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1W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多篇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一

英國作家肯·福萊特所著的《巨人的隕落》是一本讓人愛不釋手的小説,書分為三部分:天地失色、巨人之戰、世界重生。全書佈局宏偉,分別記敍了英、法、俄、美、德國中不同階層的眾多人物,是瞭解20世紀初不同國家的社會狀態、風土人情的百科全書。

讀完此書,個人感覺最大的收穫是:歷史書上枯燥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鮮活了起來。比如在歷史書上記敍的“英國工業革命後,工人階級因工作辛苦、環境惡劣引發大規模的罷工”,書中開篇就記述了14歲的威爾士少年第一次下井採礦,他是如何深入地下、如何工作的,礦井裏的軌道、騾羣、採光、通風,甚至他帶來的午飯都有詳細的描述。

還有我不理解的幾個現象在此書中都能找到淵源。比如:貴族認為女人需要一直受人供養,女人去工作、自給自足掙錢養家反是羞恥的;國外議會中的吵吵嚷嚷以及動不動就舉行的全民公投;還有本是追求平等的一幫布爾什維克們為何在革命後走上專制之路。書中的英國貴族菲茨與他的俄國公主妻子碧的相處之道就是:丈夫供養妻子,為其提供優越的物質生活,妻子服從丈夫,為其生兒育女。而菲茨卻對同為貴族出身,卻積極參與義診工作的妹妹茉黛不滿,並在茉黛與德國人私定終身後斷絕關係。可見這些自詡為上等人對女性的價值觀就是:我養着你且你得聽我的。書中還寫到了工黨的建立及女性的參政過程,這是我在此書中最喜歡的一個人物——艾瑟爾。女僕出身的艾瑟爾在遭受貴族玩弄、家人嫌棄、未婚生子後靠自己的努力步步為贏,把一手爛牌打出彩來,最終成為女議員,並在給她傷害的人面前揚眉吐氣,真是活得精彩又勵志的姑娘。

肯·福萊特着實是一位小説大師,全書1168頁讀來不覺一絲宂長,雖然是部小説,但可以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正史來讀。且在小説出版前,肯·福萊特請來歷史學家審讀書稿,絕不容許出現任何史實錯誤。難怪美聯社評價此書:宏大的背景、結構和故事巧妙交織,構成了一部扣人心絃的史詩。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二

看完《巨人的隕落》,總有一種呼之欲出的蓬勃胸臆。

作者很老辣,深諳聲東擊西的兵者詭道,明明要寫的是變遷的社會、革命的序曲,卻從英國的小鎮和沒落前的貴族着筆,一步一步鋪敍展開,道盡物是人非的蒼茫,又燃起對未來的希望,明知前方黑暗,仍步履鏗鏘。

這部史詩般的作品,將虛擬與現實做了有趣的串聯,彷彿歷史上的人都活了過來,他們聚會、作息、高談闊論,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代表不同的階層,擁有不同的思想,每個人的行為舉止都是那麼理所應當。他們是遺失在浩蕩歷史中的眾生相,史書上或許沒有他們的名字,卻不妨礙他們燃燒生命,在苦難中挺起脊樑。

二十世紀初的世界,整個籠罩在工業革命和壟斷組織的影響下,看似飛速發展,實則矛盾重重。工人地位逐漸提高,卻得不到廣泛的權利保障,貴族表面仁慈和善,實則虛偽冷酷;女權主義和社會主義等新思潮逐漸興起,代表着思想的解放和各種利益訴求;世界形勢撲朔迷離,不斷聯姻的血親也阻遏不了膨脹的私慾。在這樣的世界裏,人們日復一日地生活着,年輕人吸納着社會的養分,也萌動着青澀的愛戀。英國的艾瑟爾、比利、茉黛和菲茨,俄國的格雷戈裏和列夫,德國的沃爾特,奧匈帝國的羅伯特,美國的格斯和羅莎,他們的際遇和相逢,讓他們的生活充滿了變數和驚奇,俯瞰之下一切又是冥冥中的必然。

