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雅舍小品》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38K

《雅舍小品》讀後感(精品多篇)

《雅舍小品》讀後感 篇一

正如此書封面語,它裏面是滿滿一本談話的藝術。

初讀這本書時我沒有注意到時間的白駒過隙,以及作業還有很多。他操着樸實無華而略帶一些小幽默的輕鬆筆吻,向我娓娓敍説着一樁樁一件件同樣無足輕重,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家常小事,就像喝着幾杯小酒和一個熟絡無比的街坊鄰居聊天。無論是痰盂還是蘿蔔湯,是吃相還是頭髮,是狗肉還是啤酒,他都能侃侃而談,就這話題無限發散開來,憑藉他八十年的閲歷,舉足輕重地作出洋洋灑灑數千字的言而有物的文章。不需深思熟慮,不需故弄玄虛,脱口而出已是渾然天成。這麼一個慈眉善目的耄耋老人,就這麼突兀的坐在了我的面前,他戴着眼鏡,圓臉,頭頂光溜溜,咧着嘴,兩眼彎得像月牙,笑得很自在。他笑,我也笑,他的笑容那麼平易近人,那麼有感染力,彷彿把空中的陰霾也染成了陽光,彷彿流雲也停滯不前;他罵,我也罵,不帶一絲煙火氣的冷嘲熱諷、嬉笑怒罵,像凜冽的冬風,奔流的江河,柔軟卻蝕物無聲。

他給了我莫大的幫助和啟發。首先是文章中頻出生僻字和成語,更加準確,更加精煉,能用一個字拎清,不用兩個字磨嘰,就是稍加模仿,也使我文章增色不少。其次是對事例的引用,在我書架上它是首屈一指的,從5000年前的堯舜禹湯,到昨天打的領帶,一篇雜文可以引用七八個恰到好處的事例。再者,與當今社會的浮華風正反,他的文風非常平實,從這篇文章的題目就可以豹窺一斑,在我的同學們焦慮的思考如何給讀後感取一個華麗的主題目來譁眾取寵給文章加分時,“讀後感”三個字已經概括了一切。除了作文,還有做人,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這是一本好書,我願意在空閒時想起他,願意吃撐時站着閲讀他健胃消食,願意在出遠門第一個想起他,願意向朋友推薦他,願意在作文山窮水盡時翻翻他,這也許就是對他最大的崇敬。

《雅舍小品》讀後感 篇二

《雅舍小品》,的確是一本好書,裏面的文章以一個微乎其微的事物或事情命題,比如孩子、音樂、信、下棋、寫字等,而結尾出乎意料,生動傳神地畫龍點睛,微妙之處,讓人拍手稱讚。

還記得《雅舍小品》的一個段落,説:“外國的風俗習慣永遠是有趣的,不過若把異國情調生吞活剝地搬到自己家裏來,身體力行,則新奇往往變成桎梏,有趣往往變成肉麻。基於這種道理,很有些人至今喝茶並不加白糖與牛奶。”結尾用看似荒唐而好笑的想法,映射出了作者自己對外國風俗的不滿。我想,我們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傳承併發揚民族文化。我認為《雅舍小品》賦有哲理性,是在於這本書能在讀者看書時饒有趣味,又能挖掘讀者的內心,讓讀者領悟字面之下的底藴。

平凡之中見偉大,《雅舍小品》的題材多是隨手拈來的,給讀者一種平凡的滋味,但是梁實秋先生將這樣平凡的題目,寫出豐富而多彩的內容,普通人難以做到,更無法做得妙、做得巧。

一般的書往往長篇大論,中心零散,可是《雅舍小品》卻每篇作品不出兩千字,寫的都是身邊平凡瑣事,獨立成篇,作者梁實秋先生在《雅舍》一篇中説,他的作品是“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的,這種清新灑脱,無拘無束的生活,我也很嚮往,但我更欣賞的是他筆下的《雅舍小品》,這一本藴味十足,留有深意的,賦有哲理性的文學作品。

