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莫言娃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W

莫言娃讀後感多篇

莫言娃讀後感篇1

坐在車上沒事幹,翻看了一下前一段時間很火的莫言的《蛙》,首先選擇看這本書呢,我也承認有一定的跟風因素在裏邊,莫言拿了諾貝爾 獎,然後大家都拿他的書來看,我原本一直都堅定自己決定不看的,但是那天到了圖書館,又恰好看到了這本書,就借了回來看,看名著,於我而言呢,是瞭解看看當時的社會環境是什麼樣的,看看在那個時代,人是怎麼生活的,其實,之所以可以成為名著,相信一定不僅僅是因為它反映了當時的現實,我覺得最重要是它也可以映襯將來,也就是作為讀者所生活的時代,如果名著僅僅反應作者的時代,那麼那些名著一定早就落伍啦。

讀着莫言寫的《蛙》,書中的主角是姑姑,對於姑姑這個人,怎麼説呢,將她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娃娃,國家支持生育的時候,她幫人們接生,國家實施計劃生育的時候,她就用她自己接生的雙手來打胎。我很佩服她,她對共產黨的命令是深信不疑,堅信黨的每一個決定即便受到了身邊所有人的質疑,當自己的親人因她而死了,她也沒有放棄。所以我很佩服這樣一個人,當然就像姑姑她自己説的那樣,如果每個共產黨員都像她那樣認真執行黨的每一個任務,那樣的話,中國的發展將會更加順利。其實好像説的挺對的,想當初要是中國的人口無法收到控制的話,那麼到現在發展也是要受到限制的哦。

也許是受到了詛咒,認真執行任務的兩個主要人物都沒有機會生小孩子,小獅子是書中那個“我”的第二個老婆,一心想要為“我”生一個兒子,但是始終是沒有,後來索性就採用比較現代化的一個辦法代替懷孕。真的是太不可思議了,為了生一個兒子,居然可以接受這樣來的小孩。也許這就是時代造就的吧。

相比而言,我比較喜歡的還是“我”的第一個老婆王仁美,雖然説這個人比較神經大條,但是怎麼説呢,她懷了第二胎,“我”好言相勸之後,還是決定了打胎,只可惜後來沒有保住命,唉!

這本小説中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個簡單的理想,有自己的一份堅持,姑姑的堅持就是“我是一個共產黨員,我要用心的執行黨分派下來的任務”,是啊,年輕的時候,姑姑是轟轟烈烈的堅持着,但是老來呢?她開始懷疑自己了,認為自己的雙手沾滿了鮮血,同樣,和姑姑一起的小獅子,年輕時和姑姑一條心,但是老了之後,居然做起了完全相反的事情,為了得子,不惜找人代替懷孕,是不是有點諷刺的味道呢?你説這樣的人,等到了很老的時候,最最值得自己回憶的事情是什麼呢?是自己引以為榮的計劃生育的執行呢?還是最後逆反計劃生育的代替懷孕事件呢?他們為國家做的事情,國家感激他們,但是作為一個人,如何過得了自己那一關呢?也許真正的偉人是可以將兩者合二為一的,就像為了統一全國而犯下大量殺生的那些帝王,我想知道,這些帝王們在回憶過往的時候,有沒有為自己做的這些事情後悔過呢?也許在大時代的背景下,個別人做的個別事情是無法影響時代的前進步伐的,但是這於一個人而言又代表什麼呢,所以説在時代背景下看某一個人,或者某一羣人都是可以忽略不計的,説到這裏突然間覺得人真的好渺小哦。

百度了一下關於這篇小説的介紹,説是體現了人文關懷,如果是這樣的話,作為一個人呢,是不是應該在事業,想要成為一個偉人之前,先作為一個人來想一想呢?一個偉人,到了晚年發現有一個兒子流落在外,這樣的事情不在少數,最後説自己最遺憾的事情是對不起誰誰誰,何苦呢?最終的,我們還是隻能作為一個個體存在,既然説人對於時代來講是渺小的,但是每個人對於自己都是唯一的,與其讓自己在一個無限大的空間裏承擔一個可有可無的偉人,何不考慮一下在自己這個簡單的世界裏成就無憾的自己呢?哎,也許要是每個人都先成就了自己,那麼可能就來不及成功了吧,我也弄不清楚到底應該誰先誰後。要是真的像我説的那樣,那麼岳飛,戚繼光這些民族英雄有何以存在呢?我也不知道了。也許這些人的小我和大我是統一的,所以就無所謂以何種形式存在了吧。

