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親切的朋友》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8W

目錄

《親切的朋友》讀後感
第一篇:《親切的朋友》讀後感第二篇:“爹孃”遠比“爸媽”來得親切《娘》讀後感第三篇:朋友讀後感第四篇:親切的期待第五篇:漂亮朋友讀後感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親切的朋友》讀後感

《親切的朋友》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一篇課文,名叫《親切的朋友》。提起這個題目,我就想起了以前的朋友。

這篇文章講述了三個內容:宙思看到小綺一拐一拐的腿,商量着和小綺去醫院,這時走在他們後面的機器人走過來要揹着小綺,小綺覺得不還意思,在機器人再三要求下小綺答應了。小綺在機器人背上的感覺讓他想起了爺爺。走了很長一段路,機器人開始有些疲憊了,但他不想讓小綺看出來,所以努力走快了一點。走了一段路之後,宙思和機器人談起了暴龍和哪種動物有親緣關係的事,由於他們兩個的想法不一樣,產生了分歧,最後機器人給宙思講解了鱷魚和鳥的區別,經過機器人的説明讓宙思和小綺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知道問題的複雜性之後,宙斯有點失望,沮喪的表情讓小綺開始了兩個人之間的相互謙虛,認識到一個問題,做人不能自以為是。談笑間,三人走到了鐵路的盡頭,三個人停住了腳步,機器人分析着走隧道的危險性,想泰利也不會走這條路,建議走山路,宙思仍有些不安。機器人的一句絕對不會有問題,讓宙思勇敢的跟在揹着小綺在前面走的機器人。三個人一起向山路走去。

讀完了這篇文章我從中學到了,要有助人為樂的精神和不要有自以為是的想法以及做出正確判斷力的能力。

第二篇:“爹孃”遠比“爸媽”來得親切《娘》讀後感

“爹孃”遠比“爸媽”來得親切

——讀彭學明《娘》有感

“路的兩邊是田,田的兩邊是山。”而山的裏面埋藏着彭學明對孃的深深懷念。也許是出於習慣,也許是緣自感性,總覺得“爹孃”遠比“爸媽”來得親切、自然,而彭學明的《娘》道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所想所感。

無論你走多遠,永遠都走不出母親的殷殷期盼,走不出那魂牽夢繞的牽掛。人常説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可是,我們欠父母的恩情卻是傾盡一生都無法償還的。

讀《娘》常常讓我覺得心裏一陣一陣的痛。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書,是靈魂與靈魂間的對話!與作者相比,我是何等的幸運,無論是開心,還是孤寂落寞,家的大門永遠為我敞開。在世界上,沒有任何人能夠比母親偉大。正如文中所説:“世界上,有很多有錢有勢的母親,我只要我娘這樣的貧窮卑微就夠了。世界上,有很多偉大高尚的母親,我只要我娘這樣的弱小平凡就夠了。”可是這些理解與崇敬在那些與母親孤苦相伴的艱苦歲月裏,作者絲毫都不曾給與母親。

“母親是英勇無畏的”。書中的“娘”為了兒女的生存,不得不忍受世人的嘲諷四次改嫁,在不幸的婚姻中卑微而頑強地活着。儘管生活是如此的艱辛,何等的不盡人意,但是她始終沒有失去活下去的勇氣,向困難低頭。面對“寨子陰冷歧視的白眼”與拮据的生活,她淡然道“一顆露水養一棵

草,天底下餓不死吃草的人”,義無返顧的踏在求生的路上,“疾風裏耕風”、“暴雨裏播雨”。不曾想,瘦弱的身體裏到底是什麼在支撐她。在被當成流竄犯抓進公社時,面對兒子的質問,面對兒子的虛榮與不理解,她依舊選擇了隱忍。在她乞求兒子相信自己的那一刻,這位母親是多麼的卑微。可她又是這般偉岸,就算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她,不幫助她,依然不回頭,她還是義無反顧地走下去。孃的執着和毅力造就了作者的今天。這一路上儘管受到了許多凌辱與謾罵,受盡歧視和白眼,可她依然不去理會他人的目光,心中只有一個念頭——照顧好自己的孩子。在她的心裏,為孩子付出是理所當然的。我想這也是所有天下母親的心吧!有人説,學明的《娘》是兒子痛徹肝膽的懺悔錄。我以為《娘》更是一曲母親的頌歌,它歌頌了天下最平凡而又最偉大的母親,“子欲養而親不在”,辛苦了一輩子的“娘”卻未曾跟着作者享過一天福,即使是作者在娘逝世多年後寫下了這樣一篇文章,但終究逃不過自己良心的譴責。相信在今後的日子,作者每每想起自己的娘時,心中都會是充滿歉意的。