戰爭開始,生命就不再是生命,可以是數字,可以是武器,可以是恐懼,可以是仇恨,唯獨不是有名有姓的人。有誰會去想對面的敵人是不是有一個愛他的妻子,是不是曾過着窮苦生活的平民,每一具無定河邊骨,都曾是春閨夢裏人。發動戰爭的人有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為了國家、為了尊嚴、為了權勢、為了利益,或者為了和平,認為不戰不行。而為之而戰的人民,卻大多是善良的,或者説不上是壞人,甚至其中有很多不希望戰爭的人,但是一旦被捲入了漩渦,身不由己,不得不戰。還記得英德士兵之間的聖誕休戰,在和平之時,或許在某處偶遇,他們能坐在一起喝杯啤酒,成為朋友,而戰時卻只能在這片刻享受陌生而奢侈的温情。看夠了宣揚勝利的意義,看夠了粉飾戰爭的結果,看夠了高屋建瓴的輿論,戰爭是災難,是死亡的信使,而絕不是什麼社會推進器。一將功成萬骨枯,勝利和榮光的勛章上瀰漫着血腥味,累累屍骨在軍號聲中壯烈成一曲悲歌。薩拉熱窩事件、施裏芬計劃、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馬恩河戰役、東線俄軍夏季攻勢,英國海上封鎖,德國糧食短缺,俄國饑荒引發國內革命,我們和作者筆下的人物與共,親歷那個炮火與豪情共漲,愛戀與悲憫糾纏的時代,而英雄永垂不朽,人民生生不息,那片經歷過戰爭的土地仍是温熱的,呼嘯而過不具名的風卻為其打上了深刻的印記,成為一種不被遺忘的永恆。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巨人的隕落,隕落的是貴族階層。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作者反覆用強烈的對比突出階層的天塹。貴族的生活是體面、奢華、優雅的,而貧民的生活是骯髒、拮据、辛勞的,貴族凌駕於貧民之上,用微薄的薪資和惡劣的工作榨取着他們的血液作為自己的營養品。而在社會劇變面前,我們看到,貴族的生命也並非比貧民更貴重,他們一樣會做出愚蠢的決策,一樣會表現出對死亡的恐懼,那麼生命在死亡面前又有何不同呢?人們千百年來不斷追求平等、自由、公正,其實是在追求個體存在的一切合理性。於此間,茉黛和艾瑟爾為了婦女選舉權呼號,比利延續了父親的意志成為了工人階級的代表,格雷戈裏接受了社會主義理想,一切在波雲詭譎中孕育而出的新事物都有着蓬勃的力量。時代沒有視而不見,這是種對生命的尊重。

巨人的隕落,隕落的是大英帝國。號稱“日不落”縱橫世界的大英帝國,歷經兩次工業革命成為歐洲局勢的制衡者,他們採取均勢政策,像高居雲端的神祇一樣,操縱着政治天平,其實是為了捍衞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不受威脅。而科技和工業化成果影響了全人類,德國憑藉勤勞嚴謹的民族性格,依賴慣有的整體主義傳統,打敗了宿敵法國,用普法戰爭強佔了阿爾薩斯和洛林,成為了實力強勁的德意志帝國。發展壯大不可避免產生強國夢,況且日耳曼人向來野心勃勃。第一次世界大戰似是無可避免地發生在這兩個強大的國家之間,然而帶來的是兩敗俱傷。從人類的進程看,一戰讓整個世界陷入了停滯,甚至戰後巴黎和會瓜分德國,埋下仇恨的種子,最後導致了二戰納粹肆虐和整個人類文明的倒退。真正的發展是一國的野蠻生長嗎?強權帶來的話語權應當意味着更大的責任和行為的謹慎,而非自我膨脹的自以為是公理。國家不應視而不見,這是種對發展的思考。