莫言娃讀後感篇2

前些日子,爸爸從六合帶回一本小説,小説名叫《蛙》,我心想,蛙有什麼值得看的?我們農村裏青蛙多得是,可當我看完這本書之後,發現完全不是那麼一回是。

《蛙》描述的是姑姑——萬心由——一名助產士最後成為一名計劃生育工作者,她專門與那些想超生的婦女們之間的鬥爭。結果使得如她的侄媳王仁美和張拳的老婆家破人亡。最後,晚年的姑姑充滿了不安與自責,每當夜晚,她聽到蛙的叫聲彷彿是成千上萬個嬰兒的哭啼聲和控訴。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慚愧。

記得四年前我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媽媽也有同樣的遭遇,媽媽因超生而東躲西-藏。我從小就一直待在媽媽身邊,從未離開過她的懷抱,我整天以淚洗面,後來生了一場大病,爸爸回來幫我掛了十天水。後來聽大人們説弟弟沒保住,而且房子又被拆了。媽媽回來以後我一點沒怪她,相反,我覺得媽媽是偉大的勇敢的!

媽媽是幸運的,書中的王仁美因大出血而死亡,然而上天眷顧她的生命沒有輕易離去。媽媽回來時明顯瘦了許多,她看見別人的孩子總要抱一抱,我知道媽媽是在想念夭折的弟弟,每當這時我就心如刀割。2009年一個新生命降臨在我家,這個家又充滿了朝氣!

中國作家莫言的小説《蛙》由四封信一個劇本構成,講述了“我的姑姑”一位平凡的鄉村婦產科醫生六十年來落實計劃生育的故事,描繪了一幅新中國波瀾壯闊的生育史。

莫言娃讀後感篇3

最近拿到了莫言老師的小説,一口氣讀完了《蛙》。

小説帶着我走進了那個年代的生活,讓我似乎真切的和他們存在過一樣。我難過,我憤怒,我鄙視,但是這都不能讓我離開這本書半途丟掉,因為她同樣牽扯着我的心。每一個人都為了生存而堅持着,為了更好地活着而努力的堅持着,本來這應該是一副越來越好的生活藍圖,但是我忘不了王仁美那臨死前的撒嬌是多麼讓人心疼,忘不了王膽為了孩子是多麼的勇敢無所畏懼,忘不了張拳老婆是多麼的無可奈何,雖然她們違反政策,但那確實是鮮活的.人命啊還是兩條啊!

他們活該被流產,這是計劃生育工作者的話,為了控制人口要不惜一切代價。我感到恐慌,人民還是通情理的人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讓我難過。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工作沒有宣傳到位,人民思想覺悟不高,綜合導致事情的發生,但是沒有人坐下來研究一下文明的解決方案。

雖然我生在和平、和諧的新時代,但是我的骨子裏是傳統的。我對於計劃生育這項工作一直沒有太多好感,總認為是不好的,但比之政策實行初期,大家還是文明的。我不禁佩服起萬心來,她是多麼的忠於黨的事業才會有如此強的鬥志和動力,不得不説她是偉大的,是忠誠的。

人的真誠不是偽裝的,比較而言我最喜歡李手,他是真正的男人。對待朋友,不管他是多麼的落魄他從不退縮,不會避而遠之,是真心實意的幫助而非虛情假意。

我還是幼稚着,總以為會有理想狀態,只是自欺欺人罷了。我問老公:假如我像王仁美似得出了意外,你也會像萬足一樣吧!老公説:不會有那個意外的,我們會好好地過一輩子的。被我逼問急了,就説:我不會像他那樣的。心裏雖然知道男人遇到這事兒都會再娶的,但是聽到老公這句話還是會感動的一塌糊塗。人啊,難得糊塗,難得糊塗好啊!!!

莫言娃讀後感篇4

“莫言得獎了,諾貝爾文學獎!”消息一下子在學校裏傳開了,哪本書啊?《蛙》!寫的什麼啊……

放假了,終於可以休息一下了,急忙打開手機下載了一本電子書《蛙》,看了有好幾天,人物有點多,肖上脣、肖下脣、袁臉、陳額、陳鼻這些古怪名字,看的我一頭的霧水,但我還是想了解這本書的內容。整天嘮嘮叨叨老爸去給我買書。上完課回來,書沒有買回來,我還埋怨了老爸幾句。

書終於到手了,晚上就讀了起來,之前有看過電子書,但我沒有看懂,還是從第一頁讀起。讀着讀着,不知為什麼,我居然少有的拿出了熒光筆,在潔白的書頁上圖圖劃劃起來……我不怎麼喜歡看書,也沒有什麼時間看。説出來挺慚愧,上次我認認真真看書,是在國小了吧!法布爾的《昆蟲記》。

那天讀書讀到很晚,我沒有感覺,用手擎着筆,對着看似平淡的句子點點劃劃。手上的書已經成了一張唱碟,而這筆就儼然就是那播針,悠悠然,刷刷的劃線之聲就從中跳出。不,這不僅僅是一張唱碟,它還有圖畫:我們在吃煤,我們在嬉笑,我們的臉,我們的黑手,我們的姑姑,我們的時代……我很想一口氣看完,但是不行,太晚了,太累了,連到手上的熒光筆都在一遍又一遍的提醒着我,怎麼,是沒墨了麼?

