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皮囊讀後感(通用2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W

皮囊讀後感(通用2多篇)

皮囊讀後感 篇1

《皮囊》是一部有着小説閲讀質感的散文集。文集風格沉穩,表達了作者這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骨感而無處安身的青年人對自己命運的深切思考。

在不慌不忙中,把這本書讀完了。恰如很多人説的,這本書需要慢慢品味,在這個慢過程中,自己也往往會進去到作者寫的故事中去,很多地方,很多事,很多人,很多感受,很多……都會聯想到自己。彷彿就像自己經歷過或者將來會經歷。在那個,閩南的一個海邊小鎮,留給我的映像也恰似自己的家鄉:真誠,質樸。

堅硬冰冷的神婆阿太給了黑狗達(蔡崇達)最原始純粹的人生信條:我們生來的這幅皮囊是拿來用的。倔強固執的母親,為了建造一座不久後就將被規劃拆掉的房子,撿剩菜,做苦工。只是因為村子裏還沒有人家建了四層的樓房,只是因為那樣才能讓整個家在村裏站起來。“這房子是母親的宣言,以建築的形式,驕傲地立在那。”《皮囊》

自尊不屈的父親,中風後拖着殘缺的皮囊跟命運做着最絕望的抗衡,不服輸卻也輸了,以孩童的姿態。

還有那個充滿青春熱血的厚朴,這也許也是我以前的影子,現在回想起當年的熱血也是無比的感慨,但也從未後悔過,因為我知道,這些都是成長的路上不可缺少的。

做為局外人的我,讀着別人的故事。用這個與世界大同的皮囊,去感受每一個有趣的靈魂。

皮囊讀後感 篇2

這樣的文字,無端讓人驚心。這樣的阿太,讓人敬佩又陡生憐憫。在那副看似強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髮人送黑髮人,揮別先她而去的女兒;也曾在摔傷腿之後,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門口,只為等待家中娃娃放學回來的身影。她有她獨特的生活哲學,也有她命運裏被堅實皮囊所遮蔽的巨大憂傷。也許正是受她的影響,作者把本書取名為《皮囊》。

皮囊,無論再堅實,再怎麼偽裝,終究有朽敗的時候。一旦被揭開,裏面的人心可能脆弱無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書中回憶他的父親,自中風癱瘓後,會突然號陶大哭,會像小孩一樣耍賴,發脾氣,也會因為絕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緊死”。真正死了之後,他又跑到兒子的夢中,責怪兒子只給他燒小汽車,不燒摩托車,“小汽車我不會開”;跑到老伴的夢中,説他“想騎摩托車去海邊逛逛”,要趕快給他。原本帶着幾許幽默的話,此刻卻仿若一枚枚堅硬的釘子,要鍥而不捨地楔進讀者那柔軟的心裏去。

除掉熟悉的親人,作者也寫了很多遇到的普通人。比如重症病房裏的病號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屬,敢愛敢恨卻為世俗不容的小鎮姑娘,以及離開家鄉闖蕩最終一事無成的天才少年。他們離當今社會上所描述的那種“成功人士”似乎相去甚遠,生活裏的失意與痛苦,他們一一嚐盡。他們也許有過意氣風發,有過拼搏與執著,但無常的命運最後還是把他們一股腦地裹進憂傷的洪流。

皮囊讀後感 篇3

突然發現書客這個平台,正好活動裏有準備看的書,所以就參加了。

一開始《皮囊》無意間翻過沒看,後來補起來,”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深得我心,因為我是通過自虐性登山來放空自己,看清自己的。我們的生命本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了。

後邊關於母親與父親的故事,家庭裏一個人的疾病隨着時間慢慢消耗着這個家庭的希望,這樣的故事在農村不少見。有時候甚至消耗着生的念想。但是更可怕的是困難來臨的時候鄉親們的冷漠與旁觀。

