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象人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2W

象人讀後感(多篇)

讀《象人》有感 篇一

《象與騎象人》把人的“心”比做一頭放任的大象,把“智”比做騎象人。大象和騎象人的協調,感性和理性的互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對萬事萬物的認知與感受,影響我們去體驗和判斷,要使大象與騎象人協調必須對大象進行良好的訓練,並日積月累,不斷重複,方可湊效。訓練大象騎象人必須參與其中,這樣騎象人才能駕象前行,終達幸福彼岸。

讀《象與騎象人》一書和以前讀的書不同,我讀起來有些吃力,儘管我一字一句的讀,總覺得讀時清楚讀後又講不出來。我仔細地讀了兩遍還有讀不懂的地方。但是讀後還是感想挺多的。這裏我寫三個方面:

一、本章第一部分,講了人的心理是如何運作的,我懂得了人的心理是若干部分組成,它們會相互衝突。身體的每個部分都有它自己的情緒和主張;左右大腦各司其職,左腦專司語言處理及分析,右腦比較善處理立體圖形;人的理性其實非常依賴複雜的情感,因為只有充滿情感的大腦運作順暢時,理性才得以運轉;控制化系統的功能就像一名顧問,它就像騎在大象上的騎象人,可以幫助大象做出更好的選擇;騎象人和大象只有配合良好才能創造傑出的人類,但是兩者的合作關係總是狀況百出。所以導致出了影響幸福的三個障礙,即:無能的意志力,心理干擾,冠冕堂皇的理由。

懂得了人對於自己經歷的一切事情都會有喜歡和不喜歡的反應,即使在下意識的情況下也是一樣的。

懂得了人都有負面情緒的偏好,對壞事的反應要比對好事的反應更快更強烈更持久。

懂得了人的個人特質基因有一定貢獻,腦波的不對稱的現象跟人積極及消極情緒有關聯。

受到自己過去對一些人所做的一些事不理解,和自己的想法差的太大,還有一些人動不動就發脾氣有時想不通會生氣、憤怒、情緒不好,我也會對自己的親人發脾氣。現在明白不要再想不通不要再生氣憤怒。因為人各有異,人人都有壞脾氣。也感受到也不必對自己的一些壞情緒以及改掉自己的壞脾氣這麼難而內疚了。因為,自我是分裂的而非一體的,都有消極情緒和不同情感。想改掉並非易事。我要用“冥想”的方法去改掉原有的需要放棄的不好的情緒。只要自己認識自己的不足。慢慢改一定能改掉的。

二、本書第二部分講了我們如何相處。用了兩章分別講了互惠和自以為是。讀後懂得了人跟人之間彼此互惠是一種深埋在我們心中的本能,也是羣體生活的基本往來之道。人有一種無心自發的互惠本能反應。

懂得了人腦中有對互惠應用的“策略”:(一)以牙還牙,就是別人怎麼對待我們,我們就怎麼對待對方。而“以牙還牙”裏還有報復與感恩的道德情緒。“知恩圖報”及“有仇必報”這兩種心理可以説是一體的兩面,二者缺一不可。一個知恩圖報但不會報仇的人最容易會變成被人利用的犧牲品,而一個有仇必報但卻不知道感恩的人,則很快就會遭到所有人的排擠。(二)語言造勢。在別人背後説長道短是人得以建立羣居社會的關鍵因素,人類只所以會進化出語言是人要靠語言説長道短。讀後更驗證老人們説的一句話:誰人背後不説人,誰人背後不被人説。

懂得了人的“自以為是”,人性本自私或只要知道自己不會發現,人有時就是會騙人。人一講道理就頭頭是道,但可悲的是人自己總是誤用道德,最慘的是誤用道德後還渾然不知。我們對別人的評價其實相當精確,而自我的評價卻常常扭曲失真,因為我們往往透過玫瑰色的眼鏡去觀察自己。

懂得了人都有天真自我的態度,即“天真實在論”,我們每個人看到的,感覺到的世界是最真是的世界,我們相信自己看到的事實,每個人也都看到,所以別人應該跟我一樣的想法。人還有“強做判斷”的內心毛病,每個人都看到對方眼中的刺,而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讀後深深的知道了這都是人的本能反應,由於自我的“強做判斷”而會使自己憤怒、苦惱以及會發生衝突。要改變自己的自動化反應,用冥想的方法。讓自己靜下來,學會從哲學的角度面對自己的人生。

