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燦爛千陽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8W

燦爛千陽讀後感多篇

《燦爛千陽》讀後感 篇一

第一次接觸到卡勒德·胡塞尼的作品是“追風箏的人”,非常欣賞這本書,現在每當做一件事情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做了這件事我會後悔嗎’當然,我會追尋內心深處找到答案再做決定。

“燦爛千陽”中,瑪麗雅姆和萊拉的故事在我腦海中不時拋出一系列問題,我們的社會給女人是怎麼定位的,女權怎麼定位才算平等,等一系列問題。

瑪麗雅姆被施家暴,剝奪基本的人格自由,受教育權利,她丈夫的大男子主義思想,重男輕女觀念,保守的思想等等不斷使我陷入沉思,讓我開始留意周圍的環境,觀察親朋好友的生活,透過在他們生活中看到的燦爛輝煌,拉開面紗看到他們生活的本質等。

國家安寧是對一個人,一個家庭的生活,一個城市的社會環境是多麼的重要,做為一名女性,我很慶幸自己能夠生活在如此平安的國度,生在和平時代,生活在一個男女平等,民主管理,有先進,遠見卓識思想的家庭,不知,這是不是我前輩子修來的福分,但是我萬分感激。

兩個女人的命運多舛非常影響了我,我觀察自己周圍的家庭,也發現了不少我以前不以為然,不注意到的細節,在我們的環境中,原生家庭也不在少數,在家施家暴的,在家有妻兒老小還在外面搞外遇的丈夫,在家庭中不給女人相應的地位的家庭,大男子主義思想的家庭,以保守思想教兒育女的家庭非常多,這本書只是社會的小縮影,雖然在不斷髮展,不斷改變,但是老一代保守思想還是根深蒂固的影響年輕一代的成長,發展。

當然,就像這本書起名的一樣,只要有無數個燦爛千陽的光照,我們的社會一定會變得更美好。

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明月,也數不清她的牆壁之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

《燦爛千陽》讀後感 篇二

《燦爛千陽》的閲讀純屬偶然,第一本卡勒德·胡賽尼的書是《追風箏的人》,在地鐵報上斷斷續續的讀了後買來讀的,讀完後也向朋友力薦,覺得這本書真正寫的是好,感動,從頭到尾的感動。看完後,也私下很有負罪感的感到幸福,因為自我生活在和平盛世因為自我自小被家人的愛環繞。當看到《燦爛千陽》的作者與《追風箏的人》同為一人的時候,當時的第一反應是,這本書我不要看,我怕我揹負不起書中沉重的感覺。

前些日子在噹噹買了一堆書,書送到家裏,才突然憶起,這本書,是説不要看的。但既然買了,總沒有不看的道理,況且作者以前的作品也是我極盡溢美之辭讚揚的。這本書看完的感覺,一是震撼二是心酸,書中以一個不幸女人的一生為線索(此刻覺得,這個國度的女人,大概離幸福的距離比任何地方的都要遠點)從她的視角寫出國家的動盪對國民的影響。這話太籠統,可總結來,就是這感覺。裏面有很多家暴的情節,並沒有描述到多麼詳細,但聊聊數語卻帶給人無數的想象空間,看的我每每忍不住自心底寒戰起來。也對瑪麗雅姆生出敬佩,這樣的環境下,她依然肯用她的愛心温暖另個與她同樣不幸的人。書中有個細節描述到萊拉的父親帶他們兄妹去卡米揚大佛遊玩,寫到周圍景觀的閒散適宜,農人在田間勞作,農作物在微風中俯仰。我的思緒也彷彿被帶到那個孕育温馨、神祕與期盼的下午,數章後一筆帶過大佛被毀,伴隨同時的還有戀人的失散和親人的過世,雖然沒有過多的描述,卻有種心酸的感覺讓我無法繼續讀下去。卡米揚大佛的被毀以前在新聞裏看到過,只有看到書裏帶過,才真正相信,它真的被毀了,一向都不相信,這樣一件民族瑰寶,怎樣就會被毀了,怎樣會下得了手。結尾有點點大團圓性的,萊拉和她的愛人踏上了回鄉的路程,尋找身心的最終歸宿。這個,我有點點懷疑,當一個人,做為人的基本權利被徹底否決,徹底踐踏後,他仍然會將否決與踐踏他的地方作為歸宿麼?當然,生活在幸福中的我們是無法體會他們的悲涼與無奈的。

