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1000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24W

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1000字

讀完了《三國演義》,我心的滿腔熱血忍不住爆發出來。這一本流傳古今、震驚中華的歷史小説,讓我真正學到許多英雄氣概。在這200多個人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人應該是劉備了。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1000字,請您閲讀。

三國演義讀後感1000字1

“話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每每將這本般的表演、大氣橫掃的《三國演義》捧在手中、心中便不由得生起志氣!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天下三分局面。各國你徵我伐、用盡千軍良策,為的是統一天下。現有亂世之奸雄曹操立於大北、後起漢室子孫劉備建於西南,又有孫權堅守於東南。魏、蜀、吳三大國互相對峙抗衡、立足於天下。可歎的是相爭了六十餘年的三國、最後卻並非其一取下江山,而是內政變故、慢慢衰弱、讓後起之秀晉軍得意輕鬆吞併天下。而我只能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一句來安慰自己罷了。《三國演義》此書也確實不枉讀矣,每個章節每個段落處處扣人心絃,讓我不禁也隨故事情節喜怒哀樂!讀起這60餘萬字一點兒也不覺得吃力,反倒是俞讀俞有興致!最重要的是通過品這部《三國演義》,重中以史為鑑悟出了不少的道理,其中有三個人給我感觸最深。

曹操雖是一代奸雄,一心橫掃天下,他的“寧我負天下人,勿天下人負我”更是耐人尋味,但我們不能只看他的一面。曹操還有“豪傑”的一面,他廣交仁人志士、賢人才子;他的思想樂觀、豪放,絕不會像劉備那樣,“敗一事、哭數日”。曹操滿心腹的墨水,滿頭腦的智慧,比起其他兩國的君主一點也不覺得遜色!可惜啊!他就敗給他唯一的缺點“自傲”,多疑則不算了。赤壁一戰、敗走華容一事失敗的背後完全源於他的自傲、不聽勸告。曹操便為此一生吃了不少的苦頭。以此為例,每每想起曹操自傲,便會對自己以前的行為感到懊悔不已!從中才真真體會到驕兵必敗之理。

關羽乃是人們心中的大將軍。勇敢、冷靜都凝聚於他的身中,發揮得淋漓盡致,然而最終是“義”使得他得以揚名天下、名垂青史。他多次為報恩於曹操而將原本萬劫不復的曹操放走,古今有多少人能做到“人義”大於“國利”的做法?曹操設高級待遇想要收關羽到帳下。關羽“人在曹營心在漢”,堅決不歸屬曹操,這回是“國利”大於“私利”了、忠於蜀漢,一心愛國,絕不做賣國求榮之事!關羽之舉可稱之為“義神”也!。我想,現在我們雖處太平盛世,卻怎麼也不能忘“忠義”二字。忠於國家,義於手足。

最後一人相信你們也猜到是誰了。不錯,正是孔明,凡讀三國者必然不會少了品他,孔明有“卧龍”之稱。應居於山中潛心攻讀百科,致使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後因劉備一個歷史決定性的動作“三顧茅廬”被請出山、當劉備的軍師。若無諸葛亮,劉備能立足於巴蜀簡直就是一紙空文;相反,諸葛亮滿身智慧也只能埋沒,一輩子碌碌無為。真可謂是隆中對。諸葛亮智勇雙全,來回於沙場指揮戰鬥也毫不畏懼,他的智慧無論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發揮地淋漓盡致,以至於其他兩國的軍師也對他生畏!就算死後,也機關算盡,好不罷休,他死後司馬懿來犯,而蜀軍照諸葛亮的吩咐,將他常出兵座的椅子搬出來,司馬懿看見了,只管嚇得率軍回撤。可見一個人的智慧是多麼的重要!我們平時多學點、學好點,先在想起來,覺得那真是沒什麼好抱怨的,知識和智慧才是一個人最重要的“飾品”

厚厚一本《三國演義》就這樣讀完了,讀的不僅僅是歷史,還有智慧。以史為鑑啊!

三國演義讀後感1000字2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着。《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鬥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説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

再説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説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説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鼈。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還有趙子龍長阪坡單騎救主,巧用苦肉計黃蓋受罰、三江口周瑜縱火等等…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説,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讀後感1000字3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羣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羣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羣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説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

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説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1000字4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書中深入淺出地刻畫了200多個人物形象,個個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其中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奸險狡詐的曹操;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老實的魯肅;義甘雲丹的關羽;審時度勢的司馬懿……無一不極盡其態、膾炙人口,對於這些,每位讀者深有所悟,各有所感,但我最讚賞本書所傳承的道德情操,其中“孝道”是我此次讀後的最大收穫。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子在上,兒女為下”是上一代與下一代融為一體的生命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懷橘遺親”中陸績是諸葛亮“舌戰羣儒”中人物。雖諸葛亮對陸績的孝道以輕蔑的口吻説出:“公非袁術座間懷橘之陸郞乎?”但仍不影響它成為古代二十四孝之典故,陸績六歲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裏藏了三枚,臨行拜謝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郞來我家做客,走時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説:“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給母親嚐嚐。”袁術見他小小年經就懂得孝敬母親,十分驚奇,後來陸績之所以投奔孫策,為孫策、孫權所用,看中他才氣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孫權也是孝敬父母的大孝子,與陸績有共同道德操守,陸績小小年經,心裏時刻想着孝敬母親,孝的可愛,孝的可敬,可謂孝的第一境界——敬。