張美麗的故事,人言可畏,閒言細語如刀般割着張美麗堅強的心。

兩個阿小、文展、厚撲,以自己的認知看待這個世界,並努力瘋狂的衝向自己嚮往的地方。阿小們只會模仿,沒有明白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為什麼去追求。文展足夠努力,但太較勁,太看重自己,他一句“困惑、一時找不到未來的大目標這很正常,沒有幾個人能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可以過什麼樣的生活,你做好眼前的一件件事情就可以了。”可惜了這自以為是的社會。厚撲追求激情、挑戰和自由,可惜生活夢想飛的太高,沒好好走過什麼路。

寫作是一種內省,是解剖自己的思想,當自己動筆去寫的時候才會去思考自己真正的想法。這是一本關於回憶的書,也是一本內觀自己的書。

皮囊讀後感 篇4

一口氣看完了蔡崇達的《皮囊》,記不得是怎樣隨手在微信讀書裏翻到的。剛讀幾行,就被吸引住了。我義無反顧的一路閲讀,微信讀書記錄,一共花了五小時十分種。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他硬氣的、頗有見識的阿太。勤勞能幹、而帶點小倔強和小任性的可愛母親。愛交友,豁達卻又總受病痛困擾的父親。那些天才的,很有思想的阿小們。敢為人先卻不被世俗接納的陳美麗。活在理想幻象中不肯面對現實,最後被現實無情撕裂的大學同學。還有善於反思,細膩敏感的阿達。他們都讓我感動。

在《我的神明朋友中》,母親一次次地去神明處,帶着點小任性地討要預言、討要説法,真是把我樂壞了,同時一個堅韌而又可愛的母親形象,噴薄而出。《厚朴》讓我再次審視青春與現實的鏈接。《海是藏不住》,讓我反思孩子的教育問題。《阿小與阿小》、《天才文展》,讓我瞭解了少年們成長時的迷茫與追求。

全書大部分都是描寫阿達的家庭瑣事,至親友人,讀來卻全無瑣碎煩悶之感。反倒覺得,人物性格立體,節奏有張有馳,剖析深刻真誠。我想這與阿達強悍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跟隨着阿達的描述,與他一起深入、思考、剖析,深深地被觸動。

皮囊讀後感 篇5

好看的皮囊到處都是,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這句在互聯網上極端熱潮的話成了眾多人的至理名言,很多人把它奉為自己找對象的原則,想要去找一個有趣的靈魂攜手走一生。

我不知道“皮囊”一詞如此之火是不是因為《皮囊》這本書,畢竟這本書確實好看,銷路也好,看過的人絕對不在少數。可無論這兩者之間有沒有關係,我都要説一句透過那份皮囊看到自己的靈魂才是我們真正的目的。

這是他應得的。

那麼小的時候就擔起了家裏的全部責任,生活讓他早早成了男子漢。如今他是業內挺有名的人物,看這本書有那麼多名人為其寫序,我就知道這個人不簡單。得是多優秀的人才能從那樣的小鎮走出來,然後才能一步步爬到今天這樣的高度。哪怕我們外表漂浮疲憊不堪,但只要內心有所寄託靈魂可以安放,就足夠了。

皮囊之下,貫穿的是我們的靈魂。無論這副皮囊你是否喜歡,無論靈魂是否已找到出處,你都應該相信靈魂歸依了,一切才安穩。而那具皮囊只是偶爾保護我們的內心緩慢一點受傷害的東西。

皮囊讀後感 篇6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黑狗達。他用一個生活旁觀者的角度在禮俗風氣仍然濃郁的時代講述着他的'小鎮、他的父親,以及多少人、包括他自己,對外面世界的渴望。(雖然其中很多情節我總感覺有種“開掛”式誇大的嫌疑。)

故事不是以時間順序展開的,每一章節都是他生活的一個側面,總是會看到時間的重疊。當我單看每一個人,這一段故事,我也心裏不免心生感歎一下:可憐、可悲。但你在另一個他人視角的生活來看呢?我知道,我剛剛又中了感性的圈套。很像《活着》給我傳輸的觀念。

全文第一篇就叫“皮囊”,或許看完全文之後再來看一遍第一章也很不錯。阿太説:“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靈魂。”

不顧這皮囊,真的好難。我把它作為我暑期共讀計劃的第一篇。原因如下:

