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22K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精品多篇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篇一

最近仔細品讀了《季羨林談人生》,感慨頗多。面對人生,我也許還真能做到從容不迫,淡泊名利。

從小,我就習慣一種平凡,一種樸素。面對繁華,面對奢侈,我從沒有什麼羨慕,即使穿着太過普通,我覺得只要潔淨,就可以了,從沒有想過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或是清麗可人。後來,我又終於擁有了一份我非常熱愛的職業,面對職業的苛求,我與夥伴們一起切磋,一起爭鳴,一起策劃,可謂得心應手。捧着浸着油墨清香的教科書品讀,就覺得是在與一位高尚的智者交流,常常忘了已是夜深人靜,滿天繁星。

人的一生,包括了各個年齡段,不同階段會遇到不同的人生課題。大師的話題可謂老少皆宜,如提出人生成功的定義:天資+勤奮+機遇。前者是天生的;後者有偶然性,可遇而不可求;只有勤奮,自己可以牢牢把握,以之創造不凡的業績與美好的未來。淺明的道理,即使學童也能理解。而大師自身的勤奮,更是最好的示範。

大師談人生,不落俗套,大處着眼,不侷限於修身養性的小節。他説,人生的根本問題是解決好三個關係:一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二是人與人的關係;三是自身思想、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這三個關係處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他特別強調,對於生活在21世紀的新一代來説,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尤為重要。自西方產業革命200多年來,由於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熱衷於‘征服自然’,破壞了生態平衡,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危及自身的生存。實踐證明,‘天人合一’與大自然共存共榮的東方道德觀念,是正確處理人和自然關係的根本準則,中國人在學習、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同時,必須打破妄自菲薄的崇洋媚外思想,大力奉行‘送去主義’,向西方輸送東方文化的精粹,讓‘天人合一’的世界觀,讓凝聚着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漢語,傳播到全世界。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當然不能不注重自己的形象與價值。行為端莊,可遠觀不可褻玩焉。是周敦頤筆下的君子形象,也是我追求的人生境界。這樣才上不負父母的教誨,下不愧子女的法效。於己內心坦蕩蕩。記得有人説過,名利於我如浮雲。也有人説過,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每讀此言,心裏油然而生一種豁達,一種超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動,因物悲喜雖然是人之常情,但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對於聖賢,我們這些平凡人確乎相去甚遠,但見賢思齊,不斷地修身養性,實在是我們為人處世之本。年近不惑,再讀季老的人生感悟,更加覺得,一個人真應該好好的珍重人生。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篇二

《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大部分是季羨林先生在八十多歲到九十多歲之間寫的一些散文。既有對人生起伏的回憶,也有寫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對恩師,同事的評價,對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實而不華麗,反映了作者本身對待人生的態度。

書中描述了自我貧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時期的生活,在清華求學以及教書並在德國留學十年的經歷,以及之後的文革中的牛棚中的絕望和之後的榮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國二十世紀的歷史,從八九十年的生活經歷來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徹。雖然一生經歷過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夠從容的應對過去的一切以及此刻的榮譽和將來的生死。談到了自我的恩師陳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適之,當然也有對自我的母親的遺憾和在德國的感情的回憶。雖然是大師級的人物,但是從文中表現的十分的謙虛,而且十分的敬業,雖然是高齡,任然努力為後人留下一些知識。

整本書讀完,發現人生總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時刻都不能放下。發現作者最終的成績,離不開他年輕時候的努力。在清華期間偶然的旁聽課,影響了他的一生,在德國期間因為二戰自我無法回國,但是正是這段時光奠定了其學術基礎。這個和喬布斯有類似性,誰明白喬布斯在大學時候旁聽了書法課而迷上了書法,之後蘋果的字體影響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無論如何,努力是務必的。這又讓我想起了遊戲《第七封印》中的“主動應對用心深入”,任何時候都需要持續這種心態。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篇三

這本書是由季老的隨筆散文整理彙編而成,每一篇文字都在探討一個相對獨立的問題,而所有這些問題彙總在一起,就可以相對比較全面地瞭解季老對待人生的哲學和態度。當然,季老留給我們的思考是寶貴而豐富的,可這本書卻編得讓人不敢恭維,實在是有太多重複的東西了,看到後面,有些篇章感覺有湊數之嫌。話雖如此,編排的失誤依然擋不住季老的光輝,此書還是非常值得一讀的。不過大可不必像我這樣買書來讀,網上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讀到此書。

