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一九八四》讀後感 《一九八四》讀書筆記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02W

《一九八四》讀後感 《一九八四》讀書筆記多篇

《一九八四》讀後感1

喬治奧威爾所作的《一九八四》是一本已經被研究得透爛的書,但不管其他人將其剖析得如何不留餘地,我依然想寫寫自己對本書的一些感受。

《一九八四》作為反烏托邦三部曲之一,本書極力刻畫了一個極致共產主義下烏托邦社會的黑暗與壓迫,體現的是一個極權勝利的社會,這與奧威爾的另一本着名小説《動物農場》有異曲同工之處,此處暫且不表。

在我看來,《一九八四》描繪的是一個自由與壓迫衝突的世界,文中主人公温斯頓·史密斯的工作是為政府篡改歷史,因為工作的原因,使其逐漸對其所處的社會,以及社會領袖“老大哥”(Big Brother)產生了懷疑。後來他為了突破束縛以及嚮往自由等原因與另一位外圍黨員裘利亞產生了感情(故事背景不允許人們自然相戀),而成為了思想犯。然後便到了本書的高潮部分:温斯頓在“友愛部”的思想改造之後,改變了最初“錯誤”的懷疑,成為了“思想純潔者”。

《一九八四》中有一句名言:“戰爭即和平,奴役即自由,無知即力量。”其中奴役即自由這句話可謂在文中體現的淋漓精緻。我們都知道,温水煮青蛙的道理。温水裏的青蛙往往無意於自救,因為它們一點一點地習以為常,潛移默化。書中活在大洋國裏的人們也一樣,受環境的逐漸影響,而習以為常。文中有這樣的一段話“有人似乎隱隱記得,以前的食物比現在豐厚,上一次大洋國的敵人好像是東亞國......”但也僅僅是記得罷了,真理部出色的工作可以完美的抹殺任何痕跡。敢問世間上最可怕的事情是什麼,大概就是人不能相信自己的判斷和思考。但,書中的人不這麼覺得,他們已經習慣靠真理報所公佈的信息去判斷事物。這與我國現在的現狀也有一定類似,大部分羣眾容易被媒體的口風控制,而失去自己的自我見解,失去自己的判斷能力,在此也呼籲一下網民羣眾不要太容易被媒體或他人的觀點所感染,定要有自己的觀點保留。

如果你的行為方式,邏輯思維都已經被奴役,真心的將虛偽當做了現實,在邏輯體系中把2+2=5(文中劇情)當做了駁無可駁的真理,那自然不必祕密地偽裝着生活,大可隨時隨地説出自己真實感受。這是自由麼。當然是自由——“奴役式”的自由。

《一九八四》可以説是成功的預言了我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生的文化革命,相信國人閲讀此書時都不免會產生共鳴。文化革命時期人人都要背毛澤東語錄,把領導人的話語奉為信條,如果做出一些不符合要求的行為可能還要被抓去,抓去下鄉放牛。知識分子或收斂鋒芒苟且於世,或不堪折辱懸樑自盡。他們格格不入於世的思想體系如針氈,他們獨具的風骨和那個時代脱節了。

那麼在這一個充滿限制的年代裏,誰最為自由呢?當然就是將領袖希望民眾根植的思想體系變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的紅衞兵們,他們把虛偽當做了現實,他們可以堂而皇之地闖到別人家裏抄家放火。在時代正在逆流,你是選擇繼續順流而行,然後被扣上反革命的帽子置於公眾視野下游街,還是順着時代一起逆流?無疑,隨着時代一起逆流才能得到自由,得到這為虎作倀的自由,放棄良知的自由,文化革命式的自由,老大哥口中的自由,奴役的自由。

回到書本本身,主人公温斯頓無疑就是時代的一個叛逆者,他選擇相信自己的懷疑,相信自己的判斷與思考,温斯特被自己對現世的質疑折磨得日益消瘦,甚至在電刑架上死去活來,也不願放棄自己的質疑。可惜的是,他拒絕被自由的奴役,也沒能換來最後的覺醒......書本最後,依然是極權的勝利。

《一九八四》讀後感2

再次翻閲《一九八四》,喬治。奧威爾的筆觸依舊冰冷得能寒徹心扉。

小説講述了名為温斯頓。史密斯的男人與當時的政權反抗鬥爭的過程,結局不盡人意,卻使人深思。那個社會中沒有人權,沒有自由,沒有思想。極端的獨裁者“老大哥”泯滅人性,毀滅思想,把社會變得空虛無聊,但凡有人敢違抗,甚至只是在大腦中想想——對不起,他將通過一系列殘酷的手段,被迫改造成“思想純潔者”。