我十分尊敬的法理學老師在上學期給我們開出了一個書單,他曾給我們承諾過的,只要在大學四年裏看完了這些書,就去找他吃一頓飯,並且他承諾會給我們寫一封研究生推薦信。我也不知道當時我的眼裏沒有閃出少女的光芒。在一系列看起來就十分晦澀難讀的書目裏,我似乎看到了一股清流:《安徒生童話》。

皮囊讀後感 篇7

也許是離家千里求學的生活狀況,在讀這些文字的時候有一種瞭解和感同身受的味道。

其實我不是很贊同作者書中的一些觀點,但是他的文字很觸動人。

那種對於他人的洞悉,對於生活的觸動,然而在我看來他或許是缺乏一種閒適的,所以對於家鄉有着別樣的感受,熟悉感帶來的舒適而不是閒適本身。

有的時候不敢深想太多,那種未來的龐大和未知的恐慌讓我無助,但是似乎不做出長時間的規劃就像是沒有理想一樣。而我似乎真的沒有理想,我想學的更多,我想讓我的父母過得更好,我想自己永遠保持赤子之心,我感受得到自己在時間流逝裏的變化,這些變化是為了變成“更好的自己”做出的努力。可是到底怎麼樣算是更好呢?

我茫然了,我困惑而不自知。而這些是不能傾訴的,它在現實面前顯得矯情,似乎是無病呻吟。

身邊的人是不能説的,他們會敷衍幾句,因為他們也不明白。師長則會告訴你要務實,在他們看來思考這些是一種浪費時間,而他們的確有他們的道理。父母是不能説的,因為不能讓他們為遠在外地的孩子憂心。

然後只能投入無邊的忙碌讓自己忘記這些。偶爾想起時的無奈和痛苦只能默默吞嚥下去。

讀完,找到的不是答案,而是共通。

皮囊讀後感 篇8

書的最後有這麼一句話:

“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

我想這才是為什麼這本書這麼飽受爭議,看到了褒貶不一兩極分化嚴重的書評的理由。

對我來説,很多很多類似的連我自己都未曾察覺到的相似的痕跡,讓我實在是太能感同身受那種彷彿是從骨頭裏摳出來的文章的痛感。書不長,我卻不得不迫使自己停下來很多次,去消化裏面的情感,平復自己的心緒。

這本書的後半部總讓我想到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主人公因為太久關在一個狹小的房間裏,即使重獲自由,當精神緊張混亂的時候,他依然會不自覺地按照房間框出的大小走動。當時看的時候覺得很震撼,因為我實在是無法可想如何能夠在一個人的精神上豎起堅不可摧的牢籠。似乎世界很大,當你站在觸手可及的自由裏就能夠甚至是應該順理成章地得到解脱與釋放。可事實是真正跨不出的是自己心裏的條條框框。這些條條框框先天或後天慢慢滋長,不知不覺卻也牢固的很。蔡崇達看似活得通透,也不得不承認自己束縛在了這個“框”裏。只不過他看着文展,歎着文展,最後在框架裏活成了個體面的文展。

皮囊讀後感 篇9

《皮囊》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對我來説,印象深刻的是阿小和阿小以及天才文展。阿小羨慕另一個阿小,模仿討好而又卑微,以前我也有這種思想,一直用一種矛盾的心理面對着這樣的自己。一方面覺得自己丑陋,一方面又覺得這是值得的。偌大的城市,充滿焦灼感的生活,每次走在地鐵擁擠的人羣裏,我總會覺得自己要被吞噬,覺得人怎麼都這麼渺小。而在小鎮,每個人都那麼複雜而有生趣,覺得人才像人。香港阿小經歷的所有一切,都是過渡的,無論生活、友誼還是情感。我害怕看到老家阿小的這個樣子,他會卑微到,讓我想起自己身上的卑微。很多人腦子裏都偷偷藏着很多個世界。

有人真可以用務虛的方式,活出我想象之外更好的人生。

在不知道怎麼生活的情況下,我會採用的是一種現成的、狹隘的、充滿功利而且市儈的邏輯——怎麼能儘快掙錢以及怎麼能儘量成名,用好聽的詞彙就是所謂“夢想”和“責任”。

作者説的這些話,也正是我所理解的。活着是為了什麼呢?房子車子票子面子真的有那麼重要嗎?我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什麼而來呢?每一個人都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拼搏着,為了讓自己體面舒適一點,每個人都用盡了全力。皮囊下的你,靈魂還安好嗎?

