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詩經氓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8W

詩經氓讀後感精品多篇

《詩經》讀後感 篇一

詩經,就如古樸的石階:雖陳舊,卻已屹立千年;雖古樸,卻載滿了人情冷暖。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我讀到的關於《詩經》的第一句句子。那時候的我學習《關雎》,什麼都不懂,就只能聽老師給我們講它用的各種寫作手法和它所表達的意義。而如今,老師講的我早已忘記得一乾二淨,唯一記得的就只有那其中承載的滿滿的濃情與少年求而不得的深深無奈。我也已經不再像曾經那樣只能“聽老師講”了,我已經可以獨立地從我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它,不再完全依賴老師的講解。詩經,可以在我彷徨躁動時給我清風般的撫慰。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室宜家。”《詩經·桃夭》是我在整部《詩經》中最喜歡的一首。《桃夭》雖是一首婚嫁讚歌,但寫的卻是對即將出嫁的女子的美好祝願。《桃夭》中雖無對女子的粧容進行描述,但是卻通過對桃樹的描寫,從側面展現了女子的美麗。雖無直接表達對女子的祝願,但是卻通過滿樹的果實和茂密的枝葉,表達了他對女子的祝福。詩經,可以在你孤獨無助時給你陽光般的安慰。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戰事不斷,戍地不穩,戰士背井離鄉,妻兒孤苦,老母年邁。但倭寇猖獗,又豈可棄國家於不顧?無奈只能辛苦家人,在戰場為國家而廝殺。或許家人會怨他,不理解他,但他對國家無愧,這就夠了。而真正的勇士,要敢於直麪人生的挫折。詩經,可以在人迷茫時如燈塔般為人指引方向。

每個人心中都有不滅的熱情,每個人都有過去,每個人都有故事,或許人生本就是一場一場又一場的戲,聚集,然後淡然的離去;生命本就是一次一次再一次的輪迴,出生,然後孤獨的死去。我們不停地記錄一張張面容,與別人一次次相遇,再一遍遍的擦肩而過。我們走的道路雖各不相同,但最終我們必將去往同一個地方。

若你感到彷徨躁動,《詩經》可以給你清風般的撫慰;若你感到孤獨無助,《詩經》可以給你陽光般的安慰;若你感到迷茫,《詩經》則可以像燈塔,為你在重重迷霧中指引方向。讀《詩經》,其實不在於你看了多少,而是在於――你懂了多少……

詩經氓讀後感 篇二

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嚮往,從人類誕生開始,愛情就註定與人類糾纏不清。在原始社會就有婚姻之神的流傳,在西方也有丘比特愛神的神話,可以説愛情與婚姻就是延續人類社會的紐帶。作為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也留下了許多古代社會青年男女愛情的印證。《詩經》是中國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與俗氣的情愛文學聖典。《詩經》中的愛情主要集中在《國風》裏,以《衞風》裏的情詩最為有名。

這些詩主要是民歌,主人公基本上是對愛情強烈追求的青年男女。這些詩篇毫不掩飾地歌唱了人們心中的愛情及渴望。這些詩的存在,是對古代人類的愛情觀、婚姻制度、民族風俗的有力的見證。古人非常強調婚姻、家庭的重要意義,用各種手段來干預婚姻和家庭,因此那時的青年男女是沒有愛情自由的,相反往往會受到各種壓抑和阻撓。而受壓抑的又是女性佔多數,也是女性的反抗最堅決。她們願意為愛情付出一切。

《氓》是其中的經典之作。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

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

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

士之耽兮,猶可説也。女之耽兮,不可説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

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詩一開始寫一個女子與一個看起來善良忠厚的男子相愛,經媒妁之言後結為夫妻。但女子在過了三年的貧苦生活後卻受到了丈夫的無情拋棄。詩人痛心地把棄婦比作隕落的桑葉兒,説明三年的貧苦生活的煎熬,使她失去了青春美貌。當女主人發現自己上當被拋棄後,她不僅傷心、悔恨,而且憤怒地指責丈夫的忘恩負義,表現了她堅強的敢於反抗的性格。但當時禮教的統治日益加強了,她得不到社會輿論的支持,連自己的兄弟也報着嘲笑的態度,説明她的悲劇,正是自由戀愛與禮教衝突的結果。

調查顯示,教師仍然是壓力最大的職業之一。最主要的因素依然是來自各方面的壓力,精神壓力、職稱壓力、教學壓力、家庭壓力等。特別是新課改背景下,教師面臨的壓力更大。新課改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隨着教育體制的全面改革,諸如職稱評定、教師聘任、末位淘汰、按績取酬等,這些制度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並威脅着教師的身心健康和對職業幸福的追尋,更影響了教師的情感世界。

一線的教師跟學生在一起的時間遠遠超過了家人,他們一心撲在學生身上,老人病了沒時間照顧,孩子病了沒時間照顧,甚至自己病了都沒時間去看醫生,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等送走了畢業班,等送走了這批孩子,等工作告一段落,等……結果導致的是,老人何時增添了白髮,不知道;孩子悄然間已長大,沒留意;身體早已亮起了紅燈,渾然不知……