所謂“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在品味他人的人生時,除了為其心痛之外,更應該做到由人及己。年邁的母親含辛茹苦地養大了我們姊妹四個,垂暮之年的她本該安享晚年,可她仍然不辭辛勞的幫我們帶孩子,熬夜傷神,操勞忙碌,細數我們平日裏的種種行為,是否在無意中對父母造成了傷

害。

這個世界上,許多人會因一次不經意的冒犯而懷恨在心,會因一次惡意的傷害而大打出手,會因一點蠅頭小利而斤斤計較。友情會因此裂變,親情會因此離散,愛情會因此腐爛,只有父母的舐犢之情永遠不變。餓了,可以去父母那兒;冷了,可以去父母那兒;累了,可以去父母那兒;受委屈了,可以去父母那兒。除了父母,沒有一個人可以容忍你對他(她)的不恭不敬或大逆不道。

漫漫人生,我們陪伴父母的時日卻屈指可數。世事難料,我們無法得知在這次與父母的見面後,是否還有下一次機會的存在。

在我的人生詞典裏,“爹孃”遠比“爸媽”來的親切、自然,叫一聲“爹、娘”,我想你們,不知道,你們能否聽得到?

第三篇:朋友讀後感

只有學會正確地思考才能真正地進化成人,朋友讀後感。看到這句話的時候還是被嚇了一跳。雖然道理確實是這樣,但是一直也來卻沒有好好注意一下正確思考的必要性。

能在大學聯考之前拿到《把時間當做朋友》這樣一本書,莫名其妙地預感它會幫助我平安地度過高三最後一年。今天開始看,在浪費了諸多時間睡了一個下午的情況下才看到第65頁(汗~~~~)。但是就是這簡單的65頁已經有讓我寫讀後感的衝動。

大多數為生活奔波的人通常是感覺”一直被時間追着,被追得死去活來“——沒辦法嘛,有太多事情要去做。推薦序裏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都是這樣的感覺。可是,就像李笑來(這本書的作者)説的一樣,因為心智力量的不同,做同樣的事結局都會大有差異。因此,有的人被時間追着趕着,最後也過了河;而有的人,卻一輩子都在河邊不知所措或者重蹈覆轍。

而要避免後者的境遇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唯一的方法就是從現在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承認自己的各種“壞”的天性並用策略加堅持予以改變。當有一天我在上課開小差,在草稿紙上亂畫,寫下“lazy”這個單詞的時候,驚訝的發現自己的名字就在其中,佔了75%。我開始懷疑我是否是天生lazy。以至於我改了我的qq暱稱,lazybones(其實我是覺得懶骨頭聽起來很可愛~)。在這個暑假裏,我每時每刻都感受到我的懶惰還真不是一般二般的,那是一種超乎你想象的懶惰。但是看到李笑來説“懶惰”是人的天性時,我鬆了一口氣。可是在我打下上一排字的時候突然醒悟自己有多麼無知——從我懂事到現在,雖然明白自己很懶惰,可是從來沒有采取任何措施去改變自己(想到這裏真是毛骨悚然),在我知道我明明可以在上高中之前,或者更早就開始改變時我像被什麼敲了一下似的。在意識到由此浪費的青春好時光無法估量時,更是欲哭無淚啊~~

此刻我很清楚地認識到了所謂的“心智”是多麼重要,讀後感《朋友讀後感》。 有的人一輩子都無法發現這個東西對自己一生所起的作用。其實很簡單,當你發現面對一些尷尬或者錯誤的時候,有的人可以控制自己情緒靜下心思考加以分析最後做出結論而你卻懷揣着一種越來越厲害的情緒也沒有化這次的尷尬或者錯位為經驗時你就明白,除了所謂的“智商”,你還和別人有着很大的差距。我們説有的人“聰明”,有的人“睿智”,你可以感覺到這兩個詞是不一樣的。因為“聰明”只是説一個人的“智商”不錯,兒“睿智”的人則是擁有強大的“心智”力量!