要説感想的話,個人認為書中有兩個話題特別值得談一談,一個是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的問題,一個是如何安身立命的問題。

關於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季老明確告訴我們,他認為一個人存活於社會的意義在於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歷史責任。竊以為季老説的這個傳承應該包括生命的傳承(也就是繁衍)、文化的傳承、精神的傳承以及環境的傳承等所有這些需要或者是應當傳承的東西。這個觀念跟南師(南懷瑾)經常在自己書中提到的頗為互通,不過南師喜歡引用宋代張載的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這種崇高的使命感和歷史責任感是非常值得我們欽佩和學習的,在我國很多知識分子身上都有體現,它是中華民族的特產,在民間也有很多體現,譬如中國人重祖先就是一種“承上”。也許正是因為這種精神,華夏民族的文明歷程才得以一枝獨秀地延續五千年之久,而不像其它的文明曾經輝煌一時,卻無法延續。寫到這,我想起了以前有一個人曾跟我説過的話:“我現在車也有了,房也有了,人生還有什麼好奮鬥的啊”,相比之下,他的人生價值是否有點太少了呢?

關於安身立命的問題,季老分為三個方面,一是人與自然的問題,二是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三是個人的思想感情之矛盾與平衡的問題。對於人與自然的問題,季老一直都是憂心忡忡,他看到現今環境污染嚴重、臭氧層空洞、物種滅絕、淡水短缺、温室效應嚴重、自然災害頻繁等等問題,反覆強調東方“天人合一”的思想才是出路,不要老學習西方的“征服自然”,還引用恩格斯的話“人對自然的每一次征服或勝利,都會遭到自然的報復”,我想這些大家都有體會,可以自行判斷。對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季老只談了對待好人的二字箴言“真”、“忍”,這兩點我認為不必細説,大家自己玩味下會更有感觸,那麼如何對待壞人呢?又如何區別人之好壞呢?都是很有意思的問題。第三個是個人的思想感情矛盾與平衡的問題,這點其實是季老在書中談得最多的,因為説白了,也就是如何自處的問題,書中探討的關於命運、福禍、禮儀、道德等等諸方面的問題,都是關於如何自處的,如果能保持一個良好的平衡心,這個問題也就解決了。

最後,我寫了這麼多,其實都是受季老啟發而來,如果覺得對這些問題感興趣,就去看看季老是如何思考的吧。在這個思想混亂、價值觀缺失的末法年代,能夠通過向大師們學習而使思想得到一點滌盪,會是非常有助益的一件事情。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篇四

一、我以樸素為美

季羨林先生曾經驕傲地説:“我以樸素為美”,看似簡單的句子確映射着如今社會中最珍貴的品格。現在人們的生活裏,充滿了太多的浮躁、奢華,“樸素”一詞似乎不再是美好品格的象徵,反到多了份揶揄和輕視,人們心中的那份淡泊和樸實已被商品社會大背景下的功利之心所取代。成長在新時代下的年輕人未曾經歷過建國初期三年自然災害,更無法想象父輩口中描述的“糧票”配給,尤其是大城市裏的年輕人從小過着豐衣足食的日子,不難產生互相攀比之心,追求名牌、奢侈品、網紅打卡,不僅造成了物質上的鋪張浪費,更重要的是無法讓人的心沉靜下來,也就無法成就大事。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志行高潔,安貧樂道,沉下心來,專心做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掃去內心的雜念,摒棄浮華和虛榮。如今國家倡導勤儉節約,更應該以簡樸的態度去追求更有價值的東西。

二、常懷一顆感恩之心

書中道:“感恩圖報是做人的根本準則之一。”感恩是一種美好的品德,感恩更是一種大智慧,對長輩、對親人、對身邊的人都應該心懷感恩。

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撫養成人,我們最應該感恩的就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生命,感恩贈予。隨着我們的長大成人,父母也一天天老去,他們可能不需要兒女給他們買多少的物質商品,陪伴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當我們還在呀呀學語、跌跌撞撞學走路的時候,他們不厭其煩的教導着我們;當他們有一天步履蹣跚,我們能否耐心的和他們交談,有朝一日成為父母的避風港?“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恩”,養育之恩是人一生當中最需要學會的一種情感。