那夜,我睡不着,是因為我讀不懂,我沒見過這樣寫成的書。翻開目錄,第一部~第五部,後跟話劇。開始的幾十頁是令人煎熬的,蝌蚪寫的書信,很亂,就像斷了線的珍珠項鍊散落一地,這就是所謂的大師?中國諾獎第一人?我心有疑慮,老外看的懂?更加使我加深了興趣繼續讀着。姑姑登場了,我找到了線頭,姑姑趕走了老孃婆,姑姑救下了陳鼻,小跑(蝌蚪),村子上的孕婦們。姑姑也變成了送子娘娘,是神。孩子多了,祖國先是獎勵多生,後來感到了壓力,又實行計劃生育。

我想我一定是十分敬佩姑姑的,就像蝌蚪一樣……莫言的話語很俗,不是低俗,而是平淡,平淡到沒有味道,所有人都能讀懂。

第二天,我破天荒的和媽談論了這本書,媽媽饒有興趣的問我:為什麼叫《蛙》?“因為主人公叫蝌蚪,長大就是蛙了吧!”我猜測着説,心中泛起了這樣的疑慮:“是啊,為什麼叫《蛙》呢?”帶着這個問題,我又翻開了書。

問題在最後有了答案,蛙-媧-娃就是這個,莫言的文字遊戲,在第五部結尾,我大致有了答案。但是我又有了新的問題,五部之中還沒有給出答案,好在後有話劇。我喜歡這話劇,悲劇性意味十足的話劇。陳眉瘋了,陳鼻瘋了,姑姑瘋了,小獅子瘋了,蝌蚪瘋了,沒錯最後都瘋了。那個社會也瘋了,想到電視上那些事,二奶三奶四奶五奶六奶,本是些我這個小孩,在這個年齡,不該知道的東西,因為它的頻繁出現,循環播出有所聽聞,有所通曉。人之初,心本善。時間推移,最後人心都黑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惡人肖上脣的兒子肖下脣,考上了大學,成了大老闆。陳額開起了代替懷孕公司,發了財。小獅子、蝌蚪最終也沉淪了、最可憐的莫過於陳家了,陳額、陳眉……不想多説了。一直看到最後一頁,一隻雙頭熒光筆也沒了墨。

莫言是真正的大師。他是能熟練操縱木偶的木偶師,各個人物的行為,語氣,神態,刻畫,都能在心中留下烙印。在我心中有的是佩服,得諾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我也是有遺憾的,沒有那個時代的記憶,僅是歷史書上得到的那可憐的一點點知識,和我這十幾年的經歷,實在沒法徹底理解那個時代,那段令人不堪回首的記憶。

莫言娃讀後感篇5

作為文學院的學生,我不得不拜讀一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長篇小説《蛙》。當我讀《紅高粱家族》、《蛙》、《食草家族》、《十三步》等作品的時候,我為其充滿速度的敍述、斑斕的意味、鋒利的究詰和卓越的語言才華而興奮不已。

小説的名字叫《蛙》,如果沒有看過書,光看這個題目,想必是怎麼也不會和婦產科醫生聯繫到一塊兒去的。聽説莫言取這麼個貌似奇怪的題目顯然有着深刻的寓意,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闡釋:首先,蛙和“娃”讀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從一個受人敬重、人見人愛的“送子娘娘”到計劃生育實施後,被無數人唾罵和詛咒的“殺人魔頭”,説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愛恨情仇,都和孩子有關;其次,青蛙和叫聲和孩子的哭聲狠相似,都是“哇哇”的聲音,這讓後期的“姑姑”一聽到蛙聲,想起那些還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殺在子宮裏孩子,立刻變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備受煎熬。就像“姑姑”獨白説的那樣:我的雙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這是部直面中國近幾十年來有關計劃生育政策的小説。説起計劃生育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我們不得不感慨一下。

以前有個澳大利亞網友,他説,每10個加他的好友,就有4箇中國人。我説,大概你特別受中國人歡迎吧。他説,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大概是因為中國人太多了。當時,我幾乎忘了中國人幾十年來為計劃生育所作出的努力和犧牲。

動物歸根結底是為了自己的種族和後代而生存。繁殖是動物的本能,也是身為高級動物的人類的本能。當人類的動物屬性與社會屬性發生矛盾,我們該做怎樣的選擇?中國政府選擇了計劃生育,於是,幾億成型的和沒成型的胎兒成了犧牲品,又有多少孕產婦由於當時落後的醫療條件喪生。當我們為今天計劃生育所取得的成績感到欣慰的同時,可曾想到過他們?