阿富汗,一個多麼遙遠而讓人費解的地方。

《燦爛千陽》的讀後感 篇三

《燦爛千陽》以兩個女人的一生作為主線,講述了在**中阿富汗人民的生活,更讓我清晰地看到了生活在那裏的女人的不能自主的悲慘命運。

萊拉是幸運的,從小在開明的父親呵護下無憂無慮地成長,隨着房子被擊中父母離去,她被希拉德救出,卻又被希拉德設下的圈套誤以為塔裏克已經死去。她想逃跑,但意外發現自己有了塔裏克的孩子,為了這個孩子她違心地嫁給了希拉德。但是經歷了種種磨難她最終得到了她想要的幸福生活,那就是與塔裏克還有孩子們在一起。

瑪麗雅姆作為一個“哈拉米”(私生子)從出生便註定了一生的不幸,從那麼期盼父親的到來到去找父親結果被遠嫁到遙遠的地方,離開了家,母親因為她的出走而自殺,希拉德是個殘暴專橫的人,常常毒打她,也打萊拉。曾經與母親娜娜在房頂看月亮,在樹下看落葉,在河邊釣魚的日子只能是美麗的回憶,快樂只屬於過去。最終,她選擇自己一人承受殺人的懲罰不肯與萊拉共同離去。

命運讓萊拉與瑪麗雅姆相識,並同在一屋檐下受着希拉德的非人折磨,從最初的敵視到後來的親密如母女一般,萊拉在瑪麗雅姆的幫助下(與希拉德對打中打死了他)脱離了苦海,而瑪麗雅姆卻被執行了死刑。但是瑪麗雅姆在最後是平靜淡然的離去,她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得到了萊拉與萊拉孩子真心的愛,她用自己的最後力氣幫助了她們,她覺得自己這麼做是值得的。而當萊拉回到瑪麗雅姆生活的小村莊,見到了瑪麗雅姆生前喜愛的毛拉之孫,並打開了瑪的父親留給她的東西與信,萊拉哭了,瑪麗雅姆的父親扎裏勒的懺悔與道歉來得太晚了,一切都成為了遲到的愛。

《燦爛千陽》引領着我用眼、用心去領略這個國家的風景、人物、事件,沒有機會也不大可能走到更多地方的我,使得書發揮了它巨大的作用,使我這個井底之蛙能夠讀到並感受到那些未曾感受和經歷過的體驗。也許我還是不能更深刻的領會書中的內涵,還是無法想象那裏的人們的生活狀況,對一切仍只是停留在表面,只是膚淺的認知,但是,這已然為我打開了一扇窗,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與更紛繁複雜的命運。

初看《燦爛千陽》的名字,我錯以為應該是輕鬆快樂的故事,當翻開書,一頁頁一字字地認真讀過之後,便發現我真是大錯特錯了,雖然作者為這兩個故事設置了還算不錯的結局,但其中間的波折、痛苦、欺騙、暴力、水深火熱卻更讓我記憶深刻。不知道燦爛的千陽是否能夠最終照耀在他們身上,不知道風箏是否最終能夠快樂地飄揚,只有祝福、只有祈盼。當經歷瞭如此創傷的人們重新看見燦爛的太陽與舞動的風箏,那將是一幅更加美好與幸福的景象吧。