“思想純潔者”概括地來講,就是無條件地聽從順從服從“老大哥”的話,不許有自主的思考能力,不許對“老大哥”質疑。他就是信仰,他就是正義。

思想罪不會帶來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第一次在書中看到這句話時,匕首一般,直直地刺向太陽穴。在書出版後的69年後重新翻讀,英國的左翼作家,嘲諷似地寫下掩蓋在社會主義下的權權主義。

歷朝歷代,古來聖賢者皆如此。《山居筆記》中的一段話令我記憶猶新,一個風雲數百年的朝代,總是以一羣強者英武的雄姿開頭,而打下最後一個句點的,卻常常是一些文質彬彬的悽怨靈魂。

幸運的是,我們處於一個沒有戰亂沒有壓迫的和平時期;不幸的是,即使在這種環境下,我們也在逐漸泯滅思想,麻木情感。

現代人似乎失去了對“真”的認知,社會上各種冷漠隨大流的現象層出不窮,七旬老人摔倒在地到底扶不扶?校園欺凌是應該袖手旁觀還是幫一把?事後諸葛誰都會,但真正敢在那一刻挺身而出的人卻寥寥無幾。

為什麼所有人都認為它不對,寧願手握真理不説話,漠視一切,也不願站出來制止。所有人都在一瞬間選擇了沉默,毫不猶豫地以最大可能限度趨避危害保護自己。

人在內心深處總是最愛自己的。

但這並不意味着,人性的自私可以蓋過僅存的真理。

那麼我們所擁有的是誰的真理?我們什麼也不説,即使社會的陰暗面被深度挖掘出來,表達我們態度的地方,僅僅只存在虛無的網絡上。

我曾親眼目睹一個年輕生命的消逝,給在樓底看熱鬧的羣眾只全舉着手機,竊竊私語、指指點點,更有甚者,朝那位臉色蒼白的姑娘大喊一句“要跳快點跳!不跳拉倒,做給誰看吶?”那一瞬間,你能發現世界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我作為在樓下僅僅是一名過客,我真的想勸阻她,好友拉住我耳語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人家又不會把你當觀音菩薩。”那又如何?難道所有人都願意眼睜睜看着一條鮮活的生命香消玉隕嗎?消防員的到來最終也無法挽回她。縱身一躍,留給家人的是悲痛,留給陌生人的卻只換來埋怨與遺憾。

中國人經常在關鍵時刻選擇緘口,如果大家都不説,那我也不説。恰恰與《一九八四》中被改造成“思想純潔者”的温斯頓一樣,舉起四根手指頭,黨説這是五,温斯頓欣然認為這是五。

真的可悲的,無思想的人啊。究竟從何時起,中國人變得如此兩面,甚至不敢在公開場合提出不一樣的看法,這是在怕什麼?我們這兒沒有“老大哥”,也不會將人改造成“思想純潔者”,我們究竟在怕什麼?當真理就在自己手中,卻不敢使用它的權利,為什麼?

我們在怕自己,怕他人異樣的眼光,怕提出不同見解後他人的恥笑,所以把自己的思想藏起來,越深越好,只需要跟着大流一起點頭搖頭,做一個和他人一模一樣的瓷娃娃。害怕異樣,害怕被恥笑,害怕失敗,此乃人之常情,在所難免。但也正因為擺脱不了這固執想法的枷鎖,我們永遠只能淹沒於大眾,被限制在囚籠中。

彷彿你手中握着鑰匙,只要轉動門把便會有新的世界。可是所有人都呆在囚籠中,於是你也對自己説,這樣挺好,我就呆着吧。然後你放下鑰匙,重新回到人羣中。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囚籠中的人只增不減,直到有一天,有一個人拿着鑰匙打開了門,並走了出來,囚籠中的所有人都或懷疑或驚異,很快地另一個人也出去了,陸陸續續,許多人都出去了。你環顧四周,也跟着出去了。出去後你發現,囚籠外的世界十分精彩,大部分人都對第一個離開囚籠的人表示了讚賞,你突然想起,如果當初你邁出那一步,那麼結局可能就不同了。於是你便和大家一起,説着些羨慕的話語,也和大家一樣,暗自後悔。

希望所有人都能記住,誰都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打開囚籠,只要你手中握着那把名為真理的鑰匙。

《一九八四》讀後感3

《一九八四》——我們會在沒有黑暗的地方見面。在我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事實上還沒有完全讀透這本書。但我清楚,如果我現在不把我對這文章的感想寫下,過不了多久,這本書給我的震撼將會被時間模糊。小説構建了三個國度,大洋國,歐亞國,東亞國。故事以大洋國英社為背景。思想是社會秩序規範標杆。無處不在的電屏以及麥克風監視人們的所為。