以前無論在單位還是在家裏發生大的憤怒和苦惱時,我常常會將此記錄下來。冷靜的找出自己不對的做法,去合情合理地思考,再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看事情,這樣就化解了我的憤怒和苦惱。但我不知道其道理。讀後才懂得只要我們找出自己眼中的梁木,就不再會那麼受自身偏見所困,不再會那麼容易與人爭論與人衝突。只要我們懂得人都有這樣本能的反應,都有自私偏見的天性,都帶有玫瑰色的眼睛觀察自己。就不要去計較別人挑剔自己眼中的刺,對於任何人做出的任何不順心事都不要太在意。但是我也懂得了這個道理。改變很不容易。我們要冷靜,要堅持用冥想的方法讓自己學會從哲學的角度面對自己的人生。

三、學習了一、二部分後,我瞭解了接受了大象的力量,我就理解懂得了如何駕象的一些道理:

(一)不求事如己願,但求凡事順其自然。

(二)我們的生命需要別人才完整。

(三)人生最重要的道理不是用“教”就學得會的。智慧不是別人給的,一定考自己去發現。

(四)人只要活的快樂就一定有明智、高貴、公正的人生,同理,人只要活的明智、高貴、公正就一定有快樂的人生。

總之,讀這本書收穫感受很多很多,我懂得了象和騎象人就是我們本身,我們心理健康取決於兩者的協調合作、互取所長。結論很簡單:幸福之道在中庸。

讀《象人》有感 篇二

以前有個很醜陋的人叫:約瑟夫。梅里克,人們全都笑話他,叫他象人,正因疾病他的鼻子長長的,耳朵大大的,像大象一樣,一個商店老闆拿他做展覽賣錢。之後居可夫。傑洛醫生收留了他,幫忙他讀書,交友,一天天成長。。。。。。

文中居可夫。傑洛醫生透過收留象人諷刺了那些笑話他的人。我們就應保護弱者,幫忙弱者,讓他們也能享有幸福的生活。

讀《象人》有感 篇三

《象與騎象人》的作者喬納森·海特是積極心理學領域的領軍人物,多年來一直研究影響人們幸福的因素。這本書是他的代表作,出版後獲得了全球知名媒體,以及許多心理學大師的一致好評。通過讀此書我有以下感悟:

象與騎象人如何左右我們的幸福?海特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使用大象和騎象人,比喻人類心智兩套系統。海特認為人的心理有兩套系統在運作:自動化和控制化處理過程。自動化系統就是一頭大象,就是人的內心感覺、本能反應、情緒和直覺;有意識的思考、控制後的理性抉擇,則是騎象人。區別在於:自動化系統<大象>一次能處理多件事,而控制化系統“騎象人”一次只能處理一件事。大象和騎象人,直覺和理性,本能和反省,各自擁有聰明才智,若無縫配合,則大腦智慧運行,心靈自在;若配合欠佳,則狀況百出、內心矛盾。海特認為阻礙幸福的重要因素,是不同自我之間的衝突。控制化處理系統的發展需要語言,在進化中較晚才出現,而自動化處理系統在生物誕生時就已經存在,因此要比控制化處理系統完善很多,力量也更大。所以如果騎象人與大象發生衝突,往往會是騎象人失敗。

騎象人和大象之間常發生的衝突有三種:

1、無能的意志力

我們經常在剛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充滿幹勁,但時間一長往往選擇了放棄,因為意志力薄弱而失敗。很多人在每年年初的時候,着手在立目標定計劃,或讀書,或減肥,但是到了年尾回頭去看目標的時候發現正因為各種原因,選擇了放棄。

特別是減肥這個目標,這是和人類的原始本能去抗衡。因為從人的進化開始,人有儲存熱量的原始本能,所以踫到小龍蝦,蛋糕等高熱量高糖分的東西往往意志力薄弱管不住嘴而減肥失敗。

2、心理干擾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象一隻白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大家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這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白熊效應,又稱白象效應、反彈效應。失眠的人總被告知“睡前不要胡思亂想”,對於傷心的回憶,我們也總提醒自己不要回想,但事實往往與之相反。越是不要做、不要記得的事情,卻往往越會做,越會回想。

3、冠冕堂皇的理由

因為我們很多想法和判斷都是由自動化系統<大象>做出的,一旦我們需要對這些想法和判斷做出解釋,我們就可能根據已做出的判斷編個理由出來。此外,因為生存的需要,自動化處理系統會更容易關注負面的東西。

比如正面新聞和負面新聞,同樣是新聞我們卻往往更關注負面新聞。負面新聞和看別人出洋相一樣能更多地引起我們的興趣,甚至讓我們覺得開心。像某某明星出軌,某某明星自殺,這種負面新聞總是被人們,津津樂道。所以也就傳播得比較快,比較廣。