燦爛千陽讀後感 篇四

這兩天讀了一本書。

算上這一本,作者寫的書一共讀了兩本。《追風箏的人》好像是國中讀的,具體時間已經忘了。這一本《燦爛千陽》是今天下午看完的。

小説有兩個女主人公:瑪麗雅姆、萊拉。

兩個人有着不同的成長經歷,最後兩人的命運卻相互交織,緊密相連。小説描寫了阿富汗地區將近半個世紀的事。

瑪麗雅姆算得上是一個私生女,從出生開始就和母親娜娜住在一個泥屋裏。只有每逢星期四才有機會見到外面的世界,不過不是看的,而是她的父親描述的。在母親上吊死去之前、被父親嫁給老男人之前,她對父親一直是美好的。

在嫁人之後,經歷了懷孕流產,隨後開始了被家暴多年的人生。因為戰亂頻發,萊拉的家人都沒了,她誤認為塔吉克死去,嫁給了拉希德。瑪麗雅姆卻是極為厭惡的。

直到萊拉的女兒出生,二人才冰釋前嫌。隨後萊拉的兒子出生,兒子逐漸長大。從萊嫁人後的第十年,遇見了塔吉克。青梅竹馬的感情是説忘卻忘不掉的,但被拉希德發現了,他想殺了萊拉。一番搏鬥後,拉希德被瑪麗雅姆用鐵鍬殺死。

瑪麗雅姆為了讓萊拉活着,進了監獄,也執行了死刑。萊拉和塔吉克回到了家鄉。

看到瑪麗雅姆毫無反抗的嫁人,我是恨其不爭的。但繼續讀下去,發現在那個時代,如果逃婚的話,能活下去嗎?兩個主人公都經歷了長達多年的妥協,最後卻為了彼此選擇了抗爭。她們的人生看起來是沒有光彩的,誰也不能保證光會不會照進來。

《燦爛千陽》的讀後感 篇五

《燦爛千陽》是卡勒德胡賽尼出版的第二本小説,它的力度與深度都超過了處女作《追風箏的人》。《燦爛千陽》展現了阿富汗半個世紀血淚縱橫的戰爭史,它以瑪利雅姆和萊拉為代表敍述了阿富汗女性悲催的一生。書中的主人公瑪利雅姆的童年在十五歲時一去不復返:母親自殺,定期探訪的父親也形同陌路。她成了喀布爾一位中年鞋匠拉希德的妻子,生活在動盪年代的家庭暴力陰影下。十八年後,戰爭仍未平息,少女萊拉失去了父母和戀人,也被迫嫁給了拉希德。

兩名阿富汗女性各自帶着屬於不同時代的悲慘回憶,共同經受着戰亂、貧困與家庭暴力的重壓,心底潛藏着的悲苦與忍耐相互交織。剛開始,瑪利雅姆與萊拉水火不容,但經歷了照顧萊拉的孩子阿茲沙、共同喝下午茶等事情後,兩人又締結情誼,如同母女般相濡以沫。然而有一天,萊拉在街上遇見了他人聲稱已經去世的戀人塔裏克,拉希德多年的騙局終於被揭穿了!事情敗露後,拉希德用皮帶狠狠地抽打萊拉,瑪利雅姆不斷阻止。“結婚二十七年,他已經從她這兒奪走太多,她不會看着他把萊拉也搶走。”於是,瑪利雅姆抓起一把鐵楸向拉希德砸去。埋葬了拉希德後,萊拉與塔裏克帶着孩子逃往巴基斯坦,而瑪利雅姆卻走上了斷頭台……

這本書最讓我動容的是,瑪利雅姆和萊拉在阿富汗舊家族制度下苦苦掙扎,她們沒有向命運屈服,而是聯合起來勇敢地對付拉希德,這就是她們決定自己的生活軌跡的表現。瑪利雅姆與萊拉對自己悲慘命運的抗爭,令《燦爛千陽》始終點綴着一絲希望,正如書中的這樣一段話:“儘管生命充滿痛苦與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情節都能讓人見到希望的陽光。”

當然,《燦爛千陽》也讓我意識到自己是多麼幸運:我生活在一個遠離戰爭,和平安定的時代,過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在萊拉與塔裏克這對共同經歷着種種戰爭的戀人身上,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真正的愛是平淡,是陪伴,是簡單。

總之,《燦爛千陽》使我受益匪淺,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書!