小説一共分為三部,第一部是男主人公温斯頓的自我認知(對整個世界的概念,對周遭一切的懷疑),但即使是你意識到了這一切的不對勁,以個體的力量仍舊無法確定到底是“我”瘋了還是世界瘋了。在自我的意識裏,一直存在着影子世界。小説中的集社裏每個成員每天必須參加兩分鐘的仇恨會,如同意識裏所清楚的“兩分鐘的仇恨會最可怕之處,並非在於你被迫參與其中,切切相反,避免參與才不可

能......不是通過讓別人聽到你的話,二是通過保持清醒,將人性傳統延續下去。”他開始寫日記,他竭力的想要保持清醒。第二部,温斯頓遇到了愛人茱莉亞。茱莉亞與温斯頓是不同的人,她年輕有活力,只在乎當下,認為表面上的工作做好了就能獲得片刻歡愉,他們祕密的接觸,在查林頓的小屋中度過只有兩人的世界。讀後感·温斯頓開始期待更自由,如同“二加二等於四的自由。”他與奧布蘭接觸,憧憬的想要加入兄弟會,然而,就如同他所知道的,“我們都是死人”。

他早早的被發現是一名“異端”而被監視了七年,在第三部中被進行了改造,他曾在日記中寫道:“我明白怎麼做,但我不明白為什麼”在被折磨的過程裏,所謂的內X成員奧布蘭代表的權利,確是清楚的知道為什麼,但他們的目的確是只有獲得權利。

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當他明白2+2=5的時候,温斯頓在慄樹咖啡館裏終日喝着加滿糖精的勝利杜松子酒。他又遇到了茱莉亞。但他們確確實實都是“死人”了。“曾經發生在你身上的事將永遠抹不掉。”

《一九八四》讀後感4

但是對我來説,它已經不是烏托邦,而是歷史了,這是1984給王小波留下的印象。對於一個經歷過文化革命,在每一篇文章裏的每一個字句裏都散發着對思維自由與快樂的渴望的人來説,這本書在1980年給予他的感受想必是震驚與彷徨中又帶點唏噓。

多一個人看奧威爾,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這是美國時代週刊對1984以及動物農場的評價,注意其中的一個詞,自由,到底什麼是自由,它對整個人類社會的意義又在於何處。至少我認為,在1984中,這種自由是思想及言論在不直接觸犯他人利益前提下異於他人的許可,及思想的自由,追求自認為正確的真理的自由,不管它客觀上是否正確,但是你不得反對人家去思考,去發表。也就像其中所説的,所謂自由就是可以説二加二等於四的自由。毫無疑問1984中的世界是對這種自由抹殺的極端反例,政府利用各種方法,近乎於殘酷的把人的思想方式徹底扭轉,只會接受和徹底認同,個體的思維不復存在,真正的思想只存在於統治階級的腦海中。

不得不説,1984是集權統治的完美典範,把整個社會完美控制在對於對統治階級最有利的狀態之下,極端穩定且易於控制,並且這種穩定在統治者不改變自己做法維護這種秩序的情況下我認為它幾乎是不可能被打破的,因為作者在書中總結了推翻統治階級的幾種狀況,首先他把社會分成了三個階層,上,中,下,上即為統治階級,而中則以認為是滿足了温飽問題還有餘力的人,而下,則是沒有解決温飽問題的人,而被推翻統治,作者認為有四種狀況,一種是出現一個強大的中等人集團對其進行推翻,一種是自身失去統治意志,一種是殘酷的統治讓下等人覺得無論如何也無法生存從而進行反抗,一種是社會外部力量,簡單來説就是強力的侵略導致權力的喪失。

而我對自身失去統治意志的理解是統治階級自身的內部鬥爭,對強大的中等人集團出現的理解是當民眾在物質上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後民眾將會去思考當權者存在的意義所在,而不是像曾經一樣向野獸一般矇昧的只顧工作,而當他發現統治者的存在對他的生存來説沒有多大意義反而帶來一些束縛之後將會反抗,而這種反抗將基於思維上的自由,因為他們不是無產階級,他們在已經有了自己資產的情況下而冒着更大的風險區革命,為的必定是更加高層次的東西,比如制度的改革,活者自由而不是像物質條件供給不足時為生存而鬥爭,也就是下等人的反抗,這反而更加恐怖。因為縱觀世界歷史,下等人起來反抗,也就是中國人所謂的農民起義,或者是無產階級的所謂革命,實質上僅僅是權力的又一次更替,因為他們反抗的理由是為了物質上的利益,他們被別人壓迫,現在他們受不了起來造反了,一開始是為了自由,為了改變黑暗,但最後他們又會去壓迫別人,這絕對稱不上是真正的革命,只是權力更替,原地踏步,毫無進步,所以我不認同書中那句“如果有希望,希望只存在在無產者的手中”。