巨人的隕落,隕落的是矇昧無知。戰後的世界,滿目瘡痍。茉黛隨沃爾特來到德國,見證了一戰後德國的淒涼,物價飛漲和通貨膨脹致使民不聊生,而茉黛也脱離貴族女勛爵的生活,不得不為生計勞碌。沃爾特的父親仍然不肯面對事實,一味將德國的失敗歸咎於共產黨和猶太人,從書中末尾,仍可以看見各種藩籬,我們也早已從歷史知曉二十年後還會發生更慘烈的戰爭。極端主義和非黑即白的二元論,讓無論什麼政權形式下的輿論都帶有虛假和歪曲,淪為統治的工具。哪怕到今天,地緣政治始終複雜,局部衝突仍然頻繁,但我始終相信,人類終將打破桎梏,追隨理性的腳步,形成多元化思維。世界將會予以珍視,這是種對和平的渴望。

當我們活在精緻利己主義外飾下的生活裏,還有沒有一顆熱血跳動的心?當我們身處法治不斷健全的社會,還會接受極權統治和充滿個人崇拜的人治嗎?當全球化已成為一種大勢所趨的潮流,為何逆全球化卻悄然抬頭?

當今社會面對的問題還有很多,但人類永遠應該向前走,而不是選擇回到過去。

歷史值得反思

願世界和平!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三

書的開頭便具有一絲諷刺的意味,在英王喬治五世登上王位的時候,一個年僅13歲的男孩比利卻要冒着生命危險下煤礦採煤。 我對兩位人物頗有興趣:菲茨和格斯。 菲茨作為一名貴族,一直享有奢侈的生活,自詡為一名優秀的英倫紳士,擁有極強的優越感和自豪感,認為自己生來就是要讓他人聽命於自己。用現在的話説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説到底,他是一個對生活很懦弱的人,他沒有勇氣去對生活做出改變,也不想因此讓自己失去自己原有優越的一切。在維護自己利益的時候甚至用極其卑劣的手段替自己的政黨做辯護,其辯詞之低劣,甚至讓我反胃。不過正是如此,我對人格中隱藏的貪婪與狡詐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瞧,這便是當時時代的陰暗所在。格斯這個人,我承認,十分複雜。他的城府並不深不可測,但性格卻十分複雜。他在勇敢承擔對國家的責任的同時又在愛情的戰場是怯弱,一方面在極力鼓吹和平,另一方面又極度渴望戰爭的勝利。這才是真正的人性啊,複雜而又多變。最讓我稱讚的是他冷靜的頭腦和敏鋭的洞察力。對於戰爭理性的分析,對俄國政黨變更的預測,這也是一種大智慧,我們需要的一種智慧。格斯所代表的便是一個嶄新的時代,一個屬於新人的時代。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四

看完此書,的確有一種震撼之感。讀起來暢快淋漓,1000多頁的書,絲毫不會有睏倦感,反而期望一氣呵成。

在英國,一戰之前,礦工給貴族打工去地下挖煤,卻拿到很少的報酬。礦難中遇難的礦工家屬也得不到賠償。英俊瀟灑又亂性的貴族菲茨伯爵玩弄自己的女管家,導致女管家懷孕。他為了維護自己的榮譽,用錢解決了這件事,最後女管家被掃地出門。

在德國,同樣英俊的貴族男子愛上了英國貴族女子茉黛。由於戰爭即將爆發,不得不祕密娶了茉黛而無法聲張,因為擔心娶了敵國女子會有叛國罪。

在俄國,失去父母的格雷戈裏和列夫兄弟,一個敦厚善良,一個狡詐自私。同樣,因為戰爭,一個參加了俄國布爾什維克,一個偷渡到美國娶了美國大哼的女兒。最後機緣巧合,兄弟倆在戰場上見面了。

