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金融學專業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3W

金融學專業論文(精品多篇)

金融學論文 篇一

實踐教學環節是使學生實現專業理論與實際應用技能有機結合的重要方式。如何切實加強、優化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問題,是跟畢業生綜合競爭力和就業率直接掛鈎的現實問題,也是師生密切關注的熱點問題。目前高校金融學專業畢業生普遍存在結構性失業的現象,金融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與畢業生的質量不匹配,突出表現在畢業生的金融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於是出現了畢業生為找工作而發愁,用人企業卻因招不到合適的金融人才而苦惱的矛盾。金融學是典型的應用型專業,實踐教學不僅有利於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有助於激發和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對於提高學生的金融專業技能,增強就業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教學環節,從而提高金融專業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各省屬普通高校正在進行應用技術型轉型改革試點中,金融學專業也是湖北工業大學商貿學院試點轉型專業之一,這客觀上要求學校在傳統理論教學的基礎上把實踐教學放在尤為突出的位置,以就業為導向,以提高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為目標,通過開拓案例式、項目式等各種新型實踐教學方法、創新校企合作方式,深化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的建設、構建多層次、多方位的實踐教學體系等方面的實踐教學改革,切實增強畢業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學生就業能力,解決畢業生結構性失業問題。

2目前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培養計劃中實踐教學比例偏低

目前普通高校金融學專業教學計劃中仍然採用傳統的偏理論教學模式,理論學時所佔的比例偏高,實踐教學所佔的比重偏低,實踐教學重視不夠。實踐教學環節學時除掉入學教育、軍事訓練、畢業教育之外,金融學專業教學實踐環節佔總學時比例只有15%。

2.2實踐教學形式較為單一、效果一般

金融學專業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各高校中也正在積極開展實踐教學方法的各種嘗試,探索金融學專業的實踐教學方法。但在現實中由於種種原因,如金融機構所涉及的銀行、證券、保險等這些行業的自身特點和相對的保密性,以及長期以來遵循的其他課程的理論教學方式,導致實踐教學效果不顯著。湖北工業大學商貿學院近幾年金融學專業一直在積極探索實踐教育的方式的多樣化,通過課程設計環節、校內實驗室實訓、校外實習基地實習、外出參觀金融單位等多種方式開展實踐教學,學生總體參與度高,但效果一般。畢業論文以指導教師命題為主,學生結合畢業實習主動、開放性選題較少,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脱節嚴重,導致畢業論文大部分都是大而空,多理論少實踐。

2.3專業實驗室配置與實際市場要求有差距

金融學教學內容以銀行、證券、保險為基點,有很強的應用性和技術性,尤其隨着科技與金融的不斷結合,金融業務的不斷創新,金融專業技能操作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校內金融實驗室的建設在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中的地位尤為重要。各高校也大大加大了金融專業實驗室的投入和建設,但還是遠遠滯後於金融行業的發展態勢,實驗室的配置遠沒有達到實踐教學的要求,大大制約了實踐教學效果。一方面由於經費和投入的限制,硬件配置沒有達到需求,另一方面現有市場上金融專業操作軟件比較陳舊,開發不夠,滯後於金融行業的發展。

2.4校外實習基地形式單一

近年來各高校都在積極開展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多渠道拓寬學生實習實訓渠道,但是校外實習基地類型比較單一,質量參差不齊。湖北工業大學商貿學院目前金融學專業校外實習基地以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數量居多,其他類型金融機構偏少。由於校外實習基地數量有限,只能保證一部分學生畢業實習的需要,同時學生在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實習主要以電話營銷、推銷為主,學生積極性和參與性並不高,所以很多學生都是自己找實習單位分散實習,因此畢業實習環節中的教師指導、跟蹤監督機制很難保證,實踐效果大打折扣。

2.5專業實踐教學教師隊伍缺乏

普通高校的實踐課程和環節的專業教師大部分都是由專業理論教師所承擔,而一方面在獨立學院教師的平時理論課程教學任務繁重,而職稱評定、教學考核主要以理論教學時數和科研成果為主要依據,因此教師對實踐教學重視不夠。另一方面教師進行相關的專業培訓的機會幾乎沒有,同時教師大部分都是從學校到學校,從理論到理論,缺乏相關行業金融機構的鍛鍊,導致教師自身的實踐水平層次遠低於理論水平,這也是高校目前整體實踐水平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3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措施

(1)深入研究金融行業的行業特點、運行規律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特點,挖掘區域金融產業職業各類型崗位羣對金融學專業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的要求,系統設計、整體優化金融學人才培養方案,切實加大實踐教學比重。

(2)積極創新金融學實踐教學方法。

突破傳統的“教師演、學生練”實踐教學方法,在講授基本金融理論知識的基礎上,以項目為導向,將課程進行整合,課程內容進行優化,教師不再是演練、教授者,而是項目的引導者。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分析和設計金融項目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在教師有目的地引導下,以項目為導向的新型實踐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有效地鞏固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還可以訓練提高學生的心智技能,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職業素養,從而有效增強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同時設計和參加各類型的金融職業技能大賽,以賽代練,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

(3)加強校內外實驗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進一步加大校內金融實驗室的投入,購買高質量的金融模擬軟件,精心設計金融模擬的各個環節。

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學校要轉變觀念,不要總是把目光集中在傳統的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要積極開拓多樣化的實習基地,充分利用金融市場中不斷湧現的新型金融企業,如小額貸款公司、金融擔保公司、信託投資公司、期貨公司、私募投資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相關企業的資源,滿足學生不同層次多樣化的選擇。同時在開發新資源的同時,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增加學校與企業合作關係的力度和深度,為學生創造一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