我非常喜歡讀《雅舍小品》,我看這本書時,喜歡在書中做旁批,寫下當時自己的心得和體會,看過的文章我會重温,從而發現更深層的含義,我樂在享受書中作者的所感所悟,樂在探討書中的豐富而深沉的底藴。

“讀一本好書,就像與一個人談話。”就是如此。

現在看這本書,會感覺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無比開心。以後回看,可能會感覺“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

《雅舍小品》就是這樣,最重要的是它洞入人心,他給了我們更豐富的感受,讓我們發掘了他的底藴,更發掘了自己心中的底藴。

《雅舍小品》讀後感 篇三

《雅舍小品》是梁實秋先生的隨筆錄。分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談吃》《海外擷英》四個部分。

寫《雅舍小品》的時候,梁實秋已近不惑之年,各方面修養較為深厚。小時親炙故都風情,身經兵亂之災;年輕時幸逢“五四”新潮,眼界大開,個性張揚,又漂洋過海,遊學美國,領略異域風物,飽嘗離愁別緒;回國後涉足社會,南來北往,看夠了世事變幻,嚐遍了人生五味,見識日增,年事漸長,不知不覺間,就到了中年,春華消退,秋思老成,委實能夠“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了。梁實秋不僅有豐富的人生閲歷,又有真才實學。清華8年的正規教育打下了他國文、英文堅實的基礎,清華文學社的活動培養了他的文學愛好和寫作才能;留學3年又主修英美文學,師從新人文主義批評家白璧德教授,青春的浪漫才情受到古典理性的洗禮而獲得昇華;學成歸國後,歷任南北數所大學教授,編過《新月》等報刊,捲入文壇**,從事文學批評,講授英美文學,譯介莎翁戲劇,堪稱才學過人,詩書滿腹。因而,中年時代的梁實秋,可説是才學識兼備,積累豐富,修煉到家,不鳴則已,一鳴自能驚人。其學養、閲歷、性情、氣度,就充分體現在《雅舍小品》之中,他在20世紀中國散文史上大家的位置,就是從這裏開始奠基的。

“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湧,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淒涼。細雨濛濛之際,“雅舍”亦復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雲若霧,一片瀰漫……

他在描寫“雅舍”“得月較先”這番賞心悦目的情景時,作者的情趣之雅,飄飄然有出塵欲仙之感。不禁插敍一段遇有暴雨則滿室狼藉的鏡頭,回到雅舍之陋,對比如此之鮮明,令人忍俊不禁。

在談感受時作者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其間自然存在着作者對所處戰爭年代的無奈,但更多地表現了作者隨遇而安、豁達樂觀、苦中作樂的生活態度。

孔子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雅 舍小品》一文在內容與形式上取得了和諧的統一,集中體現了一個“雅”字,即在思想感情上的高雅的志趣和恢宏的雅量,在語言風格上的典雅的文氣和藴藉的辭采,可謂“文質彬彬”的典範。

《雅舍小品》讀後感 篇四

假期,作業真少,整天無所事事,好不無聊。看書吧!先拿起的不是《雅舍小品》,而是《妞妞》,含淚沒兩天讀完。好雖好,提起筆來卻發現無從寫起。我實在佩服周國平啊,面對自己親女兒的死,竟狠得下心來將那段辛痠痛苦的血淚史記錄成書。若換做是我,恐怕唯寫的幾個字,不一會兒便都被淚水侵得模糊難辨了。或許這就是作家們難以理解的自我折磨的心態吧。倒不是為自己開脱,我只是想説我辦不到!作為一個毫不相干的外人,我都無法容忍我自己在這裏對妞妞説三道四,於是,我拿起了《雅舍小品》,它分為若干小篇,每篇都記錄了作者的一些感受,或是一些世相百態,各地美食。當我捧起它的時候,一切都淡忘了,也算是正式打響了我寫作甚至人生,極其重要一課的上課鈴。