在美國,總統威爾遜正在暗中策劃着整個戰爭走勢。他運籌帷幄,使用各種辦法去遊説選民最終獲得連任。當然,美國借錢給這些參與戰爭的國家,使得他們又發了一筆戰爭財。

整部書中出現了丘吉爾、威爾遜、斯大林、列寧的名字,讓我不知道這個是小説還是真實的歷史場景,分不出來,一切感覺很真實。

每個人物的形象都非常鮮明,整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礦工比利、布爾什維克格雷戈裏、英國女伯爵茉黛、總統助理格斯他們對他們所選擇愛情的忠貞。也可以看到英國貴族菲茨、俄國工人列夫的亂情亂性。

對於第一次大戰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從歷史書上或許只能看到一些精煉的記載。而在這部小説中卻讓我們之前的想象力更加真實而豐滿了一些。

亂世出英雄,被英國菲茨伯爵拋棄的女管家最後成了英國自由黨的領導人。為英國礦工遇難而打抱不平的礦工比利,最後成為了一名優秀的戰士。在俄國從小受苦的格雷戈裏因為戰爭加入了布爾什維克,追隨列寧和斯大林的領導,從而成為了一名領導者。

戰爭也讓一部分人地位和榮譽大不如前,英國女伯爵茉黛嫁給了德國貴族後,德國貴族的沒落,使得這個從小衣來伸手的女子,不得不去夜總會上班賺錢補貼家用。英國貴族的地位,也因為自由黨的興起而逐漸落魄。

俄國沙皇倒台後,沙皇的繼承人,也被俄國人民打死了。……

各種故事、各種人物交織在一起,從中你可以看到任何的真善美、任何的假惡醜還有任何的對社會的無奈與對社會的奮力抗爭。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五

在這個假期中抽空把肯·福萊特的兩本書《巨人的隕落》以及《聖殿春秋》看完了,就我個人的閲讀感受而言我會更喜歡《巨人的隕落》一點。因為它讓我感覺更真實、更震撼一些。

我親眼目睹,每一個邁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熱烈的生長。

本書虛實結合的敍事手法和精彩的人物線索我覺得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讀完整本書下來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恢弘大氣,猶如一部史詩。本書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的,其中大量的情節都是歷史的真實事件,但在這些史實中間穿插着精彩的虛構人物情節線索,並且結合的天亦無縫,有一種很真實的感覺存在其中。

人物的塑造,人物之間的情感刻畫的很是細緻。五條故事線的敍事,不同國家,不同階級,不同信仰的衝突,但在着其中產生的親情,愛情,友情的不同情感,會讓人不自覺地深入其中。每一個人物所表現的都淋漓盡致。

整本書的節奏,情節推進的還是比較快的,以至於最後一部分的內容快的有點讓人齣戲。不過並不影響整體的感受。有人墮落,必將有人崛起,為着貴族的利益,或者為着工人階級,又或者為着女性權利的平等。戰爭所改變的是否又會是一個自由民主的未來嗎?那是一種完全、極致的生命之美。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六

很奇怪的感覺,在我讀第一部曲的第一章節的部分,我就感覺到比利必將是那個拯救威爾士國家甚至是拯救全世界人類的“救世主”!而艾瑟爾必將是一位“涅磐重生”式的英雄人物,欣喜的是整部書的線索就是按照這個主線來進行的,而我也真正看到了經歷過戰爭洗禮後那些有血有肉用時代精神喚醒人們真正覺醒的英雄人物形象!

首先是茉黛:

喜歡茉黛“在一起”的簡單愛情觀。茉黛出身貴族家庭,有着從事政治生活的不尋常經歷——她曾是“時尚的婦女參政論者”,她開創《軍人之妻》報,為留在家裏的婦女爭取權益,她還為傑妮。麥卡利抗爭而進過監獄!按理説她的愛情觀應該是奢華的高不可及的,然而她樸實簡單的愛情觀卻背叛了她高貴的身份。在戰爭即將結束,在與沃爾特隱婚將近五年的苦難日子裏,當沃爾特從戰場上完好無損地回到了她的身邊,沃爾特即將回國讓她選擇去留時,她用《聖經》里路德的故事為她們的愛情長跑填寫了最美的誓詞——你往哪裏去,我也往哪裏去;你在哪裏住宿,我也在哪裏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裏死,我也在哪裏死,也葬在哪裏!