讀罷該書,猶如在中國人的心靈長廊進行了一番巡禮,禁不住重新探尋一下人類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旅程。正如書中所説,歷史是隻看結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們只看到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等許多偉大建築,而看不到這些建築下面的累累白骨。

小説中一個最典型的人物。這個人是全書的主人公——姑姑,名字叫做萬心。萬心衞校畢業,一輩子跟婦女打交道。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她是接生員,無論多麼困難的分娩,只要經她接手,就會轉危為安,就連母牛難產,大家都請萬心出馬,那時候,她是四里八村婦女的大救星,活菩薩。到了八十年代,她一下子由天使變成了魔鬼。張拳的老婆因她溺死水中,她侄子萬足的老婆王仁美被她大義滅親引產失敗大出血死了,袖珍美人王膽在被她追趕的途中所幸生下女孩陳眉,但王膽的命也沒保住當時人口膨脹得厲害,國家不實行計劃生育,可能帶來滅頂之災,萬心就是計生工作的推土機,開到哪兒都壓死一片,雖然講法不容情,但我還是極端地厭惡這個時期的萬心,以至於厭惡到要放棄讀下去的地步。萬心那種慘絕人寰的圍追堵截實在是太血腥了,有誰願意欣賞這樣一個滅絕師太趕盡殺絕的表演呢?婦女工作本是最神聖的,可是,萬心卻被時代扭曲成了一個殺人惡魔,後來她途經蘆葦地,被無數的蛙圍攻,撕碎衣服,咬破耳朵,噴射黏液甚至是精液,再後來,她夜夜失眠,貓頭鷹的叫聲被她幻化成蛙的慘叫,她覺得這是那些無辜的生靈來討債了。“蛙”,就是“娃”啊,萬心的這雙手,接生了上萬個娃,又殘害了多少個娃啊!如果她不僅僅是一個婦女工作者,如果她能在當嫁的年紀嫁掉,在該生的年紀生產,她的心就不會這麼硬,這麼冷。可惜,她年輕的時候與那個英俊的飛行員擦肩而過,後來在她徐娘半老的年紀裏,戲劇性地嫁給了郝大手,一輩子接生了上萬個孩子,卻沒有一個屬於她,這也許就是對她作惡的報應吧?萬心,願你來生做一個完整的女人。

小説中一段糾結的感情。這段情不是秦河對萬心的忠誠,不是陳鼻對王膽的呵護,不是萬足對王仁美的愧疚,而是王肝對小獅子的單戀。十二年的時間,王肝給小獅子寫了五百多封情書,可以想象,王肝是怎麼把一顆惴惴不安的心裝進信封,等待小獅子的回信,可是,沒有,直到小獅子嫁給萬足,也沒有給王肝回過隻言片語,因為王肝的信小獅子一封也沒看到,信全被萬心扣下了。沒有回信,王肝依然痴痴地寫下去,從第一封到第五百多封,這是怎樣的痴情啊!令人費解的是,頭髮蓬鬆,塌鼻方口,滿臉粉刺的小獅子,在王肝的眼裏竟然是“小獅子真美啊!”就是這麼一個其貌不揚的灰姑娘,讓王肝遠遠地看見就激動地眼含淚花渾身顫抖,讓王肝情願跪在地上親吻小獅子留下的腳印,當他得知小獅子嫁給萬足之後,他沒有痛不欲生,反倒很冷靜地説:“愛情就是生一場重病,現在病好了!”看來,愛情是不拘於形式的,比如婚姻。

小説中一場無法忘卻的過往。這部作品是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高密東北鄉寫起的,農村的落後貧窮,雖然我生在90年代,沒有親身經歷那時艱辛的種種,但從長輩的口中我也瞭解很多。比如吃,爺爺奶奶説他們那時候幾乎頓頓吃煎餅,能抹點豬油或者卷點紅糖白糖,就算是十分奢侈了,至於鈣奶餅乾,那更是不可多得的人間美味了。如果能撿到飛機上投下來的壓縮餅乾,真是好運氣了,更多的時候,見到的是印刷十分精美的傳單,飛行員降落傘,還有在手腕上畫手錶,每家每户發佈票。還有那個時代村裏的一個接生婆,會安胎,會接生,會打針,還會算卦,巫婆一樣神乎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