這節課的第一講是真實樸素。作者盡取材於真實生活,例如説“擁擠”、“講價”。他沒有天馬行空、天花亂墜的浮誇,也沒有為了生動而添油加醋。平平淡淡間,自有些許幽默詼諧。關於講價“童叟根本也不見得好欺侮,而且買賣大半是流動的,無所謂主顧,不講價還是不過癮,不七折八扣顯得買賣不和氣,交易一成買者就又會覺得上當。”這可謂是真實揭露了做買賣的的現況,所謂“言不二價”、“童叟無欺”的確不符現世,讓他一語道破,不由得令人莞爾。這樣的文章字裏行間自會有一股親和力,大家身邊的人和事,當然強於胡編亂造。與其以詞彙的堆積羅列譁眾取寵,不如以親身所歷的實事打動人心。

與其説:我此題是否夠吸引人,是否有的寫;不如説:我此題是否真實,是否是我曾經歷過的。這是我常犯的錯誤,我想它很有可能也是年輕一代人的通病。沒有親身經歷,是做不出好的文章的,正如人生,待人多份真實,少份虛假,豈不是好?

這節課的第二講是細緻觀察。例如他講擁擠:“既上車之後,不消説可以聽到下列各種的呼聲:‘哎呦!你看看我的腳’‘別擠喲!’‘喂,你趴在我的身子上了!’‘沒得辦法!’‘你倒是拉住上面的把手啊’”這般細緻的描寫,光憑想象可是達不到的,“汽車尚未停穩,一羣人蜂擁而上,結果是車上的人不得下來,下面的人也不得上去,一陣混戰之後,上面的人倒是下來了,下面的人除了儒弱文雅的之外到也都上去了。然而費掉‘民力’不少。”細緻地觀察品味會讓生活更加豐富,寫作更有素材,而不是亂七八糟地瞎想。當你致力於觀察生活的一點一滴時,你會發現很多很多平時未注意到的有趣的事情。

就比如擁擠,我從來沒有認真觀察甚至從來沒有注意到它,可它確確實實地存在着,當梁實秋娓娓道來之時,方是“噢,原來如此!”下次坐公交、擠地鐵,再觀察觀察印證印證,豈不有趣?

這節課的第三講是博學博覽。這也是我最佩服梁實秋的一點,動輒給你來一段什麼《熙朝樂事》、《山海經》、《淮南子》,讓你輕則連連點頭,重則不知所云,而他卻信手拈來,如同家常便飯。哎,真是慚愧!我肚子裏的那點墨水,底都蓋不上啊!我想或許不管什麼不知所云的觀點,來一句“古人云”,或是“某某經、某某大典錄”都會變得非同凡響,書卷氣十足,何況《雅舍小品》裏滿篇皆是,個個觀點又都是依理。還有梁實秋不僅中國古典一拿一串,腹中西方古典也是“收藏頗豐”,什麼英文德文法文經典,比比皆是。關於了生死的意境,他説:“波斯詩人峨謨伽耶姆的四行詩恰好説出了我們的感覺。”關於幸災樂禍的洋譯,他説:“德文裏有一個字,schadenfreud,尚且妥切,schaden,是災禍,freud,是樂。”這份博學博覽是非常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這“博學博覽”四字誰都知道,可做起來真不容易,説要精讀“四書五經”“孔子孟子”,又是談何容易啊!這可不是説説就能有的,需要日積月累,真狠下功夫。到時寫作文或是與人交談,來上一句兩句,豈不神氣十足?

合上《雅舍小品》,咂咂嘴,意猶未盡吶!經過這次精神上的洗禮,我堅信現在的我,絕不是我剛拿起這本書時,可以比得了的。或許《雅舍小品》,已經遠遠超出了“一本書”的範疇。

《雅舍小品》讀後感 篇五

“在塵世煙火中安享屬於自己的閒適人生。”是啊,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依舊能發現其中的美好。