微信朋友圈裏曾有人這樣説過:世界上最動聽的愛情誓言不是“我愛你”,而是“在一起”!説的好像就是茉黛這種最質樸最純粹的愛情!

茉黛戰後跟隨沃爾特回到德國,她為愛情吃盡了苦頭。昔日不食人間煙火的高貴的“時尚的婦女參政論者”,不得不戴上圍裙,不得不在狹小的廚房裏用白菜、陳麪包和蘿蔔為家人做一道用以下飯的菜湯。由於糧食奇缺,她不得不在烤一塊小蛋糕時裏面多加蘿蔔配料用以充數。她學會了做飯,也掌握了不少持家本事,親手學會鋪牀、熨襯衫、清洗浴缸。因為有了愛情,而且有了愛情的結晶——兩個寶貝孩子(3歲的埃裏克和2歲的海克),所以每學會一樣對她來説都是一次震動一次雀躍!即使為了生計在夜總會彈鋼琴,她學會了討要小錢,掙錢之後排隊買黑麪包回家做湯!因為心中有愛,她每天都是微笑着應對每一件事情,她把艱苦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每一天都如同詩歌一般美好,因此她是快樂的,幸福的!用茉黛自己的話説,“世界上再也沒有比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親吻自己所愛的人,再也沒有比自由地相愛更快樂的事情了!”

喜歡茉黛在身陷囹圄的生活中,依然煥發着女政治家的風采。即使身居他鄉異地,茉黛仍然格外關心政治,就像在英國時一樣。工人的罷工,右派分子僱來流氓對罷工工人大打出手,家庭主婦上街遊行,抗議供應品短缺,引發糧食騷亂,每個德國人都為《凡爾賽條約》而憤怒,這些都是她積極投身於婦女權益的爭取、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所為之奮鬥的素材!

談到政治,更加佩服茉黛帶有政治色彩的公佈婚訊的勇氣!由於沃爾特是德國的外交官,而茉黛是英國名門貴族,他們的婚姻在兩國交戰期間是絕對不允許的,但是茉黛和沃爾特已經因為戰爭隱婚了五年,在這近五年的生死離別的日子裏,茉黛和沃爾特飽嘗了分離的痛苦和折磨,因此生性倔強和酷愛自由的茉黛決定把婚訊公佈出去!茉黛堅持讓報紙準確無誤地援引自己的話,雜誌社信守了這一承諾。她在報紙上是這樣宣言的:“我知道有些英國人痛恨德國人,但我也知道,沃爾特和其他許多德國人一樣,盡了一切力量來阻止戰爭。現在,戰爭已經結束,我們必須跟以前的敵對者建立和平與友誼,我真心希望人們將我們的結合作為新世界的象徵。”在這裏由衷地敬佩茉黛追求真愛的勇氣,更敬佩她無時無刻為了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其次是比利:

經歷過戰爭洗禮後的比利,思想意識得到了迅猛的成長。前兩部書是以他在工礦工作中、日常生活中以及在戰爭初期描寫了他思想逐漸成長的過程,而第三部書則着重以比利投身於戰爭中以及在戰後入獄後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如果説前兩部書讓他成為了思想的巨人,那麼第三部書則讓他成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思想家!

比利出獄後帶着新娘米爾德里德衣錦還鄉,正趕上惠靈頓舉辦一場聚會,他的爸爸握着他的手:“我為你感到驕傲,兒子。你勇敢地抵抗了他們,就像我教你的那樣。”比利説,“戰爭改變了我們所有人。”。.。“這是我們的國家,我們應該控制它,就像布爾維克接管俄國,社會主義黨掌控德國。”。.。“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工人階級的黨,也就是工黨,我們已經獲得了席位,讓我們的党進入政府。”。.。“我就是為了這個回家的,我希望看到一位工黨的人在下議院代表我們!”