皮囊讀後感 篇10

有家可回的人都是幸福的。

前面寫阿太父親母親的文字感人至深,讀來常常忍不住淚目。所以説不要在公眾場合讀這本書,大庭廣眾之下哭得稀里嘩啦的確略微尷尬。可是一生中的祖輩父母親情是隱忍不了的,有他們在的地方,就有可以回去的家,而有家可回的人都是幸福的。我也終於理解的父親為什麼一定要在老家自己動手建房子,房子在那裏,你就知道自己的根在那裏。

後面寫一起長大的小夥伴,儘管生活環境類似,每個人的家庭境遇不一樣,父母為人不一樣,對自己的認知不一樣,因各種原因,大多數小夥伴都會逐漸走向陌路。但每個人都是一種生命的可能,世間萬千形態,追求各異,最終在不同的命運中走向相同的歸宿。

作者所表達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總還是有一種疏離感。鄉下農家子弟大概多數是通過讀書走出村莊,冷眼旁觀着老家的一切變化,自己卻鮮能融入進去,即便是土生土長,知道自己有一天會離開這個地方,總免不了漠然。時間列車滾滾向前,我們既失去了家鄉,又無法抵達遠方。

皮囊讀後感 篇11

看書評裏有很多關於作者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的話,其實看的過程中我也是這麼想的,但是越看到後面,就會越明白皮囊和現實的意義。我們都執着於追求表象,卻總是習慣性的忽略表象背後的真實。生命很短暫,短暫到我們都來不及細細體會已經流逝的生命階段,然後新的年齡階段又馬不停蹄的趕來,然後再匆忙的逝去,以至於讓人手足無措,手忙腳亂,然後周而復始的開始和結束每個生命階段,多可怕!生命又是漫長的,每一個抉擇都是不容易的,我們或許站在選擇的十字路口上糾結一分鐘,一小時,一天乃至更長時間,選擇的過程太痛苦,痛苦到感覺時間像個壓力泵,行走太慢壓的我們喘不過來氣……但是,這就是生命的意義吧。認識自己的內心,傾聽別人的內心,慢下來去了解和體會,試着去理解別人,試着換位思考,試着換個心情去愛這個世界。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百裏挑一,做不了有趣的人,做一個認真的人也是可以的。(感覺有趣的靈魂除去靈魂兩個相似,就是幽默細胞的多寡了,奈何不是每一個人都是段子手。我呢,也就做一個認真的人吧)

皮囊讀後感 篇12

看完了,心裏有種莫名的沉重。很喜歡描寫阿太的那段,喜歡阿太將生死看淡的人生態度,不拘於這副皮囊。

作為妻子,作者的母親忠貞守護在丈夫的身邊。作為為人母親,處處在丈夫及外人面前為子女靠慮。作為平凡的女人,無論受多大的委屈也不會因一己的任性而拋夫棄子,一個人默默地忍受下來。這位父親的角色讓我想起了的我爺爺,因為病痛折磨,時時大發雷霆,以致死後奶奶那種超脱的神情不經讓我對爺爺的一生感覺不值,因為自己一生的伴侶未有一點兒戀戀不捨。這也只是奶奶皮囊及拋開皮囊外物質收到摧殘後所釋放出來的解脱,對這樣的解脱我們並不覺得那是惡意,反而覺得是種勝利,因為熬過來了。

關於後面各種人物的描寫對於我來説感覺像看電影一樣,“致青春〝,夏洛特的煩惱,北京青年等青春放浪時的場景,很遺憾學生時代沒有這麼瘋狂的故事。

筆者最後的遺憾也是我們當代遠遊人們一直無法正確處理的問題,父母在,不遠遊,可背後多少問題在背道而馳,夢想,追求,責任,好奇,吸引等等,無時不讓我們遠離父母,獨自來到陌生城市打拼,卻只掙得零星點點,有時連自己都養活不起,卻依舊在努力為擠進這擁擠的城市鬥爭。有時候的迷茫是自己已經回不去了……