我們每個人都會步入社會中,一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曲折,當我們遇到困難有人給我們雪中送炭的時候,我們一定心懷感恩,感恩老師、感恩同事、感恩朋友。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應該對誰好,也沒有誰必須要幫助誰,年輕人更應該學會感恩,剛步入社會的新人,磕磕碰碰可能走了很多彎路,如果能遇到前輩温暖耐心的給予我們幫助,一定要將他們的恩惠銘記於心。懂得感恩和回報的人,心理裝着芸芸眾生,一定是大氣和包容的,常懷感恩之心,才能擁抱生活。

三、壓力,拼搏的動力

季羨林告訴我們:“雖然壓力會越來越大,但是千萬不要被壓力所擊垮,要正確的面對壓力,把它變成動力”。現如今社會的工作和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對人各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當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不免會產生畏難的情緒。但人如果沒了壓力也就沒有了奮鬥的動力,人生的價值是在奮鬥中實現的,“温水煮蛙”的日子只會讓人變得弱不禁風,當真正的大風大浪來臨的時候,卻沒有了面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歷苦難和磨練,所以年輕的時候就應該去奮鬥,對社會對家庭有一份擔當和責任感,而不是養尊處優做一名“啃老族”,奮鬥的過程中不免會遇到困難和壓力,就需要我們正確的面對他,將這種壓力轉換成奮鬥的動力,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季羨林談人生哲學》一書中涵蓋了做人、説話、成功、時間等九個方面,我選擇了幾個感悟較深的方面進行了分享,讓這樣一個秋日的午後更加有紀念意義。信息科技的發展開拓了人們的視野,人們可以在網絡上查資料,看電影,聊天,書本可能不是人們工作之餘的首選。但書籍可以讓我們沉下心來,讀書可以明智,可以知理,讓我們在迷茫中找到方向,讓我們的格局變得更加寬廣,尤其是紙質的書籍,捧在手裏更增添了些閲讀的雅興和氛圍,最後再次感謝醫院工會提供給我們的書籍,讓我在這樣一個秋日的午後感悟頗深,收穫滿滿。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篇五

(一)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 季羨林

人生,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不僅平常人可以對此大發感慨,學者們似乎也特別偏愛談人生。什麼是人生?也許哲學家們能講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們的精闢之論往往玄妙晦澀,離現實生活太遠。讀《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儼然在聆聽一位長者侃侃而談,心靈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靜靜地反省,心境變得更加純淨。

每個人的人生是不同的,每個人對人生的意義認識也不同,在我看來既然我們幸運地擁有了生存的機會和權利,那麼就該在這短暫的人生中,抓住每一個機會,做好每一件事情,讓生命大放光彩,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有意義也才有價值。而人如果對自身生命意義不明白,那麼行為就沒有了標準,生活的態度也無從確定,於是一切變得茫無所措。作為一名年輕税務工作者,奉獻在國税大舞台上,為納税人服好務,為國家收好税,這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和有價值的。

人生是短暫的,我們應該珍惜人生,熱愛人生,用自己心中的目標,不停地去追逐人生的意義,不斷地去實現人生的價值,讓生命煥發出燦爛的光彩。

(二)不完美才是人生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瞭解其中的意義,對己對人都有好處。對己,可以不煩不燥;對人,可以互相諒解。 季羨林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季老從另一種意義上對人生的新詮釋,也是一種謙虛做人的態度。儘管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沒有的,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我們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所以完美的人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生活態度。只要擁有一份健康、積極向上的心態,我們就會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不平和挫折,才會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苦與樂,享受這份不完美。

愚蠢的人絞盡腦汁追求那虛無飄渺的完美生活,而智者從不完美起步,強者在不完美中超越,因為不完美才是人生!

(三)成功

天資+勤奮+機遇=成功 季羨林

上面的公式是季老積七八十年的經驗得到的,在季老看來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也無能為力。只有勤奮一項完全是我們自己決定的,也是我們必須狠下功夫的。

沒有哪個時代像今天這個時代的人一樣渴盼成功,我們仰慕名人,等待機會,可是真正紮紮實實勤奮努力的人卻少之又少。在充滿誘惑的時代,如果真想有所收穫,就只有靜下心來,踏着勤奮的階梯,腳踏實地。在我看來,一個人擁有了勤奮,也就擁有了其他可貴的品質,有敏捷的`思維來勤于思考,有堅強的毅力來勤於努力,有細心的精神來勤於工作。作為年輕人,更應該刻苦勤奮,勤奮工作,勤奮學習,這樣才能在我們工作的崗位上大放光彩。

使卵石臻於完美的,並非錘的打擊,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我想這就是勤奮最完美的詮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