(4)提高實踐教師的業務水平。

金融學專業論文範文 篇二

論文摘要: 當前金融業已成為一個覆蓋範圍廣泛、與日常生活結合日益緊密的服務型行業。在這種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識不僅是金融專業學生所必須的,而且是其他財經類專業學生所必須的。但對於不同專業的學生而言,由於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不同, 對金融知識的需求是不同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明確學生專業特點與需求的基礎上採取差異化的教學方法。

一、引言

在現代經濟社會,金融業已滲透到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逐漸成為一個覆蓋範圍廣泛、與日常生活結合日益緊密的服務型行業。在我國,隨着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財富增加,社會對金融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強,金融創新與金融產品層出不窮,金融的觸角已深入到社會的各行各業,並已成為普通家庭關心的內容。在這種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識不僅是金融專業學生所必須的,而且是其他財經類專業學生,如國際貿易、電子商務、管理學、會計學所必須的。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都開設《金融學》課程,對於金融學專業的學生來説,《金融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對於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如國際貿易、工商管理學生來説,《金融學》是一門學科必修課,可以充實完善其專業課程。對於非財經類專業的學生,《金融學》是一門選修課程,供對金融學有興趣的非財經類專業學生選修。

對於不同專業的學生而言,由於專業的特點和培養人才的目標與規格不同,固而對金融理論與業務知識的內容、知識結構、專業需求是不同的。再考慮到《金融學》課程內容眾多,在短短的四五十個教學課時中,教師不可能將全部內容介紹完,這就要求教師在明確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與需求的基礎上,精心安排各專業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差異化教學方法。

二、不同專業對《金融學》的教學要求不同

(一)金融學專業

對於金融專業的學生來説,《金融學》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一般是在學生完成各經濟類專業共同的核心基礎課,如在學習完《西方經濟學》後開設。它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國金融學研究的鼻祖黃達先生所言:“金融領域,廣闊而深邃,通常只能瞄準一兩個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點、幾點,必須對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為沒有足夠的寬闊基礎作為支撐,只求在狹小的範圍深入,進到一定程度就會難以繼續。而所謂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對金融領域的主要構架如金融理論與金融知識,宏觀金融與微觀金融,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國內金融與國際金融等等之間的有機聯繫,有一個較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瞭解。”《金融學》作為金融學科體系的基礎課程,恰是對金融學進行整體性、框架性的介紹,其中既有宏觀金融層面的理論闡釋,又有微觀金融運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運作機制與規律性,又闡明瞭金融學科所研究的範疇、重要內容結構及其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繫。

鑑於《金融學》對於金融專業學生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過程要實現兩個目標:一是要求學生全面掌握金融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點、知識體系、基本原理、理論前沿和動態,為後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良好的理論基礎;二是注重對學生專業興趣和專業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開拓視野,提高思考的廣度、深度與高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自覺性。實踐證明,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我國大教育家孔子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好之、樂之,就是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這樣才能產生進取的精神。若通過《金融學》的學習,學生能激發對金融的興趣,這將會對學生未來的深造、職業生涯產生重大的影響。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縱觀中外古今,實體經濟的發展最後都離不開資本的運作,而在當今社會,金融的作用越發凸顯。因此,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有必要系統地掌握貨幣、信用、利息、銀行等多方面的理論與業務知識,能夠運用貨幣信用方面的理論與業務知識,更好地從事企業投資管理、市場營銷、企業風險管理等活動。因此,不少高校已經把《金融學》作為一門必修課程。

與金融學專業的學生相比,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在金融理論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應注重金融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注重聯繫實際和融會貫通,使學生掌握與其專業的業務活動聯繫緊密的現代金融基本知識和業務技能,從而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能靈活運用現代金融基本知識和業務技能來進行資金管理、投資管理和風險管理等活動。

三、不同專業的《金融學》教學內容應有所側重

《金融學》課程內容繁雜,涉及貨幣、信用、金融市場、金融中介機構、貨幣供求、貨幣政策、通貨膨脹和金融監管等問題,幾乎涵蓋了整個金融領域。教師如何在有限的課時裏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以保證教學整體水平和質量,併兼顧不同專業的需要,是《金融學》教學中一個重要的問題。一個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安排差別化的教學內容。基本教學內容是各專業教學中都必須覆蓋的,也是各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以實現各專業學生掌握該課程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學要求,例如金融學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場的基本情況、金融中介機構的構成、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別化的教學內容是教師根據所教學生的專業特點、專業需求而進行的選擇性教學。

