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千年一歎》雜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7.73K

讀《千年一歎》雜感

讀《千年一歎》雜感

各位領導,各位同事,今天跟大家分享一本書--《千年一歎》,作者餘秋雨。下面我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這本書,也説説我自己讀這本書時一些雜亂的感受,請各位多多批評指正。

作者在創作《千年一歎》這本書時,是以日記的形式寫作。這本書是1999年9月到2000年1月1日,作者餘秋雨隨同鳳凰衞視節目組,前往希臘、埃及、伊朗、印度等多個國家考察歷史早期文明遺址時所寫的日記集。書中描寫了作者為探訪文明遺址,走過多個國家,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及對古老文明逝去和延續的思考。描寫非常生動,引人入勝。

初讀這本書時,還在讀高中,當時更多的是把這本書當做一本遊記來讀,書中很多異國風情、趣事的描寫深深的吸引了我。下面跟大家分享兩段書中的內容:

這一段是描寫作者一行人在伊拉克的首都巴格達,底格里斯河畔吃當地的特色美食烤魚時的見聞。我對這一段描寫印象非常深刻,因為當時是在晚自習大概九點多的時候讀到這裏,越看越覺得這烤魚得特別香,越看越餓,下晚自習回宿舍泡方便麪吃,一邊吃一邊幻想自己在底格里斯河畔吃烤魚。

這一段是描寫作者在巴基斯坦見到的當地人對貨車改裝的神奇的執念,作者生動幽默的描寫,讓人在讀到這段時忍俊不禁,我在網上找了幾張圖片,大家感受一下這奇特的改裝效果。

下面我説一説讀這本書時的一點感想

一、勇氣

讀這本書,給我的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作者一行人的勇氣讓人欽佩。大家可以看一下這是他們這次行程的一個簡單的路線圖,可以看到,這其中有很多國家直到今天依然戰亂紛紛。而且他們不是坐飛機走形式,而是真真正正的驅車腳踏實地的走遍人類文明的重要遺蹟。他們不僅要面對險峻的自然,更須面對中東動盪的局勢、宗教極端分子的威脅和貧困地區衣食住行的匱乏,可謂困難重重。踏上此行作者是非常清楚的知道須要面對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支撐他毅然決然的踏上此行的動力是他對待文明嚴謹的學術精神。他對自己的評價是:我只相信實地考察,只相信文化現場,只相信廢墟遺蹟,只相信親自到達。他如盧梭一般感染上“只能行走,不行走時便無法思考”的疾病。他也以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對待文化的態度。在文化面前,再大的困難都不是困難,即便有生命的危險,也義無反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感悟文化真諦,考察真真切切的文明遺址,讓廢墟訴説自己的坎坷文明路。

二、尊重

作者一行人在伊朗的時候,遇到過這樣一件事,隊伍中的幾位女士,在公共場所完成採訪之後回到車上,因為天氣炎熱,立刻扯下了包裹着頭髮的頭巾,這時立刻有人敲窗,比劃着要求女士把頭巾帶好,一位女士心中有氣,搖下車窗説“我是在車內,不是公共場所”那人回答“你的車子有窗,所以還是公共場所”。第一次讀到這裏是,我是非常憤怒的,覺得這人也太多事,這個國家男女不平等,壓迫女性!

後來,因為在民族院校就讀,身邊很多信仰不同宗教的同學,看到他們圍着頭巾進進出出,看到他們在齋戒月嚴守着日出不食的戒律,慢慢體悟到宗教是個人的選擇,我們可以不理解,不贊同,但不應該貿然作出評價,應該給與足夠的尊重和寬容。

由此聯想到現今網絡上肆虐的鍵盤俠,在網絡上肆無忌憚的對他人評論指摘,很多人成為了網絡暴力的受害者。我想,如果每個人都能對他人多一些尊重,多包容,多理解,多體諒,不去歧視,不去嫌惡,或許網絡上的戾氣就不會這麼重了吧。

三、思考

作者的此次旅行,可謂是在思考中行走,在行走中思考,他思考曾經生機勃勃的古文明如今衰退敗落的原因,思考為何只有悠悠中華文明能夠延續數千年而未曾中斷和湮滅,正是得益於作者的思考,我們才能看到這本精彩的《千年一歎》,才有機會跟隨作者的腳步,領略數千年前古文明的瑰麗。

但是現在各種各樣的短視頻軟件、購物平台幾乎已經填滿了我的業餘時間,而從中所接受的信息也大多是垃圾信息和碎片化信息,在網上更多的時間是用來刷視頻、淺閲讀,是灌水,是閒逛,很少能靜下心來讀一本書,思考問題。

因而很多時候感覺自己已經沒有了思考的習慣,甚至於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有時候會覺得日子過得渾渾噩噩,茫然不知所措,生活、工作一切似乎都是按部就班,順理成章,但似乎又少了點什麼。

今天,藉着這次活動的契機,重讀《千年一歎》,讓我思考當我被娛樂至死的風氣洗腦的時候,當我習慣於被別人的思想主導自己的行動時,或許我應該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生活。

古語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受疫情和自身經濟能力約束,當然主要還是經濟能力有限,行萬里路短期內是不大可能了,那就從好好讀書開始吧。有一句話不是説嘛,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最近我的靈魂跟隨阿耐的《大江大河》正在改革開放之初那個風雲激盪的年代遊歷,獲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