦一樣熱愛自己所從事的科研行業,不應為外在的困難使得內心有所動搖。

現今眾多的“拜金族”都以“金錢至上”為原則,用物質享受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裏。有的明星也是為了提高知名度,惡意炒作,在社會上造成不良風氣。這些人,他們在物質上是得到了滿足,可精神生活卻如此的迂腐,這些令人嘲諷的行為不應該早日杜絕嗎?

唐朝宰相盧懷慎清正廉潔,不搜刮人民錢財,他的住宅和家裏陳設用具都非常簡陋,當官以後,縱使身份高貴,但妻子和兒女仍然免不了經常挨餓受凍,他也不會為此而貪污國家的一分錢。海瑞一生清貧,抑制豪強,安撫窮困百姓,打擊奸臣污吏,深得人民愛戴。陶淵明看透官場迂腐,離官歸隱,嚮往山水田園的生活。他們不曾渴望功名富貴,但求世人幸福安康,其事件才為世世代代所流傳。所以,功名富貴又如何,都不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願世人少為功名富貴而忙碌,靜下心來保持職業操守。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共同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做到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祖國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2021儒林外史讀後感五

我喜歡讀書,有些書是寫得很美,但是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做《儒林外史》,它沒有社麼美麗的詞藻,但是一個個的故事卻深入人心。《儒林外史》是我國古典文學名著,其作者吳敬梓。吳敬梓出生在康乾盛世的官宦人家,世代為地方旺族,家世顯赫,祖父吳旦是個監生,伯叔祖吳晟、吳昺皆進士及第。

《儒林外史》的藝術成就主要在於:第一,突破傳統説書體小説的敍事模式,進入文人書面化創作;第二,通過獨特、鮮明的諷刺藝術成就反諷藝術的巔峯之作;第三,創造了新的小説結構形式——以思想貫穿的連環短篇結構。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諷刺藝術達到峯的一部鉅著,也是一面封建社會的照妖鏡。它通過對封建文人、官僚豪紳、市井無賴等各類人物的真實生動的描寫,並涉及當時的政治制度、倫理道德、社會風氣等,讓人深刻地認識當時的封建社會。

説到讀史,有必要説説讀史的境界,在此借用佛教中的三種境界:“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讀史的境界或許會因人而異,但大概不會偏離這三層意思:第一層境界是隻看到歷史的表象,“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第二層境界是能透過歷史表象看到當時社會的本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層境界是通過對歷史的瞭解從而提煉出能為當今社會所用的意識並運用於當今社會,“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閒齋老人説《儒林外史》“讀之者無論是何人品,無不可取以自鏡”,此僅為讀《儒林外史》的第一層境界;透過《儒林外史》深刻認識當時的封建社會統治者大興文字獄,設博學宏詞科以作誘餌,考八股、開科舉以牢籠士人,以理學統治思想等方法來對付知識分子,其中,尤以科舉制為害最深,影響最廣,使許多知識分子墮入追求利祿的圈套,成為統治者的玩偶、學而無用的市儈,此為讀《儒林外史》的第二層境界;《儒林外史》中反映的是當時封建社會的客觀現實,但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看不清當時的社會現實,則純屬當時人們的主觀意識問題,吳敬梓是“世人皆醉我獨醒”,他深切期盼能喚醒世人,或者説得更偉大些,他想醫治社會、拯救世人。

如果這當真是吳敬梓寫作《儒林外史》的目的的話,則他的思想意識很值得當今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所借用,此當為讀《儒林外史》的第三層境界的首要內容。當今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應當如吳敬梓那般,用明晰的眼光和準確的判斷力,認識社會、認識事物,準確表現和揭露社會,瞭解社會和事物的本質,掌握社會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分清是非,引人愛俗、樂俗,或者因為憂世傷俗,奮而醫世救俗,從而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切不可以一己私利的眼光看待社會、看待事物,憤世嫉俗,蠱惑他人棄俗、反俗,讓人誤入歧途,更不可以擾亂社會謀取個人私利為目的做出反人民、危害人民,反社會、危害社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