(一)金融學專業

如前所述,對於金融學專業學生來説,《金融學》是其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在課程安排上,《金融學》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之後開設的,同時又是以後陸續開設的《中央銀行學》、《證券投資學》、《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國際金融》等專業課程的基礎。因此,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要考慮兩個方面因素:一方面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能讓學生對金融有個全面的瞭解,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要注意課程之間的銜接,避免內容重複或遺漏。具體來説,對於金融學專業的課程內容重點有三個:一是學生應深刻理解金融學的基本範疇和基本理論,如貨幣、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決定理論、貨幣需求理論、貨幣供給理論等。這些內容是金融學專業學生進一步學習專業課的基礎,因此對他們來説,這些內容不是簡單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準確地掌握;二是教師在授課中應側重對金融學框架的勾勒,讓學生對金融領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對於具體的宏觀金融問題可以適當簡略,這些內容學生已在《宏觀經濟學》課程中接觸過。微觀金融方面,有關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內容也無需介紹過細,這些內容在後續的專業課程裏都會有詳細的介紹;三是引導學生對現實中的金融問題進行思考、分析,並密切關注金融理論研究前沿問題,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對於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來講,他們將來的學習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與貨幣、銀行打交道,但是對理論要求沒有金融學專業的學生高。教師在完成基本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可以適當降低理論深度,如貨幣供求理論、利率決定理論、金融監管理論等可以簡略地説明,而增加與所教學生專業有關的、實踐性的內容。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應該加強與貿易有關的金融知識,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場、商業銀行業務和國際金融危機等方面內容的介紹。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應增加與企業管理活動緊密聯繫金融知識的講授,這些內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場,如商業票據、股票、債券、期貨市場等。(2)企業管理人員與金融機構、金融市場打交道時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論知識,這關係到企業資金的運營問題。具體如商業銀行運作機制、業務範疇,金融市場的運作機制,證券發行業務等。(3)國家宏觀政策對企業的影響,如貨幣政策對企業投融資的影響,匯率政策對企業的影響,等等。

(三)非財經類專業

非財經類專業的學生主要是抱着興趣來選修這門課程的,激發學生對金融的興趣,使他們瞭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識是教學的目的。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精簡理論性較強的貨幣金融理論的講解,將重點放在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貨幣銀行學知識中,如各種金融產品的比較、家庭理財的理念等,還可以介紹現實生活中的熱點金融問題,如對此次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的介紹,可側重介紹危機對企業和老百姓生活的影響等,而對於危機深層次的原因的理論分析則可以簡略些。

四、區別不同專業,採取有差別的教學方法

與《西方經濟學》課程相比,《金融學》課程內容多而龐雜,不似前者的體系清晰完整,使得學生在學習中經常感到知識點零散,找不到學習的重點。與《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學》等課程相比,該課程理論性強,內容單調抽象、難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據不同專業《金融學》課程設置特點及課程性質,採取適當的教學方法,以達到各自的教學目的,是教師在《金融學》教學應認真研究的又一個重要問題。

(一)金融學專業

如前所述,對於《金融學》課程,金融專業的學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點、知識體系、基本原理、理論前沿和動態外,還要培養專業興趣和專業學習能力。因此,教師首先要把《金融學》課程中的知識點、理論講通、講透。在此基礎上,再想辦法激發學生學習和研究金融的興趣,培養其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我認為一個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課開始時拿出5—10分鐘,對一週的財經新聞進行回顧。這樣有兩個作用:一是能讓學生了解中國和全球金融情況,理論聯繫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關注現實的習慣,這對《金融學》這類社會性學科的學習是必要的。二是在新聞解讀的過程中,教師能引發學生對金融問題、金融現象的思考,加深學生對金融理論的理解並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達到以上兩個效果,教師首先應注意財經新聞的選擇。一週內國內外發生的財經新聞往往很多,如果都講,時間上不允許,也沒有必要。新聞選擇可以有這幾個視角,一種是選取影響重大的事件,如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另一種是結合目前的熱點和所學的知識選擇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一直是我國經濟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在介紹金融市場、金融中介機構這一部分內容時,我看到一則題為“淡馬錫來到荷花池”的新聞。新聞的主要內容談到新加坡淡馬錫公司通過設立富登信實服務有限公司給成都的蓮花池批發市場的商户發放貸款。這則新聞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見大,以此為切入點引發學生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思考。新聞標題提出後,學生的第一反應是覺得很奇怪:該標題是什麼意思?一下子就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接着我由淺入深介紹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存在問題等,最後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應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整節課教學效果很好,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課後不少學生和我進一步探討該問題,有的學生還着手寫這方面的論文。

除了選題的問題,教師還應注意新聞講授的方式。介紹新聞不僅僅是希望學生了解該事件,而是通過該事件引發學生進一步研究和思考的興趣。教師可以在介紹新聞時結合學生已學過的金融學原理,精心設置問題、提出問題,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具體事件中提煉出事件背後藴藏的道理,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

如果是小班教學,教師可以考慮一學期組織學生就當前的熱點金融問題進行2—3次的討論,以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查閲、整理資料,學生進行思考、交流為線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現在不少高校由於擴招,師資相對不足,很多時候是大班教學,組織討論的方法會由於學生人數眾多而影響討論的效果,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就熱點金融問題撰寫小論文。對於初次寫論文的學生來説,論文的要求不宜過高,主要是希望通過寫論文鍛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字數、格式上可以適當放寬,但需強調的是杜絕抄襲。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對於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教學,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降低理論深度,提高教學方式的靈活、多樣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識點介紹完之後,通過具體的案例,如介紹金融實際熱點問題,突出金融知識的運用性。此時對於金融熱點問題的選擇與金融學專業的選擇有所不同,教師應儘量選擇一些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進行講授。例如在介紹貨幣政策時,教師可以結合我國近年中央銀行的調息歷程,解釋中央銀行每次調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機制,以及對企業、老百姓銀行投資、貸款的影響。此外,教師還可以就一個問題,如信用形式、銀行存貸款利率等,鼓勵學生自己去找資料、發現生活中的金融學,採取教授與討論相結合的組合式教學,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蔣天虹。關於應用型本科《金融學》教學改革的探討[j].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09,(5).