另外一方面,人們喜歡關注負面新聞,也是一種有安全意識的表現。因為負面的東西有可能會影響到我們自身的安全。這是一種本能性的關注。當我關注之後,我們會將這些信息跟周邊的人去確認。這種確認的過程也無形當中增加了傳播效果。

負面新聞分兩類,一類與自己毫無關係的這類消息,我們會津津樂道,因為它使我們開心。另外一種,跟我們有一些關係的,這種消息我們會更加關注,這是本能性的防禦。所以不管是哪一種,它的傳播都相對來講正常的新聞要來得更快更廣。

而過多關注這些負面的東西和以上這些原因,都會讓我們容易不幸福。為什麼知道那麼多道理,還是感覺過得不幸福?今天很多人之所以感覺過得不幸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在於大多數人都一味地向外求,不懂向內求,從而疏於照看自己的心靈。殊不知,心外無物!心靈是幸福的“感受器”,而健康和良好的心靈狀態則是幸福的直接源泉。只有你用心去體驗生活時,你才會時時感覺到幸福。台灣作家龍應台這樣描述她對幸福的理解:幸福就是,頭髮白了、背已駝了、用放大鏡艱辛讀報的人,還能自己走到街角買兩副燒餅油條回頭叫你起牀。幸福就是,平常沒空見面的人,一接到你午夜倉皇的電話,什麼都不問,人已經出現在你的門口,帶來一個手電筒。幸福就是,在一個尋尋常常的下午,和你同在一個城市裏的人來電話平淡問道,“我們正要去買菜,要不要幫你帶雞蛋牛奶?你的冰箱空了嗎?”當你靜下心來用心去體驗生活時,你會發現原來幸福一直在身邊,寒冷時一件禦寒的大衣。身體不適時一杯温開水。飢餓時一半白麪饅頭。孤單時一個問候的電話。黑夜裏一束希望,都是生活中的點點星光。

《象人》讀書心得 篇四

悲觀地低着頭,你將看見冰冷的土地;自信地昂着頭,你將望見悠遠的天空。這就是這篇小説給我的啟發。

本書講述了一百年前的一個生活在陰冷、潮濕貧民窟裏的容貌醜陋的人故事。起初沒有人喜歡他,大家都嘲笑他,甚至還有人把他放在籠子裏當動物展覽。在一個醫生的幫忙下,他出名了,從此備受矚目。這都歸功於他改變了對生活的態度,從而變得慈祥、平易近人。

這個世上,總有些人認為自我長得不好看,還有很多缺點,從此失去信心以及對生活中美的感受,迎來的卻是充滿抱怨的可厭的生活。然而他們卻不明白還有那些像象人一樣,比他們醜得多,或連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沒有因為自我的這些缺點或遺憾而從此墮落,反而是鼓起信心,就算年至花甲仍保留着一顆熱血少年般火熱上進的心。霍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全身殘廢,僅有一根拇指能移動,然而他卻沒有所以放下自我的作家夢,他用盡幾年的辛苦汗水,寫出了世界鉅著,從而獲得了輝煌人生,成為了舉世聞名的超級作家。

總有些人覺得自我的運氣不好,從而放下了對夢的追求,生活中的願望與夢都不見了,留下的僅有抱怨。空空的、苦苦的、可厭的抱怨。其實運氣並不是很重要,一些成功人士總結自我的人生經驗説“成功路上運氣佔1%,天賦佔5%,而努力佔94%”。從前有一位農場主,花了10萬美元買了一個金礦後,立刻開工挖了起來,一年後,他抱怨自我的運氣不好,抱怨那裏的金子太少,他只賺了8萬美元,於是他就把這個金礦賣給了一位青年。然而這位青年只是輕輕地摸去了一層薄土就發現了藏在下頭的大金礦脈。這就如同象人一樣,為了成功而不停地奮鬥着,絕不會抱怨自我的運氣不好或因為一點點的逆境而放下,離成功僅一步之遙。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這樣,不要因為自我長得不好看有缺點,或碰到點挫折亦或認為自我運氣不好就失去信心,放下夢想與追求。成功靠的不是運氣,而是個人堅持不懈的努力,一個充滿活力、進取進取、不斷努力的人是不失敗的。

俗話説得好“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立者也”。我想這就是這篇文章告訴我們的道理。期末考試過去十幾天了,幾家歡喜幾家愁,期望愁的人要重振信心,爬起來拍拍身上的灰塵勇敢應對新一年的挑戰;歡喜的人也不能驕傲,再接再厲,勇往直前為新的挑戰做準備!