皮囊讀後感 篇13

大概是因為至情至性,所以能從這本書的很多地方看到自己的影子,如生病的父親,父親早年間經歷過一場巨大的災難,此後性情大變。執着的母親,母親執着於她的世界觀,苦難堆砌了她的人生。神明的超度,我時常想起那個安詳美麗的笑容。夢境的醒悟,那個午後夢到的歌謠使我明白一切都結束了,一切都往很好的地方結束了。

家人的命運,自己的命運,身邊朋友的命運,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每個人生命的奇妙。書中有一句是,只有從一個人經歷的所有事情來看,才能夠將這個人所呈現出來的一切徹底的理解。我慶幸看到這句話,它使我能夠更加理智,更加尊重的去看待每一個人。也許曾經我覺得他們有這樣那樣的不好,可能太苛刻,可能太隨意,可能太端着,可能太邋遢,可現在來看,他們所有的經歷構成了他們的星系,雖然不完美,但是依然可愛。

書中的最後一句話是每一個讀者都能看到已然存在他內心的東西,書籍不過是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罷了。唯願此心光明,願一直善良的看待這個世界。

皮囊讀後感 篇14

今天是在同學家裏看完了這本開篇很久的書,皮瓤,剛開始沒覺得自己能好好的看完這本書,沒想到自己越往後看自己越平靜,也越來越深沉,看着這本書,想想自己,想想周圍的人,想想自己從小長大的地方,想想自己説要留在的地方,想想小時候的夢想,想想自己的現狀,不停的想,不停的想,其實我一直都覺的自己還是個孩子,可是自以為的這個孩子,如今也快年滿三十了,呵呵,有點害怕,沒了以前的夢想,不知道自己還在追求什麼,能追求什麼,還一直在想……要去去深山老林,去拜訪那些老藝人,去寺廟裏淨化下自己,去看看大好湖山,可是這一直在想想的層面,那個我卻被現在自己的束縛住了,上班養活自己,可是自己又沒能付出努力讓自己現在的生活變的更好,自己一直沒有努力過,自己明明知道,卻還不努力,哎,這種病得治啊,這種病挺嚴重,得治,必須治,慢慢的給自己列些計劃。

想想小時候的夢想,努力吧,不光是為了現在的自己,還為了那個能實現那些想法的我,充實自己,不斷學習努力,平常心,好好生活,也希望自己內心處能永遠保留着那點幼稚……

皮囊讀後感 篇15

海邊長大的作者就彷佛在描寫一片海,開頭的時候是洶湧澎湃的大浪,父親的病痛,死亡,席捲過來撩的你熱淚盈眶,接下來是孩童時期關於整個世界的未知恐懼和迷惑,大浪漸漸平息下來,一點點褪下去,在描述大學的時候讓你看到這片海的平靜深邃,最後在他回家的時候把你帶到岸邊,銀色的沙灘,橘子一樣的太陽。他寫了人的一生,就像一片海,大浪退去,帶走了塑造我們的一切,我們的珍惜和熱愛,夢想和成就。最後作者在海邊,孤寂一人,問一句,時光這趟列車為什麼開的這樣快?究竟什麼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所以這是一本寫人的書,寫一個人從童年到少年,青年到老年,獨自一人到為人父母,從出生到死亡所要經歷的一切痛苦迷茫,追求與失敗。寫的是人的一生,每一個年齡段的細細碎碎的敏感心思,每一個人生轉折點的選擇和決定。面對猛烈的人生和現實,怎樣的在暴風雨中保住自己這一艘搖擺的小船,堅定的,努力的向前行駛。最後作者問,我們的小船最終要開到哪?我們所有人都該捫心自問。

皮囊讀後感 篇16

《皮囊》這本書是我去年在誠品書店購買的。那天,我和爸爸媽媽來到蘇州誠品書店。一進門,就衝進兒童閲覽區,希望能找到一本與我品味相匹的書籍。可令我失望的是,放眼望去,竟是一堆堆幼稚的童話書和幼兒園小朋友才看的識字書。壓根沒有一本適合三年級國小生的書。

