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大山裏的的呼喚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63W

第一篇:大山裏的呼喚

大山裏的的呼喚讀後感

大山裏的呼喚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一個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張玉玲,今年剛滿13歲。

因為家裏窮,爸爸媽媽常年都在廣東打工,一年也只不過回來一兩次。張玉玲也就成為了人們所説的留守兒童中的一員。這樣,張玉玲平時在家裏就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有一次,奶奶的腿痛病突然又犯了,因為爺爺不在家,這時只有8歲的張玉玲看到奶奶發病的情形,嚇得不知所措,亂了方寸。奶奶説:“小玲,給奶奶拿個小刀片,用刀片在奶奶的手上劃個小口子,這樣我就不痛了。”小玉玲哆哆嗦嗦拿起刀片不忍心地划向奶奶的手,連劃了幾到口才劃對。

還有一次,家裏乾旱,張玉玲和村裏其他的幾個留守兒童一起拿水桶到山下取水時,看見一位年近90歲的老奶奶也去取水,她走過去,對老奶奶説:“奶奶,你息一會兒吧,我來幫你。”從那以後,經常在那老奶奶的家裏外看到張玉玲的身影。

每當要想爸媽的時候,張玉玲和她的小夥伴們就爬到山頂向着爸爸媽媽打工的方向大聲地呼喚,表達自己的感想。

説真的,張玉玲姐姐,你是好樣的!我一定要向你學習。

梅嶺國小 三(13) 張宇涵 2014.7.19

第二篇:大山裏的呼喚

《大山裏的呼喚》觀後感

學校:琅琊完小

在2014年7月17日,我觀看了少兒頻道《飄揚的紅領巾節目―――大山裏的呼喚》後,節目中校外志願輔導員温玉娟講述了關於張玉玲小朋友的故事,因家庭條件十分惡劣,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將張玉玲留在家鄉,讓爺爺奶奶哺養;張玉玲不怕困難,很努力、積極的面對生活所帶來的一切困難,通過張玉玲小朋友的努力,取得了很可觀的成績,她的學習成績很好,通過努力被評選為全國少年先鋒隊代表,在課餘時間,不僅幫助爺爺奶奶完成家務,還積極組織班裏的同學幫助村裏的留守老人,她和其它留守兒童一起到山裏面,大聲呼喊自己的心聲,表達了對父母無限的想念。她們雖然和父母分居兩地,但和父母的心是不分開的。這份情深深地打動着我。使我覺得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着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羣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髮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根據權威調查,中國農村目前“留守兒童”數量超過了5800萬人。57.2%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出。留守兒童中的79.7%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

撫養,13%的孩子被託付給親戚、朋友,7.3%為不確定或無人監護。

由於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農村人地矛盾尖鋭。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其中大部分為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問題。由於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羣體中最為突出。

據調查顯示,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佔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

留守兒童由於親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陰影,很大一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還有的脾氣暴躁、衝動易怒,常常將無端小事升級為打架鬥毆。

作為一名教師,應以幫學、幫教、幫困、幫管等形式為留守兒童補健康“鈣片”;依託村級設立留守兒童服務站,解決留守兒童週末無人關愛、自由活動危險、安全無保障等問題。

2014年7月17日

第三篇:大山裏的呼喚觀後感

《大山裏的呼喚》觀後感

一個年僅13歲的農村女孩張玉玲,居然可以肩負那麼重的重擔——這是我看完本片後的第一感受。

張玉玲在村裏出生8個月大時,父母就因去外地打工而離開她,作為留守兒童的她從小是被爺爺奶奶帶大的,所以也導致她從小她就缺少父母的疼愛,我想這可能就是造就她今日如此堅強的理由。為了減輕對父母思念的痛苦,張玉玲採取了好朋友韋月碧的建議“幫助別人會讓自己快樂一點。”於是小小年紀的張玉玲就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面對全村60個大大小小的留守兒童,張玉玲就如大姐姐一般,對每個人都照顧有加,為了讓那些和她一樣的留守兒童排解對爸爸媽媽的思念,她還想出“大山呼喚”的方法來讓大家釋放心扉,她帶着他們一起爬山,在山頂對着大山喊着對爸爸媽媽的思念。她不僅幫助孩子,還體貼老人。看到高齡老人獨自搬水桶,她的內心便不由自主的想幫助老人,幫老人送水、用節約下來的錢拿來給老人買新衣服,這些舉動似乎成了她的習慣。還有她組織的“小小少年抗旱送水隊”,這支送水隊不僅是給人們送去水,還送去了送水隊成員充滿愛的心意。這些點點滴滴的事情,無一不顯出張玉玲為他人着想的美麗的心靈和她自強不息的精神財富。而這,也可能是我們在城市裏生活的孩子們無法做到的,所以我們應虛心學習。

張玉玲對於大家的幫助,都源自於對父母的思念。而當她看見自己父親時,卻沒有很激動,反而顯得靦腆,這可能就是一種無語言表的激動。大山裏的呼喚哪,你何時才能結束!