在這個寒假我也有幸讀了散文家梁實秋所寫的《雅舍小品》,書中以散文的形式,講述了生活的平凡小事,期中《北平的街道》令我印象深刻。

這篇散文講述了作者回顧着自己小時候在北平的生活,一次次走過北平的街道,回顧着街上一個個商店,雖然街道不寬廣,也並不繁華,名字也只是普普通通,但卻十分風趣,路也是高低不平,可以説樸素到有些寒酸,每當走到這裏,都會有人抱怨。但隨着時間的流逝,街道與北平一樣都在改變,就像文章中説的那樣,北平的市容,在進步,也在退步。進步的是物質建築,諸如馬路行人道的拓寬與鋪平,退步的是北平特有的情調與氣氛逐漸消失褪色了。隨着時代的發展,一切都躲不過改變。

這一點我也有着深刻的體會,模模糊糊記着小的時候在鄉下,街上並沒有什麼裝修的很好的店鋪,大家都是推着推車在在街上買賣東西,走近就能感受到那種簡單的感覺,但隨着科技的發展,一切都發生了改變,各式各樣裝修精美的店鋪,各種五花八門的廣告,在走進去,已經彷彿沒有曾經那種清爽的感覺。還記得曾經的房子可以説只有黑白灰三種顏色,房頂上鋪滿了瓦,甚至有房子是用土堆成的,而如今已經很少見到了,現在都是各種五顏六色的房子,以前就像一幅水墨畫,淡雅樸素但卻依舊令人喜愛,從而回味無窮。曾經春天打開門,一眼望去全部是油菜花,泥土混着各種淡淡的花香飄了過來,而如今再打開門,已經沒有了油菜花,曾經的土路也變成了水泥路,曾經的春意盎然也被鋼精水泥所替代。

現在更多人想回到簡單的地方,更願意去到那些寂靜無人的地方,這也是對生活的享受,即使是在繁華的都是,都有曾經美好的回憶,而我們可以去尋找最古樸的印記,即使找不到,我們也可以將曾經的回憶留在心裏。

天下一切事物沒有不變的,哪裏都不例外。但我們依舊可以於尋常瑣碎中發現妙趣,在世間萬象中感悟人生,或許我們也可以從《雅舍小品》這本書中,感受平凡卻帶有美好的事,同時去回顧點點滴滴的美好。

《雅舍小品》讀後感 篇六

八十年代以前,內地人最早知道的梁實秋,更多地是站在魯迅對面被廣大人民羣眾所批判的“資產階級的走狗”。誠然,出生於富足之家的梁實秋在其思想中有別於很多以“喚醒國人”為已任的作家,但其實早期的梁實秋亦有些憤世的,曾與郭沫若、聞一多走到過一齊,只是後來思想趨於平和,近於循世了。

梁實秋是中國現代散文大家,以擅長寫幽默風趣的“閒暇小品”而聞名於世,讀他的文章是一種美的享受。梁實秋文筆簡潔,風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卻藴藏着無窮的藝術魅力,令人讀後餘味無窮,遐想不已。冰心先生曾這般評價:“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個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實秋最像一朵花。”

《雅舍小品》能夠出四十多版,並被推薦為“一生要讀的中國歷史100本書”之一,筆者認為,得力於其獨特的藝術魅力——“雅”。《雅舍小品》的“雅”表現在其知識性和思辨性上。樑老可謂一位學貫中西的文學家,有深厚的古典文學和外國文學的修養。

單舉一例我們就會清楚:《手杖》中有引自古希臘悲劇的謎,有引自“禮記”,引自杜詩的。短短千把字的小品,引用竟達七次之多。詩、經文、劇本無所不包,學識的淵博令人驚歎。《雅舍小品》中幾乎篇篇有引用,尤其中外古典作品極多。作者順手拈來,形散意遠,旁徵博引,知識密度極大,增加了作品的欣賞價值,這一點和錢鍾書先生有相似之處。