過度的勞累,使我們青春年華早逝,過多的精力轉移,使我們忽視了對愛情的經營,一旦危機出現,必然是措手不及。

到底是什麼影響了我們的婚姻,肯定不是封建禮教,那是什麼?這的確是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而且也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

詩經讀後感 篇三

打開《詩經》,隨便一篇就是風景。華麗的辭藻下藴含的是最樸素的願望和最真摯的感情,讓人身臨其境。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微我無酒,以敖以遊。”人前一杯酒,各自説説笑語;人後一片海,獨自翻翻夜晚。江面之上,泛起孤舟,孑然一身,灰暗天色之下好像世間只留下我一人。那是漫天煙火下的悲歡離別,那時一個人孤獨且驕傲的旅途。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故事的開頭總是這樣,芳心暗許,猝不及防。我對月色之下的佳人一見鍾情,但似乎從頭到尾都只是一個人的愛情。自以為美滿的開頭都有不盡人意的結局。故事的結局總是這樣,花開兩朵,天各一方。

《詩經》寫述的是最美好的相遇、最悲傷的結局、最孤獨的旅途和最灑脱的人生。我們中的每個人,浮世千萬裏,蒼穹無數星,全部都要看過去。

願你到達期盼的生活。想看的花都有人種,想喝的就酒有人釀,想穿的衣服都裁剪剛好,想聽的歌時光為你唱很久。

詩經讀後感 篇四

《小雅·采薇》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集中的一篇,這是一首戎卒返鄉詩,它唱出了從軍將士們的艱苦生活和思念歸還的情懷。全詩六章,每章八句。詩歌以一個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興,前五節着重寫戍邊征戰生活的艱苦、強烈的思鄉情緒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從中透露出士兵既有禦敵勝利的喜悦,但也深感征戰之長苦,將士們的心中深深地渴望和平的心緒,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結束全詩,感人至深。該小節運用了重疊的句式與比興的手法,集中體現了《詩經》反映現實生活,開創了中國現實主義優良傳統。“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詩經)“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以抒情詩為主流,出於天籟,成於自然。四言形式,賦比興手法,重章疊句,雙聲疊字疊韻等眾多藝術特色。其中的賦、比、興的表現手法更為一大亮點。末章頭四句,抒寫當年出征和此日生還這兩種特定時刻的景物和情懷,言簡意賅,情景交融,歷來被認為是《詩經》中有名的詩句之一。

這首詩的主題是嚴肅的。獫狁的兇悍,周朝軍士嚴陣以待,作者以戍役軍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將帥、遣戍役,守衞中國,軍旅的嚴肅威武,生活的緊張艱辛。作者的愛國情懷是通過對獫狁的仇恨來表現的。更是通過對他們忠於職守的敍述——“不遑啟居”、“不遑啟處”、“豈敢定居”、“豈不日戒”和他們內心極度思鄉的強烈對比來表現的。全詩再襯以動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寫: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剛;棠棣花開,依依楊柳,霏霏雨雪等詩句,都烘托了軍士們“日戒”的生活,心裏卻是思歸的情愫,這裏寫的都是將士們真真切切的思想感情,在含義上多了一層憂傷的情調,但它並不影響本篇作為愛國詩篇的價值。正是因為愛國之深,害怕國家被獫狁所佔領,所侵略而表現出的憂愁,這樣一羣有血有肉的將士們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堅守着自己的崗位,一邊防禦着獫狁的入侵,一邊期望能夠早日打敗敵人回到故鄉這樣一種矛盾但又真實的情感深刻地反應了當時勞動人民渴望和平的期盼。憂傷的情感恰恰相反是表現了人們的純真樸實,合情合理的思想內容和情感,也正是這種純正的真實性,賦予了這首詩強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第一部分的三章採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反覆表達戍卒遠別家室、歷久不歸的悽苦心情。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來引起下文。詩歌的一開始就給讀者展示了一幅淒涼的戍邊生活畫面,我們彷彿看到戍卒一邊在荒野漫坡上採集野菜,一邊思念着久別的家鄉,屈指計算着返家的日期。第一章開頭兩句寫道的從春到秋,薇菜從剛剛綻出嫩綠的芽尖到葉片肥嫩到最後薇菜的葉莖將老而粗硬的一串客觀現象。時光無情地流逝了。薇菜的由嫩而老不正象徵着將士們的身心被時間而不斷地消磨着最後變得憔悴的事實。戍卒思歸,從春到秋,一年將盡,何時才能歸家呢?其實在詩裏,詩人原是把天地四時的瞬息變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長,都看作是生命的見證,人生的比照。因此,興是自然予人的最樸素也最直接的感悟,其中有着體認生命的深刻之義。因此在“采薇”這樣一個凝固在戍卒記憶裏的姿勢裏,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輪迴,光陰的流逝,還看到思念的成長,看到生命走向蒼老的痕跡。