金融學論文 篇三

[關鍵詞]:金融金融學金融學教育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因此金融學是一門具有特殊地位的學科,具有極重要的社會經濟意義。隨着我國加入WTO後金融業全面開放,中國金融業不但面臨着外資金融企業在國內的強大競爭壓力,還必須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顯然,當前形勢下國家必須加大培養適應未來需要的金融人才的力度。未來的金融業從業人員不僅要懂現代金融實務,熟悉國際金融市場慣例,而且要懂得金融投資管理和金融企業管理,能夠進行金融創新產品設計,通曉英語、計算機、法律、電子商務等相關知識。金融網絡化與工程化的發展,給新世紀的人才培養帶來了挑戰。我國的金融教育是一種建立在傳統金融產業,特別是傳統銀行業基礎上的金融教育,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修訂研究生學科專業目錄,將原目錄中的“貨幣銀行學”專業和“國際金融”專業合併為“金融學(含:保險學)”專業,既反映了這樣的認識,也是當前國內金融學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礙。而現代金融學教育的開展還面臨着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師資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導致了高校培養的大多數金融人才難以適應社會經濟和國際競爭的需要,最終必將影響我國金融業的業務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因此,我們的高校迫切需要學習國外先進的金融學教育模式,在和國際接軌的同時改革金融學教學方法,根據自身情況探索和創造出新的適合中國國情的金融學教育體系。

一、國外金融學教育的特點

儘管西方各國不同高校的金融學本科教程在培養目標上各有側重,但它們之間亦有共同點,例如都十分強調培養學生寬廣而紮實的理論基礎(既包括通識教育的知識,也包括專業理論基礎),同時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特別是面向實際工作的能力,強調本人學識和能力的增加與對經濟和社會做貢獻兩者的結合。西方高校的金融學教育特別強調本科層次的人才培養與社會的需要相結合,不少西方國家的高校就直接以“所培養的學生滿足社會上各種組織不同層次的需要”或“能夠在爭取良好的職位時有足夠的競爭力”作為培養的目標提出來,這其實真正體現了高等本科教育的實質目的。而反觀我國高校的金融學教育,正是由於這個目標不夠明確,才會過多的給學生灌輸一些與社會的實際需要相脱節的無用的知識,而學生走上社會工作崗位以後也不能很好發揮作用,實現自我價值。

多數西方國家的大學都認同本科階段的教學應該是一種專業基礎教育,因此,它們的教學計劃都十分注重通識教育,即培養學生廣泛的文化意識,這當然也會反映在金融學這樣與社會經濟密切相關的學科中。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會要求金融系學生在頭連年裏學夠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類的基礎課程,甚至還需要學習文學、寫作、數學、生物和物理。然後才是是公共核心課程部分和金融學專業課程的學習,主要由經濟學類、金融類、會計類、管理類及市場營銷類等課程組成,其金融學專業課程包括金融會計、公司金融、投資學、衍生證券

和金融中介機構等。這樣的教育模式強調基礎和能力的培養,輔以良好的教學,就能把學生培養成真正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與國內金融學教育的一個很大不同在於,國外大學的金融學專業都是以微觀金融,即金融市場、投資和公司財務為主,而不是以宏觀金融,即貨幣銀行和國際金融為主的。

國外高等學校金融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大體上都有以下幾個特點:(1)在進入專業課學習之前,一般均有十分嚴密的前導課程安排,以保證學生在修學高級課程之前已經掌握充分的理論基礎和前導知識。比如,在學習金融經濟學課程前,一般都要求學生修完微

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學習公司理財課程之前,學生一般都要將會計學原理、財務會計等課程修學完畢;學習金融工程之前,必須學完投資學等,這既能保證每門課的授課質量和教學要求的嚴格貫徹,又能指導學生在種類繁多的課程中進行選擇。(2)專業課程設置十分豐富多采。國外高校在金融學課程的設置上一般分為兩個層次:專業必修課一般只有3到4門。儘管課程的命名有所差異,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貨幣經濟學,金融市場,公司金融,投資學和期貨期權這幾個方面。而專業選修課可以根據客觀實際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學教學和科研等方面的特長設置。這些課程有的緊密聯繫實際,有的緊緊扣住金融學前沿理論的進展,有的課程國際化色彩濃厚,都可以滿足學生不同的需求,為學生髮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及專長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對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非常有益。(3)國外高校金融學專業所開設的專業課的內容,一般都會涉及該課程應該涵蓋的金融學理論和知識點,這一點對於保證金融學本科生完整的知識結構至關重要。但是與每一門專業課程所具備的廣度相比,其所涉及的有關理論的深度則是參差不齊的,有的課程緊緊圍繞現代金融學前沿理論,例如資產定價理論。而一般的課程,由於其出發點主要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因此這些課程往往重介紹輕分析、重實踐少理論,例如固定收益證券,房地產金融等。(4)在國外高校所有的金融學專業課程中,都十分強調實踐環節。最為簡單的就是強調通過課程作業,包括作文、小課題、案例分析等,強化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根據不同課程的特點,還會安排金融和統計軟件的學習和練習,案例研究,學生講述,乃至社會調查等。比之課堂講授,這些方式的優點都是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和培養能力。與國外高校相比,我國高校的差距是明顯的,課程體系不合理,教材陳舊,教學手段僵化,都是急需改進的地方,而其中的關鍵,就是對金融學這個學科的內容和辦學目標的認識問題。

二、國內金融學教育改革的思考

我國加入WTO意味着我國的各類金融機構將在國際通行的遊戲規則下,直接與國外金融機構進行市場化、國際化的競爭,同時,我國的宏觀金融監管也必須走向國際化,融入國際金融協調、監管過程中。這就需要高等教育部門順應時代的呼喚,培養出既熟悉本國金融運行的特點和規律,又通曉國際金融規則和慣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和國際競爭、國際合作需要的金融人才。高校金融教育的改革可以説勢在必行,根據以上分析,這裏提出以下幾點改進建議:

首先,金融學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須在對照國外教學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在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和培養目標上實現突破,才能保證金融學教學改革的成功。具體而言,就是在教育觀念上要實現以傳授知識為主到以能力培養為主的轉變,在培養目標上要實現以培養專門人才為目標到以培養綜合素質以及能夠適應社會各種需要的金融學通才為目標的轉變。

其次,全面與國際接軌,以現代金融學為核心規劃金融學教育體系。徹底轉變我國金融學科以貨幣銀行學和國際金融學為主的教學思路,突出微觀金融學為主的辦學方向,強化微觀金融類課程建設。根據金融學與社會實踐密切結合的特點,在注重金融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使學生通過本科階段的學習,建立起全面的金融知識結構體系的同時,建立起通識教育的培養模式,讓學生不僅僅是學到多方面的知識,而且能培養出優秀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為未來個人發展和工作打下厚實的基礎。

第三,注重金融學課程與其他相關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面對金融全球化、網絡化、技術化的趨勢,金融學本科教學必須做到與法學、數學、外語、計算機等多門學科的交叉融合。這既是金融學科發展所需,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知識再生能力。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調節市場運行和交易行為的最重要的制度基礎就是法律。因此,在經濟全球化、金融國際化背景下,學法、懂法、用法、守法,對培養金融人才尤為重要。金融活動通常以數理模型為基礎,缺乏較高深的數理知識,不僅很難登其堂奧,更不用説去設計和開發新型金融工具。金融的高科技化又使得傳統方式進行的融資和支付業務,為電子化、信息化、系統化、工程化的現代金融所取代,使金融學科成為了融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為一體的新型邊緣科學。外語和計算機更是跟隨金融學科發展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性技能。知識再生能力指的是一種學習能力。我們不可能在本科教育階段解決學生未來發展所需要的全部知識和技能,重要的是在向學生傳授基本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注重金融學課程與其他相關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使學生文理交叉,理工結合,知識結構合理化,有利於提高他們走向社會後的再學習能力,增強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公務員之家

第四,革新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考慮到金融學科更具有實證和實用的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滿足於一般的理論解釋,而應更注重對現實問題的認識和判斷。對於像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保險學等宏觀類課程,可在着重講授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的基礎上,通過組織課題討論、撰寫小論文和學術報告等形式,提高學生的思辯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對於像公司融資、金融機構經營與管理、投資理論等微觀類課程,應突出其應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點,可通過案例教學、聘請業務人員授課、模擬實驗等手段,增強學生對業務知識的感性認識、理解應用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最後,高質量的金融學教育需要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作為保證。由於現代金融學的引進是很晚的事情,國內高校金融專業的師資隊伍不是很完整,水平更有待提高。從事金融學教學的教師,需要對各種金融經濟理論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同時對社會對各類金融人才的需求狀況也有着深刻的理解。正是通過教師與社會及學生之間的直接交流,各種符合實際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才能得以醖釀並付諸實施。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需要從海外引進人才,更應該立足於師資的培訓,以及通過加大高水平的研究的支持力度促進師資隊伍的整體進步。

參考文獻

[1]張亦春蔣峯,中外金融學高等教育的比較及啟示,高等教育研究,2000/5,pp69-73.

[2]王聰,提高金融學科教學水平的思考,暨南學報,2001年6月,pp91-95.

金融學論文 篇四

(一)課程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主體作用

無論是講授式教學法還是案例教學法,課程教學的過程都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進行有機結合的過程,但是不同的教學方式中有着不同的師生角色定位和內在作用。傳統的課堂講授式教學法是以教師為主體(teacher-centeredteaching)的一種教學方法,而對於案例教學法,有的學者認為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student-centeredteaching)(陳效蘭,2006),有的則認為是教師與學生“雙主體”的教學方法(陳輝、張磊,2010;王健,2004)。筆者較為贊同“雙主體”的看法。講授式教學法無疑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教育教學的主導方式,其存在着諸如知識覆蓋面寬、課堂組織有序、學生成績評價便利等優點,但正如有的學者所作的總結,講授式教學是以“灌輸式、被動式、封閉型”等為特徵的(張靜琦、孔署東,2002),知識傳授的效率較低。在講授式教學中,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將公認的、客觀的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理解這些知識並能夠正確“運用”。傳授過程中教師雖然也會設計一些與講授知識有聯繫的“插曲”等來調節授課節奏,並吸引學生興趣,但總體來看是按照設定好的思路按部就班的進行授課。這種情況下,講授式教學中的教師關心的是“如何教”的問題,而不太會關注學生“如何學、學多少”的問題。與此相反,案例教學法是以教師與學生為“雙主體”的教學方法,其特點是“探討式、寬鬆式、開放型”的(張靜琦、孔署東,2002)。案例教學法是通過對各學科領域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使學生的認識從具體跨越到抽象,從特殊擴展到一般,從個體延伸到總體,從而易於掌握事物內在的規律性。案例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如何教”的問題,還要關注學生“如何學、學什麼、學多少”等問題。案例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不再是現成知識的傳遞者,也不再是問題答案的提供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嚮導與組織者。從學生角度來講,由於案例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情境與講授式教學差異很大,不管是出於跟上課堂教學節奏的目的,還是為了獲得較好評價的目的,必須在事前對課堂內容進行預習,在事中對內容積極理解,同時在事後也會有一個更感性的回顧和更理性的思考。案例教學法因而在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作用。綜上,可以認為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教師和學生為雙重主體的教學方法。