在大選的日子,比利慷慨激昂的演講,更加能夠體現他思想的愈加成熟,原文是這樣描述的:

大選時比利激情震撼地説,“這次選舉事關未來,決定我們的孩子將要在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成長。我們必須保證它不同於我們所成長的那個國家。工黨並不發動革命——我們目睹了其他國家的革命,革命並不能奏效。但是我們要發動變革——真正的變革、重大的變革、劇烈的變革!”他説,“你們(菲茨赫伯特伯爵等保守黨們)已經成為歷史。.。工人兄弟們,我們才是未來!”

再談艾瑟爾:

艾瑟爾的成長兑變在第二部書中已經脱穎而出,而在第三部書中最後部分表現更加突出。艾瑟爾成功選舉成為英國下議院的議員,有史以來,英國有了一個工黨政府,這是以艾瑟爾為首的工人階級長期鬥爭的結果。

文中最後部分,在艾瑟爾上下議院交界區那條鋪了紅地毯的狹窄樓梯上,艾瑟爾帶着兒子勞埃德在這裏遇上了菲茨。這如果是在以前,在泰—格温的時候,每當艾瑟爾在走廊裏遇到菲茨時都必須站在一旁,垂下眼睛等着他走過去。而如今,艾瑟爾站在台階中央,緊握勞埃德的手,盯着菲茨説:“早上好,菲茨赫伯特伯爵。”她蔑視地揚起下巴。……“好了,我們祝你們度過美好的一天。”艾瑟爾輕慢地説着,往前邁了一步。而菲茨的表情十分可怕。他無奈地站到一旁,帶着他的兒子退向牆壁,看着艾瑟爾和勞埃德徑直朝樓梯上方走去。

艾瑟爾的“進”和菲茨的“退”這一進一退,進的是先進的思想意識,退的是腐朽官僚的帝國最終的隕落!這一進一退,充分説明了工黨鬥爭的真正勝利以及以菲茨為代表的保守黨的最終失敗,正如比利在大選演講時説的那樣:你們已經成為歷史。.。工人弟兄們,我們才是未來!”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歷史的河流大浪淘沙,跟不上時代步伐的人必將成為落伍者,必將被歷史所淘汰!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七

歷時45天(其實有效時間應該低於30天),看完了肯·福萊特史詩鉅著《巨人的隕落II》上一冊以茉黛·菲茨赫伯特女勛爵與沃爾特·馮·烏爾裏希的美好夜晚為收尾,本冊中,貫穿主線的是一戰,地點主要發生在德國的東西部戰場,用各對因為戰爭,政治而兩地分居的情侶視角,來描繪了個人對於國家機器的渺小,例如上一冊結尾的沃爾特與茉黛,雖然一個身為貴族,一個身為外交官,或許揹負着各自國家的政治目標,但在愛情與國家面前,他們選擇不叛國也不棄愛,沃爾特去了前線,但心裏只有一個念頭,當局早日停火,和愛人正大光明在一起。

但正如之前所説,國家機器的龐大,不是一人之力可以左右,戰爭越拖越長,傷亡越來越多,此間每一回戰場的描寫都令我影響深刻,那個聖誕夜,英德兩國士兵走出戰壕,共同慶祝;格雷戈裏視角的德俄戰場,他勇敢的向腐敗無能的上級扣下扳機,只為了不向和自己一樣被欺壓的普通士兵開槍,他們是無辜的,每一位普通士兵都是無奈的;包括後來比利的參軍,索姆河戰役中英軍領導者的無能,以及比利的勇敢與機智;為了照弟媳和侄兒子,毅然從戎的格雷戈裏,勇敢的向壓迫做反抗。