前三章的前後兩層,同時交織着戀家思親的個人情和為國赴難的責任感,這是兩種互相矛盾又同樣真實的思想感情。這樣的豪邁和悲涼的交織構成了全詩的情感基調,只是思歸的個人情愫和戰鬥的責任感,在不同的章節有不同的表現。

四、五章追述行軍作戰的緊張生活。寫出了軍容之壯,戒備之嚴,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其情調,也由憂傷的思歸之情轉而為激昂的戰鬥之情。先是以“維常之華”,興起“君子之車”,流露出軍人特有的自豪之情。緊接着圍繞戰車描寫了兩個戰鬥場面:“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這概括地描寫了威武的軍容、高昂的士氣和頻繁的戰鬥;“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這又進而具體描寫了在戰車的掩護和將帥的指揮下,士卒們緊隨戰車衝鋒陷陣的場面。最後,由戰鬥場面又寫到將士的裝備:“四牡翼翼,象弭魚服。”戰馬強壯而訓練有素,武器精良而戰無不勝 。將士們天天嚴陣以待,只因那獫狁實在猖狂,“豈不日戒,獫狁孔棘”,既反映了當時邊關的形勢,又再次説明了久戍難歸的原因。而這兩章節的色調十分的華美,那層層密密的棠棣之花,雄俊高大的戰馬,威風凜凜的將軍,華貴的弓箭,齊整的戰車,這裏洋溢着一種報效國家,不惜血酒疆場的豪放情懷。但在殘酷的戰爭中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只能任隨戰火的硝煙流逝,以及對遙遠的故鄉的濃得化不開的思念,這些陰暗的色調就在這裏被沖淡了。反之是戰鬥時的高昂情懷。因為當自己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時候,正因為身後有如此承載着自己的温暖思念的美麗的家園。

這首詩的特點還在於選擇了一個最佳角度,即“在路上”,這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也是世界上最長的路,它如此之長,長得足以承載一場戰爭,長得足以裝滿一個人年年歲歲的思念,長得足以盛滿一個人生命中的苦樂悲欣。彷彿濃縮了那個時代的人們的命運。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讓那一股纏綿的、深邃的、飄忽的情思,從這風景畫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無盡。這四句詩被後人譽為《詩經》中最好的句子。這是寫景記時,更是抒情傷懷。這幾句詩句裏有着悲欣交集的故事,也彷彿是個人生命的寓言。是誰曾經在那個春光爛漫的春天裏,在楊柳依依中送別我?而當我在大雪飄飛的時候經歷九死一生返回的時候,還有誰在等我?是《木蘭辭》裏親人歡迎的盛況,還是《十五從軍徵》裏荒草萋萋的情景?別離時的春光,迴歸時的大雪,季節在變換,時光在流逝,我們離去,我們歸來,而在來來去去裏,失去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呢?沒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飛雪中一個被沉重的相思和焦慮燒灼的又飢又渴的徵人孤獨的身影,步履蹣跚地,戰戰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來。

事實上,這一首詩裏的確有着太豐富的色彩,太深沉的情懷。相思之情與報國之志,豪放與蒼涼如此和諧地交織在一起,奏響的是真實的生命樂章。

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中説道:“此詩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旋生還,樂矣,何哀之有耶?”

詩經讀後感 篇五

《詩經》是民歌,之所以現在這樣高高在上,讓人覺得高不可攀,除了語言和社會變遷之外,還有詩歌本身發展的因素。每每想讀詩經,但每每我又止步於它枯澀難懂的文字。這個國慶節,我開始閲讀《詩經》。人與書的邂逅,大抵總是這樣,涼爽的天氣,泡一杯清茶,輕輕念出書中的句子——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於是這枯澀的文字和着杯中迷濛的水霧,莫名便叫人心安。這卷叫做《詩經》的古書,其實卻不是詩,而是歌。千年前那些人們,哼過吟過唱過的民歌,猶如帶着晨露的桃花,無比質樸卻又悽美高雅。一伸手,便一束在手,襯着你明豔的臉龐,盈盈地笑。孔子亦被這句子打動過吧——“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也許是古代社會沒有當今世界紛亂複雜,也許是古人心中有一絲的純美,彷彿什麼也無須遮掩,沒有粉飾,沒有忸怩,沒有故作姿態……那些四字的句子,是一顆顆袒蕩於天地之間的赤子之心,可以幫助你尋回那個還沒有受到任何污染和傷害的最初的自己,在自然中純潔、甜美地微笑着。

讀着這些深澀難懂的文字,可以自由自在地聽從自己的心靈隨着那些句子浮想聯翩。恍惚間,我覺得自己連這身體,都被這清新之風浸潤得輕靈起來,或許連《牡丹亭》裏的杜麗娘聽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般清雅温潤的言語,也會步出閨閣羞怯張望,看看那園子裏的嫵媚春光。

這樣的一卷書,念着念着,彷彿回到兒時心境,內心有如頭頂湛藍的天空,廣闊遼遠,深邃不可觸摸。此時人不再徘徊糾纏於俗事之中,時光可以這樣從紙頁間流過,就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