梁實秋對當時的“新生活”運動“刺”得極其隱晦精彩。如《洋罪》中作者不加“打倒”地舉例:1、人數十三謂不吉利;2、劃火柴點紙煙,只點二人,不可點三人;3、朋輩對飲有高杯碰杯之談。還有訂婚廣告的惡作劇,萬愚節的玩弄笑語等所謂的新生活。這裏作者不加痛斥,只是讓讀者在這些可笑的例舉中辨別這種一味地搬弄是非的新生活的可笑之處。《退休》中描寫了“該退休的不退休”的原因是“何況一旦投閒置散,一呼百諾的炫赫的聲勢固然不可得,甚至於進入了‘出無車’的狀態,變成了匹夫徒步之士,在街頭巷尾低着頭逡巡,疾走不敢見人,那情形有多麼慘,一向由庶務人員自動供應的冬季炭盆所需的白炭、四時陳設的花卉盆景、乃至於瑣屑如衞生紙,不消説都要突告來源斷絕,那又情何以堪。”梁實秋先生揭露了這些平常而又普遍存在的事實。通過他敏鋭的眼光,獨到深刻的見解,以雅緻的筆觸不遺餘力地進行了描寫。

樑老曾在札記中引用一位英國批評家的話説:“任何人都可以用戲劇的腔調念出一段劇詞,或是踩上高蹺來發表自己的思想;但是用簡單而適當的語文來説話寫作便比較困難了。”《雅舍小品》的風格大概也正在這番話的意思裏,一路讀來,雅趣橫生,頗有一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懷,讓人恬靜之餘,品位良多。

雅舍小品藝術特色

1、《雅舍小品》中的作品,是名副其實的小品,雖是「隨想隨寫」,但寫來清新雋永。內容涉及的題材都是平凡不過,普通人不大注意的,但在作者的筆下卻別饒趣味,令人讀後有深得我心之感。可見作者獨有的智慧和過人的洞察力。

2、《雅舍小品》所寫的題材雖屬於生活瑣事,但寫來卻不會淡如白開水,也不會板滯如流水帳。梁實秋的散文能在平凡中顯真誠,於小節處藴含哲理,是智慧之作。他的文章最合乎知識分子的品味和格調,既博且雅,一派從容,篇幅雖不長,但卻令人在最短時間內去體會人生,參悟智慧。他的文章,親切易讀,任何年齡的讀者,都會在他那圓熟、幽默和趣味的文字功力上獲益。

3、梁實秋具有深厚的中國文學基礎,又精研西洋文學,在作品中往往流露出西方隨筆式的從容與優雅,雖然生活點滴都可入文,但下筆卻是最道地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簡潔,絕無生硬歐化的痕跡。

《雅舍小品》讀後感 篇七

讀完了梁實秋的《雅舍小品》中的《寫字》一篇後,我受益匪淺,感受深刻。

從古至今,需要寫字的地方特別多,字的用處也特別大。所以,寫字一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在中國古代,毛筆是十分通用的一種書寫工具,所以也就形成了一種獨具一格的書寫藝術——軟筆書法。可是,隨着社會的發展,我們已經很少能見到毛筆的身影了。正如這篇文章所説:“自來水筆代替了傳統的毛筆,寫字一道,漸漸地要變成‘國粹’了。”

仔細一想,文章説的沒錯,隨着社會節奏地加快,毛筆已經慢慢的淡出了歷史的舞台。可是,毛筆雖然無法跟上社會發展,但它畢竟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與智慧的結晶啊!我們不能失去這麼一份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相對鋼筆、水筆等等,毛筆有更多的書寫藝術,也有許許多多的形體。可以説,毛筆是我國書法的化身。

如今,更多的人丟下毛筆去用水筆。從中,我們等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雅舍小品》讀後感 篇八

最近在讀梁實秋的《雅舍小品》一書,感覺到很有風趣。

初看書之目錄,感覺都是很平常的題目,如:《孩子》、《衣裳》、《男人》、《女人》、《理髮》、《下棋》等。待讀上一兩篇,就會從心中發出感歎:作者確實具有獨特的智慧、過人的洞察力和超強的表達力。