《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守衞天水郡的魏國大將姜維,文武雙全,有勇有謀,當時天水兵少將寡,不是靠姜維智謀,天水已不屬曹。但當聞諸葛亮圍攻其母居住之冀城,姜維義無反顧,姜維只領三千兵去救其母。當時,諸葛亮北伐數十萬大軍,姜維為其母敢以三千之兵敵數十萬軍隊,豈不是以卵擊石?但他做了,可見其母性命在他心裏比自己生命還重要。諸葛亮破城後善待其母,在竹林圍住姜維後,他當時為求其母生命好安全,而降了蜀漢,遭魏人數世唾罵。一個有才幹的人為了母親,聽從母言,失去名譽,其毫無後悔之意,不違背母親的孝心在此可見一斑,此可謂孝的又一境界——無違。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親率大軍南征荊州。這時,劉表已亡,他的兒子劉琮不戰而降,劉備率軍民二十多萬南撤,在曹軍追到當陽長阪坡時,劉備寡不敵眾,大敗而逃,輜重全失,徐庶的母親也不幸被擄,並被曹操派人偽造其母書信,召其去許都,徐得知此訊,痛不欲生,含淚向劉備辭行,他用手指着自己胸口説:“本打算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恃此方寸耳;今以老母之故,方寸亂矣。”劉備辭行,劉備雖不捨得徐庶離開,但知其是出名孝子,不忍母子分離,更怕徐母被害,落下離人骨肉罪名,只好揮淚送別。徐庶北上歸曹後,心中十分依戀故主及好友,儘管他有出眾謀略和才華,但也不願為曹操出謀劃策,才有了“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歇後語。徐庶的一生,雖命運多舛。人生道路也坎坷不平,雖智謀出眾,才華橫溢,最終卻沒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業。“聽到母在曹營,面色大變。”、“徐見老母,母罵其棄明投暗,自取惡名,真愚夫也!徐庶拜伏於地,聽母教誨,不敢言。”第六十一回,孫夫人聽聞母病危,不惜拋夫棄子,回江東看母“。這些以事業、愛情換禮儀孝道,在父母身前和顏悦色,內心真誠的品格是孝的最高境界——色難。

三國演義讀後感1000字5

讀完了《三國演義》,我心的滿腔熱血忍不住爆發出來。這一本流傳古今、震驚中華的歷史小説,讓我真正學到許多英雄氣概。在這200多個人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人應該是劉備了。

劉備身為皇家後裔,但他一點權利也沒有,就是以賣草鞋為飯碗。在一次偶爾的機會中,他認識了關羽、張飛,並三人結義,一起幹出一片事業。“不求同年同月生,只求同年同月死。”這是英雄氣概們的聲音。後來劉備又得諸葛亮、龐統、趙雲、馬超、黃忠、魏延等能人。一下子搖身一變成為君主。他統領的蜀國每一日都比前一日更富強。這就是劉備,一個會用人、有理想、有抱負、為老百姓着想的英雄。

比起劉備,他的兒子劉禪可就窩囊得多。劉備死後,諸葛亮接下大權。過了好幾年,諸葛亮也死了。蜀國在劉禪的手下日日夜夜的衰退。老百姓們的生活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沒有哪一個人是不叫苦不迭的。而劉禪只是在宮裏吃喝玩樂,享盡酒色。最終,蜀國投降於魏國。劉禪也身敗名裂了。所以大家説他是無可救藥的阿斗太子。

這一組鮮明的父子對比,更能顯示劉備的英雄氣概。

再説關羽,他為人忠義。“只降漢,不降曹”是他在曹操的蠱惑下説出來的話,儘管曹操擺弄酒色來誘惑他。可他就是沒上當。本來曹操是想用赤兔馬來收買他,他也沒上當,也只是把它當做尋找劉備和張飛的工具。儘管他斬顏良、文丑已經報答了曹操。可在華容道,他又因為過五關,斬六將給曹操造成巨大損失,又放了曹操,造成曹操並沒死於赤壁的後果。我認為關羽是講義的英雄。

相反,呂布這個人雖然武藝十分了得,但見利忘義,一看到董卓給他赤兔馬,看到給他的金銀珠寶和絕色美女,他就忘記了丁原對他的養育之恩,一刀便刺死了自己的養父,投隨董卓。並幫助董卓胡亂天下,顛倒是非,一有對董卓謀反得人,他必殺死他。最終,他獲得了應有的下場。

曹操在人們的心目中是一位漢奸,陰險狡詐成為他的慣例。可他在我的心中,也是一名英雄。

在赤壁大戰中,曹操費盡心思招來的幾十萬士兵和幾千艘戰船被諸葛亮和周瑜的計謀一下子就泡湯了。他只能帶着剩下的幾百名士兵和文武百官一起倉皇而逃,由於路上又遭到趙雲、張飛和關羽的攻擊,只剩下不到300人。但曹操定沒有氣餒。他又重新鼓舞旗幟,重新招兵買馬,不過幾年,又建成了一隻大部隊,最終成了最後一個滅亡的侯國。

在《三國演義》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好漢英雄:張飛的直爽、張遼的執著、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巧用兵法等等等等。正是這些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三國人物,刻畫出了這本驚世駭俗的《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