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捍衞童年》學習體會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47W

“人們習慣於把兒童與明天聯繫在一起,似乎是為了明天才重視兒童,這是不全面的。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獨特的價值,童年的意義絕對不是為了長大成人。兒童的名字是今天,捍衞童年是父母和教師的神聖天職。”這是孫雲曉教授的《捍衞童年》的篇頭語。每個人都有童年,這是人生中最美麗的一段記憶,讓孩子擁有幸福的童年是我們做父母和教師的職責。可是我們給我們的學生留下了怎樣的童年呢?我們是不是也該為孩子不那麼快樂的童年負點責任呢?

《捍衞童年》學習體會

“真正的教育是人的解放,而不是枷鎖。全部兒童教育的使命可以概括為八個字:發現孩子,解放孩子。”孫教授提倡要給孩子的童年注入自由,孩子會玩,也是一種能力,玩童才是健康的兒童。每個父母和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和學生成龍成鳳,所以總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他們頭上,學這學那,剝奪了孩子玩耍時間不説,真正成才的又有幾個?頑皮的孩子往往在老師的眼中就是個問題學生,是老師和家長頭疼的對象,好像只有那些安靜的學習、乖巧的寫字的學生才是家長和老師炫耀的對象。每個孩子都是天使,都有與生俱來的天賦,怎樣發現並依孩子的天性培養孩子才是每個父母和老師應該做到的事,而並不是讓他們成長為我們所希望的他們成為的樣子。

這本書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這樣一句話:“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也就是説,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天性。“愛遊戲”是兒童最主要的天性,然而,時至今日,兒童的父母們認識到遊戲的真諦了嗎?他們知道尊重兒童的天性了嗎?應該看到有些父母認識到了,他們支持孩子去遊戲,創造條件讓孩子去遊戲,並能懷着一顆童心和孩子一起遊戲。但也有不少做父母的仍然不瞭解遊戲對兒童發展的重要價值,他們“望子成龍”心切,反對孩子游戲,有的家長到幼兒園接孩子回家時,總愛問:“今天在幼兒園學什麼了?”如果孩子説:“我們玩了!”家長就會對幼兒園不滿:“這個幼兒園怎麼老是玩而不教孩子學知識呢?玩能玩出什麼名堂來!”他們將遊戲與學習對立起來,反對孩子游戲,不瞭解幼兒時期正是處於“遊戲期”,這時期的兒童正是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發展的。

“玩”也是孩子的權利。當父母和老師不認同這種觀點的時候,他們往往會限制孩子玩的權利,或者把玩的意義建立在學習的基礎之上,對學習有用的才可以玩。當我們用“影響學習”的理由限制孩子玩的時候,殊不知,孩子玩的天性是不可能完全被限制的。只有讓孩子痛痛快快的玩,之後才能踏踏實實的學習。我們在處理孩子玩的問題的時候,不應該是限制和管教,而一個是指導和幫助。要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從而幫他們選擇好玩的內容;要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和他們一起享受玩的快樂。

孫教授在這本書裏重點談了“童年恐慌”這個值得警惕的現象,即兒童因面臨巨大壓力而不能承受所導致的一種較強烈較持久的焦慮心態。這讓我想起一位孩子曾經對她媽媽説:“媽媽,要發試卷了,我心裏特別緊張,我求了老天爺很多遍,讓我考個一百分。”當時這位媽媽還覺得有點好笑,心裏想到底是個孩子,求老天爺有什麼用,還跟孩子講了一通奮鬥、勤奮什麼的。現在想來,其實孩子就是處於一種恐慌狀態,我們對孩子的期望值高,孩子對自己的期望值同樣也高,一心想着要好,讓父母高興。在家庭教育中過分強化競爭需要,弱化認知需要,缺少培養孩子習慣的耐心與細心,使孩子缺少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從而陷入成就焦慮之中。

其實,書中很多理論,對家長、對教師很有鑑戒意義。希望自己在優秀的理論指導下做得更好:

第一、教育必須以人為本。可以讓學生認識自己的弱點或錯誤,但決不能讓學生認為自己天生愚笨或品質惡劣,恰恰相反,要千方百計讓學生相信自己是個好人,是個聰明的、有潛力的人。童年所犯的錯誤,都是一個好人所犯的錯誤,耐心等待也是一種愛。

第二、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的人格。可以讓學生知道自己某門功課成績差,但決不可以讓學生認為自己肯定學不好,恰恰相反,要用巧妙的方法讓學生相信自己是由潛力的。一門功課不等於所有功課差,即使多門功課差,人生仍然大有希望。讓孩子感受到快樂。

第三,寬容孩子的不完美。世界上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家長對孩子的錯誤可以“視而不見”。這種視而不見不等於放縱,而是選擇適當的時機以適當的方法引導孩子。對孩子多給與肯定,幫孩子共同解決問題,選擇孩子適合的發展道路。可以讓學生學習一點哲學,懂得發展與變化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讓學生相信,我現在不會的,經過努力是可以學會的;我犯了錯誤,如果能夠引以為戒,壞事可以變成好事;不管碰上什麼麻煩和壓力,慢慢都會發生變化,人的智慧與辦法總比困難多。

總之,不以分數、名次論英雄,看重孩子的快樂和人格的健康,孩子就會有一個金色的童年。讓我們的孩子像野地裏的花一樣,朝氣蓬勃自由爛漫的開放,擁有一個無憂無慮純真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