《雅舍小品》中的作品是名副其實的小品,所取的題材都屬於隨手拈來的生活瑣事,初看題目時給人的感覺是平凡,但細看內容後,卻令人感到別具風趣,讀來一點也不乏味。書之內容涉及的題材都是平凡不過,普通人不大注意的,但就是這樣平凡的題目,作者竟然能寫出這麼豐富的內容,而且別饒趣味,平凡中藴含哲理,令人在作者那機智閃爍、諧趣橫生、幽默和趣味的文字上體會人生,感悟“生活點滴都可入文”之真諦。

《雅舍小品》是梁實秋1939年在四川北碚雅舍所寫的小品文的結集。雖然事隔七十多年,今日讀來依然倍感親切,絲毫沒有時過境遷昨日黃花之感。

作者在《雅舍》一篇中説,他的作品是“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的,至於書名用“雅舍”二字,只在點明寫作的所在地而已。

《雅舍小品》讀後感 篇九

首先感謝張思東學長對我文學上的支持,贈予我大量書籍供我閲讀以提高寫作水平,此《雅舍小品》即為其一,當然,張思東學長作為一名退伍老兵,我們的關係也是極好的。

初捧此書,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這本不厚的小集子的。

不得不提的是這本書的寫作背景,1946年,因為戰亂,梁實秋先生入蜀,居住在今天重慶北碚一棟築在山坡上的房子。烽火連天,人心未定,實秋不寫“與抗戰有關的”,用筆名給當時的某報寫專欄。至於為何命名“雅舍小品”,其實並非文人自拔雅興,強冠雅名,實則是當時那棟房子的女主人名字有雅字,為了方便郵差,便命名雅舍。

讀此書作品,談不上宏大的行文邏輯,但卻清新自然,內容涉及的題材都是平凡不過,普通人不大注意的生活瑣碎,正如樑先生在《雅舍》一文所寫: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但在作者的筆下卻別有趣味,令人讀後有深得我心之感,可見作者獨有的智慧和過人的洞察力。樑先生成長於北京,也去過西洋。國人的劣習看多了,西洋人的偏見也遇了不少。但他既不大罵中國人的劣根性,也不需要用嚷直了嗓子的自豪來掩飾私底下的自卑。他只是平平靜靜的説,悠悠緩緩的説,把所有好的壞的都説成諧趣小文,有自嘲,有寬容,即便是譏諷也充滿善意。

所居雅舍,其實“籬牆不固,門窗不嚴”,甚至還有鼠子亂躥,蚊蟲騷擾,對此,樑先生對此也“沒有法子”,但在他筆下,有牙的相鼠上跳下躥,跟樑先生捉起了迷藏,而聚蚊成雷的雅舍讓樑先生頗感“蚊”風之盛,意外發現這雅舍之內的蚊子,骨骼清奇,“都像是硬的”,但他“仍安之”,等待寒冬驅逐,還詼諧道“明年夏天——誰知道我還住在雅舍”,讓讀者頓生疑竇,與鼠鬥,與蚊戰,也能打出風采,打出風格來?

隨後,樑先生筆鋒一轉,對月光下雅舍的描述,頓讓人覺得涓涓細流,湧入心田,尤其那句“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落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月光逼進窗來,助我淒涼。讀之頓有身臨其境之感。而這樣的精緻妙趣之段子,隨處可見,其中固然有國難當頭的映照,雖是逆境,但可見作者的熱愛生活之心亦不減絲毫。在某種意義上講,“雅舍”甚至成為梁實秋心靈的慰藉。