燦爛千陽讀後感 篇六

自《追風箏的人》之後,一直沒有勇氣再讀胡賽尼的作品,太殘酷太絕望太虐心。果不其然,《燦爛千陽》,苦痛與折磨繼續延綿不絕,讓我數度哽咽。

阿富汗幾十年的揪心歷史裏,國家命運關乎個人生存,戰爭、飢餓、生離、死別、私生女、虐待、家暴、冷漠、謊言、男權相互交織,政權的更迭讓悲劇無限循環,暴力就象一個無底洞,根本無法想象那裏的家庭、孩子、婦女他們究竟在經歷什麼,而古老的阿富汗早已在無數新聞裏幻化成一個有關恐怖主義和戰爭的符號,讓每一個人的故事都充滿了迷惘、失去和不可想象的悲哀,這是一個不可寬恕的時代,卻有不可能的友誼和不可毀滅的愛,那裏生活着有心跳、有思想、有感情的真實的人!她們渴望的真情和追求的自由同樣如此真實,她們迸發的最後的光芒一如燦爛千陽,令人無法直視。

胡賽尼的敍事手法更加精妙了,語言也更加純熟優美了。而對書裏涉及到的政治歷史事件,不是很瞭解,影響了讀書的酣暢,得補補了。繼續讀他的《羣山回唱》,繼續感受這片土地裏的'動人心魄的故事。[難過]

[擁抱]願世界沒有戰爭,只有和平,只有平等,當然,還有那美麗的姑娘[擁抱][擁抱]

燦爛千陽讀後感 篇七

合上這本書,心情十分沉重。《燦爛千陽》給我們呈現了一幅泯滅人性的畫卷。

在那不可饒恕的年代,人類的靈魂正在受到無情的鞭撻;在那戰火紛飛的地方,平平淡淡也成為了一種奢侈;在那陰霾籠罩的土地上,無數的吶喊被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本書的主人公成為了阿富汗人民的縮影,從她們的身上我們感受到了對生活的絕望以及在大環境下的麻木。退無可退的她們在尋求不到任何幫助的時候,她們選擇的欣然接受。瑪利亞姆從小就揹負着私生女的罵名,所以她選擇向生活低下了頭。其實在她很小的時候,小得還無法理解“哈拉米”的時候,她也曾經有過理想,有過追求,有過對美好生活的期望。但由於生活環境的扭曲,導致她的一生成為了一個悲劇:從小被爸爸拋棄,媽媽因抵擋不了壓力而選擇自殺,自己又被爸爸的女人安排嫁給一箇中年男人。對於這一切,她的抵抗都發生在她的想象中。當她回到生活時,現實還是現實,不會有任何改變。瑪利亞姆為了救萊拉、塔裏克以及她們的孩子而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就在瑪利亞姆人生即將走向終點的時候,她心中雖燃起了許多希望,但閉上雙眼,她感到從未有過的平靜。她從出生,沒人認同她。但在她死之前,她是帶着滿滿的愛與認同而離開。她覺得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刻!面對法官的判決——死刑,她也欣然接受,甚至她在臨死前認同了自己存在的不合法性,認為判決死刑是一種合法的結局。瑪利亞姆的一生都在服從他人的命令,直到臨死的時候她也服從了她一生中的最後一個命令:把頭低下。