(二)課程教學中知識傳授的廣度與深度

長期以來,對案例教學法進行批評者的一個主要論據就是認為其傳授知識的覆蓋面太窄,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難以將一門課程的大部分知識點進行傳授。應該承認,這確實是案例教學不可迴避的一個問題。根據筆者在案例學習過程和案例編寫過程中的經驗,以及對國際上部分經典案例的研究結果來看,大部分的案例在寫作中會把較大篇幅花在情境設定上,其追求的效果是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將自己代入到案例故事中,替案例中的人物來做決策或理解案例中的“兩難”情境等。而案例最後的“正確”結論往往只有一個或至多數個核心知識點。可見,一堂案例教學課只能傳授數個知識點,而一門課程在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的過程中只能傳授有限的核心知識,往往很難完整的覆蓋本課程的知識體系。而講授式教學法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在教師和學生都積極主動的理想狀況下,知識傳授的廣度要勝於案例教學法。不過,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關注知識傳授的廣度之外,還需關注知識傳授的深度,也即學員對該門課程核心內容和知識體系的記憶能力及實際運用能力等。如前節所言,講授式教學法在理想狀況下其知識傳授廣度較高,但是有研究表明,人們對理論和概念的最長記憶時間為6個月(任明川,2008),而且隨着時間的延長,記憶效率會越來越低。案例教學法由於其“情境式”教學的特點,知識傳授效率要高於講授式教學法。學生在案例學習中“身臨其境”的感覺會使得其課堂學習過程類似於其本人的人生實踐過程,這種情況下其所獲得的體驗和學習效果將會大大加強,對相關理論和知識的記憶和運用甚至將會伴隨其終生。此外,案例教學過程中除了會傳授學生數個核心知識點之外,實際上案例中也會存在一些次要的、相關的課程知識點。如果在一門課程中案例教學的次數足夠多,則對於該門課程完整知識體系的掌握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此外,由於案例教學的組織過程中,課堂情境較難設定,客觀上也加大了教師對課程準備的程度,從而也有利於知識傳授效率的提高。

(三)教學方法與學科領域的關係

儘管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型的、高效率的教學方法近二十年來在我國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以至於不管是何種教育教學層次,還是何種學科領域都開始探討或已經採用案例教學法。例如,索桂芳(2007)探討在基礎教育領域採用案例教學模式,於連江、張作功(2001)研究在外語教學中採用案例教學法,張睿、王祖源、王治國(2013)和周雨青、張玉萍、董科(2011)研究在大學物理等理工科課程中採用案例教學法等。根據筆者觀點,講授式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各有利弊和不同的適應性特徵,其應用的學科領域也有所差異,並不是所有的教育層次和學科領域都適用案例教學法。對此,夏正江、梅珍蘭(2004)也持類似觀點。講授式教學法適用於知識體系完整、理論方法較少、邏輯關係清晰、爭議問題較少的理科、工科等領域,這些學科屬於具備嚴格的概念框架、貧乏的理論情境和精確的問題設計等特點的“硬學科”(hardscience)。此外,由於在案例教學中需要學生綜合運用自身已有知識體系進行獨立思考和決策,這種方法對於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國小生也不甚適合。相反,案例教學適用於那些概念框架模糊、理論方法多樣、邏輯關係多元、爭議問題較多的“軟學科”(softscience),如法學、醫學、商學等實踐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儘管哈佛大學以“案例教學”聞名於世界,但實際上在哈佛大學校內使用案例教學的領域也主要是上述三個學科。

(四)講授式講學與案例教學的教學情境對比

以講授為基礎的傳統講授式教學法是一種單向的、佈道式的教學方法(one-waypreaching),以知識傳授為主,是一出教師獨自上演“獨角戲”;而案例教學是雙向的、討論式的教學方法(two-waydialogue),是教師導演、眾多學生主演的“集體秀”,以學員的能力培養為主。講授式教學基本不需要教學情境,而案例教學中擁有豐富的、逼真的情境。對教師而言,案例教學的難度明顯高於講授式教學,因為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而且要有良好的領導才能和高超的溝通技巧,以及隨機應變的能力。對學生而言,參與案例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高於講授式教學,同時學習的壓力也更大。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中,學生往往是被動的去學習,學生僅僅需要聽課、記筆記、及時複習鞏固、完成家庭作業就能獲得學習的成功。而案例教學的典型特徵是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參與性。案例教學以學員的自學為前提,案例的閲讀主要由學員事前完成,而案例的初步討論既可以在課前,也可以在課堂上採取小組為單位的團隊學習。離開學員的自學和團隊討論,有效的案例教學就無從進行。案例教學中,學生的任務是解決案例材料中包含的疑難問題,而這些疑難問題並不是明確出現的,學生必須在案例閲讀和學習的過程中,自己去發現、總結和闡明問題。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中,學生也會有解答問題的任務,如回答教師的課堂提問、完成教師佈置的作業思考題等等,但這與案例教學中的回答問題有很大的差異。首先,講授式教學中學生所要解答的問題往往是明確出現的、是由教師提前設計好的、用以解答問題的信息是完備的、有唯一的或標準答案的,所要學習的知識往往是確定無疑的、公認的。其次,由於案例是對現實情境的反映,而實踐又常常是錯綜複雜的、不確定的、模糊不清的。現實情形中的問題很少是以教科書問題的形式出現的,因此案例教學中問題的解答往往不存在唯一正確的“答案”,有的甚至沒有“答案”。在案例教學中,為了解答案例問題,學生不得不想辦法去搜集那些案例中缺失的、同時對問題的解決又是必要的相關知識和信息,或者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形下做出回答或做出決策。