明白了這些,我已經非常震撼了。接下來李笑來介紹的“時間賬本”記錄一天比較重要的事件過程是我從今天要開始實踐的事情。

做一點摘錄:

”我與周圍的人一樣,赤手空拳地努力,靠勤奮與勇氣希望自己能夠打出一番新的天地。“(朱敏)

其實成功的人最初都是 赤手空拳 的。

”人生就好像是馬拉松長跑,最後的勝者是那個最能堅持的人……掉隊的竟然都是聰明人。“(朱敏)

雖然有點絕對,但是最能堅持的人確實是非同小可。

”我們大部分人也許不是雄鷹,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擁有蝸牛的精神。“ (俞敏洪)

”做人要勤奮,做人要執着,但一定不要圖快。“(俞敏洪)

”平凡的日子堆砌成偉大的人生。“(俞敏洪)

當然這當且僅當你把名一個平凡的日子都過得充實有意義。

1.沒有正確的方法,做再多的事都是沒有作用的。就像給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人干將莫邪,他是不知道有何用處的。

2.不思考的人沒有問題,會思考問題的人卻往往不去問別人。

3.因為“懶惰”而向別人提問的人是罪不可赦的。

4.為了不接受“沒有時間了”這樣冷冰冰的現實,唯一的辦法就是,從這一刻起就開始和時間做朋友,瞭解它認識它並且和它很好的合拍。

5.做一件正確的事用處肯定是有的,即使你現在不知道,在將來的莫一天它一定會發揮作用。然而你不去做這樣的事就一輩子無從知曉它的作用。

6.與其尋找更好的方法還不如馬上行動。

7.推遲自己的滿足感,時刻提醒自己要做好時間賬本。

第四篇:親切的期待

親切地款待

與家人閒聊,説到現在人情淡漠,聯繫方式越來越多,真正的聯繫卻越來越少。便是親戚朋友間,也疏於走動,不禁想起早年間的經歷。

那是在鄉下老家。每到逢年過節,或父母生日,就會有或遠或近的親戚,提着或豐或儉的“禮信”,從鄉路上迤邐而來。父母早早迎上前去,拉扯着手,謙讓着禮,親熱地聊着家長裏短。末了,便取下灶邊懸着的臘肉,煮了或炒了,或者捉一隻雞,現殺了,或燒或燉,再去菜園裏,尋些新鮮時蔬,拼湊出幾個菜來,熱情款待一番。

有時他們久不來,父母也會拾掇些“禮信”,牽着我們的手去。當然,我們也會得到盛情的款待——那是困難年代,但那種款待的慷慨,至今仍讓人感覺温暖。那時,交通和通訊都不發達,維繫和熱絡着親戚情感的,除或濃或淡的血緣外,或許就與那一次次親切的款待有關:真誠,友好,温情,融洽。

美國教育學者帕克·帕爾默説:“好的教學是對學生的一種親切款待,而親切的款待經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為。”在《教學勇氣》裏讀到這句話,深有感觸。

學生來到我們這裏,極像那些“走人户”的親戚,無論親疏、尊卑,都理應得到最好的款待:噓寒問暖,説長道短;傾盡最好的積蓄,奉獻全部的真情——熱情地接待,友好地交流,儘可能周全地瞭解他們的情況,明白他們的需要;讓他們敞開心扉,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情感、困惑,甚至偏見和謬誤。

只有這樣,真正的教育,才可能發生——真正的教育,必是建立於彼此的理解、信任、尊重基礎上的,必是伴隨着關愛、温情、潤澤之類意味的;就像真正美好的課堂,必是開放活躍、自由敞亮的,必是能夠讓師生彼此感到身心愉悦的。

當我們傾其所有地“款待”學生時,教育所特有的相互成全,也才會真正發生。如帕爾默所説:“一個人昨天提供給陌生人的食物與住所,就是他希望明天從陌生人那裏得到的。教學也是如此:教師對學生的親切款待會產生一個更親切地款待教師的世界。”

當學生願意向我們敞開心扉,願意接受我們的影響,願意跟隨我們的引領,願意與我們進行心靈的交流和對話,這便是我們得到的最好款待——人與人之間,再沒有比彼此信任、彼此尊重、彼此需要更美好的事了。身為教師,這樣的被信任、被尊重、被需要感,也正是學生對我們的最好回饋,是生命與生命之間最美好的投影和應和。