沒能買到一本書,我心情低落極了,悶悶不樂的跟着爸爸媽媽去成人區。在成人區,我百無聊賴,就隨意翻開一本書,漫不經心地讀着。慢慢的我被他那生動的故事,深奧的文字所吸引,找了個座位,饒有興趣地“品嚐”了起來。後來我看的不過癮,便讓爸爸把這本《皮囊》買了下來。

這本書的作者是蔡崇達,他是個從小在偏僻的閩南村落長大的孩子,在十六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離世了,從此,他就成了一家之主,照顧媽媽和姐姐。他在一生中,遇到過不同的人,如,傲慢的阿曉,生活在新世界的厚朴,天才文展,石頭般的阿泰等。一個個悲傷歡樂的故事,引領我走進崇達的生活,讓我體會到他那貧窮的家的艱苦,感受到作者對家的思念。

生活對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有的舒適、有的艱難。而這本《皮囊》,就把我帶進了這個“鄉巴佬”的生活,讓我感受了一回“艱苦”。

皮囊讀後感 篇17

這是一本寫自己的書,寫自己的親人,寫自己的朋友,寫自己的故事和感受。我對當代作家的耳聞是相當閉塞的,這是我第一次知道蔡崇達,第一次讀他的故事,第一次感受他的文字。很真實,我指的是他這個人。

正像他自己所説的“……寫作不僅僅是種技能,是表達,而更是讓自己和他人“看見”更多人、看見“世界”的更多可能、讓每個人的人生體驗儘可能完整的路徑。”

我非常願意讀一些作者所寫的自已故事,不僅僅是因為真實,還能讓我瞭解不同人的性格和生活。世界很大,世界又很小。我們在自己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中所接觸的人和感受的情感都是有限的,唯有讀書才能為我們在各自的小世界裏開一道窗,讓我們有幸去望一下外面的世界,另一種真實的世界。我們不需參與,只是一個觀看者。

皮囊是一本很好的書,它適合你在清靜悠閒的時候,舒服地坐下來,認真地欣賞閲讀的。請不要急於把它讀完,如果你有事儘可以去忙,只要插支書籤就好,待你忙完後可以再慢慢地欣賞它。我相信,你一定會愛上它的。

皮囊讀後感 篇18

看到這一章,書中母親就算沒有錢,為了面子,自己辛苦也要蓋房子。我就想到自己的父親。父親那一輩最看中的就是面子。記得08年的時候父親因為工作的原因傷了左眼,左眼保不住了。當時手術費把家中的積蓄用得所剩無幾。而母親相信算命,請了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説家裏的房子不好,於是決定蓋房子!於是夫妻兩人四處借,最後蓋成了,但一屁股賬也是在10年還清的。期間日子也是過得清苦。

後來好不容易攢了一些錢,輪到了姐姐出嫁,因為愛面子,賠了一大筆嫁粧!結果姐姐沒兩年離婚了,帶着孩子的姐姐沒辦法工作,吃穿用都是家裏的,又是父母來承擔!好在父母工作還能開銷,最後也是攢下一些錢的!15年的時候輪到了我結婚,因為我們很多人家裏都陪嫁粧賠陪一輛車,所以好面子的父親非要給我陪一輛車,又把所有的積蓄用完!

年頭姐姐也找到了男朋友,所以16年過年的時候辦酒席父母也是又花了一筆錢來辦酒席。父母這輩子就為了面子活。我們總是勸他們人活着只要自己高興就好,不要那麼在意別人的眼光!可父母的好面子思想可能因為時代的影響根深蒂固。總是反駁我説:人活着不為了面子活着幹嘛?於是我總是啞口無言!