等等,每一個小角色都有着鮮活的生命力,骨子裏其實都有着相似的特點“勇敢,無謂,愛與和平”,而好戰者以菲茨為例,身為貴族的他衣食無憂,“總想搞點大新聞”,不顧一切推動着戰爭,當然戰爭也不是他一人所為,而是很多和他一樣的人“大人物”所做的決定。

而小百姓們,只求一個麪包,拿起了槍,運氣好的活下來了,運氣不好的,留下了家人獨自西去。戰爭是無情的,但越是這樣,越是能體現出人性的光輝,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格雷戈裏對於卡婕琳娜的那份深沉的愛,想當初是自己在野蠻警察的騷擾下救下的她,為此不少受到報復,本以為她能愛上自己,卻被“風流哥”自己的弟弟所得到,他有嫉妒,但他作為家中長子,從小看經歷了沙皇對人民,家人的重重暴行,他的心智比普通人要成熟,他對於愛的人,總是像大海一樣寬廣和深沉。包括後面自己辛苦換來的去美國的船票,因為列夫被殘暴警察追殺,而毅然給了列夫,讓他逃出俄國,自己留下來,扛下一切。

在所有正向男性角色中,我比較喜歡比利和格雷戈裏,因為他們出身都不好,僅僅是非常普通的百姓,但他們經歷了太多的磨難,不僅沒有被打趴下,而是越來越牛逼,或許比利只是想讓家裏姐姐和父親不再奔波,或許格雷戈裏只是想讓弟媳能順利生產,自己能早日離開黑暗的沙俄,到後面,甚至只要一個麪包。他們不像貴族們想建功立業,但卻完成了足以改寫歷史的成就,雖然他們只是普通人,本冊最喜歡章節是格雷戈裏視角下的革命,他不是領導者,領導者是大家熟知的列寧,但是他發揚了了布爾什維克精神,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其實他並不是想政變,只是現實的殘酷讓他做出了內心的選擇,一個國家的軍人永遠不能向手無寸鐵的人民開槍!從推翻沙皇的故事上來説,我很有觸動,畢竟我們國家也是這樣過來的,還是很佩服陳獨秀等人,偉大!最後再説説列夫,這個浪蕩公子形象塑造的很是完美,但我覺得最後應該會來一個非常精彩的反轉,其實每一對情侶最後的重逢無疑是本書最精彩的篇章,屆時蕩氣迴腸的家國命運在刻骨銘心的愛情親情友情面前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繼續開始第三冊閲讀吧!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八

一戰的硝煙下,每個人都在熱烈的生長着!

肯福萊特講述了一戰中五個家庭的故事,其雖處在不同的國家民族,不同的社會階級,但在肯福萊特的筆下,卻因一戰中發生的各種故事,而相互之間產生了各種糾纏。當沉入到書中的故事,斑駁的歷史,波瀾壯闊的世界,不由感歎那段歷史的殘酷以及書中各位人物命運的崎嶇!

從書中可以看出,肯福萊特作為一位作家,有着超乎常人的近乎苛刻的嚴謹,書中現實與虛幻交織,在充分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加入故事情節,使人分不出哪是真實,哪是虛構,細細讀下來,彷彿這不是一本歷史小説,而就是以上帝視角對當年發生的真實的事件的記錄,肯福萊特,不愧經常被冠以“全球讀者xx個通宵讀完一本書”的作家!

對於這個上帝視角,肯福萊特真正做到了,同盟國與協約國,肯福萊特並沒有因為他是英國人而偏袒哪一方,他都是客觀的講述,而對於俄國十月革命的描述,他也沒有因為他屬於資本主義國家而全盤否定,相反,我認為他對十月革命充滿了讚美,俄國工人和農民奮起反抗推翻貴族統治的那一段描述讀來真是讓人熱血沸騰,我猜當時肯福萊特寫這一段時應該也是充滿激情的吧!