翻看此書目錄,明眼人都能發現,樑先生為每篇文章所取標題,都是短短几個字,比如《孩子》,比如《衣裳》,甚至一個字“病”也能成為標題,既不見遣詞造句般的華麗辭藻,也不見氣勢恢宏的字字璣珠,但短小精悍的標題之下,往往都是一篇真性情滿紙流露的精品,比如《畫展》一篇,簡直可説是極盡挖苦揶揄之能事了,説畫展全作商業考量,其成功“在畫法上是之謂畫蠢”,雖然現在看來,實在有失公道。比如《孩子》,雖然通篇是列舉孩子難伺候的社會世態,但卻是對孩子家教的詼諧説道,所謂子不教,父之過,便是樑先生之觀點。在《狗》一文中一句“別人的狼狽永遠是一件可笑的事”,讓通篇談狗的小文頓現人生頓悟,從狗身上影射社會世態,倒也精到。又比如在《牙籤》一篇,他譏諷“已經剔牙竣事而仍然叼着一根牙籤昂然邁步於大庭廣眾之間者,我們只能佩服他的天真”,處處讓人拍案叫絕。樑先生若生在當今的網絡時代,肯定是論壇上叱詫風雲的鋼牙大將,如《不亦快哉》一篇,句句荷槍實彈,火藥味實足。也難怪他會因一個有關翻譯的學術問題及“文學的階級性”與另外一位錙銖必爭的魯迅先生興起一場世紀之戰,搞到灰頭土臉,內戰結束後只好黯然去家離鄉,一心向學,埋首書齋課堂,從此淡薄仕途。

雖然在原則問題上,樑先生始終表現孤傲,堅守陣地不退讓,但他也説過:即便諷刺文學,也需要“宅心要忠厚,作者雖然儘可憤世嫉俗,但是在心坎裏還是一股愛,而不是恨,目的不是在逞一時之快,不在‘滅此朝食’似的要打倒別人。”這是一種讓人欽佩的大度,尤其是在今天這樣社會浮躁隨處可見的大背景下,如何建構和諧的對話機制,如何保持淡定的對話心態,這於每個階層的對話者而言,都是一個必修課,在社會矛盾呈現井噴的態勢下,領導者如何保持淡定,如何“宅心忠厚”,傾聽不同的聲音,甚至是那些沉沒的聲音,尤其珍貴。

我想,梁實秋先生所展現的並不是其豐富人生閲歷下鑄就的小資或是另類格調,而是對世態的雅興所致,以豁達的情懷面對世事百態,以調侃的心態面對各種不安和失意,又何嘗不是一種難得的雅興呢?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與其被淫雨蛙聲攪得心神不寧,不如淡然篤定的吟首小詩。這樣的境界不僅讓樑先生“最足令人低徊”,也是我輩心嚮往之的安好現世。

《雅舍小品》讀後感 篇十

今年暑假,我讀了梁實秋的《雅舍小品》,雖説是讀,其實就是聽,因為我的眼睛散瞳了,看不清,但就是這樣,我才有機會用耳朵聽到了這麼美的散文。《雅舍小品》每一篇都很美,裏面有描寫台北故居、寫雅舍、時間即生命。但最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雅舍》。雅舍,是作者的故居。它修建在山上,從房子到山下的大路有二十幾公里,如果有客人來,要爬七八十層土台階,再走過一段上坡路才到雅舍。雅舍不大,共六間,作者只佔了兩間。因為房子是依着山勢修的,就形成了一個超好玩的現象。早晨起來從書房到廚房是上坡,吃完飯從廚房到客廳是下坡。房子是用來擋風避雨的,可雅舍既不能遮風,也不能擋雨。不能遮風是因為窗上沒有糊紙,不能擋雨是因為房頂上的瓦片有許多小細縫。雖然雅舍盡不到房屋的責任,但作者認為“雅舍”還是自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

雅舍給了作者靈感和快樂,雅舍前面是金燦燦的稻田。再遠望過去是幾抹葱翠的遠山,旁邊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糞坑,後面是荒僻的土山坡。這麼美好的景色,作者怎麼會不喜歡呢?讀了《雅舍小品》,我真正認識到了語言的美。當我讀到一些詞句的時候就感覺深處作者描寫的那個地方,比如有一篇叫《鳥》的散文,裏面描寫了各式各樣的鳥,當作者在描寫這些鳥的時候我都有一種身臨其景的感覺。我不僅體會到了語言的美還懂得了要珍惜時間。我在《時間即生命》學到“不要浪費時間,浪費時間等於浪費生命,年輕的時候要學習,不然到了老就會有所遺憾。”這本書用它獨特的方法讓我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