皮囊讀後感 篇19

把這本書加入書架的真正原因是被這本書的書名和裝幀設計所吸引。後來又看到好多書友都在讀這本。

按照通常以往的慣例,一本書,如果讀到八九頁的時候還沒有將我帶入,便放棄,因為我覺得,一本書在一開始還沒有引人入勝的場景和人物出場,只會越看越瞌睡,失去看下去的慾望和意義。好在《皮囊》在第一頁的時候就以一個倔強的九十九歲高齡的裹腳的阿太將我拉入了特有的閩南風情的小鎮裏,這個九十九歲高齡的阿太看盡了世間的苦難與變遷,在不經意的話語中道出了人生一大真諦:“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是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才”。

我們都是帶着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這副皮囊的用處就是用來經歷風吹雨打的,所以我們的靈魂才有處安放。

書裏寫到倔強的殘疾父親,對生活勇敢又無助的母親,自尊心強烈到殺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滿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到現實打擊的厚朴,透過作者,看到他眼裏的“他人”,也看到別樣的人生。

這本書的最後告訴我們:其實過什麼樣的生活並不那麼重要,痛苦和幸福也不那麼重要,靈魂的清澈和滿足才是最重要的。

皮囊讀後感 篇20

很早之前看到好多書友都在讀這本書,於是也放入了書架打算抽空讀一讀,今天在火車上利用整塊時間讀完了這本書。

對於此書的評價大概是有兩個極端,我也並不認為這本書就是寫的非常完美,關鍵是要看讀者自己的着眼點,以及所思所感所悟,但我想説的是,作為一個讀書人、評書人,言語可以犀利,但是絕不能刻薄。

於糟糕的那個極端的評論者來説,大多數皆認為該書文筆不佳、故事平淡、所刻畫的人物展現出了狹隘、陰暗的一面,而我之所以要寫這篇書評的原因恰恰是因為,讀這本書雖然平淡,卻感覺很真實,人物的刻畫、故事的描述、情感的表達皆是真真切切,真的不能再真的感覺,這或許與作者作為記者出身,又經年累月做以真實性出發的報道有一定關係吧。我們的生活、經歷本身就是由一件件小事組成的,而驚天動地大事、不平凡的事,每個人的人生中又能經歷幾次呢?再者,千篇一律的皮囊下,是複雜多樣的靈魂、人性,人性的複雜性與多樣性自不必説,人類是崇尚美好的,但沒有人是完美的,倘若沒有了那些狹隘、陰暗的一面只會顯得不真實,倘若人性中沒有了陰暗的屬性那便不是人。而作者通過這些無限真實的人生經歷,更加深刻的挖掘出那些深層次的精神情感。

另外,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站在一個宏觀的角度去看一個個鮮活生命的人生歷程,總能引人深思,同時也給我們自己手裏人生方向盤的轉動帶來一些啟發。

皮囊讀後感 篇21

讀完了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作品《皮囊》,心靈有點刺痛,讀書感悟如下:這是一部非常有質感的散文集,崇達對故鄉親人的情感,用客觀、細緻、冷靜的方式,講述了14個温情又殘酷的故事!真實經歷,情感動人,透露着作者對人生的思考。《皮囊》成為感動千萬讀者的"國民讀本",被稱為"非虛構"寫作叢林中獨具樣貌的林木。

崇達在寫這14個故事中,每一筆都有痛楚,每一行都直接、完整地傳達了作者的內心世界。寫作的目的是讓自己和讀者"看見"更多人,看見"世界"的更多可能。看見"阿太",看見"母親的房子",看見父親的"殘疾",看見"我的神明朋友",看見"厚朴",看見"海是藏不住的",看見自己想"回家",作者"看見"了想珍惜的人,也讓我們清晰的看到,藏在人生裏的,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人各有異,這是一種幸運;故事裏一個個風格迥異的人,構成了我們所能體會到的豐富的世界。最終看見自己,看見彼此;温暖自己,映照出彼此。

李敬澤在序裏有這樣一段文字,"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顆活着、醒着、亮着的心無法拒絕皮囊,皮囊標誌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過,也許就因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喚着人的掙扎,憤怒、鬥爭、意志、慾望和夢想。"

有道是:"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皮囊讀後感 篇22

我想,皮囊或許是靈魂來到世上的一件附帶的工具。一顆心永遠是無處安放的,一具軀殼承載不動,卻總能成為有形的桎梏,高於皮囊的存在是你,能被困住的是你,能掙脱出來的也是你。