同時,這雖然是一部歷史小説,但卻並不生硬,書中處處充滿了温情,包括工農階級的覺醒,共產主義的誕生,女性地位的上升,超越國界甚至戰爭的愛情,對苦難人民的不屈奮鬥的讚美等等,所以,當沉浸書中,經常會被書中的情節調動感情,或悲傷,或激動,或憤慨,或欣慰……作者的人文關懷讓這本書讀來很舒服!

書中的戰爭以及各個國家政權的更迭構成了主要的世界觀,但書中的愛情線卻更讓人印象深刻,更讓人迷戀。

格雷戈裏和卡捷琳娜的愛情讀來讓人揪心,卡捷琳娜首先選擇了弟弟列夫,因為他高大帥氣,能説會道,哪怕是格雷戈裏從警察手裏救了她。後來弟弟用哥哥的機會去了美國,全然忘記了身處俄國的哥哥和戀人,以及他的還沒出生的孩子,哥哥格雷戈裏開始照顧她們,哥哥也就成了所謂的“接盤俠”,日子再苦,形勢再危急,格雷戈裏也沒有放棄他們母子,最終打動卡捷琳娜收穫愛情!我想此時格雷戈裏的愛才是真愛!

沃爾特和茉黛兩人雖一個在同盟國,一個在協約國,身處敵對陣營裏,但他們的愛情卻超越了國界,超越了戰爭,戰爭四年,通訊聯繫幾近於無,但他們仍堅守着自己的愛情,這份堅守令人動容!

比利和米爾德麗德、艾瑟爾和伯尼、格斯和羅莎的愛情故事略顯平淡,但他們讓我們知道愛情應該建立在共同的追求上,在愛情面前,其他一切外在因素都不足為道,哪怕一方貧窮一無所有,哪怕米爾德麗德已有一兒一女,哪怕羅莎只有一隻眼……但他們最後都成功克服了一切,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至於菲茨赫伯特伯爵,可以看出他是愛他的祖國的,但是他的思想太保守,一直在努力維持着自己貴族的地位與財富,同時,因為所謂的地位,玩弄了包括艾瑟爾在內的多位女性的感情,其漠然的行為真是令人厭惡!對於這位伯爵,結尾的一段,艾瑟爾牽着菲茨的私生子在議會的大樓從菲茨和他的正統兒子面前走過,全是給他的一個最殘酷的報復了!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九

《巨人的隕落》一書是英國作家肯福萊特“世紀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説實話買這本書,實在是因為京東首頁推薦太過頻繁,廣告語太過光芒奪目,什麼“全球讀者平均三個通宵讀完”,什麼“雖然是小説,但是可以當正史來讀”而且常常坐上銷量冠軍的寶座。雖然學舍行其庭老師説盡量不要看暢銷書,但我看了簡介之後覺得此書或許可以一讀,似乎是用很吸引人的文字來幫助瞭解某段歷史,所以一下就買了《巨人的隕落》和《世界的凜冬》兩大部。

讀畢,確實感受到了作為大作家應有的水平。用筆精煉,結構精妙,描繪了各國五個身份不一的家族在一戰時期各自不同的命運和交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大背景下,深度還原了當時的情境。這是通過描寫小人物家族的興衰來反映歷史,讓我瞭解了很多我不知道的細節。但是,我覺得前文所述的評價應該還是過譽了。可能是我欣賞水平的問題,對於外國文學,總覺得翻譯過來的文字缺少了一點神韻,總有晦澀感,導致我並沒有哪怕像看國內暢銷小説一樣的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這也導致我看完《巨人的隕落》之後,講二戰的《世界的凜冬》被我放在牀頭遲遲沒有翻動……

我把這原因歸結為我看的書太少,尤其是外國文學太少,所以提不起興趣。我本來還想寫一些文字,提煉提煉故事主旨啊,表達一下深邃的歷史厚重感啊,但是再次翻了一下,發現確實是沒興趣。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