二、案例教學法的優勢及其在金融學科中的應用

金融運行規律的複雜多變,對金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金融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單純的、按部就班的傳授金融理論知識的教學方式不適應金融學綜合性、理論性和應用性強的特點,必須加以創新。通過上述有關講授式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的分析與介紹,不難看出案例教學具有以下優勢:第一,在案例討論中,能夠激發和增進學生對學習的內在興趣;第二,在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檢驗和內化知識;第三,加大學生對學習的責任;第四,培養學生對實際問題的判斷力,鍛鍊其問題解決技能,包括分析總結技能與決策技能;第五,掌握團體活動的技能,包括表達技能、交往技能等。金融學是以貨幣資金的運動和融通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與西方國家對金融學科的研究對象界定為公司財務或公司金融不同,我國對金融學科的界定主要是指資金運動中的中觀和宏觀層面,具體包括貨幣、利率、信用、風險等基本概念,以及金融機構的類型和金融市場的構成,以及金融系統的運行效率與穩定性,以及金融風險與金融監管,以及金融與經濟發展等內容。近年來,已有一些學者對金融學科案例教學的教學模式、作用機制及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有益探索。如朱爾茜(2013)認為,我國金融學科案例教學還處於理論與實踐的不成熟階段,表現在價值目標偏差、教學方式手段單一、師資力量較為薄弱、實際操作上不足而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等問題。經濟類學科具有較高程度的理論性,特別是金融學科中的《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以及《西方經濟學》等基礎學科更是如此,嚴格意義上的案例教學在這些基礎理論課程中不盡適用,容易造成學生對某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論的模糊或混淆。周新輝(2008)則根據案例教學在高校金融教學中的地位,將其教學模式分為傳統金融案例教學模式與現代金融案例教學模式。傳統金融案例教學模式是指以系統闡述理論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是以講解式案例教學法為主。她提出了一種更適應於現代金融教學需求的現代金融案例教學模式,而實施這種模式的基本要求包括建立健全及推廣案例教學的制度保證、明確教學目標、建立案例教學反饋系統、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改革教材體系等。筆者認為,金融學科屬於應用經濟學的學科領域,其“應用性”特徵就決定了總體是適用於採用案例教學法的。尤其是涉及到微觀方面的諸如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投資銀行學、保險學、信託實務等更宜率先試用案例教學法。不過,對於一些基礎理論課程與宏觀領域課程,如貨幣經濟學、國際金融學等仍可繼續發揮傳統講授式教學法的優點,而暫不採用案例教學法。

三、金融學科案例教學法實例

本節以金融學科中《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課程的一個具體實例來論證案例教學的組織及對案例教學方法的分析。分業經營和混業經營是商業銀行的兩種經營模式,關於此兩種經營模式優劣勢的爭論在20世紀的一百年間反覆出現,而實踐上的運用也是反反覆覆。以美國為例,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通過開啟了商業銀行進行分業經營的時代,而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之後,1999年通過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又允許商業銀行從事早在1933年之前就已經涉入的混業經營業務。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由於在投資銀行領域的鉅額虧損,美國的大型商業銀行又開始逐漸剝離其非核心業務,向其傳統的主營業務迴歸。對於這一知識點,如果採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法,大致會講授以下三點:分業經營和混業經營各自的含義、分業經營和混業經營各自的優劣勢比較、目前世界各國金融業實行的經營模式概況等。這些內容基本可在20分鐘內完成較為清晰的講授,對教師而言已經做到了知識傳授的完備。對學生而言,由於涉及到較多的專業知識,儲備不同的學生對此的理解會有很大差別,其接受和理解程度也會存在很大不同。至於進入機構工作之後,他們還能夠記得多少當初老師講過的內容並加以運用,實在是一個很值得懷疑的問題。如果採用案例教學法,以具體的案例來講解和討論分業經營和混業經營的優缺點,則將會對學生帶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並且很容易在日後的工作之中學以致用。以筆者親自編寫的一個案例為例,大致描述一下該核心知識點案例教學的實施和分析。以花旗銀行1998年至2013年之間在分業和混業之間反覆搖擺的經歷為素材,撰寫了一個案例———《分業經營?還是混業經營?———從花旗銀行的併購與拆分説起》。案例的主要內容講述了1998年花旗銀行與旅行者集團的合併,以及2002年後花旗集團逐步拆分其保險業務,以及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其投資銀行部門遭受鉅額虧損的事實,以及其後將旗下業務一分為二,向傳統商業銀行業務迴歸的過程。案例中還對1933年和1999年兩部重要法案的出台背景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整個案例圍繞着花旗銀行“講故事”,而且由於金融危機的存在還使得“劇情”跌宕起伏,極具戲劇色彩,讀起來引人入勝。在案例最後,設計六個思考題,包括對分業和混業的理論解釋、企業理論與分業混業之間關係、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問題、2008年金融危機對大型金融機構的影響以及中國金融業的分業混業經營問題等。在該案例的教學實施中,筆者採用了課前閲讀、學生分組、課堂講解、提出問題、引導討論、得出結論等程序來組織案例教學。對教師而言,上課前要充分準備案例相關材料和知識,以回答可能出現的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對學生而言,也要在課前、課中積極準備和積極討論。根據學生課後的反饋,大部分學生承認通過案例來學習得到的知識體會更加深刻,且更有助於自身以後的知識運用。