黑狗達看過很多人離去,彷彿看着一具具皮囊又變回了物品,直至到灰燼。有扔下皮囊這個包袱的阿太,從此來去自如;有重病房想看煙花的病人,在掙脱皮囊的路上看到煙花;還有最堅強的父親,不再中風偏癱。剝去生與死,就好像的一個靈魂用舊了皮囊,想回到從前的地方更換。這樣看來,生生死死,生命的誕生和流逝,都能淡然。我們本來是多麼的輕盈,來去不着痕跡。從此人生就像是一個又一個的靈魂,使用着附帶的皮囊給彼此留下羈絆,向世界留下屬於他的過往。我們終究是無處安放,不然為何要換去皮囊。

我們錯過很多的人,也有很多時候並不知道自己已經錯過了。我們自以為能“看見”很多人,卻不知道“看見”的到底是真心還是假面。愛我們的人來不及去珍惜,喜歡我們的人又經常會錯過,自以為能挽留的人最後只能説出一句告別,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是不是我們太過矯情,沒有的最想要,得到的不珍惜?是不是我們的本質就如此貪婪,被慾望填充?香港的阿小沒有過上想象中大城市的生活,自由主義的厚朴步步迷失,文展再也沒有那般天才,去面對現實的落差。他們最後都因為種種原因碌碌無為,曾經想要的太多,現實給不了,自己也實現不了,終究成為這個社會中無處安放的人。

皮囊讀後感 篇23

讀完後順便看了下其他人的書評,真的是褒貶不一,這是看書的常態,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而且思想各不相同。我對本書的態度是讚賞的,感覺是本不錯的書籍,值得一看!

簡單介紹一下本書的內容吧,分為幾個小部分,具體幾個我就不細説了,如寫阿太的,直接點明主題《皮囊》,寫母親的《母親的房子》表現了母親作為一個普通女性的堅強,果敢,吃苦耐勞,自尊自強,以及對父親深沉的愛;寫關於父親的《殘疾的父親》寫的令人心酸,表現了作者心態的變化,以及對父親深沉的愛和愧疚;寫關於幾個朋友的《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這幾篇爭論很大,大家都覺得作者以朋友的落敗來表現自己的成功怎麼怎麼的,我不這樣認為,我覺得作者寫的很真實,因為這些朋友恰恰是具備一些優點的,但他們不知道規劃,肆意的揮霍,心態要麼不平,要麼妄自菲薄,怎能成功?最後幾篇是寫作者自己的,其中不乏有一些雞湯,但真的是有毒的雞湯,因為作者實實在在的悟出了一些人生哲理,並且去踐行了他們。

看完本書收穫還是很多的,或者可以説通過《皮囊》看清了自己的內心,看清了自己的“皮囊”,雖然內心有自私、虛偽的存在,但只要認清它們,合理安排他們,就不失為一副好“皮囊”。

皮囊讀後感 篇24

用了兩天的時間,讀完了蔡崇達的《皮囊》。

在《皮囊》在第一頁就以一個倔強的裹腳阿太將我拉入了特有的閩南風情的小鎮裏,這個滿嘴無牙,説話漏風,堅持自己用小腳丈量小鎮街道的高齡老太,卻在不經意中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諦“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是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才。”那個即使切斷了手指,也異常冷靜的99歲阿太看盡了世間的苦難與變遷。她説的這句話也是《皮囊》這個書名的意義所在。我們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這副皮囊的用處就是來經歷各種風吹雨打,所以我們的靈魂才始終有地方可以安放。阿太的去世,留給作者內心的衝擊是巨大的,也是從第一個故事開始,奠定了這本書悲情的感情基調。

人生匆匆幾十年,明白自己要什麼,明白自己活着為什麼,在父母日漸老去,兒女繞膝漸遠,朋友奔波陸離時,能與愛的人在一起享受生活,才是作者活着的真正意義。

通過作者的敍述,我想作者所要告訴讀者的是,其實過什麼樣的生活並不那麼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麼重要,靈魂的清澈和滿足才是最重要的。

最後,以《皮囊》中我很喜歡的一段話作為結尾。

“對那些我正在愛着或者曾經愛過的人,我希望你們明白,我多麼希望付出全部為你們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們刻在我的骨頭裏,即使時光列車拖着我的肉身一路遠行,至少你們的名字和名字牽扯的記憶,被我帶走了,這是我對時間能做的唯一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