第四篇:《大山裏的呼喚》觀後感

《大山裏的呼喚》觀後感

穗工隴窮同心國小四年級顏秋線

少兒頻道播出的《大山裏的呼喚》,講的正是我們學校——廣西百色田東縣作登瑤族鄉穗工隴窮同心國小留守兒童代表張玉玲姐姐的故事。我看完後,又一次被玉玲姐的故事感動得留下熱淚。

2014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吳邦國委員長視察學校時曾親自接見了玉玲姐,2014年3月23日,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兼祕書長李建國帶着吳委員長的關懷再一次視察學校時又接見玉玲姐。中央領導的親切關懷使全校師生受到精神鼓舞,也給玉玲姐強大的精神動力,她學習進步很快,為學校贏得了不少榮譽。2014年12月玉玲姐先後榮獲了田東縣委縣政府舉辦的“科學發展在田東”徵文比賽學生組一等獎、第五屆全國少年兒童書信文化活動百色分賽區國小組二等獎。學校鼓號隊比賽時她擔任旗手,她帶領同學們頑強拼搏,使我校鼓號隊參加全縣鼓號檢閲大賽榮獲鄉村組特等獎。2014年7月她又榮獲百色市第一屆“十佳自強婦女孩”的光榮稱號。

玉玲姐在校是個好學生,在家是個好孩子。平時就連父母給的零用錢都捨不得花,經常給困難同學買作業、鉛筆或墨水等學習用品。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原本家庭就很不富裕的她毅然捐80元,在她的感召下,全校200多名師生共向災區捐款2450元。在旱災面前,玉玲姐能起到少年先鋒隊模範作用,帶頭節約用水、用電等。她關愛老人,多次組織少先隊員到兩公里外的蘭奶奶、謝奶奶家中送水和一些雞蛋、蔬菜等,同時還幫助老奶奶整理內務、打掃衞生等,深受當地幹羣一致好評。在她的帶動下,一種充滿愛心、克服困難、積極向上的精神在我校蔚然成風。她的抗旱事蹟發表在2014年5月26日出版的《中國少年報》上。玉玲姐能模範遵守隊章,她熱愛祖國、理想遠大,勤奮學習、追 1

求上進,品德優良、團結友愛,體魄強健、活潑開朗。她擅長畫畫、舞蹈,特別在舞蹈方面能做到自編自演,多次參加重大節日裏學校舉辦的文藝匯演,她那嫻熟的動作、精彩的表演博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玉玲姐多年來一直擔任學校儀仗隊的旗手,成功地完成了縣、鄉兩級在學校舉辦的國慶60週年升旗儀式和2014年3月23日中央首長視察學校的歡迎儀式,並在捐贈活動儀式上作了代表發言,她那精彩的發言贏得了中央首長的讚賞。2014年六一節,玉玲姐又榮幸地代表百色市參加第六次全國少代會,並代表全國留守兒童在會上作了發言,還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玉玲姐飲水思源,2014年7月她寫信向吳邦國委員長彙報自己參加少代會的情況和家鄉的變化,委員長在日理萬機中給她回信,希望老區人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過得好,老區孩子個個都有出息,這不但給我們師生極大的精神鼓舞,而且在廣西乃至全國都產生了強烈的反響。

玉玲姐,一個自強不息的女孩,我們留守兒童的“大姐大”。期盼全國的留守兒童都像玉玲姐那樣堅強,這一定是所有留守兒童父母的共同心願。

指導老師韋文勇)

第五篇:觀.《大山裏的呼喚》後感doc

觀《大山裏的呼喚》後感

六(2)班劉佳倩3號

今天中午,我們學校組織學生觀看了一部關於鄉村留守兒童的電影。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名叫張玉玲的中學生。

張玉玲是一個留守兒童,她生活在鄉村,生活十分艱苦,她家裏還有八十幾歲的爺爺奶奶。有一次,她奶奶的腿病又犯了,她爺爺恰巧又去犁地了,8歲的張玉玲沒法把奶奶送到醫院,急得在地上跑來跑去,幸虧她奶奶知道一些民間的土方子,奶奶説,她做,終於使奶奶的痛苦減少了一些。

張玉玲聽好朋友説,幫助別人會感到快樂,從此就開始幫助別人。去年隴窮村發生了世界罕見的大幹旱,到處都沒有水,只有在高山上才有水。張玉玲就鼓動大家成立一支抗旱送水隊,他們從高山上取得水,然後再每家每户地送水去。他們不僅僅送去水,還送去了温馨和祝福。

因為她的實際行動,被選為“紅領巾代表大會”廣西代表,參加了北京的會議,她感到非常驕傲。山西的代表知道她喜歡看書,就回去號召同學捐書給她,但她把書全都拿出來,與同學們一起分享。

張玉玲帶領60多位和她一樣大的留守兒童在高山上喊出他們的心思和願望,她還像個大姐姐一樣安慰別人。

故事裏的主人公張玉玲只有13歲,和我們的年齡差不多,但她卻比我們都要懂事。我們應該向她學習,做個懂事、孝順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