但是1984的世界徹底根絕了除統治階級自身發生問題之外的其它導致權力喪失的所有情況,首先他控制了所有東西的產量,即不會讓太多人很好的解決温飽問題而有精力去思考統治階級存在的合理性和這個世界的客觀規律導致太多中等人的出現,也不會讓太多人餓死導致下等人的反抗。接着,他控制了所有人的思維,即讓所有人都不會思考除了政府要你思考的以外的東西,甚至用了消除自由上帝等詞彙的存在導致這些思想無法傳播(這是我見過最牛的辦法),也就是更根絕了強大中等人集團起來反抗的可能性,接着,那個社會只存在三個國家,每一個都處在這樣相同而又詭異的社會狀態下,各自明白大範圍戰爭對統治的不利,但戰爭又是存在且必須的,因為他們把戰爭看成了一種控制資源的方式,也就是當糧食等必須品產量過剩將會導致很多人擺脱整天為了滿足温飽問題而奔波而無暇顧及其它的情況時,政府將會用戰爭來解決這些“過多”的資源,從而達到國內的穩定,這也就是所謂的戰爭即和平。所以,統治權只掌握在統治者手中,而極端的個人崇拜也間接消除了統治階層可能出現的問題,這是一個極端穩定的社會。

可以説這是文化革命或者蘇聯社會主義時期的最終進化版本,而在這種極端穩定的情況下,為了繼續發展科學,而不導致科學的一些客觀理論和統治階級的理論,如1+1=3產生衝突,統治者又發明了一種很牛的東西,雙想,即在思想裏存在兩套思維模式,在平常情況下用那個極端政府所需要的思維模式,而在做一些科學研究的時候用客觀的思維模式,起初我根本不相信這種情況的存在,但是文化革命的種.種事例,或者生活中很多事情的存在證實其實雙想的大規模存在時很有可能性的。

比如當你剛想發表一個不同意見但卻發現所有人説的話都和你相反的時候你會不由自主的附和他們,雖然最初的想法還存在,但是它卻被你壓在了心底,並且當你想起它的時候你還會不由自主的去排斥它,且潛意識還會告訴你甚至強迫你去相信大多數人的想法,而這種情況大規模出現既是文化革命的時期,在那樣一個屋子匱乏腐敗黑暗的時代,相信大多數人都有了自己的看法,但這個時候面臨的壓迫不僅僅是大多數人意見的不合,甚至是肉體精神上極端的摧殘,所以在表面上一切都是那麼和諧,毛主席始終都是中國的紅太陽,所以雙想作為政治制度方法的存在是具有可行性的。

所以,一個社會,它解決了温飽,科技發展,社會穩定問題的時候,它看起來實在是很完美,但是它被全世界人所唾棄,它的存在更是西方世界極力阻止的,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社會發展的真正定義不應該是科技,物質上發展的穩定,因為社會的發展其實基於每個個體發展,而個體的發展在解決温飽問題之後將再不侷限於物質而是思維。

做一個比喻,古代社會的一輛馬車,這幾乎是貴族才能擁有的,而對於現在機械橫行的社會來説,一輛馬車只是可有可無的東西罷了,但客觀來説這同樣是一輛馬車,所以,科技在發展,但人類主觀上來説,科技帶給人類的樂趣,並沒有向客觀上那樣在發展,所以科技的發展亦或者説物質的發展絕對不能成為社會發展的唯一活着本質標準。但是我們是否發現,歐幾里得的幾何,孔子的論語在幾千年後的今天始終能讓我們體會到這其中所藴含的思,維的樂趣,這種樂趣絕不會因為時光變遷而有任何改變,因為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種本性,所以社會的進步在於使人們在思想上能享有趨向於有平等的權利,能有發現與獲得任何樂趣的權利,讓這個社會變得參差多態(羅素説,參差多態乃幸福之源)而對這種人類本性所藴含的幸福進行徹底抹殺的極端,就是1984中的世界,而也正是因為這樣,所有人對此進行牴觸,它違背了人存在的客觀規律,它違背了本性。

所以真正發達的社會並不是人人都擁有無盡的資源,而是人人享受思維的樂趣並進行分享與探討,這樣的個體才是偉大的,而這樣的種羣,將是永遠也不會消亡的,因為富有好奇且對樂趣充滿興趣的精神是永恆且不會改變的。這,才是科技的發展的意義與價值所在,這也才是評定人類社會發展程度的標準。而1984這本書所存在的意義,相信是希望這個社會,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