只有在這樣的美好氛圍裏,我們才會有真正的“教學勇氣”源源不斷地產生,我們和學生,才會有“無止境的相遇”,才會有共同朝向“偉大事物”的可能

第五篇:漂亮朋友讀後感

雖然《法蘭西生活報》領導階層或者表面上的編輯都是男的,但是那些文章的幕後都是女的寫的,漂亮朋友讀後感。她們有才,卻又難以擺脱悲慘的結局...瑪德萊娜,應該是每個人都會喜歡的大家閨秀。她美麗,冷靜,聰明,可是她也難以擺脱杜洛瓦的“戲弄&rdqu(內容來源好 範文網)o;,再聰明也是女生,那份感情的位置一旦填滿了,就難以容下別的東西了。他們兩個短暫而不幸福的婚姻,是遺憾也是必然,假如杜洛瓦認真的和他曾經深深愛過的瑪德萊娜一起生活的話,或許也是一種比較完美的結局...

痴心的女子

年輕漂亮的德.馬萊爾夫人,她應該是最愛杜洛瓦的人。她和瑪德萊娜不一樣,她是個小家碧玉,温柔,可愛,善良,希望受到保護,她可以原諒杜洛瓦的每一次錯誤,可是她卻不知道杜洛瓦只是把她當作連棋子都算不上的坐墊。

瓦爾特夫人就純粹是棋子了,她堅守的貞潔在杜洛瓦的眼中也只是片刻的好奇。

美麗年少純潔的蘇珊好像是瑪德萊娜和德馬萊爾夫人的綜合,誰知道他們的結局會是怎樣?誰知道杜洛瓦什麼時候才會停下來欣賞自己已經擁有的?

就這樣,漂亮朋友的故事就結束了,作者留給我們的是個問號,我們留給自己的也是個問號???

主人公杜洛瓦漂亮,精明,同時也貪婪無恥、陰險殘忍。他生活在社會的底層,由於偶然的機會,這個寒酸的鐵路小職員在朋友福雷斯蒂埃的幫助下進了一家報館工作。他依仗自己的外貌來贏得人們的歡心,特別是使用了各種卑鄙齷齪的手段,逐步向上爬,竟成為了巴黎新聞界的紅人,最後他拐走了報館老闆的女兒,迫使老闆把女兒嫁給他,自己便成為了該報的總編輯。

在這部小説裏,我看到了一個現代冒險家的典型。主人公杜洛瓦不擇手段,殘忍邪惡,可這個無恥之徒卻能在短時期內飛黃騰達,獲得鉅額財產和令人注目的社會地位。

杜洛瓦只是當今社會那些為了錢財、權勢不擇手段的人物的代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像他這樣的人也不少。某市區大部分建築用料都來自於一個小鎮,其中鎮裏的某大型礦石廠是一個歸集體所有的產業,已經持續很多年,自此鎮黨委書記上任後,就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利以及社會上的各種不正當關係以買賣的方式賣給了親人,從中賺取暴利,而原有的礦場主人卻只得到了少的可憐的補貼。

野心和慾念是隨着環境和地位的變化而逐步發展的,作惡的手段隨着經驗的積累變得越來越“高明”,恬不知恥的程度因惡行的升級而加深。不過,在現有的社會條件下,杜洛瓦這樣的人總是會不斷產生的。但是世界上像他這樣的無恥之徒終究還是少數,有人性,有真才實學,不圖名利的人還是會有很多。但願以後像杜洛瓦這樣的人不再囂張!但願未來的社會面貌將是一片光明!

漂亮朋友》還是國中買的書,剛開始讀的時候真是覺得乏味無趣,一點讀不下去,可是高中再讀一下子,覺得還不錯,但是讀了將近一半的時候覺得除了令人蹙眉的疑惑我還讀不出別的什麼,文中的主人公杜瓦特是一個在巴黎大街上浪蕩的男子,讀後感《漂亮朋友讀後感》。他打扮得有點花哨,有點兒庸俗,有內而外透着那股難以忘卻自己曾經身為輕騎兵的高貴身份的勁頭。因此總有擠身上流社會的渴望,對有魅力的女性有着強烈的佔有慾。他並沒有因為慾望而發奮圖強,做個配得上自己需求的人,他不想怎麼改變現狀也無力去改變自己的現狀,更不可能憑自己的力量從所居住的貧民窟一樣的閣樓裏逃出來。我不懂他追求的究竟是什麼,但是我感覺到他的“虛”:虛偽 和 虛榮。

