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34W

教育是愛——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結合國家的“雙減”政策,在知識型和終身學習的社會,作為一名新教師更應該在提高成績的同時關注孩子們的幸福。我在假期閲讀了幾本推薦書目,其中我認為《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一本值得每一個成人都讀一讀的有關教育的佳作。怎樣讓孩子們體會勞逸結合,全書近三十萬字,大多由故事組成,讀來也頗輕鬆愉快。

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始料未及的,本書解剖了中國教育體系、分析了失敗的家庭教育、和國內流行的育兒招數,以大量鮮活的育兒和教學實例來例示了作者22年來的作為母親和美術教師的教育實踐探索。作者深受國際著名兒童教育家蒙特梭利的教育理論和皮亞傑認知理論的影響,自己豐富的藝術教育經驗和感受的基礎上,提出了富有哲理和啟迪意義的教育觀點,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學與藝術教育體系。

作者認為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基礎。“孩子是腳,教育方法是鞋,教育者是造鞋人。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腳的大小、形狀,腳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夠製造出合腳的鞋子;同樣,教育者只有在研究了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以及成長機制的前提下,才能設計出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李躍兒與其他學者不同,她講故事注重互動,故事不是教案,她認為“孩子才是你的教案”;她在課堂講故事的時候“得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隨時準備變化,應對變化”;她認為“教機從尋找或製造到把握一環扣一環,最終都要引向深化與昇華”。這深化與昇華便是恰到好處地“幫助孩子成長”。因此她説“作為教育者,愛裏面要有很高的文化的、智慧的含量,否則,他的愛甚至連‘愉悦孩子’這樣最簡單的目的都不能達到。”

其實我們每天都有可能面對學生的這種困惑和無助。如果我們能夠如李躍兒一樣,智慧地給學生以情景暗示或者創設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在自悟自覺中走出困惑和無助的狀態,教育的效果肯定是明顯而持久的。很多孩子的問題都是心理問題,而與道德境界無關。唯一正確的做法是將其錯誤作為一種教育資源,運用我們的教育智慧和藝術去實施我們的教育行為。教師對學生的愛,既表現為知識傳授上的無私奉獻,又表現為生活上的關心愛護,更表現為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我在工作中針對家庭生活條件優越、但家庭不健全的孩子教育深有體會:我教過一個叫楊雨果的同學即是一個典型的個性學生。要接受、要面對、並且要改變他。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終於機會來了:他感冒了,疾病讓他丟了自尊與驕傲。在上課時吐了滿身、滿地、滿桌子。我悄無聲息的把一切收拾乾淨,並與家長溝通帶孩子看病和換去髒衣服,一直等到他母親來把他接走。這件事有觸動,打這以後在學習、生活中偶爾也有小毛病,但相對從前有了很大的變化,今年開學伊始,他的第一篇日記:“同學們想給你們提一個小的建議當然,這裏面也包括我,這個建議是關心班級愛護班級榮譽,聽老師話。大家聽我説兩條,你們看哪個好哪個壞,第一條是:我們天天打仗,氣老師;也不寫作業,好呢?第二條是:見面問好,不氣老師,讓老師喜歡;做正當遊戲,有禮貌;遵守紀律,不被值週記;認真完成作業。好呢?我相信,大家一定説第二條比較好,但是這些一定要從我做起。”看着歪扭的字跡,讀着不太通暢的話,從此我與他結下了深深的情緣,有了心靈的碰撞!然而在他身上多年形成的習慣是不斷地在改變和反覆中交替出現的,他就在這交替的矛盾中尋求平衡,有了這樣的心路歷程,再對他提出明確要求,還有不答應的理由嗎?

教育之路永無止境,於每個人,於教育事業本身都是如此;而中國教育尤其需要這樣有益的探索,不僅需要一大批有愛心有智慧的踐行者,還需要在社會上營造這樣一種氛圍:教育絕不單單是教育工作者和教師的事,也是家長和每一個成人的事;不單單是兒童需要教育,成年人也需要或這樣或那樣的教育;因為教育是愛,是智慧,是通往幸福的必由之路。

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山東農業大學幼兒園  田巍巍

一、作者簡介

李躍兒,原名李躍春,1958年4月1日生,來自寧夏銀川,著名兒童教育專家,美術教育家、油畫家,曾入圍“中國油畫三百家”;後由美術教育轉入幼兒教育,上海行健職業學院學前教育系特聘教授;曾為《父母》雜誌教育答疑專家、央視少兒頻道簽約專家。創辦“李躍兒芭學園”。

李躍兒的教育理念:“孩子是腳,教育是鞋”。我們要遵循這一理念,使用建構主義教育,尊重兒童自然的發展規律,尊重每個兒童的獨特性;相信兒童天生有自我發展的能力;同時,在兒童的先天發展機制下,給予孩子恰當的幫助,協助兒童獲良好發展。

推薦理由:

無論你身處一個什麼樣的社會角色,在閲讀過程中會更好的解析剖析自己,提高自身的修養素質,從中更好的感悟出關於愛的靈魂---教育的價值--教育的出路---教育的方法這四大觀念的心法和技巧,只有擁有了健康科學的教育觀,教育質量才能提高。

二、內容簡介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共分三大章節:天使還是上帝、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拯救還是教育,共分成十個小章節讓我們開展學習的。

(一)天使還是上帝    

第一部分:天使還是上帝。李躍兒老師從天使還是上帝、棍棒之下出逆子、回頭一瞥的時刻三個小章節給我們解析了角色的變化以及親子關係教育是如何開展的,從個體轉變成母親的角色,到生活中的學習教育再到教育理念的反思。通過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引發教師、家長對自己教育的反思,我平時有沒有這樣的問題,我有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和尊重,我的愛是智慧的還是愚昧的。作為一名新手教師,我時刻在反思自己,在日常與幼兒的接觸中,我不太善於蹲下身子來傾聽孩子們內心的聲音。以後的教育工作中我要拋開強制性教育還給孩子應有的幸福,幫助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

(二)拯救還是教育

本章中李躍兒老師從審問我們的價值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把孩子臉上的笑容找回來、幸福的小籃子四個小章節結合案例給我們更好的解析了在家庭教育的問題上,家長存在的一些弊端和常見問題。在本章的閲讀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作者對中國式家庭教育的詮釋,文中貫穿着愛的教育,從父母的愛--老師的愛---同伴的愛。李老師從家長的價值觀開始入手,在成長教育的過程中處處是依照自己的價值觀來決定孩子們對價值觀的認知,正是因為我們中國傳統教育的束縛,家長們千篇一律的價值認同觀,嚴重影響着孩子們的自由自主的成長,以及對周圍環境和人際交往的觀念。

第二小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在文章的閲讀中我在受益學習的同時更多的是對自己教育過程中反思,尤其是在文中看到孩子們所説的幸福時,心裏也是感慨萬千,我認為現在的孩子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吃穿住行,比起我們小時候不知道要先進多少,我們成人更多的關注孩子在物質上得到的滿足。殊不知孩子不在乎這些在我們成人看來幸福的事情,他們更多的是需要我們精神上的陪伴和理解。對於教師來説,一個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們打成一片,成為好朋友的老師,也會是一名幸福快樂的老師,她的孩子也是笑容最多的孩子。我們老師可以仔細觀察,對自己班裏的孩子們而言也是如此,一個懂孩子的家長,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幸福指數也是很高的,通過閲讀此書,我更好的理解了第三小節“把孩子臉上的笑容找回來”所謂“相由心生”孩子的快樂往往是笑容最好的展現。作者層層遞進的教育理念讓我更加明白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幸福快樂對他們的重要性和關鍵意義。

(三)拯救還是教育

孩子們是家長的掌上明珠,對待孩子的教育,家長們大都是千篇一律的管教,“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理念,在教育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別人家的孩子有多好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孩子們往往是在語言暴力的摧殘下成長的,大家都知道語言暴力是當今教育最大的殺手,成就一個孩子在於鼓勵,而摧殘一個孩子就是語言冷暴力。所以在教育的過程中方式方法還是很關鍵的,都説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這就看出對孩子的教育也是有招數的,一味的摧殘拯救不如有個好的招數進行教育,這樣拉近和孩子們的距離,理解孩子,讓他們更加幸福快樂的成長起來。因為當孩子沒了幸福感,對未來充滿了恐懼和彷徨就算他是天下第一又如何呢?

三、讀書感悟

讀了李躍兒老師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了教育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是我們終身都要學習的一門課程,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智慧的愛能賦予孩子幸福的成長,而愚昧自私的愛只會毀滅孩子。教育與愛育的最大差別就在於——教育往往是居高臨下的,而愛育則是平等自由的。居高臨下的通常會壓抑、束縛、甚至會扼殺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長,而平等自由卻能大大發揮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創潛能。作為老師,在今後的教育工作中,我會更加細心、耐心充滿愛心的去呵護孩子的健康發展需求,讓他們的無憂無慮的在幼兒園成長,時刻站在孩子們的角度上看問題,感悟童心,把孩子們幸福的笑容找回來。

四、文中好句分享

1.棍棒之下出逆子,打罵等於給孩子心中製造了一座能量極大的火山,只等着有一天噴發。

2.孩子特別能感覺美好的東西,只要你感動了他,他的心靈就會變得高尚起來。這就是愛的交互。愛是一種能量,這種能量可以互換。

3.如果孩子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他的心就會漂浮着,無所適從,就會心煩意亂,就會胡鬧、搗亂,甚至打架,就會説一些屁呀、屎呀無聊的話,只能拿這些東西來填充精神上的空缺。

4.紀律和秩序是人類靈魂裏本來就有的東西,如果只能靠着威嚴來維護的話,説明威嚴已經破壞了。

Tags:有感 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