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為了公眾健康》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77K

書名和樸素的封面也許會讓你在書店的貨架前將其忽視或是當做一本自己不必瞭解的醫藥專業書籍。但其實這是一部厚重的歷史;一本關於美國如何“保護公眾健康”的紀實文學;一部醫藥和歷史題材的美國大片。只要你關心自己的健康就應該讀讀它,瞭解一下誰在真正保管你的健康。

《為了公眾健康》讀後感

    “大片”的主角是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導演卻眾星雲集,包括技術進步、政治風雲、民眾呼聲等等。劇情是FDA和整個美國健康產業從1906年到20世紀70年代之間經歷的成長、危機、榮辱甚至日常瑣事,但作者着重體現的是變革。

每次變革,FDA都處於政府、製藥企業、醫生、媒體以及公眾等各方角力的漩渦中心,並如同所有大片主角,表現出哈姆雷特式的憤懣、無奈和迷茫。“導演”們是如此偏愛這個橋段,讓它反覆上演:變革即將流產,“劇情”卻開始柳暗花明,一場危機為變革一錘定音,比如1938年的“磺胺醑劑”事件和1962年的“反應停”事件。這會讓“大片”的“觀眾”收穫“正義終於戰勝邪惡”的快感。另一方面,這些事件都是犧牲人命的血淋淋慘案,給這種“正義戰勝邪惡”帶來濃重的悲劇色彩。

不單變革時期,在書中展示的這一百年中諸如:多數人的生命和健康更重要還是製藥行業的繁榮和利潤更重要?更重視多數重病患者的生命還是少數藥品副作用受害者的生命?審批法規更應被尊重還是突發性疾病患者的生命更應被尊重?等等關於人命的問題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拷問着FDA所有的工作人員,生命的價值被反覆權衡、稱量,同時被稱量的還有監管者和製藥者的良心。前者正是“大片”的主角,後者則是“大片”的反派。

優秀大片中,反派也應有並不“反”的一面,他應該是一個活生生的立體人物。從這點來看,《保護公眾健康》具備優秀大片的特質。眾多自稱受到FDA壓迫,並時時渴望使FDA消失並後快的製藥公司卻事實上在100年內讓人類的平均壽命延長了超過40年,又戰勝了眾多諸如肺結核、痢疾、麻疹等等病魔。那麼難道是製藥公司在保護你的健康?主角FDA存在的意義何在?

答案是:只要製藥公司存在,FDA就必須存在。看似廢話,但是事實。製藥公司意味着在事關人命的製藥領域內存在商業行為,存在追求利潤的無盡慾望。而“大片”中無數令人或震驚或作嘔的場面,包括作者着力描寫並耿耿於懷的帕納巴事件都在説明,巨大商業利潤的誘惑面前,重視人命的善必定敗下陣來。人命需要FDA這個主角保護,FDA將“安全”、“有效”這兩條“韁繩”套在製藥公司身上,讓他們更加馴服、平穩地為公眾的健康奔馳。能保證乘客安全的一方面是馬車前的好馬,更重要的則是經驗豐富的馬車伕。這就是FDA存在的意義。

然而,直到上世紀90年代,針對FDA是否應該存在的爭議仍在繼續,反對者們的核心觀點是認為FDA這名“馬車伕”把“馬”的“韁繩”勒得太緊了,致使他們沒有跑出全力。但看看美國製藥行業近一百年的里程我們會發現這輛馬車“一直被追趕卻從未被超越”。也許比讓所有“馬”自由脱韁、跑出全力更好的辦法就是像現在這樣讓他們平穩、均勻的用力,同時篩選出力量好、適合駕車的“寶馬良駒”,淘汰掉病的、瘸腿的或者不聽話的“劣馬”。

讀到某些地方,中國讀者會不由自主地產生共鳴,有些情節我們何其眼熟?FDA成立之初的十幾年,食品藥品行業也深陷信譽危機;(儘管事實上如今中國的情況未必有美國“最無恥的年代”那麼糟,但程度上的差距被信息時代的傳播效率和放大作用所平衡。)二戰結束後,FDA也有過一段與製藥企業之間不清不楚的曖昧時間;而在20世紀60年代FDA也對藥價虛高顯示出既無法迴避又無權無責干預的尷尬與無奈。似乎前面這些過程和現象是醫藥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也就是説,SFDA今後可能將會面對更多曾經困擾FDA的難題。

萬幸,為我們保管健康的“馬車伕”有FDA這個“前車”之鑑,跑在後面未必都是壞事。

Tags:讀後感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