四、金融學科實施案例教學的相關建議

金融學專業論文範文 篇五

隨着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我國金融業的進一步對外開放勢所必然。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要逐步遵循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等新開放模式,實現金融服務業的高水平對外開放。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貿區的掛牌成立促進了我國金融業的進一步改革,加快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但是,上海與紐約、倫敦等西方金融中心難以抗衡,與亞洲的香港、新加坡和東京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因此需要繼續培育金融市場要素、完善配套制度環境建設與培養戰略性金融人才,上海才有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金融中心。如果金融人才具備用第二語言學習專業知識的能力,就能夠快速獲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專業知識,瞭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對待同樣知識的不同理念,能夠在更廣闊的空間裏接受信息,獲得英美等先進國家金融學科和實踐方面的前沿知識。由此可見,金融業的開放對金融人才的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求其掌握金融領域的專業知識,還要求其掌握對外溝通交流的能力。金融專業英語作為金融專業的專門用途語言對學生專業外語能力的培養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這要求我們對金融專業英語的教學目標進行重新定位以適應市場對人才的需要。在傳統的專業英語教學中,主要側重培養學生的閲讀和翻譯的能力,主要通過閲讀專業相關的英文文獻或資料掌握專業有關的詞彙,因為專業英語與基礎英語在專業詞彙方面有較大的差異。如position在基礎英語中是“地位”的意思,而在金融專業英語中是“頭寸”的意思;future在基礎英語中是“未來”的意思,而在金融專業英語中是“期貨”的意思;interest在基礎英語中是“興趣”的意思,而在金融專業英語中是“利息”的意思;類似的例子舉不勝舉。要求學生閲讀和翻譯專業相關的資料是學習專業英語最基本的能力,也是其他能力拓展的基礎。但在當今金融市場日益開放的環境下,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閲讀和翻譯能力,更重要的目標是要培養學生金融專業英語語言溝通能力和實際運用英語處理與金融有關業務的綜合能力,因此金融專業英語的教學目標不能僅僅侷限於閲讀和翻譯的能力,應在此基礎上着重培養學生專業英語方面的聽、説能力,以及處理相關業務(如金融往來函電和報文)的寫作能力。

2提升學生金融專業英語綜合能力的思考

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以教師為主,在教師的指導下相關專業文獻中涉及的詞彙、語法進行講解,側重於學生專業英語閲讀翻譯和翻譯能力的培養,較少涉及師生之間的互動、溝通交流,學生只是被動地學,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種教學方法只能培養“啞巴”英語人才,學生在今後的工作實踐中很難用英語進行靈活地溝通交流,不能適應適應開放金融環境對金融人才的能力的需求。為適應新環境對金融人才英語綜合能力的要求,文中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金融專業英語課程的改革。首先,在課程設置方面,應保持與基礎英語的延續性,適當增加金融專業英語的課時。目前很多高校的基礎英語學習在大一、大二就完成,在大三下學期或者大四上學期才開設金融專業英語課程,造成學生英語學習的脱節。此外,金融專業英語的課時相對較少,一般為40學時左右,這使教師不得不花大部分的時間在專業詞彙、語法的講解上,較少有時間用於培養學生的聽、説、寫能力。因此,建議在基礎英語學習完成後,就開始金融專業英語的學習,可以在大三至大四上學期各學期都開設金融專業英語課程,當然各學期學習的內容和教學目標是不同的,大三上學期可以進行基礎詞彙的學習和閲讀的訓練,大三下學期可以進行聽説的訓練,大四上學期主要進行金融業務相關實踐和綜合能力訓練。其次,應加強金融專業英語的師資隊伍建設。教師的教學能力直接影響着學生的學習能力,目前各高校在專業英語的師資配置方面存在着較大的不足。目前各高校金融專業英語的教師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由基礎教學英語教師從事專業英語的教學,這些教師英語基礎較好,口語交流能力也較強,但缺乏金融相關的專業知識,因此在講解時不能深入,也難以對學科的前沿知識進行介紹;另一類是由英語基礎相對較好的專業課老師擔任專業英語的任課教師,這些教師對金融專業的基本理論、前沿知識掌握的較好,但是口語交流能力相對較弱,不利於學生專業英語聽説能力的培養。因此,各高校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對從事專業英語的教師進行培訓。如果從事專業英語教學的教師主要是基礎英語教師,則應專門對其進行金融專業知識的培訓,鼓勵基礎英語教師到金融機構學習實踐。如果金融專業英語課程教學主要由金融專業相關老師擔任,則應對其進行口語能力的培訓,為其出國交流提供機會,提高其溝通交流的能力。最後,在教學方法上,應改變原有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方式,採取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最終提高其專業英語的綜合能力。目前,大部分學生在金融專業英語“讀”和“譯”方面存在的障礙較少,學生所欠缺的主要是“聽”“説”“寫”的能力。因此,在學生學完金融專業英語的詞彙和語法,具備基本的閲讀和翻譯能力的基礎上,可以在後續的專業英語學習中採用情境教學法來提升學生的聽、説和寫的能力。情境教學法在對英語專業知識進行傳授的同時更注重英語交流能力的培養,即通過聽、説、讀、寫的情境訓練來培養學生金融專業英語的綜合能力。情境教學法中,每堂課由教師設計金融專業英語的某個主題,要求學生對相關的主題的內容課前準備,在課堂上圍繞主題用英語口語進行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或者要求學生針對某個主題進行場景模擬,如可以用英語模擬銀行工作人員的業務操作、保險從業人員如何向客户推銷產品等,這種教學方法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有利於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高美(2009年)通過對南湖職業學校學生進行的情境教學實驗表明情境教學能有效幫助學生掌握技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給學生更大的空間進行自主學習。

3結語