本書的另一位主人公萊拉在戰火中失去了雙親,並與自己親梅竹馬的愛人——塔裏克失去了聯繫。在不懷好意的希拉德的精心設計下萊拉相信了塔裏克已經死於戰火。當時精疲力盡的她又發現自己懷了塔裏克的孩子,萬般無奈之下萊拉選擇嫁給了將近50歲的希拉德,與瑪利亞姆共事一夫。兩位主人公從最初的敵對到相互瞭解,又到成為知心的朋友。由於彼此的遭遇都十分可憐,無形之中她們走到了一起,成為了心心相惜的忘年交。兩人在希拉德的家庭暴力之下相互扶持,最終瑪利亞姆為了救在希拉德拳頭之下的萊拉而下定決心做出了自己一生中的唯一一次的反抗——殺死了希拉德。在瑪利亞姆的幫助下,萊拉找到了自己一直嚮往的生活。但最終她沒有甘於平淡的生活而選擇回到首都喀布爾,為自己故鄉的重建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帶着滿滿的希望而非滿身的仇怨繼續活下去。這是愛她的親人與她所愛的親人願意看到的最好的結局!

當親情、友情、愛情與家庭都成為奢侈品的時候,唯有一服軀殼的我們行走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還有什麼意義可言?我們就如同禽獸一般,沒有了思想,沒有了理想,沒有了之所以成為人的理由!

也許在當代社會中,阿富汗的婦女已經習慣於被壓迫,習慣於服從一切命令,習慣於認同自己的低賤。卡勒德胡塞尼筆下的人物一味忍受,但絕望與微弱的希望並存着。有一些沒有放棄自己人生追求的勇敢的婦女在推動着阿富汗婦女美好明天的到來!只要給她們一點支持,我相信她們一定會創造奇蹟!

陰霾終究會過去。在撥開層層雲霧之後,我們會發現屬於阿富汗人民的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

燦爛千陽讀後感 篇八

不敢輕易去寫任何評價,怕自己的言語太過淺薄,戰爭是罪惡的根源,感謝祖國帶來的平和安定,看到書中時間寫着1987的時候,那時候的我剛剛出生,我的出生並沒有給家庭帶來愉快,畢竟那時是計劃生育加上重男輕女的時期,回憶中整個國小時期都是美好的,記不得什麼糟心的事情。

20xx年,我已經上了國中,20xx 年出現了非典,想到了那時候的同學,老師,雖然可能是沒有任何關聯,但是在我的腦海中出現的就是那會在教室裏上課,和同學玩着跳房子的遊戲,早上排到值日的時候去整理學校廣場上的自行車,直到現在我也會偶爾做夢夢到高中晚自修下課的時候擔心錯過了最後一班公交車,夢中焦急的在學校的停車場尋找自己的自行車,現在我的印象已經徹底模糊,不記得我到底是真的有過趕不上最後的公交車還是在黑暗中找不到自己的自行車,20xx年,我在上大學,那時候的每天都是簡單而美好的,可以任性的看着自己喜歡看的小説,管它白天黑夜,再長的電視劇也有足夠的時間追下去,兼職做過幾份工作,和室友圍着操場散步,灑脱的促心交談,這應該是很多80後的正常的生活軌跡,同樣的年代,阿富汗人民的生活經歷簡直無法想象,所以常常我會想,應該感恩現在的生活。

即使生活中遇到很多磨難與波折,可生活並沒有壓迫到你無法呼吸,沒有束縛你的雙手和大腦,只要你願意付出努力,生活會雙倍的回贈你。

燦爛千陽讀後感 篇九

用兩天的時間,看完了《燦爛千陽》。依舊如讀《追風箏的人》一樣,開始是一種對異域截然不同命運的窺探,最後卻是無比的震撼和慨歎。不過,兩者應該還是有區別的。我個人認為《追》是一個故事,《燦》則是一個社會。故事可以很精彩,很動人;社會只能是真實,真實得殘忍。