《象人》讀後感 篇五

你聽過約瑟夫·梅里克這個人嗎?他就是《象人》這本書裏的主人公。他其實是一個象人。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貧窮、醜陋的人的故事。那個人就是梅里克。沒有人喜愛她,大家都嘲笑他。人們將它放在一個籠子裏,當作動物一樣展覽。直到有一天一位醫生髮現了他,覺得他很搞笑,想研究他。象人就這樣出了名,每個人都想拜訪他,甚至連女王都來看望他。

為什麼剛開始人們逃避他,之後又接近他呢?看了這本書,我便明白了。就是這位醫生----特里弗斯。特里弗斯一位這個象人有病,就帶了他到醫院檢查。但沒有查出什麼怪病。醫院裏有很多善良的醫生和護士,包括那裏的院長,他們都同意象人住在醫院。但是醫院沒有多少錢能給他住在那裏。院長就給《泰晤士報》寫了一封求助信。讀者們都很仁慈,給了醫院很多錢,足夠讓梅里克在醫院住一輩子。之後有很多人來拜訪他,甚至英國女王也每一天來看望他……

這些善良、仁慈的人給了梅里克一個重生的機會。能讓梅里克有一個和朋友交談的機會。讀書的空間和一個快樂的聖誕節。他的人生將在這快樂、短暫的時刻結束。

《象與騎象人》讀後感1200字 篇六

這本書可謂是一本高級雞湯——首先説一下,雞湯這個詞現在有點貶義,稍微高級範的都不屑於撒播,甚至反雞湯還往往更方便博眼球,因為很引起人們心中的憤懣不平,而憤怒恰恰是最容易傳染的情緒。

但無論什麼東西,一旦高級了,就有了不同的趣味。譬如説路邊攤一碗蛋炒飯,以前五塊錢,現在漲價了,但一碗好吃的的蛋炒飯也不會超過十五塊。而食神戴龍的一碗蛋炒飯可以賣到五千塊。所以一碗雞湯如果燉出了風雲變幻,水簾洞天,也是值得期待的。

這就是雞湯心理學哲學倫理宗教社會人類學的集合——積極心理學。雖然有人信上帝,基督愛每個人;有人信佛陀,眾生皆苦四大皆空;有人是無神論者,唯物主義至上。但無論是誰,找尋人生的意義,是每次吃飽飯之後都有可能想到的問題——我們大概是國內不需要考慮温飽的第一代,所以社會折射出的各種生存危機理論上都是如何適應生活品質對比的競爭問題。

這本書一開始説明人的心理是如何運作:和《思考快與慢》裏系統1系統2的概念差不多,很多我們以為是理性的系統2做的決定,大多都只是系統1確定之後,系統2來做個自圓其説;接着從互惠和道德虛偽的角度來分析羣體生活中的規則;接着講述幸福的來源,而無論是想要的東西,還是隻來自內心,都不能徹底解決——除了極少數在某個方面達到極致又不困惑的幸運兒,大多數人是很難純粹從外部或者內部來平和的(從我的理解,是出世與入世都得有)。

最後講美德與人生的意義,作者提出了神性的概念——在社會空間裏,有三個維度:親密度,社會等級,以及神性。而神性為何如此重要,是可以帶來一種提升感,讓人產生一種歡欣的衝動和暖流,從而達到敬畏/超越/自由的狀態,產生巔峯體驗。不可避免地談到宗教在這方面的作用,但其實很多重複的動作和儀式,都是可以讓人產生這樣的提升和歸屬感——譬如軍隊的訓練也是一樣,一些匠人不斷重複達到精益求精的境界也是類似。

關於神性,想起《少有人走的路》裏面提到的恩典一章,提到兩個很有趣的案例:一位出生宗教家庭的人,始終無法感知到上帝,而另一位出生科學世家的人,卻能不斷感知到神的召喚。最後前者離開教會,而後者加入,都找到了心安。所以,之前看到某句名言,講述他並不相信任何宗教,但只是相信上帝。而關於提升感,這恰恰是藝術裏常常出現的——為什麼好的藝術作品能有如此強大的魔力,靠得就是這種提升感,讓人能從俗世中解脱出來,達到神的境界。而集合了音樂與美術等形式的電影在這上面的感染力是最強。受《千面英雄》啟發的盧卡斯所製作的星戰系列,是個中典型。而《千》裏面提到的各種古代神話,也都是這樣的作用。

所以,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如果就這麼清晰明瞭,那些人生問題不就太容易解決了?根據這麼簡單的設定,解決方案必定也清晰很多——就好比那些分析企業戰略問題的案例,如果都很容易解決,還要那些高價諮詢公司做什麼?另外,如果就這麼簡單,人生不也很無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