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孝道文化讀後感(共2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19W

第1篇:孝道文化讀後感

孝道文化讀後感(共2篇)

孝道文化讀後感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孝道文化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孝道能充實自己的生命的立足點,導引生命之旅的方向,涵養着無限人生境界的價值意義。當今之世大談孝道看似過時,但卻是最合乎人性潛能發展的祕訣,也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品德。

夫孝者,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德之基也。生育之恩,浹乎宇宙,顧復之德,等同昊天。

人生的`理想是終極關懷。我們伴隨父母走過老年,看着他們肩膀不再堅實,頭髮日漸花白,甚至不時病痛,但是,他們的心靈經過歲月的洗鍊,自然發出一種光明,可以燭照煩囂的世事與人情。老人是人類的寶藏,越有傳統的文明越重視老人。國人常説“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實在是深富智慧之語。一個不敢正視衰老、病痛與死亡的人,顯然是不夠成熟的。尤其在陪伴至親的父母面臨這些困境時,我們自然會對生命作一整體而深刻的反省,由此確立自己更真實的人生信念。

家是一個人的根,是一個延續傳統理念的基地,我們的生命意涵從中得到滋養、成長、成熟,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也從中得到啟發與實現。因此,體會愛自親始,甚至推己及人,這其實正是每一個人內心所向往與渴望去完成的,也是彰顯人性與真正的自我實現。

長遠以來,歷史教曉我們:長遠來看,我們在家庭中最容易流露真性情,真純的品德是在家裏培養出來的,品德修養的基礎當以孝為首要。唯有從家庭開始,先和諧根本的人際關係,才能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融合於更廣泛的羣體社會。孔子和孟子對孝道體驗特別深,所以也都清楚強調:人生須以孝德為本,才能有真正的成就和滿足。

第2篇:

所謂孝道文化,就是關於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的一種文化傳統。 孝道是

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範。一般指社會要求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

尊敬、關愛、贍養老人,為父母長輩養老送終等等。

何為孝道: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漢代賈誼的《新書》界定為“子愛利親謂之孝”。東漢許慎在《説文解字》的解釋: “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許慎認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體,和“子”字組合而成的一個會意字。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與“善事父母”之義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

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係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

中國傳統孝道的兩重性

中國傳統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又是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主要內容,滲透到幾千

年來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歷史作用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養性。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

義。

2、融合家庭。從家庭來説,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範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範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

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藴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

進步的。

4、凝聚社會。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範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係,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

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着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

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於孝道文化。

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養老

作為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優良傳統,它強調幼敬長、下尊上,要求晚輩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愛護、照顧、贍養老人,使老人們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這種精神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不少有識之士大聲呼籲: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管社會如何進步,社會文明如何發達,這種美德什麼時候都不能丟。否則,就無異於大道廢棄,純樸破產,人心墮落,社會倒退。烏鴉尚有反哺(用口銜食喂其母)之孝;羊亦知有跪乳(小羊吃奶時要下跪在地上)之恩,更何況人乎?試想,父母既有養育之恩,更有數十年如一日的教誨,為人子女者,能不義無反顧予以回饋麼?尤其當父母處於垂老之年、貧病交迫之際,不盡子女的孝道,能説得過去麼?可惜,這些淺而易見的道理,過去是因受“左”傾思想的奚落、當今是因“金錢至上”而被迫“靠邊”。因此,提倡並弘揚孝道,恢復它的本來面目,應該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基本內容來抓,切實讓孝道文化這一傳統文化在新的形勢下得以發揚光大。傳統孝道盪漾

着二重性的色彩。正是這一色彩

使得傳統孝道歷經各個朝代、各種意識形態而不衰,

使得對它的批判繼承發掘成為可能。它既表現了人

民大眾敬老養老的優良道德傳統, 又被統治階級所

利用, 作為欺騙、愚弄人民大眾的精神鴉片。

首先, 從道德範疇上看, 孝具有二重性。

在階級社會裏, 任何一種道德範疇或道德行為

準則的提出, 都有它的階級利益基礎。正如恩格斯説

的:“一切以往的道德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

狀況的產物。而社會直到現在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

的, 所以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1]當然我們在強調

道德的階級性時, 並不否定道德具有全民性的成分

和因素。道德不可能只具有階級性而無全民性; 或相

反, 只具有全民性而無階級性。這是由道德的最深層

本質決定的。一切階級社會的道德都是具體的階級

意義與一般意義的統一, 孝亦不例外。

從階級意義上看孝。例如孟懿子問孝, 子曰:“無

違。”[2]即所謂孝, 就是不要違背“周禮”。這是具有明顯的階級性的, 完全壓抑了子女的進取精

神與創造

能力, 是對子女自我意識和人身價值的根本否定。如 果今天再提倡“無違”, 顯然不合時宜。又如子曰:“父 母在, 不遠遊, 遊必有方。”[2]在經濟橫向發展的今日 社會, 不可能父母在不遠游。現在的人都已是社會的 人, 而不只是家庭的人。他們不僅要對父母盡責, 更 要對國家盡責。再如封建社會某些孝子典型的樹立, 包含着許多愚昧殘忍的東西, 背離了人的正常心理, 在社會上培植起一股愚孝的風氣, 帶有濃厚的宗法 性、階級性。諸如此類, 均屬孝概念的特殊意義, 具有 明顯的侷限性、等級性, 成為壓抑青年人之獨立性、創造性的工具, 是傳統孝道發展的異化狀態。 首先從一般意義上看孝。傳統孝道中包含着一些 具有普遍意義的內容, 即其不僅僅適用於一個社會、一個階級或一個時代。例如傳統孝道中的養親、尊親、敬親思想不論哪個階級、哪個時代都需要。孫中山先 生在《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的演講中説:“現在世界中 最文明的國家, 講到孝字, 還沒有像中國講得這麼完 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毛澤東同志在1959 年回故鄉韶山時曾深有感慨地説:“共產黨人是唯物 主義者, 不信神鬼。但生我者父母, 這還是要講的”。又 如“陸績懷橘以孝母”、“李密陳情報母”等折射其對父 母恭敬有加, 眷愛情深。再如木蘭代父戍邊等, 則反映 了奮不顧身救父輩於危難的孝行, 千百年來為人們所 頌揚。如此等等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仍有裨益,

我們要創造性地加以繼承發揚。

Tags:讀後感 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