我感到很多人像他一樣,例如生在有錢人家的小孩,家中破產,吃慣了山珍海味,就算在外面吃餐館都覺得苦,一心想着滿漢全席,和窮人家的小孩子追求的一個月一頓肉怎麼比啊?幸福感和滿足感都是通過比較而產生的,可是在比較好的時候往往感受不到比較差的結果有多麼恐怖,你喪失自信,甚至自尊自愛。不知道什麼叫腳踏實地,一心想着美好的事物,根本不面對現實,其實這些都是虛榮心作祟,像杜瓦特一樣,憑藉自己僅剩的美貌和曾為上層認識的經歷,偽裝自己,虛偽之極。在窮困潦倒之時,他碰見了自己在騎兵隊時的舊朋友,現在已經做了《法蘭西生活》報社政治專欄編輯的弗賴斯節。弗賴斯節改變了他的命運,把他領入了一個連他自己都不知道有多麼適合自己的行業,讓他成為了一名記者。並且在一個合適的時間很知趣的給他讓出了自己的位置——儘管他本人一點都不情願,但是他還是離開了,被忽視和縱容的毛病最終要了他的命,也讓原本屬於他的一切,包括他的財產和他的妻子都歸屬了杜瓦特。可能我看不起杜瓦特,可不得不説他是幸運的,他的幸運在於他明白“一切的一切無非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地追求功名、追求財富比起自私自利的追求女人、追求愛情又要高人一等。”杜瓦特看透了這個世界並且絲毫不願意掩飾自己的追求。最後,他做到了。這個狡猾、陰險、伶俐但又非常執着的小人物最終成就了他的理想——儘管那理想在正人君子看來是不值一曬的!我想到了孔子的一句話:不成功便成仁,杜瓦特顯然達到了目標,他“成功”了但是並沒有成仁。

除了主人公,他身邊的女人也讓我難以捉摸。例如在杜洛華的情婦與妻子身上可以看出上流社會女人的感情的放縱與複雜,她們不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單調的生活,她們想要尋找刺激與放蕩,想接觸一些不屬於自己圈內的生活與人物,想擁有一份讓自己總遠無法忘懷的出軌。要説他的情婦中最想獲得尋求刺激生活的莫過於德·瑪海勒,她雖已經身為人母但在她的身上仍然有尋求刺激的因素,而杜洛華的出現正好彌補了她那份渴望的心。在讀到德·瑪海勒和杜洛華的感情時,我還以為杜洛華只是個吃軟飯的,掙點錢便能生活的好點,對他的前景一點都不看好,也不理解情婦的心情,如果被發現那豈不是連後半輩子都保證不了了呢。在40歲的時候選擇冒險,是不是決定讓生命的高潮在40歲時候再顯然後一度下滑?這樣的人生有意思麼。相比之下雷吉埃的遺孀、杜洛華的前妻瑪德萊娜則是一位相當有才華且自信滿滿的一個女人。 她沒有因為弗雷吉埃的死、杜洛華的拋棄而放棄自己的生存或做一些有失自己身份的事情來,而是瀟灑平靜地離開。可以説她是個心不依附於男人身上的女人,喪偶,離婚,不忠與背叛對她來説似乎顯得無動於衷。為什麼她能如此不為人所傷、不為事所動呢?我想,原因在於她並不愛她的丈夫們,在她那裏婚姻只是一種合作關係。在她經歷了喪偶,離婚,不忠與背叛之後還依然能夠再與哪個男人像籤合同一樣地獲得結婚證書。她的才華自信令人羨慕但是冷漠的心令人恐慌。這樣有能力的女人在當今社會,也許是個名副其實的女強人,或許也能遇見讓自己變成小女人的男人,一切都很好,我想可能是當時社會不允許這樣的人出現吧!也很困惑。小説還沒讀完,並不是很感興趣,不會滿懷熱情的閲讀,但是總有點疑問想知道結果如何。想鑽進這些個的心看個究竟。我想這種樂趣才是小説的感覺

推薦訪問其他範文:

《把時間當做朋友》讀後感

《漂亮朋友》讀後感

《我的朋友》讀後感

和時間做朋友讀後感

《森林裏的恐龍朋友》讀後感

Tags: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