“燦爛千陽”這個名字,很不錯。來自於四百年前的一位叫做的詩人的詩句:“喀布爾每條街道都令人目不轉睛,埃及來的商旅穿行過座座市場。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月亮,也數不清她的牆壁之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一千個燦爛的太陽,本是詩人最慷慨的盛譽,可它怎能敵得過時間的變遷,敵得過人的慾望呢?戰爭,爆炸,襲擊衝突,政權更迭,難民營,對婦女的壓迫制度,飢餓,顛沛流離……書中的種種,讓誰都相信,“縱然有一千個燦爛的太陽也不足以再用它金煜的光芒去照亮它陰影憧憧的洞穴,用它稠濃的温暖去掂量它罪惡砭骨的淒涼。”是的,美好的歷史,在現實面前,只能是遙不可及的神話,這點,我堅信。

兩個主人公,都是極其不幸的,但相較而言,我更同情瑪麗雅姆。萊拉有過幸福少年時代,尤其是與父親和情人塔裏克的相處,更是留下了永遠的甜美回憶。萊拉也有依靠,或是等待,無論是她和塔裏克的私生女,還是她和拉希德的兒子,都是她生活的依靠,抑或希冀。萊拉更有幸運的結局,和自己相愛的人相守,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以完成父親的遺志。這一切,瑪麗雅姆都沒有。作為私生女,瑪麗雅姆從一出生,就失去了一切,沒有幸福,沒有未來。如果她能遵循母親那番“幸福不可得”的教誨,也許悲慘會來得晚一些。可是她幻想了,幻想着家庭,幻想着幸福。結果呢,母親自殺,父親匆匆把她嫁人,或者説是丟棄於人更為恰當!當然,如果能生個孩子,哪怕是女孩,命運還是會有轉機,可是偏偏又是習慣性流產。()至此,悲慘命運徹底沉入了地獄深淵,永無天日。

瑪麗雅姆最後勇敢的選擇,沖垮了我所有的堅持。為了挽救萊拉,她會用鐵杴結束了拉希德的生命;為了成全萊拉和塔裏克的幸福生活,她會去法院自首;而走向生命的最後,面對砍頭,書中如是寫道:“當她即將離開世界的時候,她是一個付出了愛也得到了愛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監護人的身份離開這個世界。以母親的身份。她終究成了別人眼中的重要人物。”這到底該是怎樣的一種蜕變呢?

看完,你能説《燦爛千陽》只是一個故事嗎?

小説最後,萊拉和塔裏克捨棄了巴基斯坦穩定安逸的生活,毅然選擇了回到戰後的祖國,回到破爛的喀布爾,我想這不僅僅是一種大團圓式的理想主義,更是一種憧憬吧。

《燦爛千陽》讀後感 篇十

“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明月,也數不清她的牆壁之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

有一次看艾瑪·沃森採訪馬拉拉的一個訪談節目裏,她問馬拉拉,最近在看什麼書。馬拉拉説《燦爛千陽》。然後我才知道這本書是《追風箏的人》的作者寫的,才知道這本書如此暢銷,反響很大。再然後,我終於把這本書一口氣看完了。其實,本書故事太悲慘,是通過兩名所嫁非人的女性,揭示代際之間的諒解,以及母愛的力量如何完成兩位女角的自我救贖。真的沒有一絲陽光的愉悦,燦爛千陽只是不幸的人們對於自由、幸福的一種深深的渴望!

然而最令人驚訝的,還是她們對待層出不窮的苦難的態度。當苦難達到無法容忍的時候,宗教在她們內心所顯示的力量。

故事最後,萊拉毅然決然回到故鄉教書育人。也許只有經歷過戰亂,經歷過背井離鄉的人,才能理解那對千瘡百孔的故土的深情厚意。

最最最後,還是願世界和平沒有戰亂,願面紗下的塵埃也是光,願苦難中永遠伴隨着希望,願信仰讓前路充滿陽光,願你我都可以共享這千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